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史记·项羽本纪》记载“楚丘三户,亡秦必楚”,表达了楚地人再少也要复仇的强
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月考
烈愿望。陈性起义建立的政权也以“张楚(张大楚国)”为号。这说明
高一历史
A.楚国何地对桑的统一缺乏认同感
B.茶并没有建立起全国那县制管理
心.系的恭政不是秦灭亡的根本原因
D.梵国旧地人民企图重新统一全国
、单选题(本大题共25个题目,每小题2分,共50分)
5,下列通过解读史实而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1.初唐时,宰相薛元超认为“平生有三恨”,第一为“不以进士及第”。中唐时,礼部员
选项
史实
结论
外郎沈概济说:“是以进士为士林华选,四方观听,希其风采,每岁得第之人,不浃
1878年左宗棠收复新班
消除了中国的边驱危机
辰(十二日)而周闻天下。”这反映出
B
台湾人民反割台半争
维护了祖国的领士完整
A.科举脚度中的进士科受时人推崇
B.才能是唐朝官吏选拔的唯一标准
义和团提出“扶清灭洋”口另
反映了民族危机的严亚
C.魏晋以来的门第观念已消失殆尽
D.唐朝士人都是通过科举考赋做官
D
1934年工农红军开始长征
创建了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掂地
2.1937年11月,侵华日军开始发行军票以充当军费使用,并硬性规定共与中国法币
A.A
B,B
C.C
D.D
的比价,强制在黄河以南的沦陷区流通,从而让车票成为沦陷区的货币。日军的这
6.1898年6月,光绪显帝在维新派的推动下,领布“明定国是”诏书,诏书中明确宜示
一举措意在
“嗣后中外大小诸臣,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宜努力向上,发愤为雄,以圣贤义理之
A.改普沦陷区的货币结构
B.为全面侵略中国做谁备
学,植其根本。又领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迁谬之弊”。这
C.疯狂掠夺沦陷区的物资
D.冲破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表明维新变法运动
3.图中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推动了晚请社会的新觉醒
B,得到了社会的广泛支持
单位所
菲位人
C.仍未跳出中体西用的框架
D.已找到救亡图存新途径
60000广
2000了
7.927年10月,中共发文纪念辛亥革命,批判国民党“自绝于工农民众,自绝子辛亥
50000
草命的事业”。1937年10月,中共在纪念辛亥革命的文莊中,呼吓“党无分派系、
I50000
40xX0
地无分东西”“对外抗战、对内民主”。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B.国民党立场发生转变
30000
100000X
A.民族危机的空前严重
C.国共矛盾的份底消除
D.民主革命任务在变化
20000
50000H
8.有学者在谈及中国古代发明时指出:“中国古代没有完善的形式逻辑思想,很难产
100
生严密的理论武器,因此科技只是停留在经验技术层面,而古希腊的科学哲学思想
1903190410519069071908109I9101911〔}
0'921909047905190690719819x991n19i44
却使得技术转化为生产动力。同时农耕文明使得指南针运用于海外朝贡贸易,而
1903-1911年中国新式学堂:数情况
1903-191华中国新式学堂在校学生数情祝
人.政府政策的调整
B.民主共和政体的建立
非西方充满了险主义的贸易远航。”该学者意在强调
A.科技的实际作用受社会环境因茶影响
C.西学东渐的深入
D.自然经济的不断解体
B.农耕文明下的社会生产力低下
C,中国在代发明推动了世界近代化转型D.中华文明领先世界具有必然性
高一历史第1页(共8页)
高一历史第2页(共8页)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月考
高一历史参考答案
1.A
【详解】根据材料“不以进士及第”“是以进士为士林华选......不浃辰(十二日)而周闻天下”,可知材料体现了从初唐到中唐读书人对进士及第的推崇,甚至将其列为人生的遗憾,A项正确;唐朝的选官制度中除了科举制以外还存在恩荫等其他选官方式,才能并非是唯一的选官标准,排除B项;门第观念在中国古代是始终存在的一种传统观念,只是在不同时代的强弱程度不一样,排除C项;唐代士人除了科举,还存在恩荫等其他方式入朝为官,排除D项。故选A项。
2.C
【详解】日军在全面侵华期间,发行军票充当军费,强制沦陷区将其当作货币流通,意在疯狂掠夺沦陷区的物资,C项正确;改善沦陷区的货币结构不是日本侵略者的本意,A项错误;早在1937年7月7日,全面侵华战争已经爆发,B项错误;日军在沦陷区掠夺针对的不是团结中国人民抗日的统一战线,D项错误。
3.A
【详解】从数据可得出,1903-1911年新式学堂及学生数都在增长,这主要是受到清末新政的影响,废除科举,兴办新式教育,因此是政府政策的变化,A项正确;民主共和建立是1912年,排除B项;C项不是主要原因,排除C项;D项与材料中新式教育发展没有直接的关系,排除D项。故选A项。项。
4.A
【详解】根据题干可知,从项羽到陈胜均以楚地名义反秦,说明楚国旧地并不认同秦朝统治的合法性,故A项正确;秦朝在全国推行郡县制,排除B项;题干未提及秦亡原因,排除C项;题干不能体现楚地人民统一全国的愿望,排除D项。故选A。
5.C
【详解】试题分析:左宗棠收复新疆,打击了侵略者的嚣张气焰,维护了中国领土的完整,但没有消除中国的边疆危机,A错误;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台湾并没有收回祖国,没有维护了国家领土完整,B错误;义和团运动在民族危机空腔严重情况下提出“扶清灭洋”口号,C正确;1927年在井冈山创建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D错误。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辛丑条约》
6.C
【详解】根据材料“嗣后中外大小诸臣,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宜努力向上,发愤为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迁谬之弊”可见光绪皇帝颁布诏书,体现的整体思想仍是中国传统文化为本,对西学进行利用,承继了中体西用的框架,C项正确;材料的主旨信息是戊戌维新变法运动仍未跳出中体西用的框架,并非推动了晚清社会的新觉醒,排除A项;维新变法运动是自上而下进行的,具有不彻底性,缺乏群众基础,排除B项;维新变法运动以失败告终,排除D项。故选C项。
7.A
