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选择性必修1 2023版高中地理第二章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课件(5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湘教版选择性必修1 2023版高中地理第二章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课件(5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4-01-04 18:24:28

文档简介

(共52张PPT)
第1课时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知识梳理·自主探究
课堂互动·合作探究
随堂集训·学业达标
课程标准
结合实例,解释内力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

素养目标,
1.理解地表形态的变化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综合思维)
2.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理解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之间的关系。(综合思维)
3.掌握地质构造类型及相应的地表形态。(综合思维)
4.理解火山活动与地表形态。(区域认知、综合思维)
知识导引
知识梳理·自主探究
一、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
地质作用 能量来源 表现形式
内力作用 来自地球本身,主要包括地球运动旋转能和引力能,以及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等 ____________、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地震等
外力作用 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____________能 风化、______、搬运、沉积等
地壳运动
太阳辐射
侵蚀
引起地表形态变化的力量有两种,一种是地质作用,一种是人类活动。判断是不是地质作用,一看是否引起了地壳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和地表形态的变化;二是这种力量是否来自于自然界,来源于自然界的属于地质作用,人类活动不是地质作用。
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1.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1)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
①地球的_________并不是整体一块,而是被一些断裂构造带,如海岭、海沟等,分割成六大板块(图中A为________板块,B为________板块,C为________板块),而且每个大板块内部还可以划分为若干小板块。
②板块不是静止的,而是处于不断运动之中。
岩石圈
欧亚
太平洋
印度洋
(2)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板块运动 形成的宏观地形 典 例
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相碰撞 形成巨大的________ 喜马拉雅山脉
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相碰撞 陆地上形成________或岛弧,海洋上形成海沟 太平洋西部边缘的深海沟—岛弧链
板块张裂 常形成______或发育为______ 东非大裂谷、大西洋
山脉
海岸山脉
裂谷
海洋
特别强调:①并不是所有内力作用都进行得很快,会瞬间改变地表形态——有些内力作用进行得很慢,不易被人们所察觉,需要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才会使地表发生显著变化。
②并不是所有的内力作用都会对地表形态产生巨大影响——变质作用和岩浆侵入作用不会对地表形态产生巨大影响。
2.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1)地质构造:由于地壳运动导致岩层倾斜弯曲,甚至是断裂错开的情形。
(2)常见的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①褶皱
a.形成: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挤压作用下,岩层会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的波状弯曲,叫作褶皱。
板块是地球岩石圈被断裂带分割成的单元,而不是地壳的单元,也不是硅铝层的单元。
b.褶皱与地表形态
褶曲 背斜 向斜
岩层形态 向上拱起 向下弯曲
图示 形成的地形 _____ 谷地
山岭
地形倒置(地形与褶皱构造不相吻合的现象) 谷地 _____
山岭
②断层
a.形成:当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作用力超过岩石的承受能力时,岩层就会破裂。岩层发生破裂后,如果两侧的岩块沿破裂面发生明显的________,就形成了断层。
b.断层与地表形态
形态 地垒 地堑
概念 两条平行断层之间的岩块相对上升,两边岩块相对下降,相对上升的岩块叫作地垒 两条平行断层之间的岩块相对下降,两边岩块相对上升,相对下降的岩块叫作地堑
位移
图示
形成的地形 ________ 狭长的凹陷地带
实例 华山、庐山、泰山等 吐鲁番盆地、渭河谷地、汾河谷地等
断块山
[易误辨析]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有何区别?
提示:地质构造是地壳运动导致的岩层变形变位,它是地壳运动的“足迹”,包括褶皱,断层,判断时与地表形态无关,关键是看地下岩层的弯曲状况及岩层是否连续。构造地貌是由地质构造而形成的地表形态特征,主要类型有山地、谷地、平原、盆地、陡崖等,判断时只根据地表形态和高低起伏状况来回答。特别注意向斜谷、向斜山、背斜谷、背斜山均为地貌类型。
3.火山活动与地表形态
(1)火山喷发:地球内部能量强烈的释放形式,岩浆喷出地表即为火山喷发。
(2)分类
①根据喷发状况分类
类型 裂隙式喷发 ________喷发
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形成宽广的玄武岩高原 形成火山锥、火山口等火山地貌
典例 美国哥伦比亚高原、印度西部高原等 长白山主峰、富士山等
中心式
②根据活动情况分类
火山喷发、地震迅速剧烈,能瞬间改变地表形态;其他形式的内力作用速度缓慢微弱,经漫长地质年代使地表形态发生显著变化。
分类 概念
活火山 现代尚在活动或周期性喷发的火山
________ 保持有火山形态和喷发物,但无喷发历史记录,也无活动性表现的火山
休眠火山 长期没有喷发,但将来还会喷发的火山
死火山
课堂互动·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 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核心归纳]
