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选择性必修1 2023版高中地理第四单元水体运动的影响课件(4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鲁教版选择性必修1 2023版高中地理第四单元水体运动的影响课件(4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4-01-04 17:29:31

文档简介

(共10张PPT)
单元综合提升四
·知识网络构建·
·核心知识必备·
1.陆地水:陆地水是陆地上水体的总称,指存在于河流、湖泊、冰川、沼泽和地下的水体。
2.河流的补给类型:雨水补给,冰雪融水补给,地下水补给,地下水,湖泊水补给,
3.洋流是海水运动的重要形式之一,它是指海水沿着相对稳定的方向大规模流动的现象。
4.洋流类型:风海流,密度流,补偿流。
5.世界海洋表层洋流分布
(1)中低纬度海区: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反气旋型大洋环流。
(2)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以副极地为中心的气旋型大洋环流。
(3)南纬40°附近海域:环球性西风漂流。
6.洋流的影响
(1)对气候的影响: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2)对渔场的影响:寒暖流交汇和上升流显著的海域,水温的差异和上升流运动导致海水不稳定,营养物质上泛,表层海水中浮游生物丰富,鱼类生存条件好,往往形成渔场。
(3)对航运的影响:洋流对航运具有显著影响,海轮顺洋流航行,航速较快且省油;寒暖流交汇处常有海雾和浮冰,影响轮船的安全航行。
(4)对海洋环境的影响:洋流会将一个海域的污染物携带到其他海域,可以加快原污染海域的净化速度,但会扩大污染范围。
7.海 气相互作用:海洋与大气之间时刻进行着物质交换和能量传输。两者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称作海 气相互作用。
8.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的影响。
·学科技能突破·
一、建设海绵城市的必要性
1.定义:所谓海绵城市,是指城市建设中充分发挥原始地形、地貌对降雨的积存作用、自然下垫面对雨水的渗透作用以及植被、土壤、湿地等对水质的吸纳与净化作用,使城市像“海绵”一样,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从而有效预防城市内涝的发生,缓解旱季时水源不足的问题。
2.原因:建设海绵城市,主要基于以下原因:
(1)是城市的不合理建设和管理引起生态系统破坏,部分城市缺水或严重缺水;
(2)是城市的河道自净功能减弱甚至丧失,水体污染严重,威胁饮水安全;
(3)城市内涝问题也是建设海绵城市的重要原因之一。我国大部分地区的降雨多集中在夏季,尤其是东南沿海地区在夏秋季节易受到台风影响,暴雨天气时有发生,加之许多城市排水系统脆弱,因此城市内涝灾害频发,在城市内“看海”的景象时有出现。
二、建设海绵城市的行动方案
1.建设重点:海绵城市的建设重点是建立城市雨洪综合管理系统。快速渗水和有效集水是这一系统的关键,其目的是有效控制雨水径流。
2.具体措施:在城市开发建设中,可以采取屋顶绿化、透水铺装、下凹式绿地、雨水收集利用等措施,使建筑与小区、道路与广场、公园和绿地、河流水系等都具备对雨水的吸纳、蓄滞和缓释作用。
学以致用
  2016年12月23日,位于北京市通州区的行政办公区被列为海绵城市试点区域。读海绵城市雨水收集与释放示意图,完成1~3题。
1.海绵城市对城市区域水循环的影响是(  )
A.减少雨水下渗 B.增加地下径流
C.减少地表蒸发 D.加快径流速度
2.拦蓄和利用雨水,可以缓解(  )
A.水资源的空间分布不均
B.水资源的时间分配不均
C.水资源的地区使用不均
D.农业与工业的用水不均
3.通州区建设海绵城市,对地理环境产生的影响除能够提高地下水位外,还有(  )
A.加强城郊间热力环流 B.防止海水倒灌
C.减缓地面沉降 D.减弱酸雨污染
B
B
C
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海绵城市对城市区域水循环的影响主要是增加下渗,减少地表径流,增加地下径流。海绵城市会减缓径流速度,由于土壤中含水量增加,将增加地表蒸发。第2题,拦蓄和利用雨水,可以将雨季的雨水储存起来,并在旱季释放出来,缓解水资源不足的问题,可以缓解水资源的时间分配不均。第3题,海绵城市的建设,利于雨水下渗,补充地下水,提高地下水位,缓解因过度开采地下水而出现的地面沉降问题。海绵城市的建设增加了绿地面积,降低了市区温度,减弱了城郊热力环流;海水倒灌主要与河水水位下降有关;酸雨污染是大气污染问题。(共42张PPT)
第二节 洋流及其影响
新课学前预习
互动释疑解惑
课堂达标检测
新课学前预习
【最新课标要求】 运用资料,说明洋流及其影响。
核心素养定位
1.运用世界洋流分布图,描述世界洋流的主要分布特点,归纳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综合思维)
2.结合实例,举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
知识体系导引
知识点一 洋流的成因及类型
1.洋流的概念
洋流是    的重要形式之一,
它是指海水沿着    的方向
    流动的现象。
2.洋流的类型
(1)按成因分:
①风海流:    吹拂表层
海水,推动海水随风漂流,并
沿着一定方向形成大规模流动。
海水运动
相对稳定
大规模
盛行风
②密度流:相邻海域因海水的    、    不同,导致海水
    存在差异,引起海水的流动。
③补偿流:由    或     所形成的洋流,使海水流出的海区海平面降低,相邻海区的海水流过来进行    形成的洋流。
    及      等因素也会对洋流的方向产生一定的影响。
(2)根据水温状况分
①暖流:水温较流经海区    的洋流。
②寒流:水温较流经海区    的洋流。
温度
盐度
密度
风力
密度差异
补充
陆地形状
地转偏向力


技巧点拨
洋流分布图的记忆方法

“”联想洋流分布:中间分数线表示赤道,0按笔顺代表南半球洋流流向;8按笔顺代表北半球洋流流向。
思维拓展
(1)暖流的水温不一定比寒流的水温高。
暖流与寒流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相对于流经海区的水温而言的。同一纬度的海区,暖流水温高、寒流水温低;不在同一纬度且纬度差别很大的海区,可能会出现高纬度海区暖流的水温低于低纬度海区寒流水温的现象。
(2)从较低纬度流向较高纬度的洋流不一定是暖流。
如索马里寒流(夏季),由于夏季该海域吹离岸风,受上升补偿流影响(深层水温低于表层水温,深层冷海水上泛),虽然该洋流从低纬流向高纬,但仍是寒流。
知识点二 洋流的分布规律
1.洋流分布模式
赤道南、北两侧海域的海水,分别在东北信风和东南信风的吹拂下向西流动,形成        。到达大洋西岸时,受大陆轮廓的阻挡,一部分向东折回,形成赤道逆流;大部分海水在     作用下沿海岸向    海域流动,到达中纬度海域后受    作用向东流动,形成    。在北半球,当西风漂流到达大洋东岸时,一部分向  运动,补偿    海域,另一部分则向北流往高纬度海区。
2.世界海洋表层洋流分布
(1)中低纬度海区:以    为中心的    大洋环流。
(2)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以    为中心的    大洋环流。
(3)南纬40°附近海域:         。
南、北赤道暖流
地转偏向力
中纬度
西风
西风漂流

