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2张PPT)
单元综合提升二
核心知识必备
1.岩石的类型:组成岩石圈的岩石按其成因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型。
2.岩石圈物质循环:地球内部的岩浆,在岩浆活动过程中上升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地表岩石在阳光、流水、风、海浪等外力作用下,被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并经过固结成岩作用形成沉积岩。已经生成的岩石,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发生成分和性质的改变,形成变质岩。各类岩石在地下深处发生重熔,又形成新的岩浆。
3.内力作用
定义:指来自地球内部的作用力。
表现形式:构造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等。
4.外力作用:外力是指地球外部的作用力,其能量主要来自于太阳能、地球重力能等,主要通过风、流水、冰川、海浪、生物等作用改造地表形态,其表现形式主要有风化、侵蚀、搬运、堆积等。
5.地表形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人口分布、聚落形成、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风俗习惯、文化传播等方面。
6.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改造:直接塑造地表形态,间接影响地表形态。
学科技能突破
地质剖面图的判读
地质剖面图是对某一地质构造所作的垂直剖面图,包括地质地貌示意图、地貌景观和地质剖面图、褶皱和断层构造示意图等。判读内容主要是根据地质剖面图判读地球内部的圈层构造、背斜和向斜的形态特征、地层形态和发展演变等,或分析并判断该地区的岩石类型及其矿产分布状况等。
1.熟悉典型图示
地质剖面图既可以体现静态的结构特征,也可以反映动态的演变过程。正确判读的关键是明确各种地质构造、地壳运动和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
2.岩层新老关系的判断方法
(1)根据地层层序规律确定沉积岩是受沉积作用而形成的,因而一般规律是岩层越老,其位置越靠下,岩层越新,其位置越靠上,即越接近地表。如图2中Ⅲ岩层位置靠下,岩层较老,Ⅰ岩层位置靠上,岩层较新。
(2)根据生物进化规律判读。由于生物进化总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因此保存复杂、高级生物化石的岩层新,那些保存简单、低级生物化石的岩层老。
(3)根据岩层的接触关系确定。岩浆岩可以按照其与沉积岩的关系来判断,喷出岩的形成晚于其所切穿的岩层,侵入岩晚于其所在的岩层。如图2中岩层Ⅳ形成晚于其所切穿的岩层Ⅲ和Ⅱ。变质岩是在变质作用下形成的,而这多是在岩浆活动的影响下形成,因而变质岩的形成晚于与其相邻的岩石。
(4)根据海底岩石形成和扩张过程判断。如果海底岩石离海岭越近,其形成的地质年代越晚,离海岭越远,其形成的地质年代越早;或者说离海沟越近,形成的地质年代越早,离海沟越远,形成的地质年代越晚。注意进行上述判断时参照的必须是同一个海岭或者海沟。
3.地质构造判断方法
(1)看岩层是否连续。褶皱由连续的褶曲组成,如图1中的乙、丙为由连续的褶曲组成的褶皱。
(2)看岩层的形态和地貌形态。岩层向上拱起一般为背斜,未侵蚀前常成山岭(如图1中乙);岩层向下弯曲一般为向斜(如图1中丙),未沉积前常成谷地或盆地。
(3)看岩层的新老关系。核老翼新为背斜,核新翼老为向斜,这是判断背斜与向斜最可靠的依据。
(4)看岩层是否受力破裂且沿断裂面有明显的相对位移,即岩块是否有相对上升或下降运动。如图1中甲处,图2中Ⅱ处均为断层,若只有破裂而无位移,只能称为断裂而不能称为断层。
4.地壳运动性质的判断方法
(1)若出现大面积成层岩石,说明地壳处于下沉运动中。
(2)若上覆岩层发生侵蚀,说明地壳处于上升运动中。
(3)若某个年代的岩层缺失,说明该年代该地区地壳上升没有接受沉积,或者说明该年代地壳下沉形成了沉积岩,后来地壳上升,形成的岩层又被侵蚀掉。
学以致用
下图是某地岩层水平分布图。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甲处所示构造地貌最有可能是( )
A.背斜山脊 B.向斜山脊
C.背斜山谷 D.向斜山谷
2.(易错题)沿ab剖面线的剖面图是( )
B
A
解析:第1题,由等高线“凸低为高”的规律可知,甲处为山脊:由岩层分布可知,甲处岩层中间新、两翼老,地质构造为向斜,故选B项。第2题,a点海拔为150~200 m,b点海拔为0~50 m,且依据等高线“凸高为低,凸低为高”的规律,确定沿ab剖面线地势起伏如A图所示,故选A项。本题组出错的原因是不能正确判读等高线图。(共37张PPT)
第二节 地形变化的动力
新课学前预习
互动释疑解惑
课堂达标检测
新课学前预习
【最新课标要求】 运用资料,说明内外力作用。
核心素养定位
1.结合地表形态图,掌握地质构造及其原因;(综合思维,区域认知)
2.运用图表资料,理解板块构造,火山喷发及其影响;(综合思维,区域认知)
3.结合实例,掌握内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和形成的地貌。(综合思维,区域认知)
知识体系导引
知识点一 内力与地表形态的变化
1.内力作用
内力是指来自 的作用力。
表现形式: 、 、 等。
在自然界中,有些内力作用表现得很剧烈,如 、地震等,可以在 改变地表形态;有些内力作用则进行得非常缓慢,短时期内不易察觉,但是经过长期的作用,会使地表形态产生显著的变化。
地球内部
构造运动
岩浆活动
变质作用
火山喷发
瞬间
2.构造运动
(1)水平运动
指 或者岩石圈块体大致 于地球表面的运动,常形成巨大的 或 。
(2)垂直运动
指 或者岩石圈块体 于地球表面方向的 或 运动,它使地面发生大规模的 或 。
地壳
平行
褶皱山系
断裂带
地壳
垂直
上升
下降
隆升
下沉
(3)地质构造
①构造运动引起岩层永久性的 或 ,称为地质构造。最常见的地质构造是 和 。
②褶皱:构造运动产生的强大 ,使岩层发生弯曲变形,形成褶皱。褶皱有 和 两种基本形态。 岩层向上拱起,在地貌上常形成 ; 岩层向下弯曲,在地貌上常成为________