1.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
(1)地球表面的岩石圈并不是完整一块,而是被断裂带分割成六大板块。
(2)板块处于相对的运动状态。
(3)板块的运动主要有两种基本关系:一是板块与板块之间相互挤压碰撞,二是相邻板块彼此分离。
(4)一般来讲,板块的内部比较稳定,两个板块之间的交界处,是地壳比较活跃的地带。
状元随笔 板块间的界线,不是大洲或大洋的界线,而是一些构造带,如海沟、海岭、断层、造山带。
2.板块运动形成的宏观地形
板块运动 边界类型 宏观地形 图示 实例
挤压碰撞   消亡边界 →|← 大陆板块挤压碰撞形成高峻的山脉和巨大的高原 喜马拉雅山脉、青藏高原
海洋板块与大陆板块挤压碰撞,常形成海沟、山脉、岛弧 美洲西岸的山脉和亚洲东部的岛弧
状元随笔 板块的范围除了太平洋板块基本上是海洋外,其他板块都包括大陆和海洋,如印度洋板块包括印度洋、澳大利亚大陆、印度半岛、阿拉伯半岛等。
彼此分离 生长边界 ←→ 陆地板块内部张裂往往形成巨大的裂谷 东非大裂谷
[应用体验]

1.读“六大板块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板块名称:A________,B___________,E__________,F________。
(2)板块构造学说认为海沟是由于________板块俯冲到_______板块之下形成的,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相撞形成____________。
(3)________板块周围边缘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地震火山带。
(4)板块构造学说把全球________分成六大板块,这些板块“漂浮”在________层上,至今仍在运动。
(5)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下列现象的成因:红海面积的变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喜马拉雅山的形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日本群岛的形成: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非洲板块
印度洋板块
南极洲板块
美洲板块
大洋
大陆
山脉或高原
太平洋
岩石圈
软流
印度洋板块与非洲板块张裂使红海面积不断扩大
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形成的
太平洋板块俯冲到亚欧板块的下面,亚欧板块受挤压抬升形成的
解析:回答第(2)题时注意不要把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的位置颠倒,把海沟写成是由亚欧板块俯冲到太平洋板块之下形成的,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相撞形成喜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在第(5)题的回答中不能把红海说成是板块张裂形成的,喜马拉雅山是由两个大陆板块相撞形成的,日本群岛是由大洋板块俯冲到大陆板块下面形成的。总之回答填空式问题时应坚持能具体回答就尽量具体回答的原则,但对于一般规律性东西,不能用具体的事实来代替。
如图为全球板块分布的局部示意图。读图回答2~3题。
2.甲、乙两陆地分别属于(  )
A.亚欧板块、非洲板块
B.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
C.非洲板块、太平洋板块
D.美洲板块、亚欧板块
答案:B
解析:甲陆地位于红海以东的阿拉伯半岛,属于印度洋板块;乙陆地位于红海以西的非洲大陆,属于非洲板块。
3.M、N两处板块边界类型分别是图中的(  )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①
答案:D
解析:红海所在地区板块向两侧张裂,其所处的板块边界类型为生长边界;地中海位于板块的碰撞挤压地带,其所处的板块边界类型为消亡边界。
探究点二 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核心归纳]
由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层倾斜、弯曲或断裂的“痕迹”叫地质构造。由地质构造形成的地貌称为构造地貌。地质构造分为褶皱和断层两种基本类型。其判断方法及相应关系如下:
地质构造 褶皱 断层
背斜 向斜 判断方法 从形态上 岩层一般向上拱起 岩层一般向下弯曲 岩层受力断裂并沿断裂面有明显的相对位移
从岩层的新老关系上 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 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 判断方法 图示
构造地貌 未侵蚀地貌 常形成山岭 常形成谷地或盆地 大断层,常形成裂谷或陡崖,如东非大裂谷。断层一侧上升的岩块,常成为块状山或高地,如华山、庐山、泰山;另一侧相对下降的岩块,常形成谷地或低地,如渭河平原、汾河谷地,沿断层线常发育成沟谷,有时有泉、湖泊
侵蚀后地貌 背斜顶部受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 向斜槽部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常形成山岭 图示
拓展延伸
地质构造的实际应用
应用 选择原因
向斜找水 向斜构造有利于地下水汇集,如图:
向斜找矿 因背斜顶部易被侵蚀,岩层中的矿石容易被侵蚀搬运掉,含有矿产的岩层往往保留在向斜地下
背斜找油气 背斜是良好的储油、储气构造。气最轻,分布在顶部,水最重,分布在底部,中间为石油。如图:
断层找水 断层往往是地下水出露的地方,如图:
建筑、工程选址 建筑、工程应避开断层,在断层处搞大型建筑易诱发地震、滑坡、渗漏等;地下隧道应避开向斜部位,因为向斜是地下水的汇集区,隧道可能变为“水道”
状元随笔 断裂≠断层
断裂是岩层发生弯曲时,压力超过岩石的承受能力时的破裂。只有沿断裂面发生明显位移,形成的才是断层。二者的差异在于是否沿断裂面有明显位移。断裂不一定形成断层,断裂是断层的条件之一,断层必须有断裂。例如,图中A、B、C三处岩石既受力破裂,又沿断裂面有明显的相对位移,所以A、B、C都是断层;而D处岩石虽然破裂但无明显位移,故不是断层,仅仅是断裂。
[应用体验]
读某地地质剖面示意图,完成1~2题。
1.汾河谷地和庐山的地质构造分别对应图中的(  )
A.甲地、乙地 B.丙地、丁地
C.甲地、丁地 D.丙地、乙地
答案:A
解析:图示甲地由断层断裂下降而形成,乙地由断层断裂上升而形成,丙地岩层向上弯曲为背斜构造,丁地岩层向下弯曲为向斜构造。汾河形成于断层断裂下降而形成的构造上,庐山形成于断层断裂上升而形成的构造上,A正确,B、C、D错误。
2.图中丁地地貌及形成该地貌的主要地质作用分别是(  )
A.背斜山、内力作用 B.向斜山、内力作用
C.背斜山、外力作用 D.向斜山、外力作用
答案:D
解析:读图可知,丁地岩层向下弯曲,为向斜山,向斜成山是因为槽部受挤压,岩石不易被侵蚀,形成山地。D正确,A、B、C错误。
读庐山附近地质剖面图,完成3~4题。