赤道
副热带
反气旋型
副极地
气旋型
环球性西风漂流
知识点三 洋流的影响
1.对气候的影响
(1)暖流对沿岸地区气候起    的作用。
(2)寒流对沿岸地区气候起    的作用。
2.对渔场的影响
寒暖流交汇和上升流显著的海域,因水温的差异、上升流运动导致海水不稳定,营养物质   ,表层海水中浮游生物丰富,鱼类
    好,往往形成    。
(1)寒暖流交汇:    渔场、    渔场、    渔场等。
(2)上升流:    渔场。
增温增湿
降温减湿
上泛
生存条件
渔场
北海道
北海
纽芬兰
秘鲁
3.对航运的影响
洋流对航运具有显著影响,海轮顺洋流航行,航速     ;寒暖流交汇处常有    和    ,影响轮船的安全航行。
4.对海洋环境的影响
洋流会将一个海域的污染物携带到其他海域,可以加快原污染海域的净化速度,但会扩大污染范围。
较快且省油
海雾
浮冰
技巧点拨
海雾形成的判断方法
海雾的形成与洋流存在密切的关系,在判断时可以考虑以下三个方面:
(1)看有无寒暖流交汇。在寒、暖流交汇处,寒流为冷源,暖流为热源,会形成局部热力环流,暖流上空的空气上升并向寒流上空流动,由于冷却作用,下部温度降低,形成雾。
(2)在中低纬度沿海地区,看有无寒流流经。中低纬度海区水温高,海水蒸发量大,大气中水汽丰富,有寒流流经海区,空气与寒流水面接触,下层冷却,形成了稳定的逆温层,水汽易凝结形成雾。
(3)在中高纬度沿海地区,看有无暖流流经。中高纬度海区,特别是冬季,空气温度低,暖流蒸发的暖而湿的空气降温凝结形成雾。
互动释疑解惑
重点一 洋流的成因及类型
情境探究
1.下图为“某区域洋流环流简图”,
图中右侧为相应风带的盛行风,该
纬线的纬度是30°。据此完成下列
各题。

(1)根据风向推测,图中洋流的分布模式呈    (顺、逆)时针流动。
(2)该海区位于  (南、北)半球;①②③④洋流中,由盛行西风形成的洋流是  ,表示寒流的是  。(均填代号)
顺 



(3)流经①处的洋流流向与下列四幅图所示一致的是    。
C
知能升华
洋流的类型:
学以致用
1.在下列洋流中,属于风海流的一组是(  )
A.西风漂流,东澳大利亚暖流
B.千岛寒流,北大西洋暖流
C.日本暖流,加利福尼亚寒流
D.秘鲁寒流,墨西哥湾暖流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洋流的类型和空间思维素养。东澳大利亚暖流、墨西哥湾暖流和日本暖流都是由赤道海区流向温带海区的补偿流,加利福尼亚寒流和秘鲁寒流都是由温带海区流向赤道海区的补偿流,A、C、D错误;西风漂流和北大西洋暖流都是在盛行西风作用下形成的风海流,千岛寒流的形成一定程度上受偏北风的作用,为风海流,B正确。
读“我国某海域
不同季节洋流分
布图”,完成
2~3题。
2.①②洋流的主要成因是(  )
A.密度差异 B.盐度差异 C.大陆形状 D.季风
3.③洋流(  )
A.流向受盛行西风影响 B.具有降温减湿作用
C.与舟山渔场的形成有关 D.向西南方向流动
D
C
解析:第2题,夏季时,①洋流自南向北流动;冬季时,①洋流消失,②洋流自北向南流动,由此可以推断,流经台湾海峡的洋流受到东亚季风的影响,在冬、夏季风的驱动下,冬、夏季洋流流动方向相反,D正确。和密度差异、盐度差异、大陆形状无关,A、B、C错误。故选D。第3题,③洋流为日本暖流的一部分,其流向主要受大陆轮廓、岛屿位置及地转偏向力的影响;该洋流势力比较稳定,向东北方向流动;该洋流与沿岸流交汇形成舟山渔场。C正确,A、B、D错误。故选C。
重点二 洋流的分布规律
情境探究
读世界洋流分布图,完成下列任务。
(1)观察中低纬度大洋东、西岸洋流性质的差异,归纳洋流流向与洋流性质的关系。



(2)南纬40°附近海区洋流的分布与北半球同纬度海区相比有何不同?原因是什么?
中低纬度大洋东岸为寒流,大洋西岸为暖流。从低纬流向高纬(北半球向北,南半球向南)的洋流一般为暖流,从高纬流向低纬(北半球向南,南半球向北)的洋流一般为寒流。
南纬40°附近海区的洋流为环球性西风漂流,而北半球同纬度海区则被大陆分隔为北太平洋暖流和北大西洋暖流,并形成以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
原因:南北半球海陆分布不同,南纬40度附近海区,陆地面积很小,海洋面积广阔,洋流受海陆轮廓的限制性小;而北半球同纬度海区,陆地面积广大,海陆相间分布,洋流受海岸阻挡。
知能升华

