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北京大兴高三(上)期末
历 史
考生须知
1.本试卷共10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准确填写学校名称、班级、姓名和准考证号。
3.试题答案一律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4.在答题卡上,选择题用2B铅笔作答,其他题用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
第一部分 选择题
本部分共22题,每题2分,共44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1. 下侧陶寺中期城址平面图可以佐证陶寺文化时期( )
①城市出现功能区划②社会阶级分化显现
③奴隶制国家已形成④都城轴线观念出现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2. 春秋时期,郑国子产“铸刑书”,主张“择能力”。战国时期,李悝在魏国变法,规定“食有劳而禄有功”。吴起在楚国变法,“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商鞅在秦国变法,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这表明,春秋战国时期( )
A. 礼乐制度彻底崩溃 B. 华夏认同观念增强
C. 德治与法治之争结束 D. 社会阶层流动性加强
3. 公元前134年,汉武帝初令郡国岁举孝、廉各一人。最初,各郡国对推举“孝廉”并不重视,有的郡不荐一人。武帝下诏督责,规定:二千石不举孝,就是不奉行诏令,应当按不敬论罪;不举廉,就是不胜任,应当免官。这一规定( )
A. 有利于九品中正制的形成 B. 削弱了外朝三公的权力
C. 推动了汉朝选官制度变革 D. 促使了监察制度的建立
4. 宋熙宁八年春,吴地大疫,苏轼在杭州建立很多病坊“以处疾病之人”,即临时隔离处。宋熙宁九年,曾巩任江南西路兵都钤辖(武官名),“命县、镇、亭、传,悉储药待求”,“以授病者民”。这说明,北宋政府解决疫病的方法有( )
①建立疫病救治机构②武官出任地方长官
③提前做好药物储备④免收赋税减轻负担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5. 20世纪,敦煌莫高窟出土一千多枚回鹘文木活字。这些木活字中,既有类似汉字以词为单位的活字,又有类似西方文字的字母,每枚木活字表面均有墨迹和磨损,据推测其年代约12到13世纪上半叶之间。这些回鹘文木活字,可以佐证( )
A. 丝绸之路有利于中西文化交流 B. 毕异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时间
C. 隋唐时期民族交往交流的方式 D. 欧洲字母文字的起源与演进
6. 下图为《中国经济史》一书的章节目录,横线处应补充的目录为( )
A. 从租庸调制到两税制 B. 募役法募人代役
C. “一条鞭法”合并赋役 D. 摊丁入亩
7. 清雍正八年( 1730年),军事将领陈伦炯写成《海国闻见录》,全书分为上下两卷,目录如下表。据此可知,《海国闻见录》( )
①是中国近代第一部世界性的地理著作
②是郑和率领船队七次远洋航行的主要成果
③反映了有识之士的边疆意识和海防意识
④折射出闭关自守并未禁绝士人对世界的了解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8. 西方侵略者通过不平等条约在中国攫取侵略权益。下列中国丧失的权益按时间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①大清国家允定,各使馆境界,以为专与住用之处,并独由使馆管理( )
②日后若中国酌议创造铁路时,中国自向法国业此之人商办
③曲在内地商民,由地方官究治;曲在英人,由领事官究治
④英国民人准听持照前往内地各处游历、通商,执照由领事官发给
A. ①③④② B. ②③④① C. ③④②① D. ④③①②
9. 某学者在书中写道,“以1837年为例,先后任总督者共10人,其中旗人占70%。同年任巡抚者共20人,其中旗人占40%。而1864年,在10名总督中,旗员占30%,在担任过巡抚19人中,则是清一色的汉员。”推动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 太平天国运动引起权力结构变化 B. 洋务运动促使地方督抚势力的兴起
C. 戊戌维新运动冲击旧式官僚体制 D. 清政府通过“新政”改革旧式官制
10. 1866年,金陵机器制造局竣工。70年代,增设水雷局,“招募艺童,学习洋文洋语”。80年代,仿制德国新式步枪,成功制成中国第一代马克沁单管重机枪,成为金陵制造局的名牌产品。由此可知,金陵机器制造局
①起步于洋务运动时期②制造武器投放世界市场
③客观推动新式教育发展④建立了独立的军工体系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11. 1903年,青年革命家邹容撰写《革命军》出版,他写到:“革命者,天演之公例也;革命者,世界之公理也。”他还喊出“中华共和国万岁”的口号。《革命军》一经问世,销售量居当时革命书刊的第一位。这一现象折射出( )
A. 革命派领导的武装斗争进入高潮 B. 辛亥革命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
C. 民主共和理念已经成为社会共识 D. 仁人志士对救国道路不断探索
12. 观察下图,可以得出的正确信息是( )
A. 一战后,中国纱厂因外资“卷土重来”严重下滑
B. 北洋政府统治时期,中国民族纺织业持续发展
C. 日本开始获得在中国通商口岸设厂制造的权益
D. 欧美列强忙于一战,逐步缩减对华的商品输出
13. 1925年,广东省召开第一次农民代表大会。117 位农民代表参加大会,会议由中共党员彭湃等人主持,经过讨论,成立广东省农民协会并发表《广东省农民协会宣言》。这反映了( )
A. 农民运动正在蓬勃发展 B. 中共工作重心转向农村
C. 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权 D. 土地革命取得显著成果
14. 1937年,东部沿海工业向西南大后方迁移,到1940年底,内迁民营厂矿共647家,机器工业达230家,占内迁总数的40.4%。东部沿海工业的转移( )
A. 削弱了官僚资本的地位 B. 基本实现了产业结构的合理化
C. 适应了持久抗战的需要 D. 彻底改变了区域发展的不平衡
15. 1947年10月12日,《东北日报》刊发了《中国土地法大纲》全文。12 月,刊登外媒对《大纲》的报道,如美国先驱论坛报承认“中国农民世世代代倾向于土地革命”,而中共已经“有效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即土地问题。这些报道反映了( )
A. 中共抓住了中国革命的重要问题 B. 三大战役的胜利推动了土改进行
16. 下列地图反映的历史事件按时序排列正确的是( )
A. ①②④③ B. ②①③④ C. ②①④③ D. ③④②①
17. 目前,我国人民币发行五套。其中,有一套人民币正面主景图案有人民代表、炼钢工人、女拖拉机手、纺织厂、武汉长江大桥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等。背面主景图案有天安门、露天采矿、石油矿井等。据此判断,这套人民币的发行时期是在( )
A.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B.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C.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D. 改革开放新时期
18. 20世纪60年代,中国向23个正在进行民族解放运动的非洲国家提供援助。1960年以前,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的非洲国家只有5个,到1969年,这一数量激增到19个,占当时已独立国家的50%。这些历史史实( )
①体现了“一边倒”的外交方针②推动了亚非会议的隆重召开
③有利于非洲民族国家的发展④有利于改善中国的国际环境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19. 以下四项表述可以从史实直接推断出结论的是( )
A. A B. B C. C D. D
20. 下图为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收藏的一套1784年在中国订制的杯碟套装,在瓷碟画面上方有一只巨大老鹰,鹰嘴部叼着写有“独立宣言”字样的条幅,鹰下方绘有代表13个州的13位男性,在人和鹰中间绘有一块1776数字的号码牌。这一杯碟套装瓷可以用来印证( )
A. 一个新主权国家的诞生 B. 联邦政府实行三权分立
C. 美洲殖民地赢得了独立 D. 瓷器广受美国民众欢迎
21. 19世纪,欧洲很多史学家相继整理出版自己民族的大型史料集,争相撰写本民族和本国历史。同时,史学家们开始关注社会下层的历史, 1850年,斯坦因的《1789年至今的法国工人运动史》和恩格斯的《德国农民战争》问世。这一现象反映的时代主题有( )
①近代民族国家的发展②资本主义的早期萌发
③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④世界殖民体系的确立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22. 1822年,《告巴西人民宣言》正式发表,它号召巴西人民“醒来吧!很久以来欧洲伟大的宣传家所倡导的独立与幸福正在阔步前进。你们已成为一个掌握自己命运的人民。”据此可知,这一现象的出现反映了( )
A. 启蒙思想在美洲传播 B. 马克思主义指导作用
C. 柏林会议协议的刺激 D. “亚洲觉醒”的重要影响
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
本部分共5题,共56分。
23. 中国古代漕运
“漕”原指在天然或人工的河道上运输物资,后来随着各王朝统治的需要,从地方上征收粮饷以及各种进贡的物资,将其运送到京城或前线,这些都属于漕运的范围。
材料一
(1)依据材料一,指出图1、图2漕运的变化;结合所学,分析其原因。
材料二 咸丰二年(1852 年),清代漕粮海运,仅实行于江苏省。咸丰三年,太平军占领镇江、扬州,江路受阻。清政府宣布,将浙江全省以及苏、松、常、镇四府和太仓州等处“漕米,同办海运。”由上海招商船承雇,装载海运至天津。而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四省漕粮则一律按每石折银一两三钱为率,改折征收解京或者就地拨充军饷,这样一来,继续征收实物漕粮的只有改行海运的江苏、浙江两省份。庚子事变后,列强在谈判赔款筹集问题时,要求清朝从漕粮中提取赔款,且朝堂上亦有诸多官员提议折漕。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南漕改用火车,由天津运往北京。在内外压力下,清朝最终于光绪二十七年宣布全漕改折,漕粮河运至此终结。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简述清代漕粮河运废止的原因。
材料三 2019 年12月,北京市政府发布的《北京市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五年计划(2018-2022)》明确提出,要保护建设张家湾古镇,展示运河古镇历史风貌,打造漕运文化特色小镇。
① 张家湾在“州南十五里”,“以元万户张煊督海运至此而名。今东南运艘,由直沽至河西务,凡百十里,又百三十里至张家湾,乃运入通州仓”。 ——《读史方舆纪要》(清代顾祖禹等人著) ② 张家湾城位于“潞河下游,南北水陆要会。自潞河南至长店四十里,水势环曲,官船客舫,骈集于此,弦唱相闻,最称繁盛”。 ——《钦定日下旧闻考》(乾隆命人根据《日下旧闻》加以增补、考证而成) ③ 北运河上“漕艘栉比,廩粟云屯”。张家湾以西的漕运终点通州,则为“仓庾之都会,而水路之冲达也”。 ——光绪年间《通州志》
④ “山西会馆”匾额 该匾额系两块长方形石块合成:上为“山西”,下为“会馆”,发现于通州,现存于通州博物馆。 ⑤ 《潞河督运图》
⑥ 《潞河督运图》,绘制于清朝乾隆年间,图中画有官船、商船、货船、渔船等64只,官吏、商贾、船户、妇孺、盐坨杂役等八百二十余人,岸上码头、衙署、店铺、银号、酒肆、民宅、粮仓等各种建筑林立。
(3)任意选取材料三中的三则史料,分别阐述每则材料对研究张家湾古镇的价值。
24. 时代与报刊
据现有材料统计,五四运动时期,全国新创办报刊1000 种左右,选取部分有刊存的主要刊物如下表。
(1)阅读上述材料,概括“五四运动”时期中国报刊业的特点。
(2)如果让你在1840—1912年之间创办一个报刊,请为这一 报刊起名,并结合时代特征说明创刊理由。(要求:刊名须反映办刊主旨;办刊理由充分;表述清晰。)
25. 统一战线是党的重要法宝
2022年7月29日至30日,中央统战工作会议时隔7年再次召开。100年前,1922年7月,党的二大在上海召开。会议通过《关于“民主的联合战线”的议决案》,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政策的正式提出。1939 年10月4日,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说,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首次明确了统一战线的法宝地位。建立最广泛的统一战线,是党克敌制胜的重要法宝,也是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法宝。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从新民主主义革命(1919-1949)、社会主义革命(1949-1956)两个时期中各选一个实例,阐述统一战线是党克敌制胜、执政兴国的重要法宝。
26. 高校西迁
材料一 据统计,1949年,全国70%以上的工业集中于东部沿海地带,西部边疆地区的工业产值仅占全国的9%;从钢铁工业来看,沿海地区的钢铁生产能力占八成以上,而钢铁资源丰富的西部等地区几乎没有相关工业产业。“一五”计划时期,党和国家提出,要在全国各地区适当分布工业生产力,要使工业基地接近原料和燃料产地,并逐步提高落后地区的经济水平。
材料二 据1949年统计,在全国205所高校中,118所高校分布于沿海地区,西北地区仅有9所高校。1955 年7月,高等教育部正式制定了《一九五五年至一九五七年调整方案》,高校西迁方案确定。参与此次西迁的沿海或大城市高校30余所。其中,为配合航空工业基地建设,华东航空学院师生坚决服从,教职工、家属、学生共5000余人如期抵达西安,为大西北贡献了第一所以航空为主从事国防科技高等教育的航空院校,即西安航空学院。西航先后研制出多种军事作战飞机,其首届毕业生也全部自觉服从分配,去到西北、西南、东北、中南等急需用人的航空单位。同时承担了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其研制出歼7-E型飞机为国防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材料三
阅读上述三则材料,结合所学,对1955—1957年高校西迁进行解读。
27. 托勒密的《地理学》
克劳狄斯·托勒密(约90—168年),是生活在埃及的希腊裔罗马帝国公民。他用希腊文写成《地理学》,是一部体现当时欧洲人地理学知识的典籍,奠定西方制图学的基础。不过,《地理学》在公元2世纪左右成书时及以后相当长时间并没有引起重视。后来一个收集古籍的神父,意外在罗马都城发现了《地理学》手稿。1406 年,这部手稿被翻译成拉丁文。但是拉丁文译本并没有附地图,直到15世纪,西方人才陆续制作出地图抄本。1492 年,当哥伦布寻找东方时,他带着3艘帆船、87名水手,以及一本托勒密的《地理学》。对于当时的欧洲人来说,它是“对已知世界地理情况的最佳指南”。
15世纪初,葡萄牙航海家亨利开始把“托勒密地图”付诸实践运用。但是经过反复考察,却发现这幅地图并不实用。亨利手下的一些船长遗憾地说:“尽管我们对有名的托勒密十分敬仰,但我们发现事实都与他说的相反。”墨卡托(1512—1594年)是近代西方地图学家代表,他不断根据最新的地理发现和旅行报告,完善旧地图,绘制新地图。1569 年,墨卡托首次采用正轴等角圆柱投影编制出世界地图。这样他成了第一个把全球表面(东西半球的已知范围)描绘在平面上的人,托勒密版本地图“一统天下”的局面结束。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评析15世纪托勒密《地理学》在西欧的重新发现。
参考答案
第一部分 选择题
本部分共22题,每题2分,共44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1. 【答案】B
【解析】
【详解】通过观察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中的宫城、仓储区、普通居民区及其分布等,可以佐证陶寺文化时期,城市出现了功能区划,社会阶级分化显现,出现了都城轴线观念,说法①②④符合题意,B项正确;仅此平面图,不足以说明当时奴隶制国家已形成,说法④不符合题意,排除与之组合的ACD三项。故选B项。
2.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在改革时,多推行以才能为主要标准的选官制度,打击了贵族特权,推动了官僚政治的发展,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D项正确;礼乐制度彻底崩溃的说法太绝对,排除A项;华夏认同观的增强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春秋战国时期,德治和法治的争论尚未结束,排除C项。故选D项。
3.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了汉武帝初年,郡国对察举孝廉不积极,后来汉武帝下诏书,要求郡国必须举孝廉,这有利于察举制的形成和贯彻,推动了汉朝选官制度的变革,C项正确;九品中正制形成于魏晋时期,排除A项;汉武帝设立内朝,削弱了外朝三公的权力,排除B项;汉武帝创建刺史制度,促使了监察制度的建立,排除D项。故选C项。
4.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面对吴地大疫,苏轼建立病坊隔离感染疫病的人,曾巩命各级地方官储药用以医治病人等,说明北宋政府通过建立疫病救治机构,提前做好药物储备等方法解决疫病,说法①③符合题意,B项正确;苏轼和曾巩均为文官并非武将,材料并未体现北宋政府为解决疫病,免收赋税减轻负担,说法②④不符合题意,排除与之组合的ACD三项。故选B项。
5.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2到13世纪即两宋时期,回鹘人使用的文字,兼具汉字和西方文字的特征,可以用来佐证丝绸之路推动了中西文化的交流和发展,A项正确; 毕升发明的是泥活字并非木活字,排除B项;12至13世纪是两宋时期,回鹘木活字的出土不能印证隋唐时期民族交往交流的方式,排除C项; 欧洲字母文字的起源与材料介绍的回鹘文字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6.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该书目录“明代黄册、鱼鳞图册”是明代户籍制度,“清代收地丁合一税”是雍正时实行的摊丁入亩。因此补充目录是明代的赋税制度,即张居正实行的“一条鞭法”合并赋役,C项正确;唐朝中后期实行两税法,排除A项;北宋王安石实行募役法,排除B项;清代实行摊丁入亩,排除D项。故选C项。
7.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限制对外贸易与交往,该将领的这本著作涉及世界大多数国家或地区,有利于国人了解世界。这一时期,欧洲对外殖民扩张,这本著作也反映有识之士的边疆意识和海防意识。③④正确,D项正确;该书写成时间是1730年,中国近代是鸦片战争后,①错误。郑和下西洋是明成祖时期,②错误,排除ABC项。故选D项。
8.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划定使馆界,由外国人住用和管理,是1901年《辛丑条约》的内容,中国修建铁路要同法国人商办是1885年《中法新约》的规定;内地商民由地方官究治,英人由英国领事官究治即领事裁判权是1842年《南京条约》附件中的内容,准许英国人到内地游历、通商是1858年《天津条约》的内容,故四个权益丧失的先后顺序为,③④②①,C项正确;其它三个时间排列均存在错误,排除ABD三项。故选C项。
9.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64年前后,导致汉族督抚明显增多,清政府权力结构发生变化的主要因素是,太平天国运动的冲击,A项正确;地方督抚势力兴起是洋务运动的条件,而非结果,排除B项;19世纪末出现的戊戌维新运动,与1864年前后汉族官僚势力增强无关,排除C项;20世纪初开始的清末新政并非19世纪60年代满汉官僚结构变化的原因,排除D项。故选A项。
10.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金陵机器制造局是洋务军事工业。设立水雷局,招募学生学习外文,不同于旧式教育,有利于推动新式教育的发展。①③正确,B项正确;军事工业产品不投放市场,②错误,材料未涉及独立的军工体系,④错误,排除ACD项。故选B项。
11.【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20世纪初邹容的《革命书》在革命书刊销售中占第一位。结合所学可知, 革命思想成为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主要思想,反映仁人志士对救国道路的不断探索,D项正确; 1905年同盟会成立领导一系列起义推动革命进入高潮,排除A项;辛亥革命是1911年,排除B项;“社会共识”说法错误,排除C项。故选D项。
12.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北洋政府统治时期,中国民族纺织业持续发展,B项正确;一战后中国纱厂没有减少,排除A项;“开始”说法错误,甲午战争后日本开始获得在华设厂的权益,排除C项;欧美一战期间,无暇东顾,减少对华设厂,排除D项。故选B项。
13.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1925年中共组织成立农民协会。结合所学可知,1925年是国共第一次合作期间,中共开展农民运动,发动农民投身革命,因此材料反映农民运动正在蓬勃发展,A项正确;国共合作破裂后中共工作重心逐步转向农村。排除B项;国共合作破裂后,建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排除C项;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即土地革命时期,排除D项。故选A项。
14.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抗战时期,东部沿海的近代民族工业大量内迁,为中华民族的持久抗战提供了物质基础,适应了抗战的需要,C项正确;抗战时期,官僚资本并未因东部工业内迁削弱,反而实力膨胀,排除A项;厂矿企业地理位置的转移并非产业结构的调整,排除B项;彻底改变了区域发展不平衡说法太绝对,并且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C项。
15.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1947年中共发表了《中国土地法大纲》,使解放区农民获得了政治、经济上的解放。外媒的报道反映了中共抓住了中国革命的重要问题。A项正确;三大战役的胜利是1948年秋,排除B项;“消除了”说法绝对,排除C项;到1952年底,土地改革在全国大陆基本完成。排除D项。故选A项。
16.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①抗日战争时期,徐州会战之台儿庄战役,②是红军长征,④抗日战争时期,百团大战。③是解放战争期间渡江战役,因此按时序排列是②①④③。C项正确;ABD项排列顺序颠倒,C项正确,排除ABD项。故选C项。
17.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人民代表、炼钢工人、武汉长江大桥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等图案,反映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领域的发展,C项正确;人民币上印制的人民代表和武汉长江大桥等图案,出现在1954年以后,当时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经胜利,排除A项;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后,人民代表和武汉长江大桥等现象才出现,排除B项;材料展示的图案均非改革开放新时期才出现的事物,排除D项。故选C项。
18.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20世纪60年代,中国向23个正在进行民族解放运动的非洲国家提供援助”可知,中国对非洲国家的大量援助,有利于非洲民族国家的发展;根据材料“1960年以前,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的非洲国家只有5个,到1969年,这一数量激增到19个”可知,中国与很多非洲国家建交,拓展了中国的外交空间,有利于改善中国的国际环境;③④符合题意,D项正确;“一边倒”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制定的外交方针,指的是坚定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亚非会议召开于1955年;①②均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ABC三项。故选D项。
19.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公职人员的薪金不得超过熟练技术工人的工资,禁止任意克扣工人工资,废除面包工人夜班制,实行八小时工作制”可知,反映了巴黎公社对工人阶级利益的保护,C项正确;A项史实体现的是英国民主政治对贵族权力的限制,不能得出下院权力超过上院的结论,排除;B项结论中的“普遍接受”的说法绝对化,排除;D项史实涉及的是司法改革,使农奴获得人身自由是亚历山大二世颁布解法奴隶法令的影响,排除。故选C项。
20. 【答案】A
【解析】
【详解】通过观察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784年即独立战争胜利后,美国人为纪念1776年《独立宣言》的发表而订制的杯碟套装,可以用来验证美国的建立即一个新主权国家的诞生,A项正确;1784年,美国宪法尚未制定,联邦政府尚未建立,排除B项;纪念美国独立战争胜利的杯碟套装,并不能印证整个美洲殖民地都获得了独立,排除C项;仅此一件文物不能说明瓷器广受美国民众欢迎,排除D项。故选A项。
21. 【答案】B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19世纪欧洲史学家撰写本民族和本国历史,这一时期是欧洲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的阶段。史学家开始关注工人和农民的历史,这一时期欧洲进行的工业革命,使社会阶层结构发生变化,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出现,阶级矛盾不蹲加剧。因此,材料的现象反映的时代主题是①③,B项正确;②资本主义的早期萌发是14、15世纪,②错误。世界殖民体系的确立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④错误,排除ACD项。故选B项。
22.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可知,18世纪末19世纪初,启蒙思想的传播促使拉丁美洲人民的民族民主意识增长。材料中号召巴西人民觉醒和争取独立,反映了启蒙思想的影响。A项正确;1848年马克思主义诞生,排除B项;1884年英德等国召开柏林会议,排除C项;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洲出现民族独立运动。排除D项。故选A项。
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
本部分共5题,共56分。
23. 【答案】(1)变化:元代运河路线取直;增加了海路运输。原因:政治中心东移;政治中心与经济重心分离;航海技术提高;海运比内河运输风险小。
(2)原因:国内阶级斗争的影响;运河淤塞;近代火车、轮船等新型交通运输方式的出现。
(3)示例:史料①是清代人的读史笔记,可以用来研究张家湾古镇的地理、历史及交通状况;史料②是政府编辑的档案,可以用来研究张家湾的地理、交通、经济以及社会风俗;史料③属于地方志,可用于研究张家湾古镇的经济、治理、交通和地理等;史料④作为一手资料,可用来研究清代张家湾古镇的经济、建筑和书法艺术等;史料⑤是一手史实,可以用来研究张家湾古镇相关的交通、地理状况;史料⑥是属于绘画作品,可用于研究清代张家湾古镇的布局、建筑、交通、社会风俗等。
【解析】
【详解】(1)变化:通过观察材料一中的两幅示意图可知,与图一(唐朝)相比,图二即元代漕运中,运河不再以洛阳为中心,路线取直,且增加了海路运输。原因: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科学技术等方面分析可知,元代漕运变化的原因主要有,政治中心东移,政治中心与经济重心分离,指南针和航海技术的提高,并且海运比内河运输风险较小。
(2)原因:根据材料二中“咸丰三年,太平军占领镇江、扬州,江路受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内阶级斗争的影响和运河淤塞;根据“由上海招商船承雇,装载海运至天津”“南漕改用火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近代火车、轮船等新型交通运输方式的出现。
(3)示例:首先观察材料三中图文,任意选取其中的三则史料,如史料①②③;然后,综合相关史料、出处和所学知识,一一阐述相关史料对于研究张家湾古镇的价值,如根据史料①的内容和出处可知,作为清代人的读史笔记,“张家湾在‘州南十五里’”等可以用来研究张家湾古镇的地理、政治、经济及交通状况;根据材料②中“自潞河南至长店四十里,水势环曲,官船客舫,骈集于此,弦唱相闻,最称繁盛”等信息,及其出处可知,其是政府组织人编辑的档案,可以用来研究张家湾古镇在清代的交通、经济、治理和社会风俗;根据史料③中“张家湾以西的漕运终点通州,则为‘仓庾之都会,而水路之冲达也’”及其出处可知,其属于地方志,对于研究运河的交通、运输、地方治理和地理等,有重要意义。
24. 【答案】(1)创办报刊数量多;短时间内发展迅速;办报主体广泛;重视传播新思想和启发民众;与救亡图存相联系。
(2)刊名:《维新报》。理由: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随着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以康梁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发起了维新变法运动,大量创办报刊,传播维新思想,主张“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挽救民族危亡”。《维新报》作为维新派的宣传喉舌,有利于直接促进民主思想的传播和国人思想的启蒙,为维新变法、救亡图存之路扫除思想上的障碍。
【解析】
【小问1详解】
根据材料“五四运动时期,全国新创办报刊1000 种左右”可知,创办报刊数量多;根据表格“刊行年月”一栏可知,短时间内发展迅速;根据表格“主持”一栏中的“陈独秀”“梁启超”“南开大学”“孙中山”“广州共产主义小组”等信息可知,办报主体广泛;根据表格“宗旨(倾向)”一栏中“宣传新思想”“研究新思想寻求改造中国与世界的道路与方法”“研究革命理论和建设新中国方案”“促农民之觉悟”等信息可知,重视传播新思想和启发民众;与救亡图存相联系。
【小问2详解】
本题为开放性问题。首先,根据题干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在1840-1912年之间创办一个报刊并起名,例如选择戊戌变法这一时期,创办报刊《维新报》;其次,结合所学戊戌变法相关知识,从戊戌变法的背景、影响角度说明办刊理由即可,具体理由是因为甲午战争后,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随着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以康梁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发起了维新变法运动,大量创办报刊,传播维新思想,主张“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挽救民族危亡”。《维新报》作为维新派的宣传喉舌,有利于直接促进民主思想的传播和国人思想的启蒙,为维新变法、救亡图存之路扫除思想上的障碍。
25.【答案】示例:
实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阐述:1931年9月18日,日本发动侵华战争,民族危机不断加深,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大义为重,积极促成了国共两党的第二次合作,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并以此为旗帜,团结中华民族,配合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了近代以来中国反侵略战争的第一次完全胜利,壮大了民主革命力量,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起点;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共产党号召广大民主力量,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使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有了组织形式,并在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型的过渡时期,代行人大职能,团结各种民主力量,巩固新中国政权,恢复国民经济,参与社会主义改造,推动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的起步,使中国实现了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完成了20世纪中期的社会巨变。
综上所述,统一战线为中国特色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是党克敌制胜、执政兴国的重要法宝。
【解析】
【详解】论述:首先,阅读材料,明确题意,从新民主主义革命(1919-1949)和社会主义革命(1949-1956)中各选一个例,如选择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确定事例后,运用唯物史观,结合所学知识,展开阐述,如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建立的背景、形式和历史作用等,说明统一战线是党克敌制胜、执政兴国的重要法宝;最后在史实论述基础上,总结升华,如明确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法宝,为中国特色的革命和建设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26. 【答案】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建设社会主义、巩固新生政权建设,党中央确立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然而一直到“一五”计划实施前,我国工业格局的基本状况是70%在沿海,东西分布严重不均衡。之后,在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指引下,我国开发建设了一大批基础工业,初步改善了工业布局严重失衡的状况。人才是兴国之本。大规模工业化建设直接面临的就是专门工业人才缺乏的问题。而解放初高校集中分布在沿海城市,西部很少,针对合理工业格局的客观需要,1955年党中央决定将部分高校西迁,服务国家整体发展、支援西北重地建设。高校西迁增强了西北地区高等院校和科学研究综合实力,均衡了中国的高等教育和科学机构布局,为社会主义工业建设提供了技术和人才。广大的高校师生弘扬了爱国奉献、听党指挥跟党走、与党和国家、与民族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时代精神。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一“据统计,1949年,全国70%以上的工业集中于东部沿海地带,西部边疆地区的工业产值仅占全国的9%;从钢铁工业来看,沿海地区的钢铁生产能力占八成以上,而钢铁资源丰富的西部等地区几乎没有相关工业产业”可知,“我国工业格局东西分布严重不均衡;根据材料一“‘一五’计划时期,党和国家提出,要在全国各地区适当分布工业生产力,要使工业基地接近原料和燃料产地,并逐步提高落后地区的经济水平”可知,工业化建设的需要;根据材料二“据1949年统计,在全国205所高校中,118所高校分布于沿海地区,西北地区仅有9所高校”可知,解放初高校集中分布在沿海城市,西部很少;根据材料二“华东航空学院师生坚决服从,教职工、家属、学生共5000余人如期抵达西安”可知,大的高校师生弘扬了爱国奉献、听党指挥跟党走、与党和国家、与民族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时代精神;根据材料三表格“各行政区高校数量比较”可知,均衡了中国的高等教育和科学机构布局。综合以上分析及所学可知,高校西迁增强了西北地区高等院校和科学研究综合实力,为社会主义工业建设提供了技术和人才。
27. 【答案】 评析:作为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代表,《地理学》的重新发现,促进了人文主义的传播,有利于文艺复兴运动的开展;为新航路的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提供了条件;《地理学》奠定了西方制图学的基础,其重新发展,客观上促进了近代天文、地理科学的探索和发展;随着宗教改革和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其在西欧的影响逐渐下降。
【解析】
【详解】 评析:根据材料中“《地理学》,是一部体现当时(约90—168年)欧洲人地理学知识的典籍,奠定西方制图学的基础”“1492年,当哥伦布寻找东方时,他带着3艘帆船、87名水手,以及一本托勒密的《地理学》”“对于当时的欧洲人来说,它是‘对已知世界地理情况的最佳指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地理学》作为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代表,其重新发现,促进了人文主义的传播,有利于文艺复兴运动的开展,为开辟新航路和早期殖民扩张提供了条件;根据“一些船长遗憾地说:‘尽管我们对有名的托勒密十分敬仰,但我们发现事实都与他说的相反’”“墨卡托(1512—1594年)是近代西方地图学家代表,他不断根据最新的地理发现和旅行报告,完善旧地图,绘制新地图。1569年,墨卡托首次采用正轴等角圆柱投影编制出世界地图。这样他成了第一个把全球表面(东西半球的已知范围)描绘在平面上的人,托勒密版本地图‘一统天下’的局面结束”可知,托勒密《地理学》的重新发展,在客观上促进了近代天文、地理科学的探索和发展,随着宗教改革和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其在西欧的影响逐渐下降2023北京朝阳高三(上)期中
历 史
1.《左传》记载:“天生民而立之君,使司牧之,勿使失性。有君而为之贰,使师保之,勿使过度。是故天子有公,诸侯有卿……以相辅佐也。善则赏之,过则匡之,患则救之,失则革之。”材料反映出
A. 家国一体的国家结构 B. 商周原始民主的传统
C. 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 D. 重视宗法血缘的特征
2.下图织锦出土于西域精绝古国遗址,织有“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汉字以及凤凰、麒麟、白虎、祥云瑞草等纹样。该织锦代表了当时世界丝织工艺的顶级水平,有学者考证为汉代皇家织造官府的蜀锦。以下叙述可能作为该观点理由的是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局部)
① 2013年成都天回镇老官山汉墓中出土了四件蜀锦提花织机模型,成为汉代成都纺 织业发达的重要见证。
② 现今日本正仓院珍藏的传世蜀锦——四天王狩猎纹锦,是由遣唐使带回日本,实证 了蜀锦在域外的广泛传播。
③ 出土于吐鲁番的7世纪文书有“益州半臂”等蜀锦名目,并标有上、中、下三等价 格,反映了蜀锦沿丝绸之路在西域的贸易情况。
④ 汉代四川的蚕桑丝绸织造业十分发达,文献记载政府在成都设置锦官监督织造蜀 锦,成都又称锦官城、锦城。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3. 中国是茶的故乡。唐代陆羽所撰《茶经》有云:“茶者,南方之嘉木也……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并主张细致观察茶的烹煮过程以体会天地宇宙的造化之功,“沫饽……如枣花漂漂然于环池之上,又如回潭曲渚青萍之始生,又如晴天爽朗有浮
云鳞然”。这体现了中华文化
①开放包容,交流互鉴 ②崇德向善,注重操守
③革故鼎新,创新发展 ④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4. 下列图片代表中国古代西藏与中央关系的重要历史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册封八思巴唐卡 ②法王盔 ③长庆会盟碑 ④金瓶掣签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③①②④ D.④①②③
5. 明末清初出现“花部”与“雅部”之争。“雅部”,仅指昆曲;“花部”,指昆曲之外的各种声腔剧种。时人评价:昆戏者,以曲为主,其文词合于士夫之口;花部者,以戏为主,本无与于 文学之事,惟在能刻画描摹,技尽于场上,然其感动妇孺,不与案头文章相侔(注:等同)
也。京剧的出现,标志着“花雅之争”的结束。“花雅之争”
①标志着中国戏曲艺术的成熟 ②折射了市民生活的发展
③体现雅俗文化的对立与交融 ④突破了伦理道德的束缚
A.②③ B.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6.1896年,梁启超在《时务报》上刊登《西学书目表》,著录近代以来译书约300种(见下
表)。该书出版后在学术界引起很大反响,不断有人续作。这一做法
西学13类 算学、重学、电学、化学、声学、光学、汽学、天学、地学、 全体学、动植物学、医学、图学
西政10类 史志、官制、学制、法律、农政、矿政、工政、商政、兵政、船政
杂类5类 游记、报章、格致、西人议论之书、无可归类之书
A. 开启了西学东渐思潮 B. 沿袭了中体西用思想
C. 促进了维新思想传播 D. 提出了民主科学口号
7. 下表为陈独秀不同时期对义和团的评价。据此可知
1918年 1924年
产生义和团这怪物,原因在于;第一道教,第二佛教,第三孔教,第四以儒释 道为精神的中国戏剧,第五“仇视新学 妄自尊大之守旧党”。 ——摘编自《克林德碑》,《新青年》第5卷第5期 他们只看见义和团排外,他们不看见 义和团排外所以发生之原因——鸦片战争 以来全中国所受外国军队、外交官、教士之 欺压的血腥与怨气! ——《我们对于义和团两个错误的观念》,《向导》第81期
A. 实物史料的价值高于文献史料 B. 口述史料应与学术研究相结合
C. 多方史料互证可确认历史事实 D. 时代背景可能影响撰述者认识
8. 北京长辛店作为我国北方铁路工业的重要发源地,集聚了数量众多的产业工人。1919年 5月7日,长辛店铁路机厂铁匠工人史文彬带领100 多名工人上街游行、罢工,开展反帝爱国斗争,这是中国工人阶级的第一次政治性罢工。1921 年1月,北京共产主义小组在长辛店建立劳动补习学校,同年5月,长辛店工会成立,被誉为“北方劳动界的一颗明星”。据此可知,长辛店工人运动
A.标志中国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B. 实践了马克思主义工人运动学说
C. 加速了国民革命运动高潮的到来 D. 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奠定组织基础
9. 古田会议决议指出:“中国的红军是一个执行革命的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它“除了打仗消灭敌人军事力量之外,还要负担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帮助群众建立革命政权以至建设共产党的组织等项重大的任务”。这一决议
①开启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 ②明确了工农红军的人民军队性质 ③有利于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形成 ④重申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原则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10.抗日战争时期,西南联合大学提倡“德、智、体、美、劳、群六育并举”的教育思想,主张“博 先于精”;联大的很多教授都是学贯中西的大家,他们运用化学方法制造战时急需品,用 先进的科学技术改进农业生产,还将云南马油适当处理作为火车、汽车及飞机的润滑油 使用。抗战后,北大、清华、南开迁回原址。西南联大
①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 ②展现了伟大抗战精神
③保障了抗战军需供给 ④保存了重要科研力量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1.优秀文学作品既饱含情感之真和道德之善,亦具有史料价值。下列诗文反映的中国近代 历史事件排序正确的是
①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渡玉关。
②往事何堪说 征衫血泪斑……不知成异域,夜夜梦台湾。
③年年风雨惯悲秋,今岁秋风散尽愁。郢唱一声天下和,居然光复旧神州。
④横断山,路难行。敌重兵,压黔境……乌江天险重飞渡,兵临贵阳逼昆明。
A.①②③④ B.②①④③ C.①③②④ D.②③①④
12. 十四年抗战,中国将士以鲜血浇筑国魂军威。对下图所示战役叙述正确的是
图 1 图 2
①图1是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中国取得的最大胜利
②图2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
③图1和图2共同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④图1和图2展现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东方主战场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3. 历史文献的浩瀚文字记录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轨迹。下列文献的颁布与其意义对应关系
不准确的是
选项 历史文献(节选) 意义
A 《奏定学堂章程·学务纲要》:凡考试……分数合格者, 照另订专章,分别奏请赐予各项出身,分别录用。 废除了科举选官制
B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务员于临时大总 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确立了责任内阁制
C 在共产党员被选为某一行政机关之主管人员时,应保证 该机关之职员有三分之二为党外人士充任。 加强了抗日民主政权 建设
D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 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 制度
14. 1956年4月25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论述了社会主义建设中应正确处理的十个问题,即《论十大关系》。《论十大关系》的发表
①为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奠定基础②提出了党和全国人民当前主要任务
③成为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④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
A.①② B.①③④ C.①④ D.③④
15.1902年梁启超撰写科幻小说《新中国未来记》,铺陈了对60年后“上海世博会”的设想:“那时我国决议在上海开设大博览会……连江北,连吴淞口,连崇明区,都变作博览会场 了。”2010年5月1日,上海世界博览会正式开幕,中华民族的百年世博梦想变成了现实。 这一过程折射了中国
A.从辛亥革命到社会主义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巨变
B.从闭关锁国到形成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重大转型
C.从半殖民地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伟大嬗变
D.从救亡图存到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艰辛历程
16.(13分)杯酒释兵权
“杯酒释兵权”是一则著名的历史典故,但在史学界却存在着疑与信两大派。
有学者认为“杯酒释兵权”“来自传闻,不可置信”。首先,如此重大事件,在北宋官修的《太祖实录》和《三朝国史》中不见片语。丁谓(966~1037年)的《谈录》可谓最早记载解除石守信、王审琦兵权的文献,但《谈录》只讲罢二人兵权,并无宴请情节。随后王曾(978~1038年)的《笔录》则增添了太祖设宴与宿将“道旧相乐”的场景。后世所谓“杯酒释兵权”一说,基本皆出于此。至神、哲宗时司马光的《涑水纪闻》更是大事铺张“设宴道旧”情节,绘声绘影,恍如身历其境。据载“杯酒释兵权”发生于建隆二年(961年)七月,但当年六月初二杜太后病逝,七月初属国丧期间,不准宴饮。
更多学者认为,“杯酒释兵权”基本可信。石守信、王审琦等人的军权确是在建隆二年七月后罢免的,北宋的官方文献,如《国史》《实录》对此均有明确记载。王曾与丁谓基本是同时代人,且王氏成书在先,论者指责王氏《笔录》所载为擅增情节,非稳妥之论。注重政治运作技巧,尽力营造便于解决问题的氛围,正是宋初政治的一大特色。因记录者未能身临其 境,“杯酒”一事在某些细节的记载上可能不无渲染,却并非后人编造。《宋史·礼志》载:“皇太后杜氏崩……合随皇帝以日易月(注:一天等于一月)之制,二十五日释服。”即服丧时间实际只需二十四天,六月二十五日后已不禁宴饮。
(1)阅读材料,说明“疑”与“信”两派争论的角度及其与之对应的论据。(6分)
(2)谈谈你对“杯酒释兵权”的看法。(7分)
17.(8分)社会转型
材料— 晚清财政收入结构表 (单位:两)
年份 田赋 比重 盐税 比重 厘金 比重 关税 比重
1842 29575722 76% 4981845 13% 0 0 4130455 11%
1885 32356768 48% 7394228 11% 12811708 19% 14472766 22%
1911 48101346 27% 46312355 26% 43181097 24% 43139287 23%
【注】咸丰年间清政府为解决财政危机在国内交通要道设立关卡,依商品数量或价值加 征约百分之一的税,称为“厘金”。自江苏率先创设厘金后,“征厘之法被各地滥用,不仅无物不捐,而且征厘局卡繁密,捐上加捐,课征税率不断提高”。
材料二 晚清外债用途分类表 (单位:两)
外债用途 举债笔数 举债数额 所占比例(%)
赔款借款 6 793883340 61
各种实业借款 85 374560965.7 29
海防塞防与抵御外侮借款 23 79501078.99 6
行政经费借款 59 40993647.2 3
镇压国内起义与革命借款 35 16949265.62 1
合计 208 1305888297 100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分析晚清财政状况与社会转型的关系。(8分)
18.(10分)基层治理
材料一 传统中国乡村社会主要由乡绅阶层和宗族组织管理。民国初期,在较大的乡、 保所在村镇设立区公所,将原来横亘在国家与农民之间的税收中介摘客替换为区公所职员 ……区公所随便摊款、无所制约,并未真正带来国家财政收入的提高。1930年国民政府修订了《县组织法》和《乡镇自治施行法》,依法选出乡长、闾长和监督委员会,旧式乡村精英退居 幕后,依然保持着对乡村的领导和控制。
(1)阅读材料,分析民国时期乡村治理模式的效果。(4分)
材料二 1950年刘少奇在《关于土地改革问题的报告》中指出:“在(土地改革)运动开 展的地区,普遍地召集了县、区、乡三级的人民代表会议和农民代表会议,农民积极分子已大 批产生,已有三万八千多个乡政权实行了改造……农民协会应该成为土地改革队伍的主要 组织形式和执行机关。”乡村须能吸收合于党员条件者建立党的支部,并且在完成土改复查 的地区自下而上地逐步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
(2)依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简评新中国土地改革在基层社会治理上的积极作用。(6分)
19.(11分)最惠国待遇
材料 以下为中美关系史上围绕最惠国待遇问题进行的三次缔约谈判的条约文本(节 选):
合众国来中国贸易之民人所纳出口、入口货物之税饷,俱照现定例册,不得多于各国 ……如另有利益及于各国,合众国民人应一体均沾,用昭平允。
——《中美五口通商章程》,道光二十四年五月十八日,望厦
缔约此方之国民,在缔约彼方领土全境内,应许其不受干涉,从事并经营依法组成之官 厅所施行之法律规章所不禁止之商务、制造、加工、科学、教育,宗教及慈善事业……缔约双 方之国民……其所享受之待遇,无论如何,不得低于所给予任何第三国国民之待遇。
——《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中华民国三十五年十一月四日,南京
缔约双方对来自或输出至对方的产品应相互给予最惠国待遇,即对上述产品相互给予 对来自或输出至任何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同类产品在下列方面所给予的各种利益、优惠、特权 或豁免……向对方的商号、公司和贸易组织提供的待遇不低于给予任何第三国或地区的待 遇。
——《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贸易关系协定》,1979年7月7日,北京 结合历史背景,从中美关系演变的角度解读上述材料。(11 分)
20.(13分)青春中国
材料一 1916年,时年27岁的李大钊在《新青年》发表《青春》一文。文中写到:“吾愿 吾亲爱之青年……进前而勿顾后,背黑暗而向光明,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以青春之 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资以 乐其无涯之生。”
材料二
1921年 出席中共一大的13名代表平均年龄为28岁。
20世纪80年代 深圳建市之初,全市人口的平均年龄只有24岁;积极投身改革的创 业者60%是30岁以下的年轻人
2019年 中国第一架大型客机C919研究团队中400多名工程师的平均年龄 为30岁;航天报国的嫦娥团队、神舟团队平均年龄是33岁,北斗团队平 均年龄是35岁。
(1)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述《青春》的写作背景。(4分)
(2)阅读材料二,结合1919年以来的中国历史,阐述中国青年如何“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国家”。
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清晰。(9分)
参 考 答 案
第一部分(共45分)
本部分共15题,每题3分,共45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B B C C A C D B D B A D A D D
第二部分(共55分)
16.(13分)
(1)【答案示例】(6分)
观点 角度 疑 信
史料来源 和价值 官修史书和档案缺乏记载;记载此事的《笔录》、《涑水纪闻》等都是个人笔记,属于二手史料,缺乏权威性 官修史书对罢免宿将兵权有明确记载,客观性和真实性较高
内容 (情节) 最早记载无宴请情节,时代愈晚记载愈生动详细,有后世擅增之嫌 王氏成书更早,并非擅增情节;置于宋初特定的政治环境下,“杯酒释兵权”合乎情理
时间 事件发生于国丧期间,不合礼制 依“以日易月”之制,事件发生时已不禁宴饮
(2)(7分)
综合材料信息,一方面可知“释兵权”是史实,但是否以“杯酒”的方式“释兵权”,如果没有新的更有说服力的证据出现,则很难形成定论;另一方面,有关“杯酒释兵权”的记载中,虽然可能会有一些戏剧性的夸张和渲染,但大致可推断宋初应该是以一种较为宽缓的方式解决了皇帝与开国功臣之间的矛盾。
可搁置“杯酒”的细节,更关注“释兵权”的本质。宋初罢免宿将兵权等措施,有效预防了内部动乱,巩固了国家统一和安定;同时以和平的方式解决宿将兵权问题,也营造了一种较为宽松的政治氛围,并对北宋的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产生一定影响。
总之,在历史研究过程中,如果仅依据单方面材料进行该主题的研究,则难免偏颇。应尽量占有各类史料,并辨析史料作者的主观意图、价值取向和时代背景等,当不同史料对同一史实的记载出现矛盾的时候,应当对史料进行综合辨析,坚持多源互证,阙闻则疑,才能得出更接近史实的结论。
17.(8分)
以田赋为主体的传统税收结构已经改变,田赋在财政收入中所占的比重逐步下降,以厘金和海关为主的商业税大幅度增长。财政收入构成的变化反映晚清经济结构的变动,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和发展。关税收入的比重增加说明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反映了晚清社会正经历由农业社会向近代工商业社会的艰难转型。
晚清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传统税收田赋和盐税仍占有相当比重,反映了小农经济仍占主体地位。地方政府滥发厘金,危害了国家财政统一,严重打击了工商业发展。政府大举外债,主要用于赔款,实业投入不足,大量外资和商品涌入,阻碍了本国工商业发展,最终导致转型失败。