3.图示地区主要地质构造是(  )
A.背斜 B.向斜
C.塌陷 D.断层
答案:D
解析:读图可知,图示剖面有多条断层存在,中间岩块相对上升,两侧岩块相对下降,图示区域中间形成断层组合构造——地垒,D符合题意;图中没有信息表明,当地岩层出现明显弯曲,因此不能确定图示地区具有背斜和向斜构造,排除A、B;塌陷不属于地质构造,排除C。
4.下列地貌与鄱阳湖成因相似的是(  )
A.渭河平原 B.华北平原
C.长江三角洲平原 D.珠江三角洲平原
答案:A
解析:读图可知,在多条断层之中,鄱阳湖所在岩块相对下降,属于断裂下陷形成的。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渭河平原所在岩块相对于南北两侧断裂下陷,与鄱阳湖成因相似,A符合题意;华北平原、长江三角洲平原、珠江三角洲平原均属于流水沉积地貌,与断裂下陷关系不大,排除B、C、D。
随堂集训·学业达标
下左图为某地貌景观图。为解释该景观的部分成因,教师在教学时进行了下图的演示。读图,完成1~2题。
1.该景观所显示的构造地貌是(  )
A.背斜山 B.向斜山
C.断块山 D.褶皱
答案:B
解析:读图分析,图示地貌地势比周边高,可知属于山岭;岩层向下弯曲,可知属于向斜构造;综上判断可知,该构造地貌是向斜山。
2.教师所演示过程的力量来源于(  )
A.太阳辐射 B.地球重力能
C.地球内能 D.万有引力
答案:C
解析:教师演示的是褶皱的形成过程,是由于受到内力挤压使岩层发生褶皱弯曲而形成,其能量来源于地球内能,与太阳辐射、地球重力能和万有引力无关,C正确,A、B、D错误。
从太空看,地球是一个美丽的蔚蓝色星球,它看上去更像“水球”。如图为地球海陆分布图。据此完成3~4题。
3.地球被称为“水球”是因为(  )
A.地球陆地上河湖面积广大
B.地球表面海洋面积占比大
C.地球内部收缩释放水蒸气多
D.地表植被蒸腾释放水蒸气多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地球表面71%为海洋,29%为陆地,地球表面海洋面积占比大,因此地球又被称为“水球”,B正确,地球被称为“水球”和其余几项无关,A、C、D错误。
4.①大陆东部附近海域分布有众多岛弧链的主要原因是(  )
A.位于板块生长边界,板块发生张裂
B.海底地震频发,火山灰堆积成岛
C.板块发生碰撞,近海地区地壳隆起
D.位于板块生长边界,①大陆发生分离
答案:C
解析:由图可知,①大陆为亚欧大陆,东部附近海域位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界处,属于消亡边界,板块发生碰撞,近海地区地壳隆起,形成众多岛弧链。C正确,A、B、D错误。
下图为沿回归线东西向的某区域地质剖面图。据此完成5~6题。
5.根据图示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处地质构造为向斜,适宜在地面打井找到地下水
B.乙处地质构造为向斜,适宜在地面打井找到石油
C.甲处地质构造为背斜,适宜在地面打井找到石油
D.丙处地质构造为地堑
答案:C
解析:读图,根据甲处岩层形态是向上隆起的,因此甲处地质构造是背斜,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因此,C正确,A错误;乙地岩层形态是向下弯曲的,因此乙处地质构造是向斜,向斜是良好的储水构造,B错误;丙处岩层发生了断裂位移,地质构造属于断层,图中显示只有一个断层滑动面,因此不属于地堑,D错误。
6.丙附近可能为(  )
A.南极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生长边界
B.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的消亡边界
C.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消亡边界
D.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的生长边界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图为沿回归线东西向的某区域地质剖面图”可知,丙地处于板块碰撞挤压地带,从板块边界看,属于消亡边界;从形成的地貌来看,形成了海沟、岛屿、山脉等,根据所学,应该处在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碰撞地带,因此C正确;南极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生长边界处形成的地貌是海岭,与图示地貌不符,因此A错误;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的消亡边界处形成的是地中海,与图示地貌不符,因此B错误;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处于消亡边界处,形成的地貌是海沟和海岸山脉,与图示地貌不符,因此D错误。
[教材活动点拨]
P35·活动 [参考答案]
1.(1)按照岩层走向顺势绘制。
(2)岩层受挤压后向上拱起形成背斜,背斜顶部受张力,易被外力侵蚀成谷。岩层下凹形成向斜,向斜槽部受挤压,岩石坚硬,不易被侵蚀,常形成山岭。
2.(1)略。
(2)岩体破裂不一定形成断层,断层是在岩层破裂基础上两侧岩块沿破裂面产生了明显的位移。
(3)断层线上岩石破碎,易被风化侵蚀,常发育成沟谷,有时有泉、湖泊。
P36·活动 [参考答案]
1.火山是岩层断裂而导致岩浆喷出地表的现象。这些地带处于板块的边界处,地壳活跃,板块在碰撞挤压和张裂过程中,容易造成火山喷发现象。
2.活火山:西西里岛埃特纳火山、夏威夷岛基劳埃阿火山、意大利维苏威火山、印度尼西亚喀拉喀托火山、非洲刚果(金)尼拉贡戈火山、日本富士山等。死火山:中国山西大同火山群、阿根廷阿空加瓜山。休眠火山:中国长白山天池、黑龙江五大连池。
3.火山多由熔岩组成,从地貌形态看有盾形、穹形、锥形等火山锥,另外有些火山只有低平火山口,没有形成火山锥,还有的形成熔岩高原。在火山口里常积水成湖。(绘图略)(共49张PPT)
第2课时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知识梳理·自主探究
课堂互动·合作探究
随堂集训·学业达标
课程标准
结合实例,解释外力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素养目标
理解风化作用、流水作用、风力作用的特点。运用地理示意图,说明地表形态的形成与外力作用之间的关系。(综合思维)
知识导引
知识梳理·自主探究
一、风化作用与地表形态
1.风化作用的概念: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在________、水、大气及________的影响下原地发生的破坏作用。
2.风化作用分类
(1)物理风化:主要是因________变化引起的,使岩石发生机械破碎。
(2)化学风化:伴随着岩石化学成分的改变。化学风化的产物一部分溶解于水,随水流失,部分难溶物质多残留在原地。
(3)生物风化:生物参与下的风化作用,是通过物理风化和化学风化进行的。
温度变化
生物
温度
特别强调:①物理风化和化学风化是风化作用的两种基本类型。
②外力作用总的趋势是使地表起伏状况趋于平缓。
③地表形态是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思维拓展]外力作用方式及其之间的关系
[易误辨析]风化作用和风力作用有何区别?