洋流分布图的判断步骤
(1)判读陆地轮廓,确定所在大洋
图中E点位于北美洲,其南面为墨西哥湾,F点位于欧洲;D点位于非洲,由此可判断图示海域所属大洋为大西洋。
(2)判读纬度,确定海域位置
图中虚线代表的纬线穿越墨西哥湾和非洲大陆北部,应是北回归线,由此确定图示海域为北大西洋中低纬度海域。
(3)判读洋流流向,确定洋流名称
图中A洋流向东北方向流,应是北大西洋暖流;B洋流向南流,应是加那利寒流;C洋流自东向西流,应是北赤道暖流。
(4)分析洋流的影响
图中E处沿岸受暖流影响,气候暖湿;F处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形成了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D处沿岸受寒流影响,热带荒漠景观延伸到西部海岸地带。
学以致用
  读海陆分布示意图,若阴影部分为某大洋,据图完成1~2题。
1.若①处附近有世界性大渔场,在此
交汇的洋流是(  )
A.北太平洋暖流与拉布拉多寒流
B.北大西洋暖流与东格陵兰寒流
C.北赤道暖流与加利福尼亚寒流
D.日本暖流与千岛寒流
2.若阴影部分是太平洋,其沿岸地区的
气候类型正确的是(  )
A.①地沿岸为亚热带季风气候
B.②地沿岸气候为地中海气候
C.③地沿岸为温带海洋性气候
D.④地沿岸气候为热带草原气候
D
C
解析:考查世界洋流分布规律,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分布规律。第1题,图示阴影部分代表某大洋,图中①处位于大洋西岸,大陆东岸,纬度是中高纬度海区。若①处附近有世界性大渔场,在此交汇的洋流可能是日本暖流与千岛寒流,D对。拉布拉多寒流位于大西洋,与北太平洋暖流不能交汇,A错。北大西洋暖流与东格陵兰寒流交汇在大洋东岸,B错。北赤道暖流与加利福尼亚寒流不能交汇,C错。故选D。第2题,若阴影部分是太平洋,其沿岸地区的气候类型①地沿岸为温带季风气候,A错。②地沿岸气候为亚热带季风气候,B错。④地沿岸气候为地中海气候,D错。③地沿岸为温带海洋性气候,C对。故选C。
重点三 洋流的影响
情境探究
历史上有麦哲伦那样伟大的环球航海家,现代也不乏航海探险者。21世纪初,我国一个帆船爱好者团队从上海出发,用1年时间完成了环球航行。
(1)他们的环球航线经过了哪些洋流?哪些航程是顺流?哪些航程是逆流?



(2)如果充分考虑洋流对航行的影响,你能为他们的航线提出什么修改意见?说出你的理由。
经过了日本暖流(顺流)、千岛寒流(逆流)、北太平洋暖流(顺流)、加利福尼亚寒流(顺流)、大西洋赤道暖流(逆流)、巴西暖流(顺流)、西风漂流(顺流)、马达加斯加暖流(逆流)、赤道逆流(顺流)。
有很多方案,这里仅举一例。到达长城站后,可以继续沿着西风漂流到达澳大利亚南部海域,然后顺西澳大利亚寒流向北回到上海。
知能升华
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类型 影响 实例
气候 热量 平衡 在高、低纬之间进行热量传送与交换,对全球热量平衡有重要意义 低纬度海区海水温度不会持续上升,高纬度海区温度不会持续下降
大陆 沿岸 气候 暖流对大陆沿岸有增温、增湿的作用,给流经地区带来温暖、湿润的天气 日本暖流给日本南部带来温和多雨的天气
寒流对大陆沿岸有降温、减湿的作用,给流经地区带来寒冷、干燥的天气 秘鲁及澳大利亚西海岸等荒漠环境的形成和沿岸寒流有很大的关系
海洋生物 寒暖流交汇处,海水受到扰动,将下层营养盐类带到表层,利于浮游生物大量繁殖,为鱼类提供饵料 北海道渔场、北海渔场、纽芬兰渔场
上升流将深层营养物质带到表层→著名渔场 秘鲁渔场、索马里渔场、本格拉渔场等
海洋污染 加快净化速度;扩大污染范围 油船泄漏、陆地近海污染、南极海洋动物体内发现农药残留
海洋航行 顺流加速,逆流减速 最佳航线的选择
热带海域寒流流经地区、寒暖流交汇区形成海雾 拉布拉多寒流与墨西哥湾暖流交汇处,海雾较重
洋流从北极挟带冰山南下,对航运不利 拉布拉多寒流挟带冰山
海洋渔业资源丰富的原因从以下几方面分析:
(1)浅海大陆架,光照充足,有利于微生物生长,鱼类饵料丰富;
(2)水温高,鱼类生长快;
(3)温带海区水温季节变化明显,利于上下层海水交换;
(4)温带海区多锋面、气旋等活动,风对海水扰动明显,利于上下层海水交换;
(5)寒暖流交汇,海水搅动营养物质上泛,形成水障阻碍鱼类游动;
(6)地处河流入海口附近,带来丰富营养盐类;
(7)受离岸风影响形成上升补偿流,鱼类饵料丰富。
但是这些原因不是同时存在的,具体原因根据当地的情况具体分析。
学以致用
  洋流是地球表面热环境的主要调节者,巨大的洋流系统促进了地球高低纬度地区的能量交换。洋流与流经区域之间,也通过能量交换改变其环境特征。下图示意世界部分区域洋流分布,据此完成1~2题。
1.M处的洋流(  )
①呈逆时针方向流动 ②受西风影响形成 ③性质上属于寒流 ④是北赤道暖流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①③
2.M处的洋流的影响是(  )
A.加快向东航行海轮航速
B.在该处形成著名的渔场
C.可促进该处沿岸荒漠的形成
D.缩小海洋污染范围
B
A
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M洋流为西风漂流,位于南半球,呈顺时针方向流动,主要是受西风影响形成,性质属于寒流,②③正确,B正确,A、C、D错误,故选B。第2题,西风漂流自西向东流动,可加快向东航行的船速,A正确。该处缺少饵料,不具备渔场形成条件(上升流或者寒暖流交汇处),同时该洋流附近陆地没有荒漠景观,洋流能将污染物带到其他海域,扩大海洋污染范围,A正确,B、C、D错误,故选A。
3.下列洋流中,能对大陆东部沿海地区产生降温减湿作用的是(  )
A.加利福尼亚寒流 B.千岛寒流
C.西澳大利亚寒流 D.秘鲁寒流
答案:B
解析:寒流对沿岸气候产生降温减湿作用。加利福尼亚寒流位于北美大陆西岸;千岛寒流位于亚欧大陆东岸;西澳大利亚寒流位于澳大利亚大陆西岸;秘鲁寒流位于南美大陆西岸。故B正确。
课堂达标检测
海洋中的海水,常年比较稳定地沿着一定方向作大规模的流动,叫做洋流,洋流深刻地影响着附近的地理环境。读世界局部海域洋流示意图,完成1~2题。