18.(10分)
(1)(4分)民国时期,县以下开始设立基层机构,征收赋税;立法选举基层公职人员,推动国家权力向基层延伸。乡村权力仍然由乡绅阶层和宗族组织掌握,未能实现国家基层治理能力的实质提升。
(2)(6分)土地改革运动使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获得土地,彻底改造了传统的农业生产关系,将农村生产力从封建土地制度中解放出来,增强了农民对党和国家的政治认同。
土地改革取缔了族权和绅权,将农民从宗法关系中解放出来,将乡村权力转移到农民协会手中。
土地改革在基层建立起正式的乡政权和党支部,县区乡人民代表会议和农民代表会议等基层组织,中央政府的政令得以全面传达和贯彻,提升了基层组织动员能力。
19.(11分)【答案示例】
鸦片战争后,美国借机于1844年与清政府签订《望厦条约》。“一体均沾”条款本质上是“片面最惠国待遇”,在形式和内容方面均是不平等条约。其实质迫使中国放弃“天朝体制”,接受欧美主导的国际法条约体系下不平等关系,中国被强行纳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开始沦为半殖民地社会。
二战结束后,由于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国际地位提高,美国对华采取扶蒋反共政策,《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得以缔结。此条约形式上平等互惠,但当时中国的远洋运输不发达、生产落后,实际上无法平等享受商约中规定的“最惠国待遇”等各项权利,体现了美国借支持国民党政权以最大限度攫取中国利益的企图。
1972年,中美两国结束了长期敌对状态,开始走向关系正常化,中国成为国际社会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中美签署《贸易关系协定》,有利于两国政治关系的稳定,促进了世界和平与发展。
在一个多世纪的中美关系史上,双方就最惠国待遇问题的谈判和协定,经历了从不平等到真正平等互惠的历程,是中国从半殖民地社会到独立自主的现实写照。
20.(13分)
(1)(4分)20世纪初期的中国民族危机深重,有识之士探索救亡图存之路;1915年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掀起新文化运动,推动思想文化革新;正值“青春”年纪的李大钊投入新文化运动的洪流,撰写《青春》一文,号召中国青年摆脱旧观念的束缚,激发生命活力和奋斗精神,创建“青春中华”。
(2)(9分)【答案示例】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的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传播;以青年为主体召开的中共一大,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抗日战争时期,北平学生的一二·九运动,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新觉醒,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解放战争时期,国统区兴起了以青年学生为先锋的爱国民主运动,成为配合人民解放军作战的第二条战线。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涌现出杨根思、黄继光、邱少云等青年英雄,锻造了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鼓舞着全国人民为保卫和建设祖国而奋斗;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涌现出解放军好战士雷锋等青年代表,深刻塑造了新中国的精神风貌。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广大青年在经济体制改革中锐意进取,积极参与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设,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青年人活跃在技术革新、移动互联网、航空航天、海洋开发等领域,发挥了开拓创新的先锋作用,助推中国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实现跨越式发展。
总之,五四运动以来,中国青年一代又一代接续奋斗,积极投身党领导的革命、建设、改革伟大事业,用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中国,始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2023北京朝阳高三(上)期末
历 史
一、选择题
1. 在某人当选为雅典行政长官时,通常会被问到这几个问题,这表明雅典的民主制具有鲜明的( )
A. 道德伦理特征 B. 嫡庶承继特征 C. 财产等级特征 D. 部族血缘特征
2. 如图反映出( )
A. 巴比伦的荣光 B. 波斯力量的崛起 C. 希腊化的世界 D. 奥斯曼帝国兴盛
3. 2021年8月13日是“特诺奇蒂特兰城沦陷”500周年纪念日。该国总统向当时受到殖民者残忍虐待的原住民道歉、向遭受长达三个世纪殖民统治的中美洲受害者道歉。这一段表述中涉及到的信息有( )
①印加文明 ②阿兹特克文明 ③葡萄牙 ④西班牙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4. 坊间有传,折叠扇是从朝鲜半岛传人中国的。下列的选项中能为这种说法提供证据的是( )
A. ② B. ④ C. ①③ D. 无
5. 卢卡斯.克拉纳赫在维滕堡开一家作坊,制作了一些带有争辩性的印刷作品,例如《受难基督和敌基督》。基督赤足行走的简朴生活与坐着轿子的教皇的华丽与骄傲形成鲜明对比。作品图意在( )
A. 抨击罗马教廷 B. 反映经济发展 C. 明确教阶等级 D. 倡导宗教宽容
6. 人们在探讨工业革命为什么会在18世纪下半叶发生时,提出的推动工业革命诞生的诸多因素中合理的有( )
①拥有日益扩展的广阔市场 ②工业资本家掌握国家政权
③唯利是图精神弥漫于社会 ④各国普遍形成了统一市场
A. ①② B. ①③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7. 在欧洲定居者到来之前,美洲大平原上生活着约1000万-3000万头野牛,印第安人狩猎野牛的历史超过一万年。到1879年,美国南部的野牛群已完全消失。下列选项中与“野牛群消失”相关的有( )
①横跨北美大陆的太平洋铁路的修建 ②制革技术进步对野牛皮需求的刺激
③印第安部族的资源和产业遭到破坏 ④工业流水线改变了美国的产业结构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8. 吉田松阴(1830年~1859年)是高杉晋作、伊藤博文、山县有朋等人的老师,梁启超称他是“近代新日本”的创造者。他主张“人性即天理也。天理无恶”“自国常立尊,经各代诸神……育出大八州国及山川草木人民,又育出天下之主皇祖天照皇大神”“斩夺易取之朝鲜、满洲、支那,交易中失于鲁国(俄国)之所,应以土地于鲜、满得以补偿。”他的上述主张为“近代新日本”确定了哪些方向( )
①要继承弘扬中国理学思想 ②推翻幕府统治强化天皇皇权
③推行明治维新建立君主立宪 ④牺牲弱国为对抗强国的手段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③④
9. 短暂的美西战争预示着新的力量在参与建立新的秩序。这一时期的剧烈变动,用法国政治家的话来说,“要保持为一个大国或变为——个大国,你就必须殖民”,或者用英国首相的话来说,殖民扩张是“一个国家活力的正常、必要、不可避免和明白无误的象征”。上述看法反映出( )
A. 美西战争引发欧洲局势的紧张动荡 B. 英法成为争夺殖民地的主要竞争者
C. 西方大国掀起新的瓜分世界的狂潮 D. 维也纳体系取代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10. 移民产生的原因有经济、战争、自然灾害、政治、宗教、生态、环境、工程建设等多种。造成如图这种移民状况的因素有( )
①远距离交通运输的技术进步 ②美洲工业化对劳动力的需求
③第一次世界大战造成的动荡 ④欧洲列强完成对非洲的瓜分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11. 《钢铁是怎样炼成》是一部享有盛誉的世界名著。作者奧斯特洛夫斯基1904年出生于乌克兰一个贫困的工人家庭,后成为了著名的布琼尼红军骑兵师中最勇敢的士兵之一,1920年秋天在战斗中负重伤退役,是一位坚强的布尔什维克战士。与他从军生涯同期的历史事件是( )
A. 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 B. 反抗十四国武装干涉和国内叛乱
C. 苏维埃政府决定实行新经济政策 D.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诞生
12. 列宁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带来的危机将引发无产阶级革命,而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又再推动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人民的觉醒。下列事件发生在这一背景下的有( )
①中国五四运动 ②印度孟买工人政治总罢工
③伊朗立宪革命 ④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的诞生
A. ① B. ①② C. ①③ D. ①④
13. 至1926年前后,印尼“人民同盟”共开办了38所学校,学生2100人。这些学校主张“同情被压迫者”“明了对于数百万农民所肩负的责任”,学生臂佩“自由”袖章,深人工厂、码头,了解工人疾苦,走街串巷,进行宣传。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 受甘地非暴力不合作思想的影响 B. 社会教育是唤醒民众的重要工具
C. 宣传了苏加诺印尼民族党的主张 D. 推翻了荷兰殖民者在印尼的统治
14. 如图名为“英镑的告别交响曲”。与这一现象相关的因素有( )
①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影响 ②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③二战后民族独立运动 ④欧元区的形成与强劲发展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15. 在许多人看来,2001年“9.11”之后,美国和世界上的很多国家步人了一个新的时期。牛津大学的尼尔·弗格森提出,我们必须把“9.11”事件的重要性放在已有的历史趋势中,并进一步分析此后会出现的历史趋势。在下列选项中,与随后世界发展演变相符的有( )
①劳动力呈现出全球范围的自由流动 ②美国更热衷于对世界各国施加影响
③全球治理机制与国际协调得到完善 ④南北差距、贫富悬殊进一步严重化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二、非选择题
1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新商路波斯与罗马,后来则是波斯与拜占庭的两相对峙,在宣示领土之外,他们最关紧要的开战理由是为了控制东西贸易路线。从地中海世界通往遥远的东方,最直接的路线是穿过波斯人统治或主控之下的地带,不过如果能在波斯势力范围之外另辟新路,在经济方面以及战略方面有着明显的好处。公元5到6世纪,南道中的汉志商道日渐重要。这一时期的阿拉伯人学会了使用更先进的武器和盔甲,以及当时的战术,学会了写字,创造字符,开始书写自己的语言。阿拉伯人身边有好几种宗教,他们扬弃了原始多神崇拜之后,也没想接受当时相互竞争的各式教义当中的任何一种,他们开始寻求自己的。
——【英】伯纳德.路易斯《中东两千年》
(1)汉志商道是古代阿拉伯西部沿海地区的一条著名商道。请结合上述图文材料和所学知识,概述这一新商路的影响。
苏莱曼一世是奧斯曼帝国第10位苏丹(1520年一1566年在位),帝国的舰队曾称霸地中海、红海和波斯湾。1536年苏莱曼一世通过给予法国商人贸易特权等方式,与法国国王弗朗索瓦一世结成对抗哈布斯堡王朝的同盟关系,这在当时被视为“百合花和新月的渎圣的结合”。同盟提供了“现代史上欧洲均势之外部源泉或外部动因的最初重大表现”,即法国援引欧洲外援的侧翼大国的决定性干预。这是欧洲近代国际体系发展中的一部分。蒙古帝国的分崩离析和鼠疫的传播,丝绸之路不再像从前那么安全了。欧洲商人和君主们都认识到,开发通往亚洲的直接商路将带来巨额利润。来自西非的贵金属是购买亚洲.奢侈品的主要支付手段,同在亚洲的情况一样,是由穆斯林商人的驼队穿过撒哈拉沙漠,同理,也必须要找到通向非洲市场的直接途径。寻求新商路的不同动机是交织在一起并彼此强化,传播信仰的目标成为发财致富动机的脱罪词和强心剂。
(2)在欧洲进人近代社会的历程中,伊斯兰文明起到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为什么说“传播信仰的目标成为发财致富动机的脱罪词和强心剂”。
17. 人痘、牛痘三千多年来,天花一直是人类面临的疫病。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社会的一大祸患。在现代牛痘疫苗使用之前,传统社会普遍采用人痘接种。在印度,主持人痘接种的是以婆罗门种姓为主的接种员,他们被看作是天花女神的供奉者,是祭司和医生的结合体。他们拥有固定的客户群体,接种率大约为印度人口的21%,形成了“完整”的人痘预防模式。
1802年英国殖民者将爱德华.詹纳发明的牛痘接种模式作为“理性和科学的代表”及实施“文明教化”的手段引入印度。他们认为“作为政府的税收来源,这里的每一条生命,每年的价值可达八先令;将牛痘疫苗与空气一样,免费授予印度民众,这将增强英国统治的合法性,是英国人道主义和对印度人民仁爱的象征;因此无论从慈善还是金钱的角度来看,拯救印度人的生命都是值得的”。印度严格的等级界限与女接种员的缺乏、高温潮湿的环境及大部分印度人把牛痘接种视为“恶意的英国人与受到侵犯和破坏威胁的印度人及其神圣事业之间的冲突”,从而引起.民众对牛痘接种的自发抵制。1850年殖民当局将人痘接种定性为“谋杀性交易”。接受西式教育的印度新式知识精英及其影响下的媒体是西方医疗事业的坚定支持者。通过一段摘引自古代医神檀梵陀利的文献,以及一首以梵文书写在旧纸上、据说是被发现的关于牛痘接种的短诗,印度知识精英利用自身的威望和能力巧妙地提出了牛痘疫苗实际上是人痘疫苗的一种改良或变种,在接种牛痘疫苗时,也应该怀着崇敬、信仰和纯洁之心举行宗教仪式。与此同时殖民当局收编人痘接种员组成了牛痘接种队伍。在天花肆虐的背景下,在确保生命安全与坚守宗教和传统之间,牛痘疫苗得到了有利的推广。
人们从不同角度研究这一现象,提出各自观点
科技史视角 牛痘疫苗接种在印度的推广对推动现代医学发展等方面发挥作用。
社会史视角 从印度民众对牛痘接种的反应,表现出在牛痘接种中,普通民众与精英的互动关系。
殖民史视角 牛痘疫苗接种是西方殖民医学的典型代表,是英国殖民统治的工具。
全球史视角 比较牛痘疫苗在欧美各国的传播和阻碍,凸显印度作为东方国家在疫苗传播方面的特殊性。
——王磊、申向洋《冲突与妥协:传统文化与英属印度牛痘疫苗的推广》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为以上四个研究视角提供依据。这一话题是探索殖民时期印度社会历史变迁的重要切入点,说出你的看法。
18. 飞机
二十世纪最重大的发明之一,是飞机的诞生。
①1903年美国莱特兄弟制造出了第一架依靠自身动力进行载人飞行的飞机。
②1910年,在法国巴黎展览会上,一架使用新型发动机的飞机虽然在表演时坠毁却引起人们很大关注,该机使用的是喷气发动机。
③1910年,18个欧洲国家出席了世界上第一个国际航空会议。法国和德国主张将海洋.自由原则运用于天空,英国强调主权应适用于国家领土之上的空间,国家有权对其领土之上的外国航空器施加限制,双方分歧严重。
④1919年各国通过《关于航空管理公约》(《巴黎航空公约》),美国借口国内程序的缘由于1920年签字,而在此后的6年并未将该公约提交参议院审议。
⑤20年代飞机的座舱仪表和领航设备的研制取得进展,陀螺技术应用到飞行仪表上。旋转飞轮能够在空间保持定向,人工地平仪向飞行员指示飞机所处的飞行高度,陀螺磁罗盘指示器随时显示出航向的变化,地磁感应罗盘使飞机不受携带的铁质东西和地球磁场的影响,无线电波束成为引导驾驶员通过模糊不清的大气层时的手段……飞机开始载运乘客。
⑥1928年在美国的支持和推动下,第六次美洲国家会议签署《商业航空公约》(《哈瓦那.商业航空公约》),明确了有关飞越权和着陆权均需通过政府间双边协定,关于国际航线飞越权的规定更为宽松,美洲民用航空制度体系一哈瓦那机制——正式建立。
⑦二战期间,飞机经历了从多翼变单翼、从木质到铝合金、从螺旋桨到喷气式三次跨越式发展。
⑧1944年应美国邀请,54国代表参加的国际民用航空会议在芝加哥召开,订立《国际民用航空公约》(《芝加哥公约》),被称为国际民用航空活动的宪章性文件就此出台。
(1)有人说哈瓦那机制是“天空中的门罗主义”。对此,你怎样理解。
1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世界经济关于1500年以前的世界经济,黑格尔认为应分为东方世界、希腊世界、罗马世界和日耳曼世界;亦有学者称之为东方经济形态、西方经济形态和西亚经济形态。马克思则把这一段的人类历史分为三种生产方式,亚细亚生产方式、古代生产方式①(希腊、罗马)日耳曼生产方式②。在这里,亚细亚生产方式出现了两个亚型,即封建领主制经济③和封建地主制经济④。
(1)在对1500年以前的世界经济的认识中,以上观点有哪些共同点?在材料中标注的经济形态(及亚型)中,任选两个加以说明。
20世纪之所以成为一个新的历史阶段,首先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出现。社会主义思潮是19世纪资本主义经济矛盾、社会矛盾的产物,20世纪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变,在世界经济史上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其次是资本主义由自由放任经济向国家干预经济的过渡;第三是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和第三世界特别是东亚国家和地区的崛起,这一崛起成为20世纪下半叶世界经济的一大亮点。到20世纪末,世界经济史出现了一系列新的迹象,人们开始对16世纪以来的现代化和20世纪的现代经济进行反思。
(2)“20世纪的世界经济出现了革命性的变异,人类社会呈现了单线式发展和多线式发展的统一”。对这一观点加以阐释。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材料可以看出,要当兵要问家族的相关事宜,说明当时雅典存在较为浓厚的部族血缘特征,D项正确;ABC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BC项。故选D项。
2.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图片可知,巴比伦等地打造的银币、阿拉伯半岛东部的钱币与希腊地区的钱币正面头像风格和背面图案非常相似,这说明希腊文化影响了这些地区,出现了希腊化现象,C项正确;材料主要反映的是希腊对其他地方的影响,而不是巴比伦,排除A项;材料主要反映的是希腊对其他地方的影响,而不是波斯力量的崛起,排除B项;材料未反映奥斯曼帝国兴盛,排除D项。故选C项。
3.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所学可知,“特诺奇蒂特兰城”是阿兹特克人的都城,属于 ②阿兹特克文明,而不是①印加文明 ,①与材料无关;②正确;据材料“2021年8月13日是‘特诺奇蒂特兰城沦陷’500周年纪念日。该国总统向当时受到殖民者残忍虐待的原住民道歉、向遭受长达三个世纪殖民统治的中美洲受害者道歉”并结合所学可知,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并为西班牙殖民者占领了“特诺奇蒂特兰城”,而不是葡萄牙殖民者,③与材料无关;④正确。D项正确。排除A、B、C项。故选D项。
4.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①只提到了战国时期中国已经出现折扇,②只提到了高丽折扇的制作精美;③提到了高丽将折扇作为礼物互赠,④说明倭扇对高丽折扇的影响,以上四则史料均无法说明折叠扇是从朝鲜半岛传人中国的,D项正确;排除A、B、C项。故选D项。
5.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基督赤足行走的简朴生活与坐着轿子的教皇的华丽与骄傲形成鲜明对比”可知,该作品讽刺了罗马教皇的奢侈生活,意在抨击罗马教廷,A项正确;材料并未提到经济的发展,排除B项;材料对比的是教皇与基督,不属于交接等级,排除C项;材料内容与宗教宽容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6.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随着英国海外市场的不断扩大,传统的生产模式不能适应需要,于是兴起了工业革命。工业资本家掌握权力,要求进行技术革新以促进资本主义发展,①②B项正确;唯利是图精神并没有弥漫于社会。各国也没有普遍形成统一市场。③④错误,排除ACD项。故选B项。
7.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1869年,横贯美国东西的铁路大动脉建成,野牛群被分割成南北两边,为了向筑路工人供应肉类,铁路公司开始雇佣猎手大规模猎杀野牛,①正确;野牛的皮毛也进入了商业贸易之中,制革技术进步对野牛皮需求的刺激,②正确;野牛对印第安人至关重要,被誉为印第安人的“奔驰的百货商店”,可见印第安部族的资源和产业遭到破坏 ,③正确。①②③正确,A项正确;工业流水线改变了美国的产业结构与“野牛群消失”无关,④错误,排除B项;④错误,排除C项;④错误,排除D项。故选A项。
8.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自国常立尊,经各代诸神……育出大八州国及山川草木人民,又育出天下之主皇祖天照皇大神”可见其主张推翻幕府统治强化天皇皇权,②正确;根据材料“斩夺易取之朝鲜、满洲、支那,交易中失于鲁国(俄国)之所,应以土地于鲜、满得以补偿。”可见其主张牺牲弱国为对抗强国的手段,④正确。②④正确,B项正确;根据材料“人性即天理也。天理无恶”可知,吉田松阴虽认可“天理”的存在,但并非是要弘扬继承中国的理学思想,①错误,排除A项;吉田松阴利用人民群众的反封建斗争,武力推翻幕府,为倒幕运动提供了重要指导思想,其并未推行明治维新,③错误,排除C项;③错误,排除D项。故选B项。
9.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要保持为一个大国或变为——个大国,你就必须殖民”“殖民扩张是‘一个国家活力的正常、必要、不可避免和明白无误的象征’”可得出西方国家普遍都推崇殖民扩张,而美西战争是在19世纪末,这一时期,西方国家已经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欧洲局势,排除A项;没有比较,不能得出英法是主要竞争者,排除B项;材料不能说明维也纳体系取代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排除D项。故选C项。
10.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的时间“1900年”可知,此时已经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远距离交通运输的技术更加进步,①正确;材料中主要移民输出国是西欧国家,他们的输入国是美洲地区,这弥补了美洲工业化对劳动力的需求,②正确;1900年此时还未爆发一战,③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此时欧洲列强完成对非洲的瓜分,④正确。B项正确,排除ACD项。故选B项。
11.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奧斯特洛夫斯基1904年出生于乌克兰一个贫困的工人家庭,后成为了著名的布琼尼红军骑兵师中最勇敢的士兵之一,1920年秋天在战斗中负重伤退役,是一位坚强的布尔什维克战士”可知,奧斯特洛夫斯基的从军生涯是在1920年秋天之前,在此期间苏俄正在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以及反抗十四国武装干涉和镇压国内叛乱,B项正确;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是在1903年召开,排除A项;苏维埃政府决定实行新经济政策是在1921年,排除C项;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诞生是在1922年,排除D项。故选B项。
12. 【答案】A
【解析】
【详解】中国五四运动与中国在一战后巴黎和会的外交失败有关,①正确,A项正确;印度孟买工人政治总罢工是1908年;伊朗立宪革命是1905年;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的诞生是1949年。排除BCD项。故选A项。
13.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学生臂佩‘自由’袖章,深人工厂、码头,了解工人疾苦,走街串巷,进行宣传”可知,印尼通过开办学校,并通过学生向广大民众宣传“自由”“同情被压迫者”“明了对于数百万农民所肩负的责任”,以此唤醒民众,这说明社会教育是唤醒民众的重要工具,B项正确;材料无法看出甘地非暴力不合作思想的影响,排除A项;1927年,苏加诺等人成立印尼民族党,与材料“1926年前后”不符,排除C项;材料中的措施并没有推翻荷兰殖民者在印尼的统治,排除D项。故选B项。
14.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1950年至1980年英镑外汇储备与英镑挂钩货币的信息”可知,反映了二战后英镑的国际地位日趋走向衰落。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一战后的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奴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政治体系,①不符合题意;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确立了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②符合题意;二战后的民族独立运动,加速了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使英镑在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的地位走向衰败,③符合题意;1999年1月1日,欧元在欧盟各成员国范围内正式发行,它是一种具有独立性和法定货币地位的超国家性质的货币,④项时间不符;B项正确,排除ACD项。故选B项。
15.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材料“牛津大学的尼尔·弗格森提出,我们必须把‘9.11’事件的重要性放在已有的历史趋势中,并进一步分析此后会出现的历史趋势”并结合所学可知,二战后世界发展的主要趋势是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而2001年“9.11”之后,美国和世界上的很多国家步人了一个新的时期,反对恐怖势力,维护世界和平,而①劳动力呈现出全球范围的自由流动早在2001年“9.11”之前就已出现,①与材料不符;2001年“9.11”之后,美国和世界上的很多国家步人了一个新的时期,反对恐怖势力,而②美国借此更热衷于对世界各国施加影响,干涉别国内政,②正确;二战后世界发展的主要趋势是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全球治理机制与国际协调尚需完善,③说法不符史实;二战后世界发展的主要趋势是经济全球化,而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发达国家占主导,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和国家主权进一步受到威胁,南北差距、贫富悬殊进一步严重化,④正确。C项正确。排除A、B、D项。故选C项。
二、非选择题
16. 【答案】(1)影响:推动了麦加地区及商道沿线城市的繁荣,促进了阿拉伯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和军事技术的进步,为伊斯兰教的产生和独具特色的阿拉伯文化的形成创造条件;阿拉伯半岛西部商路的开通,推动了红海、印度洋贸易增长,成为沟通东西方商路的重要补充,扩展了东西方之间的物质和文化交流。
(2)表现:阿拉伯商人是联系亚洲、欧洲、非洲贸易的中介商,奥斯曼帝国掌控连接亚欧的商路,刺激并推动了西欧诸国探索新航路;法土同盟挑战了当时欧洲封建王朝和基督教的统治秩序;阿拉伯文化中保存了古希腊、罗马的文化成就;阿拉伯帝国作为东西文化交流的桥梁,将其科学著作、文学作品以及中国的造纸术、火药、印度的数字等传入欧洲,推动了欧洲步入近代社会。原因:中世纪后期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对财富的需求,是西欧开辟新航路的经济根源;获取东方的财富、西非的黄金及直接贸易带来的可观利润是其主要动机;向海外传播基督教,是欧洲人出海远航的动因之一,并为其早期殖民扩张提供了“脱罪词”。
【解析】
【小问1详解】
影响:根据材料“公元5到6世纪,南道中的汉志商道日渐重要。这一时期的阿拉伯人学会了使用更先进的武器和盔甲,以及当时的战术,学会了写字,创造字符,开始书写自己的语言。……也没想接受当时相互竞争的各式教义当中的任何一种。”及所学可知,新商路推动了麦加地区及商道沿线城市的繁荣,促进了阿拉伯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和军事技术的进步,为伊斯兰教的产生和独具特色的阿拉伯文化的形成创造条件;根据图片信息及所学可知,阿拉伯半岛西部商路的开通,推动了红海、印度洋贸易增长,成为沟通东西方商路的重要补充,扩展了东西方之间的物质和文化交流。
【小问2详解】
表现:根据材料“帝国的舰队曾称霸地中海、红海和波斯湾。”及所学可知,阿拉伯商人是联系亚洲、欧洲、非洲贸易的中介商,奥斯曼帝国掌控连接亚欧的商路,刺激并推动了西欧诸国探索新航路;根据材料“同盟提供了‘现代史上欧洲均势之外部源泉或外部动因的最初重大表现’,即法国援引欧洲外援的侧翼大国的决定性干预。”可知,法土同盟挑战了当时欧洲封建王朝和基督教的统治秩序;结合所学可知,阿拉伯文化中保存了古希腊、罗马的文化成就;阿拉伯帝国作为东西文化交流的桥梁,将其科学著作、文学作品以及中国的造纸术、火药、印度的数字等传入欧洲,推动了欧洲步入近代社会。原因:根据材料“欧洲商人和君主们都认识到,开发通往亚洲的直接商路将带来巨额利润。……也必须要找到通向非洲市场的直接途径。”可知,获取东方的财富、西非的黄金及直接贸易带来的可观利润是其主要动机;结合所学可知,中世纪后期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对财富的需求,是西欧开辟新航路的经济根源;根据材料“寻求新商路的不同动机是交织在一起并彼此强化,传播信仰的目标成为发财致富动机的脱罪词和强心剂。”及所学可知,向海外传播基督教,是欧洲人出海远航的动因之一,并为其早期殖民扩张提供了“脱罪词”。
17. 【答案】视角一科学:提供依据(略)
视角二社会:提供依据(略)
视角三殖民:提供依据(略)
视角四全球:提供依据(略)
说出看法:近代印度牛痘疫苗的推广过程中蕴含着愚昧迷信与科学理性的冲突、殖民与反殖民的冲突、西方文明与传统印度文明的冲突;19世纪初英国殖民者在英属印度推广牛痘疫苗,折射出殖民侵略和现代文明冲击下印度社会的历史变迁。
视角一科学:印度的人痘接种,将预防天花与宗教混杂,在严格的等级制度下接种率不到全社会的三成,不足以形成社会免疫;牛痘疫苗是近代医学的进步的代表性技术成就,牛痘疫苗推广,有利于控制天花疫情的肆虐,推动了免疫医学的发展;随着印度牛痘技术的推广,接种卫生环境的改善,接种范围的扩大,对等级、性别限制的突破,有利于改善公共卫生环境,促进印度现代医学发展。
【人痘、牛痘的防疫范围;宗教迷信与科学;近代医学的进步等角度思考】
视角二社会:饱受着殖民压榨、浓厚的历史文化传统及不健全的牛痘接种体系等诸多因素造成印度民众对接种牛痘的自发抵制;接受西式教育的印度精英是接种牛痘的坚定支持者,并提供着在印度传统文化和宗教资源中的接种牛痘的依据。推广牛痘接种的过程,体现出印度社会民众与精英之间的分立与互动。
视角三殖民:出于增强殖民统治合法性的需要,以及减少印度劳动力的损失、维护英国在印度殖民地统治利益的考虑,英国殖民当局大力推动牛痘在印度的普及;在疫苗推广中,英属印度政府强制牛痘接种的立法(1850年殖民当局将人痘接种定性为“谋杀性交易”)带有明显的殖民强制特征;排挤印度古老的人痘接种技术的同时淡化其中的传统文化色彩,加强对殖民地的文化输出;扶植印度精英,调整医护队伍,以助于英国在印度殖民统治的稳定。
视角四全球:牛痘疫苗的推广在欧美各国也面临着各种问题;作为被殖民的东方,牛痘技术传播是伴随着野蛮殖民侵略而来;种姓制度、宗教因素、传统文化、原有的传统人痘接种体系等,使牛痘技术在印度传播更具有特殊性。
【解析】
【详解】根据题目要求,首先需要指出研究视角的依据,根据材料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得出即可。如:视角一科学:根据材料“在印度,主持人痘接种的是以婆罗门种姓为主的接种员,他们被看作是天花女神的供奉者,是祭司和医生的结合体。他们拥有固定的客户群体,接种率大约为印度人口的21%”可知印度的人痘接种,将预防天花与宗教混杂,在严格的等级制度下接种率不到全社会的三成,不足以形成社会免疫;根据材料“1802年英国殖民者将爱德华·詹纳发明的牛痘接种模式作为‘理性和科学的代表’及实施‘文明教化’的手段引入印度”可知牛痘疫苗是近代医学的进步的代表性技术成就,牛痘疫苗推广,有利于控制天花疫情的肆虐,推动了免疫医学的发展;根据材料“在天花肆虐的背景下,在确保生命安全与坚守宗教和传统之间,牛痘疫苗得到了有利的推广”可知随着印度牛痘技术的推广,接种卫生环境的改善,接种范围的扩大,对等级、性别限制的突破,有利于改善公共卫生环境,促进印度现代医学发展。
视角二社会:根据材料“印度严格的等级界限与女接种员的缺乏、高温潮湿的环境及大部分印度人把牛痘接种视为‘恶意的英国人与受到侵犯和破坏威胁的印度人及其神圣事业之间的冲突’,从而引起.民众对牛痘接种的自发抵制”可知饱受着殖民压榨、浓厚的历史文化传统及不健全的牛痘接种体系等诸多因素造成印度民众对接种牛痘的自发抵制;根据材料“接受西式教育的印度新式知识精英及其影响下的媒体是西方医疗事业的坚定支持者”可知接受西式教育的印度精英是接种牛痘的坚定支持者,并提供着在印度传统文化和宗教资源中的接种牛痘的依据。结合牛痘接种的推广过程可知推广牛痘接种的过程,体现出印度社会民众与精英之间的分立与互动。
视角三殖民:根据材料“将牛痘疫苗与空气一样,免费授予印度民众,这将增强英国统治的合法性,是英国人道主义和对印度人民仁爱的象征;因此无论从慈善还是金钱的角度来看,拯救印度人的生命都是值得的”可知出于增强殖民统治合法性的需要,以及减少印度劳动力的损失、维护英国在印度殖民地统治利益的考虑,英国殖民当局大力推动牛痘在印度的普及;根据材料“1850年殖民当局将人痘接种定性为‘谋杀性交易’”可知在疫苗推广中,英属印度政府强制牛痘接种的立法(1850年殖民当局将人痘接种定性为“谋杀性交易”)带有明显的殖民强制特征;排挤印度古老的人痘接种技术的同时淡化其中的传统文化色彩,加强对殖民地的文化输出;根据材料“印度知识精英利用自身的威望和能力巧妙地提出了牛痘疫苗实际上是人痘疫苗的一种改良或变种”可知扶植印度精英,调整医护队伍,以助于英国在印度殖民统治的稳定。
视角四全球:结合疫苗接种初期的艰难历程可知牛痘疫苗的推广在欧美各国也面临着各种问题;结合牛痘接种的途径可知作为被殖民的东方,牛痘技术传播是伴随着野蛮殖民侵略而来;结合文明交流的冲突可知种姓制度、宗教因素、传统文化、原有的传统人痘接种体系等,使牛痘技术在印度传播更具有特殊性。
结合近代文明交流中中西方文化冲突相关知识,说明看法:近代印度牛痘疫苗的推广过程中蕴含着愚昧迷信与科学理性的冲突、殖民与反殖民的冲突、西方文明与传统印度文明的冲突;19世纪初英国殖民者在英属印度推广牛痘疫苗,折射出殖民侵略和现代文明冲击下印度社会的历史变迁。
18. 【答案】19世纪20年代,美国总统门罗宣称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门罗主义是将拉丁美洲视为美国势力范围的外交政策;20世纪20年代,飞机的研制改进发展状态、《哈瓦那商业航空公约》中关于国际航线飞越权更为宽松的规定,使美国实际上具备了航空领域对美洲的实际控制权。因此,可以说哈瓦那机制是“天空中的门罗主义”。
【解析】
【详解】首先解释“门罗主义”的概念,结合所学可知,19世纪20年代,美国总统门罗宣称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门罗主义是将拉丁美洲视为美国势力范围的外交政策。根据材料信息“20年代飞机的座舱仪表和领航设备的研制取得进展”“1928年在美国的支持和推动下,第六次美洲国家会议签署《商业航空公约》(《哈瓦那.商业航空公约》),明确了有关飞越权和着陆权均需通过政府间双边协定,关于国际航线飞越权的规定更为宽松,美洲民用航空制度体系一哈瓦那机制——正式建立。”可见20世纪20年代飞机的研制改进发展状态、《哈瓦那商业航空公约》中关于国际航线飞越权更为宽松的规定,使美国实际上具备了航空领域对美洲的实际控制权。因此,可以说哈瓦那机制是“天空中的门罗主义”。
19. 【答案】(1)共同点:以地域划分;呈现多元特征。说明:③封建领主制经济即封建领主制度下的土地制度,这种土地制度封建领主济的基础是封建领主经济的基础。④封建地主制经济即封建社会中以封建土地所有制为基础,对农民进行地租剥削的经济制度。
(2)阐释: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与苏联经济模式。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展,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最终形成;一战后期,俄国爆发十月革命,建立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出现,突破了资本主义经济一统天下的局面,开创了新的经济模式,奠定了强大国家的基础;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美国通过立法形式,加强对经济生活的干预和调节。二战后,在冷战的时代背景下,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各有所发展。美国主导下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建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等国际经济组织,加强经济领域的国际协调,促进了世界经济体系的发展,资本主义世界内部联系加强;同时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通过经济计划、货币政策、收入政策等,将政府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结合起来,形成了一定程度的自我调节机制。
【解析】
【详解】(1)共同点:根据材料“黑格尔认为应分为东方世界、希腊世界、罗马世界和日耳曼世界;亦有学者称之为东方经济形态、西方经济形态和西亚经济形态。”“马克思则把这一段的人类历史分为三种生产方式,亚细亚生产方式、古代生产方式①(希腊、罗马)日耳曼生产方式”可推出以地域划分;呈现多元特征。说明:结合所学可知,③封建领主制经济即封建领主制度下的土地制度,这种土地制度封建领主济的基础是封建领主经济的基础。④封建地主制经济即封建社会中以封建土地所有制为基础,对农民进行地租剥削的经济制度。
(2)根据设问“20世纪”“单线式发展和多线式发展的统一”并结合所学,可以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与苏联经济模式为角度进行阐释。结合所学可知,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展,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最终形成;一战后期,俄国爆发十月革命,建立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出现,突破了资本主义经济一统天下的局面,开创了新的经济模式,奠定了强大国家的基础;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美国通过立法形式,加强对经济生活的干预和调节。二战后,在冷战的时代背景下,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各有所发展。美国主导下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建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等国际经济组织,加强经济领域的国际协调,促进了世界经济体系的发展,资本主义世界内部联系加强;同时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通过经济计划、货币政策、收入政策等,将政府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结合起来,形成了一定程度的自我调节机制。2023北京通州高三(上)期末
历 史
一、选择题
1. 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形成过程可概括为“距今万年奠基、八千年起步、六千年加速、五千年进入、四千年过渡、三千年巩固、两千年转型”七个阶段。其中五千年进入指的是( )
A. 开始从事原始农业,生活趋于稳定 B. 实现了对王畿地区之外区域的控制
C. 阶级分化较明显,出现了权贵阶层 D. 王位父死子继,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2. 许倬云先生在《说中国》中提到,汉代“因能容纳,而成其大;因能调适,而成其久。”下列选项能体现“调适”的是( )
①尊奉黄老无为的思想,采取了“与民休息”的政策
②察举制推动社会阶层流动,两汉选拔了大批人才
③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分设刺史,进行巡视监察
④董仲舒的新儒学提出了儒、佛、道“三教合归于儒”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3. 交河故城是古代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是唐朝安西都护府的所在地,军事防御功能突出。此外,该城街巷垂直交叉、纵横相连,把建筑群分为若干小区,颇似中国内地城市的坊。对该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
①交河故城从唐朝开始建造,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②交河故城的城市规划受到了中原传统城市的影响
③安西都护府的设立加强了中央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④安西都护府的设立有利于丝绸之路的安全与畅通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4. 唐代服饰宽衣大袖、色彩鲜艳,多用来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个性;宋代服饰修长、纤细、淡雅朴素,向着“禁欲”的方向发展。宋代服饰变化的原因是( )
A. 国家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松弛 B. 商品经济的发展催生了淡雅之风
C. 社会成员身份逐渐趋于平等 D. 儒家思想的变化影响了审美观念
5. 废除人头税后,这种对“被征税”担心的消失,改变了古人的生育观念,中国由此进入了第一波“人口大爆炸”时代。对该材料解释正确的是( )
A. 废除人头税使得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
B. 废除人头税标志着实物税开始转向财产税
C. 废除人头税有利于中国清朝人口快速增长
D. 废除人头税是康熙时的“摊丁入亩”政策
6. 19世纪60年代以后,中国西北、西南、东南边疆地区安全遇到了严重危机,中国人民进行了顽强抗争。下列人物与史实对应正确的是( )
A. 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西藏军务,收复西藏
B. 老将刘铭传率军取得镇南关大捷,击退法军
C. 冯子材任台湾军务大臣,多次击退法国军队
D. 刘永福率军与台湾义勇军反抗日军占领台湾
7. 1912年2月9日,《真相画报》刊登了题为“鹬蚌相争”的漫画,画中鹬蚌的旁边站立着两个人,分别代表了日本人和西方帝国主义势力,该漫画意在说明( )
A. 宋教仁与袁世凯矛盾重重,美、日借机加紧侵华
B. “府院之争”的实质是美、日对华的争夺与控制
C. 南北双方应停止争斗,避免列强坐收渔人之利
D. 北洋军阀内部派系纷争,导致了军阀割据局面
8. 长征实现了红军的战略大转移,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如图中关于长征途中重大历史事件的表述正确的是( )
A. 在①的会师标志着红军长征的胜利结束 B. 在②的会议纠正了右倾机会主义的错误
C. 在③处开始创建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D. 在④处中央红军被迫开始了战略的转移
9. 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的这段历史,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艰辛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的时期。这一时期( )
①建成了世界一流的工业体系 ②拓展了中国外交活动的舞台
③具有开创性、奠基性的意义 ④形成了崇尚劳动的劳模精神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10. 1989年到1991年,中国GDP每年增幅只有5%左右,而在1992年,这个数字就增加到12.8%。此后,中国一直保持“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国家”这一称号。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实现了“翻两番”的目标。这些变化主要得益于( )
A. 香港、澳门的成功回归 B. 南方谈话后改革开放不断深入
C. 社会保障制度日趋成熟 D. “科教兴国”发展战略的实行
11. 1872年,大英博物馆的文物修复员在整理泥版文书时发现了著名的洪水传说的源头,该洪水传说起源于如图哪一地区(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12. 塞万提斯的《唐·吉诃德》、薄伽丘的《十日谈》等都不同程度地受到阿拉伯著作《一千零一夜》的影响。阿拉伯哲学家伊本·阿拉比著作中关于先知夜间旅行和登霄的说法,成为意大利诗人但丁《神曲》的先驱。该材料说明( )
A. 阿拉伯文化的西传促进了近代西欧文化的发展 B. 欧洲文艺复兴的产生源自于阿拉伯文化的西传
C. 阿拉伯商人和旅行家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D. 阿拉伯文化是世界上最为悠久最为先进的文化
13. 历史地图,既是某一历史事件发生的空间位置,又是某一历史时期发展的缩影。对下边地图解读正确的是( )
A. 体现了14世纪西葡为争夺殖民地,矛盾尖锐
B. 虚线以西的一切土地属于葡萄牙的势力范围
C. 虚线以东的一切土地属于西班牙的势力范围
D. 南美洲大部分地区被划入西班牙的势力范围
14. 19世纪金本位制极大地促进了英国商品的出口,使英国保持大量贸易顺差;英国通过英格兰银行管理着世界金融体系,迫使各国经济遵守“货币体系规则”。该材料说明( )
A. 英镑在世界货币体系中居于中心地位 B. 光荣革命推动了英镑霸权地位的确立
C. 白银失去了在货币体系中的流通功能 D. 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得以最终确立
15. 下列材料涉及的历史事件,按时序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
①阿克莱特开办了第一家水力纺纱厂,成为近代工厂的开端。
②工人创造的价值全部为资本家所得,这就是资本家日益富裕的秘密。资本家从生产中获得的利润被称为“剩余价值”。
③普鲁沙其口为婆罗门,由其双臂造成刹帝利,其双腿变成吠舍,从其双脚生出首陀罗。
④哥白尼提出“日心说”,否定天主教会宣扬的“地心说”,建立起一种新的宇宙观。
A. ①②③④ B. ③①②④ C. ③④①② D. ④③②①
二、非选择题
16. 宋代监察制度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主要由御史监察系统和谏官言谏系统组成。御史又称台官,宋之前,台官主要是对下纠察百官言行违失,谏官主要是对上纠正皇帝决策失误。
宋初,谏官沿袭唐制,隶属于中书、门下两省,宋仁宗下诏将原有的门下省改为谏院,这一措施标志着谏议机构开始脱离行政机关而独立运作。此时的谏院已然成为另一个最高监察机构,与御史台共同运作。需要指出的是,谏院的独立只是相对于各行政机关而言的,在专制皇权面前绝无独立之说。
宋代谏官职能有所扩大,宋真宗下诏:“官曹涉私、措置失宜、冤滥未伸,并仰谏官奏论。”这是谏官纠弹百官的法律依据,谏官拥有了御史的监察权。台谏系统对外戚的抑制、对相权的制衡、对干政宦官的弹击、对武将的抑制,对巩固宋王朝之内政大有裨益。
——摘编自林晓炜《制度何以变迁》等
阅读材料,评析宋代谏官言谏制度的变化。要求:提取信息充分,多角度分析,逻辑清晰,结构完整。
17 歌剧艺术与中国社会
时间 中国歌剧的发展
20世纪20年代 黎锦晖以民主与科学为内容,以真善美为主题,创作出一种既不同于西洋歌剧又不同于传统戏曲的儿童歌舞剧,可以说是中国歌剧的雏型。
20世纪30、40年代 出现了《扬子江暴风雨》、《军民进行曲》、《台儿庄》等反对帝国主义的作品,用“话剧加唱”的模式进行歌剧的创作,通俗易懂,适于流传,配合了救亡运动。
20世纪50年代 中国歌剧迎来了一次发展的春天。许多著名音乐家从国外归来,一起加入到中国歌剧的创作与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小二黑结婚》、《刘胡兰》等作品,这个时期歌剧的题材转向了对英雄的赞颂和对现实生活的反映,得到了广大老百姓的喜爱。
80年代末90年代初 歌剧《原野》曾到美国、法国、荷兰成功演出,成为第一部叩开西方歌剧宫殿大门的东方歌剧,向世界人民传播了中国民族音乐文化,是中国歌剧上划时代的杰作。
阅读上述材料,任选两个时期,结合时代背景阐释中国歌剧的发展演变。要:提取信息充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结构完整。
18. 蔗糖世界之旅
材料一 世界蔗糖业传播路径示意图
材料二 葡萄牙的巴西殖民地是早期近代世界上最大的蔗糖生产者,1625年,葡萄牙几乎为整个欧洲供应来自巴西的蔗糖。据现代学者估算,来自巴西的各种蔗糖到里斯本后,价值增加2.5倍到4倍。但甘蔗是一种非常耗费地力的作物,一块土地种植甘蔗15年左右,其肥力就开始下降,所以葡萄牙殖民者强迫黑奴不断砍伐森林,开辟新的种植园,但在1808年以前,巴西进出口贸易完全由葡萄牙垄断,种植园主并不与世界市场发生直接联系 1635年法国控制马提尼克岛后,殖民者开辟甘蔗种植园,到19世纪30年代,该岛屿3/4的森林都毁灭了。因为森林砍伐剥夺了许多动物栖息森林的天然习惯,过度的砍伐森林导致数百种动植物灭绝。
——摘编自施诚《早期近代世界文明互动的表现》等
(1)观察世界蔗糖业传播路径示意图,按时间顺序描述蔗糖的洲际传播路径(写出大洲即可)。
(2)阅读材料二,分析蔗糖的生产与贸易对世界历史的影响。
19. 外交体系
材料一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种基于“天下共主”理念的中央王朝,以四夷为外服,以“朝贡”为理想,构建了一种“华夷秩序”。一些周边国家向明清朝廷“纳贡称臣”,接受明清皇帝的册封,但宗主国不干涉藩属国内政,且这种关系不是通过武力形成的。这些藩属国一旦遭受外敌入侵,中央王朝会出兵援助;而他们前来进贡时,本朝皇帝会给予高出贡品数倍的重礼,以示恩惠。
——摘编自王承庆《中国外交体制的建立与近代化转型》等
材料二 1648年订立的《威斯特伐利亚合约》,结束了欧洲的混战局面,形成了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且确立了国际关系中的国家领土、主权与独立等原则。这一体系改变了中世纪的帝国观念,代之以主权平等的观念。然而,西方各国在国际法应用中实行双重标准,为了谋取利益经常违反国际法,在殖民主义和资本主义的驱动下,它又成了向外扩张的“世界国家秩序”。
——摘编自李育民《条约制度的建立及其影响》等
材料三 伴随着法国大革命,民族主义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而拿破仑战争亦加速了自由、平等的思想传播,推动了1815年第二次国际秩序的变革。各国之间签订了许多国际公约,制定了一系列战争法规,试图和平解决国际争端。但这一秩序没有常设机构,在发生国际危机时任何成员国均可召集并主持召开相应的会议。
——摘编自陈安迪《四大国际体系转型成因及特征探究》等
(1)阅读材料一、二,比较中西方外交体系的不同特点。
(2)阅读材料三,并结合所学,评析“第二次国际秩序的变革”。
20. 文献综述
材料一 文献综述是在对文献进行阅读、选择、比较、分类、分析和综合的基础上,研究者用自己的语言对某一问题的研究状况进行综合叙述的研究成果。文献综述的前提是选题的确定,选题要注重前沿性和科学性,搜集整理文献时要注意文献与选题的关联度。文献综述的目的是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和工作,通过了解目前的研究水平,分析其中存在的不足,寻求新的研究突破点和研究的意义。
——摘编自王俊芳《撰写文献综述的基本要求》等
材料二 某历史问题的相关研究成果
序号 时间 成果
① 1984年 《近代北京市政建设史料》
② 1984年 《北京历史纪年》
③ 1985年 《北京古今十讲》
④ 1990年 《北京历史纲要》
⑤ 1991年 《定陵考古发掘报告》
⑥ 1994年 《北京通史》
⑦ 1994年 《北京建制沿革》
⑧ 1994年 《北京名园趣谈》
⑨ 1996年 《老北京天桥的平民文化》
⑩ 1997年 《北京历代城坊、宫殿、苑囿》
1997年 《北京城市生活史》
1997年 《北京历史自然灾害研究》
2000年 《北京古代交通》
2006年 《北京历史文化保护区研究》
2007年 《北京近千年生态环境变迁研究》
2011年 《北京商业史》
2012年 《北京房山世界地质公园地质遗迹综合考察研究》
2020年 《填补北京史空白的上宅文化遗址》
2022年 《北京原点——琉璃河遗址的保护探索》
(1)阅读材料一,概括撰写文献综述的基本要点。
(2)阅读材料二,为这一历史问题撰写一个文献综述。要:研究主题明确,涵盖基本要点,逻辑清晰。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五千年进入”指的是距今约五千年,处于父系氏族社会,当时私有制已经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出现权贵阶层,C项正确;距今约1万年前,中国进入了新石器时代,人们开始从事原始农业,饲养家畜,生活逐渐趋向稳定,排除A项;西周推行分封制,实现了对王畿地区之外区域的控制,排除B项;夏朝禹死后,其子启继位,王位父死子继,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排除D项。故选C项。
2. 【答案】A
【解析】
【详解】“调适”指是汉朝调和、协调各种制度的制定和施行,所以能够体现汉朝“调适”的是汉朝改变了秦朝时期的严刑峻法,尊奉黄老无为思想,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实行察举制推动社会阶层流动,缓和社会矛盾;实行刺史制度,加强对地方的监察,强化中央集权。①②③符合题意,A项正确;董仲舒提出的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没有提出“三教合归于儒”,④说法有误,排除包含④的BCD项。故选A项。
3.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把建筑群分为若干小区,颇似中国内地城市的坊”,可以看出交河故城的城市规划受到了中原传统城市的影响,②符合材料;根据材料“是唐朝安西都护府的所在地,军事防御功能突出”,可以看出安西都护府的设立加强了中央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并且有利于丝绸之路的安全与畅通,③④符合材料,B项正确;材料并没有提及交河故城是从唐朝开始建造的,①不符合材料,排除ACD项。故选B项。
4.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宋代服饰向着“禁欲”的方向发展,是因为宋朝时期人们受到了理学的影响,理学主张“存天理,灭人欲”等思想,逐渐影响到宋代服饰风格,D项正确;宋朝通过一系列专制集权的措施,国家对社会的控制逐渐加强,排除A项;商品经济发展会促使文化世俗化,而宋代服饰变化的原因是受到了理学的影响,排除B项;在封建社会下,社会成员身份是不平等的,排除C项。故选D项。
5.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这种对‘被征税’担心的消失,改变了古人的生育观念”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人头税的废除使得人丁不再作为征税的标准,家庭中人口的多少不再影响交税总额,所以为了增加家庭劳动力,中国的人口开始快速增加,从而有利于清朝人口的快速增长,C项正确;虽然废除了人头税,但不意味着农民缴纳赋税减少,农民并一定会有充分的生产时间,排除A项;人头税的废除和实物税转向财产税之间没有必然关系,排除B项;“摊丁入亩”是雍正时期的政策,排除D项。故选C项。
6.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东南边疆地区安全遇到了严重危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95年日军侵占台湾,台湾军民奋起反抗,刘永福率军与台湾义勇军反抗日军占领台湾,D项正确;1909年秋,驻藏大臣赵尔丰率领两万川边军从成都出发,1910年初,清军进入拉萨,平藏之战取得胜利,A项表述左宗棠收复西藏表述错误,排除A项;取得镇南关大捷的是冯子材,不是刘铭传,排除B项;刘铭传任台湾军务大臣,多次击退法国军队,不是冯子材,排除C项。故选D项。