或 。但是,有时 顶部因受 作用,裂隙比较发育,反而容易遭受侵蚀而成为 ;而有时向斜槽部因受 ,岩层变得 ,不易遭受侵蚀而成为 。
③断层:构造运动产生的强大 、 等作用力, 了岩层所能承受的强度,致使岩层发生 ,并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 、 ,就形成断层。断层可以形成 、 、
________等地貌。
变形
变位
褶皱
断层
挤压力
背斜
向斜
背斜
山岭
向斜
谷地
盆地
背斜
张力
谷地
挤压
紧实
山岭
压力
张力
超过
断裂
错动
位移
断块山
沟谷
陡崖
(4)构造运动的实践意义
研究地质构造,对于 、 、 等具有指导意义。例如, 、天然气多储存于 中;在向斜盆地中往往较易找到 ; 、 应尽量避开 。
找矿
找水
工程建设
石油
背斜构造
地下水
隧道
水库建设
断层
易误辨析
1.各种内力作用的差异
有些内力作用进行得很快,如火山爆发(基拉韦厄火山大爆发)、地震,可以瞬间改变地表形态;有些内力作用进行得慢,不易被人察觉,但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会使地表形态发生显著变化。
2.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的区别
(1)地质构造是地壳运动导致的岩层变形变位,它是地壳运动的“足迹”;地质构造是构造地貌形成和发育的基础。主要有褶皱(向斜、背斜)、断层(地堑、地垒)。
(2)构造地貌是由地质构造形成的地表形态特征,它的主要类型有山地、谷地、平原、盆地、陡崖等。特别注意向斜谷、向斜山、背斜山、背斜谷、断块山、断层谷、断层崖、断陷盆地等均为地貌类型。
知识点二 外力与地表形态的变化
1.外力作用
外力是指地球 的作用力,其能量主要来自于 、
等,主要通过风、流水、 、海浪、生物等作用改造地表形态,其表现形式主要有风化、侵蚀、 、堆积等。外力通过风化、侵蚀作用对地表进行破坏,并将破坏了的物质从高处搬运到 堆积起来,从长时间、大范围来看,其结果往往使地表由起伏趋向 。
外部
太阳能
地球重力能
冰川
搬运
低处
和缓
2.风化
(1)在 、水、大气及生物的作用下,其物理、 性质发生变化的过程叫风化作用。
(2)风化作用通常分为物理风化、 风化和生物风化三种类型。
物理风化是指岩石在外力作用下其 性状发生变化的过程。化学风化是指岩石在外力作用下其 性质发生变化的过程。生物风化是指岩石受 活动的影响发生物理性状、化学性质变化的过程。
(3)风化作用的结果是使岩石变成松散的碎屑风化物,如果风化物残留原地,则称为 。风化作用为 作用准备了条件。风化产物也为土壤的形成提供了 。
太阳辐射
化学
化学
物理
化学
生物
风化壳
侵蚀
物质基础
3.侵蚀和搬运
(1)侵蚀作用
定义:是指地表岩石和 等物质受到外力作用而发生 、溶解和破坏,且发生位移的过程。
作用类型: 侵蚀、 侵蚀、冰川侵蚀、海水侵蚀等。
(2)搬运作用
定义:风化和侵蚀作用产生的各种物质,在自然力作用下,发生进一步较长距离 的过程。
作用类型: 搬运、 搬运、冰川搬运、海水搬运等。
4.堆积
定义:岩石风化和侵蚀后的产物在外力的搬运途中,由于搬运能力____
等原因不再继续搬运而发生 、 的过程。
作用类型: 堆积、 堆积、冰川堆积、海水堆积等。
土壤
松散
流水
风力
位移
流水
风力
减弱
沉淀
沉积
流水
风力
思维拓展
根据堆积地貌判断风向
(1)根据沙丘判断风向。沙丘的缓坡为迎风坡,如图1;
(2)根据堆积物的大小判断风向。堆积物颗粒由大到小的方向即风向,如图2。
互动释疑解惑
重点一 内力与地表形态的变化
情境探究
冰岛是坐落在北大西洋中脊上的一个岛屿。组成冰岛的岩石都是岩浆岩,仅从地表看,冰岛似乎完全由火山喷发形成。然而,地质学家在冰岛的大西洋中脊上发现了古老的火山岩,测年数据表明其年龄值达1 300万年,如果按照板块构造学说,那么大西洋中脊上的火山岩都应该是火山新喷发出来的,年龄值应该为零(或没有)。同时,有人认为冰岛应该是从遥远的南方漂移过来的,并提供了一些相关证据。据此回答1~2题。
1.根据板块构造学说可知,冰岛( )
A.是从西南方向漂移过来的
B.位于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大西洋中脊上
C.位于板块张裂处,由火山喷发而成
D.是由被西南风吹来的火山喷发物沉积形成
2.有人认为冰岛应该是从遥远的南方漂移过来的,下列最可能成为此观点证据的是( )
A.大西洋中脊上的巨大断层
B.位于板块张裂边界处
C.厚达300 m的深海沉积物
D.亚热带和温带的古植物及其孢粉沉积
C
D
解析:第1题,据材料“如果按照板块构造学说,那么大西洋中脊上的火山岩都应该是火山新喷发出来的”可知,冰岛应由火山喷发而成,且位于美洲板块和亚欧板块的张裂处,故选C。第2题,冰岛地处北极圈附近,纬度较高,气温较低,若认为冰岛应该是从遥远的南方漂移过来的,则有可能存在低纬度地区的植物,如地层中有亚热带和温带的古植物及其孢粉沉积,故选D。
知能升华
板块构造学说
1.基本观点
(1)地球的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而是被海岭、海沟等断裂构造带分割成若干单元,称为板块。全球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如上图所示,大板块又可以划分为若干小板块。
(2)板块是不断运动的: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处于不断运动中。一般来说,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
注意:六大板块除太平洋板块几乎只包括海洋外,其余五个板块里既有陆地又有海洋。
(3)板块运动与地貌
①板块张裂(生长边界):
陆地板块内部张裂形成大裂谷或海洋,如东非大裂谷、红海;
海洋中板块张裂地带常形成大洋中脊,如大西洋中脊。
②板块相撞(消亡边界):
a.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相互挤压碰撞,形成高峻山脉和巨大高原,如青藏高原、喜马拉雅山、阿尔卑斯山。
b.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相互挤压碰撞,大洋板块因密度较大、位置较低,便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这里往往形成海沟(它是海洋中最深的地方);大陆板块受挤上拱,隆升并形成岛弧和海岸山脉,如马里亚纳海沟、日本岛弧、安第斯山脉。