1.图示N洋流对沿岸地区气候的影响是(  )
A.增温减湿 B.降温增湿
C.降温减湿 D.增温增湿
2.图中①②③④海域最易形成茫茫海雾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C
A
解析:第1题,结合图文及所学知识可知,N洋流由较高纬度流向较低纬度,为千岛寒流。寒流对沿岸地区气候的影响是降温减湿,故选C。第2题,在寒暖流交汇处最容易形成茫茫海雾,图中只有①处于日本暖流和千岛寒流交汇处。故选A。
下图为“某大洋局部大洋环流和气压带、盛行风向示意图”。据此完成3~4题。

3.有关图示海域大洋环流的叙述,
正确的是(  )
A.①洋流形成受中纬西风影响
B.②洋流形成受低纬信风影响
C.③洋流对沿岸有降温减湿作用
D.④洋流对沿岸有增温增湿作用
4.由图示信息可知(  )
A.此时太阳直射南半球
B.图中气压带控制下天气高温多雨
C.该大洋环流称为副热带环流
D.①盛行风主要成因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B
B
解析:第3题,由图可知,图示气压中心北侧的风向向右偏,说明位于北半球,南侧的风向向左偏,说明位于南半球,因此图中某纬线应该为赤道。图示海域盛行风由南部的东南风变为北部的西南风,应是南半球东南信风向北越过赤道右偏形成西南季风,在西南季风等盛行风推动下形成顺时针流动的大洋环流,因此该海域应位于北印度洋海域,其中①为西南季风推动下形成的季风洋流,A错误。②为东南信风推动下形成的南赤道暖流,B正确。③洋流位于热带海域,沿岸多热带雨林,该洋流属于暖流性质,对沿岸有增温增湿作用,C错误。④洋流受当地离岸风的影响,形成上升流,属寒流性质,因此该洋流对沿岸有降温减湿作用,D错误。故选B。第4题,由图可知,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可以向北越过赤道,说明此时气压带和风带北移(图中气压带位置偏北也可说明),因此此时太阳直射北半球,A错误。图中盛行风向越过图中纬线气流偏转方向明显发生变化,说明图中纬线应为赤道,图中气压带应为赤道低气压带,受其控制区应盛行上升气流,天气高温多雨,B正确。由前面分析可知,该大洋环流以赤道为中心,不是以副热带为中心,C错误。图中①盛行风为西南季风,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气压带、风带季节性移动,D错误。故选B。
下图是某海区海水等温线分布图,
读图回答5~6题。
5.对图中甲、乙两洋流的叙述,
正确的是(  )
A.甲为暖流、乙为寒流
B.甲在北半球、乙在南半球
C.甲向西南方向流,乙向东北方向流
D.甲在高纬度、乙在低纬度
6.下列对甲、乙两洋流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甲洋流对所经过的海区能起到增温增湿的作用 ②乙洋流能使得所经过的海区盐度增大 ③在甲、乙之间的丙地常年多雾 ④轮船从甲处驶往乙处会加快航行速度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C
D
解析:第5题,洋流的流向与等温线的凸出方向是一致的,据此可知,乙洋流由水温较高处流向水温较低处,为暖流;甲洋流由水温较低处流向水温较高处,为寒流,A错误。整体来看,图中海水越往北水温越低,可知,甲乙都在北半球,B错误;洋流的流向与等温线的凸出方向是一致的,所以甲向西南方向流,乙向东北方向流,C正确;甲处水温比乙处低,整体来看,图中海水越往北水温越低,可知,甲乙都在北半球,而且甲所处纬度比乙高,但并不能判断甲是否在高纬度,乙是否在低纬度,D错误。故选C。第6题,甲洋流为寒流,对所经过的海区能起到降温减湿的作用,①错误;乙洋流为暖流,能使得所经过的海区盐度升高,②正确;在甲、乙之间的丙地为寒暖流交汇处,水汽容易凝结,所以常年多雾,③正确;轮船从甲处驶往乙处先是顺流后是逆流,所以航行速度先快后慢,④错误。综上,正确的是②③,D正确,A、B、C错误。故选D。(共35张PPT)
第三节 海 气相互作用及其影响
新课学前预习
互动释疑解惑
课堂达标检测
新课学前预习
【最新课标要求】 运用资料,说明海 气相互作用及其影响。
核心素养定位
1.根据资料,理解海洋对大气及大气对海洋的作用;(综合思维,区域认知)
2.综合运用资料,了解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的成因及其对气候的影响。(综合思维,区域认知)
知识体系导引
知识点一 海 气相互作用
1.概念
海洋与大气之间时刻进行着    和    。两者之间的    、    ,称作海 气相互作用。
2.海洋对大气的作用
(1)海洋通过    和    向大气提供热能。
大气获得海洋能量的多少与纬度密切相关,从低纬到高纬的海区,所获得的太阳辐射能量逐渐  ,向大气输送的热量也在  。
(2)海洋通过  作用向大气提供水汽。
水温越高,蒸发越    ,空气    也越大。因此暖流流经海区和低纬海区的气候相对寒流流经海区和高纬海区要    些。
物质交换
能量传输
相互联系
相互影响
长波辐射
蒸发潜热
减少
减少
蒸发
旺盛
湿度
湿润
(3)海洋对气温有    作用。
海水热容量大,增温、冷却都比陆地  ,对大气   有着调节作用。一方面,海洋上空的气温变化   于陆地上空,因此海洋的最热月和最冷月都要比陆地    左右;另一方面,海洋使大气温度的变化比较   ,因此受海洋影响大的地区,气温日较差与年较差都相对   。
(4)海洋对大气的    有缓解作用。
调节大气中的CO2含量,影响着全球   和    过程。另外,海洋浮游植物通过    ,还向大气提供了40%的再生    。因此,人们把海洋与森林并称为地球的两叶“   ”。
调节

