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2023版高中地理第五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课件(4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2023版高中地理第五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课件(4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4-01-04 17:24:52

文档简介

(共61张PPT)
第二节 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
课程标准
运用图表并结合实例,分析自然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素养目标
1.区域认知:结合具体案例理解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结合世界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图说出不同地域分异的规律。
2.综合思维:通过案例能够分析不同尺度地域分异的影响因素及形成原因。
3.地理实践力:根据不同山地的海拔,所处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掌握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及原因。
4.人地协调观:通过树立地理环境差异性是绝对的、无处不在的思想,树立因地制宜的理念。
必备知识·自主学习
关键能力·课堂探究
随堂检测·强化落实
必备知识·自主学习
一、地域差异
1.地域特征的形成:地域外部条件(包括_________、________等)与内部物质、能量运动的结果。
2.地域差异的产生
(1)同纬度地区
太阳辐射量
距海远近
蒸发
风能
演化
(2)不同纬度地区:低纬地区与高纬地区吸收的      不同,使得水循环、生物循环等物质迁移的   存在差异,从而形成热带与   不同的景观。
3.地域差异的体现:不同的    上,即规模有大有小。
(1)全球性的地域差异:    分异和海陆分异。
(2)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陆地    的分布。
(3)更小尺度的地域差异:山坡和山谷的差异、山体阴坡和阳坡的差异。
太阳辐射量
数量
寒带
空间尺度
温度带
自然带
[知识延伸]自然带的概述
(1)概念:不同地域由于所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不同,水热状况及其组合不同,形成了不同的代表性植被和土壤,并在地球上呈带状分布。其形成如下图所示:

(2)由于自然植被能较明显地体现自然环境的特征,因此自然带往往以植被类型命名。
[特别提醒]自然带之间的界线是模糊的,并不存在明确的界线。由于不同自然区域间的水热条件具有过渡性特征,自然带之间也相应地具有过渡性的特征。
二、陆地地域分异规律
1.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
(1)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
①特点:自然地带横穿整个    。
②主要自然地带:苔原带、      带、热带雨林带。
(2)中纬度地区
①特点:一定范围内    向延伸、   向更替。
②主要自然地带
a.大陆东岸: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带与针阔叶混交林带。
b.大陆西岸:        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2.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
(1)典型地区:中纬度地区。
(2)景观变化:森林带—草原带—荒漠带。
大陆
亚寒带针叶林
东西
南北
温带落叶阔叶林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三、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1.形成原因:    的变化。
2.形成基础:    状况差异。
3.分布规律
(1)从山麓到山顶,分布着不同的景观带,构成垂直带谱。
(2)山麓与陆地自然地带一致。
(3)垂直带变化与其所在纬度向较  纬度方向上的陆地自然地带变化相似。
海拔
水热

四、地方性分异规律
1.形成:受    、    风化物等地方性因素影响,通过物质与能量再分配,形成了尺度    的地域分异。
2.举例:温带湿润区随地形从高到低形成了地方性的针叶林(或灌丛)带、落叶阔叶林带和    的分布规律。
地形
岩石
较小
草甸带
[知识拓展]自然带分布与气候类型的对应关系
气候对自然带的形成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不同的气候条件下会形成不同的自然带,自然带的分布和气候的分布基本一致,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如下所示:(以北半球为例)
[名师提醒]热量并不是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的唯一影响因素。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的形成主要是因为热量差异,但热带地区和高纬度地区的自然带分布也受水分的影响,如非洲自然带的分布。
[地理实践]为什么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在中纬度地区体现得特别显著?
提示:中纬度大陆地区,陆地宽阔,内陆距海较远,海洋水汽难以到达,沿海地区受海洋影响较大,沿海与内陆水分差异大,反映在自然带上,从沿海向内陆由森林逐渐过渡到草原再过渡到荒漠,动物、土壤等要素也发生相应的变化,表现出明显的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辨析比较]地带性与非地带性的关系
地带性指自然带沿某一方向延伸和按某个方向更替的现象;非地带性指海陆分布、洋流、地形起伏等干扰破坏了地带性分布规律,使自然带未按或未完全按某一方向延伸或更替的现象。地带性和非地带性是区域的两种属性,也是区域性的具体表现。
(1)非地带性因素叠加在地带性因素之上,使地带性分布规律变得不完整或不明显。
(2)地带性因素的影响是普遍、基本的,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是局部、特殊的。
(3)在两种因素相互作用和制约下,自然界形成了复杂的地理环境。各地的地理环境都具有其所处自然带的地带性特征,同时又不同程度地受到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
关键能力·课堂探究
探究点一 陆地地域分异规律
从生活中学习
一、地理情境激趣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敕勒歌》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二、核心素养培优
