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选择性必修2 2023版高中地理第二单元不同类型区域的发展 课件(4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鲁教版选择性必修2 2023版高中地理第二单元不同类型区域的发展 课件(4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4-01-04 18:16:44

文档简介

(共14张PPT)
单元综合提升 二
·知识网络构建·
·核心知识必备·
1.黄土高原脆弱生态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水土流失严重:面积广,时空分布集中。
自然灾害易发:旱灾、洪水、冰雹、虫害、暴雨、霜冻等灾害最为常见。洪水和暴雨还会引发滑坡和泥石流等次生灾害。
影响农业生产:水土流失导致耕地减少,土壤肥力降低,保水保肥能力下降,土地生产力下降。
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
(1)治理水土流失:工程措施、生物措施
(2)优化产业结构
(3)控制人口过快增长
3.鲁尔区的振兴
(1)改造传统产业,优化工业布局
(2)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新兴产业
(3)治理环境污染,加强生态管理
4.珠三角转型升级的原因:政策优势已不明显,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丧失,劳动密集型产业缺乏核心竞争力。
5.珠三角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1)地理背景:发达国家和地区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珠三角地区依托区位、人才、政策等优势。
(2)发展特点:通信设备、计算机等高新技术产业逐渐成为当地主导产业。
6.珠三角第三产业的发展
(1)第三产业的特点:以流通和服务为主要功能,具有能耗低、污染小、效益高等特点。
(2)发展战略:①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重点发展金融业、会展业、物流业、信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商务服务业、外包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等。②珠三角地区与港澳地区在现代服务业领域进行深度合作、错位发展。
·学科技能突破·
焦作市作为全国首批资源枯竭型城市之一,除了转型别无出路。近年来,焦作市努力践行新发展理念,以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示范城市为引领,“补短板、强弱项、增优势、促转型”,迎来由“黑”变“绿”的逆转。
(1)因煤而兴的焦作市
焦作市位于河南省西北部,北依太行山,与山西省晋城市接壤,南隔黄河与郑州市、洛阳市相望,西邻济源市,东接新乡市。
焦作煤矿久负盛名,在我国煤炭工业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19世纪末,焦作大规模开采煤矿,修建铁路,聚落因煤而兴。从1956年建市之初,焦作市就以煤炭工业为基础,一直是全国优质无烟煤生产基地,煤炭工业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一半。20世纪80年代,焦作市形成了以煤炭为基础的化学工业、机械工业、电力工业等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见下图)。
(2)焦作市煤炭产业的衰落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焦作市多数国有煤矿先后宣告无煤可采而封井,与之相配套的大批企业开工不足,亏损严重,全市经济连年下降,下岗职工多。此外,焦作市还面临城市基础设施落后,采煤遗留的各类环境问题等。
(3)焦作市经济发展的潜力
类型 内容
水资源 水资源充足
矿产资源 除原煤外,耐火黏土、铝矾土等矿产丰富
交通条件 公路、铁路交通便利、焦柳(焦作—柳州)、焦新(焦作—新乡)、太焦(太原—焦作)、侯月(侯马—月山)四条铁路线在此交会;焦郑、焦晋高速公路和黄河公路大桥,使焦作成为豫西北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
旅游资源 山川秀美,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数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造就了丰富而独特的自然和人文景观,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云台山、省级风景名胜区青龙峡、青天河、神农坛等旅游胜地,有嘉应观、妙乐寺等文化保护单位
生物资源 动植物资源丰富,四大中药(地黄、牛膝、菊花、山药)在国内享有盛名
土地资源 土质特殊,出产特色农产品
(4)焦作市的转型之路
为了解决因煤炭资源枯竭带来的众多问题,促进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20世纪末,焦作市利用优势资源和条件,调整产业结构,培育新型主导产业,开始了转型发展之路。其具体措施
如下表所示:
措施 具体表现
推动工业 多元化发展 在不断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基础上,重点发展有色金属冶炼及加工、汽车零部件制造、化工及医药、农副产品深加工及高新技术等产业,推动工业多元化发展
大力发展 旅游业 着力打造“焦作山水”等旅游品牌,利用独特的地质地貌等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业
加快农业 产业化步伐 农业生产条件较好,是全国粮食高产区之一,所产小麦、玉米品质优良。这里出产的四大中药,历史悠久,远销国内外。依托这些农产品,焦作市重点培育农产品品牌,并发展蔬菜、水果等特色农业
学以致用
焦作在中国煤炭工业发展史上有着重要地位,除煤炭外,铝矾土、耐火黏土等矿产丰富。另外,焦作交通便利,山川秀美,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云台山等旅游胜地,农业生产条件较好,粮食产量高。读图完成1~2题。
1.下列与焦作目前的工业类型最接近的地区是(  )
A.意大利的新工业区 B.德国的鲁尔区
C.美国的“硅谷” D.北京中关村
2.下列关于焦作的发展措施中,不可行的是(  )
A.发展炼铝工业
B.由煤炭工业向电力、热电联营、铝电联营转变
C.形成以石化工业为主导,第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经济格局
D.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旅游业
解析:第1题,由材料可知,焦作是以煤炭资源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也经历了产业转型,因此其目前的工业类型与鲁尔区的工业类型最接近。第2题,焦作没有石油资源,因此发展石化工业不符合实际情况。
B
C(共42张PPT)
第二节 资源枯竭地区的发展
——以德国鲁尔区为例
新课学前预习
互动释疑解惑
课堂达标检测
【最新课标要求】 以德国鲁尔区为例,分析资源枯竭型地区发展的方向。