提示:风化是岩石在无外“力”的作用下,受物理、化学、生物作用而发生的破坏。虽然有个“风”,但它与风并无关系。风力作用包括风蚀、搬运、沉积等,大多指风的物理能量的表现。
二、流水作用与地表形态
1.水蚀作用
侵蚀类型 作用形式 主要发生地区 作用结果
下切侵蚀 水流垂直地面向下的侵蚀 多发生在构造抬升的山区 加深河床或沟床,常形成深切的________谷
溯源侵蚀 因流水冲刷作用加剧,受冲刷的部位不断向上游方向移动的现象 河流或沟谷底部地形变陡之处 使沟谷或河流的长度不断增加
侧向侵蚀 受横向环流的作用,弯曲河段的凹岸不断受到侵蚀而崩塌后退,形成陡峻的河岸 河流弯曲河段 山区:河谷不断展宽
平原地区:形成________带,最终形成________
V形
曲流
牛轭湖
2.沉积作用
(1)沉积物颗粒大小分布规律:河流流速较大时,可挟带比较粗的碎屑颗粒;河流流速较小时,只能挟带比较细的泥沙。从上游到下游,河流沉积物逐渐变______。
(2)在构造稳定区或构造沉降区,以沉积作用为主,形成开阔的冲积平原,在河口地区出现三角洲。

三、风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1.风蚀作用
(1)概念:风力对地表岩土的破坏作用。
(2)分类
风蚀作用 概念 作用特点
_____作用 地表的松散沙粒或基岩上的风化产物,在气流作用下被吹扬 造成地表物质的损失,使地表遭到破坏,从而形成各种________地貌
磨蚀作用 含有大量沙粒的气流在运动过程中,沙粒对地表物体进行撞击和摩擦,或者在岩石裂隙和凹坑内进行旋磨 吹蚀
风蚀
2.风积作用
(1)概念:风所搬运的沙粒由于条件改变而发生堆积。
(2)沙丘的形成:在风沙搬运的过程中,当风力变弱,或遇到障碍物(如山体阻挡,或地面草丛、建筑物阻碍),或________性质改变时,会对风沙流产生影响,导致沙粒从气流中跌落________,从而形成各种形态的沙丘。
下垫面
堆积
在分析外力作用时,要注意每种作用形成的结果。使原来的地表物质减少了的,产生了侵蚀面的都是侵蚀作用;而使原来的地表出现了新的物质,产生了堆积物的是沉积(堆积)作用。
课堂互动·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 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
[核心归纳]
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
表现形式 概念 影响因素 本质及作用
风化作用 在温度、水、大气及生物等的影响下,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发生破碎崩解、化学分解和生物分解等,形成许多大小不等的岩石碎块或砂粒 温度、水、大气、生物等 ①使岩石发生崩解破碎,形成松散物质;②松散物质堆积在原地,为其他外力作用提供条件
侵蚀作用 水、冰川、空气等在运动状态下对地表岩石及其风化产物的破坏作用 流水、冰川、风、波浪等 ①对地表岩石及其风化产物进行破坏;②常使被侵蚀掉的物质离开原地,并在原地形成侵蚀地貌;③常见的有风蚀地貌、海蚀地貌、冰蚀地貌
搬运作用 风化或侵蚀的产物被风、流水、冰川等转移离开原来位置的过程 流水、冰川、风、波浪等 ①搬运风化或侵蚀的产物;②本身不形成地貌,但为堆积地貌的发育输送大量物质
堆积作用 岩石风化和侵蚀后的产物在外力的搬运过程中,因外力减弱或遇到障碍物,被搬运物质沉积下来,形成堆积地貌 流水、冰川、风、波浪等 ①被搬运的物质堆积下来;②形成堆积地貌,如风力堆积地貌、流水堆积地貌、海积地貌、冰碛地貌
[应用体验]
下图为不同的地貌图片。读图,完成1~2题。
1.图中地貌的形成与河流的流水作用有关的是(  )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②③
答案:B
解析:新月形沙丘是风力堆积地貌,①错误;长江三峡为河流侵蚀地貌,主要由河流的下切侵蚀作用而形成,②正确;海南岛南天一柱属于海浪侵蚀地貌,主要由海浪的侵蚀作用而形成,③错误;三角洲属于河流堆积地貌,是河流挟带的泥沙在入海口附近,由于流速变缓以及海水顶托作用大量沉积而形成的,④正确。
2.①地貌在我国可能广泛分布的地区是(  )
A.东北地区 B.东南地区
C.西北地区 D.西南地区
答案:C
解析:新月形沙丘是风力堆积地貌,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地区,C正确,A、B、D错误。
探究点二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核心归纳]
1.主要外力作用及其形成的地貌
作用 对地貌的影响 分布地区
风化作用 使地表岩石被破坏,碎屑物残留在地表,形成风化壳 普遍
侵蚀作用 风力侵蚀 形成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等地表形态 沙漠地区
流水侵蚀 侵蚀 使谷底、河床加深加宽,形成“V”形谷,使坡面破碎,形成沟壑纵横的地表形态 河流流经的高原山地
溶蚀 形成溶洞及地下河、漏斗等 河流流经的中低纬度的可溶性岩石地区