2.部分地形区的板块位置
(1)大褶皱山系、大岛弧链多是消亡边界,如阿尔卑斯山脉、喜马拉雅山脉、安第斯山脉、日本群岛、马来群岛、新西兰等均是由两大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
(2)澳大利亚、南亚、阿拉伯半岛、印度群岛、斯里兰卡岛、塔斯马尼亚岛属于印度洋板块;格陵兰岛、西印度群岛、火地岛属于美洲板块。
(3)冰岛(大西洋“S”形海岭上)——生长边界;新西兰南北二岛——消亡边界。
(4)科迪勒拉山系:海岸山脉和落基山脉为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形成,安第斯山脉为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形成。
学以致用
下图为全球板块分布的局部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
1.甲、乙两陆地分别属于( )
A.亚欧板块、非洲板块
B.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
C.非洲板块、太平洋板块
D.美洲板块、亚欧板块
2.M、N两处板块边界类型图示依次是( )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①
B
D
解析:第1题,读图甲地是阿拉伯半岛,属于印度洋板块,乙地位于非洲大陆,属于非洲板块,排除A、C、D,选项B符合题意。第2题,根据所学知识M位于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生长边界,对应图示②;N位于非洲板块和亚欧板块的消亡边界,对应示意图①,故该题选D。
重点二 外力与地表形态的变化
情境探究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a表示 、b表示 、c表示 。
(2)图乙所示地貌是 ,其形成原因是 ,主要分布于 。图丙所示地貌是 ,其形成原因是 ,多分布于 。
(3)图乙所示地貌,以面积大小论,我国的 地区面积最大;图丙表示的地貌,从地区分布来看,我国的 地区较为典型。
风化作用
搬运作用
堆积作用
三角洲
流水沉积作用
河流入海口
风蚀蘑菇
风力侵蚀作用
干旱地区
东部沿海
西北内陆干旱
知能升华
主要外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外力作用 形成的地貌形态 分布地区
风化作用 使地表岩石破坏,碎屑物残留在地表,形成风化壳(注:土壤是在风化壳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 普遍(例:花岗岩的球状风化)
侵蚀作用 风力 侵蚀 风力吹蚀和磨蚀,形成戈壁、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 干旱、半干旱地区(例:雅丹地貌)
流水侵蚀 侵蚀 使谷地、河床加深加宽,形成“V”型谷,使坡面破碎,形成沟壑纵横的地表形态。“红色沙漠”“石漠化” 湿润、半湿润地区(例:长江三峡、黄土高原地表千沟万壑)
溶蚀 形成漏斗、地下暗河、溶洞、石林、峰林等喀斯特地貌,一般地表崎岖,地表水易渗漏 可溶性岩石(石灰岩)分布地区(例:桂林山水、路南石林)
冰川侵蚀 形成冰斗、角峰、“U”型谷、冰蚀平原、冰蚀洼地等 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度地区(例:挪威峡湾、中欧—东欧平原、千湖之国—芬兰)
海浪侵蚀 形成海蚀柱、海蚀崖、海蚀穴、海蚀平台等海蚀地貌 滨海地带
堆 积 作 用 冰川堆积 杂乱堆积、形成冰碛地貌 颗粒大、密度大的先沉积,颗粒小、密度小的后沉积(具有明显的分选性)
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度地区
流水堆积 形成冲积扇(出山口)、三角洲(河口)、冲积平原(中下游) 出山口和河流的中下游(例:黄河三角洲、恒河平原等)
风力堆积 形成沙丘(静止沙丘、移动沙丘)和沙漠边缘的黄土堆积 干旱内陆及邻近地区(例:塔克拉玛干沙漠里的沙丘、黄土高原的黄土)
海浪堆积 形成沙滩等海岸地貌 滨海地带
学以致用
洪积扇是河流、沟谷的洪水流出山口进入平坦地区后,因坡度骤减,水流搬运能力降低,碎屑物质堆积而形成的扇形堆积体。如图示意贺兰山东麓洪积扇的分布,除甲地
洪积扇外,其余洪积扇堆积物均以
砾石为主。贺兰山东麓南部大多数
洪积扇耕地较少,且耕地主要分布
在洪积扇边缘。据此完成1~3题。
1.贺兰山东麓洪积扇集中连片分布的主要原因是贺兰山东坡( )
A.坡度和缓 B.岩石裸露
C.河流、沟谷众多 D.降水集中
2.与其他洪积扇相比,甲地洪积扇堆积物中砾石较少的原因主要是( )
①降水较少 ②山地相对高度较小 ③河流较长 ④风化物粒径较小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3.贺兰山东麓南部大多数洪积扇耕地较少的主要原因是( )
A.海拔较高 B.土层浅薄
C.光照不足 D.水源缺乏
C
B
B
解析:第1题,据材料可知,洪积扇是河流、沟谷的洪水流出山口进入平坦地区后形成的,山地中河流多、沟谷多、降水丰富是其形成的必要条件。洪积扇集中连片分布与山体的坡度和植被覆盖率关系不大;降水集中并不能代表降水多。第2题,砾石颗粒较大,甲地洪积扇堆积物中砾石较少,说明流水搬运能力较弱,沉积能力较强。山地相对高度小会导致水流速度较慢,流水搬运能力较弱;河流流程较长,大颗粒的砾石在河流的中上游沉积。第3题,据图可知,贺兰山东麓南部山地高差大,坡度陡,河流搬运能力强,沉积物颗粒大,土壤较少,土层浅薄。
课堂达标检测
下图为广西桂林某地的景观图。据此完成1~2题。
1.形成该地貌景观的主要作用是( )
A.风力侵蚀 B.流水溶蚀
C.风力沉积 D.波浪沉积
2.关于图示地貌景观特征的描述,
正确的是( )
A.地形平缓,形似折扇
B.高耸尖锐,脊似刀刃
C.千沟万壑,植被稀疏
D.峰峦叠嶂,青树翠蔓
B
D