核心素养定位
1.以鲁尔区为例,说明资源枯竭型地区的发展条件及其衰退的原因。(综合思维)
2.通过鲁尔区再度振兴的实例,掌握资源枯竭型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方向与策略。(综合思维)
3.通过矿产资源与城市发展相互关系的探究,形成科学的人地协调观。(人地协调观)
知识体系导引
新课学前预习
知识点一 鲁尔区的昔日辉煌
1.区位优势
(1)___________优越:位于德国西部,地处欧洲的十字路口。
(2)___________发达:莱茵河纵贯南北,利珀河、鲁尔河横穿东西,铁路、公路密布。
(3)资源优势:________资源极为丰富。
2.鲁尔区的发展概况
(1)主要工业部门:炼焦、电力、________、化工、________等工业部门。
(2)工业地位:________基地、钢铁基地和重型机械制造基地。
地理位置
水陆交通
煤炭
钢铁
机械制造
能源
辨析比较
我国东北老工业基地与鲁尔区区位条件的异同
知识点二 鲁尔区的一度衰退
1.传统产业衰落
原因 结果
________、天然气的广泛使用,导致________在世界能源消费构成中比重下降 煤炭地位下降
新技术的应用使得炼钢耗____量减少 煤炭开采深度加大,使得开采成本不断增加 世界钢铁市场的激烈竞争 钢铁工业衰落
石油
煤炭

2.替代产业尚未形成
单一的工业结构及严重的环境污染,影响到________的发展,替代产业难以形成。
3.生态环境恶化
(1)原因:能源结构以________为主,产业结构以________业为主。
(2)表现:固体废弃物污染、大气污染、水污染和废热污染。
特别提醒
鲁尔区传统产业的衰落,既有内因,又有外因。内因是生产结构单一,产业结构老化;外因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新技术革命的冲击,新技术革命既产生了一大批新兴工业部门,也改变了传统工业的生产和组织方式。
新兴产业
煤炭
重化工
知识点三 鲁尔区的再度振兴
1.改造传统产业,优化工业布局
(1)大力改造煤炭、________等传统产业,对企业进行合并和________改造,打造产品特色,提高产品技术含量。
(2)调整工业布局:将钢铁工业转移到______________,在鹿特丹建立炼铁厂;对煤矿区进行重点清理整顿,将________集中到赢利多、机械化水平高的大矿井。
钢铁
技术
欧洲西部沿海
煤炭生产
2.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新兴产业
(1)重点发展________产业,促进新兴产业培育,提高区域的产业竞争力。
(2)发展科技服务、金融服务、工业旅游、商业、物流和教育等________产业。
3.治理环境污染,加强生态管理
(1)整治河流、限制污染气体排放、建立________监测系统。
(2)加强环境管理,重视完善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
(3)营造“________”,提高环境质量,为________发展创造优美、洁净的环境。
高新技术
第三
空气质量
绿色空间
新兴产业
思维拓展
东北老工业基地应采取的发展措施
我国的东北老工业基地和鲁尔区一样属于以重工业为主的工业基地,目前也出现了和鲁尔区类似的产业结构老化和环境污染等问题。为此,我国政府作出了“振兴东北”的战略决策,主要措施:①改变单一的重工业结构,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②将生产、学习经验与科学研究相结合;③提高生产水平,淘汰落后的生产方式,加强技术改造,提高产品技术含量;④全面治理环境污染,提高东北地区的环境质量;⑤大力拓展融资途径,引进民间资本。
互动释疑解惑
重点一 鲁尔区的衰退
情境探究
阅读材料,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鲁尔区优越的区位示意图。
材料二 世界能源消费构成的变化图。
问题1 鲁尔区形成与发展的基础性资源是什么?




问题2 鲁尔区没有铁矿资源,但钢铁工业发达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丰富的煤炭资源。
提示:鲁尔区煤炭资源丰富,靠近铁矿区,水陆交通便利,且所在的西欧地区经济发达,市场广阔,因此钢铁工业发达。
问题3 20世纪50年代以后,世界能源消费构成发生了哪些变化?这种变化给鲁尔区工业发展带来怎样的影响?





问题4 鲁尔区资源在开采和综合利用过程中对环境产生了哪些不良影响?


提示:20世纪50年代以后,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石油、天然气所占比重显著上升。
煤炭能源地位的下降直接导致煤炭市场需求量的下降,是导致鲁尔区采煤工业衰落的主要原因。
提示:开采过程中破坏生态环境,综合利用过程中会污染环境。
知能升华
鲁尔区衰落的原因
学以致用
读世界某工业区图,完成1~3题。
1.下列与该工业区发展背景相似的工业区是(  )
A.我国台湾新竹工业园区 B.我国的辽中南工业区
C.美国的“硅谷” D.印度的班加罗尔
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图示工业区为德国的鲁尔区。鲁尔区是在丰富的煤炭资源、便利的水陆交通、广阔的市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传统工业区。我国的辽中南工业区也属于传统工业区,而美国的“硅谷”、印度的班加罗尔和我国台湾新竹工业园区均属于新兴工业区。
答案:B 
2.下列关于该区发展条件叙述正确的是(  )
①煤炭资源丰富 ②石油资源丰富 ③消费市场广阔 ④水能资源丰富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第2题,鲁尔区发展的条件有丰富的煤炭资源、便利的水陆交通、广阔的消费市场,区内石油资源和水能资源缺乏。
答案:C
3.20世纪60年代以后,该工业区经济趋于衰落,下列有关其原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世界对煤炭的需求明显下降
B.鲁尔区所产煤的价格缺乏市场竞争力
C.钢铁工业受到各国钢铁产品低价格的冲击
D.铁矿运输成本不断提高
解析:第3题,煤炭工业的衰落:一是由于石油、天然气的广泛使用,使世界能源消费结构发生变化,煤炭地位下降。二是由于煤炭开采成本上升,本地煤炭失去竞争优势。钢铁工业衰落是由于世界性的钢铁过剩。
答案:D
重点二 鲁尔区的振兴
情境探究
暑假期间,王纬同学跟随父亲去欧洲进行了一次难忘的旅游。在德国鲁尔区,王纬和父亲一起在导游的带领下,进行了新奇的工业旅游,参观了铸造博物馆等,旅途中的“名胜古迹”——一家早已停产的大型钢铁厂和一座早已停产的大型化工厂,让人流连忘返。
问题1 以重工业著称的鲁尔区为什么会出现停产的钢铁厂和化工厂?



