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66张PPT)
第二节 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
知识梳理·自主探究
课堂互动·合作探究
随堂集训·学业达标
课程标准
运用图表并结合实例,分析自然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素养目标
1.结合图文材料,分析地域分异规律的类型、分布及特点,分析地方性分异规律的成因。(综合思维、区域认知、人地协调观)
2.结合不同地区的图文材料,认识不同地区的地域分异规律。(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
知识导引
知识梳理·自主探究
一、自然环境差异性的表现
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 无处不在。不同的 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
二、地域分异的基本规律
1.地域分异的表现
(1)地域分异:地球表层的差异性表现为大小不等、内部具有一定相似性的一系列 ,并由此产生各地域单元自然条件的差异。
(2)地域分异表现出一定的 和普遍性,就是地域分异规律。
2.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
(1)规律:自然地理要素和环境整体特征大体上沿纬线延伸,并随着纬度而变化。
(2)成因:太阳辐射带来的热量,从低纬度向 逐渐减少。
(3)基础因素:热量。
差异性
空间尺度
地域单元
有序性
高纬度
3.干湿度地带性分异规律
(1)规律:自然地理要素和环境整体特征多沿经线延伸,沿_____ 方向变化。
(2)成因:同一纬度地带内,降水量往往从沿海到内陆逐渐 。
(3)基础因素:水分。
4.垂直分异规律
(1)形成原因:在一定高度的山区,随着高度上升,温度逐渐降低,降水发生变化,即水热状况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
(2)分布特点:从山麓到山顶,由下而上出现随等高线延伸的不同带状自然环境。
(3)垂直自然带的划分,通常以 或土壤为主导标志。
经度
减少
植被
5.地方性分异规律
(1)规律
①有序性:在 的影响下,自然环境各组成要素及其组合沿着一定梯度有规律地更迭。
②重复性:有相同 的自然单元,在相邻的小区域内重复出现。
(2)成因
①地方地形、 、较大范围地面组成物质等差异。
②地貌部位、岩性和土质的差别是小尺度地域分异的重要原因。
地方地形
发育历史
地方气候
概括法记忆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1)水平地域分异:①纬度地带分异,热量为基础因素,南北更替,东西延伸,高、低纬度最明显;②干湿度地带分异,水分为基础因素,东西更替,南北延伸;中纬度最明显。
(2)垂直地域分异:水热因素共同影响,垂直更替,水平延伸。
(3)地方性分异现象:受海陆分布、地形、洋流、水源等因素的影响。
三、主要陆地自然带
1.划分依据: 的特征。
2.主要影响因素:热量和水分条件。
3.主要自然带的分布及特点
名称 分布地区 主要特点 典型类型
森林自然带 湿润和半湿润地区 最大的陆地自然带 热带雨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亚寒带针叶林带(泰加林)和寒带苔原带等
草原自然带 半湿润、半干旱的内陆地区 以 植物为主 热带草原带和温带草原带
荒漠自然带 干旱地区 动植物的种类、数量很少 热带荒漠带和温带荒漠带
植物群落
生产量
草本
歌诀法记忆自然带和植被分布
热雨湿热有雨林,南北十度赤道分。
热季热草都有草,西岸热沙沙尘滚。
东季西地亚热带,阔叶硬叶要区分。
温季温海类型同,温带大陆漠草林。
高纬亚寒针叶林,北半球内有此型。
苔原冰原属寒带,冰雪世界少居民。
四、自然环境差异性与因地制宜
1.依据:自然地理条件和地方分异状况。
2.要求:因地制宜部署 ,明确土地利用方式,确定农作物 。
3.目的:确保农业生产顺利进行以及生态环境的 ,避免土地退化和环境恶化。
农业生产
种植种类
良性循环
课堂互动·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 地域分异的基本规律
[核心归纳]
1.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项目 内容
含义 概念 受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影响,地表景观和自然带沿着纬度变化的方向,由赤道到两极作有规律的更替
自然带更替方向 纬度方向,即南北方向
自然带延伸方向 纬线方向,即东西方向
形成 基础因素 以热量为基础
原因 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热量从低纬向高纬递减
分布 显著地区 低纬和高纬地区,中纬度在一定范围也有分布
横贯大陆的自然带 苔原带和针叶林带(高纬度),热带雨林带(低纬度)
中纬度 大陆东岸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带
大陆西岸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大陆内部 中部:亚热带荒漠草原带、温带荒漠带 两侧:温带草原带
状元随笔 (1)高纬地区和低纬地区纬度地带分异规律显著的原因是高纬度地区气温低,东西方向上的水分条件差异小;低纬度地区气温高,降水较多,水分条件东西差异也很小。
(2)纬度地带分异规律形成的基础是热量的差异。
2.干湿度地带性分异规律(经度地带分异、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
项目 内容
形成基础 在同一纬度,由于受海洋水汽影响的程度不同,从沿海向内陆,干湿度的差异很大,因此这种分异规律是以水分为基础的
根本因素 海陆位置差异,导致从沿海向内陆干湿状况差异很大
显著分布地区 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以中纬度地区表现尤为显著。因中纬度大陆开阔,大陆东西岸分别受来自海洋的夏季风、西风影响,降水从沿海向内陆减少。例如,从欧洲西海岸出发,沿45°N向东到中亚,自然带依次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
自然带更替方向 从沿海向内陆的方向,即东西方向或经度方向
自然带延伸方向 经线方向,即南北方向
状元随笔 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在大陆中纬度地区表现明显
3.垂直分异规律
高山地区从山麓到山顶,随着海拔的升高,其水热状况发生变化,表现在自然带上也发生相应更替,类似于由赤道到两极的变化规律。
项目 内容要点
显著表现地区 高山地区,尤其是低纬度的高山地区
形成原因 从山麓到山顶的水热状况随着高度增加而变化
垂直带谱 最下面为基带,所有的垂直带从山麓到山顶有规律更替
分布规律 共同性 某山地垂直自然带的变化,具有从该地向高纬度地区的纬度地带性变化的类似规律
差异性 干旱地区,由于迎风坡和背风坡的水分和热量条件不同,同一山地不同坡向的垂直带谱不同