侵蚀作用 冰川侵蚀 形成冰斗、角峰、“U”形谷 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度地区
海浪侵蚀 形成海蚀地貌 滨海地带
搬运作用 风力搬运 “飞沙走石” 在干旱、半干旱地区以及海滨地区作用强烈
流水搬运 “泥沙俱下” 在湿润、半湿润地区作用明显
冰川搬运 物质迁移 冰川活动地区
海浪搬运 物质迁移 海滨地区
堆积作用 冰川沉积 一次沉积过程中,沉积物颗粒大小不分,杂乱堆积,形成冰碛地貌 有冰川分布的高山地区和高纬地区
流水沉积 形成冲积扇、三角洲、冲积平原 沉积物颗粒大的先沉积,颗粒小的后沉积,具有分选性 山口和河流的中下游
风力沉积 形成沙丘(静止沙丘、移动沙丘)和黄土堆积 干燥内陆及邻近地区
海浪沉积 形成沙滩等海岸地貌 滨海地带
固结成岩作用 形成沉积岩 普遍
2.河流的三种侵蚀作用类型
溯源侵蚀 下蚀 侧蚀
概念 向河流源头方向的侵蚀 垂直于地面的侵蚀 垂直于两侧河岸的侵蚀
对河流的影响 不断向源头方向伸长 使河床加深,河流向纵深方向发展 使谷底展宽、谷坡后退,河流向横向发展
特别强调 伸长 加深 展宽
3.河谷发育不同阶段的特征比较
河谷形成阶段 初期 中期 成熟期
主要侵蚀方式 下切侵蚀和溯源侵蚀为主 河流下蚀减弱,侧蚀加强 以侧蚀为主
河谷形态特征 河谷横剖面呈“V”形 河流在凹岸侵蚀,凸岸堆积,河谷出现连续的河湾 河谷横剖面呈槽形,上游窄而深,下游宽而浅
[应用体验]
读图,完成1~2题。
1.图中表示的地理事物,按照发展的先后顺序排列的是(  )
A.甲—乙—丙—丁 B.乙—丙—丁—甲
C.丙—乙—甲—丁 D.丙—丁—甲—乙
答案:D
解析:由所学知识可知,河流发育过程中首先向下切蚀形成V形谷地,然后不断向两侧侵蚀使拓宽,同时河道变得蜿蜒曲折,因此按照发展的先后顺序排列的是丙—丁—甲—乙。
2.与下图裁弯取直措施最适合的图幅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答案:B
解析:由所学知识可知,裁弯取直工程最适合在河谷发育的后期进行,此阶段河谷宽阔,河流弯曲,水流平缓,所以图中弯曲状况与乙图相符,B正确。
3.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从地貌上看甲图是________,乙图是________,二者都是河流________地貌。
(2)若甲、乙两地貌在丙图中均有分布,则其对应为甲在____处分布,乙在____处分布。
冲积扇
三角洲
沉积
F
E
解析:首先阅读等高线地形图判定河流流向及地貌类型,再结合以下三点:(1)流水沉积作用形成的地貌在不同部位特征各异,在山口处形成冲积扇,在河流入海口处形成河口三角洲。(2)河流多发育于山谷处,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应根据等高线特点确定地形类型,从而确定流水作用形成的地貌。(3)由于重力等分选作用,一般来说质量大的先沉积,质量小的后沉积。第(1)题,从地貌景观示意图上可判断甲为冲积扇,乙为河口三角洲,都是河流沉积而成的堆积地貌。
第(2)题,根据丙图可确定GF处应是发育在山谷中的一条河流,F位于谷口前,可能会形成冲积扇;E在河流入海口处,可能会形成三角洲。
(3)随着河流流速的减弱,河流挟带的泥沙会沉积下来,并且有一定的规律:颗粒大、密度大的物质先沉积,颗粒小、密度小的物质后沉积。由此判断,甲图中沿A→B方向物质组成可能是(  )
A.黏土、砾石、粉砂
B.粉砂、黏土、砾石
C.砾石、粉砂、黏土
D.砾石、黏土、粉砂
答案:C
解析:甲图中由A到B谷口变得更开阔,因此流速变得更慢,沉积物颗粒更细小。
(4)根据图甲,判断沿C→D方向的剖面图可能是(  )
答案:B
解析:冲积扇的中部到边缘地势逐渐降低,其剖面图应与B图符合。
随堂集训·学业达标
1.哈萨克斯坦的一片草原上分布着成千上万颗神秘石球,被称为石球谷。有些石球会自然裂开。如图为“哈萨克斯坦石球景观图”。哈萨克斯坦石球自然裂开的主要原因是(  )
A.侵蚀作用强
B.搬运作用强
C.风化作用强
D.断裂作用强
答案:C
解析:哈萨克斯坦气候干旱,太阳辐射强,昼夜温差大,受热胀冷缩等影响,物理风化作用强烈,石球自然裂开主要受风化作用影响,C正确;不是由侵蚀、搬运或断裂作用形成的,A、B、D错误。
2.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在温度变化等的作用下,在原地发生机械破碎而不改变岩石化学成分的作用叫物理风化作用。通常情况下,气温日较差大的地区,物理风化作用强烈。地球表面物理风化作用最强的自然带是(  )
A.温带荒漠带 B.温带草原带
C.热带雨林带 D.亚寒带针叶林带
答案:A
解析:气温日较差较大的地区,物理风化作用会相对强烈。温带荒漠带,全年降水少,晴天多,昼夜温差大,物理风化现象显著,A选项正确。温带草原带全年降水比较稀少,但比温带荒漠带降水较多,昼夜温差比温带荒漠带也略小,物理风化现象比起温带荒漠带差一些,B选项错误。热带雨林带全年高温多雨,气温日较差较小,物理风化现象不显著,C选项错误。亚寒带针叶林带,气候偏冷湿,相较于温带荒漠带昼夜温差也偏小,物理风化作用也较温带荒漠带小,D选项错误。故物理风化现象最强的自然带为温带荒漠带,A选项正确。
