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5张PPT)
单元综合提升 四
·知识网络构建·
区域协调发展
·核心知识必备·
1.区域协调发展的意义
利于增进社会公平,提高各地区人民的生活质量。
利于提高资源的空间配置效率,促进区域分工合理化。
利于形成新的经济增长动力,促进区域发展水平的整体提高。
利于促进社会经济活动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协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2.尼罗河上游、中游、下游国家在水资源使用方面的矛盾不断凸显,同时也产生了许多环境问题。
(1)上游地区过度用水与捕捞,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也影响到下游地区的供水。
(2)上游、中游地区毁林开荒,导致旱涝灾害加剧,河流含沙量增多,造成水库泥沙淤积等。
(3)下游地区过度灌溉导致土壤盐碱化加剧,工业的发展导致污染严重等。
3.走向协作的区域发展
成立协作组织,统一规划管理。
水资源的协调利用与合理分配。
环境的协作保护与统筹治理。
4.“一带一路”合作的意义
(1)在全球层面
①有利于塑造安全文明、和平和谐的国际秩序。
②维护全球自由贸易体系和开放型世界经济。
(2)对区域而言
①有利于促进区域内经济要素有序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和市场深度融合。
②实现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
③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增添共同发展新动力。
(3)对沿线各国而言:加强了沿线国家在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的联系,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有力地推动了沿线国家的发展。
(4)对我国而言:有助于构筑新一轮对外开放的“一体两翼”,进而形成海陆统筹、东西互济、面向全球的开放新格局。
·学科技能突破·
1.综合开发思路
在河流的不同河段,开发利用水资源的侧重点不同。一般情况下,中上游地势起伏大、河流流量大的地区,主要开发水能资源;中下游地势平坦、水流平缓、河道宽阔、流量稳定的地区主要开发内河航运。
(1)河流水能开发的自然条件
答题思路 常用答题用语
水能 水量 流域内降水丰富,河流径流量大
落差 河流落差大
地形、地质 地形、地质条件有利于水电站的建设
(2)河流的航运条件
答题思路 常用答题用语
自然 条件 地形 地形平坦,水流平稳
径流 降水丰富,河流流量大;降水均匀,径流季节变化小
冰期 无结冰期(或结冰期短),通航时间长
通航里程 河道宽阔平直,通航里程长
社会 条件 经济 流域内经济发达,运输量大
人口、城市 流域内人口、城市密集,客货运输量大
如长江的航运条件分析可从如下方面来进行:流经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量大,河流径流量大,利于通航;下游江宽水深,通航能力大;无结冰期,通航时间长;流域宽广,大小支流多,河网密,通航里程长;流域内人口稠密,经济发达,航运价值高;与铁路、海港相连,便于水陆联运、河海联运。
(3)水资源的利用
主要用于供水与农业灌溉。解决季节性用水不足主要靠修水库蓄水,解决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主要靠采取跨流域调水或修引水工程的方式。
除了以上分析的几点外,还可以结合流域其他资源状况、环境问题来分析:一般从农业、工业、服务业等三大产业角度分析。类似于区域经济发展思路。
2.流域综合治理的措施及目的
治理措施 治理目的
建设水利工程(河流上中游) 开发水能,调蓄径流,加强灌溉
修建分洪、蓄洪区(河流中游) 调蓄洪水、减轻洪灾
修筑河堤,疏浚河道(河流下游) 防洪和航运
保护自然植被,植树造林 减少水土流失及河道泥沙淤积
调整产业结构, 因地制宜选择开发重点 减轻生产活动对区域生态环境
的压力,促进流域经济发展
控制工业及生活废弃物排放 减轻河水污染,提高水质
学以致用
读长江流域图,回答下列问题。
(1)长江素有“水能宝库”之称,水能资源集中在_____(上/中/下)游河段,图中____水利枢纽是世界最大的水利枢纽,具有巨大的综合效益,它发挥的综合效益主要体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方面。
(2)近年来长江中游出现湖泊面积缩小的现象,这种现象的人为原因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给下游河段带来的影响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上
三峡
防洪、发电、养殖、航运
上游乱砍滥伐,中游围湖造田
泥沙淤积、河床抬高、航道阻塞、洪涝灾害多发
解析:第(1)题,长江上游水量丰富、落差大,故水能资源丰富;三峡水利枢纽是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它发挥的综合效益体现在防洪、发电、养殖、航运等方面。第(2)题,近年来长江中游出现湖泊面积缩小现象的人为原因主要是上游乱砍滥伐,中游围湖造田,给下游河段带来的影响主要有泥沙淤积、河床抬高、航道阻塞、洪涝灾害多发等。
(3)根据所学知识,填写下表。
主要环境问题 主要治理措施
长江上游 水土流失 ②
长江中游 ① 加强监测预报、修建水库、退田还湖、
加固堤坝、疏浚河道、建分洪区等
长江下游 环境污染 ③
洪涝灾害
退耕还林还草,植树造林等
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开发新能源,综合利用资源和能源;治理污染,发展循环经济及有机农业等
解析:第(3)题,长江上、中、下游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分别为水土流失、洪涝灾害、环境污染,治理措施根据所学知识回答即可。(共38张PPT)
第二节 流域内部的协作发展
——以尼罗河流域为例
新课学前预习
互动释疑解惑
课堂达标检测
【最新课标要求】 结合实例,说明流域内部的协作发展。
核心素养定位
1.结合示意图和相关资料,说出流域及其相关概念的基本含义。(综合思维)
2.以尼罗河流域为例,描述该流域不同河段的特征,说明流域内部协作开发水资源的方式和内容。(区域认知、综合思维)
3.以尼罗河流域的开发过程为例,说明流域内部协作开发水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途径及意义。(人地协调观)
知识体系导引
新课学前预习
知识点一 尼罗河流域
1.概况:发源于________高原,流经非洲东部和北部,自南向北注入________,全长6 670千米,是世界上最长的河流。