拓展延伸 (1)影响山体垂直自然带谱复杂程度的几个因素
①山体所在纬度——相同高度的山体,纬度越低,自然带谱越复杂。
②山体海拔——纬度相当,海拔越高,自然带谱越复杂。
③山顶、山麓之间相对高度——相对高度越大,自然带谱越复杂。
(2)影响山体垂直自然带分布海拔高度的因素
①山体所在纬度——同类自然带的分布,在低纬的山体海拔高,在高纬的山体海拔低。
从山麓到山顶的自然带分异类似于纬度地带分异;纬度越低,山地自然带数量越多;相对高度越大,自然带类型越多。
②坡向——同一山体,同类自然带分布上界阳坡高,阴坡低。
状元随笔 垂直带谱的复杂程度与山地所在纬度、山地海拔相关,即山地所在纬度越低,山地海拔越高,垂直带数目越多,垂直带谱越完整。具体如图所示:
4.地方性分异规律
大尺度的地域分异规律是小尺度地域分异形成的基础;地方性分异叠加在地带性分异基础之上,使自然环境变得更加复杂。
分布规律 典型地区 影响因素
地带性自然带的缺失 南半球无苔原带和亚寒带针叶林带 海陆分布(相应纬度为海洋)
改变了地带性分布的自然带 南美巴塔哥尼亚荒漠 地形起伏(处于安第斯山脉的背风地带)
地带性自然带空间分布范围受到约束 美洲西部各自然带沿狭长海岸延伸 地形(科迪勒拉山系)
自然地理现象的斑状分布 荒漠中的绿洲(例:我国新疆天山、昆仑山山麓地带分布的绿洲) 水分条件的变化(天山、昆仑山冰雪融水和地下水)
大陆东西两侧自然带分布纬度位置的差异 亚欧大陆亚寒带针叶林带,大陆西岸分布纬度高,大陆东岸分布纬度低 洋流
状元随笔 地方性分异现象的分类
(1)“缺失”:由于海陆分布差异,某些地区缺失某种陆地自然带。
(2)“改变”:受地形、洋流的影响,某些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发生变化。
(3)“约束”:自然带的延伸受地形的局限和约束。
(4)块状:位于热带沙漠和温带荒漠中的绿洲是受高山地形、土壤和水分等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而形成的。例如,我国新疆的天山和昆仑山山麓的绿洲是由高山冰雪融水在山麓冲积扇下埋藏和出露地表而形成的。
如图为南美洲安第斯山脉东坡自然植被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山麓自然植被沿图中M方向更替,体现了自然环境的( )
A.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B.地方性分异规律
C.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D.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答案:C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沿M方向纬度逐渐增加,随着纬度变化,热量条件发生变化,使得山麓地带形成的自然带类型发生更替,即自然带随纬度变化而更替,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规律的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即纬度地带分异规律,C符合题意;山麓自然植被沿图中M方向更替,不是垂直海拔高度变化所致,也不是从沿海向内陆的水分条件变化所致,更不是地方性自然要素变化所致,因此并不体现自然环境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地方性分异规律和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排除A、B、D。
2.垂直方向上甲地植被为森林,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A.热量 B.光照
C.水分 D.土壤
答案:C
解析:甲地位于南美洲南纬30°~40°之间安第斯山以东,地处西风带的背风坡,降水少,因此地带性植被为荒漠和草原。随着海拔高度上升,蒸发减弱,降水也可能增多,水分条件明显变好,在一定高度水分条件可满足森林生长,因此在甲处形成了森林,C符合题意;热量、光照和土壤不是甲处形成森林的主要影响因素,排除A、B、D。
鄱阳湖区水域与陆地交错,从陆地到水底分布着森林、灌丛、草甸和水生植物等植被类型。20世纪90年代末,为恢复鄱阳湖的调蓄和生态功能,江西省大力开展退耕还湖工作,成效显著。据此完成3~5题。
3.鄱阳湖区的植被分布,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 )
A.纬度地域分异规律 B.经度地域分异规律
C.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D.地方性分异规律
答案:D
解析:鄱阳湖区从陆地到水底分布着森林、灌丛、草甸和水生植物等植被类型,是在鄱阳湖区独特的自然环境条件影响下形成的,属于小尺度的地域分异,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地方性分异规律,D正确、A、B、C错。
4.影响鄱阳湖区植被差异的主要因素有( )
①热量 ②水分 ③地形 ④土壤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从陆地到水底,地形从出露地表到隐于水下,水分从少到多,这是导致鄱阳湖区植被差异的主要因素,②③正确;热量和土壤条件没有明显的差异,①④错。
5.退耕还湖过程中,关于鄱阳湖区自然环境要素发生的变化,说法正确的是( )
A.草甸向水生植物演变 B.年降水量明显增加
C.土壤矿物质比例升高 D.粮食产量逐年下降
答案:A
解析:退耕还湖使得湖泊面积增加,逐步变深,水量增多,原有湖岸变为水域环境,沿岸湿生生物草甸演变为水生植物,A对;年降水量是由气候决定,湖面增大后会使得湖区小气候变得湿润,但是年降水量不会明显增加,B错;土壤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四种物质组成,水域增大后,湖区土壤含水量增加,矿物质比例相应下降,C错;湖区退耕还湖后,农作物种植面积下降,湖区的粮食产量会下降,但是粮食产量属于人文要素,不符合题意,D错。
天山和阴山纬度相当,是我国两条重要的东西向山脉。天山是世界七大山系之一,位于欧亚大陆腹地,是世界上距离海洋最远的山系和全球干旱地区最大的山系。阴山山脉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山地南北两坡不对称,北坡和缓倾向内蒙古高原,属内陆水系。读图,完成6~8题。
6.天山和阴山基带不同,其体现的地域分异规律是( )
A.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B.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C.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D.地方性分异规律
答案:C