解析:第1题,“广西桂林某地的景观图”为广西喀斯特地貌景观——桂林山水,形成该地貌景观的主要作用是流水溶蚀,B正确。广西降水较多,风力作用较弱,A、C错误。该地貌属于外力侵蚀地貌,而非沉积地貌,与波浪沉积无关,D错误。故选B。第2题,广西喀斯特地貌景观——桂林山水地貌景观特征结合图片可知“峰峦叠嶂,青树翠蔓”是较贴切的描述,D正确。“地形平缓,形似折扇”描述的是冲积扇或三角洲地貌,A错误。“高耸尖锐,脊似刀刃”是冰川地貌,B错误。“千沟万壑,植被稀疏”描述的是黄土高原地貌特征,C错误。故选D。
下图为某地区地质构造示意图。据此完成3~4题。
3.下列正确的是( )
A.断层①形成时间早于岩层②
B.形成③④的内力作用相同
C.在所有数字中⑤形成最晚
D.岩层⑥形成时间早于断层①
4.图示地区( )
A.a处地质构造具有良好储水条件
B.b处的岩石可用作优质石材
C.c处有河流流经,适宜建坝蓄水
D.d处的石灰岩形成喀斯特地貌
D
D
解析:第3题,地层②出现了错位,说明断层①形成时间晚于岩层②,A错误。③为变质岩,受变质作用形成,④为岩浆岩,是岩浆上升冷凝作用形成,因此形成③④的内力作用不同,B错误。⑤的形成时间比④③②⑥晚,但是①与⑤的形成时间比较,根据已知信息,无法判断,C错误。岩层⑥出现断裂,且出现相对下降,所以岩层⑥形成时间早于断层①,D正确。故选D。第4题,从图中可以看出,a处为背斜,具有良好的储油气条件,但不是良好的储水构造,A错误。b处为喷出岩,多气孔,不适宜作优质石材,B错误。c处位于断层处,地质条件不稳定,不适宜建坝蓄水,C错误。d处的石灰岩受流水的溶蚀作用,形成钟乳石等喀斯特地貌,D正确。故选D。
下图为某岛屿地质地貌示意图。据此回答5~6题。
5.甲处属于( )
A.背斜山 B.背斜谷
C.向斜山 D.向斜谷
6.该图中矿床最可能是( )
A.大理石 B.天然气
C.煤炭 D.石油
B
A
解析:第5题,甲处构造呈拱形结构,中心岩层较两翼岩层老是背斜构造;从地表形态看为谷地,背斜顶部受张力容易被侵蚀形成谷地,是背斜谷,选B正确。第6题,图示矿产是存在于花岗岩和石灰岩之间,受花岗岩侵入影响,石灰岩在高温高压作用下发生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大理岩是变质岩;天然气、煤炭、石油只能存在于沉积岩层中,选A正确。(共36张PPT)
第三节 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
新课学前预习
互动释疑解惑
课堂达标检测
新课学前预习
【最新课标要求】 运用资料,说明地表形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及人类对地表形态的改造。
核心素养定位
1.结合实例,掌握不同地表形态对聚落的形成,分布,发展以及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
2.结合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改造。(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
知识体系导引
知识点一 地表形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主要表现在 、 、 、 、风俗习惯、文化传播等方面。
1.对人口分布的影响
分布:世界人口密集区多分布于 纬度的 平原。相反,地表崎岖的山地、寒冷干燥的高原人烟稀少,山区居民一般居住在
或 。
人口分布
聚落形成
工农业生产
交通运输
中低
沿海
河谷
山间盆地
2.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1)海拔较低的平原对农业生产的 较小。
(2)山地由于地面 大,不太适合大面积耕作,海拔较低、水热条件好的地方适合 发展。
(3)海拔高、水热条件不足的高原地区,只能因地制宜发展 。
(4)地表坡度越大,土壤越易受到 ,通常坡度超过 ,就要修筑梯田才能耕作;如果超过 ,就不适宜发展种植业,而应发展 或进行自然保护。
(5)坡向会造成 和 条件的差异,从而影响植物生长。
限制
坡度
林业
高寒农牧业
侵蚀
7°
25°
林业
太阳辐射
水分
3.对运输方式的影响
(1)一望无际的平原:建筑成本比较 ,线路密度 。
(2)河网密布的平原:修筑公路、铁路需要架设桥梁,避开 ; 比较发达。
(3)山区地面起伏大,修筑公路、铁路的 及 难度大,交通运输受到较大的限制。
(4)山区的交通线往往 前行,在坡度 的山地常见到“ ”字形的公路。
低
较大
沼泽地
内河航运
成本
技术
迂回
较陡
之
思维拓展
影响交通线路分布的因素
(1)自然因素:地形,气候,水文等。在自然条件中,地形对交通线路的影响尤为深刻。
(2)社会经济因素:人口,资源,城镇分布,工农业生产水平,科学技术水平等。
知识点二 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改造
1.直接塑造地表形态
人类活动能够直接塑造地表形态,或干预地貌发展 ,改变地貌发育 。
(1)在丘陵地区修建梯田,可减缓 的侵蚀作用。
(2)修筑堤坝,会改变下游河道的 条件,从而改变下游河道的侵蚀、堆积过程及其形态,并改变和影响 的发展方向。
(3)填海造陆、建设人工岛、修筑海堤,不仅改变了 的形态,而且形成了新的 地貌。
(4)工程建设中挖方或填方会人为造成 或 。
(5)采石、釆矿会改变地表形态,而堆放矸石、废矿石等会形成
等。
过程
方向
流水
水沙
冲积平原
海岸线
人工
陡坡
洼地
人造丘冈
2.间接影响地表形态
人类活动能够改变地表形态发育的 ,间接加速或延缓地表形态变化的 。
(1) 植被会加速地表侵蚀, 则能降低地表侵蚀的速度;
(2)大量 ,会导致河流水量减少,使河流 、
状况发生改变;
(3)营造防护林,会抑制风沙的 与 ,减缓甚至终止 地貌的形成与发展等。
条件
过程
破坏
植树种草
引用河水
侵蚀
沉积
侵蚀
沉积
风沙
3.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人类活动既受到 的影响,也在不断地 着地表形态。此外,地表形态演化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地质灾害严重 着人类的生存和生活,人类对地表形态的改变又可能 地质灾害的发生。随着世界人口增长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将变得更加 。人类必须认识和遵循地表形态发展变化的 , ,趋利避害,使地表形态的改变向着有利于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向发展。