2.支流:有两个源头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3.水资源:人均水资源量仅为525立方米/年,属于水资源____________。目前85%的水资源用于________灌溉,但仍有约50%的可耕地未得到灌溉。水电开发率仅为________。
东非
地中海
白尼罗河
青尼罗河
短缺地区
农业
10%
4.尼罗河与埃及文明
(1)尼罗河每年________月定期泛滥,为埃及带来肥沃土壤,在干旱的沙漠地区形成了一条“____________”。
(2)尼罗河河道________,坡降________,利于航运。
(3)尼罗河催生了古埃及的________历。
(4)埃及仍有96%的人口和绝大部分工农业生产集中在尼罗河流域,因此尼罗河被视为埃及的生命线。
6~10
绿色走廊
顺直
平缓
太阳
特别提醒
流域和水系的区别
(1)流域:又称供水区,由分水岭A所包围的河流集水区。
(2)水系:又称河系,由河流B干流、支流和流域内的湖泊、沼泽或地下暗河,彼此连接组成的庞大系统。
知识点二 不协调的流域开发
上游、中游、下游国家在________使用方面的矛盾不断凸显,同时也产生了许多环境问题。
(1)上游地区过度用水与捕捞,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也影响到下游地区的供水。
(2)上游、中游地区毁林开荒,导致旱涝灾害加剧,河流含沙量增多,造成水库泥沙淤积等。
(3)下游地区过度灌溉导致土壤盐碱化加剧,工业的发展导致污染严重等。
水资源
知识点三 走向协作的流域开发
1.成立________组织,统一规划管理。
2.水资源的________利用与合理分配。
3.环境的________保护与统筹治理。
协作
协调
协作
思维拓展
阿斯旺高坝带来的利与弊
1.阿斯旺高坝带来的利
经济 效益 ①发挥防洪、灌溉作用,促进农业发展;
②发电效益巨大,加快工业现代化进程(供应稳定、廉价的电能);
③推动渔业、旅游业和航运业的兴起
生态环 境效益 ①减少沿岸对矿物能源的依赖,减少对植被的破坏,保护生态;
②水电利用的同时可减少“三废”的排放
2.阿斯旺高坝带来的弊
(1)库区移民安置投资大。
(2)泥沙淤积库区,不但使下游失去一年一度的天然肥料,而且还引起下游河床冲刷加剧。
(3)下泄淡水减少,导致三角洲地区水质恶化,海水倒灌,尼罗河口外沙丁鱼严重减产。
(4)常年灌溉面积扩大导致土壤次生盐碱化加剧、血吸虫发病率上升。
互动释疑解惑
重点一 尼罗河流域的协作开发
情境探究
材料一 下图为尼罗河水系及主要干支流流量过程曲线图。
材料二 阿斯旺大坝是世界上著名的水利枢纽,坝高111米,建成后形成了宽15千米、长500多千米的纳赛尔水库(其三分之二在埃及境内),该水库可吞下尼罗河的全年径流。
问题1 比较青、白尼罗河的流量过程的差异,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问题2 说明历史上尼罗河的定期泛滥对其下游河谷及三角洲古代农业生产的影响。
提示:白尼罗河发源于赤道附近,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降水量季节分配均匀,河流补给量稳定。上游的维多利亚湖对径流量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故年径流量稳定。
青尼罗河发源于热带草原气候区,6~10月为雨季,降水丰富,水量大增导致泛滥;11月~次年5月为干季,降水少,河流进入枯水期。
提示:尼罗河的定期泛滥导致其下游河谷及三角洲农业生产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洪水每年定期泛滥,洪水泛滥之后,开始农耕。枯水季节是作物生长及收获季节。洪水泛滥时在被淹农田表面沉积一层肥沃的淤泥,使土壤年年肥力不减,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
问题3 简述阿斯旺大坝带来的积极和消极影响。
提示:积极影响:阿斯旺大坝的修建,提高了尼罗河灌溉、防洪、发电、养殖、航运等综合效益。
消极影响:尼罗河下游沿岸平原失去了定期泛滥带来的天然肥料,土地肥力下降。河口外海域内的沙丁鱼因失去饵料而迁往地中海北部。尼罗河下游流量减少,导致海水倒灌,尼罗河三角洲盐渍化加重,海岸遭到侵蚀而后退。
知能升华
1.尼罗河流域开发的地理背景和存在问题
具体内容
流域概况 发源于东非高原,自南向北注入地中海,世界最长的河流。尼罗河流经9个国家,流域面积达300多万km2,涉及11个国家
主要支流 白尼罗河:发源于赤道附近终年多雨地区,流量稳定;青尼罗河:上游流经热带草原气候区,河流定期泛滥
水资源、 水能资源 下游流经热带沙漠地区,水资源短缺;上游水能资源丰富,水电开发利用率低,仅为10%
尼罗河对 埃及文明 的影响 6~10月定期泛滥,给下游带来肥沃土壤,在沙漠地区形成“绿色走廊”,人口、城市集中在河谷地带;催生了古埃及的太阳历和几何学;从阿斯旺到河口,河道顺直,利于航行
2.不协调的流域开发
学以致用
热带沙漠中的尼罗河泛滥区孕育了古埃及农耕文明。尼罗河在每年6~10月泛滥,从上游带来的类似肥沃土壤的沉积物,与上游来水和周边区域的植物资源,都对农耕文明的形成意义重大。据此完成1~3题。
1.热带地区原始的耕种方式多为刀耕火种。古埃及人在刀耕火种方式出现之前,能够在沉积物上直接耕种,是因为尼罗河泛滥区( )
A.用水便利 B.土壤肥沃
C.地势平坦 D.植被缺失
解析:第1题,“刀耕火种”是将土地上原有的植被砍伐、焚烧后进行耕作,类似于“热带雨林的迁移农业”。古埃及人在刀耕火种方式出现之前,能够在沉积物上直接耕种,是因为尼罗河每年定期泛滥,大量泥沙在下游地区沉积形成肥沃土壤,没有植被覆盖,成为直接耕种的原因,故选D项。
答案:D
2.尼罗河下游泛滥区沉积物主要来源地的降水特点为( )
A.降水季节性强,年降水量大
B.降水季节性强,年降水量小
C.降水季节分配均匀,年降水量大
D.降水季节分配均匀,年降水量小
解析:第2题,根据“尼罗河在每年6~10月泛滥”和所学知识,可以判断下游泛滥区沉积物主要来源地为上游的热带草原气候区。该气候区受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终年高温,降水丰富,干湿季分明,故选A项。
答案:A
3.古埃及人从周边区域引入植物用于种植,引入植物的生长期必须与尼罗河泛滥区的耕种期一致。由此判断这些植物最可能来自( )
A.热带雨林气候区 B.地中海气候区
C.热带草原气候区 D.热带季风气候区
解析:第3题,尼罗河6~10月泛滥,下游两岸地区被淹没,因此只能是在11月~次年5月枯水期耕种。结合设问信息“从周边区域引入植物用于种植”,可以推断地中海沿岸夏干热、冬温雨气候特点下的植物资源生长期恰能满足引种植物的要求,故选B项。
答案:B
重点二 走向协作的流域开发
情境探究
“同一条尼罗河,同一盆地,同一未来”,是尼罗河流域各国人民的共同理想。尼罗河发源于非洲中部,尼穆莱以上为上游,喀土穆以下为下游。流域内国家、人口众多,经济落后。随着气候变暖和人口的快速增长,流域干旱频发,生态破坏和水污染也日益突出。
1929年,英国和埃及签署了《尼罗河水协定》,埃及和苏丹(现已分为南苏丹、北苏丹)获得90%的尼罗河水使用权。近年来,上游国家积极谋求平等利用尼罗河水的权力,埃及和苏丹(现已分为南苏丹、北苏丹)因高度依赖尼罗河水而坚持捍卫历史协定,各国间矛盾时有发生。