解析:天山基带为荒漠带,阴山基带为草原带,主要是距海远近不同产生了水分差异,体现了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C对。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产生热量差异,A错;垂直地域分异规律,从山麓到山顶的地域分异规律,形成原因是由于水热状况的变化,B错;非地带性地域分异规律是由非地带性因素引起的无规律分布,D错。
7.下列关于天山垂直自然带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北坡是背风坡,自然带谱丰富
B.南坡是阳坡,自然带谱丰富
C.北坡出现云杉林带是因为降水多
D.南坡出现剥蚀高山带是因为气温高
答案:C
解析:读图可知,天山北坡自然带谱海拔偏低且丰富,北坡为西风带的迎风坡,产生地形雨,导致云杉林带出现,A错,C对;南坡出现剥蚀高山带是因为降水稀少,植被稀疏,地表裸露,海拔高,风力强劲,物理风化与风蚀作用强烈,B、D错。
8.阴山北坡“温性针叶林带”以上形成“落叶阔叶林带”,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热量 B.水分
C.地形 D.坡向
答案:B
解析:阴山北坡温性针叶林带以上热量条件较差,出现了温带落叶阔叶林带,说明山脉北坡的水分条件更好,主要原因是该区域气温低,蒸发较少,土壤水分含量较多,满足森林植被的生长。B对,A、C、D错。
探究点二 主要陆地自然带
[核心归纳]
1.主要自然带类型
分布 植被 因纬度和热量条件差异分出的种类
森林自然带 湿润、半湿润(年降水量大于450毫米) 森林 热带雨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亚寒带针叶林带、寒带苔原带
草原自然带 半湿润、半干旱(年降水量250~450毫米) 以草本植物为主 热带草原带、温带草原带
荒漠自然带 干旱(年降水量小于250毫米) 以旱生植物(旱生小乔木、灌木、仙人掌类)为主 热带荒漠带、温带荒漠带
状元随笔 各自然带之间并没有显著的界限,总是由这一带逐渐转变为另一带,因此在两个自然带之间总存在着过渡带。即使是同一自然带,由于所处位置、地形部位的不同,其水热状况不同,因而其自然景观也有差异。
2.主要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及成因
自然带名称 分布 成因 气候类型 典型植被
纬度位置 海陆位置 大气环流
热带雨林带 赤道附近(南北纬10° 之间) 横贯大陆 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 热带雨 林气候 热带雨林
热带季 雨林带 低纬度地区(10°N~25°N) 大陆东岸 季风环流 热带季 风气候 热带季雨林
热带稀树草原带 雨林带南北两侧(南北纬10°~回归线) 大陆中部、西部 受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 热带草 原气候 热带稀树草原
热带荒漠带 南北回归线附近(南北回归线~南北纬30°) 大陆中部、西部 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或信风带控制 热带沙漠气候 热带荒漠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南北纬30°~40° 大陆西岸 受副热带高气压带与西风带交替控制 地中海气候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南北纬25°~35° 大陆东岸 季风环流 亚热带季风气候和季风性湿润气候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北纬35°~50° 亚欧大陆东岸 季风环流 温带季风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温带落叶阔叶林
南北纬40°~60° 大陆西岸 常年受西风影响
温带草原带 中纬度 大陆中部 常年受大陆气团控制 温带大陆性气候 温带草原
温带荒漠带 温带大陆 性气候 温带荒漠
亚寒带针叶林带 北纬50°~70° 横贯大陆 受副极地低气压带影响 亚寒带针叶林气候 亚寒带针叶林
寒带苔原带 高纬度 横贯大陆 极地东风带、极地高气压带 寒带苔原气候 苔原
寒带冰原带 寒带冰原气候 冰雪裸地
状元随笔 (1)不要混淆气候类型、植被类型和自然带三个名称。根据绿色植物的特征可以区分出不同的陆地自然带,自然带的名称多数用植被名称表示,但值得注意的是,植被名称后面加上“带”字才表示自然带的名称,二者不可混淆。而植被类型是在一定的气候类型条件下形成的。如:“热带雨林”表示植被类型,“热带雨林气候”表示气候类型,“热带雨林带”表示自然带。
(2)世界主要陆地自然带(以北半球为例)
[应用体验]
读非洲局部示意图,回答1~2题。
1.图中①③⑤三地的自然带( )
A.类型相同,成因不同 B.类型不同,成因不同
C.类型不同,成因相同 D.类型相同,成因相同
答案:A
解析:图中①③⑤三地的自然带都是热带草原带,但①地的成因是海拔高;③地的成因是受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的交替控制;⑤地的成因是位于山地背风坡,降水少。
2.图中②→③→④自然带的变化体现了( )
A.干湿地带分异规律 B.垂直分异规律
C.纬度地带分异规律 D.地方性分异规律
答案:C
解析:图中②③④自然带依次是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体现了纬度地带分异规律。
3.下图为北半球陆地自然带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表示同一种陆地自然带的两个字母是 ,其中位于大陆东岸的是 气候,位于大陆西岸的是 气候。
(2)图中有两个字母表示的陆地自然带气候类型不同,但其成因相同,它们是 ,它们都是由于 形成的。
(3)在图中的各字母表示的自然带中,南半球缺失的两个陆地自然带(字母)是 ,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和H
温带季风
温带海洋性
G和H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A和B
南半球该纬度是海洋,缺少大面积的陆地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陆地自然带的形成、分布,重点关注影响自然带形成的主要因素——气候及各自然带所处的海陆位置和纬度位置,并且还要求掌握非地带性分布规律及成因。
随堂集训·学业达标
“渝新欧”是重庆至欧洲的国际铁路大通道。读图,完成1~2题。
1.该国际铁路大通道沿线①②③④对应的地带性自然带,正确的是( )
A.①—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B.②—亚寒带针叶林带
C.③—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D.④—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答案:A