问题2 鲁尔区将停产的钢铁厂和化工厂改造成为人们游览的“名胜古迹”,体现了鲁尔区怎样的发展方向?


提示:传统工业的衰落和严重的环境污染。
提示:大力扶持新兴产业,重视旅游业、商业、金融业和保险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工业旅游已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亮点”。
知能升华
资源型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分析思路
(1)资源型地区开发条件的评价。资源型地区开发条件的评价要从优势条件与制约因素两方面进行分析,重点考虑以下要素:
①资源及其组合状况。资源的种类及组合状况;资源的数量、地位;水源条件等。
②位置及交通状况。优越的位置及便捷的交通利于与外界的联系,降低原料和产品的运输成本。一般要从水陆交通两方面具体分析。
③科技、市场、政策等。影响资源开发的规模、效率、发展水平及产业结构。
(2)资源型地区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在能源、矿产资源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资源型地区,大多有过衰落经历,原因大体相同,即:产业结构单一、生产成本上升、市场需求量下降、技术落后、设备老化、环境污染严重、新技术革命的冲击等。
(3)资源型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如下图所示:
学以致用
德国鲁尔区从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经济结构进行了大规模调整。根据鲁尔区产值结构图(图中①表示1958年,②表示1995年)及所学知识,完成1~2题。
1.图中反映鲁尔区经济结构调整前后的显著变化是(  )
A.重工业比重下降,轻工业比重上升
B.第三产业迅速发展
C.园艺业比重增大
D.钢铁工业和化学工业比重都下降
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以读出该区1958年第三产业、钢铁工业、化学工业的比重分别约为18%、62%、20%;1995年第三产业、钢铁工业、化学工业的比重分别约为32%、39%、29%,据此可得出其第三产业发展迅速的结论。
答案:B
2.为改变工业生产结构,促进经济结构多元化,鲁尔区采取的措施是(  )
A.改造煤炭、化学工业,节省能源
B.缩小煤炭、钢铁两大工业部门的规模
C.搬迁所有的传统工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D.新建或迁入电子、汽车和石油化工等新兴工业
解析:第2题,为改变生产结构,促进经济结构多元化,鲁尔区新建和引进了电子、汽车和石油化工等新兴工业。
答案:D
课堂达标检测
以人口减少和经济衰退为特征的收缩型城市,近年来已经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有学者提出收缩型城市应采取“精明收缩”的策略,以控制城市发展规模,减轻城市负担,将投资重点转向调整城市功能,下图示意某一类型的收缩城市。据此完成1~2题。
1.造成该类型城市收缩的原因最有可能是(  )
A.产业结构升级 B.矿产资源枯竭
C.自然灾害频发 D.长期低生育率
解析:第1题,由示意图可看出,该类型的工业城市的工业区出现人口和资本外流,离开该城市。产业结构升级不会出现资本外流,A错误;矿产资源枯竭会导致城市人口减少,产业衰退,造成该类型城市收缩,如东北地区的城市,B正确;自然灾害与低生育率的影响不单单影响工业,C、D错误。故选B。
答案:B 
2.符合“精明收缩”理念的是工业城市(  )
A.减缓城市GDP增速,防治人地矛盾加剧
B.将城市人口向农村转移,减轻城市压力
C.重点扶持大型企业,建设工业园区
D.倡导绿色城市建设,培育创新产业
解析:第2题,“精明收缩”的策略是顺应人口、资本外流的趋势而采取的积极应对措施,A、B错误;旨在控制城市发展规模,减轻城市负担,将投资重点转向调整城市功能。“倡导绿色城市建设,培育创新产业”符合调整城市功能理念,D正确,C错误。故选D。
答案:D
云南红河州的个旧市被誉为“锡都”,是一座以有色金属矿业及其延伸产业为主导的资源型工业城市,目前已处在产业转型时期。下图分别为个旧市三大产业结构比例及企事业机关在岗职工人数变化示意图。据此完成3~4题。
3.2015年至2019年期间,个旧市(  )
A.第二产业比重持续下降,就业机会不断减少
B.第三产业比重不断上升,吸引大量人口迁入
C.区域矿产资源日趋枯竭,人才集聚效应减弱
D.当地主要企业转型升级,行业就业优势突出
解析:第3题,从图中数据变化分析,2015年至2019年期间,个旧市第二产业比重先下降后回升,A错误。第三产业比重先上升后有所下降,B错误。区域矿产资源日趋枯竭,企业数量不断减少,人才集聚效应减弱,C正确。当地主要企业转型升级不明显,企业人数不断下降,行业就业优势下降,D错误。故选C。
答案:C
4.个旧市产业转型的可行性措施包括(  )
①科技创新,延长产业链,提高资源附加值 ②加强本市资源勘探与开采,盘活资源型企业 ③培植转型发展接续替代产业,产业结构多元化 ④开发以锡文化和休闲度假为主的文化旅游业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第4题,个旧市产业转型的可行性措施包括:科技创新,延长产业链,提高资源附加值,提高资源开发的经济效益,①正确。加强本市资源勘探与开采会加速资源枯竭,不符合可持续发展,②错误。培植转型发展接续替代产业,产业结构多元化,降低对矿产资源的过度依赖,③正确。开发以锡文化和休闲度假为主的文化旅游业,加快产业结构转型,④正确。①③④正确,故选D。
答案:D
5.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赞比亚产铜量居非洲第一、世界第四,素有“铜矿之国”的美誉。1998年,中国有色矿业集团有限公司通过国际投标,成功开发了中国在境外第一座有色金属矿山——赞比亚谦比希铜矿。2005年,中国有色矿业集团有限公司在谦比希镇东面约3.5千米处兴建了谦比希铜冶炼项目基地。谦比希铜矿位于高原地区,地面起伏平缓,地表植被发育。谦比希铜矿矿床发现于1899年,储量巨大,品位较高。1964年投产开采,早期采用露天开采的方式,1969年开始转入地下开采。
下图示意“赞比亚地理概况”。
(1)指出谦比希铜矿开采的自然优势条件。