问题1 指出尼罗河下游开发利用的重点,并说明理由。
问题2 说明各国间因利用尼罗河水资源而引发的矛盾日益突出的原因。
提示:重点是兴修水利,防治洪涝,保障灌溉,发展特色农业和旅游业。理由:下游主要流经热带沙漠气候区,降水稀少,光热充足;地形较为平坦,土壤肥沃,灌溉农业发达;径流量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较大,需兴修水利工程,防治洪涝,保障灌溉,促进特色农业(长绒棉)的发展;尼罗河沿岸自然风光迷人、人文景观荟萃,人口稠密,水运便利,可大力发展旅游业。
提示:①人口快速增长和经济的发展,使各国水资源需求量不断增大;②气候变化、生态环境破坏和水污染,使流域水资源供应不断减少;③流域内许多国家对尼罗河水资源依赖程度很高;④殖民统治时期签署的水权协定,影响尼罗河水的公平使用。
问题3 作为一条国际河流,尼罗河流域协作开发的途径有哪些?
提示:①加强区域合作,建立互信,通过磋商解决争端;②建立尼罗河流域国际合作组织,统一管理、规划、共同开发;③加强河流的综合开发和利用;④积极开展全球范围的国际合作,为流域的开发利用寻求更多的资金和技术支持;⑤提高水资源利用率,防治水污染。
知能升华
流域协作开发的基本思路
基本途径 具体内容 主要目的
成立协作组织,统一规划管理 对全流域水资源、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进行统一规划与管理 摆脱贫困,加快经济发展,兼顾各国利益
水资源的协调利用与合理分配 公平合理使用水资源;区域水电开发与电力贸易 环境的协作保护与统筹治理 上下游国家协同治 理生态环境问题 改善生态环境
学以致用
澜沧江—湄公河发源于我国青海省,流经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及越南5国。澜沧江干流上所修建的水电站分为两种类型:蓄掘式水电站(即水库库容较大的水电站,如小湾和糯扎渡水电站)和径流式水电站(即没有水库或水库容量很小的水电站,如漫湾和大朝山水电站)。下图为澜沧江部分水电站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1~3题。
1.全流域开发湄公河,实现流域的整体效益,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 )
A.流经国家经济落后,资金短缺
B.缺乏权威性的开发合作组织
C.沿岸森林密布,环保要求高
D.基础设施不足,开发成本高
解析:第1题,湄公河为国际河流,流经多个国家,涉及水资源利用、航运、发电、防洪等多方面效益,要实现全流域开发和整体效益,需要建立权威性的开发合作组织,协调流经国家间的关系和利益,故选B项。
答案:B
2.在小湾水电站下游建设漫湾径流式水电站的目的是( )
A.提高抵御旱涝灾害的能力
B.改善附近区域的生态环境
C.提高对河流径流量的调控能力
D.提高发电效益并节约成本
解析:第2题,小湾水电站为水库库容较大的蓄水式水电站,漫湾水电站为水库库容很小或没有水库的经流式水电站。小湾水电站在汛期蓄水,在平水期和枯水期泄水,为下游漫湾水电站提供发电的水能,可以提高漫湾水电站平水期和枯水期的发电量,可以节约成本,故选D项。
答案:D
3.湄公河上游修建蓄水式发电站对下游的影响有( )
①增强农业灌溉能力 ②改善鱼类生存环境 ③减轻旱涝灾害 ④增加淹没面积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第3题,蓄水式发电站水库库容较大,对径流的调蓄功能较强,使湄公河下游枯水期水量增加,灌溉用水增加,旱灾减轻;使湄公河下游丰水期水量减少,淹没农田面积减少,涝灾减轻。水库蓄水会减少泥沙和营养盐类的下泄,不利于鱼类生存。
答案:C
课堂达标检测
下面为两条河流的资料。据此完成1~3题。
A、B两河分布示意图
A、B两河水文基本概况
河流 A河 B河
长度(千米) 6 670 4 640
流域面积(万平方千米) 280 369
河口平均流量(立方米/秒) 2 200 39 000
1.B河流域的降雨类型主要为( )
A.对流雨 B.地形雨
C.锋面雨 D.台风雨
解析:第1题,根据图示的经纬度位置和海陆分布判断,B为刚果河,位于热带雨林气候区,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故降水类型属于对流雨,A项正确。
答案:A
2.A河长度大于B河而流量却低于B河,主要影响因素是( )
①河流补给方式 ②降雨量 ③地势 ④流域面积 ⑤含沙量
A.①⑤ B.①④
C.②④ D.③④
解析:第2题,A河为尼罗河,B河为刚果河,两河都以河流补给为主,①错误;尼罗河流经热带草原气候区和热带沙漠气候区,流域内降水量较少,刚果河位于热带雨林气候区,降水量大,②正确;据表格信息可知,B河流域面积大于A河,集水面积广,④正确;地势和含沙量不影响河流流量,③⑤错误。综上所述,C项正确。
答案:C
3.A河上游①与支流②中,支流②与该河泛滥密切相关,主要原因是( )
A.以冰雪溶水补给为主,夏季水量大
B.降水季节变化大
C.流经沙漠地区,季节性断流
D.冬半年受西风影响强烈,降水多
解析:第3题,尼罗河的流量主要受②青尼罗河流量的影响,其所流经区域没有高山冰川,A项错误;其主要流经热带草原气候区,降水量集中于夏季,来水量大,容易导致下游河流泛滥,B项正确、C项错误;热带草原气候主要受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不受西风带影响,D项错误。
答案:B
下图为尼罗河干支流地形剖面示意图。据此完成4~5题。
4.与白尼罗河相比,青尼罗河开发水能的优势是( )
A.汛期长,发电时间长
B.峡谷多,落差大,水能丰富
C.落差小,利于河流梯级开发
D.流量稳定,发电量季节变化小
解析:第4题,水能开发的必要条件有径流量和落差。由图示内容可知,青尼罗河落差明显大于白尼罗河,故B项正确。
答案:B
5.尼罗河中上游修建水库,对其下游地区的影响可能是( )
A.携带泥沙增加,海岸线向海洋推进
B.海浪侵蚀相对加重,海岸线向陆地退缩
C.入海水量增加,三角洲面积变大
D.沿岸土壤肥力增加,土地盐碱化减轻
解析:第5题,水库具有拦截泥沙的作用,尼罗河中上游修建水库导致输送到河口泥沙减少,河流沉积作用小于海浪侵蚀,三角洲面积减小,海岸线向陆地退缩,故B项正确。
答案:B(共41张PPT)
第三节 国家之间的合作发展
——以“一带一路”为例
新课学前预习
互动释疑解惑
课堂达标检测
【最新课标要求】 结合“一带一路”建设,说明国际合作的重要意义。
核心素养定位
1.结合地图,了解“一带一路”建设的含义及六大经济走廊的分布和特点。(区域认知)
2.结合实例,理解“一带一路”建设的地理背景和意义。(综合思维)
知识体系导引
新课学前预习
知识点一 “一带一路”
1.“一带一路”:即指“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
2.“丝绸之路经济带”三大走向
(1)从中国西北、东北经中亚、________至欧洲、波罗的海。
(2)从中国西北经中亚、西亚至________、地中海。
(3)从中国西南经_________至印度洋。
3.“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两大走向