解析: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地位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区,地带性自然带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A正确;②和③地位于我国西北内陆,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地带性植被是温带荒漠带,B、C错误;④地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地带性自然带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D错误。
2.图中国际铁路大通道经过的自然带主要体现了( )
A.以热量为基础的分异规律
B.垂直分异规律
C.以水分为基础的分异规律
D.地方性分异规律
答案:C
解析:图中国际铁路大通道横贯亚欧大陆中纬度地带,从东西两侧向中部内陆的自然带由森林带到草原带到荒漠带过渡,体现了沿海向内陆的分异,主要原因是由沿海向内陆降水逐渐减少,而使植被逐渐变得低矮和稀疏,主要影响因素是水分。因此C正确,A、B、D错误。
读下图“四地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完成3~4题。
3.①~④地与安徽北部涡阳县气候类型相同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C
解析:读四地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可知,①地冬季多雨,夏季炎热干燥,属于北半球地中海气候,②地属于全年温和湿润的温带海洋性气候,③地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属于温带季风气候,④地冬季温和少雨,夏季高温多雨,属于北半球亚热带季风气候。安徽北部涡阳县位于我国淮河以北,属于温带季风气候,与③地气候类型相同,C正确,A、B、D错。
4.①地和②地对应的陆地自然带分别是( )
A.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B.热带雨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C.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D.热带荒漠带、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答案:C
解析:由上题可知,①地为地中海气候,对应的陆地自然带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②地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对应的陆地自然带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故C正确,A、B、D错。
5.读欧亚大陆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说明A→B→G自然带反映的地域分异规律及形成基础。
(2)从图中可以看出,A、B自然带在大陆东岸分布的纬度比西岸低,分析原因。
(3)G、H两自然带纬度大致相同且都临海,但其自然带不同,简述这种差异形成的主要原因。
答案: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形成基础:热量。
答案:东岸沿海受寒流影响,气温低;西岸沿海受暖流影响,气温高。
答案:气候特征不同,G地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高温期与多雨期一致,自然带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H地为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自然带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解析:第(1)题,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为苔原带,B为亚寒带针叶林带,C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反映了从高纬到低纬的地域分异规律,其主要影响因素为热量,热量从赤道向两极递减。
第(2)题,亚欧大陆东侧中高纬度地区沿岸为千岛寒流,有降温减湿作用,较同纬度地区气温降低,A、B自然带分布纬度降低;大陆西岸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增温增湿,较同纬度地区气温升高,A、B自然带分布纬度提高。
第(3)题,H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G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H地区位于大陆西岸,受西风带与副热带高压带交替控制,形成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的地中海气候,对应植被为常绿硬叶林(夏季减少蒸发);G地区位于大陆东岸,受季风影响显著,形成雨热同期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对应植被为常绿阔叶林。
[教材活动点拨]
P110·活动 [参考答案]
1.陆地表层的自然景观类型主要有森林景观、草原景观和荒漠景观。
2.左下图为热带雨林带,右上图为亚寒带针叶林带,右下图为热带草原带。
3.是,差异无处不在。例:同为非洲热带草原带,靠近热带雨林带一侧降水较多而草木葱茏,靠近热带荒漠带一侧降水较少而草木稀疏。(言之有理即可)
P111·活动 [参考答案]
1.
地域分异规律 自然带更替方向 主导因素 举例
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 南北更替 热量 从海南到漠河,景观出现热带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亚寒带针叶林的更迭
干湿度地带 性分异规律 东西更替 水分 从北京向西行进,景观出现温带落叶阔叶林→温带草原→温带荒漠的更迭
2.(1)有热带雨林→热带草原→热带荒漠→亚热带常绿硬叶林的变化。以太阳辐射在不同纬度间热量的不同为基础。
(2)有温带落叶阔叶林→温带草原→温带荒漠的变化。以海陆位置导致的水分变化为基础。
(3)由于南、北半球海陆分布的差异,导致热赤道位置偏北,从而增加了纬度地带性格局的复杂性,所以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可能发生变形、扭曲,不完全以赤道为轴而对称。
P112~113·活动 [参考答案]
1.降水量南坡多于北坡。原因:南坡为西南季风的迎风坡,受地形抬升,多地形雨。
2.南坡相对高度较大,且纬度较低,从山麓到山顶的水热差异较大,故垂直带谱更为复杂。
3.影响雪线高低的因素主要有气温和降水:气温越高,雪线越高;降水越多,雪线越低。因珠穆朗玛峰南坡受西南季风的影响,降水多,积雪量大,故雪线比北坡低。
P116·活动 [参考答案]
图5-17热带雨林带景观:植物种类繁多,乔木高大且多板状根,多藤本植物和气根植物,叶片多呈“滴水叶尖”形状,系统内分层明显。