答案:地形较为平坦;埋藏浅,便于开采;储量大;品位高;河流流经,水源充足。
解析:由所学知识可知,矿产资源开采的条件主要从资源条件和开采条件来进行分析。由材料“谦比希铜矿位于高原地区,地面起伏平缓”可知,地形条件平坦;由材料“谦比希铜矿矿床发现于1899年,储量巨大,品位较高”可知,该地铜矿资源储量巨大,品位较高;由材料“1964年投产开采,早期采用露天开采的方式”可知,说明该地铜矿埋藏浅,便于开采;由图可知,谦比希距离河流较近,水资源丰富。
(2)说出谦比希铜冶炼工厂发展的不利社会经济条件。

答案:深居内陆,距港口较远,外运不便;经济落后,工业基础薄弱;技术落后;劳动力素质较低。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工业发展的不利社会经济条件,社会经济条件主要从交通、工业基础、劳动力、市场、技术等方面进行分析。读图分析可知,谦比希位于内陆地区,由于距离港口较远,资源进出口不便;该地处于非洲,经济相对落后,工业基础薄弱;教育条件较差,水平低,导致劳动力素质低,技术水平落后。
(3)简述谦比希铜矿开发、利用给当地带来的好处。

答案:提供就业机会,增加居民收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增加税收;促进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居民生活条件等。
解析: (3)本题主要考查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影响,主要从对当地的就业、经济、基础设施等方面进行分析。谦比希铜矿开发、利用,能够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为当地居民提供就业机会,增加居民收入,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带动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资源开发力度,增加国家财政税收,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共33张PPT)
第三节 产业结构转型地区的发展
——以珠三角地区为例
新课学前预习
互动释疑解惑
课堂达标检测
【最新课标要求】 以珠江三角洲产业转型为例,分析该类地区产业结构变化过程及原因。
核心素养定位
1.结合图表资料,了解珠三角地区产业结构的变化过程及其原因。(综合思维)
2.结合实例,分析珠三角地区产业结构转型对区域经济和地理环境的影响,形成因地制宜、人地协调的地理观念。(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
知识体系导引
新课学前预习
知识点一 从传统农业到加工制造业
1.传统农业:“________”是当地生产经营特色,随着城镇化发展,逐渐变成了“________”。
2.加工制造业
(1)区位优势:________政策,沿海、毗邻________等地理优势。
(2)发展特点:就近承接港澳地区的____________制造业,发展加工贸易,乡镇企业发展迅速。
(3)工业部门:______、制鞋等传统加工业大量涌现。
桑基鱼塘
杂基鱼塘
改革开放
港澳
劳动密集型
玩具
思维拓展
知识点二 从加工制造业到高新技术产业
1.转型升级的原因:________优势已不明显,________成本低的优势也在逐渐丧失,同时,以劳动密集型为主产业,缺乏__________。
2.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1)地理背景:发达国家和地区进行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珠三角地区依托区位、________、政策等优势。
(2)发展特点:________、________等高新技术产业逐渐成为当地主导产业。
政策
劳动力
核心竞争力
人才
通信设备
计算机
思维拓展
夯实基础阶段 稳步发展阶段
时间 20世纪80 年代初期 20世纪80 年代中后期 20世纪90
年代以后
进程特点 劳动密集型出口加工业发展迅速 以多种形式引进外资和技术,工业发展步伐加快 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益,工业结构优化,技术水平提高,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
结果 为工业发展提供必要的资金积累 形成以加工制造业为主的经济特色,建立起轻型工业体系 基本实现乡村工业化;面临发展空间不足和工业资源有限等问题
知识点三 第三产业的发展
1.第三产业的特点:以________和________为主要功能,具有能耗____、污染____、效益____等特点。
2.发展战略:(1)优先发展____________,重点发展________、会展业、物流业、信息服务业、__________、商务服务业、外包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等。
(2)珠三角地区与港澳地区在现代服务业领域进行深度合作、错位发展。
流通
服务



现代服务业
金融业
科技服务业
思维拓展
产业结构升级
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过程实际上是产业结构不断变化升级的过程。
(1)三大产业之间产业结构升级的表现
①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
②国民经济重心由第一产业转向第二产业,进而转向第三产业。
(2)工业内部产业结构升级的表现
①由以轻纺工业为主的经济结构上升到以重化工业为主的经济结构。
②由以原材料为重心的经济结构上升到以加工组装为主的经济结构。
③由以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上升到以高附加值的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
互动释疑解惑
重点一 珠三角地区经济发展的条件
情境探究
读珠江三角洲地区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问题1 珠江三角洲的位置和范围分别是什么?



问题2 珠江三角洲地理位置优越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问题3 珠江三角洲发展经济的条件有哪些?