7.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1912年2月9日,《真相画报》刊登了题为“鹬蚌相争”的漫画,画中鹬蚌的旁边站立着两个人,分别代表了日本人和西方帝国主义势力”可知,反映了1912年孙中山领导的南方革命党人与北洋军阀袁世凯之间的斗争,有利于列强隔岸观火坐收渔人之利,选项符合漫画的意图,C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宋教仁与袁世凯矛盾重重的信息,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府院之争”指黎元洪的总统府和段祺瑞的国务院之间的纷争,两者分别依靠美、日支持,又反映了美、日矛盾。“府院之争”的实质是帝国主义争夺中国的矛盾,时间不符,排除B项;1916年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内部派系纷争,导致了军阀割据局面,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8.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图中内容可知,①是陕北吴起镇,②是贵州遵义,③是井冈山,④江西瑞金。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战略大转移——二万五千里长征,D项正确;甘肃会宁会师标志着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排除A项;遵义会议就纠正了李德、博古等人的左倾冒险主义错误,并非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排除B项;井冈山作为中共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创建于1927年10月,时间点在长征之前,排除C项。故选D项。
9.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我国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建成了世界一流的工业体系”说法不符合史实,①所述不符合题意;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打开新局面,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1972年,中美两国结束了长期敌对状态,开始走向关系正常化,中日正式建交。这些外交成就极大地改善了中国的安全环境,拓展了外交活动的舞台,②所述符合题意;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艰辛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的时期。虽然经历了严重曲折,但从总体上看,全党、全国人民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战胜各种困难,我国在工业、农业、科技、国防、外交、文化教育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这些成就在新中国历史上都具有开创性、奠基性的意义,③所述符合题意;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全党、全国人民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形成的崇尚劳动、敬业守信、精益求精、敢于创新的劳模精神不断激励着人们,④所述符合题意。综上,②③④所述符合题意,D项正确;①所述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B项、C项。故选D项。
10.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1992年后中国经济飞速增长,结合所学可知为邓小平南方谈话后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B项正确;1997年香港回归,1999年澳门回归,排除A项;材料与社会保障制度无关,排除C项;1995年提出“科教兴国”发展战略,排除D项。故选B项。
11.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洪水传说的源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各地的洪水传说大多起源于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两河流域处于图中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附近的两河流域②处,B项正确;“洪水传说的源头”不在尼罗河附近,排除A项;“洪水传说的源头”不在印度河附近,排除C项;“洪水传说的源头”不在黄河附近,排除D项。故选B项。
12.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近代西欧的文学作品和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受到阿拉伯文化的影响,说明阿拉伯文化的西传促进了近代西欧文化的发展,A项正确;欧洲文艺复兴的根源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排除B项;材料只强调了阿拉伯文化对西欧的影响,无法体现其桥梁作用,排除C项;“最为悠久最为先进的文化”说法错误,排除D项。故选A项。
13.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图片信息及所学可知,西班牙、葡萄牙为争夺殖民地,矛盾日益尖锐。1493年,罗马教皇亚历山大六世作出仲裁:在亚速尔群岛和佛得角群岛以西100里格的地方,从北极到南极画一条分界线,史称“教皇子午线”,规定该线以西的一切土地属于西班牙的势力范围,该线以东的一切土地属于葡萄牙的势力范围。教皇子午线是西方列强瓜分世界、划分势力范围的开始。由于葡萄牙不满这一仲裁,西、葡两国又于1494年缔结条约,把这条线向西移动270里格。根据这个条约,南美洲大部分地区被划入西班牙的势力范围,D项正确;体现了15世纪西葡为争夺殖民地,矛盾尖锐,排除A项;根据这个条约,虚线以西的一切土地属于西班牙的势力范围,排除B项;根据这个条约,虚线以东的一切土地属于葡萄牙的势力范围,排除C项。故选D项。
14.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19世纪金本位制极大地促进了英国商品的出口,……英格兰银行管理着世界金融体系”,结合19世纪金本位制相关知识,可知19世纪金本位制以黄金为基础,以英镑为中心,A项正确;材料并没有体现光荣革命对英镑地位的影响,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白银的流通功能,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排除D项。故选A项。
15.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771年,阿克莱特在曼彻斯特开办了第一家水力纺纱厂,成为近代工厂的开端;《资本论》是德国思想家卡尔·马克思创作的政治经济学著作,1867—1894年分为三卷出版。《资本论》通过对剩余价值这个资本主义的核心问题的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及其发展的历史趋势;公元前6世纪,古代印度形成种姓(等级)制度,这一制度将人分为4个等级,即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1543年(十六世纪),哥白尼发表《天体运行论》,提出太阳中心说,根本上动摇了神学的理论基础。按时序先后排列正确的是③④①②,C项正确;ABD项排序错误,排除ABD项。故选C项。
二、非选择题
16. 【答案】(1)①宋代将谏官从唐朝两省分离出来形成了谏院,独立运作②权力扩大,成为最高监察机构③监察权不断集中到皇帝手中④宋代谏官拥有了御史的监察权,台谏趋于合流(或台谏合一)⑤谏官职能由主要纠正皇权失误变为主要弹劾宰相与百官
(2)谏官言谏制度的变化是因为宋朝建国后,吸取了以往的教训,希望通过监察制度来强化中央集权制度;防范大臣专权,外戚干政。
(3)综上,宋代谏官言谏制度是君主专制强化的表现;但其对巩固宋王朝之内政又大有裨益。
【解析】
【详解】审清设问,明确解题思路。首先概括宋代谏官言谏制度的变化有哪些,根据材料可得出:①宋代将谏官从唐朝两省分离出来形成了谏院,独立运作②权力扩大,成为最高监察机构③监察权不断集中到皇帝手中④宋代谏官拥有了御史的监察权,台谏趋于合流(或台谏合一)⑤谏官职能由主要纠正皇权失误变为主要弹劾宰相与百官。其次对这一变化的原因进行分析,根据材料和所学,宋代谏官言谏制度的变化源于对以往教训的吸取,强化中央集权制度;防范大臣专权,外戚干政。最后对此变化的实质和评价进行作答。综上,宋代谏官言谏制度是君主专制强化的表现;但其对巩固宋王朝之内政又大有裨益。
17. 【答案】示例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20世纪20年代,中国歌剧以儿童歌舞剧为主;是中国歌剧的雏形阶段;其是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深入开展而产生;其宣传了西方民主政治思想,承担着开启民智的功能
【抗战时期:】20世纪30、40年代,民族矛盾逐渐成为国内主要矛盾,民众的反帝爱国情绪空前高涨。这一时期的歌剧创作充满时代特色和革命情怀;其通俗易懂;有利于号召更多的群众投身到抗日反帝的运动
【新中国成立初期:】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成立初期;许多音乐家从国外归来,在和平年代;歌剧题材转向了对英雄的赞颂和对现实生活的反映;得到了广大老百姓的喜爱,中国歌剧迎来了一次发展的春天。
【走向世界:】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歌剧走出国门;凸显了民族音乐文化特色;促进了中国歌剧的新发展
【综上】中国歌剧创作与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社会文化紧密联系;不仅记录了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时代的进步
【解析】
【详解】本试题是一道开放性试题,学生根据题目要求正常作答,言之有理即可得分。按照题目要求任选两个时期,学生可根据自身掌握的基础知识选取两个较为容易且比较熟悉的时期进行阐释,根据材料中的“20世纪20年代,创作出一种既不同于西洋歌剧又不同于传统戏曲的儿童歌舞剧,可以说是中国歌剧的雏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中国歌剧以儿童歌舞剧为主,是中国歌剧的雏形阶段”;根据材料中的“黎锦晖以民主与科学为内容,以真善美为主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其是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深入开展而产生,其宣传了西方民主政治思想,承担着开启民智的功能”;根据材料中的“20世纪30、40年代,出现了《扬子江暴风雨》、《军民进行曲》、《台儿庄》等反对帝国主义的作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抗战时期,民族矛盾逐渐成为国内主要矛盾,民众的反帝爱国情绪空前高涨”;根据材料中的“用‘话剧加唱’的模式进行歌剧的创作,通俗易懂,适于流传,配合了救亡运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抗战时期的歌剧创作充满时代特色和革命情怀,其通俗易懂,有利于号召更多的群众投身到抗日反帝的运动”;根据材料中的“20世纪50年代中国歌剧迎来了一次发展的春天。许多著名音乐家从国外归来,一起加入到中国歌剧的创作与发展过程中”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新中国成立初期,许多音乐家从国外归来,在和平年代”;根据材料中的“这个时期歌剧的题材转向了对英雄的赞颂和对现实生活的反映,得到了广大老百姓的喜爱”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歌剧题材转向了对英雄的赞颂和对现实生活的反映,得到了广大老百姓的喜爱,中国歌剧迎来了一次发展的春天”;根据材料中的“80年代末90年代初歌剧《原野》曾到美国、法国、荷兰成功演出,成为第一部叩开西方歌剧宫殿大门的东方歌剧”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走向世界,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歌剧走出国门”;根据材料中的“向世界人民传播了中国民族音乐文化,是中国歌剧上划时代的杰作”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凸显了民族音乐文化特色;促进了中国歌剧的新发展”;在阐释过程中,应注意信息提取充分,史论结合;最后,对所论述的内容进行简单的总结。
18. 【答案】(1)从大洋洲的新几内亚岛一到亚洲一再到非洲一再到欧洲一最后到美洲
(2)①种植园经济;加速了欧洲的资本原始积累;或限制了殖民地经济的发展;或使美洲形成了单一的种植园经济,沦为西方的原料产地,在经济上依附于西方。②黑奴贸易或三角贸易;使非洲损失了精壮劳动力,造成了非洲的落后。或为美洲种植园经济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③对森林的大面积砍伐;导致了大量森林的毁灭和动植物灭绝④蔗糖贸易或商品贸易;密切了各地之间的联系,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
【解析】
【详解】(1)根据材料一世界蔗糖业传播路径示意图,公元前1世纪,由大洋洲的新几内亚岛传到亚洲,公元3世纪传入非洲,公元6—8世纪传入欧洲,15世纪传入美洲,因此蔗糖的洲际传播路径应是“从大洋洲的新几内亚岛一到亚洲一再到非洲一再到欧洲一最后到美洲”。
(2)根据材料二中的“1625年,葡萄牙几乎为整个欧洲供应来自巴西的蔗糖……价值增加2.5倍到4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加速了欧洲的资本原始积累,使美洲形成了单一的种植园经济,沦为西方的原料产地,在经济上依附于西方”;根据材料二中的“甘蔗是一种非常耗费地力的作物……葡萄牙殖民者强迫黑奴不断砍伐森林,开辟新的种植园”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黑奴贸易或三角贸易;使非洲损失了精壮劳动力,造成了非洲的落后同时为美洲种植园经济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根据材料二中的“在1808年以前,巴西进出口贸易完全由葡萄牙垄断,种植园主并不与世界市场发生直接联系 1635年法国控制马提尼克岛后,殖民者开辟甘蔗种植园”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蔗糖贸易或商品贸易;密切了各地之间的联系,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根据材料二中的“因为森林砍伐剥夺了许多动物栖息森林的天然习惯,过度的砍伐森林导致数百种动植物灭绝”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对森林的大面积砍伐;导致了大量森林的毁灭和动植物灭绝”。
19. 【答案】(1)①中国朝贡体系以自己为中心;西方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强调主权国家间的平等②中国朝贡体系对于藩属国给予保护与赏赐,不干涉内政,是一种和平的体系;西方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是一个“不断向外扩张”的体系。
(2)第二次的国际秩序变革指的是维也纳体系的建立。
拿破仑帝国崩溃或拿破仑战争失败。
以大国协调;欧洲均势为特征。
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欧洲长时间的和平或外交制度进一步发展、或国际法的应用范围扩大;但这一秩序容易被破坏,利益的冲突难以调和。
【解析】
【详解】(1)特点:①根据材料一“这种基于‘天下共主’理念的中央王朝,以四夷为外服,以‘朝贡’为理想”可得出中国朝贡体系以自己为中心;根据材料二“确立了国际关系中的国家领土、主权与独立等原则……代之以主权平等的观念”可得出西方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强调主权国家间的平等②根据材料一“宗主国不干涉藩属国内政……藩属国一旦遭受外敌入侵,中央王朝会出兵援助;而他们前来进贡时,本朝皇帝会给予高出贡品数倍的重礼,以示恩惠”可得出中国朝贡体系对于藩属国给予保护与赏赐,不干涉内政,是一种和平的体系;根据材料二“成了向外扩张的‘世界国家秩序’”可得出西方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是一个“不断向外扩张”的体系。
(2)评析:根据材料三“推动了1815年第二次国际秩序的变革”可知,第二次的国际秩序变革指的是维也纳体系的建立。然后进行分析评价,从两个角度作答,在拿破仑帝国崩溃,拿破仑战争失败的情况下,根据材料三“各国之间签订了许多国际公约,制定了一系列战争法规,试图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可得出以大国协调,欧洲均势为特征,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欧洲长时间的和平或外交制度进一步发展,国际法的应用范围扩大;根据材料三“但这一秩序没有常设机构,在发生国际危机时任何成员国均可召集并主持召开相应的会议”可得出这一秩序容易被破坏,利益的冲突难以调和。
20. 【答案】(1)①确定选题或主题明确;②收集、整理文献,或选择、比较、分类、分析文献;③明确目前研究成果;④发现研究中的不足;⑤寻找研究的突破点;⑥明确研究意义。
(2)①主题:北京史的研究;②研究成果:在北京通史研究,建城史、经济史、文化史、民俗、宗教、交通、商业等专各个专题史研究以及遗址遗迹研究方面成果丰硕;③研究的意义:有利于普及北京历史文化知识;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了城市规划、文物保护、环境保护、旅游开发等各项事业的发展;④研究的不足与未来的突破点:加强国际视野下的北京史研究,加强对北京史相关的外文资料进行整理;利用老照片加强对北京图像史的研究。其他合理答案也可酌情给分。
【解析】
【详解】(1)根据材料“文献综述的前提是选题的确定”得出确定选题或主题明确;根据材料“搜集整理文献时要注意文献与选题的关联度”得出收集、整理文献,或选择、比较、分类、分析文献;根据材料“文献综述的目的是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和工作”得出明确目前的研究成果;根据材料“通过了解目前的研究水平,分析其中存在的不足”得出发现研究中的不足;根据材料“寻求新的研究突破点和研究的意义”得出寻找研究的突破点,明确研究意义。
(2)材料二列举的研究成果都与北京历史有关,故研究主题应当为北京史的研究。按照撰写文献综述的基本要点,从研究成果、研究的意义、存在不足与未来的突破点等角度进行阐述。2023北京海淀高三(上)期中
历 史
2023.11
本试卷共8页,100分。考试时长9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纸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纸一并交回。
第一部分
本部分共22题,每题2分,共44分。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1.晋陕大峡谷东岸的山西兴县碧村遗址,是一座有内外双重城垣的石城,城内遗存面积达75万平方米。研究表明,距今4000多年前的居民在此居住,形成以粟为主要粮食作物,并养殖猪羊牛的农耕经济;与同期的陶寺、石茆等古国遥相呼应。这一城垣遗址的发现
①反映当地先民的定居和防卫等条件 ②证明世界上最古老的城市国家出现
③说明当时人们已成为食物的生产者 ④提供中华文明起源的又一考古证据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竹书纪年》载:“(西周)昭王十六年,伐楚荆,涉汉(汉水)。”“过伯簋’铭文(如右图):“(昭王时)过伯(封地在今山东)从王伐反荆,孚(缴获)金(铜),用乍(作)宗室宝尊彝。”运用这两则史料,可以证实的有
①昭王带兵征伐不臣服于周的楚 ②昭王十六年楚地向周王贡献铜
③诸侯有带兵随周王作战的义务 ④儒家学说传播到长江流域的楚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东汉末年,为镇压黄巾起义,汉灵帝选任重臣担任州的行政长官,“出(刘)焉为监军使者,领益州牧,太仆黄琬为豫州牧,宗正刘虞为幽州牧,皆以本秩(保持原先的职位)居职。州任之重,自此而始”;以前边地刺史和太守主兵的制度,也由边境州郡推广至腹地。以上举措的影响是
A.造成了地方割据的局面 B.强化了皇帝的专制权力
C.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辖 D.有利于对地方官员监察
4.引经注律,是指汉代儒家学者根据儒家经义来研究、解释法律,魏晋时期律令儒家化是重要的变化。下列魏晋南北朝时期关于法律的言论中,反映了“引经注律”趋势的有
①“律法断罪,皆当以法律令正文”(《晋书 刑法志》)
②“峻礼教之防,准五服(血缘亲疏)以制罪也”(《晋书 刑法志》)
③“齐之以法,示之以礼”(《魏书 刑法志》)
④“(南朝陈)不孝及内乱者……终身不齿”(《隋书 刑法志》)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5.以下魏晋隋唐时期的史实与结论对应准确的是
史实 结论
①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在其祖母冯太后的支持下,实行俸禄制、均田制、三长制等 巩固了北魏政权,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② 唐穆宗长庆年间,唐与吐蕃会盟,立碑于逻些(拉萨),碑文中写道“患难相恤,暴掠不作” 唐朝与吐蕃基本停止了纷争,保持和平相处
③ 唐代刘肃的《大唐新语》载:“高祖尝幸国学,命徐文远讲《孝经》,僧惠乘讲《金刚经》,道士刘进嘉讲《老子》” 反映唐初在文化领域兼容并包的特点
④ 《唐律疏议》规定:“诸主殴部曲(依附民)至死者,徒一年。故杀者,加一等”“诸部曲、奴婢过失杀主者,绞” 反映唐代社会成员的地位趋于平等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6.隋唐时期,政府将人口体貌与户籍登记相对照,称为“貌阅”,以核定户籍,严防不实;唐朝政府规定户籍三年一造。其目的是
①提供赋役征发的依据 ②严格官员的考试诠选
③完善基层管理与治安 ④强化羁縻府州的职权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7.对下图“杭州户数迅速增长”的原因解释正确的是
①江南地区经济的持续发展
②大运河加强了南北的交通
③隋文帝灭陈,实现了统一
④“靖康之变”和南宋建都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8.关于辽宋夏金元的历史,对照右图表述正确的是
A.契丹族首领阿保机在①建立辽
B.元军占领②结束了南宋的统治
C.金为控制中原地区迁都到③处
D.元朝设宣政院加强对④的管理
9.摘录《元史 地理志》中元朝设置的部分行政区及其辖区,如下表。①处应填写的是
行政区 管辖的路府州例举
① “统山东西、河北之地,谓之’腹里'”;(统)大都路、上都路、保定路、济南路、大同路等
岭北行省 “统和宁路总管府……以西有哈剌和林河,因以名城”
江浙行省 “为路三十、府一、州二”;(统)杭州、湖州、台州、福州、泉州等
A.中书省 B.陕西行省 C.甘肃行省 D.江西行省
10.《明史 职官志》载:“内阁之拟票,不得不决于内监(司礼监)之批红……于是朝廷之纪纲,贤士大夫之进退,悉颠倒于其手。”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A.出现了外戚专权和党锢之祸 B.内阁大学士能决策国家大事
C.明中后期宦官专权问题严重 D.明朝中央政府治理效能提高
11.俺答汗对明朝将领王崇古表示:“天子幸封我为王,藉威灵长北方诸酋,谁敢不听?誓永守北边,毋敢为患。即不幸死,吾孙当袭封,彼衣食中国,其忍背德乎?”上述材料说明
①归顺朝廷有助于稳固俺答的权位 ②俺答衷心认同于明朝臣属的身份
③册封的礼仪和事务由理藩院掌管 ④经济交流能够促进边疆地区安宁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2.清朝道光年间,四川《内江县志要》记载:“沿江左右,自西徂(cú,到)东,尤以艺蔗为务。平日,众夫力作,家辄[雇]数十百人……辘轳(压榨甘蔗)煎煮(蔗汁),昼夜轮更。其壅资工值(利润),十倍平农。”据此可知当时
①制糖业有雇佣劳动 ②资本主义经济已经形成
③已经出现手工工场 ④多种经营增加经济收入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3.某学生在历史选择性必修的学习中,根据拓展阅读的相关内容制作了如下的时空变迁图示。据图可以推断,该生拓展阅读的内容是
A.古代印欧人的迁徙 B.苏美尔人的城市与商贸
C.古代埃及国家统一 D.美洲作物在欧亚的传播
14.1877年出土的一块石碑上刻有公元前419年雅典与阿尔哥斯等城邦缔结条约的铭文,考古学家把它与修昔底德在《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记载的盟约内容相对照,两者相差无几。由此可见,修昔底德
A.记述了亚历山大征服波斯帝国 B.重视社会文化史撰述
C.注重推广雅典的民主政治制度 D.记载的盟约真实可信
15.阅读10—12世纪德意志的科隆城市扩展示意图。对科隆城市发展的原因,解释正确的是
①罗马帝国统治时的扩建
②城市工商业的发展
③城市取得了一些自治权
④德意志国家的统一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6.阿拉伯医学家伊本 西那在总结希腊和阿拉伯医学的基础上,写成《医典》。12世纪,这部系统的医学百科全书被译为拉丁语,直到17世纪仍是欧洲各大学的医学教科书。据此,对伊本 西那的医学成就评价准确的是
①推动了希腊化时代的到来 ②融合欧洲和亚洲的医学成果
③促进西欧医学教育的发展 ④开创了欧洲实验科学的先河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 ②③
17.《威斯特伐利亚和约》规定,德意志各诸侯国“享有他们自古以来的权利、特权、自由、优惠、自由行使领土权,不论是宗教的,还是政治的或是礼遇的权利”。这一规定实质上
①促进了德意志的宗教改革 ②承认了德意志各邦国为主权国家
③消除了德意志内部的纷争 ④在法律上确认德意志的政治分裂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8.法国1791年宪法规定,年满25岁的男子享有公民权,同时规定“在法国任何地方缴纳至少相当于三个工作日价值的直接税并出具收据”“非处于家仆地位,即不是领工资的仆人”的公民有选举权;“有真实证据证明已破产或资不抵债者”没有选举权。这导致700万公民中有近300万人被剥夺了选举权。对此解释正确的是
A.以财产不平等代替出身不平等 B.启蒙思想家的理想最终实现
C推翻了法国封建君主专制统治 D.标志法国成文法体系的确立
19.1806年,在被拿破仑的军队打败后,普鲁士被迫签订屈辱的条约,激起有识之士进行改革。1809年,威廉 洪堡出任普鲁士文化和教育大臣,提倡“民族教育”,实行强制义务教育,发展师范教育,兴建大量工业学校,把大学建成学术研究和知识传播机构。推动普鲁士教育改革的因素有
①维也纳体系建立 ②工业革命的影响 ③民族意识的觉醒 ④普法战争的胜利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20.1780年,自称印加王族后裔的图帕克 阿马鲁酋长发起暴动,冲击工场,占领村庄,运动席卷秘鲁南部地区。他宣布誓死战斗到底,目标是“废除劳役制、销售税、内地关卡以及其他各种苛捐杂税”。运动虽然被镇压,但此后西班牙人废除摊派劳役制。这反映了
A.印第安人实现了自身解放 B.拉美反抗殖民斗争的状况
C.秘鲁率先实现了国家独立 D.拉美的奴隶制度宣告结束
21.在曼彻斯特,恩格斯一有空闲时间就与普通工人交往,详细了解英国工人的生活和斗争状况,还研究英国资产阶级经济学、空想社会主义和德国古典哲学。1844年,他在《德法年鉴》上发表《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英国状况》等文章,指出必须废除私有制。据此说明,恩格斯的实践与研究
①注重汲取人类优秀思想成果 ②探讨了工业革命后社会变化
③实现了工人阶级的国际联合 ④总结英国工人阶级斗争经验
A.①②③ B.①②④ C. ①③④ D.②③④
22.西方学者在评论19世纪末非洲大陆的情况时写道:“短短的二十几年就把非洲大陆分割成了外交几何学家们发明的若干对称体。”直接造成非洲形成以上局面的因素有
①罪恶的奴隶贸易造成非洲人口锐减 ②欧洲冒险家深入非洲内陆探险
③苏伊士运河开通后英法在北非扩张 ④柏林会议后列强掀起瓜分狂潮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第二部分
本部分共5题,共56分。
23.(10分)书同文
材料一 (战国时期七国)律令异法,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是时秦烧灭经书,涤除旧典,大发隶卒、兴戍役,官狱职务繁,初有隶书,以取约易,而古文由此绝矣。
——[汉]许慎《说文解字 序》
材料二 秦王朝实行“书同文”政策,既是一个重要的政治事件,也是我国汉字发展史上的转折点。小篆和隶书促进了文字的统一规范,为推行政令、传播文化起到了重要作用。
“书同文”给政令上传下达提供便利,政令可以准确地传递到地方官僚手中;地方治理情况也能通过文书上传,并依此评价和问责治下官员。“书同文”为专制君主的法治提供了条件,统一的法律文本体现了统治者的意愿,在社会生活中做到“令行禁止”。
从实际使用看,隶书逐步占据主要地位,基本克服了因各地方言差异大导致的经济文化交往中的隔阂。汉初文字在构形和书写风格上都传承了秦朝的文字,是秦朝文字发展的延续。
——摘编自黄德宽《古汉字发展论》等
(1)依据材料一,指出战国到秦朝文字的演变。(4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说明“书同文”的历史意义。(6分)
24.(12分)河西走廊
材料一 隋炀帝派谙熟西域诸地情况的吏部侍郎裴矩到张掖主持“互市”。裴矩到张掖“监知关市”后,倾心结交前来的官吏、商人等,了解各地的自然、地理、历史、风土人情、物产、服饰、礼仪等情况,同时还阅读了大量的图书典籍,撰写了《西域图记》。《西域图记》记录的北道、中道(汉代的北道)和南道,是我国对丝绸之路通道的最早、最系统的记载。他还指出丝绸之路三条通道"总凑敦煌,是其咽喉之地”,反映了隋朝政府官员对河西地区战略地位的认识比以前更为清晰。裴矩第二次来张掖主持“互市”时,邀请西域的使节及商人前来张掖等地参观访问。以张掖为中转站,到长安来的使臣和商人络绎不绝。
——摘编自刘进宝《敦煌学通论》
材料二 1036年,元昊夺取瓜(敦煌以东)、沙(敦煌)、肃(酒泉)三州,全部占有河西走廊,确立了与宋、辽三足鼎立的局面。西夏统治者在凉州(武威)设置地位仅次于首都的西凉府,府下又设类似中原的县、乡、社等各级行政机构。元昊控制河西走廊之后,重视当地人才,“其间所生豪英皆为其用”。凉州的石羊河水系以祁连山冰雪融水为主要来源,水资源丰富,有利于农田灌溉。西夏迁徙大量人口到凉州地区从事农业生产,凉州成为西夏的粮食和军需供应基地,“车辙马迹,辐辏交会,日有千数”,商业贸易发展。西夏朝廷多次下发兴学政令,要求“州县各立学校”,河西地区的郡县学也逐步设立起来。元朝人虞集记述:“夏亡,郡县废于兵。庙学尽坏,独甘州(张掖)仅存其迹。”
——摘编自梁继红《论西夏对凉州的经营》等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说明裴矩主持“张掖互市”的作用。(6分)
(2)依据材料二,简述西夏统治时期河西走廊的地位及其发展。(6分)
25.(10分)人物评价
查士丁尼一世相关史事摘录
① 作为皇位继承人,他学习了历史、法律、金融、行政、经济和建筑等方面的知识。
② 527年继位为皇帝,提拔了大批军事、司法、行政和宗教人才,制定了改革方案和军事征服计划。
③ 为加强皇权,采取措施遏制大土地贵族逃避国家税收。
④ 为保护帝国的商业利益,与波斯人争夺红海贸易控制权;从中国引进育蚕丝织技术,帝国的丝织业发展起来。
⑤ 发动对西地中海地区的日耳曼蛮族的战争,重新将地中海变为帝国的内海,使帝国领土面积几乎扩大了一倍。
⑥ 认识到法律对巩固皇权的重要性,针对当时法律存在的矛盾冲突和使用不方便等问题,组织编纂了《查士丁尼法典》《法学汇编》和《法学阶梯》。
⑦ 为重现罗马帝国的光荣,重建君士坦丁堡,圣索菲亚大教堂成为拜占庭建筑风格的代表作。
⑧ 统治期间,征收苛捐杂税,使各省陷入长期的贫困。
——摘编自[英]查尔斯 欧曼《拜占庭帝国史》和陈志强《拜占庭帝国通史》
查士丁尼一世统治时期拜占庭帝国疆域扩展示意图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简要评价查士丁尼一世。(10分)
要求:史事归纳合理,评价客观公正;证据运用恰当,表述顺畅规范。
26.(12分)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
材料一 14世纪时,欧洲的手工作坊雇佣工人数增多,引发了一些变化:行东本人不再是劳动力,变成了完全的经营者、监督者。行东的收入不再具有手工劳动收入性质,而变成了经营管理收入和利润收入,而利润收入主要来自对雇工和学徒的剥削。帮工和学徒成为主要劳动力,过去的师徒关系已经转变为雇主与雇工之间的关系。
——摘编自厉以宁《资本主义的起源》
材料二 朕的若干臣下……用树篱、堤坡和其他围栏将朕的英国王国内的一些市镇、村庄和其他地方圈了起来,他们将居住在那里的朕的臣民从自己的农田中驱赶出去,使上述房屋、市镇、村庄周围的区域和里面的农田、土地都沦为牧场,并为了他们的私人利益,在那里放牧羊群和其它牲畜。
——摘自亨利八世给圈地调查委员会的谕令(1517年)
材料三 近代殖民主义的产生时期,正处在资本原始积累阶段,这一时期的殖民活动深深打上了资本原始积累的野蛮性和残酷性的烙印,它既带有封建专制的特性,又充满着商业资本的贪婪。抢掠金银及贵重物品、不等价贸易、贩卖奴隶,专制统治及超经济的剥削等,成为这一时期殖民统治和掠夺的主要内容。
19世纪后,殖民侵略的目的除确保欧洲国家工业产品与剩余农产品的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外,还要为本国的剩余资本寻找投资场所。因此,暴力和经济结合下的资本输出,最大限度地牟取了高额垄断利润。
——摘编自王助民等《近现代西方殖民主义史》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评析14-19世纪西欧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12分)
27.(12分)中西文化交流
材料一 明代中叶,西方传教士通过澳门进入中国内地。他们以传播欧洲科学文化为手段,导引信徒向慕欧洲文明和生活方式。他们介绍的西方科学主要集中在天文数学方面,介绍的并非西方科学的最新成就,但许多科学著作通过编译得以在中国流传,中国有了可供吸取的新的知识来源。
西方传教士为适应、了解中国社会,开始钻研中国的经典。中国古代的主要经典和儒家学说,经意大利和法国人的介绍、研究,先后有了拉丁文和法文等译本,在欧洲知识界和上层社会中流传。1671年法文本的中医著作《中国脉经》出版。1735年第一部系统介绍中国的历史、现状和科学的《中华帝国志》四册在巴黎刊印。中国的工艺品、园林、瓷器、绘画、丝绸和茶叶等也得到欧洲人的景仰。在启蒙运动中,中国的优秀文化曾给莱布尼兹、伏尔泰的哲学和魁奈、杜尔哥的重农派学说等提供了丰富的养料。
——摘编自沈福伟《中西文化交流史》
材料二 不能过分夸大明清之际西学东传的规模与效应。原因之一,是西学知识、无论是科技还是艺术,只囿于宫廷和极个别士人,没能真正走入中国社会,更不要说被纳入科举,跻身主流文化;原因之二,是中国人以一种非常务实的态度选择性地接受西学,主要是选择一些能够满足农业社会需求的内容,而这部分内容并不多。
——摘编自张国刚、吴莉苇《中西文化关系史》第二版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明清时期中西文化交流的影响。(6分)
(1)依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16-18世纪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背景。(6分)
参考答案
第一部分
本部分共22题,每题2分,共44分。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C B A D A A B C A C B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C A D C D D A C B B D
第二部分
本部分共5题,共56分。
23.(10分)书同文
(1)战国时期各国文字有差异,秦朝统一了全国文字,从大篆中演化出标准字体小篆,后来又书写简便的隶书广泛使用。
(2)秦朝统一文字的字形和书体,文字规范和简化,秦朝统一的文字被汉朝继承,在汉字发展史上有重要地位。文字统一有利于政令传递(文书行政),有利于法令的统一,有利于官员的考核(上计制度),适应了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的需要。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传播大一统的观念。
24.(12分)河西走廊
(1)促进河西地区的开发,发展贸易,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与西域各地政要、商人友好交往,使张掖成为西域通往中原地区的中转站,提升了河西地区在民族交往和对外交往中的地位,推动了不同民族、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交融。
研究西域的历史地理状况,撰写《西域图记》,理清了丝绸之路的格局,有利于丝绸之路的发展,提升了对河西地区战略地位的认识。
(2)地位及发展:控制河西地区,维持与宋辽政权的并立;设置重要行政中心;迁徙人口,进一步发展农耕经济,粮食和军需供应增强西夏国力;商业发展;发展儒学教育,培养人才。西夏统治时期,促进了河西地区的开发,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
25.(10分)人物评价
[答案示例]略
26.(12分)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
中古后期,西欧随着工商业和城市的发展,雇佣劳动关系逐渐发展起来,帮工和学徒成为雇佣工人;手工作坊主(或行东)成为雇主(或早期的资本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始萌芽,中古时期的手工作坊逐渐发展为手工工场。
近代早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农村地区发展,租地农场发展起来。圈地运动使大批农民被迫离开土地,大片农田成为牧场,为工场手工业提供原料和自由劳动力。
商品经济的发展也推动了新航路开辟,国家通过早期殖民扩张获得了大量的财富和海外市场。促进了资本原始积累,为工业革命奠定基础,加剧了殖民地的贫困和落后。
西欧确立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工业革命导致机器生产代替手工生产(进入蒸汽时代),建立了工厂制度;西欧国家加紧殖民侵略,将亚非拉卷进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抢占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发展(电气时代到来),19世纪末西欧国家逐渐发展为垄断资本主义,积极瓜分世界,抢夺商品市场、原料产地和投资场所(进行资本输出)。
总之,近代资本主义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巨大发展,提高了西欧的国际地位,但是,西欧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是建立在剥削本国劳动人民和掠夺殖民地人民的基础上。
27.(12分)中西文化交流
(1)新航路开辟后,随着东西方贸易发展,以澳门为通道,白银大量流入中国;
欧洲近代科学发展,西方传教士借助传播科学知识来达到传教的目的。
明清时期,加强大一统国家治理,社会稳定,农耕经济繁荣,对西方有吸引力;明清统治者强化专制,长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和文化专制,限制对外往来和西方学传播。
(2)欧洲数学、测绘等技术传入中国,西方科技文化知识在中国得到传播,丰富了中国文化。因为西学只在少数人中传播,没有进入主流文化;受中国农耕社会的制约,西学的影响有限。中国儒家经典、科技文化知识传播到西方,引起欧洲社会上层和知识界的反响。中国的建筑、茶叶、丝绸和瓷器传入欧洲,丰富了欧洲人的生活。2023北京海淀高三(上)期中
历 史
2023.11
本试卷共8页,100分。考试时长9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纸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纸一并交回。
第一部分
本部分共22题,每题2分,共44分。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1.晋陕大峡谷东岸的山西兴县碧村遗址,是一座有内外双重城垣的石城,城内遗存面积达75万平方米。研究表明,距今4000多年前的居民在此居住,形成以粟为主要粮食作物,并养殖猪羊牛的农耕经济;与同期的陶寺、石茆等古国遥相呼应。这一城垣遗址的发现
①反映当地先民的定居和防卫等条件 ②证明世界上最古老的城市国家出现
③说明当时人们已成为食物的生产者 ④提供中华文明起源的又一考古证据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竹书纪年》载:“(西周)昭王十六年,伐楚荆,涉汉(汉水)。”“过伯簋’铭文(如右图):“(昭王时)过伯(封地在今山东)从王伐反荆,孚(缴获)金(铜),用乍(作)宗室宝尊彝。”运用这两则史料,可以证实的有
①昭王带兵征伐不臣服于周的楚 ②昭王十六年楚地向周王贡献铜
③诸侯有带兵随周王作战的义务 ④儒家学说传播到长江流域的楚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东汉末年,为镇压黄巾起义,汉灵帝选任重臣担任州的行政长官,“出(刘)焉为监军使者,领益州牧,太仆黄琬为豫州牧,宗正刘虞为幽州牧,皆以本秩(保持原先的职位)居职。州任之重,自此而始”;以前边地刺史和太守主兵的制度,也由边境州郡推广至腹地。以上举措的影响是
A.造成了地方割据的局面 B.强化了皇帝的专制权力
C.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辖 D.有利于对地方官员监察
4.引经注律,是指汉代儒家学者根据儒家经义来研究、解释法律,魏晋时期律令儒家化是重要的变化。下列魏晋南北朝时期关于法律的言论中,反映了“引经注律”趋势的有
①“律法断罪,皆当以法律令正文”(《晋书 刑法志》)
②“峻礼教之防,准五服(血缘亲疏)以制罪也”(《晋书 刑法志》)
③“齐之以法,示之以礼”(《魏书 刑法志》)
④“(南朝陈)不孝及内乱者……终身不齿”(《隋书 刑法志》)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5.以下魏晋隋唐时期的史实与结论对应准确的是
史实 结论
①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在其祖母冯太后的支持下,实行俸禄制、均田制、三长制等 巩固了北魏政权,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② 唐穆宗长庆年间,唐与吐蕃会盟,立碑于逻些(拉萨),碑文中写道“患难相恤,暴掠不作” 唐朝与吐蕃基本停止了纷争,保持和平相处
③ 唐代刘肃的《大唐新语》载:“高祖尝幸国学,命徐文远讲《孝经》,僧惠乘讲《金刚经》,道士刘进嘉讲《老子》” 反映唐初在文化领域兼容并包的特点
④ 《唐律疏议》规定:“诸主殴部曲(依附民)至死者,徒一年。故杀者,加一等”“诸部曲、奴婢过失杀主者,绞” 反映唐代社会成员的地位趋于平等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6.隋唐时期,政府将人口体貌与户籍登记相对照,称为“貌阅”,以核定户籍,严防不实;唐朝政府规定户籍三年一造。其目的是
①提供赋役征发的依据 ②严格官员的考试诠选
③完善基层管理与治安 ④强化羁縻府州的职权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7.对下图“杭州户数迅速增长”的原因解释正确的是
①江南地区经济的持续发展
②大运河加强了南北的交通
③隋文帝灭陈,实现了统一
④“靖康之变”和南宋建都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8.关于辽宋夏金元的历史,对照右图表述正确的是
A.契丹族首领阿保机在①建立辽
B.元军占领②结束了南宋的统治
C.金为控制中原地区迁都到③处
D.元朝设宣政院加强对④的管理
9.摘录《元史 地理志》中元朝设置的部分行政区及其辖区,如下表。①处应填写的是
行政区 管辖的路府州例举
① “统山东西、河北之地,谓之’腹里'”;(统)大都路、上都路、保定路、济南路、大同路等
岭北行省 “统和宁路总管府……以西有哈剌和林河,因以名城”
江浙行省 “为路三十、府一、州二”;(统)杭州、湖州、台州、福州、泉州等
A.中书省 B.陕西行省 C.甘肃行省 D.江西行省
10.《明史 职官志》载:“内阁之拟票,不得不决于内监(司礼监)之批红……于是朝廷之纪纲,贤士大夫之进退,悉颠倒于其手。”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A.出现了外戚专权和党锢之祸 B.内阁大学士能决策国家大事
C.明中后期宦官专权问题严重 D.明朝中央政府治理效能提高
11.俺答汗对明朝将领王崇古表示:“天子幸封我为王,藉威灵长北方诸酋,谁敢不听?誓永守北边,毋敢为患。即不幸死,吾孙当袭封,彼衣食中国,其忍背德乎?”上述材料说明
①归顺朝廷有助于稳固俺答的权位 ②俺答衷心认同于明朝臣属的身份
③册封的礼仪和事务由理藩院掌管 ④经济交流能够促进边疆地区安宁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2.清朝道光年间,四川《内江县志要》记载:“沿江左右,自西徂(cú,到)东,尤以艺蔗为务。平日,众夫力作,家辄[雇]数十百人……辘轳(压榨甘蔗)煎煮(蔗汁),昼夜轮更。其壅资工值(利润),十倍平农。”据此可知当时
①制糖业有雇佣劳动 ②资本主义经济已经形成
③已经出现手工工场 ④多种经营增加经济收入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3.某学生在历史选择性必修的学习中,根据拓展阅读的相关内容制作了如下的时空变迁图示。据图可以推断,该生拓展阅读的内容是
A.古代印欧人的迁徙 B.苏美尔人的城市与商贸
C.古代埃及国家统一 D.美洲作物在欧亚的传播
14.1877年出土的一块石碑上刻有公元前419年雅典与阿尔哥斯等城邦缔结条约的铭文,考古学家把它与修昔底德在《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记载的盟约内容相对照,两者相差无几。由此可见,修昔底德
A.记述了亚历山大征服波斯帝国 B.重视社会文化史撰述
C.注重推广雅典的民主政治制度 D.记载的盟约真实可信
15.阅读10—12世纪德意志的科隆城市扩展示意图。对科隆城市发展的原因,解释正确的是
①罗马帝国统治时的扩建
②城市工商业的发展
③城市取得了一些自治权
④德意志国家的统一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6.阿拉伯医学家伊本 西那在总结希腊和阿拉伯医学的基础上,写成《医典》。12世纪,这部系统的医学百科全书被译为拉丁语,直到17世纪仍是欧洲各大学的医学教科书。据此,对伊本 西那的医学成就评价准确的是
①推动了希腊化时代的到来 ②融合欧洲和亚洲的医学成果
③促进西欧医学教育的发展 ④开创了欧洲实验科学的先河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 ②③
17.《威斯特伐利亚和约》规定,德意志各诸侯国“享有他们自古以来的权利、特权、自由、优惠、自由行使领土权,不论是宗教的,还是政治的或是礼遇的权利”。这一规定实质上
①促进了德意志的宗教改革 ②承认了德意志各邦国为主权国家
③消除了德意志内部的纷争 ④在法律上确认德意志的政治分裂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8.法国1791年宪法规定,年满25岁的男子享有公民权,同时规定“在法国任何地方缴纳至少相当于三个工作日价值的直接税并出具收据”“非处于家仆地位,即不是领工资的仆人”的公民有选举权;“有真实证据证明已破产或资不抵债者”没有选举权。这导致700万公民中有近300万人被剥夺了选举权。对此解释正确的是
A.以财产不平等代替出身不平等 B.启蒙思想家的理想最终实现
C推翻了法国封建君主专制统治 D.标志法国成文法体系的确立
19.1806年,在被拿破仑的军队打败后,普鲁士被迫签订屈辱的条约,激起有识之士进行改革。1809年,威廉 洪堡出任普鲁士文化和教育大臣,提倡“民族教育”,实行强制义务教育,发展师范教育,兴建大量工业学校,把大学建成学术研究和知识传播机构。推动普鲁士教育改革的因素有
①维也纳体系建立 ②工业革命的影响 ③民族意识的觉醒 ④普法战争的胜利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20.1780年,自称印加王族后裔的图帕克 阿马鲁酋长发起暴动,冲击工场,占领村庄,运动席卷秘鲁南部地区。他宣布誓死战斗到底,目标是“废除劳役制、销售税、内地关卡以及其他各种苛捐杂税”。运动虽然被镇压,但此后西班牙人废除摊派劳役制。这反映了
A.印第安人实现了自身解放 B.拉美反抗殖民斗争的状况
C.秘鲁率先实现了国家独立 D.拉美的奴隶制度宣告结束
21.在曼彻斯特,恩格斯一有空闲时间就与普通工人交往,详细了解英国工人的生活和斗争状况,还研究英国资产阶级经济学、空想社会主义和德国古典哲学。1844年,他在《德法年鉴》上发表《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英国状况》等文章,指出必须废除私有制。据此说明,恩格斯的实践与研究
①注重汲取人类优秀思想成果 ②探讨了工业革命后社会变化
③实现了工人阶级的国际联合 ④总结英国工人阶级斗争经验
A.①②③ B.①②④ C. ①③④ D.②③④
22.西方学者在评论19世纪末非洲大陆的情况时写道:“短短的二十几年就把非洲大陆分割成了外交几何学家们发明的若干对称体。”直接造成非洲形成以上局面的因素有
①罪恶的奴隶贸易造成非洲人口锐减 ②欧洲冒险家深入非洲内陆探险
③苏伊士运河开通后英法在北非扩张 ④柏林会议后列强掀起瓜分狂潮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第二部分
本部分共5题,共56分。
23.(10分)书同文
材料一 (战国时期七国)律令异法,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是时秦烧灭经书,涤除旧典,大发隶卒、兴戍役,官狱职务繁,初有隶书,以取约易,而古文由此绝矣。
——[汉]许慎《说文解字 序》
材料二 秦王朝实行“书同文”政策,既是一个重要的政治事件,也是我国汉字发展史上的转折点。小篆和隶书促进了文字的统一规范,为推行政令、传播文化起到了重要作用。
“书同文”给政令上传下达提供便利,政令可以准确地传递到地方官僚手中;地方治理情况也能通过文书上传,并依此评价和问责治下官员。“书同文”为专制君主的法治提供了条件,统一的法律文本体现了统治者的意愿,在社会生活中做到“令行禁止”。
从实际使用看,隶书逐步占据主要地位,基本克服了因各地方言差异大导致的经济文化交往中的隔阂。汉初文字在构形和书写风格上都传承了秦朝的文字,是秦朝文字发展的延续。
——摘编自黄德宽《古汉字发展论》等
(1)依据材料一,指出战国到秦朝文字的演变。(4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说明“书同文”的历史意义。(6分)
24.(12分)河西走廊
材料一 隋炀帝派谙熟西域诸地情况的吏部侍郎裴矩到张掖主持“互市”。裴矩到张掖“监知关市”后,倾心结交前来的官吏、商人等,了解各地的自然、地理、历史、风土人情、物产、服饰、礼仪等情况,同时还阅读了大量的图书典籍,撰写了《西域图记》。《西域图记》记录的北道、中道(汉代的北道)和南道,是我国对丝绸之路通道的最早、最系统的记载。他还指出丝绸之路三条通道"总凑敦煌,是其咽喉之地”,反映了隋朝政府官员对河西地区战略地位的认识比以前更为清晰。裴矩第二次来张掖主持“互市”时,邀请西域的使节及商人前来张掖等地参观访问。以张掖为中转站,到长安来的使臣和商人络绎不绝。
——摘编自刘进宝《敦煌学通论》
材料二 1036年,元昊夺取瓜(敦煌以东)、沙(敦煌)、肃(酒泉)三州,全部占有河西走廊,确立了与宋、辽三足鼎立的局面。西夏统治者在凉州(武威)设置地位仅次于首都的西凉府,府下又设类似中原的县、乡、社等各级行政机构。元昊控制河西走廊之后,重视当地人才,“其间所生豪英皆为其用”。凉州的石羊河水系以祁连山冰雪融水为主要来源,水资源丰富,有利于农田灌溉。西夏迁徙大量人口到凉州地区从事农业生产,凉州成为西夏的粮食和军需供应基地,“车辙马迹,辐辏交会,日有千数”,商业贸易发展。西夏朝廷多次下发兴学政令,要求“州县各立学校”,河西地区的郡县学也逐步设立起来。元朝人虞集记述:“夏亡,郡县废于兵。庙学尽坏,独甘州(张掖)仅存其迹。”
——摘编自梁继红《论西夏对凉州的经营》等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说明裴矩主持“张掖互市”的作用。(6分)
(2)依据材料二,简述西夏统治时期河西走廊的地位及其发展。(6分)
25.(10分)人物评价
查士丁尼一世相关史事摘录
① 作为皇位继承人,他学习了历史、法律、金融、行政、经济和建筑等方面的知识。
② 527年继位为皇帝,提拔了大批军事、司法、行政和宗教人才,制定了改革方案和军事征服计划。
③ 为加强皇权,采取措施遏制大土地贵族逃避国家税收。
④ 为保护帝国的商业利益,与波斯人争夺红海贸易控制权;从中国引进育蚕丝织技术,帝国的丝织业发展起来。
⑤ 发动对西地中海地区的日耳曼蛮族的战争,重新将地中海变为帝国的内海,使帝国领土面积几乎扩大了一倍。
⑥ 认识到法律对巩固皇权的重要性,针对当时法律存在的矛盾冲突和使用不方便等问题,组织编纂了《查士丁尼法典》《法学汇编》和《法学阶梯》。
⑦ 为重现罗马帝国的光荣,重建君士坦丁堡,圣索菲亚大教堂成为拜占庭建筑风格的代表作。
⑧ 统治期间,征收苛捐杂税,使各省陷入长期的贫困。
——摘编自[英]查尔斯 欧曼《拜占庭帝国史》和陈志强《拜占庭帝国通史》
查士丁尼一世统治时期拜占庭帝国疆域扩展示意图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简要评价查士丁尼一世。(10分)
要求:史事归纳合理,评价客观公正;证据运用恰当,表述顺畅规范。
26.(12分)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
材料一 14世纪时,欧洲的手工作坊雇佣工人数增多,引发了一些变化:行东本人不再是劳动力,变成了完全的经营者、监督者。行东的收入不再具有手工劳动收入性质,而变成了经营管理收入和利润收入,而利润收入主要来自对雇工和学徒的剥削。帮工和学徒成为主要劳动力,过去的师徒关系已经转变为雇主与雇工之间的关系。
——摘编自厉以宁《资本主义的起源》
材料二 朕的若干臣下……用树篱、堤坡和其他围栏将朕的英国王国内的一些市镇、村庄和其他地方圈了起来,他们将居住在那里的朕的臣民从自己的农田中驱赶出去,使上述房屋、市镇、村庄周围的区域和里面的农田、土地都沦为牧场,并为了他们的私人利益,在那里放牧羊群和其它牲畜。
——摘自亨利八世给圈地调查委员会的谕令(1517年)
材料三 近代殖民主义的产生时期,正处在资本原始积累阶段,这一时期的殖民活动深深打上了资本原始积累的野蛮性和残酷性的烙印,它既带有封建专制的特性,又充满着商业资本的贪婪。抢掠金银及贵重物品、不等价贸易、贩卖奴隶,专制统治及超经济的剥削等,成为这一时期殖民统治和掠夺的主要内容。
19世纪后,殖民侵略的目的除确保欧洲国家工业产品与剩余农产品的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外,还要为本国的剩余资本寻找投资场所。因此,暴力和经济结合下的资本输出,最大限度地牟取了高额垄断利润。
——摘编自王助民等《近现代西方殖民主义史》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评析14-19世纪西欧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12分)
27.(12分)中西文化交流
材料一 明代中叶,西方传教士通过澳门进入中国内地。他们以传播欧洲科学文化为手段,导引信徒向慕欧洲文明和生活方式。他们介绍的西方科学主要集中在天文数学方面,介绍的并非西方科学的最新成就,但许多科学著作通过编译得以在中国流传,中国有了可供吸取的新的知识来源。
西方传教士为适应、了解中国社会,开始钻研中国的经典。中国古代的主要经典和儒家学说,经意大利和法国人的介绍、研究,先后有了拉丁文和法文等译本,在欧洲知识界和上层社会中流传。1671年法文本的中医著作《中国脉经》出版。1735年第一部系统介绍中国的历史、现状和科学的《中华帝国志》四册在巴黎刊印。中国的工艺品、园林、瓷器、绘画、丝绸和茶叶等也得到欧洲人的景仰。在启蒙运动中,中国的优秀文化曾给莱布尼兹、伏尔泰的哲学和魁奈、杜尔哥的重农派学说等提供了丰富的养料。
——摘编自沈福伟《中西文化交流史》
材料二 不能过分夸大明清之际西学东传的规模与效应。原因之一,是西学知识、无论是科技还是艺术,只囿于宫廷和极个别士人,没能真正走入中国社会,更不要说被纳入科举,跻身主流文化;原因之二,是中国人以一种非常务实的态度选择性地接受西学,主要是选择一些能够满足农业社会需求的内容,而这部分内容并不多。
——摘编自张国刚、吴莉苇《中西文化关系史》第二版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明清时期中西文化交流的影响。(6分)
(1)依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16-18世纪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背景。(6分)2023北京昌平高三(上)期末
历 史
本试卷共8页,共100分。考试时长9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第一部分
本部分共15题,每题3分,共45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1. 三星堆遗址是一处距今约4500年至2800年的古蜀文化遗址,该遗址出土的一些文物风格与黄河流域夏、商的文物风格具有相似性。下图分别是三星堆出土的铜尊和商朝的青铜尊,据此可以推断( )
A 商朝内外服制影响四川地区 B. 古代中国手工业水平领先世界
C. 当时部落联盟之间战争频繁 D. 巴蜀与中原地区存在文化交流
2. 《汉书·武帝纪》记载:“春正月,诏曰:‘梁王、城阳王亲慈同生,愿以邑分弟,其许之,诸侯王与子弟邑者,朕将亲览,使有列位焉。’于是藩国始分,而子弟比侯矣。”书中所载的事件( )