【详解】根据所学,1927年10月,正值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国民革命失败,因此中共批评国民党“自绝于工农民众”,背叛国民革命。1937年10月,正值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国共合作抗日,因此中共呼吁全国各党派、各地方联合起来,“对外抗战、对内民主”。从批评国民党到呼吁国共合作抗日,主要原因是日本全面侵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A项正确;中国共产党早在1935年就提出停止内战、合作抗日,主要原因是日本侵华导致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当时国民党武力消灭中国共产党的立场没有转变,可见中共不是因为国民党立场转变才改变对国民党的态度,排除B项;国共矛盾未彻底消除,排除C项;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没有变化,排除D项。故选A项。
8.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该学者认为中国传统科技未能成为生产力进步的重要推动力,源于中国古代没有其转化为生产力的思想基础,这种思想基础与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环境密切相关,A项正确;材料所述强调农耕文明在科技和文化方面的情况,而非强调生产力低下,排除B项;材料讲中华文明在科技发展方面的局限性,而非强调推动了世界近代化和领先世界,排除C项、D项。故选A项。
9.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根据材料“三年多的抗战军事……形式上几乎完全是被动的。这次北线之战,敌军未战,我们先攻,敌军将南侵,我们先北战,这在战略上讲,也是一种进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年多的抗战军事是指1940年,北线之战是在华北地区,据此可推断,此次战役是百团大战,D项正确;太原会战发生在1937年,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排除A项;平型关大捷发生在1937年,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排除B项;徐州会战发生在1938年,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10.A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抗战胜利后因中共当时认为中央政府就是联合政府,即“人民的政府”,因此共产党没有提出反对,A项正确;1945年8月,共产党与国民党进行了重庆谈判,最后签订了《双十协定》。抗战胜利后,中共力量大大增强,排除B项;C项属于参加重庆谈判的原因,故排除C项;两党的合作方式是党外合作,是双方都能接受的,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D项。故选A项。
11.C
【详解】“元”“始”“初”等字体现出君权神授的特点,天道复始,皇帝也顺应天意,与民更始,所以体现出董仲舒的新儒学的观点,C项正确;A选项说法没有抓住材料的关键,排除A项;B选项说法错误,此时正处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时期,阿婆次B项;D选项从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故选C项。
12.B
【详解】根据材料“陕甘宁边区政府”和“凡居住边区境内的人民,年满十八岁,不分阶级、党派、职业、男女、宗教、民族、财产和文化程度的差别。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可知,在抗日战争时期,此项规定利于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它适应民族战争新形势的需要,所以B正确;革命统一战线是在1924年国共第一次合作建立的,与材料不符,所以A错误;抗日战争时期国共处于合作关系,所以C错误;“促进工农武装割据局面形成”与材料内容不符,所以D错误。
13.A
【详解】顾炎武认为“君”这一称呼在古代是上下之通称,并未君主专有,这一主张实质上在否定君主专制下的君权,A正确;明清时期并不是贵族政治,排除B;民本思想去强调的是民众在国家中的地位,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C;D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
14.A
【详解】表格的时间是1915-1919年,正是民国初年的时间。表格中盈利的指数整体呈现上升趋势。说明民族工业在曲折中呈现发展的势头,故A正确;民族工业的发展此时受到列强忙于一战的影响,一战后民族工业迅速萧条,排除B;表格不能直接证明轻工业产品大量出口是指政府政策的扶持,排除C;表格不能直接说明帝国主义对于民族工业的阻碍,排除D。故选A。
15.C
【详解】根据材料“1947年12月”、“开始于7月的刘邓渡河”、“南线不但是大别山”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7年6月,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这是解放战争从战略防御到战略反攻的一个转折,所以C正确;1946年7月,解放军粉碎了国民党的进攻,胜利完成中原突围,所以A错误;根据材料“1947年12月”和“战争的第二年,各条战线无例外地都转入主动”可知,此时不处于战略防御阶段,所以B错误;战略决战是从1948年9月开始,所以D错误。
16.A
【详解】遵义会议也是我党开始独立自主的思考我们国家的革命的问题,是我们党由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故选A;B项错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虽然在30年代受到围剿,但是并未放弃革命的领导权;C项错误,在长征初期是撤销了毛泽东的领导职务,可是在遵义会议上重新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D项错误,中国革命依据本国的国情而进行,并未背离国际共产主义运动。
【点睛】
17.A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天津机器局和开平矿务局是洋务企业,这说明当时的天津是洋务运动的北方中心,故A正确;材料体现不出外国资本的投资,故B错误;C项中的“民族工业”指的是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而津机器局和开平矿务局是洋务企业,故错误;材料信息不涉及对外贸易,故D错误。