宜兰县位于台湾岛东北部的兰阳平原上,该平原沿海分布着南北长约23千米、高约10米的连绵沙丘。兰阳溪是兰阳平原的“生命之河”,因含沙量大,又被称为“宜兰浊水溪”。许多河流受南北向沙丘的阻挡,在沙丘西侧蜿蜒向北或向南流,最后在沙丘的缺口处入海。图1示意台湾岛局部地区地形和兰阳平原的位置,图2示意宜兰县风频。据此完成3~5题。
图1 图2
3.兰阳平原沿海分布的连绵沙丘,其沙源及沙丘的主要形成原因是(  )
A.河流带来泥沙,风力堆积
B.河流带来泥沙,海水顶托堆积
C.海浪带来泥沙,洋流搬运堆积
D.盛行风吹来泥沙,风力堆积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兰阳平原是兰阳溪挟带的泥沙沉积形成,入海河流含沙量大,沿海沙滩分布范围广。由风频图可知,当地盛行风向是偏东风,是向岸风,风将沙滩上的沙子吹动,在沿海地带形成连绵沙丘,所以沙源及沙丘的主要成因是河流带来泥沙,风力堆积,A正确。B、C、D错误。
4.兰阳平原沿海分布的沙丘(  )
A.东侧坡度小,颗粒物粒度小
B.东侧坡度大,颗粒物粒度大
C.西侧坡度小,颗粒物粒度大
D.西侧坡度大,颗粒物粒度小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兰阳平原沿海分布的沙丘东侧是迎风坡,坡度小,西侧是背风坡,坡度大,B、C错误。迎风坡颗粒小的被风吹走,留下的颗粒物粒度大,A错误。西侧是背风坡,坡度大,颗粒物粒度小,D正确。
5.兰阳平原沿海分布的连绵沙丘对兰阳平原的主要影响是(  )
A.尘沙飞扬,沙暴盛行
B.阻挡海风,减少降水
C.排水不畅,多沼泽分布
D.地下水水位上升,加剧次生盐渍化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兰阳平原沿海分布的连绵沙丘对兰阳平原的主要影响是阻挡径流入海,排水不畅,多沼泽分布,C正确。该区域位于湿润区,为河流挟带的泥沙沉积形成,入海口处降水较多,尘沙、沙暴天气少,A错误。海拔低,阻挡海风作用不大,降水不会减少,B错误。降水多,不会出现土壤盐碱化,D错误。
6.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黄土高原这么多的黄土是从哪里来的呢?科学家曾经提出多种假说,其中“风成说”得到了广泛的支持,即认为黄土高原的黄土物质是通过风从中亚、蒙古等地的荒漠、戈壁吹过来的。
材料二 刘东生被称为“黄土之父”。他在陕西洛川县黑木沟发现的黄土剖面,断面高120米,最上面是黄土,下面的土壤发红,而断面最下面的土壤含有大量鹅卵石。
(1)在黄土高原地区,黄土颗粒的大小从西北到东南的水平变化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刘东生先生在陕西洛川发现的黄土剖面中存在鹅卵石,说明在形成黄土之前,此处最可能曾是(  )
A.荒漠  B.草原 C.森林  D.河流
(3)由材料可知,黄土高原地区在地质历史时期的主导外力作用是_______________,黄土高原上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的主导外力作用是____________。
(4)简述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自然原因。
从西北向东南,黄土颗粒越来越细
D
风力沉积作用
流水侵蚀作用
答案:降水集中多暴雨;土质疏松。
解析:第(1)题,从材料“黄土高原的黄土物质是通过风从中亚、蒙古等地的荒漠、戈壁吹过来的”可知,黄土高原是由于风力沉积作用形成的,黄土物质的来源地是中亚、蒙古等地,主要是受冬季西北风的影响。在黄土高原地区,自西北到东南随着风势逐渐减弱,颗粒大的先沉积,颗粒小的后沉积,因此沉积物的颗粒越来越细。
第(2)题,由所学知识可知,鹅卵石主要是由于流水侵蚀打磨作用形成的,因此该地发现鹅卵石,说明该地曾经有河流流经。D正确,A、B、C错误。故选D。
第(3)题,由材料“即认为黄土高原的黄土物质是通过风从中亚、蒙古等地的荒漠、戈壁吹过来的”可知,黄土高原为沉积高原,因此,在黄土高原的地质历史时期,该地主要的外力作用为风力的沉积作用;黄土高原沉积的黄土具有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的特点,黄土高原地区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流水侵蚀作用强烈,在黄土高原表面形成很多沟壑。因此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主要是流水的侵蚀作用形成的。
第(4)题,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自然原因是沉积了深厚的黄土层,黄土具有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的特点,再加上黄土高原大部分地区位于温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再加上地处季风气候向大陆性气候的过渡地带,植被较稀疏,沟壑起伏较大,因此水土流失严重。