1.分析造成诗中两地区地理环境差异如此之大的原因。(区域认知)
提示:海陆位置的不同。
2.分析两地区的景观体现的地理环境地域分异规律。(综合思维)
提示: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在探索中感悟
陆地地域分异规律
受热量和水分条件的影响所形成的陆地自然带在水平方向上虽存在地域分异,但又呈现出明显的规律性,如下表所示:
地域分 异规律 由赤道到两极的 地域分异规律 从沿海向内陆的
地域分异规律
影响因素 主导 因素 热量(太阳辐射) 水分(海陆位置)
重要因素 水分 热量
成因 总结 太阳辐射由赤道向两极递减,即以热量为基础 水分条件沿经度变化的方向变化,即以水分为基础
地域分 异规律 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分布 特征 延伸 方向 纬线方向(东西方向) 经线方向
(南北方向)
更替 方向 纬度变化方向(南北方向) 经度变化方向(东西方向)
图示
典型 地区 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 中纬度地区
典型 案例 沿20°E非洲大陆自赤道向南、北自然带的变化: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中纬度(40°~60°N)亚欧大陆从沿海向内陆的自然带变化: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
到实践中应用
1.[2022·南通高二模拟]下图为我国著名林木景观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下列关于图中各景观所在地区自然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冬冷夏热,光照充足
B.乙——雪域高原,冻土广布
C.丙——土壤肥沃,水源充足
D.丁——风力侵蚀,千沟万壑
(2)下列关于图中各地林木主要特征及成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地林木根系发达——常年太阳辐射强
B.乙地林木叶子呈针状——常年降水丰富
C.丙地林木四季常青——常年温度较高
D.丁地林木生长较快——常年高温多雨
A
C
解析:第(1)题,大漠胡杨主要生长于我国西北内陆温带大陆性气候区,该地区冬冷夏热、光照充足。兴安林海位于我国东北地区,而雪域高原、冻土广布是对青藏高原地区的描述;海南椰树属于热带植被景观,我国海南的典型土壤为砖红壤,该类型土壤并不肥沃;黄山迎客松生长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该地区降水多,流水侵蚀作用强,风力侵蚀作用弱。
第(2)题,甲地的植被根系发达,是因为当地水资源不足,植被要向土壤深处寻找水源;乙地植被是针叶林,该地林木叶子呈针状是为了适应寒冷的气候;丁地处于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
探究点二 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从生活中学习
一、地理情境激趣
每当季节变换,生活在新疆阿尔泰山、天山、帕米尔高原的牧民便开始“搬家”,更换牧场。从山前平原的春秋牧场,搬至深山里的夏牧场;等到气温下降,再从高山带逐级往下迁,以便赶在冬天来临前,回到河谷低地或沙地周围温暖的冬牧场。生活在新疆草原和高山牧场的牧民们世世代代形成了不同季节利用不同高度草场的迁徙游牧方式。下图是天山冬夏牧场转场示意图。
二、核心素养培优
1.分析生活在新疆阿尔泰山、天山、帕米尔高原的牧民“转场”的根本原因。(区域认知)
提示: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从山麓向上,水热状况及其组合发生变化,产生垂直地域分异。
2.分析生活在阿尔泰山、天山、帕米尔高原的牧民随季节转场的自然原因。(综合思维)
提示:水草丰美和气候适宜是满足牧民放牧的两个基本条件。夏季林带以上降水较多,水草丰美,气候凉爽,是牲畜抓膘增壮的良好场地;冬季山下的河谷低地和盆地,没有厚雪覆盖,便于牲畜觅食牧草,且气候不太寒冷,牲畜可安全过冬。
在探索中感悟
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的判读
1.山麓自然带的确定
山地垂直自然带是在水平自然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山麓自然带与该山所在水平自然带一致,因此,可以根据山麓的自然带确定纬度和气候带;反之亦成立。
2.山地垂直自然带谱复杂程度
垂直带谱的复杂程度与山体所在纬度、山体的相对高度、山体海拔相关,具体如下图所示:

(1)山体所在纬度——纬度越低越复杂,纬度越高越简单。
(2)山体海拔——海拔越高越复杂(有极限),海拔越低越简单,甚至无。
(3)山顶与山麓之间相对高度——相对高度大则复杂,相对高度小则简单。
3.同一自然带不同坡向的分布高度
一般来说,向阳坡高于背阴坡,这与向阳坡热量条件高于同一高度的背阴坡有关;迎风坡高于背风坡,这与迎风坡降水量高于同一高度的背风坡有关,具体如下图所示:(以北半球中纬度地区为例)
4.垂直地域分异规律与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具有相似性
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是从山麓到山顶热量和水分状况的变化共同作用的结果,其山地自然带的变化与从该山地所在的纬度向高纬度的水平自然带变化相似,但并不完全一致,具体如下图所示:
5.影响雪线高度的因素
雪线是山上积雪冰川带下界,其分布高度和山坡的坡向、山体所在纬度有关,具体如下表所示:
温度(热量或纬度)因素 雪线高度与气温呈正相关。即低纬雪线高,高纬雪线低;阳坡雪线高,阴坡雪线低
降水因素 降水量越大,雪线越低;降水量越小,雪线越高。而迎风坡雪线低,背风坡雪线高
地貌因素 坡度越大,积雪越易下滑,不利于积雪保存,雪线偏高
季节因素 夏季气温高,积雪线上升;冬季气温较低,积雪线下降
自然环境变迁、人类活动因素 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雪线上升;沙漠化导致气候变干,局部地区雪线有所上升;矿物能源燃烧产生的粉尘污染雪面,雪面吸收太阳辐射的能力上升,导致冰雪融化,雪线上升
气候、地貌等因素综合作用 喜马拉雅山南坡,既是阳坡,又是迎风坡,但水分条件的影响超过了热量条件,因此雪线高度南坡比北坡低
到实践中应用
2.[2022·苏州模拟]读四川省某山地垂直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回答(1)~(2)题。

(1)甲表示的植被最可能是(  )
A.针阔叶混交林 B.常绿阔叶林
C.热带雨林 D.荒漠
(2)造成该山地东西两坡植被类型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
A.水分 B.热量 C.海拔 D.土壤
B
A
解析:第(1)题,四川省位于亚热带,山地基带的植被类型应与其所处纬度地区的水平自然带一致,故甲表示的植被最可能是常绿阔叶林。第(2)题,图中可以直观看出,该山地东坡受夏季风影响,降水较多,而西坡为夏季风的背风坡,降水少,所以造成该山地东西两坡植被类型差异的主导因素是水分。
探究点三 地方性分异规律
一、地理情境激趣