(1)从中国沿海港口过南海,经____________到印度洋,延伸至欧洲;
(2)从中国沿海港口过______,向南太平洋延伸。
丝绸之路经济带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俄罗斯
波斯湾
中南半岛
马六甲海峡
南海
思维拓展
古代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
古代丝绸之路是东西方经济、政治、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分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
具体内容
古代陆上 丝绸之路 起源于西汉张骞出使西域时开辟的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连接非洲和欧洲的陆上通道。它的最初作用是运输中国古代出产的商品,其中以丝绸最具代表性
古代海上 丝绸之路 该线路从我国东南沿海,经中南半岛和南海诸岛,穿过印度洋,进入红海,抵达东非和欧洲,是古代中国与外国经贸文化交流的海上通道
知识点二 “一带一路”建设的地理背景
1.地缘上的联系性
(1)“一带一路”国家地缘的________性和联系性增强了沿线国家及地区间的联系,促进了人口、________、资金、________的流通,有效推动了国家间的协作发展。
(2)途经地区地形、气候类型多样,自然地理环境差别较大,________、文化、宗教等也存在空间分异,对国家及地区间的协作发展产生一定影响。
2.资源禀赋的互补性
各国资源条件差异产生的________矛盾,促使各国在充分发挥__________的基础上,利用市场机制配置资源。
临近
资源
信息
经济发展
供需
比较优势
3.交通通信的联通性
________________、中俄和中缅石油管线的建成、昆曼公路和泛亚铁路国内段的通车,以及正在规划或建设中的中俄高铁、中俄天然气管道、中巴铁路、中缅印铁路、________卫星的全球覆盖等,促进了国际交通走廊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发展,有力地推动了“一带一路”建设。
4.经济发展的互助性
(1)沿线多为________国家,面临着经济社会发展的许多共性问题。
(2)沿线国家在发展水平、________等方面具有一定差异性,经济发展有很好的互助和互补性,有利于国际经济合作。
新亚欧大陆桥的贯通
北斗
发展中
产业结构
5.“一带一路”六大经济走廊
(1)中蒙俄经济走廊。
(2)_____________经济走廊。
(3)中国—中亚—西亚经济走廊。
(4)________经济走廊。
(5)孟中印缅经济走廊。
(6)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
新亚欧大陆桥
中巴
知识点三 “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意义
1.在全球层面
(1)有利于塑造安全文明、和平和谐的____________。
(2)维护全球________贸易体系和________世界经济。
2.对区域而言
(1)有利于促进区域内________要素有序流动、________高效配置和________深度融合。
(2)实现政策沟通、________联通、贸易畅通、________融通、民心相通。
(3)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增添共同发展新动力。
国际秩序
自由
开放型
经济
资源
市场
设施
资金
3.对沿线各国而言:加强了沿线国家在________、政治和文化等方面的联系,营造了良好的________环境,有力地推动了沿线国家的发展。
4.对我国而言:有助于构筑新一轮对外开放的“一体两翼”,进而形成海陆统筹、东西互济、面向全球的开放新格局。
经济
外部
思维拓展
“一带一路”产生的影响
要素 影响
资源 和沿线国家形成资源互补,沿着“一带一路”进行资源的全球配置,加强我国的资源能源安全
交通 通过中国内地交通网沟通东北亚与东南亚,形成亚洲南北向的交通大通道。“一带”主要对接的是西部广阔的腹地,将在交通设施建设和油气管道建设上发力。“一路”在国内,可以以上海和泉州等港口为依托,建设国际中转港,带动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
工业 我国和沿线众多国家的工业合作,有利于建立健全双赢机制
农业 深化与沿线国家农业合作,增加农产品的进出口及农业技术交流
商贸文化 与沿线更多国家和地区发展贸易往来,扩大人文交流
互动释疑解惑
重点一 “一带一路”内涵及建设背景
情境探究
中欧班列是指往返于中国与欧洲及“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集装箱国际铁路联动班列。铺划了西中东3条通道,中欧班列运行线:西部通道由我国中西部经阿拉山口(霍尔果斯)出境;中部通道由我国华北地区经二连浩特出境;东部通道由我国东南部沿海地区经满洲里(绥芬河)出境。
截至2018年6月底,中欧班列累计开行量已突破9 000列,运送货物近80万标箱,国内开行城市48个,到达欧洲14个国家、42个城市,运输网络覆盖亚欧大陆的主要城市。
问题1 中国与西欧地区的货物运输主要有海运、空运和陆路铁路运输三种运输方式。简述与海运相比,中欧班列的突出优点。
问题2 分析中欧班列停靠城市多集中在欧洲的原因。
提示:运距短;速度快;安全性高;受自然环境影响小,连续性好;能覆盖较多的内陆地区。
提示:中国与欧洲的贸易量大、商品结构互补性大;途经的欧洲国家经济发达,能提供更多的货源和更广阔的市场。
问题3 简述中欧班列的开通对沿线区域发展的意义。
提示:缩短运输时间,降低运输成本,加强沿线各国的联系,扩大贸易市场,促进各国产业分工合作,促进各国优势产业发展,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增加沿线地区的就业机会,带动沿线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知能升华
1.“一带一路”的内涵
经济带 主要走向
“丝绸之路经济带” 从中国西北、东北经中亚、俄罗斯至欧洲、波罗的海
从中国西北经中亚、西亚至波斯湾、地中海
从中国西南经中南半岛至印度洋
“21世纪海上 丝绸之路” 从中国沿海港口过南海,经马六甲
海峡至印度洋,延伸至欧洲
从中国沿海港口过南海到南太平洋
2.“一带一路”建设的地理背景
3.“一带一路”六大经济走廊
经济走廊 沿线国家 主要特点
中蒙俄经 济走廊 中国、蒙古、俄罗斯 通过铁路、公路互联互通,推进通关和运输便利化,促进过境运输等多领域务实合作
新亚欧大陆 桥经济走廊 中国、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白俄罗斯、波兰、德国、荷兰等 交通优势明显,连接环太平洋经济圈和欧洲经济圈
中国—中亚— 西亚经济走廊 中国、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伊朗、沙特阿拉伯 能源大通道,是中国-中亚石油、天然气管道必经之地