[教材活动点拨]
P38·活动 [参考答案]
1.风化作用深受气候影响,气温、光照、降水、风等气候要素不同,风化方式与风化强度各不相同。
气候决定了风化作用的类型,冰冻气候带基本无化学风化;干旱半干旱区以温差风化为主,化学风化作用微弱;温暖潮湿区化学风化显著,生物风化发育;炎热潮湿区化学风化、生物风化强烈。
2.风化壳的厚度取决于气候、地形、构造活动等许多因素。
一般来说在气候湿热、地形平坦、构造活动比较稳定的地区,风化作用较强,剥蚀作用较弱,风化残余物质易于保存,故风化壳厚度较大。
P41~42·活动 [参考答案]
1.(1)在河流上游地区,地形落差大,水流速度快,对河床的侵蚀作用强,长期的溯源侵蚀使恶沟切穿分水岭在地淤沟附近夺取了另一条河的上游河段。
(2)旋峰峪附近河流上游被袭夺后,河流径流量减少,搬运能力削弱,导致大量砂砾石和亚砂土沉积下来。
(3)发生袭夺后,恶沟的径流量增大,侵蚀能力加强,河谷会不断变宽、变深。
2.形成三角洲的物质条件:河流挟带的泥沙。
动力条件:河流动力、海潮能、波浪能、地壳升降等。
P43~44·活动 [参考答案]
1.(1)①黄土覆盖在多种成因的、形态起伏显著的各种地貌类型上,且覆盖的厚度差不多;②黄土高原自西北向东南,黄土的颗粒越来越细,厚度从沙漠边缘向外逐渐变薄;③黄土的矿物成分与中亚、蒙古等地的戈壁沙漠矿物成分相同,与所在地方的各种岩石成分极不相似,且有水中不稳定矿物存在;④黄土中有随地形起伏的多层古土壤。
(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使地面形成许多沟壑,在持久的流水作用下地面破碎,此时遗留的长条状黄土高地称为黄土墚。随着水土流失的继续,更多的土壤被冲走,地面更加破碎,呈现出更宽的沟壑和一块块穹状、馒头状的小丘,此时的地形称为黄土峁。由黄土墚到黄土峁,其实质是黄土高原不断被侵蚀的过程。
(3)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措施主要有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合理安排农、林、牧生产;采取植树种草等生物措施,恢复地表植被;打坝淤地,修筑梯田;保塬、护坡、固沟;平整土地,修建水库;小流域综合治理;等等。
2.(1)该地区至少发生过三次地震,这三次地震的顺序是C、B、A。地震在该地区地壳深处发生之后造成的裂缝会随着岁月流逝,慢慢被沉积物覆盖,在裂缝上形成新的沉积地层;然后当下一次地震发生时,新的裂缝穿过的沉积地层将比前一次更多,再之后裂缝上又被更新的沉积物覆盖,形成更新的沉积地层。以此类推可判断地震的先后顺序。
(2)该区域处于沉积环境之中,强烈的地震会使地层产生裂缝;当裂缝产生后,该地区接受了新的沉积,沉积物会慢慢地将地表裂缝覆盖。所以在地面上难以找到古地震留下的痕迹。
(3)该地区经历的地质演化过程依次是:沉积层1的沉积,发生第1次地震C;沉积层2沉积,沉积层3沉积,沉积层4沉积,发生第2次地震B;沉积层5沉积,沉积层6沉积,发生第3次地震A;沉积层7沉积,目前在沉积层7表面表现为外力作用。
3.(1)防洪:首先通过分水鱼嘴将岷江分为内外江,外江用于泄洪。其次通过位于鱼嘴分水堤尾部靠近宝瓶口的飞沙堰泄洪,当内江的水量超过宝瓶口流量上限时,多余的水便从飞沙堰自行溢出;如遇特大洪水的非常情况,它还会自行溃堤,让大量江水回归岷江正流。
灌溉:修筑分水鱼嘴,迫使大量江水流入宝瓶口,使内江水流向成都平原。内江窄而深,外江宽而浅,这样枯水季节水位较低时,部分江水流入河床低的内江,保证有足够的生产生活用水。
(2)通过内江的弯道,让江水形成环流,加强对宝瓶口一侧河道的侵蚀,洪水中挟带的泥沙由飞沙堰流入外江,减少通过宝瓶口进入灌区的泥沙。
4.(1)澳大利亚波浪岩:地质时期剧烈的岩浆活动使部分岩浆侵入地壳,冷凝形成花岗岩之后被抬升,外力将其侵蚀而出露,经过长期的风吹日晒和昼夜温差的变化,花岗岩表层风化剥蚀,风力吹蚀使较下层的外表被挖去,留下呈卷曲状的顶部。雨水将矿物质和化学物质沿岩层面冲刷,同时产生化学作用,留下一条条红褐色、黑色、黄色和灰色的条纹。
美国波浪谷:沉积过程中,下层沉积物不断被一层层浸渍了地下水的红砂覆盖,水中的矿物质把砂凝结成砂岩,形成层叠状的结构,后随地壳抬升,砂岩层逐渐清晰地呈现出来,形成流畅的纹路,宛如波浪一般。
(2)略。(共51张PPT)
第三节 地表形态与人类活动
知识梳理·自主探究
课堂互动·合作探究
随堂集训·学业达标
课程标准
结合实例,说明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素养目标
1.能结合具体区域,理解地形对聚落和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综合思维、区域认知)
2.理解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人地协调观)
知识导引
知识梳理·自主探究