地表形态
改变
威胁
加剧
广泛与深刻
客观规律
因地制宜
重点总结
1.交通线路选线的基本原则
充分考虑沿线的自然、经济、社会、交通、技术、生态等因素的综合影响,选择有利地形,避开不利地段,尽可能降低工程造价,设法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地形等自然条件对交通线路建设的影响越来越小。现阶段,重要交通线建设时桥梁、隧道工程量越来越大,主要是考虑缩短距离,提高运输效率,也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节约耕地。
2.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此外,地势平坦的地区,有利于大规模机械化作业,农业更易向专业化、规模化、商品化方向发展,如我国的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而地形崎岖的地区,农业发展的规模会受到制约,如我国西南地区。
互动释疑解惑
重点一 地表形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情境探究
某校地理研究小组的同学为了解当地聚落分布特点和影响因素。经调查绘制了下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分析图中聚落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
(2)分析图中甲聚落规模最大的原因。
(3)随着人口的增加,丙村要扩建居民点。若只考虑沿着山前公路扩建,试比较说明在丙村东北方向和南偏西方向建设民居条件的差异。
大致沿山前等高线分布(或沿公路分布)。沿等高线,地形平坦(或交通方便)。
地势平坦且为公路相交处
东北方向:山前到公路间的区域较狭窄,相邻山坡比较陡,存在洪水、滑坡等灾害的隐患。南偏西方向:山前到公路间的区域较宽阔,可以使用的建筑用地较多,相邻山地比较和缓,一般不存在洪水、滑坡等灾害的隐患。
知能升华
地形对人口聚落的影响
对人口分布的影响 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对聚落形态的影响
一般情况,海拔越高,人口数量越少,密度越小; 平原、盆地、丘陵的人口密度较大,山区、高原的人口密度较小; 热带地区人口分布在海拔较高的地区 平原区是聚落分布的理想场所,聚落较多; 山区聚落较少,多分布于地势较低的河谷地区 平原地区多为群居式,聚落规模较大,呈带状(河流较多的平原区)和团状(河流较少的平原区);
山区聚落多为散居式,聚落规模较小,多分布于河流阶地、洪(冲)积扇和河漫滩平原、河谷地区
学以致用
读西藏山南地区图,完成1~2题。
1.西藏山南地区聚落主要分布
在( )
A.半山腰 B.三角洲平原
C.河谷地区 D.高山顶部
2.西藏山南地区聚落分布的成因是( )
A.水源丰富 B.地势平坦
C.气候温暖 D.便捷的内河航运
C
C
解析:第1题,高原地区聚落大多分布在深切河谷的河漫滩平原上,其原因是地势较低,气候较温暖,且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C正确。半山腰和高山顶部气温太低,西藏没有三角洲平原,A、B、D错误。故选C。第2题,青藏高原海拔较高,只有河谷地带地势相对较低,气候温暖,水源、地形和航运不是主导因素,C正确,A、B、D错误,故选C。
重点二 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改造
情境探究
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是明显的。为了谋求生存和发展,人类从来没有停止过改造周围环境的活动。人类对地表的改变,有些是合理的,有些则是不合理的,甚至是有害的。下图是我国某山区的梯田。
(1)我国山区多梯田。想一想,在开垦的梯田上耕作,与在坡地上直接耕作相比,哪一种方式更有利于水土保持?为什么?
(2)近半个世纪以来,日本填海造陆达200多平方千米,相当于3个香港岛的面积。填海造陆会给地表形态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在梯田上进行耕作有利于水土保持。
因为梯田是相对平整的地块,有利于耕、种、收等农业活动的进行,又有利于保土、保肥、保水。若在坡地上耕作,因坡度大极易造成水土流失、土层变薄、土地肥力下降,农业生产趋向恶性循环。
填海造陆是人工完成侵蚀、搬运、沉积的过程,与河流进行的自然过程无异,并进行得更快更强。因此,填海造陆能把陆地高度削低,使海面缩小,陆地扩大。
知能升华
地表形态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学以致用
小明到太行山深处的涉县王金庄进行研学旅行,他在日记中写道:清早起床,沿着陡峻的石板路往上走,看到村民们纷纷赶着驴上山耕作,体型矮小的驴背上驮着农具和一天劳作所需的生活必需品,抬头望去层层梯田,犹如天梯……如图是小明拍摄的涉县王金庄石堰梯田景观(石堰:用以挡水、溢流的石筑低坝)。
(1)分析王金庄发展石堰梯田的原因。
(2)简述村民主要用驴运输物品的原因。
地形坡度大,耕地面积小;石堰固坡,有利于保持水土;石料丰富,便于就地取材。
山高坡陡,交通不便;以农产品运输为主,运量小;驴体型小,适应山区负重爬坡;投入小,运输成本低。
解析:第(1)题,梯田主要是受地形的影响而形成的。由材料可知,王金庄地处太行山区,地形以山地为主,地势起伏较大,平地少,缺乏耕地,当地人将山坡改造成梯田来增加耕地面积;而当地的梯田又是特有的石堰梯田,则是因为采用石头修建成梯田比传统土质梯田在结构上更加坚硬结实,保水保土能力更强;再者,太行山区盛产石料,建设梯田便于就地取材。第(2)题,采用何种运输方式与当地的地形、运输需求等相关因素有关。结合材料可知,该地地势起伏大,交通不便,修建公路难度大,汽车等交通工具难以发挥作用;且当地运输物品主要为农产品,运量较小;驴的体型较小,负重爬坡能力强,养殖投入较少且易于饲养,运输成本较低。
课堂达标检测
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独流入海河流径流量较大,流程较短。此类河流所在小流域的生态、农业、城镇等要素多形成上游-中游-下游-滨海的四段式空间分布序列。下图为独流入海河流小流域生态、农业景观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