温度
滞后
晚1个月
和缓
较小
温室效应
气温
大气环流
光合作用
氧气

3.大气对海洋的作用
(1)大气运动能够推动海水运动,影响海水   。气流吹拂表层海水运动,形成风海流与风浪。
(2)大气因参与       而影响海水    。
大气通过    、   、   等环节参与水循环,其中降水的强弱直接影响海水   分布。此外,大气云层可    到达海面的太阳辐射,影响海面    ,进而影响     。
(3)大气通过   向海洋提供营养元素。
大气颗粒物及其携带的营养元素通过   作用进入海洋,促进浮游植物的生长,从而使海洋能固定更多的碳,释放更多的氧。
性质
海陆间水循环
性质 
水汽输送
蒸发
降水
盐度
减弱
增温
海水的运动
降尘
沉降
4.海 气相互作用对全球水热平衡的影响
(1)促进    。
地球上多年平均降水量    多年平均蒸发量,总水量基本不变。
(2)促进    。
在地球表面,低纬度地区获得的净辐射能高于高纬度地区。地球上高低纬地区间的热量输送主要是通过    和   共同实现的。大气环流和洋流的形成,均与海 气相互作用密切相关。
(3)海气相互作用形成    和    。
不同纬度海洋对大气    的差异,导致了高低纬之间的大气环流。
由于海洋与陆地的    差异,形成季风环流。
   吹拂洋面,把大气的   传递给海洋,促使海水运动,形成了运动方向基本一致的洋流。
(4)大气环流和洋流,将  从低纬地区带到高纬地区,将    从海洋带到陆地,是维持地球水热平衡的    。
水平衡 
等于
热量平衡
大气环流
洋流
大气环流
大洋环流
加热
热力性质
风力
动能
热量
水分
基础
海水蒸发进入大气,只是海洋与大气之间的物质交换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海水的蒸发使海水失去热量,这些热量随水汽进入大气,当水汽凝结时,释放热量进入大气,所以海 气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中也伴随着能量的交换。
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沃克环流方向相反,导致赤道附近太平洋东、西两岸降水量的差异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在热力环流中,两地温差越大,热力环流势力越强,两地温差越小,热力环流势力越弱。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使赤道附近太平洋东、西两侧温差减小,太平洋西部的上升气流势力减弱,东部的下沉气流势力也减弱,并不导致沃克环流的方向发生反转。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使赤道附近中东部太平洋水温升高;澳大利亚位于西太平洋,其东北部上升气流减弱,降水量减少。
图表总结
全球水热平衡
知识点二 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
1.厄尔尼诺现象
(1)概念:厄尔尼诺是指赤道东、中太平洋海水温度    异常
    的情况。大约每隔2~7年发生一次,每次持续1~2年,发生年份称为厄尔尼诺年。
(2)影响
在厄尔尼诺年,赤道东太平洋沿岸地区往往   增加,发生   、   灾害的概率增大;赤道西太平洋沿岸地区往往    ,出现    的概率增大;除此之外,世界许多地区都会出现气候   甚至发生    。
持续 
增温
降水 
暴雨
洪涝
降水减少
干旱
异常
自然灾害
2.拉尼娜现象
(1)概念:与厄尔尼诺现象相反,是指赤道东、中太平洋海水温度异常    的现象。
(2)影响
在拉尼娜现象发生期间,赤道东太平洋沿岸地区往往    ,发生    的概率增大;而赤道西太平洋沿岸地区往往    ,出现   、  的概率增大。
偏低
降水减少
干旱
降水增多
暴雨
洪水
技巧点拨
正常情况:季风的推迟或削弱
造成东南亚和澳大利亚地区出
现持续干旱,而南太平洋和日
本地区则会出现强烈的热带风
暴。
互动释疑解惑
重点一 海 气相互作用
情境探究
长春的纬度是44°N,伦敦的纬度是51°N,根据图示说明两地温度的差异,从海 气相互作用角度分析产生温度差异的原因,并思考是否还有其他的原因。
答案:长春夏季气温比伦敦高,冬季气温比伦敦低,气温年较差大。长春地处内陆,伦敦位于沿海,伦敦受海洋及北大西洋暖流影响较大,冬季海洋降温慢,暖流增温,所以伦敦气温比长春高;夏季海洋升温慢,陆地升温快,伦敦气温比长春低。受海洋的影响,伦敦温差比长春小。另外大气环流、海陆位置等也是影响气温的重要因素,伦敦终年受来自海洋的盛行西风的影响,温度变化小,而长春冬季受来自陆地的冬季风影响气温低,由于距海较远,受陆地比热容小增温快的影响,夏季气温高。
知能升华
海洋对大气温度的调节
由于比热容不同,海洋对热能反映表现为:较陆地而言吸热较慢,增温较缓,放热较慢,降温也较缓,海洋对大气温度起着显著的调节作用。而大陆比热容比海洋小,陆地对热能反映表现为:较海洋而言吸热很快,增温也快,放热迅速,降温也迅速,陆地对大气温度的调节作用小,以致气温的日较差、年较差比海洋大。
如下图。
学以致用
  读下图,完成1~2题。
1.“海 气”的物质与能量交换不包括(  )
A.海洋是大气中水汽的最主要来源
B.海洋是地球上太阳能的重要存储器
C.大气主要通过风向海洋传递动能
D.海底板块的扩张和碰撞
2.下列海域“海 气”物质与能量交换
最突出的是(  )
A.波罗的海 B.加勒比海
C.渤海   D.红海
D
B
解析:第1题,海底板块的扩张和碰撞属于地球的内能作用,不属于“海 气”的物质与能量交换范畴,D正确,A、B、C错误,故选D。第2题,纬度越低,得到的太阳辐射越多,“海 气”物质与能量交换越突出。加勒比海与红海纬度相当,但加勒比海海域面积远大于红海。海水吸收太阳辐射的热量多,海 气交换最突出,B正确。波罗的海、渤海纬度高,海 气交换弱。故选B。
重点二 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
情境探究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沃克环流”是指在赤道附近太平洋上空形成的热力环流,图一是在正常年份形成的“沃克环流”
示意图。厄尔尼诺现象是指赤道附
近太平洋中东部洋面温度异常升高
(如图二所示),使得太平洋赤道
带大范围内海洋和大气相互作用后
失去平衡而产生的一种气候现象。
(1)比较正常年份赤道附近太平洋东西两侧洋面温度的高低,并说明原因。


(2)说出厄尔尼诺现象时,赤道附近靠近太平洋洋面的大气水平运动方向,并分析其形成过程。
东侧低西侧高;东侧受寒流的影响,西侧受暖流的影响。
自西向东。西侧海水温度低,气流下沉,洋面形成高压;东侧海水温度高,气流上升,洋面形成低压,水平大气由西侧高压流向东侧低压。
(3)指出厄尔尼诺现象时,赤道附近太平洋东西两岸大陆分别应该预防的气象灾害。