提示:珠江三角洲位于广东省,包括广东省惠州、深圳、东莞、广州、中山、珠海、佛山、江门、肇庆(仅包括肇庆市区、高要、四会)九个市。
提示:地处我国南部沿海,毗邻港澳,靠近东南亚。
提示:有利条件:珠江三角洲地区河网密布且降水丰沛;发展农业生产的水热条件非常优越,农作物可以一年三熟;三角洲地形平坦,土壤肥沃;该地区地理位置优越,海陆交通便利,科技发达,劳动力充足,政府政策优惠等。
不利条件:能源和矿产缺乏,人均耕地少,环境污染严重。
知能升华
珠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条件
20世纪80年代以后,珠三角地区加工制造业迅速发展,经济发展水平迅速提高,有关特定的国际国内背景和有利的地理条件,如下图所示:
学以致用
珠江三角洲地区位于广东省东南部,珠江下游,毗邻港澳,与东南亚相邻。包括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门、东莞、中山、惠州和肇庆共9个地级市。广义的珠江三角洲还包括香港和澳门。据此完成1~2题。
1.下列叙述中,属于珠江三角洲地区特有的地理位置条件的是(  )
A.平原广阔,热量丰富,降水充沛
B.毗邻港澳,靠近东南亚
C.有许多优惠的政策
D.劳动力丰富,地价低廉
解析:第1题,珠江三角洲地区独特的地理位置条件表现在位于我国南部沿海,毗邻港澳,靠近东南亚。
答案:B
2.珠江三角洲地区优先于其他地区吸引外资的特定国内背景是(  )
A.良好的区位条件
B.全国最大的侨乡之一
C.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
D.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
解析:第2题,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将珠江三角洲地区作为对外开放的前沿,并给予许多优惠政策,使珠江三角洲地区优先于其他地区吸引外资。A项和B项是有利的地理条件,D项是特定的国际背景。
答案:C
重点二 珠三角地区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
情境探究
改革开放经过40多年的发展,深圳从小渔村发展成为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城市之一,特区成立伊始,由港澳台投资建立的以生产日常生活消费品为主的企业如雨后春笋在深圳发展起来,但是这些港澳台企业平均寿命只有短短的6.5年。
在全球经济增长乏力的情况下,深圳一直保持高速增长,以金融、互联网为代表的产业目前占GDP比例已超过60%,实现了“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当地政府十分重视科技产业的发展,鼓励创新,当其他地区互联网产业整体沉沦时,深圳互联网产业却逆风腾飞。
问题1 分析在深圳的港澳台企业存活时间短的主要原因。