中巴经济走廊 中国、巴基斯坦 贯通南北丝绸之路的枢纽
孟中印缅 经济走廊 中国、印度、孟加拉国、缅甸 将珠三角经济圈与印度经济连接起来
中国—中南 半岛经济走廊 中国、越南、新加坡 以沿线中心城市为依托,以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为基础,共同发展区域经济体
学以致用
“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据此完成1~2题。
1.为了实现“丝绸之路经济带”各城市之间既经济又快捷的商品流通,应大力发展的运输方式为( )
A.航空运输 B.铁路运输
C.管道运输 D.公路运输
解析:第1题,航空运输运量较小,且价格昂贵;铁路运输运量较大,且适合长距离运输;公路运输比较灵活,但长距离运输成本高;管道运输灵活性差。综合比较,应大力发展的运输方式为铁路运输。
答案:B
2.“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各自优势是( )
①海上丝绸之路经过的路线更短,贸易量更大 ②海上丝绸之路可借助夏、冬季风航行,海路更具方便性 ③海路比陆路运量大,成本低 ④陆上丝绸之路速度慢,安全性高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解析:第2题,海上丝绸之路经过的路线更长,贸易量也不一定更大,故①错;海上丝绸之路沿途多季风气候,可借助夏、冬季风,有利于航行,海路更具方便性,故②正确;海运与陆地上铁路、公路等运输相比,运量大、运费低、成本低,故③正确;陆上丝绸之路速度快,安全性不高,故④错。因此B选项正确。
答案:B
重点二 “一带一路”的意义
情境探究
毛里求斯被誉为“一带一路”中非合作的“桥头堡”。其面积2 040平方千米,人口约130多万,岛上矿产、淡水等资源匮乏。历届政府都积极推行经济多元化政策,重视完善法规,外汇可自由进出。近年来政府大力发展信息技术和通信业。
路易港是国际商港,距其3千米处便是晋非经贸合作区(如图),是我国商务部批准的首批境外合作区之一。早期,晋非经贸合作区定位为“加工贸易型”园区,但招商困难,发展缓慢。2014年底,园区重新规划定位,以发展金融业、文化旅游、仓储物流等服务业为主。随着园区办公、居住等条件的升级,一些国际知名公司纷纷入驻。
目前,入园企业已达40余家,出租了37.9公顷的土地。除中国企业外,80%以上为美国、法国、南非、印度等国企业,国际化程度在中国海外园区中首屈一指。
问题1 从地理位置角度,说明毛里求斯成为我国首批境外合作区选择地的原因。
问题2 解释晋非经贸合作区早期定位“加工贸易型”园区而招商困难的原因。
提示:位于非洲、亚洲和大洋洲之间(印度洋中部),是重要的国际航海线的交通要道(是绕行好望角国际航线的必经之地);属于非洲东部的岛国(位于非洲东部海域,临近非洲大陆),是我国“一带一路”走向非洲的重要跳板。
提示:毛里求斯国土面积小,自然资源短缺,加工原材料不足;该国人口少,廉价劳动力不足(劳动力成本高);消费人口较少,国内市场十分有限;早期园区办公、居住条件(基础设施)不完善,对外商吸引力不大(招商环境不成熟)。
问题3 分析晋非合作园区重新定位发展金融业的当地优势条件。
问题4 简述路易港从晋非经贸合作区快速发展中获得的经济效益。
提示:靠近首都,有高速公路相连,交通和通信等配套设施较好;对外开放程度高(对外贸易发达),外商企业数量多,金融交易市场需求大;所在国家经济政策稳定(政局稳定),宽松而完善的法规制度,金融环境安全。
提示:入园企业增多,获得较多的土地租金和税收;发展国际旅游,并带动餐饮、住宿等相关行业发展,增加外汇收入;发展物流业,增加运输量,使港口获得稳定的经济收益。
知能升华
1.“一带一路”合作重点
沿线各国资源禀赋各异,经济互补性较强,彼此合作潜力和空间很大。以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为主要内容。
主要作用 基本内容
政策 沟通 加强政策沟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保障 沿线各国可以就经济发展战略和对策进行充分交流对接,共同制定推进区域合作的规划和措施,协商解决合作中的问题,共同为务实合作及大型项目实施提供政策支持
设施 联通 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优先领域 努力实现区域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安全高效的陆海空通道网络基本形成,互联互通达到新水平
贸易 畅通 投资贸易合作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点内容 沿线国家和地区加快投资便利化进程,形成高标准自由贸易区,推动新兴产业合作,优化产业链分工布局,经济联系更加紧密
资金 融通 资金融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 深化金融合作,推进亚洲货币稳定体系、投融资体系和信用体系建设
民心 相通 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社会根基 传承和弘扬丝绸之路友好合作精神,广泛开展文化交流、学术往来、人才交流合作、媒体合作、青年和妇女交往、志愿者服务等,为深化双多边合作奠定坚实的民意基础
2.“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意义
学以致用
“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丝绸之路经济带,东边牵着亚太经济圈,主要经过中亚、西亚地区。西边系着欧洲经济圈,被认为是世界上最长、最具发展潜力的经济大走廊。据此完成1~2题。
1.在陆上丝绸之路铁路建设过程中,可能遇到的不利自然条件有( )
①气候寒冷,冻土广布 ②生态环境脆弱,环境保护困难
③多高原山地,多地质灾害 ④沙漠广布,气候恶劣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解析:第1题,陆上丝绸之路主要经过中亚地区,铁路沿线没有冻土分布。
答案:C
2.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下列关于沿线国家和地区发生的变化可信的是( )
①产业向沿海港口及国际铁路沿线、边境口岸等地区集聚 ②基础设施投资增大,高速公路、铁路、港口、航空等交通运输系统更完善 ③资源开发力度增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范围和程度可能加大 ④欧洲国家通过提供大量资金、技术、管理等方式参与“一带一路”战略,亚欧经济联系更加密切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解析:第2题,“一带一路”主要发展的是铁路和港口交通系统,故②错;欧洲国家没有通过提供资金、技术、管理等方式参与“一带一路”战略,故④错。
答案:A
课堂达标检测
结合下图,完成1~2题。
1.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路线( )
