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3张PPT)
孙权劝学
《资治通鉴》
司马光(1019—1086年),字君实,号迂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陕州夏县(今属山西)人,世称涑水先生。“王安石变法”以后,司马光离开朝廷十五年,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著有《司马文正公集》《稽古录》等。
作者介绍
《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历时十九年完成,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长于描写战争。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所以定名为《资治通鉴》。
作品介绍
文体知识
编年体
指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的体例。编年体是以时间为经,以史事为纬,按年、月、日顺序记述史事,比较容易反映出同一时期各个历史事件的联系。以编年体记录历史的方式最早起源于中国,代表作有《春秋》《左传》《资治通鉴》等。
人物背景
孙权(181-252),字仲谋,三国时吴国的创建者。在位五十多年,据有江东。其最大功绩就是开发了东南地区,促进了东南地区经济的繁荣发展。
陈寿:“孙权屈身忍辱,任才尚计,有勾践之奇,英人之杰矣。故能自擅江表,成鼎峙之业。”
曹操 :“生子当如孙仲谋。”
人物背景
吕蒙(178-219),字子明,汝南富陡(bēi)(今安徽阜阳)人。少年时不读书,以胆气称,后接受孙权劝告,读了许多兵书、史书,智勇双全。倍受孙权,鲁肃的信赖。鲁肃死后,掌管东吴军事,率军暗袭荆州,擒杀关羽父子,名扬三国。
人物背景
鲁肃 (172-217),字子敬,临淮东城(今安徽定远县)人。三国时吴王的得意谋臣,倍受赏识。从小丧父,靠祖母抚养。他少有大志,轻财好施,喜欢习武骑射。
鲁肃是三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他一生的最大功绩是倡导、促成并终身不易地竭力维护孙刘联盟,使三足鼎立之势能够形成。
朗读课文
初,权/谓吕蒙曰:“卿(qīng)/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yé)!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jí)更(gēng)/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suì)拜蒙母,结友/而别。
读懂文意
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翻译文章。
留:国号、年号、地名、书名、人名等可以保留,直接使用;
替:用现代汉语双音节词替代古代汉语单音节词;
调:调整语序,使其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补:补充省略部分,使意思完整;
删:删去无实在意义的词,不译。
初,权谓吕蒙曰:“①卿今②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③辞以军中多④务。
①[卿]古代君对臣的爱称。朋友、夫妇间也以“卿”为爱称。
②[当涂]当道,当权。
译: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管事,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托。
③[辞]推脱。
④[务]事务。
权曰:“①孤岂欲卿②治经为③博士④邪!⑤但当⑥涉猎,⑦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①[孤]古时王侯的自称。
②[治经]研究儒家经典。经,指《易》《书》《诗》《礼》《春秋》等书。
译: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军务繁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我经常读书,自己觉得获益颇多。”
③[博士]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④[邪(yé)]语气词,同“耶”。
⑤[但]只,只是。
⑥[涉猎]粗略的阅读。
⑦[见往事]了解历史。见,了解。往事,指历史。
蒙乃始就学。①及鲁肃②过③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④今者⑤才略,⑥非复⑦吴下⑧阿蒙!”
译:吕蒙于是开始学习。等到鲁肃到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一起谈论议事,鲁肃十分吃惊地说:“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吴地的没有才学的阿蒙了!”
①[及]到,等到。
②[过]经过。
③[寻阳]古县名,治所在今湖北黄梅西南。
④[今者]如今,现在。
⑤[才略]才干和谋略。
⑥[非复]不再是。
⑦[吴下]泛指吴地。
⑧[阿蒙]吕蒙的小名。
吴下阿蒙: 特指原来不好读书的吕蒙,现在演化成一个成语,泛指缺少文才,学识的人。
蒙曰:“士别三日,即①更②刮目相待,③大兄何④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②[刮目相待]拭目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他。刮,擦拭。
译:吕蒙说:“与读书的人分别几天,就应当用另外的眼光看待,长兄你知晓事情怎么这么晚啊!”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和吕蒙结为好友后分别了。
①[更]另,另外。
③[大兄]对朋友辈的敬称。
④[见事]知晓事情。
刮目相待:意思是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也作刮目相看。刮,擦拭。刮目,擦擦眼。相待,相看待。
请同学们概括本文的故事情节,理清课文思路。
本文写的是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开始学习,其才略很快就有了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故事。
孙权劝学
吕蒙就学
鲁肃赞学
读出层次
详
略
详
品读探究
孙权为何劝吕蒙学习,又是怎样劝说成功的?