问题2 分析深圳互联网产业快速崛起的优势条件。





提示:(改革开放初期)港澳台企业投资规模较小;企业多属于劳动密集型(或企业主要从事生产、加工环节),产品附加值低(或利润低);研发投入少,缺少核心技术;劳动力和土地成本不断上升,竞争力下降。
提示:毗邻香港,离国际(资本)市场近;政策鼓励和支持(政府对于企业干预较小);社会协作条件好,深圳与大湾区其他城市合作具有独特产业链优势;人才和技术力量强;创新意识强,创业者思路开放。
问题3 说明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对深圳的有利影响。
提示: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增加产品附加值;减少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对劳动力数量需求下降,但对劳动力质量要求提高,有利于提高人口素质。
知能升华
1.产业结构与经济水平的关系
(1)经济发达地区:资金、技术、知识、人才密集,推动经济发展的创新活动优势明显,第三产业比重高。
(2)经济欠发达地区:往往劳动力廉价,资源优势明显,创新能力差,第三产业比重低,第一、二产业比重大。
2.产业结构升级的规律
一般来说,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由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发展变化。发达国家第二产业比重减少、第三产业比重增加;发展中国家第二产业比重增加,第三产业比重增加缓慢或变化不明显。
发达国家产业升级过程:发展钢铁等资本密集型工业→知识密集型产业和服务业→主要生产高附加值产品和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3.珠三角地区的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20世纪80年代 20世纪90年代
主导产业 劳动密集型产业 高新技术产业
优势 丰富廉价劳动力,政策优势,毗邻港澳 工业实力大大增强,区位、人才优势明显
劣势 原有工业基础薄弱,矿产资源贫乏 政策优势已不明显,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逐渐丧失
背景 台湾等地传统制造业和电子产业向外转移 经济全球化、信息化蓬勃发展和发达国家与地区新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
发展特点 乡镇企业迅速发展,玩具、制鞋、电子产业快速发展,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速 通信设备、计算机等高新技术产业成为当地主导产业,实现了产业结构转型与升级
学以致用
下图中甲、乙、丙、丁分别对应2014年广东省四个地区的产业结构情况。据此完成1~2题。
1.与2014年珠江三角洲的产业结构最接近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2.近年来,珠江三角洲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最适宜转移到图中的(  )
A.甲地区   B.乙地区
C.丙地区   D.丁地区
解析:第1题,考查三角坐标图的判读和工业地域的特征分析。珠江三角洲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兴起的轻工业基地,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第二、三产业比重较高,第一产业比重低,可知甲的第一、二、三产业比重分别为5%、50%、45%,甲图符合题意。第2题,在甲、乙、丙、丁四地中,丙地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最大,说明丙地经济欠发达,因此近年来,珠江三角洲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最适宜转移到图中的丙地区。
A
C
课堂达标检测
改革开放以后,珠江三角洲地区迅速推进工业化,同时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下图为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总产值增长图。读图,完成1~3题。
1.珠江三角洲工业化进程中的阶段Ⅰ、Ⅱ两个发展阶段的主导产业分别是(  )
A.原料导向型产业、动力导向型产业
B.劳动力导向型产业、市场导向型产业
C.劳动密集型产业、高新技术产业
D.高新技术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
解析:第1题,结合所学知识读图分析,阶段Ⅰ在改革开放到1990年之前,珠三角主要利用充足廉价的劳动力首先发展了劳动密集型产业;阶段Ⅱ在1990年之后,珠三角实行了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故选C。
答案:C
2.以下属于阶段Ⅰ工业发展特点的是(  )
A.建立了大批日用消费品加工工厂
B.外商的投资规模相对较大
C.工业附加值增长较快
D.成为我国最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
解析:第2题,阶段Ⅰ珠三角产业基础薄弱,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建立了大批日用消费品加工工厂,A正确;此阶段外商投资规模相对较小,B错误;工业附加值低,增长较慢,C错误;在阶段Ⅱ发展成为我国最大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D错误。故选A。
答案:A
3.以下不属于珠江三角洲地区在阶段Ⅱ进行产业升级的原因的是(  )
A.全国对外开放范围的扩大
B.新能源矿产基地的开发
C.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逐步丧失
D.发达国家和地区新一轮产业结构的调整
解析:第3题,阶段Ⅱ随着全国对外开放范围的扩大,珠三角的政策优势逐渐减弱;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逐渐丧失;发达国家和地区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为珠三角产业升级提供了新的机遇,因此A、C、D都是阶段Ⅱ珠三角产业升级的原因。珠三角能源和矿产资源贫乏,不适合建设新能源矿产基地,B不属于,故选B。
答案:B
下图为珠三角地区产业结构变化和工业总产值增长图。读图,完成4~5题。
4.下列有关珠三角地区产业结构从1980年到2005年的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第一产业比重下降很快,农业类型发生了很大变化
B.第二产业比重有所上升,但工业结构没有太大变化
C.第三产业比重上升约40%,且以金融业为主
D.1990年以前各产业结构变化速度较慢,1990年以后各产业结构变化速度较快
解析:第4题,珠三角地区第一产业比重迅速下降,第二、三产业比重持续上升,工业结构逐渐由劳动密集型工业向技术密集型工业、资金密集型工业转变;第三产业比重上升约20%;三大产业在不同时期变化速度是不同的。
答案:A 
5.下列叙述中属于1990年以前该地区工业总产值低且增长缓慢的原因的有(  )
①矿产资源贫乏 ②外商投资规模相对较小 ③以劳动密集型工业为主 ④工业比重小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解析:第5题,外商投资规模相对较小、以劳动力密集型工业为主是1990年以前该地区工业总产值低且增长缓慢的原因。
答案:B(共46张PPT)
第一节 生态脆弱地区的发展
——以黄土高原地区为例
新课学前预习
互动释疑解惑
课堂达标检测
【最新课标要求】 以黄土高原生态脆弱区为例,说明该类地区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以及综合治理措施。
核心素养定位
1.结合资料,说出生态脆弱区的基本含义。(综合思维)
2.了解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掌握黄土高原生态脆弱的原因及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区域认知)
3.掌握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学会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综合思维)
4.结合实例,归纳分析生态脆弱区综合治理环境与发展问题的一般方法。(综合思维)
知识体系导引
新课学前预习
知识点一 黄土高原地区的脆弱生态
1.黄土高原概况
(1)范围:一般泛指________以西、日月山以东、________以南、________以北的广大地域。
(2)地理位置的过渡性:黄土高原地处沿海向内陆、平原向________、半湿润地区向________地区的过渡地带,生态环境脆弱。
太行山
长城
秦岭
高原
半干旱
2.脆弱生态的原因
地理要素 特性及表现 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气候较为 ________ 年降水量在400毫米左右,降水集中在________季节,且多________ 雨季加剧了对地表的________,春季降水少不利于地表植被及时恢复
黄土土质 ________ 黄土以细粉沙为主,有较多的孔隙,土质疏松,具有明显的________节理性 遇水易分散,抗冲、抗蚀性能弱,容易导致水土流失
地表形态 沟壑纵横 地形破碎,千沟万壑 更容易受到________的侵蚀
环境破坏后难以恢复 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大面积破坏植被,________不断加剧 地表支离破碎,严重降低土壤的肥力,植被难以恢复,进一步加剧了水土流失
干旱
夏秋
暴雨
侵蚀
疏松
垂直
强降水
水土流失
易误辨析
黄土高原的范围和黄土分布区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其中黄土分布区的范围要比黄土高原大得多,黄土高原只是黄土分布区中在我国分布最为集中、典型的区域。

知识点二 脆弱生态影响区域发展
1.水土流失严重:面积____,时空分布________。
2.自然灾害易发:旱灾、洪水、冰雹、虫害、暴雨、霜冻等灾害最为常见。洪水和________还会引发滑坡和泥石流等次生灾害。
3.影响农业生产:水土流失导致耕地________,土壤肥力________,保水保肥能力下降,土地生产力下降。
广
集中
暴雨
减少
降低
技巧点拨
图示法巧记水土流失的危害
水土流失过程是地貌、土壤、生物、水文统一变化的过程。其危害主要表现为土壤侵蚀、河湖淤积以及生态恶化等,具体如下图所示:
知识点三 黄土高原地区的综合治理
1.治理水土流失
工程措施 坡地 ①防止山体滑坡的________;②储水和护坡的________;③挖________和水平沟,减少坡面径流、增加下渗
沟谷 ①修建________以保土蓄水;②修拦沙坝、谷坊坝阻止沙石向________流失
生物措施 ①________和退耕还林还草等各种生物措施削减暴雨和径流对地表的侵蚀能力,提高表土的________能力;②乔灌草相结合,兼顾________效益和________效益 农业技术措施 ①________和________发展林草业,山下________和________发展种植业;②实施________、高沟垄作、水平阶种植等耕种手段,采用地膜覆盖及喷灌采用地膜覆盖、塑料大棚、日光温室以及喷灌、滴灌等生产和灌溉技术,增强耕地抗蚀能力,减少水土流失 抗滑桩
鱼鳞坑
引流渠
淤地坝
下游
植树种草
抗蚀
生态
经济
塬面
较陡山坡
缓坡
沟谷
间作套种
2.优化产业结构
(1)以________为基础,加大农林牧优良品种的培育和引人,发展________加工业,提高产品商品率。
(2)积极发展________、旅游业。
(3)以________开发为龙头,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3.控制人口过快增长
(1)快速的________使得脆弱的生态环境越来越难以支撑地区经济、社会和生态的持续发展。
(2)控制人口________、调整人口________是区域综合治理的重要措施。
生态农业
农副产品
特色农业
能源
人口增长
过快增长
布局
技巧点拨
互动释疑解惑
重点一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成因及危害
情境探究
北方那消失了的一抹黄色,就是荒凉的黄土高原。那里沟壑纵横,土地被流水切割得支离破碎,面积却要占全省版图的百分之四十五。这季节那里仍然是一望无际的荒凉——他(省委书记乔伯年)出生在那里,闭住眼也能看见故乡一年四季的景象。
——路遥《平凡的世界》
问题1 黄土高原典型地貌的形成与哪一种外力作用有关?