A.向西到达地中海沿岸 B.向东北可达白令海峡
C.冬季有利于我船队回国 D.马六甲航段多发地震
解析:第1题,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路线,向西到达红海沿岸;向东北可达日本;冬季盛行偏北风,不利于我国船队回国;马六甲航段位于板块消亡边界,多发地震,故D项正确。
答案:D
2.我国提出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加强与相关国家经济合作。此战略有利于我国( )
A.引进技术 B.获得资金
C.开拓市场 D.出口原料
解析:第2题,我国提出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加强与相关国家的经济合作,此战略有利于我国开拓市场;引进资金、技术不需要海运;我国以出口工业制成品为主。
答案:C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有两大走向:一是从中国沿海港口过南海,经马六甲海峡到印度洋,延伸至欧洲;二是从中国沿海港口过南海,向南太平洋延伸。据此完成3~4题。
3.我国提出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合作倡议,其决定性因素是( )
A.政治 B.文化 C.经济 D.资源
解析:第3题,由于世界各国之间需加强经济和文化的交流和合作,尤其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需要,所以我国提出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合作倡议,故C项符合题意。
答案:C
4.对经过马六甲海峡、印度洋,延伸至欧洲的海上丝绸之路的描述,正确的是( )
A.沿线地区以温带气候为主
B.沿线地区常年深受热带气旋影响
C.沿线国家主要为发达国家
D.是世界重要的能源运输线路
解析:第4题,该走向海上丝绸之路沿线经过的地区主要是亚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热带雨林气候、热带沙漠气候,因而是以热带气候为主,故A项错;马六甲海峡位于赤道附近,地转偏向力小,不会受到热带气旋的影响,故B项错;按经济发展水平可以分成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沿线国家主要是发展中国家,故C项错;沿线经过的东南亚和西亚地区石油资源丰富,因而该线是重要的能源运输线路,故D项符合题意。
答案:D
“丝绸之路经济带”东连亚太经济圈,西接欧洲经济圈,东西贯穿亚欧大陆,被认为是“世界上最长、最具发展潜力的经济大走廊”。据此完成5~6题。
5.“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意义有( )
①促进我国中西部地区的发展 ②促进我国能源和矿产资源大规模向西出口 ③促进我国基础设施的建设 ④促进我国与沿线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第5题,我国能源和矿产资源相对缺乏,不可能大量出口,故C项正确。
答案:C
6.“丝绸之路经济带”对沿线各国的影响( )
①加强了沿线国家在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的联系 ②促进了沿线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 ③扩大了沿线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④为沿线国家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第6题,对沿线各国而言,“一带一路”建设加强了沿线国家在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的联系,为沿线国家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有力地推动了沿线国家的发展,故B项正确。
答案:B(共37张PPT)
第一节 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涵与意义
新课学前预习
互动释疑解惑
课堂达标检测
【最新课标要求】 结合实例,说明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涵与意义。
核心素养定位
1.结合实例和相关资料,说出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涵。(综合思维)
2.以京津冀协同发展为例,分析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条件、主要内容及其地理意义。(地理实践力)
知识体系导引
新课学前预习
知识点一 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涵
1.内涵
(1)缩小地区发展差异,实现_________水平和人民_______水平的共同提高。
(2)实现地区间的合理________,充分发挥各地区的____________。
(3)促进生产要素有序流动,消除地区________。
(4)实现可持续发展,降低开发的_________代价。
2.途径
(1)区域内部________:区域内部各生产要素和利益群体,通过目标和行动间的协同,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协调发展。
(2)区域之间________:依托资源互补、产业关联和文化相通等,促进生产要素在区域间流动,扩大分工协作,实现共同发展。
经济发展
生活
分工
比较优势
壁垒
资源环境
统筹
协作
思维拓展
五大任务 开展产业合作 组织劳务协作 加强人才支援 加大资金支持 动员社会参与 影 响 对西部地区的影响 加强贫困地区与外界的联系
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就业机会
改善当地人们的生活质量
对东部地区的影响 东部产业向西部转移,优化产业布局,促进产业升级
不断拓展自身产业发展空间
对整个社会的影响 东西部产业合作,优势互补
目 的 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为双方的发展提供了资源、资金、技术、人才、信息、政策等发展动力,实现了双赢,推动了区域共同发展 知识点二 区域协调发展的意义
1.利于增进社会________,提高各地区人民的________质量。
2.利于提高资源的空间配置效率,促进区域分工________。
3.利于形成新的经济增长动力,促进区域发展水平的________提高。
4.利于促进社会经济活动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协调,实现人与自然________发展。
公平
生活
合理化
整体
和谐
思维拓展
欧洲联盟成员国间的协作