A. 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B. 解决了匈奴对汉朝的威胁
C. 削弱了地方诸侯王势力 D. 推动了自然经济迅速发展.
3. 《唐律疏议》规定:“凡官私斗、秤、度尺,每年八月诣寺校印署,无或差谬,然后听用之。”“诸造器用之物及绢布之属,有行滥、短狭而卖者,各杖六十。”这些规定( )
A. 标志唐朝经济领域法律完备 B. 体现了重农抑商的政策
C. 推动了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 D. 保障经济秩序正常运行
4. “南海一号”是南宋初期从事远洋贸易的古船。经考证,该船从泉州港驶出,沉没于今广东阳江海域,它是目前发现的最大的宋代海船。截至2016年1月5日,总共打捞出文物14000余件,其中瓷器13000余件。上述材料反映了( )
①泉州是南宋时期的外贸港口②中国造船业在南宋达到顶峰
③纸币在海外贸易中普遍使用④瓷器是重要的外贸商品之一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5. 1607年,徐光启和意大利人利玛窦合作翻译的《几何原本》出版。随着更多西方数学著作被引入,大批“会通”性新式数学著作涌现,例如徐光启的《测量异同》、明末进士李笃培的《中西数学图说》等。此类著作借用西方数学形式逻辑和公理化体系对中国传统数学进行梳理和阐释。明末出现“会通”性数学著作的原因包括( )
①新航路开辟为“西学东渐”提供了有利条件②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国家间的交往
③明代学者积极努力寻找中国传统数学的出路④明末清初思想领域出现抨击君主专制的现象
A. ①③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
6. 两次鸦片战争后,西方传教士依仗不平等条约的庇护,深入中国内地,广置教堂,宣传教义,滥收教徒,横行乡里,民教纠纷不断发生。据统计,从1848年的青浦教案开始,到1900年的义和团运动为止,全国各地先后发生400余起教案。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①基督教在近代开始传入中国并产生了广泛影响②不平等条约助长了西方宗教在华的进一步传播
③反洋教斗争是中国近代反侵略斗争的组成部分④反洋教斗争促使中国知识分子开始开眼看世界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7. 1904年初,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统一全国学制。该章程规定自高等小学以上,毕业考试结果分最优、优、中、下、最下五等,一般中等以上者都获相应的奖励出身,并被授以官职或得以升学。该章程的颁布( )
A. 使科举制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B. 推动了近代选官制度的转变
C. 有利于九年义务教育的实施 D. 确立了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
8. 《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中规定:在共产党员被选为某一行政机关之主管人员时,应保证该机关之职员有三分之二为党外人士充任,共产党员应与这些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不得一意孤行,把持包办。此规定( )
①体现了边区政权的统一战线性质
②加强了抗日民主政权的建设
③是中共对政权建设的宝贵探索
④确立了新中国的政治协商制度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9. 新中国建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战胜各种困难,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巨大成就。下列属于六十年代建设成就的是( )
A. 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前完成,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
B. 出色地完成石油会战,摘掉了中国贫油的帽子
C. 完成了三线建设,增强了国防力量,改善了工业布局
D. 通信技术实现了4G同步、5G引领的快速发展
10. 我国现行宪法自1982年公布实施后,进行了五次修订。下表是宪法修正案修订的部分内容。宪法的修订( )
时间 宪法修正案修订的部分内容
1988年 规定:“国家保护私营经济的权利和利益,对私营经济实行引导、监督和管理。”
1993年 规定:“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加强经济立法,完善宏观调控。”
1999年 将“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入宪法
2004年 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人宪法
2018年 将“发展同各国的外交关系和经济、文化交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写人宪法
①正式确立了民族区域自治这一基本政治制度
②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
③保障了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
④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发展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11. 2世纪的演说家阿利斯提德对罗马城有如此描述:“所有的货物,所有现存的和曾经存在的东西,贸易、航海、农业、金属加工,任何曾经创造出来或者生长出来的东西在这里汇合。这里看不到的东西,肯定不存在于这个世界上。”这段描述反映了( )
A. 罗马皇帝掌控国家权力 B. 全球经济联系的加强
C. 罗马法律制度更加完善 D. 罗马城商品经济繁荣
12. 11-13世纪欧洲城市市民体育兴起,市民组织成立了诸如“射手协会”“击剑协会""骑射协会"等,定期组织与本职业相关的身体练习和比赛。市民体育得到了王权的鼓励和保护,国王和贵族直接参与到市民体育中。关于这一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城市市民试图通过体育活动获得城市的自治权
B. 城市自治开启了中古时期欧洲各地的体育运动
C. 城市的体育运动加强了国王与市民之间的联系
D. 城市体育运动中国王贵族与市民是比赛的双方
13. 马铃薯于16世纪中后期从美洲传入爱尔兰,到17世纪末,“醋蘸马铃薯”成为爱尔兰人的主食,养活了大量的爱尔兰人。同一时期,小麦由欧洲移民带到美洲,逐渐成为美洲的主要粮食作物,用面粉做成的食物种类繁多,风格迥异。此现象可以佐证( )
①世界联系的加强②洲际物种的交流④生态环境的恶化③贸易中心的转移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14. “这些联合起来的殖民地从此成为而且名正言顺地应当成为自由独立的联合邦……而它们与大不列颠王国之间的一切政治联系亦从此完全废止。”材料所描述的历史事件是( )
A. 英国“光荣革命” B. 美国独立战争
C. 俄国农奴制改革 D. 德意志的统一
15. 下列史料涉及的历史事件,按时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将流入黑龙江之额尔古纳河界,河之南岸,属于中国。河之北岸,属于鄂罗斯……不以小故沮坏大事。仍与中国和好,毋起争端。”
②“施用各国之权势,以期切实设立并维持各国在中国全境之商务实业机会均等之原则。”
③“今后占据目前在其领地外的非洲大陆沿岸地区某领土的国家……应该向本议定书的签字国呈送与此有关的相应文件及声明,以便使后者在必要时有可能申述自己的要求。”
④“亚非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自近代以来都曾经受过、并且现在仍在受着殖民主义所造成的灾难和痛苦……我们的会议应该求同而存异……。”
A. ①②③④ B. ②①④③ C. ①③②④ D. ④②③①
第二部分
本部分共5题,共55分。
16. 民族认同
材料一 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
——《资治通鉴》
材料二 时太祖问侍臣曰:“受命之君,当事天敬神。有大功德者,朕欲祀之,何先?”皆以佛对。太祖曰:“佛非中国教。”耶律倍曰:“孔子大圣,万世所尊,宜先。”太祖大悦,即建孔子庙,诏皇太子春秋释奠。
——《辽史》
材料三 汉官之制,自平州人不乐为猛安谋克之官,始置长吏以下。天辅七年以左企弓(金朝的大臣)行枢密院于广宁,尚踵辽南院之旧。天会四年,建尚书省,遂有三省之制。
——《金史·百官志》
概括以上材料中关于民族认同的主要内容,并结合所学,简析其历史作用。
17. 中国近现代社会的主要矛盾
部分中国共产党会议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分析简表
1937年5月,中国共产党苏区代表会议召开,毛泽东在会上指出,由于中日矛盾成为主要的矛盾、国内矛盾降到次要和服从的地位而产生的国际关系和国内阶级关系的变化,形成了目前形势的新的发展阶段
1956年9月,中共八大明确指出,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1981年6月,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2017年10月,中共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简史》等
阅读材料,任选两个会议,结合时代背景,阐释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分析是如何与时俱进的。
18. 近代西方思想解放与政治革命
材料一 近代西方思想解放与政治革命简表
年份 人物及事件
1532 意大利尼可罗·马基亚维利的政治学著作《君主论》首次出版,该书较为完整地阐述了君主专制理论和君王权术论,摆脱了中世纪以神学为中心的政治理论的羁绊
1534 英国通过了《至尊法案》,规定“国王陛下……被称为……教会在尘世的唯一的最高首脑”
1641-1648 法国谈判代表杜·沃柯斯和神圣罗马帝国的全权代表鲁左在汉堡会晤后,决定举行一场“双规”性国际会议。该会议最终签订了《威斯特伐利亚条约》,明确规定了一些影响至今的外交关系理念、机制和原则
1762 卢梭在《爱弥儿》一书中强调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人成为自然人,并提出新教育的原则和理想
1789 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法国国民议会宣布主权属于整个民族
1814-1815 拿破仑帝国崩溃后,以英、俄、奥、普为首的战胜国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举行会议,并形成维也纳体系,该体系首创了“总决议书”的体例,要求所有与会国都须签字,将欧洲各国纳入了一个共同的体系中,承担责任和义务
材料二 这场革命(法国大革命)的效果就是摧毁若干世纪以来绝对统治欧洲大部分人民的、通常被称为封建制的那些政治制度,代之以更一致、更简单、以人人地位平等为基础的社会政治秩序。
——【法】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
(1)阅读材料一,概括16世纪到19世纪近代西方思想解放与政治革命所涉及的重大时代议题。
(2)结合上述材料和时代背景,阐释材料二的观点。
19. 白银与贸易
材料一 公元1400-1800年世界主要贸易路线和白银流向示意图
材料二 1830-1846年中国白银外流数量
——数据来源:林满红《银线:19世纪的世界与中国》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分别描述葡萄牙、西班牙开辟的通往中国的海上贸易路线。结合所学,分析白银大量流向中国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指出1830-1846年中国白银外流数量的变化。结合所学,分析其原因。
20. 中国科举考试与英国文官制度
关于科举制与英国文官制的部分研究资料
① 1588年,胡安·冈萨雷斯·德·门多萨在伦敦出版的《大中华帝国史》中详细描述了中国的科举制度,涉及到选拔性考试、品级、仪式和官员任命的方法
② 1733年,《绅士杂志》上一篇论中国的文章指出,“中国人的政府管理艺术胜过所有其他国家”,“他们的荣誉和头衔并不是世袭的”,“而是经由……笔试来选拔授予的”
③ 18世纪,英国作家尤斯塔斯.巴尔在《致斯巴达国王克里昂米尼的一封信》中断言中国在所有的帝国中拥有最好的执政管理,详细讨论中国的选拔考试制度和政府审察机制
④ 1835年,旅居中国的英国人在英文杂志《中国文库》上撰文讨论中国的科举考试制度,认为这项中国发明将在国家制度甚至是欧洲国家制度中引起另一次伟大变革
⑤ 1853年,英国《诺斯科特-屈维廉报告》提出建立考试选官制度、政绩赏罚制度和统一管理制度为改革的主要目的
⑥ 1855年,英国首相公布了建立现代文官制度的第一个正式法令:《关于录用王国政府文官的枢密院命令》
⑦ 1870年,内阁又颁布了第二个枢密院令,规定以考试和业绩作为文官录用和晋升的依据
(1)按史料类型,将材料中的文献史料进行分类并写出序号。
(2)依据上述材料和所学,阐释英国近代文官制度的建立。
参考答案
第一部分
本部分共15题,每题3分,共45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1.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三星堆遗址是一处距今约4500年至2800年的古蜀文化遗址,该遗址出土的一些文物风格与黄河流域夏、商的文物风格具有相似性”,可以看出古蜀文化遗址有着与黄河流域夏商的文物风格相似的状况,说明巴蜀与中原地区存在文化交流,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商朝的内外服制度,排除A项;无数据的对比,无法得出手工业水平状况,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文化交流,不能得出当时部落联盟之间战争频繁,排除C项。故选D项。
2.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春正月,诏曰:‘梁王、城阳王亲慈同生,愿以邑分弟,其许之,诸侯王与子弟邑者,朕将亲览,使有列位焉。’于是藩国始分,而子弟比侯矣。”可得出汉武帝通过推恩令,把诸侯国进一步分割,从而削弱了诸侯国的实力,加强了中央集权,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到儒学,匈奴以及自然经济等信息,排除ABD项。故选C项。
3.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唐律疏议》规定:‘凡官私斗、秤、度尺,每年八月诣寺校印署,无或差谬,然后听用之。’‘诸造器用之物及绢布之属,有行滥、短狭而卖者,各杖六十’。”可知,体现了唐朝加强对度量衡器具的管理,并对影响交易的不法行为加大惩罚力度,这有利于维护市场秩序,D项正确;标志唐朝经济领域法律完备,表述有误,排除A项;材料与重农抑商政策无关,排除B项;材料体现不出全国统一市场形成的信息,排除C项。故选D项。
4.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南宋初期”“经考证,该船从泉州港驶出,沉没于今广东阳江海域”可知,泉州是南宋时期的外贸港口,根据材料“其中瓷器13000余件”可知,瓷器是重要的外贸商品之一,①④项正确,B项正确;材料无法看出中国造船业在南宋达到顶峰和纸币在海外贸易中普遍使用,②③项错误,排除ACD项。故选B项。
5.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此类著作借用西方数学形式逻辑和公理化体系对中国传统数学进行梳理和阐释”,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的推动下,西方传教士来华,带来先进的理念和技术,而明朝的学者也在寻求传统数学的出路,这种情况下,大批“会通”性新式数学著作涌现,①③A项正确;郑和下西洋是1405年—1433年,时间不符。材料体现的是西学东渐,未涉及抨击君主专制,排除BCD项。故选A项。
6.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西方传教士依仗不平等条约的庇护,深入中国内地,广置教堂,宣传教义,滥收教徒,横行乡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不平等条约助长了西方宗教在华的进一步传播,②正确,“从1848年的青浦教案开始,到1900年的义和团运动为止,全国各地先后发生400余起教案”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反洋教斗争是中国近代反侵略斗争的组成部分,③正确,C项正确;基督教传入中国最早可追溯到唐朝,①错误,排除AB项;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是林则徐,与反洋教斗争无关,④错误,排除D项。故选C项。
7.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该章程规定自高等小学以上,毕业考试结果分最优、优、中、下、最下五等,一般中等以上者都获相应的奖励出身,并被授以官职或得以升学。”可得出新的学堂制度改变了过去科考选官的模式,推动了近代选官制度的转变,B项正确;科举制度是1905年废除的,排除A项;当时没有九年义务教育,排除C项;科教兴国是1995年提出的,排除D项。故选B项。
8.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应保证该机关之职员有三分之二为党外人士充任,共产党员应与这些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不得一意孤行,把持包办”可知这一规定是为了团结更多的党外人士进入民主政权,从而体现了边区政权的统一战线性质,加强了抗日民主政权的建设,是中共对政权建设的宝贵探索,①②③符合题意,A项正确;此时正是抗日战争时期,和新中国政治协商制度的建立无关,④说法有误,排除BCD项。故选A项。
9.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60年代,大庆油田的发现使中国摘掉了中国贫油的帽子,出色地完成石油会战,B项正确;一五计划完成是1957年,与题干时间要求不符,排除A项;完成三线建设是在20世纪80年代,排除C项;通信技术实现了4G同步、5G引领的快速发展则是在21世纪之后,排除D项。故选B项。
10.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确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中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①项错误;根据材料“国家保护私营经济的权利和利益,对私营经济实行引导、监督和管理。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可知,宪法的修订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保障了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发展;②③④符合题意,D项正确,排除ABC项。故选D项。
11.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有现存的和曾经存在的东西,贸易、航海、农业、金属加工,任何曾经创造出来或者生长出来的东西,都在这里汇合。这里看不到的东西,肯定不存在于这个世界上”可得出各方物资汇聚在罗马城,罗马城商品经济繁荣,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罗马帝国的政权状况,排除A项;全球经济联系的加强是在新航路开辟后,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罗马法律制度,排除C项。故选D项。
12.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市民体育得到了王权的鼓励和保护,国王和贵族直接参与到市民体育中”可以看出城市的体育运动加强了国王与市民之间的联系,C项正确;依据材料可知,欧洲市民体育得到了王权的鼓励和保护,国王和贵族直接参与到市民体育中,因此欧洲城市市民体育的目的不是城市的自治权,排除A项;“开启了”的说法无法从材料中得出,排除B项;材料只是反映了国王和贵族直接参与到市民体育中,不能就此得出城市体育运动中国王贵族与市民是比赛的双方,排除D项。故选C项。
13.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题意可知,美洲马铃薯传入欧洲,欧洲的小麦传入美洲,说明世界不同地区之间的联系加强,物种在洲际之间进行交流,①②符合题意,A项正确;马铃薯和小麦在欧洲、美洲之间的传播交流并不能说明生态环境遭到恶化,更不代表贸易中心的转移,③④不符合题意,排除BCD项。故选A项。
14.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该地之前是英国的殖民地,独立后成了联合邦,可知是美国,B项正确;材料为英国的殖民地,不是英国本土,排除A项;俄国不是英国的殖民地,排除C项;德意志不是英国的殖民地,排除D项。故选B项。
15. 【答案】C
【解析】
【详解】分析选项并结合所学可知,“将流入黑龙江之额尔古纳河为界,河之南岸,属于中国。河之北岸,属于鄂罗斯……不以小故沮坏大事。仍与中国和好,毋起争端”是1689年清政府与沙俄签订的《尼布楚条约》的内容;“施用各国之权势,以期切实设立并维持各国在中国全境之商务实业机会均等之原则”是1922年签订的《九国公约》的内容;“今后占据目前在其领地外的非洲大陆沿岸地区某领土的国家……应该向本议定书的签字国呈送与此有关的相应文件及声明,以便使后者在必要时有可能申述自己的要求”是1884年签订的《柏林会议关于非洲的总协定书》的内容;“亚非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自近代以来都曾经受过、并且现在仍在受着殖民主义所造成的灾难和痛苦……我们的会议应该求同而存异……。”是1955年召开的万隆会议的内容。因此正确的排序是①③②④,C项正确,排除ABD三项。故选C项。
第二部分
本部分共5题,共55分。
16. 【答案】内容:北魏统治者将黄帝尊为祖先,改鲜卑姓为汉姓,形成祖先认同;辽国尊崇儒家文化,形成文化认同;金朝学习契丹族、汉族的政治制度,形成制度认同。
作用:祖先认同为少数民族政权的合法地位提供了历史依据,有利于巩固政权,稳定对中原地区的统治;文化与制度认同有利于少数民族学习和借鉴汉族的文化和制度,促进本民族的发展。总之,民族认同有利于民族交融,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解析】
【详解】主要内容:根据材料“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可知,北魏统治者将黄帝尊为祖先,改鲜卑姓为汉姓,形成祖先认同;根据材料“孔子大圣,万世所尊,宜先。......即建孔子庙,诏皇太子春秋释奠”可知,辽国尊崇儒家文化,形成文化认同;根据材料“(金朝的大臣)行枢密院于广宁,尚踵辽南院之旧......天会四年,建尚书省,遂有三省之制。”可知,金朝学习契丹族、汉族的政治制度,建枢密院、尚书省,形成制度认同。
历史作用:根据材料“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祖先认同为少数民族政权的合法地位提供了历史依据,有利于巩固政权,稳定对中原地区的统治;根据材料“太祖大悦,即建孔子庙,诏皇太子春秋释奠。......汉官之制......行枢密院于广宁......天会四年,建尚书省,遂有三省之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化与制度认同有利于少数民族学习和借鉴汉族的文化和制度,促进本民族的发展。总之,民族认同有利于民族交融,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17. 【答案】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和中共十九大。
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指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强调的是该阶段我国社会生产不能满足人们的物质文化需要,因此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中共十九大指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强调的是现阶段影响人民美好生活的因素主要是我国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因此要全面发展,全面进步。
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召开于1981年,正处改革开放之初,全党工作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此次会议科学正确分析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对统一全党思想,开展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打下了重要的思想基础。中共十九大召开于2017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这次会议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于新发展阶段的具体实际,明确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社会全面进步。
从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到中共十九大,中国共产党顺应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发展潮流,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进行了科学分析和准确把握,推动中国社会不断发展。
【解析】
【详解】首先解读材料信息可知,四次会议反映了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选取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和中共十九大两次会议,结合所学从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是时代背景,重点从经济上分析,以改革开放初期,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等角度作答。根据时代的发展到中共十九大时,结合当时的实际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就及面临的问题等角度作答。
18. 【答案】(1)时代议题有: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国际法的发展;资产阶级革命。
(2)材料二认为法国大革命打击了欧洲的封建制度,建立了以平等为基础的社会政治秩序。
18世纪,法国封建制度严重阻碍资本主义发展,力量日益壮大的资产阶级迫切要求摆脱封建专制统治和等级制度的束缚,启蒙思想对民众产生了深刻影响。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法国大革命猛烈冲击了欧洲的专制制度,革命的原则随着拿破仑的军队传播到欧洲各地,自由平等思想促进了欧洲各国民族意识的觉醒,国家在人们的意识中越来越重要,使得欧洲各专制王权国家逐渐变为具有独立主权的民族国家。此外,拿破仑帝国覆灭后欧洲各国召开的维也纳会议,使得国际法的应用范围逐渐扩大。
综上所述,法国大革命改变了欧洲的政治秩序。
【解析】
【小问1详解】
时代议题有:根据材料“1532 意大利”可分析得出文艺复兴;根据材料“《至尊法案》”可分析得出宗教改革;根据材料“《君主论》”可分析得出启蒙运动;根据材料“要求所有与会国都须签字,将欧洲各国纳入了一个共同的体系中,承担责任和义务”可分析得出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根据材料“《威斯特伐利亚条约》”可分析得出国际法的发展;根据材料“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可分析得出资产阶级革命。
【小问2详解】
本题为开放性试题。首先,分析材料内容,结合法国大革命的史实,阐释材料二的观点。根据材料“效果就是摧毁若干世纪以来绝对统治欧洲大部分人民的、通常被称为封建制的那些政治制度,代之以更一致、更简单、以人人地位平等为基础的社会政治秩序”可得出材料二认为法国大革命打击了欧洲的封建制度,建立了以平等为基础的社会政治秩序;其次,结合材料一以及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资产阶级革命等史实阐释材料二的观点。要注意史论结合,论从史出,表述成文,叙述完整。最后,对所论述的内容进行简单的总结。
19. 【答案】(1)路线:葡萄牙-大西洋-印度洋-中国;西班牙-大西洋-太平洋-中国
原因:新航路开辟后,一个围绕白银输入中国的贸易网络逐渐形成;中外贸易中,中国的丝、茶、瓷器等商品具有优势,为中国赚取了大量白银。
(2)变化:白银外流数量在1830-1838年处于上升趋势,1838-1842年处于下降趋势,1842-1846年又变为上升趋势。
原因:第一阶段:鸦片战争前,外国鸦片商人逐年扩大对华走私鸦片,导致白银外流数量上升;第二阶段:中国的禁烟运动打击了外国的鸦片走私,鸦片战争影响了中外贸易,白银外流数量下降;第三阶段:鸦片战争后,《南京条约》签订,中国开放五口通商,关税自主权遭到破坏,外国的鸦片走私再度猖獗,白银外流数量上升。
【解析】
【详解】(1)路线:根据材料“公元1400-1800年世界主要贸易路线和白银流向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迪亚士从葡萄牙出发,发现了好望角,后来达伽马绕过好望角进入印度洋到达印度,开辟了通往亚洲的航线,而后葡萄牙人来到中国,并占领中国的澳门,建立了商站,所以葡萄牙的路线为:葡萄牙——大西洋——印度洋——中国;根据材料“公元1400-1800年世界主要贸易路线和白银流向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哥伦布从西班牙出发,通过大西洋到达美洲大陆,开辟了通往美洲的新航线,西班牙人而后又穿过太平洋,占领亚洲的菲律宾,进而到达中国,所以西班牙的路线为西班牙——大西洋——太平洋——中国。
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后,世界连为一个整体,带来了物种的交换人口的迁移,同时,随着通往中国的贸易航道的开辟,一个围绕白银输入中国的贸易网络逐渐形成;根据所学知识,在中外贸易中,中国的丝、茶、瓷器等商品在欧洲普遍受到欢迎,具有巨大的贸易优势,商品贸易的扩大也为中国赚取了大量白银。
(2)变化:根据材料“1830——1846年中国白银外流数量”可知,白银外流数量在1830——1838年处于上升趋势,1838——1842年处于下降趋势,1842——1846年又变为上升趋势。
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830——1838年,中国白银大量外流,主要原因是在鸦片战争前,外国商人为了扭转对华商品贸易逆差,向中国大量走势鸦片,且逐年扩大对华走私鸦片数量,最终导致白银外流数量上升;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838——1842年,白银外流处于下降趋势,主要原因是清政府开始禁烟,派林则徐到广州开展禁烟运动,严厉打击鸦片走私活动,集中销毁收缴的鸦片,同时鸦片战争期间,双方处于交战状态,影响了外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白银外流数量下降;1842——1846年,白银外流趋势加大,主要原因是鸦片战争后,中英签订《南京条约》,中国被迫开放五口通商,同时关税自主权遭到破坏,外国的鸦片走私再度猖獗,白银外流数量上升。
20. 【答案】(1)文献史料:史书:①报刊:②④书信:③文书:⑤⑥⑦
(2)英国建立资本主义制度后,选官制度存在很多问题,严重影响政府工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降低了行政效率。工业革命后政府管理职能急剧扩展,亟须建立能处理日常事务的职业官僚体系。
随着科举考试制度在西方传播,一些英国政府人员针对本国选官制度的弊端,通过调查和报告,提出建立考试选官制度。1870年,英国颁布法令,规定多数重要文官职位必须通过公平竞争考试择优录用,英国文官制度最终确立。
英国文官制度的建立实现了政治与管理的分离,有利于政府工作的稳定性和持续性,促进了国家治理水平的提高,但这种制度也容易滋生官僚习气和僵化现象。
总之,科举考试的一些优势适应了英国建立文官制度的现实需要,英国文官制度在借鉴科举考试制度的基础上逐渐建立,规范了英国政府行政部门事务官的选用和管理。
【解析】
【小问1详解】
文献史料:根据材料“《大中华帝国史》”可分析得出史书:①;根据材料“《绅士杂志》”可分析得出报刊:②④;根据材料“《致斯巴达国王克里昂米尼的一封信》”可分析得出书信:③;根据材料“《诺斯科特-屈维廉报告》”可分析得出文书:⑤⑥⑦。
【小问2详解】
本题为开放性试题。首先,分析材料内容,结合科举制与英国文官制的史实,根据材料“《大中华帝国史》中详细描述了中国的科举制度,涉及到选拔性考试、品级、仪式和官员任命的方法”可得出随着科举考试制度在西方传播,一些英国政府人员针对本国选官制度的弊端,通过调查和报告,提出建立考试选官制度;其次,结合相关史实,阐释英国近代文官制度的建立。要注意史论结合,论从史出,表述成文,条理清晰。最后,对所论述的内容进行简单的总结。2023北京顺义高三(上)期末历史
(第一次统练)
一、选择题
1. 历史地图可以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观察下面示意图,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夏、商、周时期( )
A. 政治的中心主要是在南方 B. 统治区域到达了珠江流域
C. 青铜原料分布在黄河流域 D. 诸侯国都集中在都城附近
2. 下列关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材料,按照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
②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
③“旧制,宰相常于门下省议事,谓之政事堂”
④“都省握天下之机,十省分天下之治”
A. ①②③④ B. ②①③④ C. ①②④③ D. ①④②③
3. 唐代诗人王维在《丁寓田家有赠》诗中写道:“晨鸡鸣邻里,群动从所务。农夫行饷田,闺妾起缝素。”对其理解正确的是( )
①商品经济发展迅速 ②家庭是主要生产单位
③手工业产品质量好 ④男女分工非常的明确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④ D. ②③
4. 下面是明清时期耕地和人口变化的数据表。清前期人口统计数字比明初增加的因素有( )
时期 耕地面积 人口
明初(洪武年间) 8.5亿亩 6600余万
清前期(乾隆年间) 10亿亩 14亿
①海外贸易的发展 ②摊丁入亩的政策 ③高产农作物的推广 ④粮食产量的增加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5. 1859年,太平天国颁布《资政新篇》共分四部分:一、用人察失,严禁朋奸。二、革除腐朽习俗。三、实行新的社会经济政策,仿效西方国家。四、采用新的刑法制度。对其认识准确的是( )
A. 地主阶级挽救民族危亡做出的努力 B. 民众都认识到学习西方的必要性
C. 太平天国运动时期颁发的革命纲领 D. 洪仁玕应对西方侵略做出的思考
6.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帝国主义列强任意宰割中国的领土,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但中国最终并没有被列强完全瓜分。其原因有( )
①中国人民的奋起反抗 ②清朝统治阶级的腐败
③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 ④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④ D. ②③
7. 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比较完全意义上的民族民主革命,在政治上、思想上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不可低估的解放作用。其具体表现有( )
①推翻清朝的君主专制统治 ②工人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③民主共和的观念渐入人心 ④颁布了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8. 如图是中国近代某次战争形势示意图。该战争的影响是( )
A. 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 B. 伟大的反帝爱国运动取得胜利
C. 中国革命有了光明的发展前景 D. 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9. 如图为“新中国不同时期新增建交国家数量示意图”。其中1971—1980年出现高峰的原因是( )
①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②中、日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③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④中国得到全世界国家支持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10. 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主要包括( )
①“两弹一星”发射成功 ②综合国力不断提升
③国际影响力不断的扩大 ④科技创新能力提高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11. 下列选项中,史实与结论相符的是( )
史 实 结 论
A 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国王颁布《汉谟拉比法典》 维护了地主阶级的权益
B 2世纪,罗马商人到达洛阳,与中国进行贸易 中西方文明的交流非常频繁
C 6世纪,查士丁尼颁布《罗马民法大全》 罗马法形成系统、完整的法律体系
D 646年日本天皇颁布诏书,开始“大化改新” 日本建立君主专制制度
A. A B. B C. C D. D
12. 下面时间轴能够反映16—17世纪中外历史的发展趋势,其中概括正确的是( )
①宗教改革推动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②西方殖民国家争夺日趋激烈
③新航路开辟加剧了西欧殖民扩张 ④殖民侵略开始威胁中国安全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13. 19世纪中叶以前,英国的官吏任用存在严重混乱和舞弊现象。1855年英国政府对文官制度进行了初步改革;1870年6月,颁布了关于文官制度改革的命令,规定实行公开竞争考试来录用文官;后来经过不断的补充修正,文官任用制度逐渐完备起来。这一制度( )
①适应英国社会发展的需要 ②实现所有职位的公开竞争
③杜绝政治腐败现象的发生 ④避免内阁倒台以后的混乱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④ D. ②③
14. 如图为1862年美国太平洋铁路修建时华工的照片,对这张照片解读正确的是( )
A. 华工在美国取得了丰厚的报酬 B. 华工的出现纯粹是个人的原因
C. 华工为近代美国开发做出贡献 D. 该照片体现了黑奴贸易的罪恶
15. 如表为1870年、1913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贸易中的占比,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
年份 国家
英国 美国 德国 法国 俄国
1870年 22% 8% 13%(1872年数据) 10% —
1913年 15% 11% 13% 8% 4%
①英国贸易的优势地位逐渐被削弱 ②世界贸易欧美国家占主导地位
③德国统一具备了称霸世界的实力 ④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1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史料研究
材料一
材料二 《史记·陈涉世家》记栽:“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
材料三 《云梦睡虎地秦简·徭律》记载:“御中发微,乏弗行,赀二甲。失期三日到五日,谇;六日到旬,赀一盾;过旬,赀一甲。其得,及诣。水雨,除兴。”意思是说为国家征发徭役,如耽搁不加征发,应罚二甲。迟到三天到五天,斥责;六天到十天,罚一盾;超过十天,罚一甲。降雨不能动工,可免除本次征发。
(1)依据所学,判断①②③史料类型。
(2)对比材料二和材料三,结合所学进行阐释。
17. 民族交融
材料
夏、商、周时期 以中原为中心,原夏、商、周三族互相融合,逐步形成多元一体的历史格局。
春秋战国时期 夏民族经过长期的发展、吸收与融合,逐渐育成了汉民族的实体
秦汉时期 秦汉时期中原地区实现统一的同时,北方游牧区也出现了匈奴人的大一统局面,中华民族作为一个民族实体进一步的完成。
魏晋南北朝时期 内迁的少数民族主动接受汉文化,民族出现大杂居、大融合,汉族成为了一个具有凝聚力的核心
隋唐时期 统治阶级中有不少各民族的混血,这决定了统治者对待少数民族更为包容开放……唐朝实际上是各民族参予的政权,出现了“四夷宾服”的盛世。
辽、宋、夏、金时期 民族大迁徙、大融合,促进了各民族的交融发展,加强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内在统一性
元朝 空前的统一,打破了分裂割据时期的此疆彼界,将各民族置于一个大熔炉中,促进了各民族的大交流、大融合……强化了中华民族的整体意识
明、清时期 社会上层各族间的通婚已经通行,而且大量汉化,各民族的交融进一步深入,统一多民族国家日趋巩固
依据材料和所学,对上述表格内容进行解读。
8. 新民主义革命
材料一 井冈山时期留下的最宝贵的财富,就是井冈山精神,最重要的方面就是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创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
材料二 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1940年3月11日,毛主席发表《目前抗日统一战线中的策略问题》,深刻分析与判断了国内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的发展形势,及时明确了党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主要任务,提出要“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反对顽固势力”。发展进步势力主要是发展无产阶级、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的力量,争取国内积极抗日的知识分子,扩大共产党武装部队,发展全国范围内的抗日民众运动。争取中间势力是要积极争取对中国革命持中间立场的力量。反对顽固派就是与他们要作坚决的斗争,并在斗争中坚持“有理、有利、有节”的策略。
材料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刚成立时,国土尚未完全解放,国民党残余势力蠢蠢欲动,想以大西南为基地重新复辟;国内各种反动势力也对共和国充满仇恨,想和国民党反动派配合,在经济上绞杀人民政权;新解放区的广大农民没有土地,在经济上仍然受到地主阶级的剥削;国际上,以美帝国主义为首的“联合国军”打到了中朝边境,战火烧到了鸭绿江边。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对“井冈山精神”进行解释。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指出中国共产党在抗战相持阶段为“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反对顽固势力”采取措施。
(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说明建国初期,党和政府面临困难所采取的措施及作用。
19. 国际法
国际法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6、17世纪,和民族国家的兴起同时产生。1648年缔结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确认了国家主权、主权平等的根本原则,确立了主权国家在国际法中的核心地位。随着欧洲列强的殖民扩张,国际法中所包括的思想和价值观被带到了世界的其他地方。但中国等亚非国家非但没有成为国际法体系中正常的平等的一员,反而随着主权被侵害,不断沦为殖民地或者半殖民地。
依据材料和所学,归纳近代国际法产生的背景及主要特征。
20. 世界近代发展
世界史大事年表(部分)
1500年前后 新航路的开辟
14—16世纪 意大利文艺复兴
16世纪 宗教改革
1640年—1689年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17—18世纪 启蒙运动
18世纪60年代 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爆发
1775年—1783年 北美独立战争
1787年 美国宪法颁布
19世纪早期 圣西门、傅里叶、欧文创立空想社会主义
1848年 《共产党宣言》发表
19世纪中叶 英国工业革命基本完成,成为“世界工厂”
1871年 巴黎公社革命
1875年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颁布
19世纪70年代—20世纪上半叶 第二次工业革命
任选三个历史事件,提炼一个主题进行论述。要:主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主要涉及夏商周时期都城、铜矿和锡矿的分布情况,由图中可得出的信息是青铜原料分布在黄河流域,C项正确;夏朝的都城在阳城,商王盘庚迁都于殷,西周都城是镐京,东周是洛邑,排除A项;统治区域到达了珠江流域是在秦朝之后,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诸侯国都的分布情况,排除D项。故选C项。
2. 【答案】B
【解析】
【详解】①“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对应的是春秋战国时期郡县制的雏形开始显现,②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对应的是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③“旧制,宰相常于门下省议事,谓之政事堂”对应的是隋唐时期实行三省六部制并设立政事堂作为三省宰相共同议事的场所,④“都省握天下之机,十省分天下之治”对应的是元朝时期实行行省制度,在中央设立中书省作为最高行政机关,在地方则设立十个行中书省即行省,因此按照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②①③④。B项正确,排除ACD项。故选B项。
3.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晨鸡鸣邻里,群动从所务。农夫行饷田,闺妾起缝素。”可知其描述的是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②④正确,B项正确;材料不体现商品经济发展情况,①错误,排除A项、C项;材料也未提到手工产品的质量好坏,③错误,排除D项。故选B项。
4.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前期与明初相比,人口明显增加,由于清朝推行摊丁入亩政策,使百姓没有必要隐藏人口,②正确,明清时期,玉米、马铃薯等高产作物的引进,使粮食产量明显增加,可以养活更多的人口,③④正确,B项正确;海外贸易的发展不是影响清朝人口明显增加的因素,①错误,排除ACD项。故选B项。
5.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资政新篇》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是近代中国的先进人士最早提出的发展资本主义的近代化纲领,集中反映了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找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也反映了洪仁玕应对西方侵略做出的思考,D项正确;《资政新篇》属于农民阶级颁布的,排除A项;B项说法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洪仁玕应对西方侵略做出的思考,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故选D项。
6.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但中国最终并没有被列强完全瓜分的原因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近代史上中国农民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无产阶级不断的反抗,是帝国主义灭亡和瓜分中国的企图始终没有得逞的根本原因,所以①中国人民的奋起反抗是原因之一,帝国主义列强在侵略中国的过程中矛盾频发,也是导致瓜分失败的原因之一,所以③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也是导致上述现象出现的原因之一,A项正确;清朝统治阶级的腐败是导致近代中国被列强瓜分的原因之一,②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最终以失败告终,没有起到阻止列强瓜分中国的作用,④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清朝统治阶级的腐败是导致近代中国被列强瓜分的原因之一,②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A项。
7. 【答案】C
【解析】
【详解】之所以说辛亥革命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是因为①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②辛亥革命具有较为完整的民族民主革命纲领③辛亥革命采取的是暴力革命方式④辛亥革命取得了民族民主革命的重大成果。由此可知题干中的①③④均属于民族民主革命在政治、思想上的重大成果,C项正确;“工人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的标志是五四运动,不是辛亥革命,所以题干中的②错误,排除A、B、D三项。故选C项。
8.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吴佩孚”“张作霖”“北伐军”“国民政府所在地”等可知,该战争是北伐战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伐战争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在中国的反动统治,推动了革命进程,D项正确;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A项;在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取得的反帝爱国斗争胜利的战争是抗日战争,排除B项;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革命有了光明的发展前景,排除C项。故选D项。
9.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新中国不同时期新增建交国家数量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70年代时期,1972年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同年中日正式建立外交关系,1971年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建交国家出现高峰,①②③正确,A项正确;中国没有得到全世界国家支持,④错误,排除B、C、D三项。故选A项。
10.【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显著成就,如经济发展迅速,综合国力不断提升,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科技创新能力提高,②③④正确;“两弹一星”研制成功是在改革开放之前的20世纪六七十年代,①错误。B项正确,排除ACD项。故选B项。
11.【答案】C
【解析】
【详解】由所学知识可知,查士丁尼颁布的《罗马民法大全》,使罗马法成为系统、完整的法律体系,C项正确;古巴比伦国王是奴隶制社会,《汉谟拉比法典》维护的是奴隶主阶级的利益,排除A项;“2世纪,罗马商人到达洛阳”这样一个特例,得不出中西交流频繁的结论,排除B项;646年日本开始的“大化革新”,模仿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不是君主专制制度,排除D项。故选C项。
12.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西方国家走向殖民扩张的道路,殖民争夺日趋激烈,②③正确,葡萄牙攫取澳门居住区,开始对中国安全造成威胁,④正确,B项正确;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的标志是工业革命,而不是宗教改革,①错,排除A、C、D项。故选B项。
13.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规定实行公开竞争考试来录用文官;后来经过不断的补充修正,文官任用制度逐渐完备起来”可知通过对文官制度的发展和完善,适应了当时英国社会的发展需要。文官的任命也有利于避免内阁倒台以后出现的混乱。①④符合题意,C项正确;“所有职位”和“杜绝”的说法都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②③错误,排除ABD项。故选C项。
14.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1862年美国太平洋铁路修建时华工的照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60年代,为了修筑横贯北美的太平洋铁路,美国中央太平洋铁路公司招募了大量华工。在修筑铁路过程中,两万多名华工承担了最为艰难的西段工程(长达1110千米),他们穿越海拔2100米的内华达山脉,建设了50座桥梁和十多条隧道,发挥了关键性作用,为近代美国开发做出贡献,C项正确;华工在美国获取的工资依然比白人工人低30%左右,A项表述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华工的出现既有个人原因,也有国内外政治因素的影响,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黑奴贸易”问题,排除D项。故选C项。
15.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1870年、1913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贸易中的占比”可知,英国1870年到1913年,其贸易占比由22%下降到15%,其贸易的优势地位逐渐被削弱,①符合题意;英国、美国、德国、法国和俄国,其贸易占比达到51%,说明世界贸易欧美国家占主导地位,②符合题意;德国世界贸易占比没有变化,都是13%,所以无法得出德国统一具备了称霸世界的实力,③不符合题意;根据各国占比对比,各国的数据都不同,说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④符合题意;综上所述,①②④符合题意,D项正确;排除A项、B项和C项。故选D项。
16. 【答案】(1)类型:①属于实物史料②属于文献史料③属于口传(神话传说)史料。
(2)阐释:通过对比发现,《史记·陈涉世家》记载的是陈胜吴广等人起义的原因:征发服徭役,因为大雨超过了期限,按照当时秦朝的法律都应该斩首。而《云梦睡虎地秦简·徭律》记载国家征发徭役因为雨不能动工,可免除本次征发。《史记》是西汉时期司马迁所著,时间相对久远,同时又带有贬低秦朝的色彩。而《云梦睡虎地秦简·徭律》记载的是当时的具体情况,能够印证、纠正、或补充传世文献,可信度较高,更能体现历史的真实。①睡虎地秦墓竹简中的记载的是秦朝的徭律,是对徭役的规定;史记中的记载是陈胜吴广被征发戍守长城。是戍役,也就是兵役。秦民一生既要服徭役,又要服兵役,徭役、戍役在法律上是不同性质的服役,处罚有差别是正常的。②睡虎地秦墓竹简中的记载的是秦始皇时期,陈胜吴广起义是秦二世元年。据史料记载:四月,二世还至咸阳……用法益刻深。秦二世时法律更加严苛。时间是二世元年四月,陈胜吴广起义是在夏季,很有可能法律规定出现了变动,秦二世时期的法律比秦始皇时期变得更加严苛了。
【解析】
【小问1详解】
类型:①结合所学可知,北京人头盖骨属于实物史料,②结合所学可知,《史记》属于文献史料③结合所学可知,盘古传说属于口传(神话传说)史料。
【小问2详解】
阐释:结合所学可知,《史记》是西汉时期司马迁所著,时间相对久远,同时又带有贬低秦朝的色彩。而《云梦睡虎地秦简·徭律》记载的是当时的具体情况,能够印证、纠正、或补充传世文献,可信度较高,更能体现历史的真实。阐释陈胜吴广起义这一事件时,要综合考虑文献史料与实物史料,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解释。
17. 【答案】解读:中华民族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从夏、商、周时期开始,经过民族交融,逐步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格局。春秋战国时期虽然处于分裂状态,民族交融却继续加强,民族共同体出现;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巩固,汉民族实体逐步完成。魏晋时期,我国虽然处于分裂状态,但少数民族主动接受汉文化,(如北魏孝文帝改革)汉族成为核心。隋唐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继续发展,民族交融进一步加强,出现“四夷宾服”的盛世。辽宋夏金时期,中华民族内在统一性加强。元朝的统一,强化了中华的整体意识。明清时期,民族交融进一步深入,统一多民族国家日趋巩固。
中华民族是在千百年历史中形成的,必将长期存在。中国的各族人民之间经历了很长时间的经济文化交流,造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难分难解的特殊关系。彼此间存在着共同的历史回忆、共同的现实利益、共同的未来命运,形成了密不可分的整体。中国的历史上尽管也存在民族冲突和民族压迫,但中国的传统文化强调整体、综合、和谐,而又尊重事物的多样性,所以民族冲突和民族压迫不是主流。统一、民族交融才是历史发展的主流。
【解析】
【详解】解读:根据材料中的时间“夏、商、周……明清时期”可以得出中华民族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根据材料“逐步形成多元一体的历史格局。”可以得出从夏、商、周时期开始,经过民族交融,逐步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格局;根据所学知识,春秋战国战争不断,再结合材料“夏民族经过长期的发展、吸收与融合,逐渐育成了汉民族的实体”可以得出春秋战国时期虽然处于分裂状态,民族交融却继续加强,民族共同体出现;根据材料“秦汉时期中原地区实现统一的同时,北方游牧区也出现了匈奴人的大一统局面,中华民族作为一个民族实体进一步的完成。”可以得出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巩固,汉民族实体逐步完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内迁的少数民族主动接受汉文化,民族出现大杂居、大融合,汉族成为了一个具有凝聚力的核心”可以得出魏晋时期,我国虽然处于分裂状态,但少数民族主动接受汉文化,(如北魏孝文帝改革)汉族成为核心;根据所学知识,隋唐是我国历史上第二个大一统时期,政治上的统一为多民族国家继续发展奠定基础,再结合材料“唐朝实际上是各民族参予的政权,出现了“四夷宾服”的盛世。”,可以得出隋唐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继续发展,民族交融进一步加强,出现“四夷宾服”的盛世;根据材料“加强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内在统一性”可以得出辽宋夏金时期,中华民族内在统一性加强;根据材料“强化了中华民族的整体意识”可以得出元朝的统一,强化了中华的整体意识;根据材料“各民族的交融进一步深入,统一多民族国家日趋巩固”可以得出明清时期,民族交融进一步深入,统一多民族国家日趋巩固。
通过对材料的解读,我们可以进一步得出以下结论:从夏、商、周一直到明清,中华民族是在千百年历史中形成的,必将长期存在;在如此漫长的时间里,各民族经过各种途径进行多种多样的交流,最后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难分难解的特殊关系;与此同时,根据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我国生活的各个民族,由于共同的经济利益,彼此间存在着共同的历史回忆、共同的现实利益、共同的未来命运,形成了密不可分的整体;最后,漫长的历史告诉我们,中国的历史上尽管也存在民族冲突和民族压迫,但民族交融才是历史发展的主流。
18. 【答案】(1)解释: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朱德率领工农红军到达井冈山,开展游击战争、进行土地革命,依靠人民群众建立红色政权,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实事求是,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新道路,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所以井冈山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之源,是中国共产党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精神动力,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为党和人民的事业而英勇奋斗。
(2)坚决打退国民党反共高潮,维护统一战线;精兵简政,以“三三制”为原则,实行民主选举制度;根据地实行减租减息政策,团结地主和农民抗日;军事上坚持艰苦的敌后抗日游击战,不断巩固抗日民主根据地;经济上开展大生产运动,奠定抗日战争胜利的物质基础。
(3)措施作用:肃清土匪和一切反革命武装,巩固新生政权;通过银元、米棉之战,稳定物价,使国家财政经济统一,国民经济得到恢复;进行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战争,取得了胜利,为我国的经济建设赢得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完成土地改革,农民从封建土地制度的束缚中彻底解放出来,农村生产力得到大解放,农业生产迅速恢复,为中国逐步实现工业化扫除了障碍。
【解析】
【小问1详解】
对“井冈山精神”进行解释,就是要以井冈山时期的斗争为史实支撑,揭示“井冈山精神”形成的背景和过程,这要结合井冈山根据地的开辟和建设进行叙述;接着揭示“井冈山精神”的影响和价值,比如: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是中国革命精神之源,是中国共产党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精神动力,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为党和人民的事业而英勇奋斗。
【小问2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共产党在抗战相持阶段为“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反对顽固势力”采取的措施涉及军事、政治、经济等领域,主要有:坚决打退国民党反共高潮,维护统一战线;精兵简政,以“三三制”为原则,实行民主选举制度;根据地实行减租减息政策,团结地主和农民抗日;军事上坚持艰苦的敌后抗日游击战,不断巩固抗日民主根据地;经济上开展大生产运动,奠定抗日战争胜利的物质基础。
【小问3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建国初期,党和政府面临困难所采取的措施包括政治、经济、军事、对外等领域,主要有:肃清土匪和一切反革命武装,稳定物价,统一财经,抗美援朝,土地改革等。回答问题时,要说明各措施的作用。
19. 【答案】背景:近代民族国家的产生;国家主权意识的增强,国家之间的利益纷争加剧;战争频发,需要通过法律制度处理国家之间的关系;《战争与和平法》的出版奠定了国际法的基础。(任意3点)
特征:西方国家主导;内容上强调国家主权、主权平等等原则;使用范围上,开始时排斥亚非国家;主要服务于西方国家的侵略扩张等。(任意2点)
【解析】
【详解】背景:根据材料“国际法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6、17世纪,和民族国家的兴起同时产生。”可知,近代民族国家的产生;根据材料“1648年缔结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确认了国家主权、主权平等的根本原则,确立了主权国家在国际法中的核心地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家主权意识的增强,国家之间的利益纷争加剧;根据材料“随着欧洲列强的殖民扩张,国际法中所包括的思想和价值观被带到了世界的其他地方。”可知,战争频发,需要通过法律制度处理国家之间的关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争与和平法》的出版奠定了国际法的基础。
特征:根据材料“”可知,;根据材料“1648年缔结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确认了国家主权、主权平等的根本原则,确立了主权国家在国际法中的核心地位。”可知,内容上强调国家主权、主权平等等原则;根据材料“随着欧洲列强的殖民扩张,国际法中所包括的思想和价值观被带到了世界的其他地方。但中国等亚非国家非但没有成为国际法体系中正常的平等的一员,反而随着主权被侵害,不断沦为殖民地或者半殖民地。”可知,使用范围上,开始时排斥亚非国家,其由西方国家主导,主要服务于西方国家的侵略扩张等。
20. 【答案】任选三个历史事件,提炼一个主题进行论述要:主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示例:主题:西方人文主义的发展
选择事件: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