“生而千年不死,死后千年不倒,倒后千年不朽。”金秋季节,新疆南部塔里木河流域1 500余万亩的原始胡杨林层林尽染,在阳光的照耀下一片金黄,美到令人窒息,迎来一年中最佳观赏期。世界上的胡杨绝大部分生长在中国,而中国近九成的胡杨生长在新疆塔里木河流域,是目前世界原始胡杨林分布最集中、保存最完整、最具代表性的地区。多年来,新疆持续向塔里木河下游生态输水,沿岸生态得以不断恢复,原始胡杨林逐渐“复苏”,大量幼苗破土而出。每年秋季,塔里木河两岸的原始胡杨林都会迎来全国各地的大批游客,金色的胡杨已经成为新疆独特的旅游名片。
二、核心素养培优
1.指出塔里木河流域的气候特征。(区域认知)
提示:为温带大陆性气候,气候干旱、降水少。
2.分析塔里木河所在区域的典型植被是什么。胡杨林能在塔里木河流域生长的主要原因。(综合思维)
提示:塔里木河流域的典型植被是温带荒漠。胡杨林这种高大植被之所以能在塔里木河流域生长,主要是因为塔里木河提供了充足的水源。
在探索中感悟
地方性地域分异及成因
自然带受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河流等地方性因素的影响,出现一些地方性分布。地方性分异规律及成因分析分类总结如下:
因素 分布地区 自然带和地表景观 地带性分布(理想状态) 地方性分布(现实状况) 成因
地形 东非高原 热带雨林带 热带草原带 海拔较高,气温较低,对流运动微弱,降水少,形成热带草原气候
非洲的马达加斯加岛东部,澳大利亚东北部,巴西东南部等地区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热带雨林带 受暖流影响,且地处东南信风的迎风坡,降水量大,形成热带雨林带。在加勒比海沿岸地区,东北信风的迎风坡也分布有热带雨林带
地形 落基山脉、安第斯山脉、青藏高原地区 与当地水平自然带一致 高山植被区 海拔高,温度低,降水发生垂直及水平方向的递变
南美洲巴塔哥尼亚高原 温带草原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温带荒漠带 位于安第斯山脉中纬西风带的背风坡,降水少
科迪勒拉山系西侧地区 东西延伸、南北更替,呈带状 南北延伸、南北更替,呈长条状 受沿岸山脉的影响,平原面积小,自然带呈狭长的带状,仅沿海岸线从低纬向高纬南北延伸
洋流 南北半球副热带的大陆西岸 热带荒漠带 热带荒漠带南北延伸,直逼海岸 西部沿海强大的寒流起降温减湿作用
欧洲西部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和亚寒带针叶林带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向北延伸 受势力强大的北大西洋暖流影响
北半球中高纬度大陆东西两岸地区 东西两岸自然带纬度分布相当 东岸自然带向低纬延伸、西岸向高纬延伸 大陆东岸受沿岸寒流影响,西岸受暖流影响
北半球中低纬度大陆东西两岸地区 东西两岸自然带纬度分布相当 东岸自然带向较高纬度延伸、西岸向较低纬度延伸 大陆东岸受沿岸暖流影响,西岸受寒流影响
水分 昆仑山麓 温带荒漠带 绿洲 有丰富的冰雪融水和地下水
尼罗河谷地 热带荒漠带 绿洲 尼罗河水的灌溉
海陆分布 南半球中高纬地区 苔原带和针叶林带 无 陆地的缺失
北极地区 冰原带 无 为海洋,无陆地
地理位置 澳大利亚东南部 常绿阔叶林带 常绿硬叶林带 地处西风带的迎风坡,冬季受西风带的影响,降水多
俄罗斯远东地区 亚寒带针叶林带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东西伯利亚山地的阻挡,处于东南季风(夏季风)的迎风坡,降水多
到实践中应用
3.读图,完成(1)~(2)题。
(1)四个箭头方向中,出现非地带性现象的是(  )
A.a B.B C.c D.d
(2)上述非地带性现象出现的主导因素是(  )
A.地形 B.海陆分布 C.洋流 D.岩石性质
D
A
解析:第(1)题,a、c方向的变化体现了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b方向的变化体现了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d方向的变化受地形影响,呈现出非地带性。
第(2)题,由上题分析可知,该非地带性现象出现的主导因素为地形。
主干串联
学习要旨
1.以热量变化为基础,由赤道到两极在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自然地带横穿整个大陆。在中纬度地区呈现一定范围内东西向延伸、南北向更替的变化规律。
2.大陆东岸分布着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与针阔叶混交林带;大陆西岸分布着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3.以水分为基础,从沿海向内陆在中纬度地区自然景观依次为森林带、草原带、荒漠带。
4.随着海拔的变化从山麓到山顶水热状况差异。分布着不同的景观带,构成垂直带谱。
5.受地形、岩石风化物等地方性因素影响,出现了地方性分异规律。
随堂检测·强化落实
[2022·安庆模拟]2019年2月到3月,某科学考察队从东北平原向西,经大兴安岭、内蒙古高原,最后到达塔里木盆地。读图,回答1~2题。
1.沿途自然植被变化依次为(  )
A.亚寒带针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温带草原
B.温带落叶阔叶林—温带草原—温带荒漠
C.温带草原—温带荒漠—温带落叶阔叶林
D.亚寒带针叶林—温带荒漠—温带草原
2.沿途自然植被变化体现了(  )
A.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B.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C.地方性分异规律
D.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B
A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气候与陆地自然带的对应关系,掌握陆地地域分异规律的判断方法。第1题,东北平原自然植被是温带落叶阔叶林,大兴安岭的自然植被是针阔叶混交林,内蒙古高原的自然植被是温带草原,塔里木盆地的自然植被是温带荒漠。第2题,结合上题分析可知,沿途自然植被变化体现了以水分为基础的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雪莲是新疆的特产,生长于高山雪线附近的岩缝、石壁和冰碛砾石滩中,种子在0 ℃发芽,3~5 ℃生长,幼苗能够抵御-21 ℃的低温,在15~25 ℃时生长旺盛。雪莲以天山所产最多,质亦最佳,可作药用,也有一定的观赏价值。下图是天山自然带垂直分布图。读图,完成3~4题。
3.影响天山南北坡自然带种类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
A.光照 B.降水
C.海拔 D.温度
4.天山雪莲最可能的分布区在(  )
A.高山冰雪带 B.高山草甸带
C.山地草甸草原带 D.云杉林带
B
B
解析:第3题,图中显示天山北坡有云杉林带分布,自然带较南坡复杂,说明北坡水分条件较南坡优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坡地处湿润西风的迎风坡,降水较多,故影响天山南北坡自然带种类差异的主导因素是降水。第4题,根据材料可知,雪莲生长于高山雪线附近的岩缝、石壁和冰碛砾石滩中,而雪线以上常年被冰雪覆盖,温度在0 ℃以下,雪莲难以生长,由此判断雪莲生长于雪线下方的高山草甸带。
湖北省某中学地理社团暑假期间到神农架自然保护区开展研学活动。同学们通过野外观察该区域植被分布,并查阅相关资料绘制了自然带分布图(下图)。据此完成5~6题。