18.D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山东是江南的原料产地和棉布市场。这主要是由于江南是经济中心所在,工商业发达,大量原料运到此地进行加工生产,因此体现的是地区经济的差异,D项正确;大运河是其共同的交通方式,交通方式没有变革或差异,排除A项;明朝赋税制度有一定调整,但对此影响不大,排除B项;货币制度的变化对该现象不起主导作用,排除C项。故选D项。
19.A
【详解】日本发动侵略上海的八一三事变,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根据国共两党协议,红军主力改编为八路军,归属国民革命军第18集团军,国共宣言的发表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实现,故A正确;武汉会战是1937年10月结束,排除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是1937年9月,排除C;“伪满洲国”的建立是1932年,排除D。故选A。
20.D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五四运动的中心从北京发展到了上海,其主要口号是“惩办卖国贼”、“还我青岛”等,D项正确;太平天国运动是从广西金田开始的,A项错误;要求“中体西用”的洋务运动与“惩办卖国贼”、“还我青岛”的反帝斗争无关,B项错误;辛亥革命是从武昌首义开始的,C项错误。
21.A
【详解】在中国战场的兵力分别是35个师团,37个师团以及110多万人,这说明中国牵制了日本大部分兵力,是世界反法西斯的重要组成部分,故选D。A不符合主要的这一解题关键点;BC无法体现。
22.A
【详解】试题解析:1947年6月,刘伯承、邓小平率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渡过黄河,挺进大别山,揭开战略反攻的序幕。三大战役共歼灭或改编国民党军队一百五十多万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渡江战役的胜利,攻占南京,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政府覆灭,BCD与题意无关。因此选择A。
23.C
【详解】根据题干“民国初年”及图中“振兴国货挽回利权”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中火柴商标反映了民国初年,民族资产阶级宣传国货,倡导“实业救国”,彰显了强烈的爱国情怀,C项正确;图中“振兴国货挽回利权”字样可知商标包含着爱国情怀,但无法获取社会环境、技术水平、政府支持等信息,排除ABD三项。故选C项。
24.A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东南互保是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期间刘坤一、张之洞等东南督抚所策划的中国近代史上的历史事件。它客观上避免了河北、山东以外的地区受到义和团和八国联军战乱的波及,维护了国家的统一与经济区的稳定,保存了东南各省的实力。同时亦使地方的政治军事权力进一步扩张,使中央的权威大为下降,严重动摇了清朝统治的根基,A项正确;湘淮官僚集团迅速崛起是在太平天国运动时期,而不是义和团运动时期,排除B项;辛亥革命促进清朝君主专制走向终结,不符合材料,排除C项;袁世凯死后,北洋军的实力派各自为政,拥兵自重,形成军阀割据的局面,不符合材料,排除D项。故选A项。
25.A
【详解】据材料“十年之内,只准华商附股搭办,不准另行设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清政府限制华商创办企业,不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故A项正确,D项错误;这一措施不利于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故B项错误;“有效抵制了西方列强对华侵略”说法过于绝对,故C项错误。故选A。
26.(1)核心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1分)
影响:引导人们关注世界(1分),思想启迪作用(1分)。
(2) “材料”:西方先进科学技术。(2分)实践:洋务运动。(1分)
(3)表现:主张君主立宪制;(1分)实践:1898年发动维新变法运动。(2分)
(4)主张:用暴力推翻清朝,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2分)
实现:1911年领导辛亥革命。(1分)
(5)思想认识:国民思想愚昧无知。(2分)实践:1915年发起新文化运动。(1分)
(6)演进:器物——制度——思想文化。(2分)主流:救亡图存。(2分)
27.(1)自强,求富采用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创办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筹建海军。4分
(2)在近代化探索道路上迈出了更深一步,由学习西方的器物到学习西方的制度。2分
(3)“新”在:成为自主的、进步的、富于进取的、科学精神的新青年。精神:民主与科学的时代精神。4分
(4)结合所学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作答即可。五四运动是一场彻底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伟大社会革命运动和伟大思想启蒙运动;标志着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4分
28.(1)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有了初步发展。原因: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自然经济的进一步解体;“设厂自救”、“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5分
(2)辛亥革命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民国建立,推行一系列有助于工商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一战期间帝国主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经济的掠夺等。6分
(3)轻工业比例有所下降,但仍占绝对优势,重工业发展缓慢。
主要原因:民族资产阶级资金少,无力投资重工业;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和对矿产资源的掠夺。6分
答案第6页,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