1.该类型小流域内( )
A.上游人口密集,小城镇广布
B.中游城镇均为河运集散地
C.下游易形成小流域中心城镇
D.滨海城镇职能以商业为主
2.该类型小流域在国土开发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
A.上游洪水威胁严重 B.中游地质灾害频发
C.下游水体污染加剧 D.滨海滩涂湿地锐减
C
D
解析:第1题,上游以生态景观和农业景观为主,主要是丘陵山区,人口稀疏,小城镇分布数量较少,A错误;中游城镇部分是河运集散地,并不是全部,B错误;读图分析,下游地势平坦,水运交通便利,易形成小流域中心城镇,C正确;滨海城镇多沙地,商业并不发达,D错误。故选C。第2题,上游地区地势落差较大,河流流速快,洪水威胁并不严重,A错误;中游地区多为河运集散地,地质灾害发生频率较小,B错误;河流下游地区城镇化水平较高,水体污染有所缓解,C错误;随着生态环境恶化,滨海滩涂湿地面积锐减,D正确。故选D。
在下图所示的区域内,准备修建从A城(120.5°E,28°N)到B城的公路。读图完成3~4题。
3.上图所示的四条备选线路方案中,最佳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4.一般来说,影响现代交通运输线路区位的主导因素是( )
A.地形 B.水文
C.气候 D.经济
C
D
解析:第3题,公路的选线原则是尽量少的穿越等高线,尽量与等高线平行。图中四条公路中,①、②线路距离较近,穿越等高线次数多,坡度较大,A、B错;③线路穿越等高线次数少,距离适中,C对;④距离太远,D错。故本题选C。第4题,一般来说,影响现代交通线路区位的主导因素是经济因素,是为了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D对。地形、水文、气候等自然因素不是主导因素,故本题选D。
5.不论是在古代还是当代,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都有着深刻的影响,古代乡村聚落多分布于河流两岸或交汇处的高亢之地,是因为( )
①土地肥沃,靠近河流,有利于农耕、畜牧、渔猎 ②地势较高,可避免洪水之患 ③雨热同期、气候优越 ④便于搬迁和居住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答案:A
解析:河流两岸多河流堆积地貌,洪积扇、冲积扇、河漫滩平原、三角洲平原,对河流流经地区的聚落分布均有比较明显的影响,这些地区地势相对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是人类居住的理想地区,①正确;但在河流中下游,尤其是河流汇合处,多洪水灾害,聚落位置宜选择在地势稍高的地区,②正确;分布在河流两岸或交汇处的高地,不是因为便于搬迁和居住,雨热同期、气候优越的应是平原地区,③④错误。故选A。
6.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说出A河段河谷横剖面的形态。
(2)联系所学知识,分析B地的地貌类型及形成过程。
(3)结合图示比较A、B两地聚落密度的大小。
呈“V”形。
地貌类型:洪(冲)积扇。形成过程:山区河流流出山口,流速减缓,其挟带的大量碎石和泥沙在山前堆积。
B地聚落密度大,A地聚落密度小。
解析:(1)由图可知,A河段位于山区,由于地势落差大,河流流速快,河流下蚀和溯源侵蚀明显,河谷呈“V”形。(2)由B地地貌类型图可知,该地貌位于河流出山口处,且呈扇形分布,可判断其为洪(冲)积扇。该地处于山区向平原的过渡地带,河流流速减缓,导致河流挟带的大量泥沙在山前堆积。(3)与A地相比,B地的自然条件更为优越,发展农业的条件好,聚落更为密集。(共38张PPT)
第一节 岩石圈的组成及物质循环
新课学前预习
互动释疑解惑
课堂达标检测
新课学前预习
【最新课标要求】 运用资料,说明岩石圈的组成及物质循环。
核心素养定位
1.运用图表资料,理解岩石的组成及特点;(综合思维,区域认知)
2.结合图文,判断岩石圈物质循环变式图。(综合思维)
知识体系导引
知识点一 岩石圈的组成
在地球表面,岩石无处不在,它形成了_____、________、山谷、洋底,它是人类生存必备的物质基础。
岩石的类型:组成岩石圈的岩石按其成因可分为岩浆岩、________和________三大类型。
1.岩浆岩
岩浆岩是__________的产物,岩浆在地下巨大的压力作用下,沿着地壳________地带侵入地壳上部或喷出地表,随着温度、压力变化,________而形成岩浆岩。常见的岩浆岩有________、________等。
山脉
丘陵
沉积岩
变质岩
岩浆活动
薄弱
冷却凝固
花岗岩
玄武岩
2.沉积岩
(1)形成过程
裸露在地表的岩石,在风吹、日晒、雨打以及生物作用下,逐渐成为砾石、沙子和泥土。这些碎屑物质被风、流水等搬运后_____下来,经过固结就形成了沉积岩。水中的化学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________反应,形成不溶于水的化合物而沉淀下来,经过________也可以形成沉积岩。
(2)特点:
具有______构造。
在岩层中有时能找到已经成为_____的古生物遗体(如贝壳、骨骼)或遗迹(如足迹、虫穴)。
(3)常见沉积岩:________、________、页岩等。
沉积
化学
固结
层理
化石
石灰岩
砂岩
3.变质岩
(1)形成过程
在________、高压作用下,地壳中原有岩石的成分、结构、构造发生变化的过程,叫作变质作用。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叫作变质岩。
(2)常见变质岩:
原有的岩石 变质后的岩石
石灰岩 ―→ ________
页岩 ―→ ________
花岗岩 ―→ ________
高温
大理岩
板岩
片麻岩
思维拓展
大理苍山多姿多彩的岩石
大理苍山世界地质公园位于云贵高原与横断山脉结合部位,是喜马拉雅造山带南延部分,被称为“世界屋脊的屋檐”。
该公园三大类岩石均有出露,尤以变质岩最为齐全,被誉为“变质岩的博物馆”。10亿年前,这里的古海盆中沉积了厚厚的砂岩、泥岩和石灰岩,地球早期的火山活动还形成了大量的火山岩。这些岩石不断地叠置加厚,在高温、高压下,处于深部的岩石发生变质作用,形成大陆基底,后来经过强烈隆升、挤压等作用,形成苍山。