5.图示区域自然带的分布特征体现了(  )
A.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B.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C.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D.地方性分异规律
6.影响图示区域植被类型分异的最主要因素是(  )
A.热量 B.水分
C.光照 D.人类活动
B
A
解析:第5题,根据图中比例尺,该区域水平距离短,水热条件差异小,但图示植被景观差异显著。该区域为神农架自然保护区,区内山地海拔较高,随着海拔升高,水热状况差异大,所以图示区域自然带的分布特征体现了垂直地域分异规律。故选B。
第6题,图中植被类型从山麓到山顶依次为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针叶阔叶混交林、针叶林,都是森林,但对热量要求依次降低,所以导致其变化的最主要因素是热量。故选A。
山地地形影响气候特性,进而使山地景观类型随海拔升高而变化。太行山区地处华北地区,其间分布有盆地和丘陵;黔桂喀斯特山区岩溶地貌发育,形成了基座相连、异常陡峭的峰丛—洼地集合体。下图示意两山区各景观类型沿海拔梯度分布的面积占比情况。据此完成7~9题。
7.与黔桂喀斯特山区相比,太行山区针叶林(  )
A.垂直分布高差大
B.总分布面积占比小
C.各海拔梯度均有分布
D.面积占比最大处海拔低
8.黔桂喀斯特山区较低海拔区针叶林面积占比较高,主要由于该山区(  )
A.山体陡峭 B.水分充足
C.土壤肥沃 D.热量充足
9.两山区农田分布上限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A.光照条件不同 B.水热组合不同
C.耕作技术不同 D.耕种历史不同
B
A 
B
解析:第7题,从图中可以看出,与黔桂喀斯特山区相比,太行山区针叶林分布在1 000~2 800 m,垂直分布高差较小,而且面积占比也小,B正确,A、C错误。黔桂喀斯特山区针叶林分布面积占比最大处位于600~800 m,海拔低。太行山区针叶林分布面积占比最大处位于2 200~2 400 m,海拔较高,D错误。第8题,黔桂喀斯特山区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水分、热量充足,较低海拔地区本应该为阔叶林,但是由于该山区岩溶地貌发育,山体异常陡峭,水土流失严重,土壤条件差,所以,较低海拔区针叶林面积占比较高,A正确,B、D错误。黔桂喀斯特山区土层浅薄、土壤贫瘠,C错误。故选A。
第9题,读图可知,黔桂喀斯特山区的农田分布上限较高,可以到达海拔2 800 m左右,而太行山区的农田分布上限较低,只能到达海拔2 000 m左右。其主要原因是黔桂喀斯特山区纬度较低,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海拔较高处水热条件依然较好,可以进行农田耕作,而太行山区纬度较高,属于温带季风气候,海拔较高处水热条件较差,不能进行农田耕作,B正确。光照条件、耕作技术和耕种历史对两山区农田分布上限差异影响不大,A、C、D错误。(共50张PPT)
第一节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课程标准
运用图表并结合实例,分析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规律。

素养目标
1.区域认知:结合具体区域掌握自然环境的组成要素,并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2.综合思维:结合具体案例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并能说明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说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的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3.地理实践力:收集家乡某条河流的资料,分析其变化的主要原因并提出开发和治理措施。
4.人地协调观:学会以发展的、辩证的眼光看待和分析地理环境问题,尊重自然,树立人地协调观念。
必备知识·自主学习
关键能力·课堂探究
随堂检测·强化落实
必备知识·自主学习
一、自然环境要素间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
1.自然环境的组成要素:大气、水、土壤、生物、________及________等要素组成。
岩石
地貌
2.物质与能量循环
(1)类型:水循环、________、岩石圈物质循环。
(2)目的:进行________和能量交换。
(3)意义:形成一个相互渗透、________和相互联系的________。
3.图中A、B、C、D箭头中,表示形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地貌过程的是________,表示不同温度带生长植物不同的是________,表示绿地对城市空气起净化作用的是________,表示植物残体进入土壤向土壤提供有机质的是________。
生物循环
物质迁移
相互制约
整体
C 
A 
B 
D
[易误辨析] 在自然环境各要素中,常常被作为自然环境的一面镜子的是气候要素吗?
提示:不是。气候是主导因素(也是活跃因素),植被是自然环境的一面镜子,能反映一个地区自然环境的特点。
二、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
1.生产功能
(1)概念:指自然环境具有合成________的生产功能。
(2)过程:植物提供________,大气提供热量和二氧化碳,土壤及水圈、岩石圈提供水分和营养盐,通过________,生产出有机物。
(3)特点:自然环境要素的组合不同,生产功能的________有明显差异。
有机物
叶绿素
光合作用
强弱
2.稳定功能
(1)概念:自然环境要素通过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使自然环境具有能够________、保持性质________的功能。
(2)特征:各自然环境要素本身不具备平衡功能,但自然环境拥有此功能。
3.意义
(1)保证了人类的生存和________。
(2)协调人地关系,必须充分考虑不同区域自然环境生产功能和稳定功能的________。
自我调节
稳定
发展
差异
三、自然环境的统一演化和要素组合
1.特点
(1)变化性:自然环境要素每时每刻都在演化。
(2)统一性:一个要素的演化必然伴随着其他各个要素的演化,各个要素的演化是________的。
2.意义:自然环境的统一演化过程,保证了自然环境要素之间的________,形成了阶段性的自然环境________。
统一
协调
要素组合
四、自然环境对干扰的整体响应
1.响应原理
2.特点
(1)与自然环境普遍存在着的演化相比,干扰下的环境变化多为________的,各要素变化也________。
(2)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干扰不断增强。通过自然环境要素连锁变化,干扰的后果常常被________,环境变化也越来越快。

快速
不同步
放大
[易误辨析]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等于各要素的功能之和吗?