(4)简析厄尔尼诺现象对图一中渔场带来的不利影响。
东岸洪涝,西岸干旱。
海水水温异常升高,改变了鱼类生活环境;海面自西向东的气流减弱了秘鲁寒流,鱼类饵料减少。
知能升华
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
厄尔尼诺现象 拉尼娜现象
图示成因
东南信风 减弱 增强
洋流 温暖海水从赤道向东回流,秘鲁沿岸上升流消失 暖水向西太平洋输送,秘鲁沿岸上升流过于强盛
太平洋 水温 赤道太平洋西部比正常年份降低,中、东部增高;赤道太平洋西部和中、东部的海水温差比正常年份减小 赤道太平洋西部比正常年份增高,中、东部降低;赤道太平洋西部和中、东部的海水温差比正常年份增大
生物 营养成分不再上涌到海面,鱼类海鸟缺少食物大量死亡;水温升高,生存环境改变;水中溶解氧减少 营养成分大量上涌到海面;水温偏低,生存环境改变
大气环流 赤道太平洋中、东部盛行上升气流,西部为下沉气流 赤道太平洋西部上升气流强盛,中、东部下沉气流强盛
天气气候 赤道太平洋东部沿岸地区降水增加,常发生暴雨、洪涝;赤道太平洋西部沿岸地区降水减少,常出现干旱 赤道太平洋东部沿岸地区降雨偏少,偏干旱;赤道太平洋西部沿岸地区降雨异常增多,常形成洪涝
学以致用
  厄尔尼诺现象又称厄尔尼诺海流,是太平洋赤道带大范围内海洋和大气相互作用后失去平衡而产生的一种气候现象。经过进一步研究,科学家们发现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后不久,还会出现“拉尼娜现象”。拉尼娜现象紧跟厄尔尼诺的步伐,不过它的作用几乎与厄尔尼诺相反,在刚刚饱受干旱的土地上泼下倾盆大雨使洪水泛滥成灾,使原本雨量充足的地方烈日当头,干旱无雨。经过研究证实,厄尔尼诺是一个循环中暖的部分,拉尼娜是一个循环中冷的部分。读下图,完成1~2题。
1.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的发生,说明自然地理环境具有(  )
A.区域性特征 B.差异性特征
C.整体性特征 D.开放性特征
2.关于图中海 气相互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厄尔尼诺年份东太平洋海域海水异常降温
B.拉尼娜年份西太平洋海域冷海水上泛增强
C.厄尔尼诺年份洋流运动方向与拉尼娜年份相反
D.表层海水运动方向决定着东南信风的强弱
C
C
解析:第1题,自然地理环境是由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等要素组成的,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各要素的发展演化是统一的,一个要素的演化伴随着其他各个要素的演化。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的发生先是洋流发生变化,随之影响了气候的变化,进而影响水文、植被等,是整体性的表现,C正确。故选C。第2题,读图可知,厄尔尼诺年份东太平洋海域海水异常增温,A错误。读图可知,拉尼娜年份东太平洋海域冷海水上泛增强,B错误。读图可知,厄尔尼诺年份洋流运动方向与拉尼娜年份相反,C正确。读图可知,东南信风的强弱决定表层海水运动方向,D错误。故选C。
课堂达标检测
 降水再循环率是指局地蒸发的水汽对降水的贡献率,反映了该区域陆气相互作用的强度。近日研究发现,当前年冬天发生厄尔尼诺事件时,次年夏季对流层低层有大尺度的异常反气旋环流抑制了印度半岛中北部降水,进而影响青藏高原。下图为青藏高原夏季大气水循环示意图。据此完成1~3题。
1.推测前冬发生厄尔尼诺事件后,青藏高原夏季降水再循环率(  )
A.变大 B.变小 C.不变 D.无法确定
2.在厄尔尼诺事件影响下,青藏高原夏季降水再循环率变化的原因(  )
①高压控制下,青藏高原降水减少 ②高压北部的偏西风促进热带水汽向青藏高原输送 ③多晴天,蒸发加强 ④阴雨天增加,蒸发减弱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3.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可能造成(  )
A.我国东南沿海登陆台风多
B.印度尼西亚洪涝灾害增多
C.太平洋西侧海域水温上升
D.秘鲁沿岸沙漠出现花海景观
B
B
D
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前冬发生厄尔尼诺流出水汽较正常年份增多,且蒸发转化为降水的水汽变少,所以夏季降水再循环率变小,B正确,A、C、D错误。故选B。第2题,从图中可看出外部水汽流入量增加,降水量增加,①错,②对;也可看出蒸发量变小,③错,④对。故选B。第3题,厄尔尼诺发生时,太平洋东侧海域水温异常升高,空气对流运动更强,出现降水增多的现象,秘鲁位于太平洋西岸,有可能因为降水增加出现沙漠花海景观,D正确;太平洋西侧海域水温较正常年份偏低,对流减弱,出现降水减少的情况,我国和印度尼西亚位于太平洋西岸,印度尼西亚会出现旱灾,而水温降低导致影响我国的台风不易形成,A、B、C错误。故选D。
 海洋与大气通过物质交换和能量传输等相互作用,对全球水热平衡产生重要影响。如图示意1997年太平洋局部海域海洋表层温度与多年平均温度差值等值线。据此完成4~5题。
4.关于海 气相互作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大气是海洋根本的热量来源
B.大气参与陆上内循环影响海水性质
C.海洋通过蒸发向大气提供营养元素
D.海洋浮游植物通过光合作用缓解大气温室效应
5.1997年,赤道太平洋沿岸(  )
A.西侧洪涝灾害概率增大
B.东侧降水增多
C.秘鲁渔场产量剧增
D.东南信风偏强
D
B
解析:第4题,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太阳辐射是海洋根本的热量来源,A错误;大气参与海陆间水循环影响海水性质,B错误;海洋通过蒸发向大气提供水汽,C错误;海洋浮游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缓解温室效应,D正确。故选D。第5题,读图可知,1997年太平洋东部即南美洲太平洋沿岸海水异常增温,可判断出现了厄尔尼诺现象,此时赤道太平洋沿岸西侧形成下沉气流,降水减少,可能出现旱灾及森林火灾,A错误;东侧形成上升气流,降水增多,出现洪涝灾害,B正确;秘鲁沿岸上升流减弱,渔场减产,C错误;东南信风减弱,D错误。故选B。(共34张PPT)
第一节 陆地水体及其相互关系
新课学前预习
互动释疑解惑
课堂达标检测
新课学前预习
【最新课标要求】 运用资料,说明陆地水体及其相互关系。
核心素养定位
1.结合实例,说出陆地水体的类型;(综合思维)
2.运用图表资料,理解陆地水体之间的补给关系,明确河流的补给类型及特点、原因。(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区域认知)
知识体系导引
知识点一 陆地水体的组成
1.陆地水的概念
陆地水是陆地上     ,指存在于    、湖泊、    、沼泽和    的水体。
2.陆地水体的组成
水体的总称
河流
冰川
地下
咸水
淡水
极地
高纬度
高海拔
3.陆地水的利用
目前可供人类生产、生活直接利用的淡水主要来自    、
     和      。
河流水
淡水湖泊水
浅层地下淡水
知识点二 陆地水体之间的联系
1.各水体之间的关系
陆地上的各种水体是    的,它们彼此之间通过    而相互联系。
2.河流的补给
(1)概念:河流的补给是指河水的    。
(2)分类
①雨水补给:流量受   的影响显著,汛期与  一致。
②冰雪融水补给:流量受   的影响,汛期与    一致。
③地下水补给:水量比较    ;地下水与河流水,因为水位变化还可能    。
④湖泊水补给:河流与其沿途的湖泊也常具有    的关系,汛期湖泊能够    河流的洪水,枯水期湖泊水能够    河流水。
不断运动
补给
来源
降水量
雨季
气温
高温期
稳定
相互补给
相互补给
吸纳
补充
思维拓展
地下水或湖泊水补给
(1)地下水补给(稳定)
①湖泊水补给:对湖泊以下河段起调节作用,延缓并削减洪峰。
②地下水补给:河流稳定且可靠的补给来源,与河流有互补作用。
(2)河流水与地下水的单向补给
有些河流水与地下水并不是互补关系,如黄河下游。黄河下游为“地上河”,河流水位无论在丰水期还是在枯水期,均高于其两侧的地下水位,于是就出现了河流水单向补给地下水的现象。
规律总结
河流补给类型的判断技巧
(1)依据河流所在的地区判断
我国东部季风区河流以雨水补给为主;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以高山冰雪融水补给为主;云贵高原地区地下水补给较多;东北地区的河流有春汛和夏汛两个汛期,春汛是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形成的,夏汛是雨水补给形成的。
(2)依据径流变化过程判断
以雨水补给为主的河流,径流量变化较大,其径流量的变化随降水的变化而变化;以冰川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其径流量随气温的变化而变化,高峰在夏季;以地下水补给为主的河流,径流量相对平稳;湖泊对河流具有调节作用,使径流量变化较小;春季有明显汛期的一般是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造成的。
互动释疑解惑
重点一 陆地水体的组成
情境探究
湿地是地球上水陆交接、相互作用形成的一种独特的生态系统,它与森林、海洋并称三大生态系统。湿地覆盖地球表面积虽然仅占约6%,却为地球上20%的物种提供了生存环境,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如多种多样的水产品、禽畜产品、谷物、药材等。
国际上将每年的2月2日定为“世界湿地日”,旨在通过主题式的纪念活动倡导人们保护湿地。在我国一些地方,由于围垦造田、环境污染、工程建设、生物资源和水资源过度利用等人为活动,导致湿地生态系统退化严重,湿地功能降低甚至部分丧失。因此,通过立法对湿地进行保护、恢复和重建,是一项非常紧迫的任务。
(1)为什么湿地被称为“地球之肾”?




