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 八年级下册 11 《核舟记》教学案例分析(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初中语文 八年级下册 11 《核舟记》教学案例分析(学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2.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1-04 20:45:39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魏学洢《核舟记》教学案例分析
教学目标
1.利用注释和工具书在阅读提示的帮助下自主完成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感知,感受核舟之美和匠人构思之妙、工艺之精。
2.抓住文体特点,把握说明对象特点和写作顺序。
3.积累文言词语,尤其是数量词和一词多义词语。
本文助读内容分析
预习提示三句话,三层意思。首先简要介绍了核舟情况。其次是本文两个学习点,即体会本文简洁生动的语言特色和感受核舟雕刻着的高超技艺。最后是阅读的方法,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发挥想象,方可领会核舟的巧夺天工之美。
学情分析
1.生活经验
现代学生的视野比较开阔,大部分同学去过博物馆,欣赏过一些雕刻绘画艺术作品,对于雕刻有基本的认识。阅读本文的时候,可以结合自己的经验,加以想象,了解微雕这一艺术形式。
2.语文经验
八下的学生对文言的学习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如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文言特殊句式,借着课文注释,基本能疏通大意。同时,八下有说明文单元,对介绍事物的说明顺序已经有所了解。
教学设计
一、课时教学重点
让学生借助工具书及课内注释,基本读懂课文,课堂上以此为基础,思考本文的说明顺序,体会作者写作匠心。引导学生感受文言语言魅力。
二、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预习课文,做好记录,标出疑问。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准备一颗桃核。
通常,我们吃桃时都会扔掉桃核,但是有位艺术家却能让桃核变废为宝。这位艺术家用桃核做了什么呢?这位艺术家又是谁呢?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明朝作家魏学洢的《核舟记》去寻找答案。
从桃核实物入手,引导学生想象雕刻场景和内容。
(二)检查预习,疏通文意
设计意图:
1.齐声朗读,明确字音。注意读准下列字词,尽量读出文言文的韵味。
检查预习的基础上,教学生分类积累文言词语,同时疏通文意,为分析文章做准备。
器皿 罔不因势象形 尝贻 八分有奇
二黍许 箬篷 髯 石青糁之
不属 诎 椎髻 舟楫 篆
2. 重点词语
(1) 第一组
为:
为宫室、器皿( )中轩敞者为舱( )
可:
高可二黍许( ) 珠可历历数也( )
端:
东坡右手执卷端( )其人视端容寂( )
(一词多义:同一个字或词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解释的现象)
(2)第二组
中峨冠而多髯者
居右者椎髻仰面
(词类活用现象)
帮助学生·掌握本文的重点实词,了解古今通假和一词多义的语法现象。]
3. 提出预习中遇到的问题。
4. 回答问题:
(1)课文介绍的这件工艺品是 。
(2)制作者名叫 。
(3)这件工艺品主要表现了 和 、
这几个人一起 (做何事)。
(督促学生深入思考课文内容,消除理解上的障碍,为后面的互译打下基础。)
(三)感受核舟之“奇巧”
1.完成以上内容,我们还只读懂了文章的四分之一。文章的写作对象“核舟”究竟具有何特点,读第一自然段,找一找集中体现核舟艺术特点的关键词是什么。
明确:统领全文并集中表现核舟艺术特点的关键词是 “奇巧”。
2. 核舟之奇巧是如何体现的呢?默读课文,想象“核舟”上情景,想一想,雕刻者高超的技艺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明确: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雕刻材料小”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雕刻内容多 ”
“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 黄不属”
“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
“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神态生动、细节丰富。----“雕刻技艺巧”
引导学生立足文本,从文中寻找关键词概括写作对象特点,同时启发学生想象和思考,感受这件艺术品的巧夺天工之美。
(四)感受文章之奇巧
1.提出问题,将学生的视线引向文体知识。这是一篇说明文,作者是如何安排说明顺序的呢?这样安排有何道理?