图5-18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景观:终年常绿,一般呈暗绿色,林相整齐,群落结构比热带雨林简单,没有热带雨林中常见的板状根、老茎生花和叶附生等现象。
图5-19热带荒漠带景观:地表裸露,气温高,蒸发旺盛,十分干燥,植物种类和数量都极其稀少。
图5-20温带荒漠带景观:深居内陆,水汽少,降水稀少。但相比于热带荒漠带,这里气温较低,土壤中水分条件较好,植物分布稍多。
P117~118·活动 [参考答案]
1.(1)①为温带荒漠景观,②为温带草原景观,③为温带森林景观。反映了干湿度地带性分异规律。造成差异的主要原因为海陆位置的不同导致的水分差异。
(2)③为温带落叶阔叶林景观,④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景观,⑤为热带雨林景观。反映了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造成差异的主要原因为纬度位置不同导致的热量差异。
(3)海南岛气温高、降水多,水热充足;植被丰富,为热带季雨林;但由于微生物分解和淋溶作用强,土壤较为贫瘠;地势中间高,四周低;河流呈放射状分布。
图中AB线上的植被景观不一致。A一侧为东南季风的背风坡,降水较少,以热带稀树草原景观为主;中部五指山地形复杂,水热条件随海拔发生变化,形成垂直分异;B一侧为东南季风的迎风坡,降水较多,以热带雨林景观为主。
2.略。(共46张PPT)
第一节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知识梳理·自主探究
课堂互动·合作探究
随堂集训·学业达标
课程标准
运用图表并结合实例,分析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素养目标
1.结合实例,说出自然环境的组成要素。(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
2.运用图表并结合实例,说明自然环境各要素在自然环境形成中的相互作用。(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
3.运用图表并结合实例,分析自然环境的整体性。(综合思维、区域认知、人地协调观)
知识导引
知识梳理·自主探究
一、自然环境的组成
1.自然环境由以气体物质为主的 、液态水为主的 、固体岩石为主的 、生物有机体为主的生物圈组成。
2.自然地理要素: 、 、 、生物和土壤等。
大气圈
水圈
岩石圈
地形
气候
水文
[点拨]
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中,气候是主导性因素,植被是最具有代表性的要素,土壤为各要素的中心环节。
二、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1.自然环境内在联系的整体性
(1)自然环境各组成要素或各组成部分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组成一个有机整体。
(2)某一要素或部分的变化,会影响其他要素或部分甚至整体的改变,可比喻为“ ”。
2.自然地理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整体性
(1)自然地理系统具有组成要素不具备的统一的结构和功能,产生_______ 效应。
(2)自然地理系统整体性的强弱,取决于各组分的完备性和功能的协调性。整体性强,系统抗干扰能力强,稳定性就好;反之,则表现为组分和结构简单,功能不协调。
3.自然地理系统整体性的演替
随着时间的推移,自然地理系统不断发生变化,当演变强度超过稳定阈限时,系统结构就会遭到破坏,重新建立起新的系统结构,产生新的功能,形成新的平衡。
牵一发而动全身
整体性
[学法指导]
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可用六个字来理解记忆,即“关联性”“制约性”
“关联性”指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密切联系和统一的演化过程;“制约性”指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的改变,即“牵一发而动全身”。
三、自然环境整体性与人类活动
1.在资源开发利用的过程中,改变了某种要素,会影响到其他要素甚至自然环境。
2.为维护自然地理系统整体性的协调发展,人类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时,要有综合的考虑和对策。
探究点一 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核心归纳]
1.自然环境内在联系的整体性
(1)自然环境是一个有机整体
自然环境要素由地形、气候、水文、生物和土壤等要素组成,各组成要素或各组成部分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组成一个有机整体。
课堂互动·合作探究
(2)自然环境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某一要素或部分的变化,会影响其他要素或部分甚至整体的改变,即“牵一发而动全身”,如大量使用化石燃料、滥伐森林会引起生态环境失调。如图所示。
2.自然地理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整体性
作为一个有机整体,自然地理系统具有组成要素不具备的统一的结构和功能,产生整体性效应。比如,生产有机物的功能主要依赖于光合作用。在光合作用中,植物提供叶绿素,大气提供热量和二氧化碳,土壤及水圈、岩石圈提供水分及无机盐。光合作用通过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将生物、大气、水、土壤、岩石等地理要素统一在一起,在一定的条件下,生产出有机物。
自然地理系统整体性的强弱,取决于各组分的完备性和功能的协调性。整体性强,系统抗干扰的能力强,稳定性就好;反之,则表现为组分和结构简单,功能不协调,如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
3.自然地理系统整体性的演替
随着时间的推移,自然地理系统发展的方向、强度、形式会发生变化。周期性的日变化、年变化是在现有结构中产生的,一般不会导致系统的演替。当演变强度超过稳定阈限时,系统结构就会遭到破坏,重新建立起新的系统结构,产生新的功能,形成新的平衡。比如,破坏森林与绿化造林会形成自然地理系统整体性的演替。
下图为“某景观示意”。据此完成1~2题。
1.构成该景观的主体要素是( )
A.生物 B.水
C.岩石 D.大气
答案:B
解析:该景观为瀑布景观,因此构成该景观的主体要素是水,不是生物、岩石、大气,因此B符合题意,排除A、C、D。
2.该景观形成过程充分说明( )
A.大气圈不是地球自然环境的组成部分
B.各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C.生物圈的发展变化与生存环境无关
D.只有水圈处于不间断的循环运动之中
答案:B
