课件14张PPT。定风波苏轼词二首 此词是苏轼的代表作之一,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时年47岁。这时他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贬官黄州是作者在人生道路上第一次遭受的深重政治打击,但却是他文学上的大丰收。被贬黄州的苏轼,政治上遭受打击,思想苦闷,经常游于江湖山水之间,先后写下了名垂千古的经典之作《赤壁赋》《后赤壁赋》《念奴娇 赤壁怀古》和《定风波》。写作背景初读诗词——掌握要领
1.读准字音???如: 同行xíng?? 吟啸xiào???
一蓑suō 烟雨
2.读出节奏???如:???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 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
?3.读出情感 词语的抑扬顿挫,文句的舒缓轻重。 二读诗词——读懂意思
狼狈:进退都感觉困难。
芒鞋:草鞋。
吟啸:吟唱长啸,表现泰然自若的情态。
料峭:形容微寒。
再读诗词——回答问题
1、小序交待了哪些内容?
2、从这首词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3、赏析探究,这首词体现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地点: 沙湖道中人物: 同行 、余事件: 遇雨 已而遂晴感觉: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时间: 1082年3月7日词前小序云: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
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思考:面对穿林打叶的大雨,抒情主人公是怎样的态度?这体现了他怎样的个性?赏析探究“莫听”“超然物外”“何妨”
“谁怕”向风雨挑战“吟啸且徐行”潇洒安闲
泰然自若 思考:作者为什么说“竹杖芒鞋”比马“轻” ?你认为这里的“竹杖芒鞋”和“马”有什么深刻含义吗? 赏析探究心情的轻松,无官一身轻“竹杖芒鞋”闲散江湖“马”奔波官场“竹杖芒鞋
轻胜马”两者对比,隐喻闲散江湖胜过奔波官场“轻” 思考:“一蓑烟雨任平生”中的“烟雨”是否仅指自然界的风雨?“任”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赏析探究“烟雨”自然界的风雨,
政治上的风云变幻“任”镇定、从容、洒脱和旷达 思考:“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中“微冷”“相迎”并举,表达了作者的人生体验? 明确:作者于挫折中看到希望,于逆境中看到曙光,不让这暂时的挫折和逆境左右自己的心情。赏析探究“料峭春风”人生的逆境
政治的风雨“山头斜照”人生的希望 思考:“也无风雨也无晴”中的“风雨”和“晴”的深层含义是什么?这一句写出了词人怎样的人生感悟? 明确:词人认为无论是雨还是晴都无所谓。人生也是如此,顺境也好,逆境也好;窘困也好,通达也好,都无所谓。这是词人面对仕途失意的旷达胸襟。赏析探究“风雨”和“晴”人生的逆境和顺境
名利的失和得
官职的降和升归纳小结 《定风波》体现词人在自然风雨中镇定自若、在仕途风险中泰然处之、在痛苦中能够自我解脱的旷达情怀。 《定风波》是苏轼的旷达词之一。旷达情怀贯穿了全词的始终。所谓旷达,指豁达通脱、疏狂不羁、潇洒超俗、乐观开朗的创作个性。旷达是苏轼为人的性格特征,旷达词在苏词中数量很多,所以旷达可以称为苏词的主要风格。
从这首词中,可以看出词人是一个吟啸徐行、拄着拐杖、穿着草鞋、顶风冒雨、不畏艰难、镇定从容、旷达乐观的形象启 示 伟大的灵魂在艰苦的跋涉,无声的探索,无歌无喜,无风无雨。
心有东坡词,人生无难题。无论人生有再多的风雨,经过东坡的过滤,都变成了一片晴空。苏轼为我们撑起了一把伞,撑出了一片晴朗的天空,愿我们活得像他一样明亮,一样豁达。如果做不到,再多读读他的文字吧。 课后作业:1、思考:当人生的风雨来临时,你会怎么去做呢?
2、背诵并默写这首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