论述:14—16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是历史上一次重要的思想运动,它重视人的价值,崇尚人性,反对中世纪神学、宗教对人性的束缚,提倡人们对现世生活的值求,促进了人的觉醒。16世纪开始的宗教改革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传播和发展了人文主义,使人的思想开始从基督教神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17—18世纪的启蒙运动,是继文艺复兴后的又一次伟大的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以法国为中心,其核心思想是“崇拜理性”,用理性之光驱散愚昧的黑暗。这次运动有力批判了专制主义,宗教愚昧及特权主义,宣传了自由,民主和平等的思想,人文主义达到顶峰,为欧洲资产阶级革命做了思想理论准备和舆论宣传。总之,这三大运动使西方人文主义发展迅速,为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提供了思想基础。
【解析】
【详解】本题为开放性试题,没有固定答案。综合材料内容并结合所学进行作答,言之有理即可。如选择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这都是近代西方的思想解放运动,推动人文主义的不断放站,一直到理性的出现。所以主题可以是西方人文主义的发展。结合所学内容可知,14—16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是历史上一次重要的思想运动,它重视人的价值,崇尚人性,反对中世纪神学、宗教对人性的束缚,提倡人们对现世生活的值求,促进了人的觉醒。16世纪开始的宗教改革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传播和发展了人文主义,使人的思想开始从基督教神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17—18世纪的启蒙运动,是继文艺复兴后的又一次伟大的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以法国为中心,其核心思想是“崇拜理性”,用理性之光驱散愚昧的黑暗。这次运动有力批判了专制主义,宗教愚昧及特权主义,宣传了自由,民主和平等的思想,人文主义达到顶峰,为欧洲资产阶级革命做了思想理论准备和舆论宣传。总之,这三大运动使西方人文主义发展迅速,为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提供了思想基础。选择其他历史事件提炼主题,言之有理亦可。2023北京丰台高三(上)期末
历 史
一、选择题
1. 考古学家在四川广汉三星堆(巴蜀文化的代表)出土的青铜器中,不仅发现了黄河流域商朝和周朝装饰风格的云雷纹,而且还见到了与淮河上游安徽阜南县出土的龙虎尊(商王盘庚下令铸造)相似的造型和装饰。这些发现说明了商周时期( )
A. 商周王朝对四川实施了有效管辖 B. 巴蜀文化影响了中原文化的发展
C. 青铜器物是长途贸易的主要商品 D. 不同的地域之间存在着文化交流
2. 韩非子在《五蠹》中,先是叙述了守株待兔的故事,指出“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进而提出“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这些主张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是( )
A. 自强不息 B. 道法自然 C. 崇德尚贤 D. 和而不同
3. 《汉书·刑法志》记载了汉景帝颁发的一道诏书中的内容:“高年老长,人所尊敬也;鳏寡不属逮(孤身一人)者,人所哀怜也。其著令:年八十以上,八岁以下,及孕者未乳,师、侏儒,当鞠系(审讯囚禁)者,颂系(不加刑具)之。”作为文献史料,它可以佐证西汉初期( )
①采用黄老思想治国 ②确立儒学独尊地位
③优抚社会弱势群体 ④任用酷吏治理地方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③④
4. 唐朝史学家杜佑在《通典》中指出两税法“恒额既立,加益莫由,浮浪(不定居的人)悉收,规避无所”“人知定制,贪冒之吏,莫得坐奸,狡猾之氓(百姓),皆没其籍(登记并没收家产)”。杜佑认为两税法的实施可以起到的主要作用是( )
A. 稳定了社会秩序 B. 杜绝了贪官污吏
C. 增加了农民负担 D. 保证了国家收入
5. 宋代人刻印书籍,往往在书的首尾或序后、目录后刻一“牌记”,载有出版人、刻书人、出版日期、版权声明等信息。如图中的“牌记”写明“眉山程舍人宅刊行,已申上司不许覆板(盗版)”。下列对宋代“牌记”的解释正确的是( )
A. 体现了程朱理学的主张 B. 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C. 规范了活字印刷的流程 D. 丰富了宋代书籍的内容
6. 如表展示了清朝军机处的日常工作,从中可以看出( )
发折 奏事处将官员奏折发送军机处
接折 军机章京将奏折送军机大臣阅
见面 军机大臣将奏折送皇帝处请旨
述旨 将皇帝旨意拟成谕旨再交皇帝御览
过朱 皇帝朱笔改定奏折
交发 将谕旨下发有关衙门实施
开面 将谕旨抄录备案
A. 军机大臣统领百官 B. 中枢机构相互制约
C. 皇帝掌控军国要务 D. 权力分割过于繁密
7. 新疆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下列是中国历史上在新疆地区设治管理的措施,按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
①新疆地区正式建省 ②设置西域都护府 ③设置安西都护府 ④设立伊犁将军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① C. ③②①④ D. ②④③①
8. 1896年,李鸿章率团出访美国,一位美国记者向李鸿章提出了“美国资本在清国投资有什么出路吗”的问题,李鸿章在回答时提及1879年美国前总统格兰特向他提出“必须要求欧美资本进入清国以建立现代化的工业企业,帮助清国人民开发利用本国丰富的自然资源”的往事。下列对两位美国人言论的判断正确的是( )
A. 体现了美国企业家的需求 B. 意在帮助中国实现现代化
C. 顺应中国洋务运动的需要 D. 维护欧洲列强的在华利益
9. 1916年,陈独秀在《新青年》上发表文章,反对妇女从父、从夫、从子的“三从”,主张妇女参政,夫死可以再嫁、交际自由、生活独立。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
A 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B. 爱国斗争此起彼伏
C 平等思潮影响广泛 D. 封建伦理受到冲击
10. 如图为中国钢产量变化形势图(单位:万吨)。下列对图中③段中国钢产量变化背景的表述正确的是( )
A. 苏联政府提供援助 B. 国民经济政策调整
C. 西方先进技术引进 D. 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11. 公元前8世纪希腊,谷物来自埃及、西西里等地,腌鱼来自西班牙等地,木材和沥青来自马其顿,铅来自安纳托利亚(今土耳其)。这些史实可以用于说明( )
A. 希腊人建立了殖民帝国 B. 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C. 环地中海地区贸易繁荣 D. 希腊文明扩展到欧亚大陆
12. 美国历史学家克罗斯比提出“生态帝国主义”的概念,指出欧洲人之所以在南北美洲、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广大地区成功殖民,其中一个因素是他们带去了旧大陆的动物、植物和疾病,这些生物挤占了各地土生土长的动植物的生存空间,许多物种甚至民族,惨遭灭绝。下列对上述欧洲人所作所为的看法正确的是( )
①客观上反映了历史的发展趋势 ②给被征服地区带来了深重灾难
③体现了不同地区的文化交流 ④有利于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13. 美国独立后,东北部新英格兰地区的乡镇不设议会,由全镇居民大会选举产生行政委员。行政委员在处理公务时,要按照本乡镇居民早先通过的原则办事,如果想对既定的事项进行任何更改,则需要召开居民大会进行民主表决,并严格执行表决结果。关于新英格兰地区的乡镇自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行政委员拥有决策权 B. 居民大会掌握司法权
C. 体现三权分立的原则 D. 具有直接民主的特点
14. 下面是近现代某一国际条约部分条款的内容,这一条约所属的国际体系是( )
A.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B. 维也纳体系
C.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D. 雅尔塔体系
15. 下列选项中,史实与结论相符的是( )
史 实 结论
A 16—17 世纪,欧洲在“科学革命”中形成了重视经验和事实的理性化思维方式 有利于启蒙思想的产生
B 1870 年,英国规定重要的文官职位必须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 体现 了文官政治的中立原则
C 1941 年,埃塞俄比亚人民击败意大利侵略军,恢复了国家独立 瓦解 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
D 1958 年,苏联政府取消农产品义务交售制,改为农产品采购制 摒弃了高度集中的 计划经济体制
A. A B. B C. C D. D
二、非选择题
16. 民族迁徙
魏晋南北朝时期以前,我国的民族人口分布基本上是分族聚居的格局,即汉族(华夏族)集中分布于黄河中、下游的中原地区,其他少数民族则分别集中分布在周边各个地区。经过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迁徙,各族的分布形成犬牙交错的状态。
北方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后,由游牧而定居,多数从事农耕业。而自东晋南朝以来,南方的少数民族逐渐从山谷中迁出,在与汉族杂居的过程中,经济、文化和生活风俗上的差异逐渐消失。同时,由于北方少数民族的影响,中原汉族在生活习惯和习俗文化方面也在悄然变化。
魏晋以来,中原地区汉族为避战乱大批迁往辽东、河西等边疆地区和江南地区,不仅使当地的劳动人手大大增加,而且为当地人民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对于开发当地经济起到了重要作用。
——摘编自伍晓晴《魏晋南北朝民族迁徙的特点及影响》等
依据材料和所学,指出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迁徙的方向,并阐述其影响。
17. 依靠人民创造历史
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以“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大无畏气概,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这一百年来开辟的伟大道路、创造的伟大事业、取得的伟大成就,必将载入中华民族发展史册、人类文明发展史册!……
新的征程上,我们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创造历史,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站稳人民立场,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尊重人民首创精神,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和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年)选取一个实例,阐述中国共产党是如何依靠人民创造历史的。要:观点正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18. 欧洲城市发展
材料一
左图是中古后期法国北部城市圣奥梅尔的城市印章正面,展示的是负贵城市审判的议员。圣奥梅尔城市制定的章程被认为是最早的商业行会章程,包括了促进城市共同体形成并发展的各种规定,如维持城市秩序、禁止城市内的暴力行为,为城市道路和城门等基础设施的建设筹集资金等。——摘编自[日]河原温 《图说中世纪生活史》
材料二
176O 年前,英国的城市居民有的还从事 农业,有的虽是手工业工人,但一般还租几英亩地,把农活作为一种副业。此外,居民里还有手工工场主、商人、银行家、房地产 者……等等。工业革命之后,一般说,工人阶级占居民的四分之三左右,资本主义城市的实际主人:工业家、金融家、靠年金或红利过 活者、房地产主……等等,约占居民的四分之一左右,此外,还有少量的小资产阶级如小商人和人数极少的手工业者。 ——摘编自庄解忧《英国工业革命时期城市的发展》 据统计,1785 年,在英格兰和苏格兰, 除伦敦以外,五万人以上的城市只有三个;七十年以后,这样规模的大不列颠城市已经有了三十一个。 在这些新兴城市中,最突出的是兰开夏郡的曼彻斯特。在棉纺织厂出现之前,曼彻 斯特已经是一个相当大的商业中心。尽管它的历史悠久,但是尚未引起人们足够重视。曼彻斯特的人口,从 1772 年的二万五千人增至 1851年的四十五万五千人,成为第一个最著名的现代化工业城市。 ——摘编自【美】帕尔默《现代世界史》
(1)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古后期西欧城市的特点。
(2)依据材料二,谈谈你对英国城市发展变化与工业革命之间相互关系的理解。
19. 尼克松访华的报道
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下表列举的是当时部分媒体的报道
序号 内容
① 《日本经济新闻》在文章中指出:“尼克松总统和毛主席笑容可掬握手的一帧照片无疑是像雷电一样打在苏联首脑的心坎上。”
② 日本《读卖新闻》发文指出:“自新中国诞生以来,中国已经具有作为拥有核战力的大国的发言权……陷入越南战争泥潭的美国不得不在政治、经济和军 事上从亚洲退却。”
③ 意大利《天使报》指出:“(尼克松访华)是因为对美国威胁最大的敌人仍然是苏联这个大国。”
④ 《纽约时报》的评论指出:“这一史无前例的事件既证明了美国外交政策的重大变化,也证明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作为世界最强大国家之一的新地位。”
采用“从尼克松访华的新闻报道看 XXXX”的格式,从上述新闻报道中选定一个视角,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对该视角进行解读。
20. 梁启超事迹展
序号 时间 梁启超事迹(部分)
① 1895 年 4 月,与康有为在北京发起著名的“公车上书”。8 月,协助康有为在北京创办《万国公报》,开展变法运动的宣传组织工作
② 1896 年 与汪康年、黄遵宪等人在上海创办《时务报》,发表《变法通议》等政论性文章,呼吁变法图强
③ 1898 年 3 月,与康有为一起在北京建立保国会。6 月,参与百日维新
④ 1898 年 变法失败后逃往日本。12 月,在横滨创办《清议报》,又著成《光绪圣德记》和《戊戌政变记》等,猛烈攻击清政府及慈禧太后,盛赞光绪帝
⑤ 1902 年 2 月,在日本创办《新民丛报》广泛介绍欧美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批判封建主义,揭露清王朝的黑暗
⑥ 1904 年 死守保皇、君主立宪的主张,亲自出马与革命派展开大论战
⑦ 1906 年 在东京成立政闻社,为清朝的立宪呐喊助威
⑧ 1912 年 8 月,成为民主党的领袖,企图在袁世凯政权下推行政党政治
⑨ 1913 年 担任进步党理事。9 月 15 日,进步党人熊希龄组织“第一流人才内阁”,梁启超出任司法总长
⑩ 1915 年 发表《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斥责袁世凯称帝。后又与蔡锷联合,共同发起了护国运动
班里准备举行梁启超事迹展,依据材料完成下列任务
(1)人物事迹展览首先要有前言,前言主要说明举办展览的目的。请简要写出本展览的前言。
(2)本展览要分3段进行展示。请将材料中梁启超事迹分段,每段拟定一个主题,并写出该段所包括的事迹序号。
(3)人物事迹展览要有结束语,主要内容是对所展览的人物进行评价。请写出评价梁启超的设计思路。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原本商周的统治区域主要在黄河流域,但是四川、安徽等地出土的文物和商周的比较相似,由此可知这些地区之间存在文化交流,D项正确;仅凭材料中的信息无法得出商周王朝对四川实施了有效管辖,排除A项;根据史实,中原文化历史更悠久,明显不符合逻辑,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青铜器在当时并不是商品,排除C项。故选D项。
2. 【答案】A
【解析】
【详解】“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强调治国策略应当随着时势的变化而调整,反对固步自封,这体现的是自强不息的主张,A项正确;B项是道家思想,排除B项;C项是儒家主张,排除C项;和而不同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3.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及所学知识,汉书·刑法志》记载了汉景帝颁发的一道诏书作为文献史料,它可以佐证西汉初期实行了黄老思想,另外关注社会弱势群体,①③正确,C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确立儒学独尊地位,排除A项;材料主要是对于老人的优待法令,与儒学无关,排除B项;材料没有提及酷吏,排除D项。故选C项。
4.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浮浪(不定居的人)悉收,规避无所”,“人知定制,贪冒之吏,莫得坐奸,狡猾之氓(百姓),皆没其籍(登记并没收家产)”,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杜佑认为两税法的实施可以,让减少流民数量,增加定居百姓人数,有利于增加国家的财税收入,将狡猾的百姓登记起来并且没收他的家产,也可以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进而保证国家收入,D项正确;材料与稳定社会秩序无关,排除A项;贪官污吏不会因两税法的实施而杜绝,排除B项;实施了“两税法”一年分夏秋两季征税,减轻了农民负担,排除C项。故选D项。
5.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宋代出版的图书上标记有出版人、刻书人和出版日期等信息,反映了在宋代商品经济发展繁荣的背景下,人们明确知识产权的要求,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程朱理学的主张内容,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当时出现知识产权意识,未体现活字印刷流程的规范,排除C项;宋代“牌记”载有出版人、刻书人、出版日期、版权声明等信息,不会丰富宋代书籍的内容,排除D项。故选B项。
6.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内容“将皇帝旨意拟成谕旨再交皇帝御览”“皇帝朱笔改定奏折”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皇帝掌控军国要务,C项正确;材料涉及奏事处将官员奏折发送军机处,并没有涉及军机大臣统领百官,排除A项;中枢机构相互制约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材料涉及的就是军机处的日常工作,未涉及权力分割问题,排除D项。故选C项。
7.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及所学知识,中国历史上在新疆地区设治管理的措施,汉代时设置了西域都护府,唐代时设置安西都护府 ,清乾隆时期设立伊犁将军,1884年新疆正式建省,B②③④①排序正确;A项清代排在汉代之前,排除A项;C项唐代排在汉代之前,排除C项;D项清代排在唐代之前,排除D项。故选B项。
8. 【答案】A
【解析】
【详解】美国记者和美国总统格兰特都主张美国企业或者资本进入中国,这与当时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相符,体现了米国企业家的需求,A项正确;美国的出发点是美国的利益,而非为了中国实现现代化,排除B项;甲午战后,洋务运动已经失败,排除C项;美国维护的是美国的利益,而非欧洲列强利益,排除D项。故选A项。
9.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反对妇女从父、从夫、从子的‘三从’,主张妇女参政,夫死可以再嫁、交际自由、生活独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陈独秀的思想冲击了中国传统“理学”主张的“三从四德”主张,使得封建伦理受到冲击,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共和观念”,排除A项;根据材料无法判断“爱国斗争”是否发展得此起彼伏,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反对“三从”思想,而不是“平等思潮”,排除C项。故选D项。
10.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国钢产量变化形势图......中国钢产量变化背景”可知,1962年之后,中国的钢产量处于持续增长的状态,这主要得益于中共中央提出“八字方针”,对国民经济政策进行调整,B项正确;1962年时,中苏关系已经恶化,排除A项;1962年,中国尚未进行改革开放,排除C项;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是在1992年中共十四大上提出,排除D项。故选B项。
11.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谷物来自埃及、西西里等地,腌鱼来自西班牙等地,木材和沥青来自马其顿,铅来自安纳托利亚(今土耳其)”可知,公元前8世纪的希腊,产品来自不同地方,表明交流比较频繁,商品贸易繁荣,C项正确;希腊人没有建立殖民帝国,只是零星地对外扩张,排除A项;15世纪末,新航路开辟,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与材料时间不符合,排除B项;材料主旨1强调希腊有很多别的地方的物品,并不是强调希腊文明的外传,排除D项。故选C项。
12.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带去了旧大陆的动物、植物和疾病,这些生物挤占了各地土生土长的动植物的生存空间”可知,欧洲殖民扩张导致生态入侵,客观上反映了历史的发展趋势,欧洲人所作所为使得“许多物种甚至民族,惨遭灭绝”可得出给被征服地区带来了深重灾难,结合所学知识,欧洲人的殖民扩张有利于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B项正确;材料只体现了欧洲对外殖民扩张,没有体现不同地区的文化交流 ,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文化交流” ,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欧洲对外殖民扩张伴随生态入侵,给被征服地区带来了深重灾难,没有体现不同地区的文化交流 ,排除D项。故选B项。
13.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东北部新英格兰地区的乡镇“由全镇居民大会选举产生行政委员”,“如果想对既定的事项进行任何更改,则需要召开居民大会进行民主表决,并严格执行表决结果”,这些行为体现了直接民主的特点,D项正确;行政委员拥有行政权,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司法权的归属,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的分立,排除C项。故选D项。
14.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施用各国之权势,以期切实设立并维持各国在中国全境之商务实业机会均等之原则”“不得因中国状况,乘机营谋特别权利,而减少友邦人民之权利,并不得奖许有害友邦安全之举动”并结合所学可知,1921年11月,英法美日意荷比葡中等9个国家的代表在华盛顿举行会议,1922年九国代表签署《九国公约》针对中国问题而签署的条约,这一条约所属的国际体系是凡尔赛—华盛顿体系,C项正确;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是象征三十年战争结束而签订的一系列和约,签约双方分别是统治西班牙、神圣罗马帝国、奥地利的哈布斯堡王室和法国、瑞典以及神圣罗马帝国内勃兰登堡、萨克森、巴伐利亚等诸侯邦国,排除A项; 维也纳体系是19世纪初拿破仑帝国崩溃后,以英、俄、奥、普为首的战胜国通过维也纳会议在欧洲大陆上建立的新均势体系,排除B项;雅尔塔体系是指1945年-1991年间的国际政治格局,该体系以美国和苏联两极为中心,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争夺霸权的冷战,但不排除局部地区由两个超级大国直接或间接参与的战争(如朝鲜战争、越南战争、阿富汗战争等),排除D项。故选C项。
15.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16—17 世纪,欧洲在‘科学革命’中形成了重视经验和事实的理性化思维方式”可知,反映的是16—17世纪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其重视理性化思维方式为启蒙运动的兴起提供了技术条件,A项正确;依据“1870年,英国规定重要的文官职位必须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可知,反映的是英国文官制度的录取方式,不能体现文官政治的中立原则,排除B项;依据“1941年,埃塞俄比亚人民击败意大利侵略军,恢复了国家独立”可知,埃塞俄比亚抗意斗争打击了意大利的侵略,取得了国家独立,只是推动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而且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瓦解是在20世纪90年代,排除C项;根据“1958年,苏联政府取消农产品义务交售制,改为农产品采购制”并结合所学可知,反映的是赫鲁晓夫改革中的农业措施,赫鲁晓夫改革没有从根本上突破高度集中的 计划经济体制,因此“摒弃”的说法错误,排除D项。故选A项。
二、非选择题
16. 【答案】方向:北方少数民族向中原地区迁徙;中原汉族向南方和边疆地区迁徙;南方少数民族由山区向平原地区迁徙。
影响:经过民族迁徙,各民族杂居,改变了民族布局;各民族之间在生产、生活方面相互学习和交流,减少了民族间的差异;中原地区汉族向南方和边疆地区迁徙,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和边疆地区的开发。(分别阐释)通过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迁徙,促进了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和社会发展,为后来隋唐时期的统一和繁荣奠定了基础。(总体阐释)
【解析】
【详解】方向:根据材料“北方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后,由游牧而定居,多数从事农耕业。”可知,北方少数民族向中原地区迁徙;根据材料“魏晋以来,中原地区汉族为避战乱大批迁往辽东、河西等边疆地区和江南地区”可知,中原汉族向南方和边疆地区迁徙;根据材料“自东晋南朝以来,南方的少数民族逐渐从山谷中迁出,在与汉族杂居的过程中,经济、文化和生活风俗上的差异逐渐消失。”可知,南方少数民族由山区向平原地区迁徙。
影响:根据材料“魏晋南北朝时期以前,我国的民族人口分布基本上是分族聚居的格局,即汉族(华夏族)集中分布于黄河中、下游的中原地区,其他少数民族则分别集中分布在周边各个地区。”可知,经过民族迁徙,各民族杂居,改变了民族布局;根据材料“南方的少数民族逐渐从山谷中迁出,在与汉族杂居的过程中,经济、文化和生活风俗上的差异逐渐消失。同时,由于北方少数民族的影响,中原汉族在生活习惯和习俗文化方面也在悄然变化。”可知,各民族之间在生产、生活方面相互学习和交流,减少了民族间的差异;根据材料“不仅使当地的劳动人手大大增加,而且为当地人民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对于开发当地经济起到了重要作用。”可知,中原地区汉族向南方和边疆地区迁徙,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和边疆地区的开发。总之,通过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迁徙,促进了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和社会发展,为后来隋唐时期的统一和繁荣奠定了基础。
17. 【答案】参考示例: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敌后抗日根据地面临日军和国民党顽固势力的进攻,处境十分困难。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实行减租减息政策和以“三三制”为原则的选举制度,照顾了地主和农民的经济利益,维护了人民的民主权利。这些措施调动了各方面的抗日积极性,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使得抗日根据地不断发展壮大,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解析】
【详解】首先解读材料信息可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伟大成就,新征程上继续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题目要求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年)选取一个实例,阐述中国共产党是如何依靠人民创造历史的,可举示例: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敌后抗日根据地面临日军和国民党顽固势力的进攻,处境十分困难。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实行减租减息政策和以“三三制”为原则的选举制度,照顾了地主和农民的经济利益,维护了人民的民主权利。这些措施调动了各方面的抗日积极性,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使得抗日根据地不断发展壮大,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等。
18. 【答案】(1)特点:城市居民以工商业者为主;在一定程度上实行自治。
(2)理解:工业革命导致社会阶级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城市人口日益分为工业无产阶级和工业资产阶级;工业革命促进了城市化进程,吸引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导致人口较多;的城市数量增加,城市人口数量增加;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工业生产在经济中的比重日益加大,促使商业城市向工业城市转变。城市数量的增多和人口的增加,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劳动力、消费市场,促进了工业革命的发展。
【解析】
【小问1详解】
特点:根据材料“中古时期西欧城市职业比例的数据”可知城市居民以工商业者为主;根据材料“印章正面展示的是负责城市审判的议员”可知中世纪的西欧城市在一定程度上实行自治。
【小问2详解】
理解:根据材料“工业革命之后,一般说,工人阶级占居民的四分之三左右,资本主义城市的实际主人:工业家、金融家、靠年金或红利过 活者房地产主.......等等,约占居民的四分之一左右,此外,还有少量的小资产阶级如小商人和人数极少的手工业者”得出工业革命导致社会阶级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城市人口日益分为工业无产阶级和工业资产阶级;根据材料“曼彻斯特的人口,从 1772 年的二万五千人增至 1851年的四十五万五千人,成为第一个最著名的现代化工业城市”得出工业革命促进了城市化进程,吸引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导致人口较多,城市数量的增多和人口的增加,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劳动力、消费市场,促进了工业革命的发展;根据材料“五万人以上的城市只有三个;七十年以后,这样规模的大不列颠城市已经有了三十一个”得出城市数量增加,城市人口数量增加;根据材料“在这些新兴城市中,最突出的是兰开夏郡的曼彻斯特。在棉纺织厂出现之前,曼彻 斯特已经是一个相当大的商业中心”得出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工业生产在经济中的比重日益加大,促使商业城市向工业城市转变。
19. 【答案】参考示例:视角:从尼克松访华的新闻报道看美苏关系。
解读:《日本经济新闻》的报道“像雷电一样打在苏联首脑的心坎上”,认为尼克松访华对苏联构成了冲击;意大利《天使报》的报道“对美国威胁最大的敌人仍然是苏联这个大国”,认为尼克松访华表明美国将苏联视为最大敌人。二者均是从美苏关系的视角报道尼克松访华。尼克松访华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初,当时仍处于两极格局之下,美苏冷战维续发展,由于欧洲和日本的崛起、经济“滞账"以及陷入越南战争泥潭,美国的总体实力和国际影响力下降。同一时期,苏联勃列日涅夫执政,与美国展开军备竞赛,大力发展重工业,军事实力大增。在这种情况下尼克松访华,表明美国希望通过改善与中国的关系,提升美国在美苏冷战中的地位,从而对付主要的竞争对手苏联。意大利《天使报》和《日本经济新闻》的相关报道,揭示了尼克松访华的战略意图和对美苏关系的影响,有助于人们对尼克松访华有深入的理解。
综上所述,当时媒体从美苏关系的视角关注尼克松访华,是与当时的国际局势密切相关的。
【解析】
【详解】本题是一道开放性试题,首先分析材料的内容,任选一个视角自拟论题,注意要选择自己熟悉且容易解读的视角,视角要具体、明确,根据材料信息“尼克松总统和毛主席笑容可掬握手的一帧照片无疑是像雷电一样打在苏联首脑的心坎上……(尼克松访华)是因为对美国威胁最大的敌人仍然是苏联这个大国”等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将视角确定为“从尼克松访华的新闻报道看美苏关系”;对所列视角进行解读,首先分析《日本经济新闻》的报道和意大利《天使报》的报道的具体内涵,即《日本经济新闻》认为尼克松访华对苏联构成了冲击和意大利《天使报》认为尼克松访华表明美国将苏联视为最大敌人;之后分析产生的这一认识的原因和影响,原因可从当时所处的二战后美苏推行冷战、欧洲和日本的崛起、美国陷入侵越战争的泥潭、苏联与美国展开军备竞赛等角度分析;影响则可以从美国在美苏冷战中地位的提高等角度阐述;最后,对所论述的内容进行简单的总结。
20. 【答案】(1)前言: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史上的著名人物,他的一生历经晚清和民国两个时期。通过举办梁启超事迹展,可以使更多的人了解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些重大史事,认识近代中国社会的曲折发展,加深对中国国情的理解。
(2)主题与序号
主题 字号
第1段 为变法图强而努力 ①②③
第2段 坚守君主立宪立场 ④⑤⑥⑦
第3段 与袁世凯的合与分 ⑧⑨⑩
(3)思路一、概述梁启超的所作所为
二、分析梁启超所作所为时代背景
三、辩证地分析梁启超所作所为的作用
四、得出总体认识
【解析】
【详解】(1)前言:根据材料中的“梁启超事迹”并结合所学可阐述为: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史上的著名人物,他的一生历经晚清和民国两个时期。通过举办梁启超事迹展,可以使更多的人了解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些重大史事,认识近代中国社会的曲折发展,加深对中国国情的理解。
(2)根据材料“4 月,与康有为在北京发起著名的‘公车上书’。8 月,协助康有为在北京创办《万国公报》,开展变法运动的宣传组织工作”“与汪康年、黄遵宪等人在上海创办《时务报》,发表《变法通议》等政论性文章,呼吁变法图强”“3月,与康有为一起在北京建立保国会。6月,参与百日维新”可知①②③属于第一阶段,可见梁启超积极努力变法,故可以“为变法图强而努力”作为主题。根据材料“变法失败后逃往日本。12 月,在横滨创办《清议报》,又著成《光绪圣德记》和《戊戌政变记》等,猛烈攻击清政府及慈禧太后,盛赞光绪帝”“2月,在日本创办《新民丛报》广泛介绍欧美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批判封建主义,揭露清王朝的黑暗”“死守保皇、君主立宪的主张,亲自出马与革命派展开大论战”“在东京成立政闻社,为清朝的立宪呐喊助威”可见梁启超坚定的维护君主立宪制度,成为保皇派,故④⑤⑥⑦是第二阶段,可以“坚守君主立宪立场”作为论题。根据材料“8月,成为民主党的领袖,企图在袁世凯政权下推行政党政治”“担任进步党理事。9月 15 日,进步党人熊希龄组织“第一流人才内阁”,梁启超出任司法总长”“发表《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斥责袁世凯称帝。后又与蔡锷联合,共同发起了护国运动”可见梁启超前期效忠袁世凯,后来又与袁世凯分裂,故⑧⑨⑩是第三阶段,可以“与袁世凯的合与分”作为主题。
(3)评价思路:在对梁启超进行评价时,应首先介绍梁启超的所作所为,并分析其所处的时代背景再一分为二的看待梁启超的所作所为。故可有以下思路:一、概述梁启超的所作所为;二、分析梁启超所作所为的时代背景;三、辩证地分析梁启超所作所为的作用;四、得出总体认识。2023北京西城高三(上)期末
历 史
2023.1
第一部分
本部分共20题,每题2.5分,共50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 的一项。
1. 陶寺遗址规模宏大,整体布局存在明显的统一规划,功能区划比较清晰,有宫殿区、墓葬区、仓储区、祭祀区等。墓葬规模和随葬品规格差距巨大,出土了陶鼓、石磬、陶埙等乐器;还发现了一座古观象台大型建筑基址。这反映了当时( )
①已经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 ②礼乐制度确立和初步发展
③人们对天文星象有一定认识 ④中华文明从多元走向一体
A. ①② B. ①③ C. ①④ D. ③④
2. 战国时期,各家学派纷纷提出自己的治国主张。下列言论,顺应各国富国强兵、政令统一需要的是( )
A. “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B. “然则奚以为治法而可?故曰:莫若法天”
C. “治法明,则官无邪;国务壹,则民应用” D.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3. 归纳概括是重要的历史学习方法之一,以下选项中主题与内容对应正确的是( )
A. A B. B C. C D. D
4. 《三国史记·新罗本纪》记载:景德王十五年(756 年),“王闻玄宗在蜀,遣使入唐,溯江至成都朝贡。玄宗御制御书五言十韵诗”,其中有“兴言名义国,岂谓山河殊。使去传风教,人来习典谟。衣冠知奉礼,忠信识尊儒。”材料可用以说明( )
①蜀地割据政权的形成 ②中华文化对周边国家的辐射
③实行大化改新的背景 ④古代朝鲜和中国的友好往来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②④
5. 宋代洛阳“春时,城中无贵贱皆插花,虽负担者亦然”,接花工通过嫁接使花卉出现变异,“姚黄一接头直钱五千,秋时立契买之,至春见花乃归其直”;陈州“园户种花如 种黍粟,动以顷计”。可见,宋代( )
①门第观念已趋于淡化 ②商业契约开始出现
③花卉种植实现专业化 ④商品经济发展繁荣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6. 1639 年,英国人威廉·劳德收到一本耶稣会士带来的航海通书,里面用文字向航海者指示了连接中国与世界的海上通道:从福建省南部海岸出发,绕经整个东南亚,到达印度洋各港口,直至波斯湾口的霍尔木兹海峡,其中有一部分来自郑和数次下西洋的记录。 据此推断( )
A. 明代统治者改变了闭关自守的对外政策 B. 明朝时中国与世界各地建立了紧密联系
C. 郑和下西洋对于中外交流具有深远影响 D. 中国与世界贸易促进欧洲资本主义萌芽
7. 按照清朝法律,各地的死刑案件要层层审转上报,最后由皇帝裁决。而自咸丰三年(1853 年)“各省军兴,地方大吏遇土匪窃发,往往先行正法,然后奏闻。嗣军务敉平,疆吏 乐其便己,相沿不改。”这反映了晚清时期( )
A. 司法权力下移 B. 基层自治成熟 C. 君主专制加强 D. 法治重于德治
8. 晚清《点石斋画报》“选择新闻中可嘉可惊之事,绘制成图,并附事略”,以下内容即摘自其中。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该报道对事件持客观中立的立场 B. 图文并茂的形式有利于民众了解时局
C. 其中“和议”指的是《辛丑条约》 D. 清政府利用列强矛盾维护了领土完整
9. 某同学在图书馆发现了一本杂志,其发行年份已缺失。内容包括:陈独秀的“我之爱国主义”和“驳康有为致总统总理书”,以及“欧洲战争与青年之觉悟”、国外大事记“凡尔登之役”、国内大事记“段内阁正式成立”等。该杂志的发行年份应是( )
A. 1912 年 B. 1916 年 C. 1921 年 D. 1937 年
10. 1933 年春起,中央苏区陆续开办了一系列正规干部学校,如马克思共产主义大学、苏维埃大学、列宁团校等。以下可能作为学习内容的有( )
①《论人民民主专政》 ②《巴黎公社》
③《中华苏维埃政权的现在与未来》 ④《论持久战》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11. 1953 年 8 月底,中共中央发出指示,提出削减事业拨款、精简行政机构,并动员党政 军民节约粮食,使之成为一种良好风气。《人民日报》也发表社论,强调必须增加生产、 增加收入、厉行节约、紧缩开支。节约运动旨在( )
A. 推动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B. 促进国民经济调整任务的完成
C. 巩固农村土地改革的成果 D. 打赢“银元之战”与“米棉之战”
12. 1964 年,毛泽东指出:“四川是三线建设的一个重点地区,应该首先把攀枝花钢铁基 地和相应的交通、煤、铁、电搞起来。”攀枝花钢铁项目建设早期,从全国各地选送 了几十万工人、数十万知识分子,就地开发利用钒钛资源,最终建成我国最大的钒钛 钢生产基地。该项目( )
①有利于国防安全和资源开发 ②有助于改善工业布局不平衡的局面
③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 ④改变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路线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13. 下表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政府开展一系列外交活动( )
A. 致力于发展同周边国家的友好关系 B. 推动和平解决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
C. 拓宽了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合作领域 D. 参与并引领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完善
14. 波斯国王掌握着帝国官职的任免权:中央官职中的千夫长可能是国王卫队的统帅,此外还有“持杯者”“持矛者”“搬运王凳者”“战车驭手”“信使”等;行省总督和 驻军指挥官大多由国王直接任命,听命于国王。由此可知( )
A. 所有官职都与国王家事关系密切 B. 波斯帝国实行的是君主专制制度
C. 波斯依靠制度优势最终征服希腊 D. 统治者哈里发掌握政治军事大权
15. “拜占庭文明并非一个孤立的历史和文化现象。一方面它是古希腊、罗马文明的延续;另一方面它又影响了近代西方文明尤其是斯拉夫文明的形成。”以下能够印证此观点的有( )
① 骑士文学 ②《罗马民法大全》③《吉尔伽美什》 ④ 俄罗斯圆顶多塔建筑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
16. 有学者用下列两张示意图展现西欧迈向近代过程中国家结构的演变。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①图 1 体现了封君封臣制容易造成割据②图 2 表示各国进入等级君主制阶段
③在此过程中王权和民族国家得到发展 ④该历程伴随着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
A. ①③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17. 1518 年西班牙国王颁布特许状,允许本国在美洲的殖民者把非洲黑奴输入加勒比海群 岛,被视为欧洲各国“合法”从事黑奴贸易的起点。到 1825 年,西属美洲和葡萄牙殖 民地巴西的人口构成如下表。在此期间( )
A. 西葡两国的黑奴贸易远超他国 B. 土著印第安人遭到种族灭绝
C. 美洲人口结构产生显著变化 D. 非洲文化发展为拉美的主流
18. 17 世纪初,英国驻威尼斯大使注意到:威尼斯曾称霸于东方贸易,但如今却毫无竞争力;曾经有无数艘千吨级的大船来回运载货物,但如今却连“一艘都看不见”。威尼斯 “毫无竞争力”的原因在于( )
①东西方商贸联系中断 ②欧洲贸易中心发生转移
③意大利处于分裂状态 ④受到拿破仑战争的影响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②③
19. 《共产主义信条草案》和《共产主义原理》是恩格斯在 1847 年为共产主义者同盟所撰 写的纲领,论述了废除资本主义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必要条件以及未来新 社会的基本特征,阐述了共产党人进行革命斗争的策略原则,揭示了资本主义灭亡和 共产主义胜利的历史必然性。这两份纲领( )
A. 深刻分析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 B. 成为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
C. 为《共产党宣言》的发表做了准备 D. 推动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20. 下图为 1870—1914 年欧洲四大国的国防费用概算(单位:百万英镑)。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
①英德两国的国防费用持续大幅增加 ②各国的实力对比发生了重大改变
③这与各国占有的殖民地数量相一致 ④大国矛盾使得国际局势日益紧张
A. ①② B. ②④ C. ②③ D. ③④
第二部分
本部分共5题,共50分。
21. 边疆治理
从秦汉到唐宋,历朝在边疆地区推行羁縻之治,其实质是间接统治。如唐朝的羁縻府州“以其首领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虽贡赋版籍,多不上户部”。
元朝采取“因其俗而柔其人”的策略,在南部边疆施行土官制度,在北部草原则沿用万户制度。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和内地一样设制统治,大政在行中书省、宣慰使司两级,中央委派流官大员坐镇主治,同时兼用土酋;其下则依地区有所不同,或设路、府、州、县,或立万户、千户、百户等各级行政组织,或置宣抚司、安抚司、招讨司等职守,在吐蕃地区还任用宗教首领统摄军民;土官有品秩职位,等同于流官,但可以世袭,土官之间发生纠纷,要接受行省官员的裁决。
此外,元朝还派重兵驻守屯田,“东尽交广,西亘黔中,地周湖广,四境皆有屯戍”。即使在漠北高原也有大量各族军队、商人、工匠涌入,“婚嫁耕植,比于土著”。云南第一任行省长官赛典赤赡思丁“教民播种,为陂池以备水旱,创建孔子庙,明伦堂,购经史,授学田,由是文风稍兴”。很多过去大一统王朝的“羁縻之州”,到元朝“皆赋役之,比 于内地”。
(1)结合所学,归纳秦汉到唐宋历朝治理边疆的措施。
(2)根据材料,概括元朝边疆治理的特点,并简述其历史意义。
22. 邮驿·邮政
清前期在明朝邮驿制度的基础上,把以通信传递为主要功能的“邮”和以负责提供夫马车船、粮草食宿为主要职责的“驿”合而为一,驿站从间接为通信使者服务转变为直接处理通讯事务的机构。邮驿之作用,与国家政令军情及官员往来密不可分。其关键职责在于“飞报军情,递运正供物料与给边钱粮”,还负责“税课之饷鞘”的运输。“君子端拱堂署之上,而令行于环海无阻者,职驿递为之也。”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大量军事文书被耽搁严重影响了战事。1866 年,海关兼办邮政以便“为各使馆及海关之文件往来京沪间”。1877 年,李圭指出,西国“遍设邮政局…… 无论公文、书信,一体传递”,所得信资甚多,且各国邮政“同为一制,互相驰递”。“其一切经制,有欲采而施诸中国,以为裕国便民计。”面对列强客邮“侵我大权,攘我大利”,张之洞建议大举开办邮政“务令各国将所设信局全行撤去”。1897 年,大清邮政官局成立,可寄送之信件“分为封口信及明信片,与贸易册并刊印各件共四项”,最初因缺少了解“居民亦多疑阻。嗣后知其寄资甚廉,而又能速而无误也,于是咸乐就之”。“咸同以还,西力东渐,轮船、铁路、电线相继而起,官民便之,驿站亦几几赘疣矣。”1906 年,清政府设立中央职能部门“邮传部”,将裁撤驿站作为主要目标。民国初年,“裁驿归邮”基本完成。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评析从邮驿到邮政变迁。
23. 标语口号
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打造的标语口号是历史的见证,反映了党领导人民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过程。
各时期党的标语口号(部分)
时期 举例
建党之初和大革命时期 打倒军阀,打倒列强;从前是牛马,现在要做人;废除不平等条约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工农武装割据;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打土豪分田地,建立苏维埃政权;军队绝对服从党的领导;红军是穷人的队伍,欢迎穷人来参加
抗日战争时期 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兵民是胜利之本;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解放战争时期 和平、民主、团结;保卫党中央;耕者有其田;将革命进行到底;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
阅读上表,围绕“标语口号与新民主主义革命”,选择一个角度提炼观点,并结合所学进行论述。要求:观点正确、清晰;论据涵盖 3 个时期,各时期至少 1 个标语口号;史论结合。
24. 书院与大学
材料一 经过唐末五代战乱的破坏,教育面临严重危机。北宋初期,书院应运而兴。 宋代书院数量众多,对学生入学没有严格的身份限制。书院有丰富的藏书,又受佛教禅林 讲学制度的影响,“往往依山林,即闲旷以讲授”,集教学、藏书及学术研究于一体。
南宋四大书院
白鹿洞书院 朱熹在此讲学,朝廷又赐国子监经书
岳麓书院 理学家张栻曾在此讲学,并和朱熹进行学术探讨和论辩;2005 年正式恢复湖南大学岳麓书院
丽泽书院 理学家吕祖谦所建,倡导“讲实理、育实才而求实用”的学风
象山书院 在陆九渊主持下,求学者多达数千人;得诏赐“象山书院”匾额,盛况空前
材料二 西欧中世纪大学前期以教会办学为主,后期以城市世俗办学为主。11、12 世纪,学者模仿行会的建制成立了“教师与学生的共同体”,由教师或学生组成的自治团体来管理大学。中世纪大学既培养毕业生适应社会的要求,同时它也是理论多于实践、抽象多于具体的。
欧洲大学的兴起
(1)依据材料,比较中国宋代书院与西欧中世纪大学的不同之处。
(2)结合时代背景,阐释中国宋代书院(或西欧中世纪大学)是如何适应和推动社会 发展的。
25. 变迁中的英美
材料一 英法“七年战争”结束后,英国在北美殖民地颁布了一系列税法,以缓解巨 大的财政压力。1765 年,英国政府通过《印花税法》,要求殖民地的报纸、法律文书、保险 单甚至扑克牌上都要贴上税票。这几乎影响到所有居民,遭到了强烈反对。九个殖民地议 会的代表在纽约召开大会,提出“无代表不纳税”。会上还有人宣称:“我们应当站在天赋 权利这个共同的立场上……我们所有的人都是美利坚人。”英国政府被迫废除《印花税法》, 但声明议会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权制定约束殖民地的法令,随后又推出其它征税法案。1776 年,大陆会议发表了《独立宣言》。
材料二 英国对北美殖民地实行贸易垄断政策,禁止其发展某些产业,某些产品只能 销往母国。1776 年,亚当·斯密抨击这种政策阻碍了自由竞争,损害国家利益。皮特政府 执政时期推行自由贸易政策。1788 至 1792 年,英国对美国的出口额增加了 2.5 倍,其中工业制成品占 87%。18 世纪晚期,英国从印度获得更多领土,并努力建立印度与中国之间的贸易联系,寻求更多的商埠和市场。19 世纪上半期,英国与多个国家签订自由贸易条约。“反谷物法同盟”指出:“自由贸易原则是将外国变为我们宝贵殖民地极好的方式,而我们也不必负担统治他们的责任。”随着 1846 年《谷物法》被废除,许多商品取消关税,马克思称其为“自由贸易在 19 世纪取得的最伟大的胜利”。
(1)阅读材料一,从民众反印花税斗争过程,概括北美殖民地走向独立的原因。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指出 18 世纪后期至 19 世纪中期英国对外贸易政策有何变化, 并分析这一变化带来的影响。
参考答案
第一部分
本部分共20题,每题2.5分,共50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 的一项。
1.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陶寺文化遗址建筑多、功能齐、规模大,有统一规划,成员的随葬品差距巨大,制作有陶鼓等乐器,遗留古观象台基址等,反映了当时已经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人们对天文星象有了一定认识,说法①③符合题意,B项正确;仅有乐器出土,不能说明礼乐制度已确立和发展,材料不能说明中华文明正从多元走向一体,说法②④不符合题意,排除与之组合的ACD三项。故选B项。
2.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治法明”“国务壹”等法家思想,顺应了战国时期各国富国强兵、政令统一需要,C项正确;强调尧舜之道和仁政的儒家思想不能适应各国富国强兵的需要,排除A项;墨子主张“法天”不能适应战国时期政令统一的需要,排除B项;“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的道家思想不能顺应各诸侯国富国强兵、政令统一需要,排除D项。故选C项。
3. 【答案】B
【解析】
【详解】通过阅读表格,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铁犁牛耕、龙首渠和筒车等农业生产力和生产技术进步的表现,可归纳为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B项正确;禅让制出现在原始社会末期,并非早期国家的政治制度,排除A项;内阁不属于监察体系,排除C项;上计制是管理、考核官员的制度,并非赋役制度,排除D项。故选B项。
4.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安史之乱时期,新罗国王遣使入唐,溯江至成都朝贡的记载和唐玄宗肯定两国文化交流的诗句,可用以说明中华文化对周边国家的辐射,以及古代朝鲜和中国的友好往来,说法②④符合题意,D项正确;材料与蜀地割据政权的形成无关,大化改新发生在此前的公元七世纪,说法①③不符合题意,排除与之组合的ABC三项。故选D项。
5.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接花工通过嫁接使花卉出现变异”可知,宋代花卉种植实现专业化,③正确;根据材料“陈州‘园户种花如 种黍粟,动以顷计’”可知,宋代陈州花卉种植面积大,体现商品经济发展繁荣。④正确。③④符合材料,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门第观念淡化,①错误。商周时期就出现商业契约, ②错误。排除ABC项。故选D项。
6.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里面用文字向航海者指示了连接中国与世界的海上通道:从福建省南部海岸出发,绕经整个东南亚,到达印度洋各港口,直至波斯湾口的霍尔木兹海峡,其中有一部分来自郑和数次下西洋的记录”可知,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国与东南亚、南亚、非洲等地区的文化交流,C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明代统治者对外政策的改变,排除A项;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世界各地”表述错误,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中国与世界贸易促进欧洲资本主义萌芽,排除D项。故选C项。
7. 【答案】A
【解析】
【详解】清朝由“各地死刑案件要层层审转上报,最后由皇帝裁决”到“往往先行正法,然后奏闻”,反映了地方司法权力扩大,体现了司法权力下移,A项正确;仅从材料无法说明基层自治成熟,排除B项;材料反映地方司法权力扩大,无法体现君主专制加强,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德治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A项。
8. 【答案】B
【解析】
【详解】通过观察图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点石斋画报》绘图配文简要介绍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等新闻事件,用图文并茂的形式讲解时政,有利于民众了解时局,B项正确;持客观立场与“泰西各国闻而不平”等不符,排除A项;其中“和议”指的是《马关条约》而非《辛丑条约》,排除C项;日本通过《马关条约》割占了台湾等地,晚清政府未能维护国家的领土完整,排除D项。故选B项。
9.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凡尔登之役”、“段内阁正式成立”等信息可知,凡尔登战役发生在1916年,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破坏性最大,时间最长的战役;1916年3月,袁世凯在全国人民的声讨中被迫取消帝制,邀请段祺瑞出任国务总理,组建内阁,B项正确;ACD项时间不符,排除ACD项。故选B项。
10.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土地革命时期,中央苏区开办的正规干部学校,可能把《巴黎公社》和《中华苏维埃政权的现在与未来》等指导工农革命的文章作为学习内容,说法②③符合题意,C项正确;《论人民民主专政》是毛泽东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发表的文章,《论持久战》发表于1938年秋,说法①④不符合题意,排除与之组合的ABD三项。故选C项。
11.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1953年8月底……增加生产、 增加收入、厉行节约、紧缩开支”可知,我国实行节约增产运动,结合所学,1953年我国实施“一五”计划,为支援工业化所需的资金和粮食,推动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我国实行节约运动,A项正确;国民经济调整任务是1960年冬开始,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农村地区,排除C项;“银元之战”与“米棉之战”是在1949年,排除D项。故选A项。
12.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60年代前期,面对严峻的国际形势和战争威胁,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四川在三线建设中的地位,大力推进攀枝花钢铁项目建设,并建成了我国最大的钒、钛、钢生产基地,有利于国防安全和资源开发,改善了工业布局不平衡的局面,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说法①②③符合题意,A项正确;直到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才改变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路线,说法④不符合题意,排除与之组合的BCD三项。故选A项。
13.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21世纪以来,中国主导的亚投行、杭州峰会、金砖厦门会晤、亚洲文明对话、国际进口博览会等外交活动,向世界传达了中国声音、中国参与并引领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完善,为世界发展作出重大贡献,D项正确;二十国集团中大多数国家不是周边国家,排除A项;材料与推动和平解决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无关,排除B项;金砖五国中有部分国家是发展中国家,排除C项。故选D项。
14.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王控制着中央官员,直接任命、指挥行省总督、驻军指挥官,反映出波斯帝国实行的是君主专制制度,B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所有官职都与国王的家事关系密切 ,排除A项;波斯未能最终征服希腊,排除C项;哈里发并非波斯帝国的最高统治者,排除D项。故选B项。
15.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罗马民法大全》 和 俄罗斯圆顶多塔建筑可以用来印证东罗马即拜占庭文明继承发展了古希腊、罗马文明,影响了近代西方文明尤其是斯拉夫文明的形成,说法②④符合题意,D项正确;骑士文学属于西欧而非拜占庭文明,《吉尔伽美什》是古代两河流域留下的史诗,与拜占庭文明无关,说法①③不符合题意,排除与之组合的ABC三项。故选D项。
16. 【答案】A
【解析】
【详解】通过观察两张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 1 中国王和大大小小的封君封臣组成贵族等级制度,容易造成割据,图2中淡化了不同等级隶属关系,世俗王权和民族国家得到发展,说法①③符合题意,A项正确;图 2 展示的等级君主制适用于部分而非所有西欧国家,图1到图2与西欧商品经济发展有关,并非19世纪资本主义制度扩展的产物,说法②④不符合题意,排除与之组合的BCD三项。故选A项。
17.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美洲的印第安土著的比例要小于非印第安种族的比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资方殖民国家在美洲大肆屠杀印度安人,并且将黑人从非洲贩卖至美洲,使美洲的人口结构产生显著变化,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西葡两国的黑奴贸易与其他国家比较,得不出西葡两国的黑奴贸易远超他国,排除A项;西属美洲印第安人占比是41.7,材料无法体现遭到种族灭绝,排除B项;材料得不出非洲文化发展为拉美的主流,排除D项。故选C项。
18.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新航路开辟,促使欧洲贸易中心由意大利转移到大西洋沿岸,奥斯曼土耳其阻断了东西方贸易的商路,造成意大利的贸易地位下降,①②正确,A项正确;意大利处于分裂状态,与威尼斯的欧洲贸易地位下降无关,排除③,排除BD项;拿破仑战争是指拿破仑称帝统治法国期间(1803年—1815年)爆发的各场战争,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④,排除C项。故选A项。
19.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1847年恩格斯为共产主义者同盟撰写纲领,论述无产阶级革命的条件、内容、斗争策略以及未来社会基本特征,揭示资本主义灭亡和共产主义胜利的历史必然性,为《共产党宣言》的发表做了准备,C项正确;材料与分析资本家剥削工人秘密即《资本论》无关,排除A项;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是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排除B项;19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无产阶级已登上了历史舞台,排除D项。故选C项。
20. 【答案】B
【解析】
【详解】通过观察图中四条曲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70—1914年即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英法德俄四大国国防费用的明显增加和不平衡发展,反映出各国的实力对比发生了重大改变,大国矛盾通过不断升级的军备竞赛,使得国际局势日益紧张,说法②④符合题意,B项正确;英国国防费用持续大幅增加与图中曲线体现的信息不符,德、俄军费超过英国说明其与各国占有的殖民地数量并不一致 ,说法①③不符合题意,排除与之组合的ACD三项。故选B项。
第二部分
本部分共5题,共50分。
21. 【答案】(1)措施:和亲通婚、册封首领、设机构管辖、屯戍开发、互市贸易等。
(2)特点:治理方式延续中有创新;因俗而治,因地制宜,多制并举;实行更加直接管理:呈现与内地一体化的趋向。
意义:元朝的边疆治理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此前羁靡之治的局限,丰富和发展了边疆民族政策;有利于边疆地区社会经济和文化事业的发展;加强了中央对边疆地区的管辖,扩大了中央政府的赋役来源;促进了人口迁徙和民族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部分措施影响至明清时期,对中国疆域的奠定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解析】
【详解】(1)措施:根据材料一中“历朝在边疆地区推行羁縻之治”“任用宗教首领统摄军民”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汉到唐宋通过和亲通婚、册封首领、设机构管辖等措施治理边疆;根据“元朝还派重兵驻守屯田”“四境皆有屯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历朝治理边疆的措施还包括屯戍开发、互市贸易等。
(2)特点:根据材料中“因其俗而柔其人”“在南部边疆施行土官制度,在北部草原则沿用万户制度”可知,因俗而治,治理方式延续中有创新;根据“依地区有所不同,或设路、府、州、县,或立万户、千户、百户等各级行政组织,或置宣抚司、安抚司、招讨司等职守,在吐蕃地区还任用宗教首领统摄军民”可知,因地制宜,多制并举;根据“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和内地一样设制统治”可知,实行更加直接的管理,呈现与内地一体化的趋向。意义:根据材料中“中央委派流官大员坐镇主治,同时兼用土酋”可知,元朝的边疆治理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此前羁靡之治的局限,丰富和发展了边疆民族政策;根据“漠北高原也有大量各族军队、商人、工匠涌入”“教民播种,为陂池以备水旱,创建孔子庙,明伦堂,购经史,授学田,由是文风稍兴”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运用唯物史观,从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和国家发展等方面分析可知,元朝边疆治理有利于边疆地区社会经济和文化事业的发展,加强了中央对边疆地区的管辖,扩大了中央政府的赋役来源,促进了人口迁徙和民族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部分措施影响至明清时期,对中国疆域的奠定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22. 【答案】示例:从邮驿到邮政的变迁是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缩影。