解析:瀑布景观的形成与水循环环节(地表径流)、岩石性质、气候特征和生物作用均有一定的关系,因此其形成过程充分说明各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体现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B符合题意;大气圈是地球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生物圈的发展变化与生存环境密切相关,地表四大圈层均在不断的循环运动,不是只有水圈处于不间断的循环运动之中,A、C、D不符合题意。
下图为我国青海湖流域1960年以来的水位变化图。读图,完成3~4题。
3.1960年以来,青海湖的变化是( )
A.面积增大、水位升高
B.面积增大、水位降低
C.面积减小、水位降低
D.面积减小、水位升高
答案:C
解析:据图可知:水位变化量为正,青海湖水量增加,面积增大,水位上升;水位变化量为负,青海湖水量减少,面积减小,水位降低。由图可知,从1960年到2000年,水位波动变化,以负值为主,故青海湖面积总体减小,水位降低,排除A、B、D,选择C。
4.青海湖的变化对地理环境的主要影响有( )
A.加剧洪涝灾害 B.生物物种增加
C.加剧土壤石漠化 D.湖泊环境容量减小
答案:D
解析:由上题可知,青海湖总体水量减少,面积缩小,区域蒸发量减小,空气湿度降低,降水量减少,全球变暖,冰川融化,而湖水总体水量减少,说明已有冰川量在减少,每年能融化的积雪冰川减少,洪涝灾害的可能性降低,排除A;湖中生物的生存空间变小,生物多样性会受损,物种减少,湖泊环境容量减小,排除B,D正确;青海在我国青藏高原地区,气候高寒,降水较少,而石漠化多发生在湿润半湿润的石灰岩地区,排除C。
探究点二 自然环境整体性与人类活动
[核心归纳]
1.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2.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资源综合利用
人类利用自然资源,其实就是利用自然地理系统中的某些要素,从而对自然地理环境产生影响,如下表。
原因 影响 措施
自然资源是自然地理系统中的某些要素,它与其他自然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整体系统 影响周围其他环境要素甚至整体环境 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要有综合的考虑和对策,正确处理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非可再生资源的利用,需要其他资源的配合 非可再生资源的利用,也影响其他环境要素 状元随笔 修建水库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应用体验]
下图为环境中的碳循环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与全球变暖关系最密切的是( )
A.①④ B.①②
C.②③ D.②④
答案:D
解析:全球变暖与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增多密切相关。动物呼吸作用排放的二氧化碳较少,难以造成全球变暖,①错误。微生物分解动植物遗体和排出物难以造成全球变暖,③错误。工厂、汽车等燃烧矿物燃料能释放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增多,④正确。森林等植物大量减少,会大大减弱植物光合作用对二氧化碳的吸收,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消耗减少,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增多,②正确。故D正确。
2.此图可以说明( )
A.绿色植物的平衡作用是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
B.自然环境中的碳循环往往跨越圈层界限
C.自然环境各要素是相互独立而存在的
D.自然环境中的物质和能量处在不断的循环之中
答案:B
解析: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是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图并不能说明绿色植物的平衡作用,A错误。碳循环经过了岩石圈、生物圈、大气圈,自然环境中的碳循环往往跨越圈层界限,B正确;自然环境各要素是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C错误;图中没有体现自然环境中的能量处在不断的循环之中,D错误。
河南省西南部某山村因山韭菜经济效益高,农民在山上大肆开垦坡地种植山韭菜,因而出现了较为严重的生态问题。下图为“该村山韭菜种植与生态问题关系图”。读图,完成3~4题。
3.该村因过度种植山韭菜,导致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坡地土壤肥力下降,体现了地理环境的( )
A.开放性 B.区域性
C.整体性 D.差异性
答案:C
解析:该村因过度种植山韭菜,导致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坡地土壤肥力下降,这说明地理环境中一个因素的改变会引起其他因素的变化,这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C正确。开放性是区域之间要素相互流动,A错误。此材料没有体现地理环境的区域性,B错误。差异性是区域之间存在要素之间特征差异,D错误。
4.若此种活动不加以限制,任由其发展则最可能直接导致该地区( )
A.河流结冰期延长 B.降水量明显增多
C.径流季节变化增大 D.地下水显著增多
答案:C
解析:该村因过度种植山韭菜,导致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若此种活动不加以限制,土壤肥力下降,植被减少,涵养水源的功能下降,地表径流变化增大,C正确。河流结冰期受温度影响,和材料活动无关,A错误。降水量由气候决定,和人类活动关系不大,B错误。若此种活动不加以限制,植被减少,下渗减少,地下水可能减少,D错误。
随堂集训·学业达标
读陆地环境主要构成要素相互关联示意图,完成1~3题。
1.江南丘陵水土流失严重,主要影响因素是( )
A.土壤与生物 B.地貌与气候
C.生物与地貌 D.气候与土壤
答案:B
解析:我国江南丘陵地区地处东部季风区,夏季降水量大且集中,多暴雨,地表水冲刷作用强烈;地处丘陵地形,坡度大,水流速度快,导致水土流失严重。故主要影响因素是地形地貌和气候,B正确。该地土壤以红壤为主,土质黏重,不易被侵蚀,A、D错误。该地森林植被为主,植被覆盖率高,利于水土保持,C错误。
2.能够表示我国西北地区沙漠广布主要原因的是( )
A.② B.③
C.④ D.⑤
答案:C
解析:我国西北地区沙漠广布主要是由于地处内陆,远离海洋,降水较少,气候干旱,植被稀少,固沙能力差,加上风力作用导致土壤风化严重,形成沙漠广布,故沙漠广布主要是气候导致,A、B错误,C正确。“沙漠广布”是结果,故图示应指向土壤,D错误。