问题2 水土流失可能诱发和加剧哪些自然灾害?对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有哪些不利影响?



提示:流水侵蚀。
提示:旱涝灾害、滑坡、泥石流、塌陷等。制约当地的农业和其他各行业的发展,阻碍社会经济发展。

问题3 引起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主要人为原因有哪些?
提示:轮荒耕作制度,露天开矿,无计划地建窑洞、修路、建设水利设施等。
知能升华
1.水土流失的危害
从表面上看,水土流失表现为土壤侵蚀,但水土流失过程是地貌、土壤、生物、水文统一变化的过程。如下图所示:
2.水土流失的成因
水土流失的形成与地形、气候、土壤、植被、地质构造等自然因素密切相关,并且人类不合理的生产建设活动导致植被破坏,在一定程度上会诱发或加剧水土流失。两类原因具体分析如下:
(1)自然原因
因素 具体影响
地形 坡度影响地表径流速度→流水冲刷能力强弱
土质 抵抗流水侵蚀能力的强弱
气候、气象 降水强度影响对地表冲刷力的大小
植被覆盖率 水土保持能力
地质灾害 加剧水土流失
(2)人为原因
学以致用
地处黄土高原的汾川河流域多年来植被覆盖率大幅度提高。2013年7月,汾川河流域降水异常增多。下表为当月6次降水过程的时长、降水量和汾川河流洪峰情况。第5次降水形成的洪水含沙量低,第6次降水形成的洪水含沙量极高。据此完成1~3题。
降水序号 降水历时(天) 降水量/mm 汾川河洪峰情况
1 2 53.0 无明显洪峰
2 4 80.3 无明显洪峰
3 5 100.1 无明显洪峰
4 2 73.2 无明显洪峰
5 2 90.7 洪峰流量346 m3/s
6 2 54.4 洪峰流量1 750 m3/s
1.汾川河流域植被覆盖率大幅度提高能够(  )
A.减小降水变率  B.减少河水含沙量
C.增加降水量  D.加大河流径流量
解析:第1题,植被覆盖率大幅度增加,能减轻流水侵蚀,减少河水含沙量,故B项正确。
答案:B
2.第五次降水产生洪峰原因是此次降水(  )
①历时长 ②强度大 ③下渗少 ④植被截流少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第2题,第5次降水只有两天,历时不长,①错;第5次降水时间较短,但降水量在几次降水中接近降水最多的第3次,降水强度大,②对;前面4次降水,导致土壤含水量达到饱和,下渗减少,③对;植被无变化,因此植被截留无变化,④错。故B项正确。
答案:B
3.第6次降水产生的洪水含沙量极高,其泥沙主要源于(  )
A.河床     B.沟谷
C.裸露坡面   D.植被覆盖坡面
解析:第3题,第5次降水形成的洪水含沙量低,说明河床、沟谷、裸露坡面的产沙量已很少,其原因是这些区域的疏松沙土已被前4次降水形成的洪水侵蚀。前5次降水已使植被覆盖坡面的土壤含水量达到饱和,土层疏松。第6次降水形成的洪水使植被覆盖坡面“不堪一击”,导致大量沙土被冲刷,引起水土流失,增加河流的含沙量,故D项正确。
答案:D
重点二 黄土高原地区的综合治理
情境探究
读黄土高原某小流域综合治理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问题1 图中梯田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什么地形区?该区治理措施还有什么?其作用是什么?



问题2 在塬面上采取的主要治理措施(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农业技术措施)有哪些?其作用是什么?


提示:黄土坡(缓坡)。封坡育林育草(生物措施)(陡坡)。
作用:拦截、涵蓄坡面径流,保证生产,增加收入。
提示:工程措施:平整土地;生物措施:营造护田林网;农业技术措施:喷灌、滴灌,节约水资源。
作用:合理利用水土,提高劳动生产率。

问题3 在沟谷地带采取的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分别是什么?其作用又是什么?