(2)分析造成湿地退化的原因有哪些?
湿地具有调节径流、蓄洪防旱、调节气候、控制污染、净化水体、释放氧气、美化环境、控制土壤侵蚀、促淤造陆、维持生物多样性、提供丰富的资源等功能,所以被称为“地球之肾”。
①自然原因
气候干旱,蒸发旺盛,使干旱、半干旱地区湿地减少;海岸侵蚀,使滩涂湿地不断损失减少;沉积物自然充满湖沼。
②人为原因
围垦湿地造田、城镇及水利工程建设,填海造陆等大量占用湿地;环境污染、旅游开发、生物资源和水资源过度利用等人为活动对湿地生态造成破坏。
(3)讨论分析应采取什么措施防治湿地的破坏?
①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好现存的天然湿地。
②对已经围垦的湿地逐步退耕还湿。
③采取工程措施,恢复已经破坏的湿地。
④营造有利于湿地保护的法制条件。
⑤建立湿地资源信息库。
知能升华
湿地:湿地是地球上水陆交接、相互作用形成的一种独特的生态系统,它与森林、海洋并称三大生态系统。
湿地功能:湿地在调节径流、抵御洪水、蓄洪防旱、控制污染、调节气候、控制土壤侵蚀、促淤造陆、美化环境和维持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具有其他系统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被誉为“地球之肾”。湿地覆盖地球表面积虽然仅占约6%,却为地球上20%的物种提供了生存环境,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如多种多样的水产品、禽畜产品、谷物、药材等。
学以致用
 玛曲湿地位于甘肃甘南西南部、青藏高原东端,是青藏高原上最大的高寒沼泽湿地,黄河流
经此处,被誉为“黄河蓄水
池”。近年来,由于受自然
因素和人为因素影响,玛曲
湿地大面积干涸和萎缩,湿
地功能退化,制约了牧区的
经济发展,直接威胁黄河流
域的生态安全。结合图文资
料,完成1~3题。
1.玛曲湿地形成的原因是(  )
①地势周高中低,排水不畅 ②地下冻土阻碍地表水下渗 ③地处高纬地区,蒸发微弱 ④河道弯曲,支流、湖泊众多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玛曲湿地萎缩破坏,造成的影响是(  )
①涵养水源能力下降 ②加快水体净化的速度 ③生物多样性锐减 ④调节气候的能力下降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3.为了保护湿地资源,恢复黄河上游的生态环境,下列措施最合理的是(  )
A.停止一切人类活动 B.建立自然保护区
C.加大对污染的治理 D.草方格沙障治沙
B
C
B
解析:第1题,通过读图可知,玛曲湿地位于北纬30°~40°之间,属于中纬度地区,该地区蒸发微弱,是因为海拔高,气温低,③错误。由图中看出,该地位于黄河谷地,地势低洼排水不畅,且河道弯曲,支流湖泊众多,易形成湿地,①②④正确,故选B。第2题,湿地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净化水体、改善水质、保护生物多样性、调节局地气候等作用。湿地萎缩会导致水体净化速度减慢,水质下降,涵养水源能力下降,生物多样性减少,调节气候能力下降等,②错误,①③④正确。故选C。第3题,玛曲湿地为高寒沼泽湿地,生态环境脆弱,湿地的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恢复难度较大,需要建立自然保护区,对其进行整体性生态保护才能起到治理效果,B正确。停止一切人类活动、加大对污染的治理或草方格沙障治沙不能从根本上治理当地的生态问题,A、C、D错误。故选B。
重点二 陆地水体之间的联系
情境探究
读图1和图2,完成下列要求。
(1)比较A、B两条河流径流量季节变化的异同点,分析其主要原因。