宗旨 通过建立无内部边界的空间,加强成员国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协作 措施 建立关税同盟,实行共同贸易政策、农业和渔业政策,统一内部大市场 建立经济与货币联盟,在欧元区内统一货币 在外交、安全、司法、内务等领域逐步实现一体化 欧洲 2020 战略 提出就业率、科研投入、气候变化、高等教育和减贫五项量化指标
启动“创新联盟”“青年人在行动”“数字欧洲”“资源效率型欧洲”“全球化时代的工业政策”“新技能和就业”以及“欧洲减贫”七项发展计划
重要 意义 ①使欧洲的商品、劳务、人员、资本实现了自由流通,进一步促进了欧洲经济的快速增长;②欧盟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资本输出地、商品与服务出口地,对世界其他地区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互动释疑解惑
重点一 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涵
情境探究
材料一 区域协调发展是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五个统筹”之一。具体内容为: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继续发挥各个地区的优势和积极性,通过健全市场机制、合作机制、互助机制、扶持机制,逐步扭转区域发展差距拉大的趋势,形成东中西相互促进、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材料二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加大力度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强化举措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深化改革加快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发挥优势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创新引领率先实现东部地区优化发展,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
问题1 由材料一可知,早期区域协调发展所涵盖的范围主要是哪些方面?
问题2 由材料二可知,目前区域协调发展涵盖了哪些内容?
提示: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提示:涵盖经济、社会和生态三个方面。
问题3 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加大力度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创新引领率先实现东部地区优化发展,分别体现了区域协调发展的哪种协作发展?
提示:分别是区域之间的协作统一和区域内部统筹发展。
知能升华
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涵
学以致用
经过4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矛盾也日渐突出。江苏的经济在我国处于领先地位,但苏南、苏中、苏北差距仍然较大,三个区域长期存在“1+1+1<3”的现象。为此,江苏提出“1+3”功能区战略,以打破三大板块的地理分界和行政壁垒,使苏南、苏中进一步融合起来,形成更为强大的经济增长核,更好地辐射、带动和支撑包括苏北腹地在内的其他区域发展。据此回答1~2题。
1.以上材料说明的是( )
A.经济持续发展 B.社会持续发展
C.生态持续发展 D.区域协调发展
解析:第1题,区域协调发展是区域经济、社会和生态等方面的协调发展,“1+3”功能区战略旨在缩小苏南、苏中、苏北地区的发展差异,打破三大板块的地理分界和行政壁垒,实现江苏经济高质量发展,是推进江苏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
答案:D
2.以下观点不符合区域协调发展内涵的是( )
A.统一区域文化建设,全部实现脱贫
B.发挥区域优势,构建合理的区域分工体系
C.促进生产要素有序流动,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
D.正确处理平等与效率的关系,缩小区域经济差距
解析:第2题,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涵主要包括:缩小地区发展差异,实现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共同提高;实现地区间的合理分工,充分发挥各地区的比较优势;促进生产要素有序流动,消除地区壁垒;实现可持续发展,降低开发的资源环境代价。区域文化是多元的,各级政府要保护好各地优势的文化资产,使其不断传承。
答案:A
重点二 区域协调发展的意义
情境探究
材料一 京津冀协同发展,核心是京津冀三地作为一个整体协同发展,要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缓解首都“大城市病”为基本出发点,调整优化城市布局和空间结构,构建现代化交通网络系统,扩大环境容量生态空间。
材料二 京津冀三地产业规划定位图。
材料三 水资源缺乏已成为制约京津冀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已顺利通水。
问题1 据图说明京津冀协同发展可能给河北带来的影响。
问题2 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分析南水北调对京津冀的有利影响。
提示:有利:调整产业结构,缩短产业升级的时间;增加就业机会;加强与京津之间的产业分工与协作,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不利:加剧环境污染,水资源短缺等。
提示:缓解水资源紧缺状况;促进工农业发展;改善地面沉降等生态环境问题。
问题3 试分析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应该采取的措施。
提示:明确三地功能定位和产业分工,调整三地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城市布局和空间结构,促进城市分工协作;构建现代化交通网络系统,促进三地交流与联系;加强三地大气污染防治和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合作。
知能升华
区域协调发展
(1)分析思路
(2)案例——京津冀协同发展
①京津冀协同发展格局——“一核、两城、三轴、四区、多节点”
a.一核:北京。
b.两城:北京和天津(主要引擎)。
c.三轴:京津、京保石、京唐秦三个产业发展带和城镇聚集轴(主体框架)。
d.四区:分别是中部核心功能区、东部滨海发展区、南部功能拓展区和西北部生态涵养区,每个功能区都有明确的空间范围和发展重点。