3.从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分析,我国东北地区大规模开荒种地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
A.东北地区极端天气减少
B.生物多样性明显减少
C.地表土壤肥力明显增加
D.森林火灾发生频率降低
答案:B
解析:我国东北地区大规模开荒种地,导致植被大量减少,生物栖息地遭受破坏,生存环境恶化,使生物多样性明显减少,B正确。生态恶化可能导致东北地区极端天气多发,A错误。植被破坏导致水土流失加剧,会使地表土壤肥力明显下降,C错误。生态恶化,旱涝加剧,气温差加大,夏秋季节高温干旱导致森林火灾发生频率提高,D错误。
地理环境中各事象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若某事象发生变化就会给其他事象带来影响,甚至发生一系列的变化。下图为“我国黄土高原地区区域要素关系图”。据此完成4~5题。
4.图中所示的中心事象“甲”可能是( )
A.资源枯竭 B.全球变暖
C.植被破坏 D.水资源浪费
答案:C
解析:据材料可知该地为黄土高原,甲发生变化会引发温室效应、土壤肥力下降、生物多样性减少及径流变率增大,可推测甲为植被破坏,C正确;资源枯竭与温室效应、径流变率增大的直接因果联系不强,A错;全球变暖是温室效应增强的结果,不是原因,B错;水资源浪费与温室效应增强、土壤肥力下降的直接因果联系不强,D错。故本题选C。
5.由甲现象引发的“一系列的变化”可能有( )
A.黄河河南段形成“地上河”
B.山东东营黄河三角洲面积减小
C.河北土壤肥力降低
D.天津港航运条件变好
答案:A
解析:由上题可知,甲现象为植被破坏,会造成水土流失加剧,泥沙在河流下游沉积,河床不断抬升,使黄河河南段形成“地上河”,A正确;植被破坏,河流含沙量增大,河口泥沙沉积增多,使河流入海口处的三角洲面积扩大,B错;天津港属于河口港,植被破坏,河流含沙量增大,河口泥沙淤积,航道淤塞,航运条件变差,D错;河北东部大多属于河流中、下游平原,植被破坏造成水土流失,促进河流中、下游地区的泥沙沉积,增加下游地区土壤肥力,C错。故本题选A。
6.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夏季是地中海沿岸地区森林火灾多发的季节,下图为希腊地图。2021年7月至8月,在近三十年来最猛烈的热浪侵袭下,希腊等国森林火灾较往年更加严重。高温持续多日,风速每小时达到50公里的大风和变幻莫测的风向,加剧了火情。10万公顷的农田和森林被破坏。房屋被焚毁,数千人流离失所。参与救援的消防员说:“山火在遇到橄榄树后,树木上流出的油脂使得水很难顺着树干向下流,加剧了扑灭山火的难度。”
(1)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地中海沿岸地区夏季森林火灾多发的原因。
(2)从整体性的角度,简述希腊等国森林火灾对当地自然环境造成的影响。
答案:位于30°~40°N的大陆西岸地区,夏季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该地区,气流下沉,炎热干燥。夏季太阳直射点北移,太阳辐射强,白昼时间长,气温高;森林广布,可燃物充足。
答案:不利影响:森林燃烧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加剧当地的干旱和炎热;生物栖息地被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燃烧时产生的烟雾造成大气污染;森林调节气候、保持水土等能力下降;有利影响:火灾能有效杀灭土壤和枯枝落叶中的害虫,减少该地林木的病虫害;森林燃烧产生大量灰烬,能增加土壤的肥力;促进耐火植物生长和林木自然更新。
解析:第(1)题,森林火灾多发的原因可从气温、可燃物、湿度、火源等角度分析。结合图形可知,地中海沿岸地区位于30°~40°N的大陆西岸地区,夏季该地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气流下沉,降水少,气候炎热干燥,森林火灾发生频率高;夏季太阳直射点北移,地中海沿岸地区太阳高度角大,太阳辐射强,加上夏季该地白昼时间长,光照时间长,气温高,森林易着火;地中海沿岸地区森林广布,枯枝落叶多,可燃物充足。
第(2)题,森林火灾对当地自然环境造成的影响主要从不利和有利影响两个角度进行分析。从不利影响角度:森林燃烧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大气中温室气体增多,大气逆辐射增强,加剧当地的炎热。森林减少,大气中湿度减少,降水减少,气候趋于干旱。森林火灾改变了当地生态,生物栖息地被破坏,威胁动植物安全,生物多样性减少;森林燃烧时产生的烟雾、颗粒物进入大气中造成大气污染;森林减少,森林调节气候、保持水土等能力下降。从有利影响角度:火灾能直接烧死土壤表层和枯枝落叶中的害虫,或者通过增高地温从而间接有效杀灭土壤和枯枝落叶中的害虫,减少该地林木的病虫害,提高再生林木的质量;森林燃烧产生大量灰烬,带来大量的肥力,能增加土壤的肥力,利于再生植物的生长;森林火灾给再生植物留下了巨大的生存空间,促进耐火植物生长和林木自然更新。
[教材活动点拨]
P107·活动 [参考答案]
1.板块挤压隆起形成岛屿,岛屿面积狭小,且西部山地较多,地势较高,改变了水热状况,缺失了热带雨林形成的条件。
2.岛屿西岸经常遭受拍岸浪,且海岸线较为平直,很难停泊船只;岛屿东岸海域面积狭小,(泥沙淤积严重,板块作用抬升)海水较浅,且多珊瑚礁,港口水深不够且航道极少。
3.大气环流、地形。
P108·活动 [参考答案]
1.(1)大量移民到达,因需要农业土地和建筑用地,会围湖造田、排干沼泽等,造成湿地减少;同时大量引水灌溉,会造成地表水减少。
(2)原先湿地受到破坏,已经使该地区的气候变干,地表径流发生改变(变少、变小),生物种类(美洲鹤的食物)变少。局部区域湿地恢复后,气候、地表径流以及生物的恢复都需要一个演替过程。
(3)由于人工训练时无法达到野外生存环境条件(如气候条件、径流条件、食物条件),美洲鹤被野外放生后,往往无法适应新的环境,导致实验成功的难度大。
2.如图所示。以新疆为例:深居内陆,加上“三山夹两盆”的地形,海洋水汽很难到达,导致气候干旱;气候干旱导致河流短小稀疏、多内流河、水量小;气候干旱还导致植被稀少,多荒漠;气候干旱和植被稀少又导致土壤发育程度低。
3.略。(共23张PPT)
章末专题复习
专题一 雪线及其影响因素
雪线即在陆地上年降雪量等于消融量的某一海拔。雪线以上的地带,全年冰雪的积累量大于消融量,因此常年积雪;雪线以下的地带,全年冰雪的积累量小于消融量,因此,积雪无法常年积累,为季节性积雪。
雪线高度在不同地区是不同的,它主要取决于温度和降水两个基本因素,同时地形因素也会影响雪线位置的高低。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下:
1.雪线与降水量
降水量越大的地区,雪线的位置越低。因为降雪从山顶向山脚覆盖,因此降水量越大,从山顶向下的覆盖面越大,雪线的位置越低。反之,降水量越小,雪线的位置就越高。
如阿尔卑斯山西北坡雪线低于东南
坡(西北坡受西风气流影响,降水
多);天山北坡雪线低于南坡(北
坡是迎风坡,降水多于南坡);喜
马拉雅山南坡雪线低于北坡(南坡
受西南季风影响大,降水多且坡度
缓,积雪多,雪线低)。
2.雪线与温度
温度越高,积雪的消融量越大,雪线的位置就越高。
随着“温室效应”的增强,山地上的雪线在上升,从而使山地冰雪储量减少。非洲乞力马扎罗山的冰川正在逐渐消退,这一赤道奇观有可能消失。