清朝初期,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邮、驿结合,信息传递管理体系完整,便利了国家治理,加强了内地和少数民族的经济、文化联系;19世纪中后期,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政治腐败,邮驿制度落后低效,西方资本主义为便利其侵略,纷纷设立近代邮政局,“客邮”业务广、效率快,却严重侵犯了中国利权,影响了中国的国计民生;在洋务派的推动下,清政府设立大清邮政局,民国初年,基本完成邮驿到邮政的转变;邮驿到邮政的演进过程,是中外政治、经济和文化碰撞、交流的结果,交通通信事业近代化的表现;近代邮政制度的产生和发展,客观上推动了物资和信息的传递,有利于中国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进步,体现了西学东渐的发展。
【解析】
【详解】评析:首先,了解问题类型和中心;然后,综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运用唯物史观,结合时代背景,分析邮驿到邮政转变的原因、进程和影响,如根据“清前期在明朝邮驿制度的基础上,把以通信传递为主要功能的‘邮’和以负责提供夫马车船、粮草食宿为主要职责的‘驿’合而为一,驿站从间接为通信使者服务转变为直接处理通讯事务的机构”“飞报军情,递运正供物料与给边钱粮”“令行于环海无阻”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清朝初期,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邮、驿结合,信息传递管理体系完整,便利了国家治理,加强了内地和少数民族的经济、文化联系;根据“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大量军事文书被耽搁严重影响了战事”“(列强客邮)侵我大权,攘我大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中后期,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政治腐败,邮驿制度落后低效,海关兼办邮政,西方资本主义为便利侵略活动,纷纷设立近代邮政局,“客邮”业务广、效率快,侵犯中国利权,影响国计民生;根据“张之洞建议大举开办邮政”“1897 年,大清邮政官局成立”“1906 年,清政府设立中央职能部门‘邮传部’,将裁撤驿站作为主要目标。民国初年,‘裁驿归邮’基本完成”可知,在洋务派推动下,清政府设立大清邮政局,到民国初年,基本完成邮驿到邮政的转变;最后在史实论述基础上,综合材料信息,运用唯物史观,对史实进行评价,如明确邮驿到邮政的演进过程,受中外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是交通通信事业近代化的表现,近代邮政制度的产生和发展,客观上推动了物资和信息的传递,有利于中国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进步,体现了西学东渐的发展。
23. 【答案】示例:
观点:标语口号宣传了党的政策,推动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
时期和口号:大革命时期“打倒军阀,打倒列强”;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军队绝对服从党的领导”“打土豪分田地,建立苏维埃政权”;解放战争时期:“和平、民主、团结”“耕者有其田”“将革命进行到底”。
论述:国民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提出“打倒军阀,打倒列强”等口号,在全国人民面前第一次明确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推动了国共合作和国民大革命的发展;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通过“军队绝对服从党的领导”“打土豪分田地,建立苏维埃政权”等口号,加强人民军队的建设,推进土地革命发展,壮大了工农武装力量,实践并发展了工农武装割据,保存、壮大了民主革命力量;解放战争时期,以“和平、民主、团结”宣传中国共产党维护和平、争取民主的立场,通过“耕者有其田”“将革命进行到底”等标语,发动农民参加土地改革,团结各民主阶级,取得了解放战争的完全胜利。简洁、明了、通俗易懂且有时代感的标语口号,见证了党领导人民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过程,是党进行群众工作和舆论宣传的重要手段。
【解析】
【详解】论述:首先,阅读材料,围绕“标语口号与新民主主义革命”,选择一个角度,提炼出具体的观点,如标语口号宣传了党的政策,推动了民主革命的发展;然后,综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从表格中选择三个时期,每个时期提取一、两个可以论证个人观点的代表性口号,如选择大革命时期的“打倒军阀,打倒列强”、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军队绝对服从党的领导”“打土豪分田地,建立苏维埃政权”和解放战争时期的“和平、民主、团结”“耕者有其田”“将革命进行到底”等标语口号;接下来,运用唯物史观,论证标语、口号在宣传党的政策,推动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发展方面的作用,如指出国民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提出“打倒军阀,打倒列强”等口号,在全国人民面前第一次明确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推动了国共合作和国民大革命的发展,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通过“军队绝对服从党的领导”“打土豪分田地,建立苏维埃政权”等口号,加强人民军队的建设,推进土地革命,壮大了工农武装力量,实践并发展了工农武装割据,保存、壮大了民主革命力量,解放战争时期,以“和平、民主、团结”宣传中国共产党维护和平,争取民主的立场,通过“耕者有其田”“将革命进行到底”等标语,发动农民参加土地改革,团结各民主阶级,争取解放战争的完全胜利等;最后在史实论述基础上,总结经验,提升认识,说明简洁、明了、通俗易懂且有时代感的标语口号,见证了党领导人民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过程,是党进行群众工作和舆论宣传的重要手段;整个解题过程注意观点正确,论证充分,史论结合,逻辑清楚。
24. 【答案】(1)不同:宋代书院在山林,中世纪大学在城市:宋代书院由学者、思想家修建,政府支持,中世纪大学是城市创建,国王、教会支持;宋代书院传授儒家思想,重视教学、藏书及学术研究:中世纪大学传授神学、自然科学、法学等,重视大学的独立性。
(2)示例;中国宋代书院:唐末五代战乱中,官学衰败:宋朝建立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宋朝重视科举取士,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印刷术发展,使书籍更加普及:佛教广泛传播,对中国文化产生影响。宋代书院推动了文化教育的发展:有利于儒家思想的传播和理学形成:有利于社会阶层流动:对后世也产生了一定影响。
西欧中世纪大学:随着封建社会走向稳定,工商业逐渐复兴和繁荣:10—11世纪城市兴起,享有不同程度的自治:手工业者和商人组织的行会和商会发展:古希腊罗马文化提供了知识基础。中世纪大学推动了学术研究和教育的世俗化:培养了一批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为此后文艺复兴和自然科学的发展提供了条件:为近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参考。
【解析】
【详解】不同:根据材料一中“(书院)往往依山林”,对比材料二中欧洲大学的分布可知,宋代书院在山林,中世纪大学在城市;根据材料一中“朱熹在此讲学,朝廷又赐国子监经书”等信息,对比材料二中“西欧中世纪大学前期以教会办学为主,后期以城市世俗办学为主”“得到了国王的支持”可知,宋代书院由学者、思想家修建,政府支持,中世纪大学是城市创建,国王、教会支持;根据材料一中“理学家张栻曾在此讲学,并和朱熹进行学术探讨和论辩”“集教学、藏书及学术研究于一体”,对比材料二中“(牛津大学)在数学和自然科学方面走在欧洲前列”“(巴黎大学)以神学著称于世”“由教师或学生组成的自治团体来管理大学”等信息可知,宋代书院传授儒家思想,重视教学、藏书及学术研究,中世纪大学传授神学、自然科学、法学等,重视大学的独立性。
阐释:首先,选择一个要阐释的问题,并明确出来,如中国宋代书院适应并推动了社会的发展;确定问题后,综合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结合时代背景,运用唯物史观,从政治、经济、思想和文化教育等方面分析,如指出唐末五代战乱导致官学衰败,宋朝建立后,社会秩序相对安定、经济发展,政府重视科举取士,读书风气浓厚,印刷术发展使书籍更加普及以及佛教广泛传播等因素,促进了宋代书院的发展,并因此推动了文化教育和儒家思想发展,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后世发展;解题过程中注意全面分析,史实准确,逻辑清楚。
25. 【答案】(1)原因:英国的政策激起了北美人民的强烈不满;启蒙思想在北美得到传播;美利坚民族认同感不断增强,分散的殖民地逐渐走向联合;殖民地民众在抗税过程中提出了政治诉求。
(2)变化:从贸易垄断政策转向自由贸易政策。影响:这一变化适应了英国工业革命的发展需求,为其提供广阔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英国逐渐成为“世界工厂”和世界贸易中心;通过自由贸易的方式进行殖民扩张,推动了英国殖民方式的调整;客观上有利于世界贸易的发展。
【解析】
【小问1详解】
原因:根据“英国在北美殖民地颁布了一系列税法”“这几乎影响到所有居民,遭到了强烈反对”得出英国的政策激起了北美人民的强烈不满;根据“我们应当站在天赋权利这个共同的立场上”得出启蒙思想在北美得到传播;根据“我们所有的人都是美利坚人”得出美利坚民族认同感不断增强,分散的殖民地逐渐走向联合;根据“九个殖民地议 会的代表在纽约召开大会,提出‘无代表不纳税’”得出殖民地民众在抗税过程中提出了政治诉求。
【小问2详解】
变化:根据“英国对北美殖民地实行贸易垄断政策”“英国与多个国家签订自由贸易条约”,概括得出从贸易垄断政策转向自由贸易政策。影响:根据“这种政策阻碍了自由竞争,损害国家利益”“寻求更多的商埠和市场”,结合所学,得出这一变化适应了英国工业革命的发展需求,为其提供广阔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英国逐渐成为“世界工厂”和世界贸易中心;根据“自由贸易原则是将外国变为我们宝贵殖民地极好的方式,而我们也不必负担统治他们的责任”得出通过自由贸易的方式进行殖民扩张,推动了英国殖民方式的调整;根据“自由贸易在 19 世纪取得的最伟大的胜利”,根据所学,分析得出客观上有利于世界贸易的发展。2023北京东城高三(上)期末
历 史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45分)
本部分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1. 有学者认为,在中国的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之间应增加玉石时代,并称之为“方国”阶段。这一时期的文化遗存中首领“惟玉为葬”“以玉为礼”,较为复杂的玉器组合只出现于大型石棺墓内。由此可见,玉石时代的特征是( )
A. 经济生活经历了第一次革命 B. 阶级分化明显,孕育国家雏形
C. 奠定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 D. 崇尚敬天保民,形成礼乐制度
2. 春秋时期,晋楚鄢陵之战中楚人苗贲皇为晋国出谋,楚国任用晋人伯州犁,出现了“楚材晋用”和“晋材楚用”的情况;战国时期,秦王重用楚国人李斯,“二十余年竟并天下”。这说明春秋战国时期( )
A. 各民族间交往交流交融,形成华夏认同 B. 不同学派提出各自主张,出现百家争鸣
C. 统治者为争霸招揽人才,推动士人流动 D. 中华文化吸收外来文化,主张和而不同
3. 南越是秦末至西汉前期的地方政权。公元前113年,“(南越)求内属……三岁一朝,除边关。于是天子(汉武帝)许之,赐其(印)”,“(南越)用汉法,比内诸侯”。次年,南越叛乱,汉武帝出兵平叛,置郡。对该图文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①保障了“西南丝绸之路”的畅通 ②“推恩令”的实施削弱了诸侯国
③西汉加强了对岭南地区的治理 ④利于中原文化在岭南地区传播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4. “(南宋)建炎之后,江、浙、湖、湘、闽、广,西北流寓之人遍满。绍兴初,麦一斛至万二千钱,农获其利,倍于种稻。而佃户输租,只有秋课(稻);而种麦之利,独归客户。于是竞种春稼,极目不减淮北”,也有诗言:“隔岁种成麦,起麦秧稻田。”以上材料可佐证南宋时期( )
①农业领域存在稻麦复种现象②客户租种土地,以小麦交租
③北人南迁带动小麦种植推广④改变了传统的自然经济结构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5. “以文书御天下”是中国古代政治运作的重要特征。下列史料与阐释对应正确的是( )
史料 阐释
A “制诏,三代无文,秦始有之”“秦并天下,改命曰‘制’,令曰‘诏’,于是‘诏'兴焉” 秦朝开始确立文书制度,并建立起文书传送系统
B “(唐)中书、门下,机要之司。诏敕如有不稳便,皆须|执论……凡制,敕施行,京师诸司有符、移、关,牒(公文统称)下诸州者,由都省(尚书省)以遣之” 官方文书种类繁多,由三省共同签署并负责执行
C 《大明律》规定;“凡增减官文书者,杖六十”“兄官文书稽(耽误)程者,一日吏典笞一十,三日加一等,罪止笞四十” 以法律手段保证文书工作的正常进行,严惩擅改或延误
D 雍正谕内阁:“是以令其密折具奏。及发与廷议有裁去本人姓名者,无非欲诸臣无所回护,直言无隐” 官员上奏密折不必署名,体现决策机制的规范化
A. A B. B C. C D. D
6. 1899年,英俄达成协议:“(二)俄国保证不在长江流域为它自己或为俄国臣民……谋取任何铁路让与权,并且不直接或间接阻碍那个地区内英国政府所支持的铁路事业;(三)英国对于长城以北的铁路让与权也负有一种类似的义务。”这说明( )
A. 英俄互相承认在华势力范围 B. 清政府接受了英俄在华特权
C. “东南互保”协议开始生效 D. 列强联合镇压了义和团运动
7. 下表为北洋政府审定发行的两部教科书中关于“辛亥革命”的内容。它们( )
发行时间 书名 内容
1912年 《小学历史教科书》 时孙文自海外归,被举为临时大总统……清帝逊位。孙文亦辞职,参议院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黎元洪为副总统,南北统一,遂为亚洲第一共和国
1915年 《中华女子国文教科书》 袁世凯深虑战祸延长,举国糜烂,力持停战,遣使南行,与民军议定优待皇室条件,清廷遂宣告逊位……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建设共和政治
A. 都批判袁世凯夺取了革命的成果 B. 都视孙中山领导为革命成功关键
C. 认识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D. 反映出历史解释受作者立场影响
8. 下列是关于中国共产党开展政权建设的两则史料,对其解读最为合理的是( )
◆在我们边区政府中,共产党员和其他党派的人士,以及无党无派的人士,都很亲密的合作……非共产党员都同样有职就有权,使工作得到更大的发展 ◆村和县的议会出现了,村选是整个制度的基础,由边区参议会选举政府,这真正代表了中国的一种革命,农民第一次走进了政府机构
A.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受到广大农民欢迎
B. 抗日民主政权团结抗日力量,激发了民众参政热情
C. 人民民主专政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
D.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证了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9. 1947年12月,毛泽东在《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中指出:“现在,比较十八个月以前,人民解放军的后方也巩固得多了”“中国人民的革命战争,现在已经达到了一个转折点……这是蒋介石的二十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得出这些论断的依据有( )
①土地改革的实施②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人战略进攻③解放军占领南京④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10. 下图体现1978-1985年第二、三产业对国民生产总值增长拉动的变化情况。导致变化的主要原因有( )
①三线建设改善国家工业布局②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初步展开
③对外开放迈出了重大的步伐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11. 下图是居鲁士圆柱,其铭文是为纪念公元前6世纪波斯国王居鲁士修建巴比伦神庙而作。内容有:“马尔都克(巴比伦保护神》……大声宣布居鲁士为凌驾于一切之上的君主”“世界上所有坐于王座之上的王,从地中海到波斯湾……在巴比伦向我(居鲁士)献上贡品,亲吻我足”“我加固了巴比伦城伟大的城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铭文神化君权,夸耀帝国疆域辽阔②波斯帝国占领了巴比伦并加以建设
③两河流域因战争融入了希腊化世界④整个地中海变成了波斯帝国的内海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12. 中古时期,法国国王把铸币权授予诸侯。12世纪中期,享有铸币权的诸侯有300余人。至14世纪初,保有铸币权的诸侯30余人,15世纪只有7位诸侯留有铸币权。上述材料可以佐证法国( )
A. 封君封臣制度巩固 B. 封建王权不断强化
C. 庄园经济快速发展 D. 货币贬值日益加重
13. 1874年,日本内务省劝业寮因传统制茶不符合国外市场需要,制定了《红茶制法书》。后又说明了西红柿、甜菜、燕麦等西洋品种情况,并发布告询问民众,是否愿意尝试种植此类品种。上述材料表明明治政府( )
A. 推行“文明开化” B. 大力加强中央集权
C. 实行“殖产兴业” D. 走上军国主义道路
14. 如果为下图标注一个题目,最恰当的是( )
A. 商路上的中西文化交流 B. 全球航路的开辟与奴隶贸易
C. 资本主义在世界的扩展 D. 二战以后劳动力的全球流动
15. 下列史料涉及的历史事件,按时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苏联军队尽早地参加对日作战……是为我们太平洋地区作战提供最大支援所必需”
②“靠凡尔赛和约来维系的整个国际体系、国际秩序是建立在火山上的”
③“自本声明公布之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日本国之间迄今为止的不正常状态宣告结束”
④“巴黎被‘公社万岁!’的雷鸣般的呼声惊醒了……(无产者)已经了解到:夺取政府权力以掌握自己的命运,是他们必须立即履行的职责和绝对的权利”
A. ①②③④ B. ②④③① C. ②③①④ D. ④②①③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共55分)
16. 古代国家治理
材料 1993年,江苏连云港尹湾村出土了木牍《集薄》,它被认为是我国首次发现的西汉时期地方向朝廷呈报的上计薄。其部分内容如下:
乡百七十,口百六,里二千五百卅四,正二千五百卅二人
乡三老(民间推举,掌教化)百七十人,孝弟力田(发挥道德榜样作用的乡民)各百廿人
都尉一人,丞一人,卒史九人,属五人,书佐十人,啬夫(掌狱讼,赋税)一人
户廿六万六千二百九十,多前二千六百廿九,其户万一千六百六十二获流(安置流民)
提封(郡土地总数)五十一万二千九十二顷八十五亩二,如前
种宿麦十万七千三百十顷,多前千九百廿顷八十二亩
年七十以上受杖(鸠杖)二千八百廿三人
(蹑济)用谷七千九百五十一石八斗升半
春种树六十五万六千七百九十四亩,多前四万六千三百廿亩
一岁诸钱入二万万六千六百六十四万二千五百六钱
一岁诸钱出一万万四千五百八十三万四千三百九十一
一岁诸谷入五十万六千六百卅七石二斗二升少□升
注:“□”表示该字史学界尚无明确解释。
(1)依据材料,归纳西汉考核官员的主要内容。
(2)充分挖掘材料信息,说明西汉时期国家治理的特点。
17. 党的基层组织基层党组织是开展党的活动的基本单位,中国共产党在党章中多次修订有关基层组织的内容。
会议 党章中关于基层组织的部分内容
中共一大 (1921年) 七、有五名党员的地方可建立地方委员会
中共四大 (1925年) 第五条各农村各工厂各铁路各矿山各兵营各学校等机关及其附近,凡有党员三人以上均得成立一支部……支部人数过多时,得斟酌情形分为若干小组
中共六大 (1928年) 第十八条支部任务:支部为使与工农联系起来的组织
中共七大 (1945年) 第四十九条党的基础组织,是党的支部 第五十二条支部必须使人民群众与党密切结合起来
中共八大 (1956年) 第五十二条……支部的任务是:……(五)领导群众积极参加国家的政治生活;(六)领导群众发扬积极性和创造性,巩固劳动纪律,保证完成生产计划
中共十四大 (1992年) 第三十二条……对全民所有制企业基层党组织,要求其发挥政治核心作用①
中共二十大 (2022年) 第三十三条街道、乡、镇党的基层委员会和村、社区党组织,统一领导本地区基层各类组织和各项工作,加强基层社会治理,支持和保证行政组织、经济组织和群众性自治组织充分行使职权
注:①由于其他企业,如乡镇企业、三资企业、私营企业、企业集团中党的基层组织的工作还需要在实践中探索,中共十四大未写入党章。2002年中共十六大党章修订明确“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党的基层组织”。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解读党章中关于党基层组织规定的变化。
18. 变局与危机
材料一 15-17世纪的中国经济首次面对全球经济的新格局,西欧和日本商人用白银购买中国的生丝与丝织品、瓷器、茶叶、蔗糖,西欧商人把东南亚香料等产品输往中国,澳门成为重要的贸易中转站之一,西方学者将其概括为“丝—银”对流。巨额白银资本的流入,刺激了太湖流域及东南沿海地区经济的蓬勃发展,物价多以银两计算。福建海商携中国商品蜂拥至马尼拉,交换墨西哥白银。基督教以澳门等地为据点,形成网状基督教文化圈。原先无法挑战中国朝贡制度的那些国家如日本、缅甸以及葡萄牙等殖民者,也居然能与中国作对,甚至发动对中国的攻击。晚明(16世纪下半叶至17世纪中叶)历史大变局的帷幕慢慢揭开。
——改编自李伯重《火枪与账薄:早期经济全球化时代的中国与东亚世界》
材料二 17世纪重大事件时间轴
材料三 革命、战争、弑君等于17世纪频繁上演,其程度与范围不仅前所未有,而且呈现全球弥漫的态势。可以说,从英格兰、法国到沙俄帝国、奥斯曼帝国到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以至南北美洲,无一幸免。17世纪是“充满危机的世纪”。
——(英)帕克《全球危机》
(1)依据材料一,指出“晚明历史大变局”表现。
(2)综合三则材料,结合史实,谈谈你对17世纪“充满危机”的认识。
19. 探究与写作
以下是有关美国伊利诺伊州芝加哥城的一些史料
序号 内容简介
① 1834年芝加哥从国会获得拨款用于港口改造,五大湖上的船只可直入芝加哥河道。1848年,在州议会支持和筹备下,芝加哥运河建成……经过芝加哥的铁路四通八达。 ——《湖畔月刊》专栏“芝加哥和它的铁路”(1852年)
② 30万芝加哥人居住在后街棚屋中,饱受简陋厕所、动物粪便和垃圾的恶臭的侵袭,完全没有起码的阳光、空气和给排水。 ——芝加哥城市住房协会调查委员会《芝加哥租房情况》(1901年)
③ 商会通过社会交往、思想自由交流和合作共勉,推动芝加哥城市公共福利,促进商业利益。 ——《芝加哥商会宪章》(1907年)
④ 1860-1900年芝加哥人口统计表 年份总人口原住民外来移民(主要来自北欧东南欧)186010926054636546241880503185298326204859190016986751111463587212
——美国国家人口普查局公布数据
⑤ 照片说明:1871年芝加哥发生大火灾,市中心成为一片废墟。灾难过后,破旧的木制建筑被清除,加装电梯、全钢架构、防火的芝加哥式摩天大楼平地而起,影响至今。19世纪末,马歇尔 菲尔德百货公司在摩天大楼里让顾客在优美的环境中自由浏览商品,创造出全世界竞相效仿的零售模式。 ——《芝加哥大火:目击者描述及70张照片和插图》
⑥ 1893年的一则报道:芝加哥举办世界博览会期间,两名世博会的建筑工人―一个黑人与一个白人发生了争斗。受到种族主义思想毒害的旁观者,把黑人吊在街灯柱上,高喊:“吊死这个黑鬼。” ——(英)丹 克鲁克香克《摩天大楼:始于芝加哥的摩登时代》
依据史料,围绕芝加哥城市发展,完成论文写作的三个步骤。
(1)提出论文题目,主题明确,具有可研究性
(2)整理相关史料,从表格中选取两则支撑论文写作的史料(写出序号),逐条辨析其史料价值
(3)书写论文结语,结论客观、全面,有宏观、高度的认识
20. 从“第三世界”到“发展中国家”
材料 “第三世界”一词产生于二战后。1952年,法国学者提到:“我们常说有两个对抗世界,却常常忘记还有一个第三世界。这两个世界感兴趣的是如何征服第三世界。”1973年,第四次不结盟会议正式把“第三世界”写进纲领性文件。1974年,毛泽东说:“我看美国、苏联是第一世界。中间派日本、欧洲、澳大利亚、加拿大是第二世界。咱们是第三世界。亚洲除了日本都是第三世界,整个非洲都是第三世界,拉丁美洲都是第三世界。”随着世界各国、各种国际组织、国际会议及广大民众的广泛使用,“第三世界”成为国际政治的通用语,虽然也常常与“发展中国家”一词交替使用,但是其使用频率远高于“发展中国家”。冷战结束后,“第三世界”的使用频率明显下降。西方国家出现“第三世界消亡论”思潮,认为由于苏联解体,“第三世界”这一概念变得毫无意义。我国学界认为,冷战后,“第三世界”将面临更为复杂的生存环境,用“发展中国家”称谓这类群体更加符合时代主题和历史发展趋势。
——改编自刘青建《如何称谓发展中的国家群体―对第三世界的认识》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说明二战后“第三世界”一词被广泛使用的背景,解释冷战后用“发展中国家”称谓这类群体的合理性。
参考答案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45分)
本部分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1.【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这一时期的文化遗存中首领‘惟玉为葬’‘以玉为礼’,较为复杂的玉器组合只出现于大型石棺墓内。”可见在当时已经出现了贫富分化和阶级的差异,这有利于早期国家雏形的出现,B项正确;材料所述体现出阶级分化,与经济生活的革命无关,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各个地区文化的特点,无法推出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排除C项;材料所述与“敬天保民”“礼乐制度”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2.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中的“楚材晋用”、“晋材楚用”及“秦王重用楚国人李斯”说明在当时诸侯割据纷争的背景下,各诸侯国纷纷招揽人才,以实现富国强兵,C项正确;材料与民族交融无关,排除A项;材料与思想领域上的变革无关,排除B项;材料与吸收外来文化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3.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材料“(南越)求内属……三岁一朝,除边关。于是天子(汉武帝)许之,赐其(印)”,“(南越)用汉法,比内诸侯”并结合所学可知,南越是对聚居于两广地区的少数民族称呼。而“西南丝绸之路”是从观众平原入蜀至成都平原,沿着横断山麓南下,跨域澜沧江、怒江,向西进入缅甸和印度,再通往中亚、西亚等地的商路,因此材料中的“南越”与“西南丝绸之路”无关,①错误;“推恩令”是解决王国问题,与南越无关,②错误;据材料“南越叛乱,汉武帝出兵平叛,置郡”可知,汉武帝时期加强了对岭南地区(包括南越)的治理,③正确;据材料“(南越)用汉法,比内诸侯”可知,利于中原文化在岭南地区传播,④正确。D项正确。排除A、B 、C项。故选D项。
4.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绍兴初,麦一斛至万二千钱,农获其利,倍于种稻”“竞种春稼,极目不减淮北”“隔岁种成麦,起麦秧稻田”可知,南宋时期农业领域存在稻麦复种现象,①说法正确;根据材料“而佃户输租,只有秋课(稻);而种麦之利,独归客户”可知,租种土地要以稻米交租,②不符合材料;根据材料“西北流寓之人遍满。绍兴初,麦一斛至万二千钱,农获其利,倍于种稻”可知,北人南迁带动小麦种植推广,③说法正确;传统的自然经济结构没有发生改变,④不符合史实;综上所述,①③符合题意,B项正确;②④不符合题意,排除ACD项。故选B项。
5.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大明律》规定:‘凡增减官文书者,杖六十’‘兄官文书稽(耽误)程者,一日吏典笞一十,三日加一等,罪止笞四十’ ”可见明朝以法律手段保证文书工作的正常进行,严惩擅改或延误,C项正确;根据材料“制诏,三代无文,秦始有之”“秦并天下,改命曰‘制’,令曰‘诏’,于是‘诏’兴焉”并结合所学可知,秦朝皇帝制度下强调皇帝独尊,政令称之为“诏”,无法得出秦朝开始确立文书制度,并建立起文书传送系统,排除A项;“(唐)中书、门下,机要之司。诏敕如有不稳便,皆须|执论……凡制,敕施行,京师诸司有符、移、关,牒(公文统称)下诸州者,由都省(尚书省)以遣之”的大致意思为唐代中书省、门下省是重要部门,诏敕如存在问题,可进行商量讨论,实行的时候交由尚书省,无法得出官方文书种类繁多,由三省共同签署并负责执行,排除B项;材料中“是以令其密折具奏。及发与廷议有裁去本人姓名者,无非欲诸臣无所回护,直言无隐”强调官员上奏密折不必署名,是为了避免出现官官相护的现象,官员直接对皇帝负责,从而更好的维护皇权,强化君主专制,与决策机制的规范化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6.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的英俄协议来看,双方互相承认对方的势力范围,说明当时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清政府的态度,排除B项;“东南互保”协议是在1900年义和团运动爆发后,排除C项;此时义和团运动尚未开始,排除D项。故选A项。
7.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文化是政治的体现,1912年中华民国选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后为了让清帝退位与袁世凯达成协议,在孙中山的领导下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文化导向较为客观;1915年是袁世凯执政,利用自身权势,篡改历史维护自身形象,D项正确;都批判袁世凯夺取了革命的成果,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A项;都视孙中山领导为革命成功关键,与题干信息不符,1915年的教科书未提及孙中山,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涉及人民群众的作用,排除C项。故选D项。
8.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在我们边区政府中,共产党员和其他党派人士,以及无党无派的人士,都很亲密的合作……非共产党员都同样有职就有权,使工作得到更大的发展”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共产党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独立自主的原则,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在边区建立了“三三制”民主政权;根据材料信息“村和县的议会出现了,村选是整个制度的基础,由边区参议会选举政府,这真正代表了中国的一种革命,农民第一次走进了政府机构。”可见在陕甘宁边区实行村选制度,提高了农民参政的可能性和积极性。可见中国共产党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抗日力量,激发了民众参政热情,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B项正确;1931年11月在江西瑞金召开的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宣告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A项;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人民民主专政是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担负着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C项;材料所述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9.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解放战争时期,随着解放区的扩大,中共中央强调通过反奸清算、减租减息、退租退息的方式实行土地改革,使农民获得土地。1947年夏,在河北平山县西柏坡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制定了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制度的《中国土地法大纲》。各解放区掀起土地改革群众运动,使亿万农民在政治上、经济上获得了解放;1947年6月,刘伯承、邓小平率军突破黄河天险,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战略进攻的序幕;1949年4月21日,解放军发起渡江战役,23日,解放军占领南京,国民党蒋介石集团在大陆的统治覆灭,中华民国时期结束;1949年春,在河北西柏坡召开七届二中全会,毛泽东在会上提出了促进革命取得全国胜利的基本方针,指出党的工作重心必须由乡村转移到城市,提出了革命胜利后党在各方面的基本政策。综上所述,①②符合题意,A项正确;③④时间在材料时间之后,不符合题意,排除BCD项。故选A项。
10.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1978——1985年第二、三产业对国民生产总值增长拉动变化”可知,1978年——1981年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对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的拉动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与改革首先在农村进行有关,而1981年出现转折,开始增长,这与改革开放之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初步开展相关,②③符合题意,C项正确;三线建设是20世纪60——70年代中国以加强国防为中心的战略大后方建设,①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和B项;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④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
11.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马尔都克(巴比伦保护神》……大声宣布居鲁士为凌驾于一切之上的君主”“世界上所有坐于王座之上的王,从地中海到波斯湾……在巴比伦向我(居鲁士)献上贡品,亲吻我足”可见铭文神化君权,夸耀帝国疆域辽阔,①正确;根据材料“我加固了巴比伦城伟大的城墙。”并结合所学可知波斯帝国占领了巴比伦并加以建设,②正确。①②正确,A项正确;两河流域因战争融入希腊化世界的原因是多元的、过程是漫长的,且材料未体现,③错误;罗马帝国鼎盛时期,把整个地中海变成了帝国内海,④错误,排除BCD项。故选A项。
12.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材料可知,法国国王将铸币权从地方收归到中央,说明的是封建王权不断强化,B项正确;封君封臣制逐步走向瓦解,排除A项;材料与庄园经济发展无关,排除C项;货币贬值与新航路开辟有关,排除D项。故选B项。
13.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1874年,日本内务省劝业寮因传统制茶不符合国外市场需要,制定了《红茶制法书》。后又说明了西红柿、甜菜、燕麦等西洋品种的情况,并发布告询问民众,是否愿意尝试种植此类品种。”可知,日本明治维新期间,实行“殖产兴业”,运用国家政权的力量,以各种政策为杠杆,大力扶持和保护日本资本主义的成长,推行“劝农”政策,C项正确;文明开化指的是西洋的文明传入至日本以致在制度及文化上出现巨大转变的现象,排除A项;大力加强中央集权,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走上军国主义道路,与材料提供的信息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14.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西欧、北美和大洋洲等发达地区从南欧、北非、东南亚、拉丁美洲等地吸收了大量的劳动力,助推了发达地区的资本主义发展,因此根据材料中的人口流向来看,反映的是二战以后劳动力的全球流动,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中西文化交流,排除A项;奴隶贸易主要是非洲人口流向美洲,排除B项;材料与资本主义在世界扩展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15.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与二战有关;②与一战后形成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有关;③与20世纪七十年代中日建交有关;④与1871年爆发的巴黎公社起义有关。结合上述分析可知正确排序是④②①③,D项正确,排除ABC项。故选D项。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共55分)
16. 【答案】(1)主要内容:户籍的登记与管理、垦田数量、粮食产量、赋税收支、教济、优抚等。
(2)特点:各级官员的设置及上计制度,表明国家管理制度的严密;管理人员既有中央任命的都尉、丞,也有乡里推举的三老等,表明政府管理与基层民众的自我管理相结合:大量农桑耕作收获情况,反映西汉以农为本:重视流民安置、敬老和救济情况,表明西汉重视民生;啬夫,三老、孝悌力田的不同职能,体现西汉国家治理中法律和教化并举。
【解析】
【详解】(1)主要内容:根据材料信息“乡百七十,口百六,里二千五百卅四,正二千五百卅二人”可推出户籍的登记与管理;根据材料信息“春种树六十五万六千七百九十四亩,多前四万六千三百廿亩”可推出垦田数量、粮食产量;根据材料“一岁诸钱入二万万六千六百六十四万二千五百六钱”可推出赋税收支;根据材料“户廿六万六千二百九十,多前二千六百廿九,其户万一千六百六十二获流(安置流民)”可推出教济、优抚等。
(2)特点:根据材料“ 1993年,江苏连云港尹湾村出土了木牍《集薄》,它被认为是我国首次发现的西汉时期地方向朝廷呈报的上计薄。”可见各级官员的设置及上计制度,表明国家管理制度的严密;根据材料“都尉一人,丞一人,卒史九人,属五人,书佐十人,啬夫(掌狱讼,赋税)一人”可见管理人员既有中央任命的都尉、丞,也有乡里推举的三老等,表明政府管理与基层民众的自我管理相结合:根据材料“提封(郡土地总数)五十一万二千九十二顷八十五亩二,如前”“种宿麦十万七千三百十顷,多前千九百廿顷八十二亩”可见大量农桑耕作收获情况,反映西汉以农为本:根据材料“(蹑济)用谷七千九百五十一石八斗升半”“户廿六万六千二百九十,多前二千六百廿九,其户万一千六百六十二获流(安置流民)”可见重视流民安置、敬老和救济情况,表明西汉重视民生;根据材料“乡三老(民间推举,掌教化)百七十人,孝弟力田(发挥道德榜样作用的乡民)各百廿人”可推出啬夫,三老、孝悌力田的不同职能,体现西汉国家治理中法律和教化并举。
17. 【答案】示例: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一大时,党员人数较少,党的基层组织较为简单:国民革命时期,建立了革命统一战线,因此中共四大规定在农村、工厂、学校等建立党支部,同时由于党员人数增多,因此在支部下设小组。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实行工农武装割据,中共六大要求支部作为“与工农联系起来的组织”:抗战胜利的前夜,在总结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经验的基础上,中共七大要求支部成为“与人民群众联系起来的组织”。基层组织的变化反映了党在革命斗争中不断壮大与成熟。
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伴随着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实现,中共八大明确支部任务之一为“领导群众积极参加国家的政治生活”:随着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开展,党支部的任务强调调动群众积极性,保障生产。对基层组织新的规定反映党在新中国成立后根据国家形势的变化进行自身调整。
改革开放以来,适应经济建设的需要,企业成为重要的社会组织,中共十四大和十六大加强企业基层党组织建设,发挥党组织在企业中的政治核心作用:进入新时代,随着基层民主制度的发展,中共二十大强调积极发挥党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基层组织规定的变化反映党支部的功能不断深化。
综上,在不同时期的实践中,党对基层组织工作认识不断深化,充分体现中国共产党不断自我革新,持续向前发展。
【解析】
【详解】示例: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从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基层组织形成状况;国民革命时期,建立了革命统一战线后党组织的发展变化;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实行工农武装割据的状况;抗战胜利的前夜,在总结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经验的基础上,中共七大要求建立人民群众联系起来的组织”及基层组织的变化反映了党在革命斗争中不断壮大与成熟;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伴随着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实现,中共八大明确国家的政治生活”;随着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开展,党支部的任务强调调动群众积极性,保障生产;改革开放以来,适应经济建设的需要,企业成为重要的社会组织,中共十四大和十六大加强企业基层党组织建设,发挥党组织在企业中;进入新时代,随着基层民主制度的发展,中共二十大强调积极发挥党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基层组织规定的变化反映党支部的功能不断深化等方面回答
18. 【答案】(1)中国与西方国家的经贸往来日益频繁,刺激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白银大量流人中国,白银逐渐成为主要流通货币:一个围绕白银输入中国的贸易网络逐渐形成,取代了传统的海陆丝绸之路:朝贡体系受到动摇,国家安全受到威胁:基督教文化传人中国,一定范围内传播了西方科学知识,开始西学东渐。
(2)示例:一方面,17世纪旧势力、旧秩序受到多方挑战。中央集权加强,封建割据势力遭到削弱:封建专制统治受到资产阶级革命的挑战:区域性战争造成欧亚地区政局动荡:亚洲、非洲,美洲等地区遭到西方殖民侵略,亚洲的古老帝国受到冲击: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削弱了天主教会的精神统治。
另一方面,17世纪也在危机中孕育着发展的因素。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开始建立:近代西方民族国家发展,外交制度建立,国际法形成:人们对世界的认识范围继续扩大,世界联系更加紧密,经济全球化初步呈现:资本主义快速发展:科学革命兴起。
综上所述,17世纪“充满危机”,其本质是政治、经济、国际关系、科学等领域发生的深刻变革和社会转型。
【解析】
【小问1详解】
根据“ 15-17世纪的中国经济首次面对全球经济的新格局,西欧和日本商人用白银购买中国的生丝与丝织品、瓷器、茶叶、蔗糖,西欧商人把东南亚香料等产品输往中国,澳门成为重要的贸易中转站之一”得出中国与西方国家的经贸往来日益频繁,刺激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根据“巨额白银资本的流入,刺激了太湖流域及东南沿海地区经济的蓬勃发展,物价多以银两计算。”得出白银大量流人中国,白银逐渐成为主要流通货币;根据“基督教以澳门等地为据点,形成网状基督教文化圈。原先无法挑战中国朝贡制度的那些国家如日本、缅甸以及葡萄牙等殖民者,也居然能与中国作对,甚至发动对中国的攻击。”得出一个围绕白银输入中国的贸易网络逐渐形成,取代了传统的海陆丝绸之路;根据所学得出朝贡体系受到动摇,国家安全受到威胁;根据“基督教以澳门等地为据点,形成网状基督教文化圈。”得出基督教文化传人中国,一定范围内传播了西方科学知识,开始西学东渐。
【小问2详解】
示例:根据所学,可从17世纪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的发展、思想文化退票乳房摄影的发展等角度概括危机的表现。可得出一方面,17世纪旧势力、旧秩序受到多方挑战。中央集权加强,封建割据势力遭到削弱:封建专制统治受到资产阶级革命的挑战:区域性战争造成欧亚地区政局动荡:亚洲、非洲,美洲等地区遭到西方殖民侵略,亚洲的古老帝国受到冲击: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削弱了天主教会的精神统治。另一方面,17世纪也在危机中孕育着发展的因素。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开始建立:近代西方民族国家发展,外交制度建立,国际法形成:人们对世界的认识范围继续扩大,世界联系更加紧密,经济全球化初步呈现:资本主义快速发展:科学革命兴起。综上所述,17世纪“充满危机”,其本质是政治、经济、国际关系、科学等领域发生的深刻变革和社会转型。
19. 【答案】(1)论文题目:芝加哥城市发展中的文化冲突
(2)史料整理:史料④:该史料反映芝加哥地区人口、外来移民情况,为研究芝加哥城市发展中文化冲突提供了背景材料,数据来源于美国官方公布,具有较高可信度。
史料⑥:该史料反映了19世纪末芝加哥的种族冲突,来自当时的新闻报道,为研究芝加哥城市文化冲突提供直接依据。使用时,需要关注报道者的立场和主观意图等。
(3)论文结语: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芝加哥城市的发展,移民大量涌入,造成了文化的冲突,也带来了文化的融合和重塑。芝加哥城市的变迁,是美国历史变迁和全球移民文化的缩影。
【解析】
【详解】(1)主题:根据材料“1848年,在州议会支持和筹备下,芝加哥运河建成……经过芝加哥的铁路四通八达。”可见芝加哥交通领域获得发展;根据材料“30万芝加哥人居住在后街棚屋中,饱受简陋厕所、动物粪便和垃圾的恶臭的侵袭,完全没有起码的阳光、空气和给排水。”可见芝加哥存在贫富差距过大,社会福利不完善的情况;根据材料“1860-1900年芝加哥人口统计表”可见芝加哥的外来移民持续增多;根据材料“灾难过后,破旧的木制建筑被清除,加装电梯、全钢架构、防火的芝加哥式摩天大楼平地而起,影响至今。”可见芝加哥经济获得发展,社会福利制度获得发展;根据材料“芝加哥举办世界博览会期间,两名世博会的建筑工人一个黑人与一个白人发生了争斗。”可见芝加哥存在着种族歧视。综合以上,可以“芝加哥城市发展中的文化冲突”作为论题展开阐述。
(2)史料:材料中的④“1860-1900年芝加哥人口统计表”“美国国家人口普查局公布数据”可知该史料反映了芝加哥地区人口、外来移民情况,为研究芝加哥城市发展中文化冲突提供了背景材料,且数据来源于美国官方公布,具有较高可信度。根据材料中的⑥“一个黑人与一个白人发生了争斗。”“吊死这个黑鬼。”可知该史料反映了19世纪末芝加哥的种族冲突,来自当时的新闻报道,为研究芝加哥城市文化冲突提供直接依据,且使用时,需要关注报道者的立场和主观意图等。
(3)论文结语:根据材料中的时间信息“19世纪末”“1860-1900年芝加哥人口统计表”并结合所学可知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芝加哥城市的发展,移民大量涌入,造成了文化的冲突,也带来了文化的融合和重塑。芝加哥城市的变迁,是美国历史变迁和全球移民文化的缩影。
20. 【答案】背景:战后世界殖民体系瓦解,独立后的新兴民族国家得到发展;美苏冷战,新兴民族国家成为两大阵营争夺的对象;不结盟运动兴起,第三世界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中国认为自己属于第三世界,在外交上团结第三世界国家,中国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以上因素推动了“第三世界”一词的广泛使用。
合理性:冷战结束,苏联解体,第三世界国家发展差距加大,三个世界的划分失去基础;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发展成为这类国家的核心目标;在建立世界经济和政治新秩序的过程中,用“发展中国家”称谓这类国家更具有凝聚力。
【解析】
【详解】背景:根据材料“第三世界一词产生于二战后”,结合所学可知,二战后世界殖民体系瓦解,独立后的新兴民族国家得到发展;根据材料“1952年,法国学者提到:“我们常说有两个对抗世界,却常常忘记还有一个第三世界。这两个世界感兴趣的是如何征服第三世界”。”,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50年代处于美苏冷战,新兴民族国家成为两大阵营争夺的对象;根据材料“1973年,第四次不结盟会议正式把“第三世界”写进纲领性文件”,可以归纳为不结盟运动兴起,第三世界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根据材料“1974年,毛泽东说:“我看美国、苏联是第一世界。中间派日本、欧洲、澳大利亚、加拿大是第二世界。咱们是第三世界。亚洲除了日本都是第三世界,整个非洲都是第三世界,拉丁美洲都是第三世界。”,可以归纳为中国认为自己属于第三世界,在外交上团结第三世界国家,中国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
合理性:根据材料“冷战后,“第三世界”将面临更为复杂的生存环境,用“发展中国家”称谓这类群体更加符合时代主题和历史发展趋势。”,可以归纳为冷战结束,苏联解体,第三世界国家发展差距加大,三个世界的划分失去基础;再结合所学,再从当前的经济政治局势发展等角度分析可知,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发展成为这类国家的核心目标;在建立世界经济和政治新秩序的过程中,用“发展中国家”称谓这类国家更具有凝聚力。2023北京房山高三(上)期末
历 史
一、选择题密
1. 下列对《19世纪40—50年代中国进口商品关税税额简表》信息解释正确的是( )
进口商品(部分) 关税税额(单位:两)
1843年前 1843年后 1858年
棉花/担 1.74 04 0.35
棉纱/担 2.41 1.0 0.70
布(本色)/匹 037 0.10 0.08
布(漂白)/匹 0.64—0.70 0.15 0.08
大呢/丈 1.24 0.15 0.12
①中国失去了自主调整税率的权力 ②协定关税便利列强对华商品倾销
③自然经济的抵制使税额不断降低 ④沿海地区的家庭手工业受到冲击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2. “洪、杨之乱,经制之绿营兵,既腐败不能作战……曾国藩以团练起兵远征,所向奏功,其部下营官,皆积勋至督抚提镇,而全国之地方大吏,在同治年间,几尽为湘淮军人物所占据……是太平乱后之地方长官,胥藉军队之实力以为重。而清廷渐视典兵为地方疆吏当然之事,且有随意编练军队之权。”材料说明( )
A. 太平天国运动瓦解了清政府的统治 B. 清政府从此放弃了重满轻汉的政策
C. 地方势力的崛起导致中央权力下移 D. 晚清时期中枢机构出现了重大变化
3. 1909年天津关报写到:“出口土货”,向来用牲畜、大车、船只运来天津,“受沿途种种耽延,种种遗失”,“今则虽仍用旧法载运,不过自产地运至张家口或丰台……即可易由火车运往本埠……延迟既少,伤耗亦轻”。随着京汉铁路的贯通、京张铁路延至包头,天津的经济腹地更为广阔。对此说法正确的是( )
A. 近代城市传统的交通工具已经消失 B. 铁路运输促进城乡商品流通的扩大
C. 铁路沿线地区的自然经济完全解体 D. 天津成为近代中国最大的商贸城市
4. 1872—1875年,清政府先后派出4批共120名学生赴美留学,后因顽固派破坏,1881年撤回留美学生。该批学生回国后从事工矿、电报者30人,从事外交行政者24人,进入海军20人,从事教育事业者5人,从事商业者5人。1915年6月,李石曾与蔡元培等人在巴黎发起成立了“勤工俭学会”,帮助留学生进行勤工俭学活动,这一时期先后约1600多人到达法国学习,其中包括徐特立、蔡和森、邓小平、周恩来等人。对材料中的近代留学教育解释正确的是( )
①国家承担留学后的一切费用 ②成为了晚清选官的主要方式
③传承文明、推动文化的交流 ④为中国建设和革命培养人才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5. 20世纪20年代,《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决议》指出:“我们应该始终站在完全独立的立场上,只维护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其他党派建立任何关系。”《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决议案》中提出“工人阶级尚未强大起来,自然不能发生一个强大的共产党……中国共产党须与中国国民党合作,共产党员应加入国民党。”据材料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 )
A. 始终强调了革命力量联合的重要性 B. 革命的对象因社会性质变化而调整
C. 与中国国民党建立了民族统一战线 D. 从实际出发调整革命的方针与政策
6.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规定:“苏维埃政权是属于工人,农民,红军兵士及一切劳苦民众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之最高政权为全国工农兵会议(苏维埃)的大会。苏维埃公民在十六岁以上皆享有苏维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直接选派代表参加各级工农兵会议(苏维埃)的大会,讨论和决定一切国家的地方的政治事务。”据此可知该宪法大纲( )
A. 规定政权性质工农民主政权 B. 明确用直接民主方式行使权力
C. 提出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 D. 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
7. 下列选项中,史实与历史结论之间对应正确的是( )
史实 历史结论
A “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 反映农民追求社会财富平均的理想,但没有触及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B “平均地权、节制资本”,“耕者有其田” 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满足了农民对土地的需求
C “废除封建性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 使解放区农村的土地占有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
D “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消灭了土地私有,为工业化创造了条件
A. A B. B C. C D. D
8. 20世纪50年代,北京房山的黄山店分销店职工在王砚香带领下,常年背背篓上山送货,跋山涉水,走到哪儿就在哪儿营业。他们这种不怕吃苦、艰苦奋斗、全心服务、一心为民的精神被称为“背篓精神”。黄山店分销店1964年被评为“北京市五好先进集体”。这一时期我国( )
①形成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时代精神 ②涌现出无数先进典型和英雄模范人物
③掀起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④家庭承包责任制率先在安徽凤阳试点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9. 1993年宪法修正案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取代“计划经济”,用“国有经济”“国有企业”取代“国营经济”“国营企业”。1999年宪法修正案增加规定:“中华人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2004年宪法修正案把“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写入宪法。这些宪法修正案( )
A. 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B. 表明我国经济建设不再需要计划手段
C. 标志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 D. 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10. 中共二十大报告指出:“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党矢志不渝的历史任务”。下列史实按时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邓小平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
②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
③达成“海峡两岸同属一个中国,共同努力谋求国家统一”的共识
④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高票通过《反分裂国家法》
A. ①②③④ B. ②①③④ C. ②③①④ D. ③①④②
11. 观察以下两幅地图,分析图中信息可以得出( )
A. 希腊和波斯先后建立了强大统一的帝国
B. 亚历山大的远征,毁灭了波斯文化
C. 商业殖民和扩张推动了希腊文化的传播
D. 波斯帝国延续了亚历山大帝国版图
12. 10—11世纪,西欧城市兴起。这些城市里的手工业者和商人组成行会或商会,其上层分子把持城市政权,行使城市治理的职责,甚至还以金钱和人力支持王权。上述城市治理( )
①使城市获得独立主权 ②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
③标志资产阶级产生 ④有利于国王的统一事业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13. “当人民被迫服从而服从时,他们做的对,但是,一旦人民可以打破自己身上的桎梏而打破它时,他们就做的更对。”该思想( )
A. 反映了人文主义精神的萌发 B. 指导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C. 动摇了罗马教会的权威统治 D. 推动了法国大革命的发生
14. 1854年,英国的诺斯科特和屈维廉调查英国人事制度,提出文官改革建议:将政府文官分为政务官和事务官两类,分途而治;事务文官通过公开考试,择优录用,以工作成绩和勤奋程度作为提升文官的依据。这些建议( )
A. 推动近代英国文官制度的逐渐形成 B. 完全防范了官员选拔制度中的弊端
C. 奠定了现代英国公务员制度的基础 D. 说明了政党更替影响了文官的选用
15. 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初,欧洲出现了一个持续43年相对和平的时期,对这一时期的历史表述正确的是( )
①《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签订结束了欧洲的混乱局面
②和平是由于维也纳体系形成的欧洲均势长期稳定所致
③科学技术与生产的紧密结合带来欧洲经济的快速增长
④对亚非拉地区的侵略暂时缓解了欧洲内部关系的紧张
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
二、非选择题
16. 郑观应思想
材料 郑观应(1842—1922年),广东香县人。他在青年时代长期从事洋行买办,其日常所见所思,多为洋人主导下的工商实业及其具体操作。他宣称,西洋所恃以雄峙海外、虎视宇内者,完全在于轮船驶于重洋,火车驰于陆地,而以机器从事耕织、开矿和制造枪炮。简言之,“原夫欧洲各邦,以通商为大经,以制造为本务”。光绪八年(1882),他辞去太古洋行职务,全力办理机器织布局和轮船招商局事务,实践“以通商为大经,以制造为本务”的救亡方略。光绪十年(1884)春,清军在越南被法军击溃,最终失去对越南的保护权,更让郑观应心境难平。郑观应在《南游日记》中写道:“余平日历查西人立国之本,体用兼备。育才于书院,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同心,此其体;练兵、制器械、铁路、电线等事,此其用。中国遗其体效其用,所以事多扞格,难臻富强。”南洋考察期间,郑观应翻阅《易言》时即已“觉昔日见闻,以今日证之,多未透彻”,回到广东后便萌发修订旧作的设想,光绪十八年(1890)书稿成,更名为《盛世危言》,刊刻不久便爆发了中日甲午战争。战争的惨败让士大夫开始反思洋务运动之不足,谋求更深层次的强国之道。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概括郑观应思想的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
17. 《人民画报》
材料一 《人民画报》创刊于1946年8月,以摄影图片的方式报道当时的重大事件,新中国成立后成为国家画报。第2期刊载的被俘的赵锡田、刘广信与其他国民党军军官的照片曾经被上海的《群众》周刊转载,有力地戳穿了国民党制造的蒋军在前线胜利辉煌的谎言。第5期刊有解放汤阴、活捉孙殿英、全歼蒋军第二快速纵队等重大胜利场面的照片。第6期出版了《爱国杀敌英雄王克勤》小册子,刊登十幅系列照片,介绍这位战士的英雄事迹。第8期为“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特大号。
材料二 下列图像资料选取于《人民画报》。
(1)依据材料一,概括《人民画报》所反映解放战争时期历史内容。结合所学,指出第8期封面照片所示历史事件的战略意义。
(2)结合所学,对材料二中的图片进行分类并写出序号。任选一类,自拟题目并加以阐释。(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18. “三中全会”
材料一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决定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做法,作出把全党工作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2013年,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总部署、总动员,提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1月23日主持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划时代的,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史新时期。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也是划时代的,开启了全面深化改革、系统整体设计推进改革的新时代,开创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全新局面。”
材料二 随着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遇到的阻力越来越大,面对的暗礁、潜流、漩涡越来越多。发展中的问题和发展后的问题、一般矛盾和深层次矛盾交织叠加、错综复杂。容易的、皆大欢喜的改革已经完成了,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改革开放中的矛盾只能用改革开放的办法来解决。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这两次“三中全会”的历史地位,并概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主要成就。
(2)阅读上述材料,结合国际、国内形势,简要阐述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的重大意义。
19. 商业贸易和工业革命
材料一 从16世纪末期开始,大西洋沿岸同非洲、美洲和亚洲之间的贸易日益发展,新的商品如美洲的烟草、可可、甘薯等,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各国的市场上,成了国际贸易中的重要商品。在面向亚洲的贸易中,葡萄牙殖民者经营从印度经澳门至日本的三角贸易;西班牙殖民者开辟了从马尼拉至墨西哥阿卡普尔科的大帆船贸易航线。奴隶贸易是非洲、欧洲和美洲之间的贸易体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通过一个巨大的商路网,商品有规律地流动着,这个商路网构成了以安特卫普、阿姆斯特丹、伦敦为中心的欧洲的再销售系统。
17—18世纪,荷兰和英国逐渐成为商业强国,伦敦和阿姆斯特丹成为世界贸易的最大中心。与贸易有关的银行业、保险业、船舶制造业和港口建设业各行业活动增加了,收入和人口的增加创造了一个需求量不断上升的市场环境,在利润的刺激下,越来越多的人对发明和技术革新感兴趣。
材料二 “自然力的征服,机器的采用,化学在工业和农业中的应用,轮船的行驶,铁路的通行,电报的使用,整个大陆的开垦,河川的通航,彷佛用法术从地下呼唤出来的大量人口——过去哪一个世纪料想到在社会劳动里蕴藏有这样的生产力呢?”“小工业创造了中间阶级,大工业创造了工人阶级,并把中间阶级的少数选民拥上宝座。但是,这只是为了有朝一日更有把握地推翻他们。目前无可争辩的和容易解释的事实是:‘美好的旧时代’的人数众多的小中间阶级已经被工业摧毁,从他们当中一方面分化出富有的资本家,另一方面又分化出贫穷的工人。”“新的工业的建立已经成为一切文明民族的生命攸关的问题;这些工业所加工的,已经不是本地的原料,而是来自极其遥远的地区的原料;它们的产品不仅供本国消费,而且同时供世界各地消费。”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在下图中描绘出全球航路开辟后世界贸易路线示意图,并概括近代商业贸易的特点及影响。