提示:否。自然环境整体的功能大于各要素的功能之和,自然环境作为一个整体,除了具有每个地理要素的独特功能外,还具有各要素相互作用所产生的一些新功能,如生产功能、稳定功能等。
[知识延伸]
(1)水土流失是自然环境的统一变化过程
水土流失过程是地貌、土壤、生物、水文、气候统一变化的过程,黄土高原景观正是在这种变化过程中形成的。其形成过程如下:
(2)湖泊演变为陆地的过程
该案例通过介绍湖泊演变为陆地的过程,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自然环境统一演化的含义。
湖泊演变为陆地的过程是地貌、气候、生物、土壤、水等要素的统一变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各要素都在演化,同时一个要素的演化伴随着其他要素的演化,如湖泊水减少,区域小气候变得干燥,水生生物逐渐向陆生生物演化。在湖泊演变为陆地的过程中,依次经历深水湖泊、浅水湖泊、沼泽、草甸、森林等阶段,每个阶段出现不同的自然环境要素组合。
关键能力·课堂探究
探究点一 自然环境要素的相互关系
从生活中学习
一、地理情境激趣
2020年8月21日凌晨,四川雅安市汉源县富泉镇中海村6组受连续强降雨影响,发生山体滑坡。原本覆盖绿色植被的山体表面露出一块斜长约880米、宽约280米的泥黄色破坏面。此次山体滑坡造成省道435线交通中断,9人被埋,其中7人遇难,2人失联。
二、核心素养培优
1.此次山体滑坡影响了哪些地理要素?(综合思维)




2.植被要素的变化与山体滑坡有何关系?(综合思维)


提示:地貌形态的改变(山体滑坡)导致了水文状况的改变(形成堰塞湖),进而影响了人类活动(淹没村庄,摧毁交通)。
提示:山区植被覆盖率的减小可能会引发山体滑坡。
在探索中感悟
一、明确自然环境要素间的相互联系
1.气候与其他自然环境要素的联系
2.地貌与其他自然环境要素的联系
水 河流运动塑造地貌,地貌影响河流的流速及水系分布特征
大气 大气运动(风力作用)塑造地貌,高大的山体阻碍大气的运动,进而形成地形雨
土壤 坡陡,易水土流失;坡缓,泥沙沉积,土壤肥沃
生物 植被可以涵养水源,进而影响地貌形态;平坦的地形有利于农业发展
3.土壤与其他自然环境要素的联系
4.生物与其他自然环境要素的联系
以农业发展为例,气候(光照、热量、降水、昼夜温差)、地形、土壤、灌溉水源都会对农作物的生长造成影响。
大气 气候的干、湿、冷、暖影响土壤,土壤是气候的反映
生物 土壤的肥力、酸碱性、透气性影响植物的生长
水、地形 土质疏松,易水土流失,进而影响河流的含沙量,并进一步塑造地表形态
岩石 地壳表层的岩石圈经过风化作用成为风化壳,即成土母质
二、理解自然环境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的两大功能
自然环境作为一个系统,除了具有每个地理要素的独特功能外,还具有各要素相互作用产生的一些新功能。
功能 生产功能 稳定功能
概念 自然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能力 自然环境要素通过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使自然环境具有能够自我调节、保持性质稳定的能力
性质 生产功能是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而非单个地理要素的功能 自然环境拥有的,各个地理要素本身不具备的功能
形成 过程 光合作用通过物质迁移和能量的交换,将生物、大气、水、土壤、岩石等统一在一起,在一定的条件下,生产出有机物 二氧化碳的平衡作用:在海洋生物作用下,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海水中溶解的钙,加速形成碳酸钙沉淀
氧气的平衡:植物光合作用释放氧气,生物呼吸作用和燃烧消耗氧气
举例 生态系统的生物生长发育 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平衡,大气中氧气的平衡,一定范围内各物种数量基本恒定
到实践中应用
1.[2022·济宁高二期中]南海诸岛雨量丰沛,热量充足,岛上的岩石主要由珊瑚、贝壳砂构成,质地疏松。各岛屿面积小,鸟类多,有200余种植物。除滨海地区外,其他地区土壤含盐量较低。南海诸岛是一个独特的富磷生态系统,土壤是这个生态系统的纽带。下图示意海岛生态系统与富磷土壤间的物质循环。据此完成(1)~(2)题。
(1)南海诸岛除滨海地区外,其他地区土壤含盐量较低,其主要原因是(  )
A.气温低,蒸发弱 B.降水多,淋溶作用强
C.植物多,吸收盐分 D.距海远,海水影响小
(2)南海诸岛土壤中磷的最主要来源是(  )
A.鱼类死亡分解 B.植物死亡分解
C.鸟粪、鸟类残体 D.珊瑚、贝壳碎屑

B
C
解析:第(1)题,南海诸岛纬度较低,气温高,蒸发量大,故A错误。南海诸岛位于热带季风气候区,雨量丰沛,淋溶作用强,使岛上土壤含盐量较低,故B正确。植物主要吸收土壤中的营养物质,对土壤盐度的影响较小,故C错误。南海诸岛各岛屿面积小,所以岛上各地距海均较近,故D错误。第(2)题,南海诸岛鸟类多,鸟类残体及鸟粪中含有较为丰富的磷,不断堆积、分解,逐渐形成富磷土壤。
探究点二 自然环境整体性的体现
从生活中学习
一、地理情境激趣
新疆楼兰古城遗址曾经是人们生息繁衍的乐园,那时,这里河流两岸水草丰美,田地肥沃,一派“七里十万家”的繁荣景象。然而,到了公元400年,楼兰已经“上无飞鸟,下无走兽”。从此,楼兰古城悄无声息地消失了。楼兰古城究竟是怎样消亡的,也就成为一个难解的谜团。但多数人认同的说法是:由于孔雀河改道,塔里木河断流,其下游的楼兰地区水源逐渐枯竭,植被死亡,居民的生计难以维系,纷纷离开故土,古城由此消亡。
二、核心素养培优
1.简述新疆楼兰古城遗址所在区域的自然植被类型及气候类型。(区域认知)



2.假如材料中的说法成立,推测楼兰古城的消亡反映了自然环境的什么特征。(综合思维)



提示:自然植被类型为温带荒漠,气候类型为温带大陆性气候。
提示:整体性。
3.举例说明楼兰文明消失过程中某个自然环境要素变化对其他要素的影响。(地理实践力)
提示:河流断流,水资源短缺,生物多样性减少;河湖减少,气候恶化,风沙增多。
在探索中感悟
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和意义
一个区域自然环境的整体性是各自然环境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案例分析时不能截然分开。
整体性的表现 举例说明 意义