这里的岩石原岩结构复杂,变质环境多样,变质程度有浅有深,既有在地下高温高压环境下产生的区域变质,也有遭到强烈挤压引起的动力变质,还有因岩浆侵入形成的热动力接触变质,因此苍山的变质岩种类丰富、色彩绚丽,其中以大理地名命名的大理岩最为著名。
知识点二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1.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
组成岩石圈的三大类岩石是可以相互______的,这种转化称为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地球内部的岩浆,在岩浆活动过程中上升________,形成岩浆岩。地表岩石在阳光、_____、____、海浪等________作用下,被______、_____、_____、_____,并经过________作用形成沉积岩。已经生成的岩石,在_______、______等条件下,发生______和________的改变,形成变质岩。各类岩石在地下深处发生________,又形成新的岩浆。如此周而复始,形成一个完整的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
转化
冷却凝固
流水
风
外力
风化
侵蚀
搬运
堆积
固结成岩
高温
高压
成分
性质
重熔
2.岩石圈物质循环的意义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是自然界重要的________循环之一。在这个循环过程中,形成了地球上丰富的__________,为人类生存提供了必备的__________;改变了__________,塑造了千姿百态的__________;实现了地区之间、圈层之间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并促使__________不断演化。
物质
矿产资源
物质条件
地表形态
地貌景观
物质交换
能量传输
自然环境
技巧点拨
岩石圈物质循环图及判读方法
判读方法
1.三个突破口
(1)各类岩石在地球内部经重熔再生都可以变成岩浆。
(2)岩浆岩只能由岩浆转化而来。
(3)岩浆岩、沉积岩可以经变质作用变成变质岩,岩浆岩、变质岩可以经外力作用变成沉积岩,但沉积岩、变质岩不可能直接变成岩浆岩。
2.两个技巧
(1)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中被三个箭头所指的肯定是岩浆。
(2)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中只被一个箭头所指的肯定是岩浆岩。
互动释疑解惑
重点一 岩石圈的组成
情境探究
下图中①②③④为沉积岩,⑤⑥为岩浆岩。读图,完成1~2题。
1.图中岩石形成的先后顺序最可能为( )
A.①②③④⑤⑥ B.⑤⑥④③②①
C.④③②①⑤⑥ D.④③②①⑥⑤
2.若①为石灰岩,则①与⑤的接触地带易形成( )
A.花岗岩 B.大理岩
C.页岩 D.砾岩
C
B
解析:第1题,分析该图可知,应该先有沉积岩,再有岩浆岩侵入,而岩浆岩比侵入的岩石形成时间还要晚,⑤侵入到①中,故⑤晚于①;⑥又将⑤破坏,故⑥较⑤晚;沉积岩越往下越老,故岩石形成的先后顺序为④③②①⑤⑥,故选C。第2题,由于⑤为岩浆岩,在其形成过程中会产生变质作用,故其附近岩石会产生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而①为石灰岩,其变质会形成大理岩,故选B。
知能升华
1.判断岩层新老关系的一般方法:
(1)沉积岩岩层的新老关系判断:①根据岩层层序判断(下层较老,上层较新);②根据生物化石判断(不同生物化石形成的年代不同)。
(2)其他岩层新老关系判断:①根据侵入岩侵入的岩层来判断(侵入岩形成晚于其所切穿的岩层);②根据断层来判断(若断层使得岩层发生断裂,则断层的时间晚于其岩层的形成时间)。
2.三类岩石的形成及特点
分类 形成 特点 常见岩石 应用举例
岩 浆 岩 喷出岩 岩浆在地下巨大压力作用下,沿着地壳薄弱地带喷出地表冷却凝固而成 有流纹或气孔构造 玄武岩、 流纹岩 花岗岩是坚固、美观的建筑材料和装饰材料;多种金属矿是工业生产的原料
侵入岩 岩浆在地下巨大压力作用下,沿着地壳薄弱地带侵入地壳上部,冷却凝固而成 矿物结晶颗粒较大 花岗岩
沉积岩 地表岩石在外力作用下,被风化成碎屑物质,再经风、流水等搬运后沉积起来,经过压紧固结作用而形成的岩石 具有层理构造,含有化石 石灰岩、页岩、砂岩、砾岩 石灰岩是建筑材料和化工原料;钾盐是化工原料;煤、石油是当前世界上最重要的能源
变质岩 原有岩石在岩浆活动、地壳运动产生的高温、高压作用下,其原来的成分、性质发生改变 片理构造 大理岩、板岩、石英岩、片麻岩 大理岩是建筑材料;变质岩铁矿是钢铁工业的重要原料
学以致用
1.新西兰南岛的千层岩公园中层次分明的薄饼岩石景观广受游客青睐,其岩石纹理成层状结构。该岩石种类最有可能是( )
A.变质岩 B.沉积岩
C.喷出岩 D.侵入岩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和图示(片)可知,薄饼岩石景观层次分明,岩石纹理成层状结构,这是层理构造,是沉积岩的代表性特征之一,所以薄饼岩石可能是沉积岩,B正确。变质岩是原有岩石受地壳运动和岩浆活动的影响,在高温高压下,岩石的矿物成分及结构发生变化而形成新的岩石,具有岩性致密、密度较大、颗粒定向排列、片理结构的特征,A错误。喷出岩是岩浆喷出地表冷却凝固而形成的岩石,具有冷却迅速、颗粒细小、多气孔、色泽较暗的特征,C错误。侵入岩是岩浆侵入地壳内部冷凝结晶而形成的岩石,具有冷却缓慢、结晶充分、颗粒较粗、色泽较浅的特征,D错误。故选B。
2.在福建漳州滨海国家地质公园内,有一处整齐规则的多棱柱状岩石峭壁。该岩石色泽较深,矿物晶体颗粒细小,岩石中多气孔。这类岩石属于( )
A.石灰岩 B.大理岩
C.花岗岩 D.玄武岩
答案:D
解析:由材料可知,该岩石色泽较深,矿物晶体颗粒细小,岩石中多气孔,据此可推测其为玄武岩,D正确;石灰岩、大理岩、花岗岩无此特征,A、B、C错误,故选D。
3.岩浆沿着裂隙上升过程中,在侵入岩与原有岩石接触的甲处会有新的岩石形成。这种新岩石可能是( )
A.花岗岩 B.石灰岩
C.玄武岩 D.大理岩
答案:D