(2)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从中提炼出一个观点并加以论述。
20. 民族国家
材料一
1805年12月奥斯特里茨之战,反法联军惨遭失利,拿破仑乘胜向德国北部进军,德意志帝国面临解体。柏林大学校长费希特在学校礼堂对祖国同胞发表了连续十四次的演讲,在演讲中他慷慨陈词:“当着诸位面前发誓,或者同祖国一起自由地活着,或者随同它的灭亡也一起死去”。
材料二 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进行了不懈的斗争。
1919年,当巴黎和会要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的消息传到中国后……民族情绪被激起。青年学生站在民族主义最前沿,以实际的爱国行动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从5月4日运动爆发到6月28日拒签《巴黎和约》,知识精英、学生、工人、市民结成了一个“无形联盟”,引导了运动的方向——“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九一八”事变引发满、蒙地区分离主义危机,这种情况继续演化,甚至在华北这一中国政治的中心区域,竟有所谓“华北自治运动”。对此,傅斯年指出:“中华民族是整个的”。卢沟桥事变的第二天,中共中央在《中国共产党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中呼吁:“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到1945年,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取得最终胜利。
(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扼要分析推动近代德意志民族国家形成的主要因素。
(2)结合所学,简述材料二所述历史事件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联系,并分析其历史意义。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密
1. 【答案】A
【解析】
【详解】通过观察表格,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次鸦片战争期间,中国进口商品关税税额不增反降,与中国丧失了自主调整关税税率的权力相关,说明协定关税有利于列强对华商品倾销,同时也体现了中国自然经济对外来商品的顽强抵制,说法①②③符合题意,A项正确;材料与沿海地区家庭手工业受到冲击无关,说法④不符合题意,排除与之组合的BCD三项。故选A项。
2.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太平天国运动的打击和湘军、淮军等汉族地方力量的崛起,迫使清政府承认地方督抚统领军队、掌管军事和编练军队的权力,反映出地方势力崛起导致中央权力下移,C项正确;太平天国运动打击了清政府统治集团,但未能瓦解清政府的统治,排除A项;清政府放弃了重满轻汉政策的说法太绝对,并且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材料不能说明清政府中枢机构出现了重大变化,排除D项。故选C项。
3.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初,铁路的发展提高了天津货物运输的效率和安全,扩大了天津贸易的范围,反映出铁路运输促进了城乡商品流通的扩大,B项正确;材料不足以说明近代城市传统的交通工具已经消失,排除A项;铁路沿线地区的自然经济完全解体的说法太绝对,排除C项;材料并未说明天津在近代中国的商贸地位,排除D项。故选B项。
4.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1872-1875年是洋务运动期间,清政府派遣留学生,学习西方技术等知识,传承文明、推动了文化的交流。1915年的勤工俭学活动为中国建设和革命培养人才。③④符合材料,D项正确;勤工俭学活动表明国家不承担留学后的一切费用,①错误。1905年废除科举制,留学选官成为晚清选官的主要方式之一,②错误。排除ABC项。故选D项。
5.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中国共产党对自身和革命任务的分析逐步地客观理性。国共第一次合作表明共产党从实际出发调整革命的方针与政策,D项正确;中共三大开始强调了革命力量联合的重要性,排除A项;近代中国社会性质没有改变,排除B项;建立了革命统一战线,排除C项。故选D项。
6.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苏维埃政权是属于工人,农民,红军兵士及一切劳苦民众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之最高政权为全国工农兵会议(苏维埃)的大会”可知,苏维埃政权是工农民主政权,A项正确;根据“直接选派代表参加各级工农兵会议”可知,苏维埃政权实行代议制,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排除C项;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是工农民主政权,排除D项。故选A项。
7. 【答案】C
【解析】
【详解】通过观察图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废除封建性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即解放区土地改革,确实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土地占有状况,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积极性的说法,C项正确;“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即太平天国运动颁布的《天朝田亩制度》,既反映了农民追求社会财富平均的理想,也触及到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排除A项;“平均地权、节制资本”,“耕者有其田”是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未能满足农民对土地的需求,排除B项;“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即新中国的土地改革,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并未消灭土地私有,排除D项。故选C项。
8.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20世纪50年代,我国形成了像黄山店分销店一样的无数先进典型和英雄模范人物,形成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时代精神。同时1958年我国掀起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①②③符合材料,A项正确;④是1978年,排除BCD项。故选A项。
9.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共十四大后,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取代“计划经济”,用“国有经济”取代“国营经济”,增加“以法治国”和“公民私有财产不受侵犯”等宪法修正案的出现,适应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A项正确;我国建设不再需要计划手段的说法太绝对,排除B项;仅有宪法的修正与发展不能说明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排除C项;直到中共十九大时,才明确提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排除D项。故选A项。
10.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②是1979年,①是20世纪80年代,③是1992年,④是2005年。②①③④排序正确,B项正确;ACD项排序错误,排除ACD项。故选B项。
11 【答案】C
【解析】
【详解】通过观察两幅地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希腊人在地中海、黑海地区进行商业殖民和亚历山大帝国的扩张,推动了不同地区的交流,有利于了希腊文化的传播,C项正确;希腊盛行城邦制,其商业殖民不能说明希腊建立了强大统一的帝国,排除A项;材料中并未体现亚历山大远征毁灭了波斯文化,排除B项;材料不能说明波斯帝国延续了亚历山大帝国版图,并且波斯帝国的版图逊于亚历山大帝国,排除D项,故选C项。
12.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中世纪城市兴起,为了摆脱封建领主的剥削,开展城市自治运动。通过对国王的支持,城市获得自治权,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也促进了国王的统一事业。②④符合材料,C项正确;城市获得的是自治权,不是独立主权,①错误。中世纪还未产生资产阶级,③错误。排除ABD项。故选C项。
13.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人民有权选择政府和反抗暴政,体现的是启蒙运动时期卢梭的人民主权思想,此主张为法国大革命做了理论准备,D项正确;卢梭的人民主权思想是人文主义精神发展、成熟的表现,并非人文精神的萌发,排除A项;指导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是清教徒运动,并非启蒙运动,排除B项;启蒙运动之前,宗教改革已动摇了罗马教会的权威统治,排除C项。故选D项。
14.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后,诺斯科特和屈维廉提出将政府文官分为政务官和事务官,公开考试,择优录用等文官改革建议,奠定了现代英国公务员制度的基础,C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近代英国文官制度发展的表现,并非原因,排除A项;完全防范了官员选拔制度中的弊端的说法太绝对,排除B项;材料并未体现政党更替对文官选用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C项。
15.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初即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在相对和平的环境中,科学技术与生产紧密结合,欧洲经济快速增长,同时,对亚非拉地区的侵略,暂时缓解了欧洲内部关系的紧张,说法③④符合题意,D项正确;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签订与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初的欧洲的和平发展无关,1815年建立的维也纳体系未能使欧洲长期稳定,说法①②不符合题意,排除与之组合的ABC三项。故选D项。
二、非选择题
16. 【答案】变化:从推崇西方器物发展为突破中体西用,主张君主立宪。原因:19世纪后期,帝国主义加紧对中国的侵略,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西学东渐的不断深入;反思洋务运动和郑观应个人经历。
【解析】
【详解】变化:根据材料中“西洋所恃以雄峙海外、虎视宇内者,完全在于轮船驶于重洋……”“以通商为大经,以制造为本务”和“西人立国之本,体用兼备”“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同心,此其体”可知,从推崇西方器物发展为突破中体西用,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原因:根据材料中“(郑观应)青年时代长期从事洋行买办,其日常所见所思,多为洋人主导下的工商实业及其具体操作”可知,与郑观应个人经历有关;根据“光绪十年(1884)春,清军在越南被法军击溃,最终失去对越南的保护权,更让郑观应心境难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后期,帝国主义加紧对中国的侵略,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根据“战争的惨败让士大夫开始反思洋务运动之不足,谋求更深层次的强国之道”,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反思洋务运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郑观应思想发生变化的原因还包括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以及西学东渐的不断深入。
17. 【答案】(1)内容:揭穿国民党的虚假宣传,准确报道解放战争的进程;歌颂解放军战士英雄事迹。战略意义: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反攻的序幕,标志着国民党反动派在中国的统治走向失败。
(2)分类:外交:①②⑥;科技术:③④⑤。
示例:选择③④⑤——新中国科学技术取得了重大突破。
阐释: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面对紧张的国际局势,为改变我国科技落后的面貌,广大科技工作者在党和国家支持下,顶住压力,艰苦奋战,自主创新,1967年,成功爆发了我国第一颗氢弹,增强了国家国防军事力量,1970年,成功发射了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进入航天时代,1973年,袁隆平研制出籼型杂交水稻“南优二号”,为我国在农业领域发展方面开辟了新的道路。
【解析】
【详解】(1)内容:根据材料一中“被俘赵锡田、刘广信与其他国民党军军官的照片”“有力地戳穿了国民党制造的蒋军在前线胜利辉煌的谎言”“解放汤阴、活捉孙殿英、全歼蒋军第二快速纵队等重大胜利场面的照片”等信息可知,揭穿国民党虚假宣传,准确报道解放战争的进程;根据“《爱国杀敌英雄王克勤》小册子,刊登十幅系列照片,介绍这位战士的英雄事迹”可知,歌颂解放军战士英雄事迹。战略意义:根据材料一中“第8期为‘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特大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反攻的序幕,标志着国民党反动派在中国的统治走向失败。
(2)分类:通过观察图片,组合所学知识可知,其中的图①②⑥,即抗美援朝、亚非会议和尼克松访华属于外交成就,而图片③④⑤即袁隆平和杂交水稻的发明、第一颗氢弹的爆炸和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成功属于科技成果。阐述:首先从以上事件的归类中任选一个,如新中国科学技术取得重大突破,明确需要用的图片即③④⑤;然后综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运用唯物史观,对所选类型进行阐释,如分析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背景、表现和意义,说明在紧张的国际国内局势下,为改变我国科技落后的面貌,广大科技工作者在党和国家支持下,顶住压力,艰苦奋战,自主创新,先后成功爆发了我国第一颗氢弹,增强了国家国防军事力量,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进入航天时代,袁隆平研制出籼型杂交水稻“南优二号”,为我国在农业领域发展方面开辟了新的道路等,整个解题过程注意观点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18. 【答案】(1)地位: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最伟大的转折点,标志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开端;十八届三中全会开启了全面深化改革、系统整体设计推进改革的新时代,开创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全新局面。成就: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综合国力、民生水平和国际地位有了显著提高;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和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依法治国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当代中国人思想解放,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繁荣,开辟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一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2)重大意义: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使我国进入了全面深化改革、系统整体设计推进改革的新时代,开创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全新局面;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全面深化改革为主要议题,对整个改革进行了全方位部署和全面深化,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必然选择;是解决当前我国发展困境的必由之路。
【解析】
【详解】(1)地位:根据材料一中“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决定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做法,作出把全党工作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划时代的,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史新时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最伟大的转折点,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开端;根据“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也是划时代的,开启了全面深化改革、系统整体设计推进改革的新时代,开创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全新局面”可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开启了全面深化改革、系统整体设计推进改革的新时代,开创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全新局面。成就:根据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到国际地位,从实践到理论等方面分析可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综合国力、民生水平和国际地位有了显著提高,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和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依法治国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当代中国人思想解放,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繁荣,开辟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一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2)重大意义:根据材料一中“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总部署、总动员,提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开启了全面深化改革、系统整体设计推进改革的新时代,开创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全新局面”可知,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使我国进入了全面深化改革、系统整体设计推进改革的新时代,开创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全新局面;根据材料二中“随着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遇到的阻力越来越大,面对的暗礁、潜流、漩涡越来越多”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运用唯物史观,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等方面辩证分析可知,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全面深化改革为主要议题,对整个改革进行了全方位部署和全面深化,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必然选择,是解决当前我国发展困境的必由之路。
19. 【答案】(1)路线:大西洋贸易:从大西洋沿岸到美洲、非洲;太平洋贸易:从美洲-东南亚-美洲;印度洋贸易:从大西洋沿岸到非洲南部-印度洋-东南亚;特点:大西洋沿岸为欧洲贸易中心;美洲产品成为重要贸易商品;西班牙和葡萄牙开拓和经营垄断新的商业贸易路线;黑奴贸易是重要组成;荷兰和英国主导世界贸易。影响:加速了西欧封建 社会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社会的兴起;商业贸易中心的转移,推动大西洋三角贸易迅猛发展,带来国际贸易格局的改变;推动了商业经营方式的变化;商品种类增多丰富人们的社会生活;推动世界市场的发展与形成;给亚非拉地区带来灾难。
(2)举例:
观点:工业革命深刻改变人类社会。论述:工业革命推动生产力的迅猛发展。工业革命使机器生产代替了手工劳动,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科技在农业和工业中的应用,农业机械化解放了大量劳动力,极大地推动了生产的发展。工业革命导致交通和通讯的进步,促使人流和物流时间的缩短,加速了人口和商品的流动。拓展了国内外市场。工业革命造成社会阶级结构的重大变化。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逐渐成为社会的两大阶级。工业资产阶级进一步巩固统治地位,工人阶级为争取自己权利展开斗争。工业革命促使世界联系日益紧密,世界市场逐渐形成,资本主义国家的商品销往更广阔世界市场,而工业原料则来自世界各地。资本主义国家凭工业革命带来的强大经济和军事力量,进行殖民扩张,亚非拉国家或地区逐渐卷入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形成。
【解析】
【小问1详解】
路线:结合所学从大西洋贸易、太平洋贸易、印度洋贸易来标记航路。特点:根据材料“大西洋沿岸同非洲、美洲和亚洲之间的贸易日益发展”可知,大西洋沿岸为欧洲贸易中心;根据材料“新的商品如美洲的烟草、可可、甘薯等,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各国的市场上,成了国际贸易中的重要商品”可知,美洲产品成为重要贸易商品;根据材料“在面向亚洲的贸易中,……大帆船贸易航线”可知,西班牙和葡萄牙开拓和经营垄断新的商业贸易路线;根据材料“奴隶贸易是非洲、欧洲和美洲之间的贸易体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可知,黑奴贸易是重要组成;根据材料“这个商路网构成了以安特卫普、阿姆斯特丹、伦敦为中心的欧洲的再销售系统”可知,荷兰和英国主导世界贸易。
【小问2详解】
此问是开放式问题。论点:根据材料二“过去哪一个世纪料想到在社会劳动里蕴藏有这样的生产力”可知,工业革命推动生产力的迅猛发展;根据材料“小工业创造了中间阶级,大工业创造了工人阶级,并把中间阶级的少数选民拥上宝座”可知,工业革命造成社会阶级结构的重大变化;根据材料“它们的产品不仅供本国消费,而且同时供世界各地消费”可知,工业革命促使世界联系日益紧密,世界市场逐渐形成。通过材料分析选择一个观点。论述:根据材料三及所学,从生产力、社会阶级结构、世界市场角度分析工业革命的影响。
20. 【答案】(1)因素: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的影响;马丁·路德宗教改革运动;德国工业革命的开展,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普鲁士领导的统一战争,完成了德意志统一。
(2)联系及历史意义:五四运动以实际的爱国行动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凝聚力民族力量;卢沟桥事变开始全民族抗战,抗日战争的胜利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进行了不懈的斗争,终于迎来了新中国的成立。
【解析】
【小问1详解】
因素:根据“法国大革命”“拿破仑乘胜向德国北部进军”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的影响;根据所学,马丁·路德宗教改革运动促进了民族国家的形成;根据“第一次工业革命与快速经济增长”得出德国工业革命的开展,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根据“普鲁士领导下的德意志统一运动”得出普鲁士领导的统一战争,完成了德意志统一。
【小问2详解】
联系及历史意义:根据“以实际的爱国行动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五四运动以实际的爱国行动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凝聚力民族力量;根据“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取得最终胜利”,概括得出卢沟桥事变开始全民族抗战,抗日战争的胜利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正是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进行了不懈的斗争,终于迎来了新中国的成立。2023北京丰台高三(上)期中
历 史
第一部分
本部分共15题,每题3分,共45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1.周朝有询万民三事的惯例。三事是:询国危、询国迁和询立君。即凡当国家有危难、迁都、选立嗣君的时候必须征询“国人”意见。《周礼》云:“若国有大故,则致万民于王门”、“大询于众庶”。由此可知,周朝
A.社会舆论决定君王的决策 B.政治体制具有原始民主色彩
C.形成多渠道舆论监督机制 D.人民群众是国家权力的主体
2. 漫画通常以含蓄、隐晦的方式评说世事,具有趣味性和形象性,耐人寻味。对下图解读正确的是
A.周王室面临着信任危机
B.传统政治秩序遭到破坏
C.思想解放推动社会转型
D.华夏认同观念得到增强
3.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 964年“始令诸州自今每岁受民租及筦榷(政府对盐、铁、酒的专卖)之课,除支度给用外,凡缗帛之类悉辇送京师。”马端临《文献通考》记载:973年“令诸州旧属公使钱物尽数系省(中央管理财物的机构),毋得妄有支费。”这些举措
A.增强抵御边疆民族袭扰的实力 B.提高了文官和士人的地位
C.导致机构重叠和行政效率低下 D.可以有效地预防内部动乱
4.元朝将全国人口依职业、宗教、民族等标准,编入诸色户计之内,世代承袭,不得任意变更。大瘐(今江西大瘐)有何衢亨与光龙两兄弟,初定籍民户,均输纳税。不久,二人均试中儒选,编为儒户,免其徭役。由此判断,元朝
①实行户籍分类管理制度 ②所有户计均需承担赋役
③一定条件下可变更户计 ④户籍更改激化社会矛盾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5.学者樊树志将晚明界定为明万历元年至崇祯十七年,即1573年至1644年间的71年,并认为“晚明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变局”。下列史实能印证这一观点的是
①荷兰殖民者占据台湾岛南部 ②郑和率领船队先后七次下西洋
③设置内阁辅佐皇帝处理政务 ④李贽提倡个性自由、蔑视权威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6.1842年《南京条约》签字后,中方向英方发出照会,并开列希望继续善后交涉的 12项内容,其中专讲司法问题的第 8条提出:“此后英国商民如有与内地民人交涉事件,应明定章程,英商由英国办理,内民由内地惩办”。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清政府已经放弃天朝上国的观念 ②清政府主动让渡涉外审判权
③暴露出清政府对国际知识的无知 ④中国近代外交体系正式确立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7.鸦片战争后,面对外来侵略,魏源主张在必要时以守内河为主,放弃对外洋和海口的控制。19世纪70年代,李鸿章认为,在“近日财用极绌”的情况下,务必“统天下全局通盘合筹”,必要时主张弃新疆而保海疆。这反映了
①列强对华侵略重点转移 ②中国人海权意识的觉醒
③晚清国防实力较为有限 ④太平天国牵制清朝精力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8.1898年1月,康有为给光绪帝上书,建议在中央设立制度局,负责“审定全规,重立典法”,甚至“酌定宪法”;制度局成员由皇帝擢拔,对皇帝负责;议事程序是“派王大臣为总裁,体制平等,俾易商榷,每日值内,同共讨论”,最终由皇帝裁决。康有为此举意在
A.建立代议制机构 B.增强改革派的实力
C.裁撤旧官僚机构 D.寻求社会各界支持
9.1901年,围绕着科举考试,清廷内部出现了严重分歧。慈禧太后和朝臣希望举行乡试,笼络士人。而东南督抚刘坤一和张之洞等担心再考八股旧科举,借口战争破坏主张延期举行。经过多回合较量,最终西南、西北等省按期举行乡试,东南各省延期一年。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
A.中央政府权威的削弱 B.新政在地方推行缓慢
C.南北方文化水平差异 D.知识分子对清廷不满
10.1898年6月,中国自办第一所正规女子学校——经正女学在上海正式成立,下表为该学校的具体情况,据表可知该学校的创办
创办者 热心公益和教育事业的商人经元善为学校总理
学 生 首批 20人,几乎全是上层社会的名闺才媛,年龄在8至15岁,次年增至70 余人
教 师 中外总教习各 1人,教师4 人
课程设置 主要有中文、西文、医学、女红和体操
课程内容 中文功课讲授《女孝经》《女四书》《内则衍义》、唐诗、古文字等 西文功课主要有英文、数学、地理、绘画、琴学等
A. 为全国女性提供受教育机会 B.引领中国近代教育的新风尚
C.彻底摆脱封建伦理观念束缚 D.形成了完备的近代教育体制
11.1920年,陈独秀作了《五四运动的精神是什么?》的演讲,指出五四运动与以往爱国运动的区别在于“直接行动”和“牺牲的精神”,前者是指“对于社会国家的黑暗,由人民直接行动加以制裁”,后者是指“牺牲大而结果小”的青年精神。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①“直接行动”从北京学生齐集天安门游行示威得到印证
②“牺牲的精神”可以从社会各界广泛参与五四运动看出
③陈独秀看到了五四运动所蕴含的民众的伟大力量
④演讲发挥了宣传动员作用,为中国革命指明方向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12.1937年9月, 在奔赴抗日前线的途中, 朱德给远在四川的妻子陈玉珍寄出了分别十年后的第一封家书,信中写道:“近来, 国已亡三分一, 全国抗战已打了月余, 我们的队伍已到了前线, 我已动身在途中。对日战争, 我们有信心有把握打胜日本。”右图是此家书的封面,上有“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总指挥部缄”的字样,此家书
①写于淞沪会战结束之际
②反映出抗战形势的严峻
③体现八路军已成为抗战主力
④显示出了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13.开国大典前夕,天安门城楼东西两侧分别悬挂起 “中央人民政府万岁”“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的巨幅标语。1950年国庆节前,将东侧标语改为“世界人民大团结万岁”。1956年至1964年,随着汉字简化改革在全国的展开,标语逐步完成了由繁体到简体字的转变,改动后的标语一直沿用至今。对天安门标语的变化认识正确的是
①适应国家文化建设的形势和需要
②反映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愿望
③体现了中国的国际责任感与伟大胸怀
④开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新纪元
A.①③ B. ②④ C. ②③ D. ①④
14.20世纪60年代初,党中央作出三线建设的战略决策,全国各族人民积极参与。西北、西南地区大量少数民族同胞参加,他们主要通过参加建设会战、提供物资支援、开展慰问演出等方式为三线建设作贡献。汤景英、安顺发等技术工人是少数民族同胞参加三线建设的缩影。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建立了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B.改变了少数民族的空间分布格局
C.利于构建团结互助的民族关系 D.彻底改变中西部地区的落后面貌
15. 1999年,外交部网站上举行了“新中国外交五十年”展览,其中第五部分涉及了以下四个事件,反映出中国外交
1991年10月 邓小平会见来访的朝鲜国家主席金日成
1993年11月 江泽民主席在西雅图与美国总统克林顿举行正式会晤
1996年9月 钱其琛副总理兼外长在联合国总部签署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
1999年2月 胡锦涛副主席访问南非,与曼德拉总统会晤
①注重维护与周边国家的关系 ②重视发展与发展中国家关系
③积极致力于与大国发展关系 ④积极参与地区热点问题解决
A.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②③④
第二部分
本部分共5题,共55分。
16.(10分)大一统与国家治理
大一统是中国历史的一个基本特点。它既是历代封建王朝治理国家的一个重要工具,也是国家治理自身的重要内容。大一统的政治基础是“要在中央”的中央集权,必须处理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妥善划分地方行政层级,有效分配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并对地方官员实施监督;第二,处理好郡县与分封的关系;第三,维护中央权威,保证政令通畅。这是大一统国家治理的必备条件。
——摘编自卜宪群《我国历史上“大一统”思想与国家治理》
依据材料和所学,围绕中央和地方关系,简述秦汉时期“大一统”思想的政治实践。(10分)
17.(11分)敦煌石窟
敦煌莫高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历经北朝至宋元1000多年的不断开凿修建,形成了历史悠久的文化体系。现有洞窟735个,保存壁画4.5万多平方米,彩塑2400余尊,唐宋木构窟檐5座,是中国石窟艺术发展演变的一个缩影。
隋唐时期是莫高窟艺术发展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开凿石窟数量多达1000余个,保存下来的有200多个,壁画和塑像都达到很高的艺术水平。石窟装饰纹样既保留了北朝时期敦煌本地图案和一些西域纹样图案的特点,又吸收中原地区石窟、陵墓雕饰、丝织物上的纹样特征,还吸取了中亚地区的一些纹样风格。以花卉、禽兽等图案为代表,内容丰富,富于变化,色彩绚丽。
莫高窟现存西夏和元代的洞窟有85个。一些西夏中期的洞窟出现回鹘王的形象,可能与回鹘人有关。西夏石窟的图案装饰纹样受到北方辽政权的影响,也明显模仿宋代建筑彩画的纹样。西夏晚期和元代的洞窟,壁画和雕塑中都出现藏传佛教的内容。
莫高窟藏经洞是中国考古史上的一次重大发现,其出土文书多为写本、刻本,汉文书写的约占六分之五,其它则为古代藏文、梵文、和阗文、希伯来文等。文书内容主要是佛经,还有道经、儒家经典、小说、诗赋、史籍、地籍、帐册、历本、契据、信札等,其中不少是孤本和绝本。
随着岁月的流转,因长期受风沙等自然原因的影响,敦煌石窟正在以“比古代快100倍的速度走向死亡”。鉴于此,让文物在数字档案中永生的构想被提出。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武汉大学研究团队、敦煌研究院等多方力量的共同努力下,已有289个洞窟完成数字化摄影采集,140个洞穴进行了三维重建,敦煌石窟建立了全方位的数字档案,开发出根据图片自动生成高精度三维模型的云计算共享平台。文化遗产转化为数字形态被永久保存、永续利用,尘封的文物由此获得新生和永恒。
——摘编自关友惠《敦煌装饰图案》、高宇飞《人类敦煌:敦煌文化特色与形态》、胡珊《数字档案“让敦煌永生”》等
(1)依据材料,概括隋唐时期敦煌莫高窟的特点。结合所学,分析原因。(5分)
(2)指出敦煌莫高窟的史料价值。结合敦煌莫高窟数字档案建设的具体做法,谈谈你的认识。(6分)
18. (13分)地方自治
材料一 “地方自治”作为西方民主制度发展过程中调适国家与社会关系的有效路径,
被近代中国开明地主和民族资产阶级所接受。甲午战后,维新派大力提倡地方政治改革,地方自治思潮逐渐兴起,并对统治阶级中部分开明人士产生影响。
迫于要求地方自治的舆论压力,1908年清政府拟定预备立宪《逐年筹备事宜清单》,对地方自治的实施步骤作了统筹规划。1909年后,清政府正式颁布《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和《城镇乡地方自治选举章程》等文件,仿效日本实行地方自治制度。清末地方自治分成两级,以府、厅、州、县为上级自治,以城、镇、乡为下级自治,而省级没有明确规定实行自治。《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明确地方自治范围包括本城镇乡之学务、卫生、道路工程、农工商务、救济慈善事业、公共营业、筹集款项等方面,同时规定“以专办地方公益事宜辅佐官治为主,由地方公选合格绅民,受地方官监督办理自治”。根据规划方案,要求至1914年地方全部成立地方自治机构。清末地方自治运动受到了地方绅商阶层的欢迎,但筹办自治过程中因地方官办理不善、征收自治费等引发的骚乱事件遍及全国15个省区。1914年,袁世凯下令取消各级地方自治。
——摘编自孙婷《清末地方自治研究》
材料二 一完全自治之县,其国民有直接选举官员之权,有直接罢免官员之权,有直接创制法律之权,有直接复决法律之权……每县地方自治政府成立之后,得选国民代表一员,以组织代表会,参预中央政事。
——1924年 孙中山《国民政府建国大纲》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评析清末地方自治运动。(9分)
(2)与材料一相比,指出材料二地方自治思想的变化,并分析原因。(4分)
19.( 11分) 革命歌谣
革命歌谣是中国共产党和广大人民群众一路走来的有声记忆。
建党初期,为了加紧革命宣传,中国共产党通过了《教育宣传问题议决案》,要求“当尽力编著通俗的歌谣小册子”。大革命时期,瞿秋白谈到“五卅运动”以后的社会状况时说:“听说上海街头巷口无一处没有不反对外人的招贴,无一处不唱反对外人侵略的歌谣。”
土地革命时期,革命歌谣在革命运动中开始扮演重要角色。川陕苏区的《工农永远是主人》《加紧春耕》《戒烟歌》等歌谣巧妙地将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等内容编入其中。与此同时,人民群众积极创作革命歌谣唱述新生活,如《插秧曲》中唱到:“一,二,三……绿映映……插得整齐又好看…… 我们是苏维埃公民,都得参加革命战争”。
抗日战争时期,革命歌谣迅速发展。结合当时的实际武装斗争所创作的《抗战动员歌》《杀敌歌》《收回失地保家乡》等抗战主题歌谣,面向群众和士兵四处传唱,一些革命歌谣还记载着日军的罪恶和中国人民的愤怒。此外,反映陕甘宁边区人民参与民主政治高涨热情的《乡选歌》等歌谣,也深受群众喜爱。
解放战争时期,老百姓创作热情高涨,对传统歌谣的改造日趋成熟。歌谣《停止打内战》《开会讨论来分田》《千年奴隶当了家》等在解放区广为传唱,传递出广大人民群众对革命必胜的信念。
——摘编自邓登瑶《革命歌谣的演进历程、鲜明特征及价值意蕴》
结合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程,阐释革命歌谣的发展和时代价值。(11分)
20.(10分) 社会主要矛盾
下表为不同时期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表述
序号 会议、文件 内容节选
① 1950年七届三中全会毛泽东的讲话 要完成土地改革,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国民党反动派残余作斗争,我们面临的敌人是够大够多的。必须处理好国内各阶级、政党、民族等各方面的关系,孤立和打击当前的主要敌人
② 1952年毛泽东关于工人阶级与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是国内主要矛盾的批语 在打倒地主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以后,中国内部的主要矛盾即是工人阶级同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故不应再将民族资产阶级称为中间阶级
③ 1956年《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关于政治报告的决议》 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的实质,是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④ 1981年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必须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并在这个基础上逐步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
⑤ 2017年中共十九大报告 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依据材料,从①--⑤序号中任选两个,结合所学,阐述中国共产党为解决社会主要矛盾所做的努力。(11分)
参考答案
第一部分
本部分共15题,每题3分,共45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B D A C D C B A B
题号 11 12 13 14 15
答案 C D A C A
第二部分
本部分共5题,共55分。
16.共10分
实行郡县两级制,郡、县长官均由中央任命;实行上计制度,加强对官员的考核;汉武帝时期设立刺史制度,对地方进行监督。(4分)
秦朝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汉武帝实行推恩令,削弱地方诸侯王势力。(2分)
秦朝修筑直道、驰道、五尺道,构筑以咸阳为中心的全国性道路网;实行邮传为中心的文书传送系统,保证皇帝和中央政令传送至全国各地。(2分)
以上这些措施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实现了对官员的有效管理,加强中央集权,维护了大一统的局面。(2分)
17. 共11分
(1)特点:石窟开凿数量多、水平高;纹样内容丰富、富于变化;体现西域、中原、中亚文化特征,具有多元性;(2分)
原因:隋唐政治统一;社会经济发展;陆上丝绸之路畅通;民族往来和对外交往活跃;三教并行、佛教的发展;历代传承。(3分)
(2)史料价值:石窟保留下了丰富的实物、图像、文献史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直观生动地传达历史信息,可对传世文献提供印证与补充,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石窟的内容反映了北朝至宋元时期的一些社会状况,可用于研究这些时期的建筑、艺术、宗教、文学、经济、民族交融等内容,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历史发展的见证。(4分)
认识:敦煌石窟的数字档案建设,利用数字技术来保存、传承敦煌千年文化,扩大了敦煌文化的影响力,利于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创造性,保护全人类的共同财富。(2分)
18. 共13分
(1)答案示例
随着西方民主思想的传入,资产阶级维新派和清政府的部分官员主张实行地方自治,以求缓解压力,维护统治。地方自治在新政期间开始推行,仿效西方,采取政府主导的方式;建立了由选举产生的地方自治机构;在经济、文化教育和地方基础建设等领域实行自治。地方自治具有一定的民主色彩,有利于开明地主和资产阶级参政,一定程度冲击了封建秩序。地方自治在经济上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同时对文化教育、地方建设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清政府地方自治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挽救统治危机,自治的事务和范围受到很大限制,加之由于措施失当,激化了社会矛盾,加速了清政府的瓦解,最终走向失败。
清末地方自治是近代政治改革的一次有益尝试,具有一定进步作用。
(2)变化:与清末地方自治相比,孙中山主张赋予地方更大的政治权力,具体表现为拥有立法、行政等实权,同时地方自治机构可以参加干预中央政事。(2分)
原因:吸取民国以来民主政治建设的教训;主权在民思想的影响。(2分)
19. 共11分
建党时期,中国共产党开始利用歌谣宣传革命。(1分)大革命时期,国共建立统一战线、反帝反军阀成为时代主题,革命歌谣宣传反帝反侵略。(2分)
土地革命时期,共产党建立红色政权,武装反抗国民党,革命歌谣宣传了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歌颂新生活,鼓舞人民的斗争热情,开始在革命中发挥重要作用。(2分)
抗日战争时期,抵御日军侵略成为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这一时期革命歌谣主要反映了全民族抗战情况,激发了人民抗日热情,揭露了日军罪行。同时也宣传了抗日根据地共产党的民主选举制度。(2分)
解放战争时期,国民政府挑起内战,歌谣传递了人民群众希望停止内战,当家作主的政治愿望以及对人民解放、革命必胜的信念。(2分)
在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革命歌谣作为宝贵的红色资源,通过通俗易懂的形式,宣传教育群众、唤醒革命意识、激发反抗精神、推动文艺发展,它的变化与时代和与人民的命运紧密相连,成为整个革命事业的一部分,是革命年代的见证。(2分)
20. 共10分
答案示例:
①新中国成立,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尚未彻底完成,国民党残余势力依旧存在,通过土地改革、剿匪镇反、抗美援朝,废除封建剥削土地制度,消灭国民党残余势力,巩固新生政权,为国家向社会主义转变奠定条件。(4分)
②民族资产阶级的剥削依然存在,对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把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改造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4分)
中国共产党依据国内外主要形势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不断进行努力,妥善解决了社会主要矛盾,推动社会进步。(2分)2023北京海淀高三(上)期末
历 史
2023.1
本试卷共8页,共100分。考试时长9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纸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纸一并交回。
第一部分(选择题 共44分)
本部分共22小题,每小题2分,共44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1. 有学者认为,井田制下“庐井有伍”,即农民是有组织的,组织即村社,国君或贵族通过村社来控制农民;战国则不然,村社这一中间层次没有了,国家直接把小块田地颁授给每个小农。这一变化( )
①出现的原因是生产力的快速发展 ②导致国家对土地人口的直接掌控
③适应了当时国家富国强兵的需要 ④推动宗法分封制度的进一步强化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2. 青花瓷在元代迎来大发展,成为重要的出口商品。蒙古人和穆斯林都喜爱白色、蓝色,青花瓷制作所需的钴料可以畅通地从波斯运到中国,其造型出现了西亚和东南亚居民喜用的大盘大罐。元青花瓷的发展( )
①得益于蒙古帝国版图辽阔和统治者的支持
②反映了元代雇佣劳动兴起和工场规模扩大
③是中国先进制瓷技术同域外文化交流产物
④与海上丝绸之路发展和国际市场扩大有关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3. 1685年清政府开放海禁,此后的五十年间,英国东印度公司来华货船中白银经常占90%以上,商品不足10%。一位清朝官员说,英国商船“所载货物无几,大半均属番银”。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
A. 大宗商品难以被长途贩运 B. 英国向中国大量走私鸦片
C. 新航路开辟贸易中心转移 D. 西方商品不适应中国需求
4. 1860年《北京条约》准许英、法招募华工,这是清政府首次明确允许本国人民出洋务工。19世纪后期英国招募的华工,主要在澳大利亚、南非、东南亚等地采矿。美国也大量引进华工,修筑铁路或在种植园从事繁重的劳动。以下关于华工问题的评论,正确的是( )
①工业革命使西欧需要更多的劳动力 ②清政府迫于人口压力鼓励移民海外
③补充奴隶贸易终止后劳动力的不足 ④西方侵略势力掠夺中国劳动力资源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5. 1864年,李鸿章强调“今昔情势不同,岂可狃于祖宗之成法,必须尽裁疲弱,厚给粮饷,废弃弓箭,专精火器”,主张“仿立外国船厂,购求西人机器,先制夹板火轮,次及巨炮兵船,然后水路可恃”。他还指出“中土士夫不深悉彼此强弱之故,一旦有变,曰吾能御夷而破敌,其谁信之”。李鸿章的主张突破了( )
①“夷夏之辨”的自大思想 ②三纲五常的道德标准
③“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 ④轻视技术的传统观念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6. 1898年,英国官员提出,俄国在东北修建铁路和占领旅顺港“都是俄国对满洲和盛京最终控制的活动之一,这使得俄国占领了这些海域最重要的海港”,“我们不能将中国北方的土地拱手让给竞争对手”,英国将被迫“取得一个相应的位置”。在此背景下,英国( )
A. 派遣军队攻占北京 B. 支持浩罕国入侵新疆
C. 派遣军队进攻台湾 D. 强租威海卫为租借地
7. 1906年,清政府改革官制,计划设立责任内阁,废除军机处,遭到部分大臣的反对。慈禧太后在谕旨中说:“军机处为行政总汇……办事较为密速,相承至今,尚无流弊,自勿庸复改。”军机处得以保留。这一事件说明( )
①军机处仍然能适应时势 ②清朝政治改革流于形式
③官制改革遭到巨大阻力 ④皇族内阁维护君主专制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8. 下列一组漫画选自1911年10月13日出版的《神州日报》,对漫画反映的历史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革党之轰击 新军之哗变 官场之逃避 上海报馆之忙碌
A. 辛亥革命获得民众广泛支持 B. 辛亥革命以上海为领导中心
C. 北伐战争基本推翻军阀统治 D. 新闻媒体高度关注武昌起义
9. 北洋政府时期,各地军阀掠夺霸占大量土地。奉系军阀10个头目共拥有土地400万亩,仅张作霖拥有的土地就达150余万亩;广西军阀陆荣廷、谭浩明的土地合计占全省的1/3。同时,曾任北洋政府总统的黎元洪、曹锟等人均直接投资不少近代企业,天津工业资本总额的48.7%为军阀官僚投资。这一现象( )
A. 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B. 拉开了中国工业化的序幕
C. 加速了中国自然经济解体 D. 造成了军阀割据混战局面
10. 1923年2月7日,直系军阀吴佩孚动用军队,大肆屠杀工人,镇压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蔡和森对此反思道:“这次失败给了我们很大的教训,教训就是孤军奋斗。此时在政治上是曹(锟)吴(佩孚)及英帝国主义统治之时,故政治上压迫很严重……”这说明蔡和森认识到( )
A. 必须掌握工人运动的领导权 B. 必须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
C. 必须着手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D. 必须确立党的民主革命纲领
11. 1926年9月《大公报》发表社评说:“武昌之战,可谓民国史上一大事。然吾人所重视者,尚不在于此后战局如何转移……而在唤醒中外,注意于两种新事实及其结论:第一,孙中山所统率之革命党,今乃有攻到武汉之武力是也。……第二,北洋正统之消灭是也。”这一评论反映出( )
①武昌之战标志着北伐战争的完成 ②帝国主义在华代理人势力的终结
③北洋军阀政府统治遭到沉重打击 ④革命从珠江流域发展到长江流域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12. 1930年1月,毛泽东指出:“有根据地的,有计划地建设政权的,深入土地革命的,扩大人民武装的路线”是正确的;“政权发展是波浪式地向前扩大的”,那种举行全国武装起义夺取政权的理论,不符合中国国情;只有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才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这一论述( )
①肯定城市武装暴动的重要性 ②给中国革命指出正确的道路
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表现 ④认识到革命政权建设的曲折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13. 1933年,长城抗战后,中日签订《塘沽协定》,规定:“中国军队一律迅速撤退至延庆、昌平、高丽营、顺义、通州、香河、宝坻、林亭口、宁河、芦台所连之线以西、以南地区。尔后,不得越过该线,又不作一切挑战扰乱之行为。”该协定( )
A. 导致“不抵抗政策”的出笼 B. 为日军进一步侵略华北打开方便之门
C. 迫使中国军队撤出华北地区 D. 成为一二·九抗日救亡运动的导火索
14. 下图所示青化砭战役发生于1947年3月,是人民解放军西北野战军撤出延安后取得的第一个大胜仗,沉重打击了国民党军队胡宗南集团的气焰,鼓舞了解放区军民的斗志。这场战役发生的背景是( )
A. 重庆谈判国共双方达成协议 B. 国民党重点进攻陕北解放区
C. 刘邓大军胜利挺进大别山 D. 人民解放军开展战略决战
15. 1949年6月初,北京海淀巴沟村共有538户、2498人。其中占全村人口11.44%的地主、富农、农业资本家却占有全村稻田的84.84%;而占总人口46.48%的贫雇农只占有稻田的2.16%。通过土地改革,到1949年10月,全村有188户贫雇农分得了土地,109户农民原租种的1344亩土地不再交租。巴沟村的这一成果( )
①满足了农民平均分配土地的愿望 ②为新解放区土地改革积累了经验
③有利于当地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 ④标志着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完成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16. 上海解放后,奸商无视政府法令,进行金银投机,试图阻止人民币进入上海市场,不少商人也拒用人民币;市场上金银价格上涨,导致物价飞涨。上海市政府采取措施,查封金银投机的大本营“证券大楼”,逮捕投机分子。人民政府的上述措施( )
①稳定了货币以及金融市场 ②消灭了城市中的资产阶级
③赢得了群众对政府的信任 ④实现了国家财政经济统一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③④
17. 1950—1952年,人民政府在少数民族地区建立国营贸易机构,提高土特产品的收购价格。如在新疆,解放前要1794斤小麦或119斤羊毛才能换到一匹雁塔布(陕西生产的机织细棉布),解放后只要237斤小麦或32斤羊毛就能换到了。这一举措( )
①有利于提高少数民族的生活水平 ②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
③加强内地与边疆地区的经济联系 ④推动当地农牧业生产集体化改造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18. 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新中国进行以156项工程为核心的工业化建设。下图可反映出这一时期( )
156项工程分布情况
①轻重工业发展速度均衡 ②工业建设考虑到地域平衡
③工业体系构建日益完备 ④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19. 自古以来,人类在不断的迁徙中求生存、谋发展,并实现不同文明的交融。下图所示迁徙活动的影响是( )
①创立了加纳、马里和桑海文明古国 ②在非洲南部建立起大津巴布韦国家
③将农牧业和冶铁技术传播到迁入地 ④使迁入地成为西方文明的源头之一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20. 18世纪中期后,德意志地区掀起了对本民族文化的研究热潮。思想家赫尔德赞美德语是激情且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强调德意志历史的独特性。文学家格林兄弟出版了《德国英雄传说》《论德国古代民歌》和《德语语法》等书。这些现象折射出( )
A. 文艺复兴运动扩展到德意志地区 B. 德意志地区的民族意识开始形成
C. 启蒙运动促进德意志统一的进展 D. 德意志的统一推动民族文化发展
21. 对下图所示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
16世纪初和1800年欧洲部分国家纯农业人口比例(%)
A. 欧洲各国工业化发展程度不均衡 B. 圈地运动不利于英国农业的发展
C. 荷兰取得“海上马车夫”地位 D. 海外殖民活动阻碍西班牙的发展
22. 19世纪90年代,国大党成立之初,批评英国殖民当局的政策并提出改革的要求,但保持节制并对英王表示忠心。20世纪初,提拉克提出“司瓦拉吉(自主)”和“司瓦德西(自产)”,宣传“司瓦拉吉是我们的天赋权利,我们一定要得到它”,“司瓦德西的真正受益者是你们,这个国家的工人”。对材料理解恰当的是( )
①国大党成立初期保守氛围浓厚 ②提拉克注重发展近代民族经济
③提拉克发动广大群众争取独立 ④国大党转变为工人阶级的政党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 共56分)
本部分共5小题,共56分。请用黑色字迹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23. 中国历史上的统一和中央集权
材料一 秦合并六国,成为跨地区的统一的国家。此后,合了分,分了合,反反复复。但总的趋势是,从时间上看,合长于分;从空间上看,合的范围逐渐扩大;从程度上看,合的稳定性越来越强化。可以说,统一是中国历史进程中的主要趋势。
——刘家和《国家统一与历史进步》
(1)概括统一作为中国古代历史进程的主要趋势的三个特点。任选其中两个特点,用史实加以说明。
材料二 清朝前期在内地设置总督和巡抚,中央的施政方针通过督抚下达地方;同时,采用总督、巡抚分权的方式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太平天国起义给予清军八旗兵、绿营兵毁灭性打击,清政府命令各地举办团练保卫地方,将领自募兵勇进行训练。这些军队所需军费由督抚就地筹集,一定程度上成为督抚的私人部队,中央无权调遣。朝廷以湘军和淮军为依靠,慈禧太后给予两江总督曾国藩统辖江苏、安徽、江西、浙江四省军务的权力,四省文武官员俱归其节制,并有权保荐封疆将帅人员。
太平天国被镇压后,地方督抚权力日益膨胀,清政府试图整顿并收回各项权力,但未收到预期效果,而地方督抚却向中央索要更多权力。义和团运动期间,东南各省督抚违背中央政府命令,与列强达成“东南互保”。
——摘编自王雪华《督抚与清代政治》等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评析督抚制度的变化。
24. 博物馆是重要的历史课程资源。
材料一 中共一大纪念馆选取文字、图片等多种史料,以“伟大的开端”为题,全面系统地展示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历程。其中包括李大钊《由经济上解释中国近代思想变动的原因》:
凡一时代,经济上若发生了变动,思想上也必发生变动。……
……孔子的学说所以能支配中国人心有二千余年的原故,不是他的学说本身具有绝大的权威,永久不变的真理,配作中国人的“万世师表”,因他是适应中国二千余年来未曾变动的农业经济组织反映出来的产物……
中国的劳动运动,也是打破孔子阶级主义的运动。孔派的学说,对于劳动阶级,总是把他们放在被治者的地位,作治者阶级的牺牲。“无君子莫治野人,无野人莫养君子。”“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这些话,可以代表孔门贱视劳工的心理。现代的经济组织,促起劳工阶级的自觉,应合社会的新要求,就发生了“劳工神圣”的新伦理,这也是新经济组织上必然发生的构造。
——发表于《新青年》第7卷第2号 1920年1月1日
(1)依据材料,结合所学,说明中共一大纪念馆展示以上文章的原因。
材料二
国家博物馆藏《关于收回帝国主义国家在北京的兵营及其他建筑的布告》
(2)依据材料,结合所学,为以上文物撰写一份解说词。(要求:多角度提取信息,分析全面,解释合理)
25. 商务印书馆大事记(部分)
阶段特征 年份 发展情况
创立和发展 1897 “列强劫盟(瓜分狂潮),清室变法图强之际”,商务印书馆由夏瑞芳等人集资在上海创办,以“昌明教育,开启民智”为己任
1901 改为股份有限公司;出版严复翻译的《原富》(即英国亚当·斯密著《国富论》)
1904 响应新学堂章程,率先编印中小学教科书全套《最新教科书》
1912 “政体既已革新,而为教育根本之教科书,亦不能不随之转移以应时势之需要”,编纂整套《共和国教科书》
1920 政府明令将“国文”科改为“国语”科,商务印书馆编辑出版“采用语体文(白话文)编辑的第一套教科书”
艰难的生存 1932 日本突袭上海,商务印书馆的总管理处和编译所等皆中弹起火,全部焚毁
1937 转战长沙、香港、重庆等地,编印《抗战小丛书》《战时常识丛书》《战时手册》《抗战丛刊》等
1946—1949 经营每况愈下,入不敷出,濒临破产
新生和兴盛 1954 总管理处迁京,全面实行公私合营
1959 明确了商务印书馆的出版任务:以译印外国哲学、社会科学名著为主,兼出中外语言工具书和一部分外语课本
1963 制定“翻译和出版外国哲学、社会科学重要著作十年(1963—1972)规划”(《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300余种在改革开放后陆续出版)
从企业发展与时代变迁的角度,解读商务印书馆的发展历程。
26. 中共八大是中国共产党取得全国执政地位后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材料一 1956年9月15日刘少奇在中共八大上代表中共中央作政治报告,指出:现在革命的暴风雨时期已经过去了,新的生产关系已经建立起来,斗争的任务已经变为保护社会生产力的顺利发展。我们党现时的任务,就是要依靠已经获得解放和已经组织起来的几亿劳动人民,团结国内外一切可能团结的力量,充分利用一切对我们有利的条件,尽可能迅速地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材料二 1956年9月16日周恩来在中共八大上作《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建议的报告》,指出:应该根据需要和可能,合理地规定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把计划放在既积极又稳妥可靠的基础上,以保证国民经济比较均衡的发展;应该使重点建设和全面安排相结合,以便国民经济各部门能够按比例地发展。报告对影响经济建设全局的十二个问题进行了详细论述,特别提出“更好地运用价值规律”的问题,指出:在国家统一市场的领导下,将有计划地组织一部分自由市场;在一定范围内,将实行产品的自产自销;对某些日用工业品,将推行选购办法;对所有商品,将实行按质分等论价等。
分别提炼两则材料的观点。结合所学,说明其如何体现了中共八大关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论断。
27. 卢沟桥事变(又称七七事变)标志着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全面抗战由此开始。
材料一 关于卢沟桥事变的部分研究资料
文献史料 ① 中国共产党《为抗日救国告全国同胞书》(1935年8月1日)
② 公开信《团结御侮的几个基本条件和最低要求》,民主人士沈钧儒等联名发表,要求国民政府停止内战,与中国共产党联合抗日救国(1936年7月)
③ 上海市档案馆藏上海商业储蓄银行负责人往来信函,其中1937年6月6日信函中写道,日本增兵华北,平津局势紧张
④ 《中国共产党为日寇进攻卢沟桥通电》(1937年7月8日)
⑤ 《举国一致的精神》:表示“目前举国一致准备拼命自卫的精神”“保证我民族决不致衰亡”,《大公报》(1937年7月12日)
⑥ 中央档案馆藏《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1937年7月15日)
⑦ 《欧美注意远东局势,英美协商尤密切》,《申报》(1937年7月15日)
⑧ 《德国现守中立态度》,《中央日报》(1937年7月15日)
⑨ 日本参谋本部《对华作战纲领》:拟到1938年初,迫使中国政府投降(1937年7月16日制定)
⑩ 蒋介石《对于卢沟桥事件之严正表示》,宣布准备抗战(1937年7月17日)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驻苏大使《蒋廷黻报告苏联对列强调停中日冲突态度致孔祥熙等电稿》(1937年7月)
《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关于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的命令》(1937年8月25日)
近卫文唐(1937年6月至1939年1月任日本首相)回忆录《日本政界二十年:近卫手记》
其他资料 臧运祜《七七事变前的日本对华政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杨青王旸编《近十年来抗日战争史研究述评选编(1995—2004》,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年版