提示:工程措施:建淤地坝、修水库;生物措施:营造防护林。
作用:拦泥蓄水,防止沟谷继续扩展。
知能升华
黄土高原小流域综合治理措施
小流域综合治理是黄土高原地区总结出来的治理水土流失的宝贵经验。小流域综合治理的重点是保持水土,开发利用水土资源,建立有机、高效的农林牧生产体系。
植树种草,提高植被覆盖率是治理水土流失的根本措施。在治理中强调的是“综合”的观念,即治理水土流失时各种方法、措施的配合使用。把小流域作为一个整体,沟谷、缓坡和塬面采取不同的针对性措施。
如下图所示:
特别提醒
修水平梯田是治理水土流失的重要措施。水平梯田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坡地资源,同一水平梯田在同一等高线上,可减缓水的流速,有利于水土保持。
生态脆弱区发展的分析思路  
(1)影响:对当地、周边地区的影响,从生态、社会、经济三方面分析。如河流上游水土流失导致当地表土流失,土层变薄,土壤贫瘠,粮食减产;对中下游地区的影响,河流含沙量增大,河床抬高,湖泊淤积,调蓄功能减弱,旱涝威胁加重。
(2)成因: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自然原因一般从气候、地形、地貌、植被等因素入手分析,人为原因多是指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原因分析要结合区域特征具体分析,避免泛泛而谈、照搬模板。如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在不同地区其主要人为因素是有差异的,过度垦殖、农牧争地是农牧交错地带荒漠化的主要人为因素;过度放牧、开矿是内蒙古草原区荒漠化的主要人为因素;过樵、水资源利用不当是西部绿洲地区荒漠化的主要人为因素。
(3)综合治理:针对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对症下药找出应对措施,从所在区域的环境特征出发因地制宜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治理措施一般包括组织管理、工程、生物、农业技术措施等。
学以致用
读黄土高原局部地区等高线图(单位:m),回答1~3题。
1.“筑起一条坝,活了一条沟”指的是“小流域综合治理”,图中a、b、c、d四地适合建坝进行小流域治理的是(  )
A.a地    B.b地
C.c地    D.d地
解析:第1题,从等高线分布看,a处是一狭长谷地,筑坝应选沟谷口处。
答案:A 
2.下列治理图示地区的基本措施中,不恰当的是(  )
A.扩大农业用地,建成高产稳产的基本农田
B.扩大林草种植面积
C.改善天然草场植被,合理放牧,保护草场
D.矿区存好表土,大力复垦
解析:第2题,治理水土流失,不能走扩大耕地面积之路,将已有基本农田保护好是前提,提高植被覆盖率是主要措施。
答案:A 
3.近年来,我国粮食等农产品价格上涨,可能引发图示地区的农民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考虑,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A.①处修建水平梯田发展粮食生产
B.②处开垦草地发展种植业
C.③处开垦草地发展林果业
D.④处修建梯田发展种植业
解析:第3题,图中①处是河谷平地,不需修筑梯田;②处在塬面上,可发展种植业,但不应开垦草地;③处为陡坡,不应开垦草地发展林果业;④处为缓坡适合修建梯田。
答案:D
课堂达标检测
1.下图是南方低山丘陵区水土流失的原因分析简图,图中方框中Ⅰ、Ⅱ、Ⅲ、Ⅳ相应内容排序正确的是(  )
①地形起伏大 ②毁林开荒 ③薪柴紧张 ④人口密度大
A.④②③① B.④③②①
C.③②①④ D.①③②④
答案:B
解析:Ⅱ导致乱砍滥伐,薪柴紧张会导致乱砍滥伐,因此Ⅱ最可能是③薪柴紧张;耕地紧张、薪柴紧张的原因应该是人地矛盾突出,应该是人口密度大导致的,因此Ⅰ是④人口密度大;耕地紧张,人多地少,会导致通过毁林开荒来增加耕地面积,Ⅲ是②毁林开荒;植被破坏、降水变率大、地形起伏大导致水土流失,因此Ⅳ是①地形起伏大。图中方框中Ⅰ、Ⅱ、Ⅲ、Ⅳ相应内容排序正确的是④③②①,B正确。故选B。
下图为我国生态问题主要分布图。读图完成2~3题。
2.下列不同地区及其生态问题的组合,不正确的是(  )
A.C地区—荒漠化 B.B地区—水土流失
C.D地区—盐碱化 D.A地区—石漠化
解析:第2题,C地区位于我国西北,气候干旱,其主要生态问题为荒漠化;B地区为黄土高原,其主要生态问题为水土流失;D地区为长江流域,其主要生态问题为水土流失;A地区为喀斯特地貌分布区,石漠化严重。C项说法不正确,本题要求选择不正确选项,故选C。
答案:C 
3.目前,治理C地区生态问题的措施中,不包括(  )
A.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B.调整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C.以防为主,因地制宜地进行综合整治
D.跨流域调水,大力扩大棉花种植面积
解析:第3题,图中C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是荒漠化,而大力扩大棉花种植面积不利于荒漠化的治理,D选项不属于治理C地区生态环境问题的措施,D符合题意。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调整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及坚持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的原则;以预防为主、因地制宜地进行综合整治都属于治理C地区生态环境问题的措施,A、B、C不合题意。本题要求选择不属于治理C地区生态环境问题的措施,故选D。
答案:D
治沟造地是陕西省延安市对黄土高原的丘陵沟壑区,在传统打坝淤地的基础上,集耕地营造、坝系修复、生态建设和新农村发展为一体的“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模式,实现了乡村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如图)。据此完成4~5题。
4.推测开展治沟造地的地方(  )
①居住用地紧张 ②生态环境脆弱 ③坡耕地比例大 ④农业生产精细耕作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第4题,由题可知,开展治沟造地的地方多大量空废宅基地、空心村,当地居住用地大量浪费,不紧张,①错误。该地为黄土高原沟壑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②正确。沟壑地区平地少,坡耕地比例大,治理难度大,③正确。当地多为传统农业区,过度砍伐、开垦较严重,农业生产较粗放,④错误。故选C。
答案:C
5.与传统的打坝淤地工程相比,治沟造地更加关注(  )
A.增加耕地面积 B.防治水土流失
C.改善人居环境 D.提高作物产量
解析:第5题,与传统的打坝淤地工程相比,治沟造地是“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模式,所以更加关注改善人居环境,C正确。传统打坝淤地主要是为了增加耕地面积、防治水土流失和提高作物产量,A、B、D错误。故选C。
答案: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