自然环境各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协调一致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成因及危害 自然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保证了自然环境要素之间的协调
自然环境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滥伐森林产生的影响 遵循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规律,并以此指导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
一个区域的变化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其他地区 青藏高原隆升产生的影响 全球共同努力保护人类共同的家园——地球
到实践中应用
2.自然地理环境是一个整体,一个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可能引起其他要素甚至整个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下图是北美地区某河流水文站1990年和2012年观测到的河流流量和含沙量的变化曲线图。读图,完成(1)~(2)题。
(1)图示时段,下列有关该地区自然地理要素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年降水量增加 B.河流流量增加
C.植被覆盖率上升 D.河流含沙量增加
(2)下列现象与图示过程变化相关的是(  )
①河口三角洲面积萎缩'②下游河道侵蚀加强'③地上河的形成'④洪涝灾害发生频率降低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C
D
解析:第(1)题,与1990年相比,该河雨后流量曲线和含沙量曲线峰值降低,说明植被覆盖率提高,涵养水源和保持水土能力提高;图示时间降雨强度小幅度增大,但是不能说明年降水量增加。第(2)题,根据图示分析可知,该地区河流含沙量减少,下游三角洲泥沙堆积减少,海浪侵蚀后三角洲面积萎缩,①正确;河流后期流量减小,下游水流减少,侵蚀减弱,②错误;河流含沙量减少,流域内植被覆盖率增加,水土流失减弱,地上河形成可能性降低,③错误;河流径流量季节变化减小,洪峰到来的时间延后、峰值降低,洪涝灾害频率降低,④正确,故选D。
主干串联
学习要旨
1.自然环境由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及地貌等要素组成。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岩石圈物质循环进行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
2.自然环境主要依赖于光合作用,实现生产功能,通过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使自然环境具有能够自我调节、保持性质稳定的功能。
3.自然环境各要素每时每刻都在演化,一个要素的演化必然伴随着其他各个要素的演化,各个要素的演化是统一的。
4.某一自然环境要素受到外部干扰发生变化,进而改变了该要素与其他要素间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使其他要素发生连锁变化,最终导致整个自然环境发生改变。
随堂检测·强化落实
随堂检测·强化落实——基础知能全通关
读陆地环境主要构成要素相互关联图(图1)和某地貌景观图(图2),完成1~2题。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①导致了淮河与松花江水文特征的不同
B.②是形成喀斯特地貌的主要原因
C.③是形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地貌的主要原因
D.④是东北黑土退化的最主要原因
2.图1中表示塑造图2地貌的箭头是(  )
A.⑧ B.⑦
C.⑥ D.⑤
A
D
解析:第1题,不同气候条件下的河流水文特征不同,故A对;喀斯特地貌是由流水溶蚀可溶性岩石而形成的,是流水对地貌的影响,而②是地貌对土壤的影响,故B错;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貌主要是流水侵蚀的结果,体现的是流水对地貌的影响,而③是水文对土壤的影响,故C错;东北黑土退化是因为自然植被减少,进而使流水侵蚀掉土壤中的有机质,主要体现了植被对土壤的影响,而④是气候对土壤的影响,故D错。第2题,图2为风积沙丘地貌,分布在干旱地区,是气候对地貌的影响,故D对。
生物既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产物,又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创造者,在自然地理环境的形成与演化中起着重要作用。据此回答3~4题。
3.下列关于生物循环的图示,正确的是(  )
B
解析:第3题,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合成有机物。植物又成为动物的食物,植物和动物的有机残体被微生物分解后,又以无机物的形式归还到周围环境中去,从而实现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4.植物的光合作用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  )
A.整体功能 B.稳定功能
C.调节功能 D.生产功能
D
解析:第4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生产功能主要依赖于光合作用,故选D。
下图表示岩石圈与水循环的关系。A、B、C表示三大类岩石,甲、乙、丙、丁为海陆间循环各环节,箭头a、b、c、d为岩石圈与水循环各环节的关系。读图,回答第5题。
5.若乙表示水汽输送,则a、b、c、d和下列地理现象的成因相符的是(  )
①a—四川盆地多夜雨 ②b—云贵高原多地下河
③c—东非高原形成热带草原气候'④d—长江三角洲的形成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B