《平津沿线(保定附近以南)堡垒构筑要图(1937年1月20日调查)》日本中国驻屯军司令部绘制
照片:二十九军士兵在卢沟桥上抗击日本侵略军
材料二 探究主题
甲 从九一八到卢沟桥事变
乙 中国各界对卢沟桥事变的反应
丙 国际社会对卢沟桥事变的态度
丁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1)按史料类型,将材料一中的文献史料进行分类并写出序号。
(2)参考材料一中的研究资料,从材料二中任选一个主题,说明选题意义,拟定研究提纲,列出3—5个相关参考资料的序号。
要求:选题意义应结合历史背景,研究提纲应系统清晰,所列参考资料应密切联系主题。
参考答案
第一部分(选择题 共44分)
本部分共22小题,每小题2分,共44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1.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可知在井田制下,国君或贵族通过村社控制农民,战国时期,国家直接把小块田地颁授给每个小农,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由井田制到封建土地私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变化,变化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①正确,由于土地是国家直接颁授给小农,所以导致国家对土地人口的直接掌控,②正确,战国时期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有利于增加国家赋税收入,适应了当时国家富国强兵的需要,③正确,A项正确;井田制是分封制宗法制的经济基础,井田制逐步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分封宗法制度逐渐瓦解,而非强化,④不符合题意,排除BCD项。故选A项。
2.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材料“青花瓷在元代迎来大发展,成为重要的出口商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得益于蒙古帝国版图辽阔和统治者的支持,①正确,“其造型出现了西亚和东南亚居民喜用的大盘大罐”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中国先进制瓷技术同域外文化交流产物,③正确,“蓝色,青花瓷制作所需的钴料可以畅通地从波斯运到中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与海上丝绸之路发展和国际市场扩大有关,④正确,B项正确;雇佣关系出现在明末清初,②错误,排除ACD项。故选B项。
3.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英国东印度公司来华货船中白银经常占90%以上,商品不足10%”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方的商品不适应中国的需求,只能采用白银进行支付,所以大量白银流入中国,D项正确;大宗商品难以被长途贩运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A项;英国向中国大量走私鸦片使大量白银外流,排除B项;新航路开辟贸易中心转移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4.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初,英美等国开始陆续颁布禁止奴隶贸易的法令,黑奴贸易受到限制,殖民者不得不寻找新的廉价劳动力,③正确,19世纪中叶之后,清政府被迫允许列强在中国招募华工出国,④正确,D项正确;工业革命使西欧需要更多的劳动力不是华工出国的原因,①错误,排除AB项;外国资本主义入侵,清政府被迫允许列强招募华工,②错误,排除C项。故选D项。
5.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今昔情势不同,岂可狃于祖宗之成法,必须尽裁疲弱,厚给粮饷,废弃弓箭,专精火器”可知李鸿章突破了“夷夏之辨”的自大思想,①正确,“仿立外国船厂,购求西人机器,先制夹板火轮,次及巨炮兵船,然后水路可恃”可知其突破了轻视技术的传统观念,④正确,C项正确;三纲五常的道德标准与材料信息不符,②错误,排除A项;重农抑商政策的突破是在19世纪末,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③错误,排除BD项。故选C项。
6.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1898年面对俄国在东北地区的扩张,英国也加强在北方地区对中国的侵略针对俄国,根据所学知识与之相关的事件是强租威海卫为租借地,D项正确;1898年英国并未派遣军队攻占北京,排除A项;浩罕国入侵新疆与针对俄国在东北区的扩张无关,排除B项;英国在1898年并未派遣军队进攻台湾,排除C项。故选D项。
7.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政府改革官制的过程中保留了军机处,而军机处的设置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说明清朝政治改革流于形式,②正确,“计划设立责任内阁,废除军机处,遭到部分大臣的反对”说明官制改革遭到了巨大的阻力,③正确,B项正确;军机处仍然能适应时势说法错误,①错误,排除A项;皇族内阁维护君主专制与材料主旨不符,④错误,排除CD项。故选B项。
8.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中四幅漫画可知在武昌起义爆发之际报馆的忙碌体现出新闻媒体对武昌起义的关注,D项正确;题干中并未体现民众对于辛亥革命的态度,且根据所学辛亥革命并非没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排除A项;题干中仅涉及上海报馆,不能说明上海是辛亥革命的领导中心,且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题干中涉及的事件是武昌起义,并非北伐战争,排除C项。故选D项。
9.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内容北洋军阀时期各地军阀占据大量土地,体现了北洋军阀大地主阶级的阶级属性,同时政府官员直接投资近代企业,并且依靠雄厚的经济实力占据主要地位,挤压了民族工业,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A项正确;拉开中国工业化序幕的是洋务运动,排除B项;北洋军阀作为大地主阶级的代表,霸占大量土地是自然经济的表现,排除C项;军阀割据导致题干现象发生,而非题干现象造成军阀割据,排除D项。故选A项。
10.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教训就是孤军奋斗。此时在政治上是曹(锟)吴(佩孚)及英帝国主义统治之时,故政治上压迫很严重……”,再结合所学可以归纳为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力量薄弱,单枪匹马很难取得革命成功,有必要与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合作,用革命手段推翻军阀和帝国主义统治。C项正确;材料中仅涉及工人运动遭到破坏,而没有涉及掌握工人运动的领导权的问题,排除A项;国民党反动派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B项;1922年中共二大已经确立了党的民主革命纲领,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11.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第一,孙中山所统率之革命党,今乃有攻到武汉之武力是也。……第二,北洋正统之消灭是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伐战争沉重打击了北洋军阀政府统治,③正确,革命势力从珠江流域发展到长江流域,④正确,D项正确;武昌之战标志着北伐战争的完成说法错误,①错误,排除AB项;帝国主义在华代理人势力的并未终结,此后,汪精卫等人仍是帝国主义在华代理人,④错误,排除C项。故选D项。
12.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在1930年毛泽东指出当前革命应该有计划的深入土地革命,贯彻工农武装割据道路,此时举行全国武装起义的理论是不符合国情的,这一论述体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即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②正确,毛泽东对中国革命的认识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表现,③正确;毛泽东认为政权发展是波浪式向前扩大的,认识到了革命政权建设的曲折,④正确,D项正确;题干体现了毛泽东对于农民土地革命重要性的论述,并非肯定城市暴动的重要性,①错误,排除ABC项。故选D项。
13.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塘沽停战协定》的签订为日本在我国华北地区经济上掠夺、政治上控制、军事上霸权奠定了基础,B项正确;九一八事变时,面对日军的侵略,已实行不抵抗政策,排除A项;这项规定使中国军队撤出长城以南大片地区,排除C项;华北事变中学生们掀起一二·九运动,排除D项。故选B项。
14.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的“1947年3月”“延安”“胡宗南”等信息可知,青化砭战役打击了国民党对延安的重点进攻,因此其背景是国民党重点进攻陕北解放区,B项正确;1945年重庆谈判国共双方达成协议,排除A项;1947年6月刘邓大军胜利挺进大别山,排除C项; 解放战争时期人民解放军进行战略决战的三大战役分别是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排除D项。故选B项。
15.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通过土地改革,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土地要求,为新解放区土地改革积累了经验,②正确,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③正确,C项正确;满足了农民平均分配土地的愿望说法错误,①错误,排除A项;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是1956年底,④错误,排除BD项。故选C项。
16.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奸商无视政府法令,进行金银投机……市场上金银价格上涨,导致物价飞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针对上述问题,党和政府采取有利的经济措施和必要的行政、法律手段,同上海等大城市的投机资本进行“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稳定了货币和金融市场,①正确,使政府赢得了群众的信任,③正确,C项正确;消灭了城市中的资产阶级说法错误,②错误,排除A项;通过采取统一全国财政收支管理等措施实现了国家财政经济的统一,④错误,排除BD项。故选C项。
17.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在少数民族地区建立国营贸易机构,提高了土特产品的收购价格,这一举措使少数民族增加了收入,提高了少数民族的生活水平,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①②正确,国营贸易机构在少数民族地区收购了地方特产同时换购内地手工制品,加强了内地与边疆地区的经济联系,③正确,A项正确;题干并未涉及农业的集体化改造,且根据所学,农业集体化改造是在1953年以后,与题干时间不符,④不符合题意,排除BCD项。故选A项。
18. 【答案】B
【解析】
【详解】表中主要体现的是“一五”计划期间工业区域布局涉及东北、中西部、东部等地区,体现了工业区域布局趋向合理,表中还体现工业类型有国防、煤炭、电力等,体现了工业体系构建日益完备,②③符合题意,B项正确;“均衡”一词说法过于绝对,于题干信息不符,①不符合题意,排除AC项;图表信息没有设计所有制经济的类型,④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
19.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图示班图人的迁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1世纪末,班图人建立了津巴布韦国家,②正确,西非班图居民培育出了甜高粱和棉花等农作物,驯养了绵羊和山羊等,掌握了冶铁技术,伴随着其迁徙,将这些也传播到了迁入地,③正确,C项正确;8-15世纪,加纳、马里和桑海等国家先后兴起,①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西方文明的源地是古希腊,④错误,排除BD项。故选C项。
20.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18世纪中期后,德意志地区掀起了对本民族文化的研究热潮。……等书。”可得出受到这一时期启蒙运动的影响,德意志的民族意识觉醒,这有利于推动德意志民族国家的统一,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文艺复兴,而是强调启蒙运动,排除A项;“开始”的说法错误,排除B项;当时德意志并没有统一,排除D项。故选C项。
21.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材料可知,16世纪初和1800年农业人口比例英国下降的比较明显,荷兰次之,西班牙变化不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造成各国变化不同的原因在于各国工业化发展程度不均衡,A项正确;圈地运动对农民来说是一场灾难,但却有利于资本主义大农业的发展,排除B项;荷兰取得“海上马车夫”是在17世纪,排除C项;海外殖民活动为西班牙提供了大量的财富,但其没有用于经济建设而已,排除D项。故选A项。
22.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材料“但保持节制并对英王表示忠心”可知国大党成立初期保守氛围浓厚 ,①正确,“司瓦德西的真正受益者是你们”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提拉克注重发展近代民族经济,②正确,宣传“司瓦拉吉是我们的天赋权利,我们一定要得到它”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提拉克发动广大群众争取独立 ,③正确,A项正确;国大党代表的是资产阶级的利益,④错误,排除BCD项。故选A项。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 共56分)
本部分共5小题,共56分。请用黑色字迹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23. 【答案】(1)特点:统一时间长于分裂时间;统一范围逐渐扩大;统一稳定性加强。
说明:言之成理,史实正确,即可得分。
(2)清朝前期,总督和巡抚是地方最高军、政长官,互相牵制,保证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
鸦片战争后,清朝统治危机加剧,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清政府的统治,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中,地方督抚获得了召募军队、筹集军饷和荐举地方官员的权力,湘淮系官僚集团崛起,中央权力下移,引起政治和权力结构的变化。
地方督抚兴办洋务,权力进一步扩大,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早期现代化。义和团运动期间,东南各省督抚和列强达成“东南互保”,虽然维护了东南地区稳定,但是督抚权力进一步扩大,严重动摇了清朝统治的根基。
地方督抚势力的崛起和膨胀埋下了近代军阀割据的隐患。
【解析】
【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一“从时间上看,合长于分”可得出统一时间长于分裂时间;根据材料一“从空间上看,合的范围逐渐扩大”可得出统一范围逐渐扩大;根据材料一“从程度上看,合的稳定性越来越强化”可得出统一稳定性加强。
说明:言之成理,史实正确,即可得分。
对主要趋势的三个特点进行说明需要结合所学知识,“从时间上看,合长于分”结合所学知识,秦统一后,有两次大分裂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和五代、辽、宋、夏、金、蒙古政权并立时期,大一统的朝代有秦、两汉、西晋、隋唐、元明清,大分裂时期也有很多局部统一时期,说明“合长于分”。“从空间上看,合的范围逐渐扩大”,结合所学知识,统一朝代的疆域越来越大,元朝时期疆域最大,清朝时成为亚洲最大的国家。“从程度上看,合的稳定性越来越强化”,结合所学知识,民族间的交流越来越频繁,民族融合不断加强,统一多民族国家不断巩固和发展。
(2)根据材料二“清朝前期在内地设置总督和巡抚,中央的施政方针通过督抚下达地方;同时,采用总督、巡抚分权的方式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可得出清朝前期,总督和巡抚是地方最高军、政长官,互相牵制,保证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鸦片战争后,清朝统治危机加剧,根据材料二“太平天国起义给予清军八旗兵、绿营兵毁灭性打击,清政府命令各地举办团练保卫地方,将领自募兵勇进行训练”,“这些军队所需军费由督抚就地筹集”“四省文武官员俱归其节制,并有权保荐封疆将帅人员”可得出,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清政府的统治,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中,地方督抚获得了召募军队、筹集军饷和荐举地方官员的权力,“朝廷以湘军和淮军为依靠,慈禧太后给予两江总督曾国藩统辖江苏、安徽、江西、浙江四省军务的权力”可得出湘淮系官僚集团崛起,中央权力下移,引起政治和权力结构的变化。根据所学知识,地方督抚兴办洋务,权力进一步扩大,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早期现代化。根据材料二“义和团运动期间,东南各省督抚违背中央政府命令,与列强达成‘东南互保’”可得出义和团运动期间,东南各省督抚和列强达成“东南互保”,结合所学知识,“东南互保”虽然维护了东南地区的稳定,但是督抚权力进一步扩大,严重动摇了清朝统治的根基。地方督抚势力的崛起和膨胀埋下了近代军阀割据的隐患。
24. 【答案】(1)李大钊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他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学说,发起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组织,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本篇文章中,李大钊用唯物主义理论指出儒家旧思想、旧礼教的社会经济根源,说明其不适应时代发展,而马克思主义是符合经济、社会新发展的理论;批判儒家为剥削阶级辩护的思想;强调无产阶级的地位和作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是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思想基础。
(2)答案示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结束了帝国主义长期压迫和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按照“另起炉灶”和“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原则,废除不平等条约,取消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特权。
布告明确宣布,收回帝国主义国家在北京的兵营。
这一文物反映了中华民族走向复兴伟大进程。
【解析】
【小问1详解】
原因:根据题干中共一大纪念馆主要的内容是中共一大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纪念馆中展示李大钊文章的原因主要是因为李大钊与中国共产党成立之间的关系,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李大钊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他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学说,发起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组织,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跟材料“因他是适应中国二千余年来未曾变动的农业经济组织反映出来的产物”和“这也是新经济组织上必然发生的构造”体现出李大钊用唯物主义理论指出儒家旧思想、旧礼教的社会经济根源,说明其不适应时代发展,而马克思主义是符合经济、社会新发展的理论;批判儒家为剥削阶级辩护的思想;强调无产阶级的地位和作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是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思想基础。
【小问2详解】
解说词:题干要求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布告写一篇解说词,解说词应该包含该布告出现的背景,内容和影响,可进行解说如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结束了帝国主义长期压迫和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按照“另起炉灶”和“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原则,废除不平等条约,取消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特权。布告明确宣布,收回帝国主义国家在北京的兵营。这一文物反映了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伟大进程。
25. 【答案】企业发展需要顺应时代变迁并推动社会变革。
19世纪末,民族危机严重,中国先进分子寻求救国之道,发展教育。甲午战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狂潮,维新运动兴起,商务印书馆应运而生,出版西方社会科学著作。受清末新政废科举,建立新式学堂、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君主专制,建立中华民国、新文化运动中文学革命推广白话文等影响,编纂并不断更新教科书。这一阶段商务印书馆的印书活动,有利于促进民众的思想启蒙和近代教育发展,推动社会变革。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战乱和官僚资本的压制使商务印书馆发展遭遇困境。抗日战争期间,商务印书馆损失惨重并被迫迁徙,仍坚持编印抗战刊物,鼓舞了全国人民抗战的决心。解放战争期间,由于国民党的反动政策和官僚资本的巧取豪夺,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发展,商务印书馆濒临破产。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商务印书馆全面实行公私合营,获得新生并逐步发展兴盛。商务印书馆出版任务以介绍国外学术著作为主,推动了新中国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国民素质的提高,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解析】
【详解】题目要求从企业发展与时代变迁的角度,解读商务印书馆的发展历程,需要简述商务印书馆的发展历程。根据材料,1897年,列强瓜分狂潮,清室变法图强之际,商务印书馆以“昌明教育,开启民智”为己任,1904年,“响应新学堂章程,率先编印中小学教科书全套《最新教科书》”,根据表中信息,1912年民国建立,应时势需要,编纂整套《共和国教科书》,1920年,政府明令将“国文”科改为“国语”科,商务印书馆编辑出版“采用语体文(白话文)编辑的第一套教科书”,1937年,日本侵华期间,转战长沙、香港、重庆等地,编印《抗战小丛书》《战时常识丛书》《战时手册》《抗战丛刊》,进行抗战宣传,1954年,社会主义改造时期,“总管理处迁京,全面实行公私合营”,通过这些信息可得出企业发展需要顺应时代变迁并推动社会变革。
解读要分析两个方面,一是企业发展需要顺应时代变迁,二是分析企业发展推动社会变革。“企业发展需要顺应时代变迁”需要答出发展历程的背景、发展表现;分析“企业发展推动社会变革”需要答出企业发展对当时的积极影响。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19世纪末,民族危机严重,中国先进分子寻求救国之道,发展教育。甲午战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狂潮,维新运动兴起,商务印书馆应运而生,出版西方社会科学著作。受清末新政废科举,建立新式学堂、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君主专制,建立中华民国、新文化运动中文学革命推广白话文等影响,编纂并不断更新教科书,这些信息体现了“企业发展需要顺应时代变迁”,这一阶段商务印书馆的印书活动,有利于促进民众的思想启蒙和近代教育发展,推动社会变革,这体现了“企业发展推动社会变革”。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战乱和官僚资本的压制使商务印书馆发展遭遇困境。抗日战争期间,商务印书馆损失惨重并被迫迁徙,仍坚持编印抗战刊物,鼓舞了全国人民抗战的决心。解放战争期间,由于国民党的反动政策和官僚资本的巧取豪夺,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发展,商务印书馆濒临破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商务印书馆全面实行公私合营,获得新生并逐步发展兴盛,这些信息反映了“企业发展需要顺应时代变迁”,商务印书馆出版任务以介绍国外学术著作为主,推动了新中国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国民素质的提高,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这体现了“企业发展推动社会变革”。
26. 【答案】材料一:生产资料公有制占绝对优势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起来,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基本解决;中国共产党的任务是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
材料二:国民经济建设应速度合理,综合平衡;重视市场因素,运用价值规律。中共八大宣布,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材料一体现了中八大关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论断的背景,及为了解决当前社会主要矛盾,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为建设社会主义,发展社会生产力。材料指出了发展经济的政策、策略。
【解析】
【详解】材料一:根据材料“新的生产关系已经建立起来,斗争的任务已经变为保护社会生产力的顺利发展”可知生产资料公有制占绝对优势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起来,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基本解决;根据材料“就是要依靠已经获得解放和已经组织起来的几亿劳动人民,团结国内外一切可能团结的力量,充分利用一切对我们有利的条件”可知中国共产党的任务是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
材料二:根据材料“应该根据需要和可能,合理地规定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把计划放在既积极又稳妥可靠的基础上,以保证国民经济比较均衡的发展”可知国民经济建设应速度合理,综合平衡;根据材料“将有计划地组织一部分自由市场;在一定范围内,将实行产品的自产自销”可知重视市场因素,运用价值规律。根据中共八大所学可知中共八大宣布,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说明:根据所学中共八大相关知识可知材料一体现了中共八大关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论断的背景,及为了解决当前社会主要矛盾,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为建设社会主义,发展社会生产力。根据材料二中周恩来的报告可知材料二指出了发展经济的政策、策略。
27. 【答案】(1)档案③⑥ ;报刊:⑤⑦⑧;书信:② ;公文:①②④⑨⑩ 。
(2)答案示例:
甲:从九一八到卢沟桥事变
选题意义:九一八事变标志着中国局部抗战开始。之后,日本不断扩大侵华。直到卢沟桥事变的发生,中国全面抗战由此开始。研究从九一八事变到卢沟桥事变之间日本侵华的经过,是揭露日本侵华阴谋的重要实证。也为理解卢沟桥事变发生的背景及事件的发生过程有较大价值。
研究提纲:
一、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沦陷
二、日本向长城沿线进犯和长城抗战
三、华北事变和一二·九运动
四、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五、卢沟桥事变
参考文献:①②③
【解析】
【详解】(1)文献史料包括史书、档案文书、文集、笔记、书信和日记、地方志、报刊、碑铭与简牍、契约、账簿、传记、族谱、野史等,根据材料一中的“中国共产党《为抗日救国告全国同胞书》”“公开信《团结御侮的几个基本条件和最低要求》,民主人士沈钧儒等联名发表……”“《中国共产党为日寇进攻卢沟桥通电》”“日本参谋本部《对华作战纲领》……”“蒋介石《对于卢沟桥事件之严正表示》,宣布准备抗战”“《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关于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的命令》”可得出“公文:①②④⑨⑩ ”;根据材料一中的“公开信《团结御侮的几个基本条件和最低要求》”“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驻苏大使《蒋廷黻报告苏联对列强调停中日冲突态度致孔祥熙等电稿》”可得出“书信:② ”;根据材料一中的“上海市档案馆藏上海商业储蓄银行负责人……”“中央档案馆藏《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驻苏大使《蒋廷黻报告苏联对列强调停中日冲突态度致孔祥熙等电稿》”可得出“档案③⑥ ”;根据材料一中的“《举国一致的精神》……《大公报》”“《欧美注意远东局势,英美协商尤密切》,《申报》”“《德国现守中立态度》,《中央日报》”可得出“报刊:⑤⑦⑧”。
(2)本小问是开放性试题,学生按照题目要求作答,言之有理即可得分。可选择主题“从九一八到卢沟桥事变”;题目要求选题意义应结合历史背景作答,学生可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九一八事变标志着中国局部抗战的开始。之后,日本不断扩大侵华。直到卢沟桥事变的发生,中国全面抗战由此开始”,之后分析其意义主要在于“研究从九一八事变到卢沟桥事变之间日本侵华的经过,是揭露日本侵华阴谋的重要实证。也为理解卢沟桥事变发生的背景及事件的发生过程有较大价值”;研究提纲应结合所学知识系统梳理从九一八事变到七七事变相关史实,如“东北沦陷、日本向长城沿线进犯,长城会战、华北事变、一二·九运动、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等”;参考文献根据所列内容在材料一中进行选择即可。2023北京石景山高三(上)期末
历 史
一、选择题
1. 《左传》记载,春秋时期晋国周边的山戎希望与晋国建立友好关系,但晋悼公认为山戎“无亲而贪”,不同意与之和议,晋国的卿大夫魏绛向晋悼公陈述了“和戎”的五大好处,最终说服晋悼公与戎族订立了盟约。对此,以下认识正确的是( )
A. 晋国是春秋时期首个霸主 B. 山戎已经完全认同晋国文化
C. “和戎”有利于民族交融 D. 晋国产生了华夏认同的观念
2. 史书记载,秦完成统一后,曾一次将各地豪富二十万户迁到咸阳,还曾“徙黔首三万户琅砑台下,复(免除赋役)十二岁”;击退匈奴后又“为筑城郭,徙民充之”。这些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
A. 削弱豪富势力 B. 开发边疆地区 C. 增加政府收入 D. 巩固国家统一
3. 隋朝建立后,一度呈现出繁荣富庶的局面,有史家说“古今国计之富莫如隋”,史书记载长安、洛阳、太原等地的仓库储存的物资在唐朝建立后还用了很长时间。隋朝出现繁荣富庶局面的原因有( )
①北周的统治为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②“大索貌阅”增加纳税人口
③江南经济发展扩大了政府财税来源 ④租庸调制保证了国家税收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4. “礼”和“法”是中国古代社会治理的两种重要工具。有学者指出“礼”和“法”都是一种行为规范,只是维持规范的力量不同,法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礼是靠传统的习俗来维持。关于中国古代的“礼”和“法”,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 礼法始终尖锐对立 B. 秦律体现了礼法结合
C. 唐朝治国重礼轻法 D. 清朝乡约与法律合流
5. 有学者指出:“宋代社会,儒生与商贾之间,可能颇有分流,前者以内圣外王自我期许,志在经国济世,尤其理学家们不屑言利。明代中叶以后,风气颇为不同,江南士大夫如有余力,也会投资商业活动。”明朝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工商业有较大发展 B. 心学成为主流思想
C. 科举考试形式灵活 D. 不再实行重农抑商
6. 1863年10月5日,法国《世界画报》称:“如今,我们可以在沿海地区自由地进行商贸活动了,至于在那些没有被太平天国或者其他叛乱分子占据的地方是完全可行的。”这一现象出现在( )
A. 中法《北京条约》签订后 B. 太平天国鼎盛时期
C. 中法《越南条款》签订后 D. 列强瓜分狂潮时期
7. 如表是部分现代技术发明以及在沪渝两地应用大致时间,对此解读准确的是( )
技术门类 西方发明年份 上海应用年份 重庆应用年份
铁路 1825年 1876年 1934年
电报 1835年 1872年 1886年
电话 1876年 1882年 1912年
电灯 1881年 1882年 1906年
汽车 1883年 1901年 1928年
无线电 1896年 1909年 1928年
A. 现代技术均由洋务运动引入中国 B. 现代技术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C. 民国成立后现代技术才传入内地 D. 沪渝两地的现代化进程同步进行
8. 武昌起义爆发以后,担任清朝海关总税务司的英国人安格联让多地海关税务司把海关税款以总税务司的名义存入汇丰银行,他还宣称“让税款跑到革命党的库里去是不行的”。安格联的这一做法( )
①开始破坏中国关税自主权 ②意欲攫取中国的海关税款
③打算武力干涉中国的革命 ④造成革命党人的财政困难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9. 如表是1952年、1957年、1965年内地工业产值在全国工业总产值中大致比重的变化,由此可知( )
时间 1952 1957 1965
比重 30% 32.1% 35%
A. 国家工业布局有所改善 B. 内地工业产值增长缓慢
C. 国家产业结构有所调整 D. 三线建设目标已经完成
10. 2022年10月5日-10日,第五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上海成功举办,本届的主题是“新时代,共享未来”。据报道,首届进博会(2018年)累计意向成交额为578.3亿美元,本届已经增至735.2亿美元,五届进博会累计意向成交额近3500亿美元。这说明中国( )
A. 近五年的对外贸易额连年增长 B. 近五年的对外投资额不断增长
C. 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 D. 成为经济全球化的有力推动者
11. 有学者曾经写道:“印度洋可以被看作是全球商品、思想和文化交流的最重要的十字路口,在那里相会的中国、印度、中近东的伊斯兰国家充当着主角,而欧洲充当配角,一个渴望接近亚洲滚滚财源的配角。”这段话描写的最有可能是下面哪个时间( )
A. 5世纪 B. 15世纪 C. 17世纪 D. 19世纪
12. 1714年英国安妮女王去世,根据此前议会通过的《王位继承法》,来自德意志的乔治一世继承了英国王位,他不会说英语,也不了解英国情况,他和他的继任者对英国事务都缺乏兴趣,于是大臣们有事不再找国王,而是自己先商定对策,然后再提交国王认可。这一情况( )
A. 为《权利法案》的颁布创造了条件 B. 为责任内阁制的形成提供了良机
C. 说明英国君主立宪制是偶然确立的 D. 说明议会操纵着英国的王位继承
13. 艾瑞克·霍布斯鲍姆在《极端的年代:1914—1991》里写道:“十月革命对20世纪的中心意义,可与1789年法国大革命之于19世纪媲美”。这两次革命可以相“媲美”之处在于( )
A. 都影响了其它地区的民族民主运动 B. 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C. 都直接推翻了本国的封建专制王朝 D. 都推动了资本主义发展
14. 在解释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源时,有人指出:“这两次战争(一战和二战)之间还有更加深刻的联系。在第二次战争中,德国明确地为推倒第一次战争的裁决而战,为摧毁随它而来的清算安排而战。”该观点认为( )
A. 德国不应对两次世界大战爆发负主要责任
B. 《凡尔赛和约》为二战的爆发埋下了祸根
C. 英法采取绥靖政策是二战爆发的主要原因
D. 德国为完成国家统一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战
15. 1975年欧共体与非洲、加勒比和太平洋地区46个发展中国家签订了《洛美协定》:允许46国的全部工业品和94.2%的农产品免税和不限量进入共同体国家;共同体的商品进入46国享受最惠国待遇,但不免税。这一协定( )
A. 使发展中国家损失了更多利益 B. 建立了平等的国际经济新秩序
C. 有利于扩大欧共体的海外市场 D. 体现了双方不平等的经济关系
二、非选择题
16. 王昭君与三娘子
材料一 王昭君公元前52年出生于南郡秭归县(今湖北省宜昌兴山县)。公元前36年,汉元帝昭示天下,遍选秀女。王昭君因天生丽质,聪慧异常,为南郡首选入宫秀女。公元前33年,已降汉称臣的南匈奴首领呼韩邪单于主动来汉朝,请求和亲,以结永久之好。王昭君受汉元帝之遣,肩负着汉匈和亲之重任,别长安、出潼关,历时一年多,于第二年初夏到达漠北,受到匈奴人民的盛大欢迎,被呼韩邪单于册封为“宁胡阏氏”(阏氏,音焉支,意思是“王后”),象征她将给匈奴带来和平、安宁和兴旺。昭君出塞六十年,汉匈结束了百余年的战争局面,边境迎来了“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无干戈之役”的喜人景象。著名历史学家翦伯赞称赞王昭君用和平的方式换来了长期安定友好的汉匈民族关系,其功绩甚至超过了汉武帝。
材料二 三娘子(1550—1613年),明代蒙古土默特部首领俺答汗之妻,深受俺答汗器重,“事无巨细,咸听取裁”。三娘子生活的时代,明朝与蒙古部落势力沿长城相持已近200年。1570年,俺答汗之孙投附明朝,双方关系顿时紧张,在三娘子的劝说下,俺答汗同意与明朝和谈。明朝送还俺答汗之孙,封俺答汗为顺义王,并开放十余处市场供蒙汉人民自由贸易。每当开市时,蒙汉人民“醉饱讴歌,婆娑忘返”。三娘子本人也“勒精骑,拥胡姬,貂帽锦裘,翱翔塞下”。在三娘子的辅佐下,俺答汗在今呼和浩特地区建城,后明朝赐名为“归化”。1581年,俺答汗去世后,三娘子辅佐继任的顺义王,继续与明朝通好,明、蒙“四十余年无用兵之患,沿边旷土皆得耕牧”。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昭君与三娘子所处的时代背景并简要评价她们的历史功绩。
17. 中共不同时期的土地政策
材料
时间 土地政策
1931年 11月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土地法》基本内容有:规定无偿没收“地主、豪绅、军阀、官僚以及其他大私有主的土地,平均分配一切土地”,废除封建土地剥削制度;禁止高利贷债务剥削,废除农民欠地主的旧债务,取消一切佃租契约等等。
1942年 1月 中共中央《关于抗日根据地土地政策的决定》:在未实行土改的地区,允许地主出租土地,但原则上须按照战前的原租额减低25%,承认战前的借贷关系,但年利息一般不得超过一分半。对富农的办法等同地主,故在实行减租减息后,又得交租交息。这就是停止没收地主土地,普遍实行减租减息政策的具体内容。
1947年 1月 《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废除封建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废除一切乡村中在土地制度改革以前的债务;分配给人民的土地,由政府发给土地所有证,并承认其自由经营、买卖及在特定条件下出租的权利;为贯彻土地改革的实施,对于一切违抗或破坏本法的罪犯,应组织人民法庭予以审判及处分。
1953年 12月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经过简单的共同劳动的临时互助组和在共同劳动的基础上实行某些分工分业而有某些少量公共财产的常年互助组,到实行土地入股、统一经营而有较多公共财产的农业生产合作社,到实行完全的社会主义的集体农民公有制的更高级的农业生产合作社(也就是集体农庄)。
1992年 10月 中共十四大报告指出:实行家庭联产承包,是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党中央尊重群众愿望,积极支持试验,几年功夫在全国推开。废除人民公社,又不走土地私有化道路,而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统分结合、双层经营,解决了我国社会主义农村体制的重大问题。
上表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和建设的不同时期制定的土地政策内容节选。任选两个时期的土地政策,结合时代背景,比较说明中国共产党土地政策的变化是如何与时俱进的。要:观点正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18. 文明的传承与互鉴
材料一 作为第一个地跨欧亚非的大帝国,波斯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交通的便利,币制的统一等都是促进交流的有利条件。更重要的是,波斯统治者……尽量不以残暴的方式控制被征服人民,而是采取宽容大度的姿态,这种政策有效地保护了古代文明的许多优秀成就,使得许多古老文明在失去其所依赖的国家和政体之后,还能将其精神遗产融入新生的文明之中……
材料二 当阿拉伯文化昌盛之时,西欧正处于文化低落的“黑暗时代”,古典文明这时已大半不为人所知,只有教会还保留着一些有关亚里士多德的知识。阿拉伯人读了大量的古典哲学、文学作品,并在学习过程中把它们翻译成为阿拉伯文,特别是翻译了许多中世纪西欧几乎无人通晓的希腊文著作,另外阿拉伯人也创造出了自己的文化,这些在后来都陆续传回西欧,使西欧的基督教文明从落后中逐渐苏醒过来。
——以上均摘编自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简析波斯帝国推动不同地区民族之间经济文化交流的有利条件和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述阿拉伯帝国在文明传承中所发挥的作用;结合所学知识,举两例说明阿拉伯帝国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19. 宗法制与宗族管理。
材料一 在借鉴夏商以方国、部落为主的统治体制弊端的基础上,西周采取大量分封同姓为地方诸侯,将分封制和宗法制牢固结合在一起。无论同姓子弟还是异姓诸侯,接受了周天子的封赐后就成了“小宗”,而周天子则是“大宗”。用这种称谓意味着受封诸侯都被纳入了周王室的宗法网之中。宗族内部长幼、嫡庶和尊卑之别的“礼”成为了周的政治规范。
——摘编自李龙、李策《中国古代分封制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比较研究》
材料二 清末民初,宗族组织原则发生了某些变化。1905年,上海王、朱两氏将祠堂族长制改为族会制,“从事家族立宪”。1918年该族增订族会章程,1924年修改,并经会员大会讨论通过。曹氏宗族的管理体制也开始近代化,规定族众有参与宗族事务的重大权力。此外,浙江绍兴阮氏宗族在1923年之前设立该族议事、执行二部,实行任期制,由选举产生。
——摘编自常建华《中国文化通志宗祖志》
(1)阅读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周代宗法制与清末民初宗族管理的不同之处。
(2)结合材料及所学,分析清末民初宗族管理特点形成的原因。
20. 世界大战与殖民体系
材料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各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普遍出现高涨的形势。在亚洲,继资产阶级革命后又出现五四运动新革命形势发展、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等;在非洲,埃及爆发了反英独立运动:在拉丁美洲,虽没有广泛的暴力武装革命,但也出现了较大规模的工人罢工和农民运动。
——摘编自王春良等《新编世界现代史1900—1988》
材料二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一个主要差别在于欧洲殖民地的结局。欧洲对殖民地帝国的控制因第一次世界大战而被削弱,但还没有遭到彻底的破坏;实际上,欧洲因获得作为托管地的阿拉伯地区而扩大了它的殖民地范围。相反,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不可阻挡的革命浪潮席卷诸殖民地帝国,极其迅速地结束了欧洲的统治……欧洲人在海外取得那么多非凡的胜利和成就之后,到20世纪中叶似乎又在退回到500年前他们曾从那里向外扩张的小小的欧亚半岛上去。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但伟大的殖民地革命的动力并不是来自联合国。相反,它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极其有利的国际形势的产物,是以往几十年里殖民地世界中愈来愈强大的某些历史性力量的产物。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简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高涨的原因。
(2)阅读材料二,概括指出两次世界大战对殖民体系的影响有何不同。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谈谈对殖民地革命而言,“极其有利的国际形势”有哪些?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山戎主动交好中原晋国,晋悼公接受“和戎”建议,与戎族订立盟约,有利于民族间的和平交往,促进了民族交融,C项正确;春秋时期首个霸主是齐国,排除A项;山戎已经完全认同晋国文化的说法绝对,排除B项;晋国产生了华夏认同的观念与“晋悼公认为山戎‘无亲而贪’”等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2.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统一后,控制、监督各地豪富,打败越族、匈奴并移民实边等做法,主要目的是巩固国家统一,D项正确;削弱豪富势力只是部分措施的具体目的,并非其主要目的,排除A项;开发边疆地区与将各地豪富二十万户迁到咸阳不符,排除B项;增加政府收入与“徙黔首三万户琅砑台下,复(免除赋役)十二岁”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3.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朝出现繁荣富庶局面的原因有,隋文帝励精图治,通过“大索貌阅”增加了纳税人口,国家统一和江南经济发展扩大了政府财税来源,租庸调制保证了国家的税收,说法②③④符合题意,B项正确;为隋唐繁荣局面打下基础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并非北周的短暂统治,说法①不符合题意,排除与之组合的ACD三项。故选B项。
4.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宋朝以来儒学人士发起教化百姓的乡约,经政府利用和推广而具有约束力,清朝乡约与法律合流,D项正确;A项始终说法错误,礼法也有融合的情况,排除A项;秦律强调法,排除B项;唐朝是礼法结合的典型,不能得出唐朝治国重礼轻法,排除C项。故选D项。
5.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明代中叶以后,风气颇为不同,江南士大夫如有余力,也会投资商业活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冲击了传统的思想观念,江南士大夫也进行投资商业活动,因此材料所述明朝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工商业有较大发展,A项正确;心学强调心即理也,心是世界的本源,强调反省内心获得良知,这些主张不利于材料所述现象的出现,排除B项;科举考试强调通过考试选拔人才,与题干所述士大夫也进行投资经商无关,排除C项;明朝时期没有废除重农抑商政策,这时期仍然推行重农抑商政策,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A项。
6. 【答案】A
【解析】
【详解】1858年《天津条约》和1860年《北京条约》签订后,中国又开放沿海、沿江11处通商口岸,因此法国《世界画报》称“我们可以在沿海地区自由地进行商贸活动了”,A项正确;1853年太平天国进入鼎盛时期,1858年天京变乱,太平天国由盛转衰,排除B项;1885年中法《越南条款》签订,19世纪末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排除CD项。故选A项。
7.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第一、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都在上海和重庆得以应用,铁路、电报、电灯、汽车等技术在城市的应用,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B项正确;汽车在上海应用的年份是1901年,洋务运动已经破产,排除A项;电报于1886年传入重庆,此时民国尚没有建立,排除C项;上海对现代技术的应用要早于重庆,现代化进程并不同步,排除D项。故选B项。
8. 【答案】C
【解析】
【详解】清朝海关总税务司的英国人让多地海关税务司把海关税款以总税务司的名义存入汇丰银行,便于英国攫取中国的海关税款,“让税款跑到革命党的库里去是不行的”说明其目的是防止税款跑到革命党的库里,意欲造成革命党人的财政困难,②④正确,选择C项;《南京条约》中协定关税的条款已经破坏了中国关税自主权,排除①,排除AB项;材料无法体现安格联打算武力干涉中国的革命,排除③,排除D项。故选C项。
9. 【答案】A
【解析】
【详解】通过观察表格,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五六十年代,内地工业产值在全国工业总产值中比重有所提高,反映出国家工业布局有所改善,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内地工业产值的占比而非总量,排除B项;材料并未体现当时国家对产业结构的调整,排除C项;三线建设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排除D项。故选A项。
10.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五届进博会累计意向成交额近3500亿美元”可知,中国有着超大规模市场,是经济全球化的有力推动者,D项正确;材料没有近五年对外贸易额、对外投资额的具体数据,无法得出AB项的结论,排除AB项;20世纪90年代,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排除C项。故选D项。
11.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古代丝绸之路贸易中,中国、印度、中近东的伊斯兰国家充当着主角;15世纪,新航路开辟,欧洲开始从配角慢慢走向舞台的中央,B项正确;ACD项都不符合材料中描述的时间,排除ACD项。故选B项。
12. 【答案】B
【解析】
【详解】乔治一世继承了英国王位后,不主持内阁会议,由大臣们“自己先商定对策,然后再提交国王认可”,国王逐渐统而不治,为责任内阁制的形成提供了良机,B项正确;1689年颁布《权利法案》,英国已经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排除AC项;材料强调英国国王逐渐失去行政权,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B项。
13.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十月革命对20世纪的中心意义,可与1789年法国大革命之于19世纪媲美”可知,强调十月革命和法国大革命对世界其他地区的影响,推动了其它地区的民族民主运动高涨,A项正确;十月革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发展社会主义,排除BD项;法国大革命推翻了本国的封建专制王朝,排除C项。故选A项。
14.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这两次战争(一战和二战)之间还有更加深刻的联系。在第二次战争中,德国明确地为推倒第一次战争的裁决而战,为摧毁随它而来的清算安排而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建立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实质是一战后帝国主义国家重新瓜分世界,奴役战败国和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体系,它没有消除大国之间的矛盾,反而埋下了更大冲突的种子,对战败国的严厉制裁,刺激了德国极端民族主义和复仇情绪,最终德国挑起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说明《凡尔赛和约》为二战的爆发埋下了祸根,B项正确;根据材料“德国明确地为推倒第一次战争的裁决而战”可得出德国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战,应负主要责任,排除A项;英法采取绥靖政策促进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但不是材料主旨内容,排除C项;根据所学德国史实可知,德国于19世纪后期,通过王朝战争完成了统一,排除D项。故选B项。
15.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允许46国的全部工业品和94.2%的农产品免税和不限量进入共同体国家,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非洲、加勒比和太平洋地区的经济发展;但共同体的商品进入46国享受最惠国待遇,则有利于扩大欧共体的海外市场,C项正确,排除A项;材料并不是建立了平等的国际经济新秩序,排除B项;《洛美协定》前期对非加太地区国家提供单向贸易优惠政策,后期取消代之以向自由贸易过渡,双方最终建立自由贸易区,完成与世贸规则接轨,排除D项。故选C项。
二、非选择题
16. 【答案】时代背景:西汉末年,南匈奴主动请求和亲;蒙古与明朝长期对峙,是明朝北部边防的主要威胁。功绩:昭君出塞缓和了汉匈关系,促进了边境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三娘子劝说俺答汗与明朝和谈,推动了蒙汉人民的经济文化交流,维护了明蒙之间的长期和平,促进了草原地区的社会进步;王昭君与三娘子是民族和平友好的使者,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民族友谊做出了重要贡献。
【解析】
【详解】时代背景:根据材料一中“公元前33年,已降汉称臣的南匈奴首领呼韩邪单于主动来汉朝,请求和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末年,南匈奴主动请求和亲;根据材料二中“三娘子生活的时代,明朝与蒙古部落势力沿长城相持已近200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蒙古与明朝长期对峙,是明朝北部边防的主要威胁。功绩:根据材料一中“昭君出塞六十年,汉匈结束了百余年的战争局面,边境迎来了‘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无干戈之役’的喜人景象”可知,昭君出塞缓和了汉匈关系,促进了边境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根据材料二中“在三娘子的劝说下,俺答汗同意与明朝和谈。明朝送还俺答汗之孙,封俺答汗为顺义王,并开放十余处市场供蒙汉人民自由贸易”“(明、蒙)四十余年无用兵之患,沿边旷土皆得耕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娘子劝说俺答汗与明朝和谈,推动了蒙汉人民的经济文化交流,维护了明蒙之间的长期和平,促进了草原地区的社会进步;综合材料信息、问题和所学知识可知,王昭君与三娘子是民族和平友好的使者,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汉蒙民族友谊做出了重要贡献。
17. 【答案】示例:
观点: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时期到抗日战争时期的土地政策体现了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
阐述:1931年处于土地革命时期,这时期中国共产党积极发展农村革命根据地,为调动农民生产和革命积极性,推动无偿没收“地主、豪绅、军阀、官僚以及其他大私有主的土地,分配农民土地,这促进农民革命根据地的壮大,推动革命力量的强大。1942年正处于抗日战争时期,为团结一切能够团结的力量一致抗日而采取双减双交的政策,即农民交租交息,地主减租减息,这调动了农民和地主的积极性,有利于团结一切力量进行抗日战争。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采取不同的措施,土地革命时期主要矛盾是阶级矛盾,而抗日战争时期主要矛盾是民族矛盾,因此其采取的土地政策也不一样。
总之,中国共产党从中国国情出发,不同时期采取不同的土地政策,体现了其政策的与时俱进。
【解析】
【详解】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读懂材料并从材料获取有效信息,拟定具体的论题,比较说明中国共产党土地政策的变化是如何与时俱进的。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和建设的不同时期制定的土地政策内容,解答时选择自己熟悉的角度,如可以选择土地革命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的土地政策,由于国内主要矛盾不同,因此中国共产党不同历史时期采取不同的土地政策;也可以选择抗日战争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后的土地政策,因为不同时期的历史任务不同,因此采取不同的土地政策。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18. 【答案】(1)条件:地理位置优越,便于吸收东方先进文化;交通便利;货币统一;统治者重视文化发展;
影响: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大交汇,加强了东西方之间的经济联系和贸易往来;推动了波斯帝国经济交流、文化繁荣;维护了波斯帝国的统治;对后世文明产生深远影响。
(2)作用:保存并传播了古代文化;阿拉伯人足迹遍亚、欧、非三大洲,成为东西方文化沟通的媒介;阿拉伯人在数学、天文学、医学、物理学、化学、建筑学、文学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例子:阿拉伯数字、将中国四大发明传入欧洲。
【解析】
【小问1详解】
条件:根据材料一“作为第一个地跨欧亚非的大帝国,波斯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得出地理位置优越,便于吸收东方先进文化;根据材料一“交通的便利,币制的统一等都是促进交流的有利条件”得出交通便利;货币统一;根据材料一“波斯统治者……尽量不以残暴的方式控制被征服人民,而是采取宽容大度的姿态,这种政策有效地保护了古代文明的许多优秀成就”得出统治者重视文化发展。影响:根据材料一“使得许多古老文明在失去其所依赖的国家和政体之后,还能将其精神遗产融入新生的文明之中”和所学知识得出,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大交汇,加强了东西方之间的经济联系和贸易往来;推动了波斯帝国经济交流、文化繁荣;维护了波斯帝国的统治;对后世文明产生深远影响。
【小问2详解】
作用:根据材料二“古典文明这时已大半不为人所知,只有教会还保留着一些有关亚里士多德的知识”得出保存并传播了古代文化;根据材料二“阿拉伯人读了大量的古典哲学、文学作品,并在学习过程中把它们翻译成为阿拉伯文,特别是翻译了许多中世纪西欧几乎无人通晓的希腊文著作”得出阿拉伯人足迹遍亚、欧、非三大洲,成为东西方文化沟通的媒介;根据材料二“阿拉伯人也创造出了自己的文化,这些在后来都陆续传回西欧,使西欧的基督教文明从落后中逐渐苏醒过来。”得出阿拉伯人在数学、天文学、医学、物理学、化学、建筑学、文学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例子:关于两例说明阿拉伯帝国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结合所学知识可从阿拉伯数字、将中国四大发明传入欧洲等方面回答。
19. 【答案】(1)周代:宗法制以血缘纽带,存在森严等级关系、隶属关系;分封制和宗法制互为表里;礼成为维护宗法制的工具;
清民民初:出现族会制,具有民主色彩;宗族管理具有近代化特点;宗族之间具有一定平等性,制度化。
(2)西方列强的入侵,民主意识的传播;小农经济的瓦解,冲击传统宗族关系;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政治运动的影响;宗族意识的淡化。
【解析】
【小问1详解】
关于概括指出周代宗法制与清末民初宗族管理的不同之处,根据材料找出各自的不同即可,关于周代:根据材料一“西周采取大量分封同姓为地方诸侯,将分封制和宗法制牢固结合在一起”得出分封制和宗法制互为表里;根据材料一“小宗”“大宗”“用这种称谓意味着受封诸侯都被纳入了周王室的宗法网之中”得出宗法制以血缘纽带,存在森严等级关系、隶属关系;根据材料一“宗族内部长幼、嫡庶和尊卑之别的‘礼’成为了周的政治规范。”得出礼成为维护宗法制的工具。关于清末民初:根据材料二“1905年,上海王、朱两氏将祠堂族长制改为族会制,‘从事家族立宪’”得出出现族会制,具有民主色彩;根据材料二“曹氏宗族的管理体制也开始近代化,规定族众有参与宗族事务的重大权力”得出宗族管理具有近代化特点;根据材料二“浙江绍兴阮氏宗族在1923年之前设立该族议事、执行二部,实行任期制,由选举产生。”得出宗族之间具有一定平等性,制度化。
【小问2详解】
关于清末民初宗族管理特点形成的原因,根据材料二“ 清末民初,宗族组织原则发生了某些变化”“1918年该族增订族会章程,1924年修改”等信息和所学知识可从西方列强的入侵,民主意识的传播;小农经济的瓦解,冲击传统宗族关系;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政治运动的影响;宗族意识的淡化等方面分析作答。
20. 【答案】(1)原因:一战使帝国主义国家力量削弱;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力量壮大;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在一战中得到锻炼,思想得到解放;十月革命的胜利给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指明了新方向。
(2)不同:一战削弱了殖民体系;二战促使殖民体系崩溃。有利形势:第二次世界大战削弱了英法等欧洲殖民国家;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走向联合;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联合国宪章等国际法的发展,使民族自决原则得到了广泛认可。
【解析】
【详解】(1)原因:根据材料一中“(亚洲)资产阶级革命后又出现五四运动”“(拉丁美洲)出现了较大规模的工人罢工和农民运动”等信息,运用唯物史观,结合所学知识,从国际到国内,从经济、政治和思想等方面分析可知,一战后,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高涨的原因主要有,帝国主义国家力量遭到削弱,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力量壮大,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在一战中得到锻炼,思想得到解放,十月革命的胜利给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指出了新方向。
(2)不同:根据材料二中“欧洲对殖民地帝国的控制因第一次世界大战而被削弱”“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不可阻挡的革命浪潮席卷诸殖民地帝国,极其迅速地结束了欧洲的统治”可知,一战削弱了殖民体系,二战促使殖民体系崩溃。有利形势:根据材料三中“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极其有利的国际形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削弱了英法等欧洲殖民国家;根据“是以往几十年里殖民地世界中愈来愈强大的某些历史性力量的产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走向国际联合;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殖民地革命的有利国际形势还包括,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联合国宪章等国际法的发展使民族自决原则得到了广泛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