3.雪线与地形
(1)山地的阳坡获得太阳辐射多,温度高,融雪快,雪线位置高;而阴坡因气温低,融雪慢,雪线位置低。
(2)山地的迎风坡降水多,雪线位置低;背风坡降水少,雪线位置高。
(3)山地的缓坡容易积雪,则积雪越多,雪线位置越低;陡坡积雪易下滑,雪线位置就较高。
全球雪线位置最高处并不在赤道而在南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地区,这是因为赤道地区降水量比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地带大得多,而温度差别不大,消融量也差不多,因此,赤道地区雪线高度比副热带低。
[应用体验]
读我国某山脉主峰垂直自然带谱示意图,完成?1~?3题。
1.影响该山脉山麓自然带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
A.海拔高度 B.纬度位置
C.经度位置 D.海陆位置
答案:D
解析:图示山麓自然带为温带荒漠带和山地温带草原带,属于干旱地区的自然带,加之其海拔超过7 000 m,可判断其为我国天山山脉,其山麓地带深居内陆,距海洋较远,D正确,A、B、C错误。
2.对图示山体高山冰雪带南、北坡高度差异影响最大的是( )
A.海拔 B.降水
C.坡度 D.相对高度
答案:B
解析:影响雪线的因素主要有热量和降水,天山北坡是阴坡,热量条件较差,且大西洋的水汽能够通过天山北部缺口进入,遇地形抬升,形成地形雨,降水较多,所以北坡高山冰雪带下限较低,B正确,海拔和相对高度对雪线的影响不大,A、D错误,从材料中无法判断坡度,C错误。
3.对图示山体⑦自然带出现影响最大的是( )
A.太阳辐射 B.大气环流
C.坡向坡度 D.人类活动
答案:C
解析:该山体⑦自然带属于山地寒温带针叶林带,是该山体中唯一的森林带,干旱地区的山体岀现森林带,说明所在位置降水偏多,大西洋的水汽通过天山北部缺口进入,遇地形抬升,北坡迎风坡形成地形雨,山体山腰⑦位置降水较多,C正确;干旱地区对森林分布影响最大的是水分条件,太阳辐射有一定影响,但不是影响最大的,A错误;该山地大气环流影响无明显差异,B错误;人类活动影响很小,D错误。
下图为某山地等高线、等温线、雪线示意图。据此完成4~5题。
4.该山地南坡属于( )
A.阳坡和背风坡 B.阴坡和背风坡
C.阴坡和迎风坡 D.阳坡和迎风坡
答案:D
解析:图中显示山地南坡雪线分布的海拔较低,则南坡为迎风坡;同时南坡7月等温线分布海拔较高,则南坡为阳坡。
5.图中①②间分布最广的植被可能为( )
A.高山草甸 B.高寒荒漠
C.针阔叶混交林 D.高山针叶林
答案:B
解析:图中①7月等温线为3 ℃、②有雪线经过,则①②间为雪线以下的高寒荒漠带。
专题二 几个特殊的自然带
从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上可以看出,地球表面的各自然带都呈现出有规律的地带性分布,但由于海陆分布、地形起伏等因素的影响,在某些地区,自然带的分布就表现出一种特殊性,使地带性分布规律变得不够完整或不很鲜明,现把一些地区自然带分布的特殊性呈现如下:
1.四处热带雨林带的分布
非洲马达加斯加岛的东侧、澳大利亚的东北部、巴西高原东南沿海和中美洲的东北部,虽远离赤道,却形成了热带雨林带,这主要是因为它们均处于来自海洋的信风的迎风地带,附近海域有暖流经过,再加上地形的抬升,形成了地形雨,从而发育成了热带雨林带。
2.东非高原的热带草原带的分布
东非高原地处赤道附近,却形成了热带草原带,主要是因为这里地势较高,气温大大降低,上升气流减弱,降水量减少,因而形成了气候凉爽、降水较少的热带草原气候。
3.巴塔哥尼亚高原的温带荒漠带的分布
巴塔哥尼亚高原位于南美洲南部安第斯山脉的东侧,这里东侧距海近,并且处于西风带范围内,却形成了温带荒漠带。主要是因为该地处于山脉东侧的背风地带,受山地的阻挡,雨水较少所致。而同纬度西侧位于西风带迎风坡,降水多,属于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4.美洲西海岸自然带在沿海地区呈狭长条状分布
南北美洲西部沿海地区,各自然带呈狭长条状紧靠西海岸分布,地带性自然带的空间分布范围受到极大的约束,而且与东部地区自然带的连接被割断,这是由于科迪勒拉山系分布于美洲大陆西部沿海地区的结果。
5.我国新疆天山和昆仑山山麓地带分布的绿洲
荒漠带中呈斑块状分布的绿洲,是由于受高山地形和土壤水分等地方性因素的影响而形成的。该地区按经度地带分布应属于温带荒漠带,但由于天山、昆仑山上的冰雪融水和地下水提供了丰富的水源,发展了农牧业,形成了地方性分布的绿洲,呈斑块状散布于干旱地区的山麓地带,形成了与周围广大温带荒漠的地带性景观截然不同的景色。
6.沙漠中的绿色走廊
埃及境内按纬度地带分异规律应属于热带荒漠带,但由于有尼罗河提供的灌溉水源和肥沃的土壤,沿尼罗河河谷便形成了“绿色走廊”,成为该国重要的农业基地。
7.撒哈拉沙漠横贯非洲东西两岸
按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热带荒漠带主要分布在大陆的西部和中部,而非洲大陆东北部紧接亚洲大陆干燥区,从那一地区吹来的东北风是干燥的,只能加强而不能减弱非洲北部的干燥程度。所以非洲东北部,即使是濒临红海与地中海的地段也是沙漠区,从而使得撒哈拉沙漠成为东西绵延万里,几乎三面都达海边的沙漠。
8.南半球缺失苔原带和针叶林带
北半球高纬度的苔原带和亚寒带针叶林带呈东西延伸、南北交替的现象十分明显,而南半球的相同纬度绝大部分是海洋,陆地面积很小,因而南半球大陆上缺失苔原带和针叶林带。
[应用体验]
读图,完成1~2题。
1.图中岛屿两侧①②两种自然带的差异体现了( )
A.纬度地带分异规律 B.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
C.垂直分异规律 D.地方性分异规律
答案:D
解析:根据经纬度及岛屿的轮廓判断,该岛为马达加斯加岛。该岛东部受暖流、东南信风及地形影响,形成了热带雨林带;西部位于山地的背风坡形成了热带草原带,体现了地方性分异规律。
2.下列地理现象的成因与①自然带成因相同的是( )
A.撒哈拉沙漠直逼非洲西海岸
B.赤道附近东非高原的热带草原带
C.巴西高原东南部的热带雨林带
D.南半球缺失苔原带和亚寒带针叶林带
答案:C
解析:与①自然带成因相同的有澳大利亚东北部及巴西高原东南部的热带雨林带等。
读印度半岛东西向自然带剖面图,回答3~4题。
3.甲地自然带形成的原因是( )
A.处于东北信风的迎风坡,降水多
B.位于西高止山东侧,是西南季风的背风坡,降水较少
C.受西风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交替控制,降水较少
D.受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降水较多
答案:B
解析:甲地位于西高止山东侧,是西南季风的背风坡,降水较少,形成热带草原带。
4.图中①自然带的分布体现了( )
A.纬度地带分异规律 B.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
C.垂直分异规律 D.地方性分异规律
答案:D
解析:①自然带处于西南季风的迎风坡,受地势起伏的影响,降水较多,形成热带雨林带,是地方性分异规律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