解析:若乙为水汽输送,则甲应为降水,丁为径流,丙为蒸发。a为岩石圈对水汽输送的影响,b为径流对岩石圈的影响,c为岩石圈对降水的影响,d为岩石圈对径流的影响。四川盆地多夜雨是热力环流现象,与a含义不符;云贵高原多地下河是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与b含义相符;东非高原热带草原气候的形成是因为海拔高,气温较低,空气对流作用较弱,与c含义相符;长江三角洲是流水沉积作用形成的,与d含义不符。
[2022·荆州高二月考]黄山市某地种植菊花的经济效益高,当地农民便开垦坡地种植菊花,出现了较严重的生态问题(如下图)。据此完成6~7题。
6.该地植被遭到破坏,导致水土流失严重,这体现了(  )
A.同一区域地理要素相互制约的关系
B.不同区域之间地理要素相互制约的关系
C.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D.一个区域的变化影响到另一个区域
7.若此活动不加以限制,而任由其发展,则最可能直接导致该地区(  )
A.植物蒸腾作用增强 B.降水量增多
C.地表径流变化增大 D.地下径流增多
A
C
解析:第6题,某一区域植被遭到破坏,导致该区域水土流失严重,这体现了同一区域地理要素相互渗透、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第7题,植被遭到破坏,导致该地区植物蒸腾作用减弱,降水量出现减少的趋势,下渗减弱,地下径流减少,地表径流变化增大。
盐城湿地位于江苏省盐城市东部的太平洋西海岸,是亚洲大陆边缘最大的海岸型湿地。受海陆的相互作用,湿地几乎每年都向东扩展。读盐城湿地剖面示意图,回答8~9题。
8.图中粉沙细沙滩的成因是(  )
A.涨潮时,受海水强烈冲刷作用形成
B.退潮时,海水运动速度慢使沙质物沉积
C.涨潮时,海水把海底淤泥带到陆地
D.退潮时,受海水强烈侵蚀作用形成
9.草滩植被是耐盐碱的盐蒿经过长期演变形成的,这说明了(  )
A.各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有生产功能
B.各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有平衡功能
C.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D.自然环境各要素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B
C
解析:第8题,涨潮时,海水把沙质物带到小潮高潮位和大潮低潮位之间的区域,涨潮时海水运动速度快,沙质物难以沉积,退潮时海水运动速度慢,沙质物沉积形成粉沙细沙滩。第9题,受海陆的相互作用,湿地每年都要向东扩展,形成的泥沙混合滩不断增高。泥沙混合滩土壤盐分高,适宜耐盐碱的盐蒿生长。随着土壤中的盐分不断降低,盐蒿逐渐演变成草滩植被,这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共10张PPT)
微课堂 5
图表攻略5——垂直自然带谱的判读
[典例示范] 秦岭—大巴山山区由一系列东西走向、南北排列的山地组成,具有南北过渡的地理—生态属性,因此常被作为亚热带和暖温带分界线。在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因素的综合作用下,秦巴山区形成了复杂多样且具有过渡性质的山地垂直带。某研究小组在对该地区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绘制了部分山地的垂直带谱。据此完成(1)~(2)题。
(1)下列山地按照自南向北顺序排列的是(  )
A.米仓山、三峡大老岭、草链岭、太白山
B.太白山、草链岭、三峡大老岭、米仓山
C.草链岭、太白山、米仓山、三峡大老岭
D.三峡大老岭、米仓山、太白山、草链岭
(2)太白山南北坡高山灌丛草甸带分布差异小的主要原因是(  )
A.海拔基本相同 B.坡面环境差异小
C.坡度差异不大 D.坡面相互影响小
D
B
解析:第(1)题,宏观来讲“秦岭-大巴山山区”以南为四川盆地,整体来看越往南基面海拔应该越低。所以判断此题一方面根据基面海拔,另一方面根据基带及垂直带谱的变化。第(2)题,太白山南北坡高山灌丛草甸带均位于山顶。在山顶处,不同坡向的水分、热量相互交换较强,水热条件基本一致,两坡在山顶处坡面环境差异小,水热条件差别小,高山灌丛草甸带分布差异小。
[思维建模] 垂直自然带谱图的判读
1.通过带谱的基带名称确定所在的温度带
所谓基带,即高山山麓的自然带,因位于垂直自然带的最底层而得名,如果最底层自然带是常绿阔叶林带,说明该山地位于亚热带地区。
2.通过带谱的数量判断纬度的高低
通常,带谱数量越多,山地所在的纬度位置越低,反之则越高。带谱的复杂程度受山体所在纬度、山体海拔和相对高度影响,纬度越低、海拔越高、相对高度越大的山体,垂直带谱越复杂。
3.通过同类自然带的分布高度判断纬度高低
同类自然带在低纬的山地分布海拔较高,在高纬的山地分布海拔较低。
4.利用自然带判断南北半球
通过自然带的数量,判断阳坡和阴坡,进而判断南北半球。北半球的山体,因正午太阳在南边,则南坡获得的光热多于北坡,南坡自然带的数目多于北坡,或基带自然带的高度高于北坡;南半球则反之。如下图所示:
5.根据雪线的高低判断迎风坡和背风坡
雪线高的为背风坡,雪线低的为迎风坡。(山地迎风坡降水丰富,冰雪量大,融化慢,因此雪线低;山地背风坡降水少,冰雪量小,融化快,因此雪线高)
6.可根据不同山坡自然带分布海拔的不同,判断山坡坡向
(1)东西走向的山——自然带分布海拔高的为阳坡,自然带分布海拔低的为阴坡(如喜马拉雅山)。
(2)南北走向的山(温带地区)——自然带分布海拔高的为背风坡,自然带分布海拔低的为迎风坡(如太行山:迎风坡降水多,但气温稍低,在背风坡相同的海拔处,其降水量比迎风坡少,但气温偏高。因此背风坡同迎风坡降水量和气温大体相同的地方,其海拔要高于迎风坡,故背风坡的自然带分布海拔要比迎风坡的高)。如图所示:
[应用体验]
下图为某山地的垂直带谱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该山地位于(  )
A.喜马拉雅山脉 B.天山山脉
C.祁连山脉 D.昆仑山脉
(2)图中所示山地(  )
A.各自然带的界线随季节变化而移动
B.北坡热量条件差,林带上界比南坡低
C.南坡冰雪带下界因降水量大而较低
D.南北坡山麓水平距离远造成基带差异大
A
C
解析:第(1)题,山麓基带的自然带为雨林季雨林带,山顶有永久冰雪带,山地海拔很高(近8 000米),由此推断,该山地位于喜马拉雅山脉。第(2)题,自然带的形成需要具备一定的水热条件(水热状况达到一定范围而不是确定的数值),因此各自然带的界线较为固定,不会随季节变化而移动;根据图中针叶林的分布范围可知北坡林带上界比南坡高;根据其海拔及坡面特征可判断该山地位于喜马拉雅山脉,南坡位于西南季风的迎风坡,降水多,冰雪带下界较低;南北坡山麓基带差异的主要原因是海拔不同导致的水热状况差异。综上所述可以判断选项C正确。(共14张PPT)