e.多节点:包括石家庄、唐山等区域性中心城市和张家口、秦皇岛、沧州、衡水等节点城市。重点是提高其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和服务能力,有序推动产业和人口聚集。
②京津冀三地协同发展分别具有的优势和限制性因素
优势 限制性因素
北京 全国政治、文化、国际交往、科技创新中心;产业层次高、旅游资源丰富 交通拥堵,大气污染日趋严重,城市用地紧张,地价高,城镇化问题突出
天津 拥有北方最大的综合性港口;沿海土地资源比较丰富;制造业基础雄厚;对外开放程度高;科技、教育发达,高素质人才数量多 水资源严重短缺;专业化高端人才相对缺乏
河北 地理位置优越,矿产资源、土地资源丰富,地价低、人力资源丰富,农业基础好 科技水平、产业层次、经济发展水平低,产业基础不完善
③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重点
a.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控制北京人口规模。
b.形成京津冀交通一体化、要素市场一体化和公共服务一体化的格局。
c.走出一条中国特色解决“大城市病”的道路。
d.使之成为具有全国意义的新增长引擎和生态修复示范区。
④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具体措施
a.加强区域之间的信息、产品、劳动力、技术等的联系。
b.推进区域交通、市场等一体化。
c.发挥各自区域优势,加快区域分工。
d.促进区域内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
e.加强区域环境的整治工作等。
⑤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意义
根据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部署,京津冀地区的整体实力将进一步提升。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结构调整取得重要进展;首都“大城市病”问题得到缓解,区域一体化交通网络基本形成;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形成,低碳水平上升;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得到较快增长,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稳步提高。
学以致用
下图为京津冀一体化区位优势图。据此完成1~2题。
1.京津冀三大区域之间的经济要素的流动( )
A.资金主要由河北区域流向京津两区域
B.资源主要由京津两区域流向河北区域
C.技术主要由河北区域流向京津两区域
D.资金主要由京津两区域流向河北区域
解析:第1题,由图可知,北京具有知识优势,河北具有资源优势,天津具有加工优势,因此资源应由河北流向京津两区域,技术应由北京流向河北、天津两区域,京津地区较河北经济发展水平高,资金应主要由京津两区域流向河北。故D项正确。
答案:D
2.京津冀一体化( )
A.使三大区域人口集中度增加
B.使三大区域产业功能分工明确
C.分散河北区域人口和交通压力
D.突出北京作为经济中心的城市职能
解析:第2题,由图中信息可知,京津冀一体化使三大区域产业功能分工明确,分散了北京的人口和交流压力,突出了北京作为政治中心的城市职能。故B项正确。
答案:B
课堂达标检测
下图为京津冀产业联系图。据此完成1~3题。
1.京、津、冀各自优势产业对应正确的是( )
①采掘业、重加工工业 ②以非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工业 ③高新技术、文化产业、先进服务业
A.③①② B.③②①
C.②①③ D.②③①
解析:第1题,北京是全国政治、文化中心,以高新技术产业、第三产业为主,优势产业应是高新技术、文化产业、先进服务业;天津作为直辖市,优势产业为以非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工业;河北优势产业为采掘业、重加工工业。
答案:B
2.甲箭头代表的含义是( )
A.产业与技术扩散
B.工业最终产品与高技术产品
C.信息和资金支持
D.资源、劳动力以及初级产品
解析:第2题,区域要素流动中,从北京流向河北、天津的应是产业技术、信息、资金;从河北流向北京、天津的应是劳动力、农产品、资源;天津经济发展水平比北京低、比河北高,甲从天津流向北京应是工业产品,即工业最终产品与高技术产品。
答案:B
3.京津冀协同发展有利于( )
①疏解首都核心功能、缓解“大城市病” ②优化城市群结构、打造世界级城市群 ③区域经济发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
④大气环境治理、改进区域的生态环境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解析:第3题,京津冀协同发展有利于优化城市群结构,打造世界级城市群,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有利于大气环境治理,改善区域生态环境,②③④均正确。京津冀协同发展有助于疏解首都非核心功能,缓解“大城市病”,①错误。
答案:A
加强环渤海及京津冀地区经济协作,努力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是重大国家战略。读“京津冀都市图”,完成4~5题。
4.在京津冀经济协同发展中,京、津的优势有( )
A.廉价劳动力 B.土地资源
C.环境承载力 D.资金、技术和人才
解析:第4题,相比河北,京、津两地主要是资金、技术和人才的优势,故D项正确;河北具有的优势包括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和土地资源,环境承载力较大,故A、B、C项错误。
答案:D
5.河北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过程中,区域特色经济发展方向是( )
A.利用区位优势,迁入重型工业
B.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现代农业
C.加快科技产业,赶超京津地区
D.依托人力优势,提升金融服务
解析:第5题,发展重型工业,会加剧环境污染,不利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故A项错误;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现代农业,会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故B项正确;赶超京津地区,不符合实际情况,故C项错误;京津地区应该是依托人力优势,提升金融服务,故D项错误。
答案: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