明确:全文先总体介绍王叔远的雕刻艺术,再具体介绍大苏泛舟赤壁的核舟,最后对核舟雕刻做一个分类统计。具体介绍核舟主体时,又是按照事物的逻辑顺序来介绍。先船舱、船篷,这是视觉主体,亦是主题体现。然后介绍船头,这是主要人物。接着才是船尾和船背。
2.本文语言简洁、严密、生动,试结合文中句子做具体分析。
示例:“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分析:为了说明雕刻只能,先说尺寸之短,“径寸之木”,而后再说“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然后再进一步总结说“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通过这样的三个层次,就将王叔远的“奇巧”充分介绍出来了。这样既以综述的笔触说明王叔远微雕艺术之高明,后文再以“尝贻余核舟一”,自然引出对核舟的具体介绍。
学生根据老师的示例,从文中找到句子,写好批注,具体分析。
请学生口头翻译句子,对比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差别,品味本文用数字的奇妙与变化。
(1)苏、黄共阅一手卷。
(2)舟尾横卧一楫。
(3)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
明确:首先,古代量词系统不发达,数词直接与名词结合是比较常见的形式。其次,古代的零整之间一般会加上一个“有”字。
把握文体特征,理清说明顺序,体会本文语言生动简洁之美,提升文言素养。
(五)总结激趣
今天,我们跟随魏学洢的精细妙笔欣赏了“奇巧”的核舟。这节课,我们的学习重点是“抓住关键词品读课文,体会文章简洁生动语言魅力”。学完课文,我想起这么一句话:“与智慧结合的幻想是艺术之母和奇迹之源。”我们应该为核舟的奇巧惊叹不已,我们更应该为伟大的中华民族骄傲不已!
作业设计
必做作业:阅读清代宋起凤的《核工记》,简析其中对核雕的描写与《核舟记》有何异同。
选做作业:有兴趣的同学可以阅读苏轼的前后《赤壁赋》,了解大意后朗读,不求精细理解,但求感受文章的节奏与韵味。
总结课文特色和本课要点,作业布置导向课外阅读,类文拓展、对比阅读训练思维,提升阅读能力。
综述
课堂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它需要执教者从各个方面进行精心准备。其中,如何选好角度分析课文,是语文老师上好一堂课的关键。《核舟记》是一篇文言说明文,作者通过对核舟的整体和各部分人、物雕像的描述,包括注明方位、数目、大小等,使读者弄清了局部和整体的比例关系,细笔勾画,形象具体可触。读完之后,不仅使人“ 奇巧人王叔远”的高超的技艺感到钦佩,同时也对作者能够通过简洁的文章让读者感到寸核中的几多情态、几多奇趣,不禁令人称奇道绝,叹为观止。
这节课,学习目的主要有以下几点:①从总到分,从分到总,按照事物各部分的空间位置和人、物的主次,突出重点,做具体细致的描述说明的写作方法。②了解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成就,认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及卓越技艺。
要想达到上述的学习目的,就要清楚这篇文章的结构和说明顺序。先概括介绍王叔远技艺的精湛;然后以空间为序具体加以说明;(先言船舱,再依次言船头,船尾,船背。)最后概括总结。第三段是重点段落,应抓住人物的神情,隐藏在衣褶中的相比的两膝,历历可数的念珠等细节,来体会雕刻品的精细及雕刻家的高超技艺。进而领会本文的准确、简明的语言。
导读课是语文阅读教学诸多课型中的一种。它的重要特征就是教师以导为主,注重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学生以读为主,主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学习知识,提高能力。
此教例中,教师“导”的艺术表现在:
第一,合理设计教学程序,阅读步骤渐次深入,形成完美的层进式的课堂教学结构。 第二,巧妙安排教学思路,阅读步骤是教学过程中的表现形式,其内在的思路则为:引导学生感知 → 扫除“外围” → 重点“攻坚” → 测试学习效果 → 巩固教学成果。 第三,精心穿插激趣的手段,五个阅读步骤中,第一、二步为铺垫性步骤,第三、四、五步为主体性步骤。教师着眼于主体性步骤,穿插了多种手段进行教学。最后,总结课文特色和本课要点,作业布置导向课外阅读,类文拓展、对比阅读训练思维,提升阅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