章末综合提升
知识网络构建
核心知识必备
1.整体性和差异性是自然环境的两个最基本的特征。自然环境要素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构成整体性和差异性的基础。
2.自然环境拥有生产功能、稳定功能等整体功能。
3.自然环境各要素每时每刻都在演化,各个要素的演化是统一的,形成了阶段性的环境要素组合。
4.对外界的干扰,要素间产生了连锁变化,自然环境表现出整体性的响应。
5.不同地域,自然环境特征存在着差异。地域特征的形成是地域外部条件与内部物质、能量运动的结果。
6.自然环境的差异性体现在不同的空间尺度上,形成陆地自然带、垂直带、地方性分异等多种地域分异规律。
7.横穿整个大陆的自然带有苔原带、亚寒带针叶林带、热带雨林带。
8.在中纬地区,大陆东岸分布着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与针阔叶混交林带;大陆西岸分布着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9.在中纬地区,从沿海向大陆内部呈现森林带、草原带、荒漠带的有规律变化。
学科技能突破
微专题一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与生产生活的联系
知识点 现象 成因解释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三江源地区过度放牧,采挖中药,生态环境恶化 自然环境具有整体性,植被破坏,土地沙化,生态恶化
青藏高原的隆起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自然环境整体性:地形对气候、生物的影响
若大量猎杀非洲热带草原的猎豹、狮子,羚羊数量会先多后少 自然环境的稳定功能
自然环境的差异性 热带水果:椰子 亚热带水果:柑橘 暖温带水果:苹果 体现:由赤道到两极的规律性变化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垂直地域分异的体现
山地发展“立体农业” 利用垂直地域分异规律,从山麓到山顶种植不同的作物
[学以致用]
1.甲图为秦岭南北坡1月平均气温随海拔的变化图,其中各点为不同海拔实测得到的气温值,线段代表不同坡向的气温变化趋势。乙图为秦岭南坡主要土地利用类型构成图,其中a~g海拔不断升高,a~g为植被带。读图,完成(1)~(3)题。
(1)甲图中同海拔南北坡温差显著,下列有关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北坡获得的太阳辐射相对较多
②北坡受冬季风的影响更明显
③南坡降水丰富,大气保温作用明显
④南坡为背风坡,下沉气流影响气温变化
A.①③ B.②④
C.③④ D.②③
B
解析:第(1)题,甲图表示的是秦岭南北坡1月平均气温随海拔的变化。秦岭为东西走向,北坡为阴坡,且受到冬季风强烈影响,气温低;南坡为阳坡,且是冬季风的背风坡,下沉气流使气温升高,所以1月秦岭同海拔南北坡温差显著。
(2)a为南坡的基带,则b~g的变化是(  )
A.山地落叶阔叶林带—山地常绿阔叶林带—山地针叶林带—高山灌丛草甸带
B.山地常绿阔叶林带—山地落叶阔叶林带—山地针叶林带—高山灌丛草甸带
C.山地常绿阔叶林带—山地针叶林带—高山灌丛草甸带
D.山地落叶阔叶林带—山地针叶林带—高山灌丛草甸带
解析:第(2)题,秦岭南坡的基带应该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a),然后随海拔的升高,水热条件发生变化,自然带大致呈山地落叶阔叶林带—山地针叶林带—高山灌丛草甸带变化。
D
(3)对秦岭南坡各类土地利用情况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a~d因水热条件变差导致林地比重变小
②g大致是林地和草地的分界带
③土地利用的类型以林地和草地为主
④耕地面积比重随海拔上升不断地减小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解析:第(3)题,读图可知,g植被带处林地和灌木疏林的面积比重几乎为0,而草地面积比重接近100%,说明g大致是林地和草地的分界带。从土地利用的类型比重计算可知,南坡林地和草地比重最大。
C
微专题二 地方性分异的判断思路和成因分析
1.判断思路
判断自然带的分布是地带性还是地方性,应依据该自然带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海拔,先按地带性判断是什么自然带,然后将实际自然带与理论上的自然带相比较,如果一致,就是地带性,如果不一致,就是地方性。
2.成因分析
“缺失” 由于海陆分布差异,某些地区缺失某种陆地自然带。例如,南半球缺失亚寒带针叶林带
“改变” 受地形、洋流等的影响,某些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发生变化。例如,马达加斯加岛东部的热带雨林带
“约束” 自然带的延伸受地形的局限和约束
[学以致用]
2.下图示意金沙江(长江上游)某河段的单侧断面,该河段两岸依次分布着海拔不同的四个平坦面T1、T2、T3、T4。读图,完成(1)~(2)题。
(1)推测该河段所在区域的地壳经历了(  )
A.间歇抬升 B.褶皱凹陷
C.断裂抬升 D.岩浆入侵
(2)该河谷T1~T4平坦面的自然植被以草原、灌丛为主,体现了(  )
A.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B.地方性分异规律
C.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D.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A
B
解析:第(1)题,地壳上升,流水向下侵蚀而形成“V”形谷;多个平坦面的出现说明地壳在上升过程中并不是一直上升,而是出现了一定时期的停止,在停止上升期间流水作用以沉积为主,形成了每一个平坦面。故该河段所在区域的地壳经历了间歇抬升,A正确。第(2)题,该河谷T1~T4平坦面自然植被以草原、灌丛为主,出现了自然带逆向分布状况,是受干热河谷影响,因此是地方性分异规律,B正确。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均为地带性分异规律,A、C、D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