解析:侵入岩是指岩浆从软流层发出,顺着岩层之间的裂隙上升,但是这个裂隙并没有上升到地表,最终裂隙结束在地下深处,至此岩浆不能继续上升,只能在地下冷却凝结形成侵入型岩浆岩。侵入岩在侵入已经形成的岩石时,与已经形成的岩石发生作用,岩浆的高温作用使得接触边缘形成变质岩。根据材料可知,岩浆沿着裂隙上升过程中,在侵入岩与原有岩石接触的甲处会有新的岩石形成。甲处不是岩浆侵入,不会形成侵入岩(花岗岩),A错误。甲处在地下深处,不会形成喷出岩(玄武岩),C错误。题目主要反映的是内力作用的影响,甲处不会形成沉积岩,B错误。在侵入岩与原有岩石接触的甲处会形成变质岩,大理岩是变质岩,D正确。故选D。
重点二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情境探究
试在下面图框内填上恰当事物的名称,使之成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的简单图式。
(1)乙________,丙________,丁________。
(2)图中对应的地质作用分别是:B________,C____________,D__________。
(3)三类岩石都包含很多种具体的岩石,写出甲类岩石的两个具体代表名称:①____________,②_________。
(4)写出两条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地理意义:①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沉积岩
变质岩
岩浆
变质作用
重熔再生作用
岩浆活动
花岗岩
玄武岩
形成丰富的矿产资源
塑造了地表形态(实现了地区之间圈层之间的物质交换和能量传输)
知能升华
岩石圈物质循环判读的两个技巧
(1)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中被三个箭头所指的肯定是岩浆。
(2)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中只被一个箭头所指的肯定是岩浆岩。
学以致用
岩石圈物质循环模型(如下图所示)说明岩石通过不同的过程可以从一种形态转化成为另一种形态。据此完成1~3题。
1.甲、乙、丙代表的岩石类型分别是( )
A.变质岩、岩浆岩、沉积
B.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
C.沉积岩、变质岩、岩浆岩
D.变质岩、沉积岩、岩浆岩
2.②代表的地质作用是( )
A.重熔再生 B.冷却凝固
C.固结成岩 D.变质作用
3.乙岩石是甲岩石经过程①形成的。在这一过程中( )
A.温度升高,压力降低 B.温度降低,压力升高
C.温度降低,压力降低 D.温度升高,压力升高
C
A
D
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甲由沉积物形成,因此甲应为沉积岩;丙为岩浆形成,因此丙为岩浆岩;乙可以由丙或甲形成,也会重新转化为岩浆或沉积物进而形成甲,故乙应为变质岩,C正确,A、B、D错误。故选C。第2题,根据材料以及上题分析可知,①是岩浆岩和沉积岩形成变质岩的作用,为变质作用,D错误;②是三类岩石形成岩浆的作用,应为重熔再生作用,A正确;③是岩浆形成岩浆岩的作用,应为冷却凝固作用,B错误;④为三类岩石转化为沉积物的作用,应为外力作用;⑤为沉积物转化为沉积岩的作用,应为固结成岩作用,C错误。故本题正确答案为A。第3题,根据材料和上述分析,乙岩石是变质岩,甲岩石是沉积岩。沉积岩经过变质作用会转化为变质岩,故①为变质作用,在变质过程中,温度升高、压力升高,从而导致岩石矿物成分、化学成分、岩石结构等发生改变而形成新岩石,D正确,A、B、C错误。故选D。
课堂达标检测
读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图中序号表示地质作用),回答1~2题。
1.图中表示相同地质作用的一组是( )
A.①③ B.⑤⑦
C.②③⑦ D.④⑦
2.下列可能参与①作用过程的
岩石是( )
A.花岗岩 B.石灰岩
C.玄武岩 D.大理岩
C
B
解析:第1题,②③⑦均指向岩浆,代表重熔再生,C正确;①代表变质作用,③代表重熔再生,A错误;⑤代表变质作用,⑦代表重熔再生,B错误;④代表冷却凝固,⑦代表重熔再生,D错误。故选C。第2题,①为沉积岩经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石灰岩为沉积岩,可能参与①作用过程,B正确;花岗岩和玄武岩为岩浆岩,大理岩为变质岩,A、C、D错误。故选B。
下图为我国某地区地质构造示意图。
①②发生了岩浆活动,⑥表示地质
构造。读图完成3~4题。
3.与大理岩成因相同的岩石是( )
A.① B.③
C.④ D.⑤
4.①~⑥地理事项按照形成由新到老顺序依次排序可能正确的是( )
A.②③④⑤①⑥ B.②③④⑤⑥①
C.②③①⑤④⑥ D.①⑥⑤④③②
B
D
解析:第3题,大理岩属于变质岩,①为喷出型岩浆岩,④⑤具有明显的层理结构,属于沉积岩。②表示岩浆活动,③岩石是在高温高压环境下发生了变质,属于变质岩,故选B。第4题,④⑤均属于沉积岩,⑥为断层,使两侧岩层发生了错位,根据岩层上下关系可知,④在⑤下部,④的形成早于⑤,A、B错;该地先发生岩浆活动②,接着在高温高压环境下形成变质岩③;之后上部接受沉积先后形成岩层④和⑤,之后发生断层⑥;岩浆活动①将所有岩层切穿,其形成最晚,因此由新到老的顺序依次为①⑥⑤④③②,故选D。
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左图,当地时间2013年9月15日,印度尼西亚北苏门答腊省,锡纳朋火山喷发,喷出大量的火山灰和炽热的熔岩。
材料二 右图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简图”。
(1)右图中,字母A代表的物质是________。
(2)左图火山喷发形成的岩石按成因分类属于三大类中的_______岩,其形成的地质作用过程可以用右图中的数字________表示,该山体岩石在地球表层可转化为_____岩。
(3)右图中,箭头②表示________作用,箭头④表示________作用。
(4)该火山口喷出的大量岩浆可能来源于地球圈层中的________(地壳、地幔、地核)。
岩浆
岩浆
沉积
外力
重熔再生
①
地幔
解析:(1)根据三大类岩石与岩浆之间的关系,A为岩浆。(2)左图火山喷发形成的岩石按成因分类属于岩浆岩;形成岩浆岩的地质作用是①冷却凝固;该山体岩石在地球表层受外力作用形成沉积岩。(3)数字代表的地质作用②为外力作用、④为重熔再生。(4)岩浆来源于上地幔中的软流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