一是国家发展的需要。当时三国鼎立局面刚刚形成,东吴局势不稳定,国家需要能文能武的将领;二是吕蒙更好履职的需要。吕蒙长于带兵打仗,但差于文治,又“当涂掌事”,为更好履职,便“不可不学”。
孙权一劝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A:用双重否定句,语气坚决,指出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又对他十分关心,寄予厚望,体现孙权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蒙辞以军中多务
一劝不成
品读探究
孙权二劝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B:运用反问,强调学习的方法和劝学的目的。表明学习要求是粗略地阅读,降低了学习的标准,以此消除吕蒙的学习顾虑。
品读探究
孙权二劝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句末用感叹号是对强烈反问语气的强化,面对吕蒙以事务繁忙推脱,孙权既用降低学习标准打消他的顾虑,又用强烈的反问语气表达自己的要求不可改变。
品读探究
孙权二劝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本句末尾的“耳”字包含着怎样的意味?
“耳”强调“除此之外,再无其他”,表明学习要求是除了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之外,再没有其他要求。一个“耳”字,消除吕蒙的顾虑,舒缓之前对话的强烈语气,体现出孙权作为统治者心胸宽广和高超的劝说技巧。
品读探究
C:孙权以自己的读书情况现身说法,指出学习的可能性,使吕蒙无法推辞;循循善诱,言辞恳切,指出学习有很大好处,体现了孙权对吕蒙关心爱护。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品读探究
吕蒙学习的效果如何?文章是如何表现的?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侧面描写。通过鲁肃对吕蒙的赞叹和“结友”,侧面烘托出吕蒙的学识进步惊人。“大惊”及感叹语气的句子可见鲁肃当时十分惊讶的神态,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既吃惊、又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
吕蒙的答话既显示了他颇为自得的神态,表现出其自信,又照应了鲁肃的感叹,表现出了吕蒙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
孙权劝学
吕蒙就学
鲁肃赞学
学
孙权
吕蒙
鲁肃
劝
辞
惊
豪
非吴下阿蒙
军中多务
不可不学
当刮目相待
启示?
(现身说法)
(侧面描写)
孙权
吕蒙
鲁肃
对部下要求严格、循循善诱、有耐心、平易近人、好学等。
敬才爱才、真诚忠厚、讲礼节。
劝
赞
知错能改、谦虚好学、有军人的坦诚豪爽、有幽默感等。
品读探究
请结合内容说说三个人物各有何特点。
本文是怎样表现人物性格的
本文注重以对话表现人物。对话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味。仅寥寥数语,就使人感受到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问题探究
成语:开卷有益
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
读书总有好处;
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
......
写作特色
1.记事简洁,剪裁精当。
全文只写“孙权劝学”和“与蒙论议”两个片段。写孙权劝学,着重以孙权的劝说之言来表现他的善劝,略写吕蒙的答语和反应;写鲁肃“与蒙论议”,着重写二人一唱一和互相打趣的对话,略写二人“论议”的内容,并仅以“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一句作结。此外,人物的语言也非常简洁,极富表现力,毫无冗繁之处。
2.正面记言,侧面烘托。
本文的对话言简义丰,寥寥数语就使人感受到三个人物说话时各自的口吻、神态和心理。文章除正面描写人物对话表现人物性格外,还通过鲁肃的惊叹衬托出了吕蒙今非昔比的事实。而话中的“吴下阿蒙”又将吕蒙的过去与现在进行了一个纵向的对比,得出了“变”的结论。
本文通过孙权劝勉吕蒙学习的故事,突出了孙权关心下级,耐心说服,不以权势压人的行为,赞扬了吕蒙接受意见并努力学习并有所成就,告诉了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说明了人只要肯学,就会大有长进,成年人也是如此。
课堂小结
课堂检测
A.①卿今当涂掌事 ②但当涉猎
B.①蒙辞以军中多务 ②自以为大有所益
C.①见往事耳 ②风吹草低见牛羊
D.①及鲁肃过寻阳 ②秦师过周北门
下列各句中,画线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解析】A项中,“当”的意思分别为“掌握”“应当”;B项中,“以”的意思分别为“用”“认为”;C项中,“见”的意思分别为“了解,认清”“同‘现’,显现”;D项中,“过”的意思均为“经过”。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