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必修3第五单元第20课西学东渐(共2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岳麓版必修3第五单元第20课西学东渐(共29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5-06-02 20:46: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9张PPT。西学东渐课程标准:
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
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进程中所起的
作用。主要内容:
主题一 看世界,雾里探花——开眼看世界
主题二 用西学,移花接木——中体西用
主题三 变制度,残花留香——维新思想 19世纪上半期,当西方列强在工业革命的浪潮中高歌猛进
的时候,古老东方的中国依然恪守着农业文明。东方古老刀矛
与西方近代炮舰的拼杀掀起了东西方文明、工业文明与农耕文
明、文明与野蛮的巨大撞击。在残酷的征服面前,古老的中国
渐渐低下了妄自尊大的骄傲的头颅:这“千年之奇变”是如何发
生的?中国又往何处去? 一个懂得尊重思想的民族,才会诞生伟大的思想。
一个拥有伟大思想的国家,才能拥有不断前行的力量。
——《大国崛起》主题一 开眼看世界 “鸦片战争展现在中国人眼前的第一个形象就是西洋人坚船的迅速,利炮的声势……在两年多时间里,中国调动了10多万军队,先后有1名总督、2名提督、7名总兵以及数千名士兵死于战争。但英国远征军的战死人数据英方统计却不足百人。两千年来传统的夷狄观念在他们头脑里开始动摇了。”——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看世界,雾里探花 在“天朝上国”的美梦中沉睡了多年的清王朝,为什么在19
世纪40年代会有明士猛醒,要跳出井底看看外面的世界?① 最先冲破“贵华夏、贱夷狄”的思想藩篱,以新的眼光审视世界;
② 设译馆,翻译外国书报刊,如《各国律例》;
③ 编译《四洲志》,系统介绍各国地理历史概况。林则徐----开眼看世界第一人看世界,雾里探花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 “ 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海国图志 · 序>> 材料表达了作者怎样一种思想?这一新思想含义是什么?师夷长技以制夷 主张利用外国先进技术武装自己,以抵御外
国的侵略,使国家走上富强的道路。看世界,雾里探花 《海国图志》在1853年流入日本,一度成为日本追求海外知识幕末志士的必读书。 ……《海国图志》在日本被大量翻印,一共印刷了15版,价钱一路走高。 ——《大国崛起.日本》 (在中国)《海国图志》问世后却很少有人问津。然而,许多守旧的朝廷官吏的骂声却扑面而来…最终在国内的印刷数仅有千册左右。 ——朝川济世 《魏源和他的《海国图志》对中国、日本的不同影响 》 《海国图志》在中国和日本有何不同的境遇?《海国图志》----墙里开花墙外香看世界,雾里探花 从林则徐、魏源“向西方学习”的活动中,你是否发现:新思
想究竟“ 新 ”在何处? 你觉得早期先进的中国人冲破藩篱,睁开眼睛,看到的是怎
样的世界?全面吗? “魏源扮演了两大角色:他是黄昏时的猫头鹰,理性地预告
了天黑后的凄凉;他是黎明前的云雀,清脆地预告了天亮后的雾
霭。——周兴旺 开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思想先河,启迪中国人去了解世界,
反映了近代中国的历史走向! 停留在学造器物层面;维护清朝封建制度看世界,雾里探花 在中西文化的最初碰撞中,中国士大夫开始认识到,“夷
狄”也有可取之处,要以夷之“长技”来弥补传统文化不足。要求:注意史论结合的方法;表达要准确流畅,并有一定个性。林、魏等外夷入侵、民族危机师夷长技以制夷未能付诸实践主题二 “中体西用”内忧 外患统治危机加深金田起义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用西学,移花接木 “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 —— 李鸿章 “中学为体”——以中国的纲常名教作为决定国家命运的根本。 “西学为用” ——采用西方资本主义的近代科技,仿效西方国
家的具体措施,举办洋务新政来挽救江河日下的清王朝。 结合材料说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含义是什么? 用西学,移花接木从“师夷长技”的理论到实践,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上海轮船招商局用西学,移花接木 “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不揭破犹可敷衍一时。如一间破屋子,由裱糊匠东贴西补,居然成一净室,虽明知为纸片裱糊,然究竟决不定里面是何等材料,即有小风小雨,打成几个窟窿,随时补葺,亦可支吾对付。乃必欲爽手扯破,又未预备何等修葺材料,何种改造方式,自然真相破露不可收拾,但裱糊匠又何术能负其责?”