(2)判断A、B两条河流的主要补给类型。
相同点:二者径流量季节分配不均,夏季径流量大,冬季径流量小。不同点:A径流量季节变化更大;B径流量季节变化相对较小,且冬季出现断流。
主要原因:A河流以雨水补给为主,判断理由是河流的径流量随降水量的变化而变化,A河流域雨季在夏季,A河流汛期出现在夏季。B河流为永久性积雪和冰川融水补给为主,判断理由是河流径流量随气温的变化而变化,夏季气温最高,河流汛期出现在夏季。
A河流降水量大时径流量也大,说明主要以大气降水补给为主;B河流年降水量很少,且出现气温高时(夏季)流量大,说明主要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
知能升华
河流水的主要补给类型
主要补 给类型 补给 季节 主要影响因素 我国的主要 分布地区 径流量的季节变化
雨水 补给 一般以 夏秋两 季为主 ①降水量的多少; ②降水量的季节分配; ③降水量的年际变化 我国比较普遍,尤以东部季风区最为典型
季节性 积雪融 水补给 春季 ①气温高低; ②积雪多少 东北地区
高山冰 雪融水 补给 主要在 夏季 ①气温变化; ②积雪和冰川储量 西北和青藏高原地区
湖泊水 补给 全年 湖泊水位和河流水位的高低关系 普遍
地下水 补给 全年 地下水位和河流水位的高低关系 普遍 学以致用
  图甲为某区域水系图,图乙为①湖泊及与其相连②河段的水位变化图。读图,完成1~2题。
1.湖泊水补给河水的月份是(  )
①1月 ②7月 ③8月 ④11月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关于图中②河河水流动方向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1月—从东北流向西南 ②7月—从西南流向东北 
③8月—从东北流向西南 ④11月—从西南流向东北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D
C
解析:第1题,河流水和湖泊水是相互补给的关系,补给方向取决于两种水体水位的高低。读乙图可知,11月至次年5月,湖泊水的水位高于河流水位,此时段湖泊水补给河流水。1、11月符合题意。故选D。第2题,结合上题分析,11月至次年5月,湖泊水的水位高于河流水位,此时段湖泊水补给河流水,②河河水流动方向为从西南流向东北,①错,④对;6月至10月,河流水位高于湖泊水,此时段河流水补给湖泊水,②河河水流动方向为从东北流向西南,②错,③对。故选C。
课堂达标检测
1.20世纪90年代以前,第聂伯河夏、秋季径流量约为年总径流量的24%,冬季径流量约为年总径流量的15%。20世纪90年代以后,该河夏、秋季径流量约为年总径流量的32%,冬季径流量约为年总径流量的30%,但总径流量变化较小。下图为第聂伯河部分流域示意图。第聂伯河的主要补给类型是(  )

A.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
B.雨水补给
C.冰川融水补给
D.地下水补给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第聂伯河夏、秋季径流量约为年总径流量的24%,冬季径流量约为年总径流量的15%”,第聂伯河的春季径流量占比重最大,占到61%,主要补给类型是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A对。夏季补给量少,雨水补给不是主要因素,B错。源头没有高山冰川融水补给,C错。地下水补给稳定,不是主要因素,D错。所以选A。
  某河流水系发源于祁连山,流经山前冲积扇时,受地表物质组成的影响,由常年河转变为时令河,在冲积扇的边缘再次涌出成为常年河,最终消失于沙漠中的湖泊。下图为该水系示意图。据此完成2~4题。
2.该河流(  )
A.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径流量年际变化较小
B.以雨水补给为主,径流量年际变化较大
C.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径流量季节变化较小
D.以雨水补给为主,径流量季节变化较大
3.河流在甲处由常年河转变为时令河,主要是因为(  )
A.蒸发旺盛 B.引河水灌溉
C.补给水源减少 D.河水下渗
4.从甲处至乙处的地下径流(  )
A.水质变差 B.埋深变浅
C.流速变快 D.水量骤减
A 
D
B
解析:第2题,由题目信息可知,该河流发源于祁连山,位于非季风区,又有时令河存在,说明该河流的主要补给水源是高山冰雪融水,B、D错误。冰雪融水补给主要受气温影响,补给的季节变化较大,但年际变化小,A正确,C错误。故选A。第3题,由题干信息:该河流“流经山前冲积扇时,受地表物质组成的影响,由常年河转变为时令河”可知变化原因是由地表物质引起的,甲处与该区域其他地区蒸发差异小,A错误。甲处位于冲积扇扇顶,位于出山口处,引水灌溉应该先使河流下游变成时令河,B错误。流经甲处补给水源并未减少,C错误。冲积扇扇顶颗粒物较大,孔隙度高,地表水容易下渗,转化为地下水,由常年河转化为时令河,D正确。故选D。第4题,由于处在地下,自甲处流向乙处的地下径流较少受到污染,因此水质较好,A错误。一般情况下冲积扇顶部地下水埋藏较深,向扇缘处埋深越来越浅,最终自然出露,B正确。冲积扇扇体越向下游,落差越小,流速越慢,C错误。地下水蒸发损失量少,水量变化不大且乙处由于受地下水补给范围较大,地下水水量可能较多,D错误。故选B。
5.挠力河是乌苏里江左岸的较大支流之一,其上游建有龙头桥水库,中下游流经三江平原腹地。近年来,挠力河流域的湿地大面积萎缩,下图为挠力河流域示意图。挠力河流域(  )

A.含沙量较大
B.中下游地区水流湍急
C.有凌汛现象
D.径流量季节变化较小
答案:C
解析:挠力河流域有多处湿地自然保护区,植被覆盖率高,河流含沙量小,A错误;中下游地区地形较为平坦,流速缓慢,B错误;该河流域纬度较高,河流有结冰期,且河流由较低纬度向较高纬度流动,有凌汛,C正确;该地位于温带季风气候区,降水的季节变化大,河流径流量季节变化大,D错误。故选C。
6.伊犁河是发源于天山山脉的一条内流河,该河的汛期主要出现在(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答案:B
解析:伊犁河是发源于天山山脉的一条内流河,该流域深居内陆,气候比较干旱,水源补给主要来自高山冰雪融水。夏季,随着气温升高,高山冰雪融化,河流水量增多,形成汛期,夏季过后,河流水量逐渐减少,甚至出现断流,B正确,A、C、D错误。故选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