----李鸿章 材料中的破屋子指的是什么?裱糊匠指的是哪些人? 裱糊匠们用什么“材料”东贴西补?你认为“何尝能实在放手办
理”的因素是什么?腐朽的清王朝西方的技术等遇到顽固派的阻挠洋务派用西学,移花接木 魏源从反侵略的立场出发,以“师夷”为手段,以 “制夷”
为目的。但当时洋务派“师夷”的首要目的却是镇压农民起义,
因此两者之间尽管有继承关系,但本质上还是有区别的。有人说“洋务派是林则徐、魏源的继承者”这种意见是否正确?林则徐魏源张之洞李鸿章左宗棠曾国藩用西学,移花接木 魏源《海国图志》:“师夷长技以制夷”。
曾国藩:“购买外洋器物……购成之后……始而演习,继
而试造,可以剿发捻,可以勤远略”。 西人立国,……论政于议院……此体也。轮船……铁路、电
线,此其用也。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趋步(意为:艰
难勉强地跟着走),常不相及 。
欲自强,必先致富,必首在振工商;欲振工商,必先讲求学
校,速立宪法,尊重道德,改良政治。
——郑观应《盛世危言》 文中“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指什么事件?作者对此事件的
态度是什么? 材料中作者认为如何求自强?可以看出他的观点反映了哪
个阶级的利益? 主张:经济——发展资本主义;文化——创办新式学校;
政治——改良政治,实行君主立宪制度 反映: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洋务运动批判用西学,移花接木要求:注意史论结合的方法;表达要准确流畅,并有一定个性。李、曾、张、左等内忧外患、统治危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洋务运动主题三 维新变法思想甲 午 战 争 有哪些核心因素推动了维新运动的深入发展?变制度,残花留香变制度,残花留香借孔子,否定专制,传播西方政治学说,为变法提供
理论依据民权思想;用进化论阐述君主立宪取代君主专制的必
要性;强调“变法之本……在变官制”以自由、平等观念批判君主专制、宗法等级制、纲常
礼教;倡导男女平等翻译《天演论》等著作,借“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
原理主张变法;提出自由为体,民主为用变制度,残花留香 孔子是旧中国的思想中心。抓住了孔子,思想之战就成功
了。皇帝是旧中国地政治中心,所以康有为的实际政治工作是抓
住皇帝下手。——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康、梁维新派的思想具有什么特点? “上师尧舜三代,外采东西强国,立宪法,开国会,行三足
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计日可待” ……“时诸侯皆祭天
地,孔子定为天子祭天地” ——康有为 康有为为什么要打着孔子的旗号宣扬维新变法理论?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充分导致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力
量始终弱小;康有为主观上想减小维新变法的阻力;与康有为
的个人经历、学问素养也有一定的关系。 把西方资产阶级政治思想与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借助
经学的外衣否定君主专制)。变制度,残花留香 历史感悟----谭嗣同的“求死”  谭嗣同:“……不有死者,无以召后起。”
(维新变法失败后)日本使馆派人表示可以为他提供保护,他毅然回绝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在狱中,他意态从容,镇静自若,写下:“……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爱国主义丛书〈谭嗣同〉》变制度,残花留香 在老百姓眼里,“康党”根本不值得半点同情,他们都是一群瞎折腾的“白脸奸臣”,正如维新派也将一般老百姓说成“愚民”、“群盲”不可救药一样。戊戌政变发生后,与维新派走得很近的张荫桓也被捕入狱。由于英国公使的干涉,免死远戍新疆。在押解途中,“观者数万,咸呼曰‘看大奸臣!’”……八国联军破城入侵,居然有人传言亲见是康有为带领洋兵进来的!
----王龙 《天朝向左,世界向右》变法者为了国家愿意去死,老百姓却把他们当奸臣,你认为问题出在哪里? 历史感悟----变法者的尴尬变制度,残花留香 吾辈今日得稍有世界知识,其源泉乃康、梁二先生之赐。是二先生维新觉世之功。 —— 陈独秀 《天演论》出版以后,不上几年,便风行全国,竟作了中学生的读物了。……在庚子辛丑耻辱之后,这个“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公式确是一种当头棒喝,给了无数人一种绝大的刺激。几年之中,这种思想像野火一样,延烧着许多人的心和血。“天演”、“物竞”、“淘汰”、“天择”等等术语都渐渐成了一班爱国志士的“口头禅”,还有许多人爱用这种名词做自己或儿女的名字。  ——胡适《胡适自传·在上海》 从材料看,康、梁维新思想的主要作用是什么?洋务运动进行了30多年,维新变法却昙花一现,你觉得“中体西用”和维新思想哪个更有价值?变制度,残花留香要求:注意史论结合的方法;表达要准确流畅,并有一定个性。李、曾、张、左等内忧外患、统治危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洋务运动外患加剧、制度腐朽康、梁、谭、严等维新变法、君主立宪维新运动 上述三者有什么“变”与“不变”?其“变”的内容体现了什么
趋势?反映了什么问题?趋势:由器物层面到制度层面。问题:中国民族危机不断加深;对西方文化认识逐渐深入 俺不是来打酱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