一、地表形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地表形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1)聚落:人类从事生产生活活动而聚居的场所。包括________________,以及与人们生产生活相关的各种设施。
(2)地形对聚落的影响
地形 聚落规模 聚落分布或形态
北方平原地区 规模一般较大,人口较多 呈______型、棋盘式格局
南方丘陵地区和山区 规模一般较小,人口____ 空间分布相对分散
房屋建筑的集合体
团聚
较少
[易误辨析]
平原一定是聚落密集区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冲积平原不仅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而且河网密布,有便捷的水运,适宜聚落发展。但是,在热带地区的平原气候闷热潮湿,不利于人类居住,人烟稀少,聚落极少分布,如南美洲的亚马孙平原地区。
2.地表形态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1)影响交通线路分布的因素
①自然因素:_______、气候、水文等。
②社会经济因素:人口、资源、________、工农业生产水平、__________等。
(2)我国交通线路的空间分布特点
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交通线路的空间分布表现出西部______、东部________的特点。
地形
城镇分布
科学技术
稀疏
稠密
(3)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4)在进行交通线路的选线时,要充分考虑沿线的自然、经济、社会、交通、技术、生态等因素的综合影响,选择有利地形,避开不利地段,尽可能降低__________,设法减少对__________的破坏。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掌握了越来越多的工程技术,能够在崇山峻岭中和大江大河上修建现代化的交通设施。
地形 影响 线路形态 密度
平原地区 限制较少 呈网络状 大
山区 限制性因素较多 公路多呈“________”字形分布 小

工程造价
生态环境
[规律总结]
位于大地形单元交界处易形成交通要道
如西北地区和华北地区的交通联系几乎都要经过河西走廊;大型山脉的垭口也易形成交通要道,如中尼公路、中巴公路就经过多个垭口。
二、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主要表现:填海造陆、开挖河道、修筑梯田、修建水库等,人类活动不断地塑造着新的地表形态。
课堂互动·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 地表形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核心归纳]
不同的地形区自然地理条件不同,对聚落产生的影响也不同。高原、山区和平原等地形使聚落的分布产生明显差异,如下表所示:
地区 聚落分布 原因分析 聚落形态
高原地区 深切河谷两岸、狭窄的河漫滩平原 深切河谷,地势低、气候温暖,两岸泥沙淤积的河漫滩平原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 呈狭长的条带状
山区 洪积扇、冲积扇和河漫滩平原 地势平坦,地下水或地表水资源比较丰富,并淤积有肥沃土壤,适宜聚落发展 明显的条带状或蜿蜒分布于山前或沿河流两岸发展
平原地区 聚落分布最密集区 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河网密布,有便捷的内河航运和海上运输,更适宜聚落发展 ①有的沿河发展,形成沿河聚落带;
②有的沿海发展,形成沿海岸聚落带
拓展延伸,
我国不同地区受地形的影响,聚落分布特点不同,具体如下表:
地区 聚落分布特点
西北地区 多分布在绿洲上
青藏高原 多分布在河谷地区
云贵高原 多分布在山间盆地
北方平原地区 规模较大,呈团聚型、棋盘式,人口较多
南方丘陵、山区 规模较小,空间分布相对分散,人口较少
状元随笔 城市区位与河流的关系
城市区位 形成原因 举例
河流水运的起点 通航河段上游的起点,货物在此转运促使城市的形成 江西赣州
两条河流的汇合处 有三个方向的水运优势,有大量人流、物流在此集聚与中转 重庆、武汉
河口处 便利的河海联运 上海、新奥尔良、鹿特丹
过河点 河流与铁路或公路的交会处,吸引大量的人流与物流在此集聚 南京、伦敦
[应用体验]
下图为“某地区村落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图示村落的形态特点是(  )
A.呈团状 B.呈点状
C.呈放射状 D.呈带状
答案:D
解析:读图可知,该地区村落沿着河流谷地呈条带状分布,D正确。由图可知,村落的分布较为集中,非点状分布,也非团状或者放射状,A、B、C错误。
2.该地区村落按图示分布的原因是(  )
①受地形的影响,村落沿河谷而建 
②平原开阔平坦,便于发展工业 
③为逃避洪水而建在山口
④靠近河流,用水方便
A.①④ B.②④ C.②③ D.①③
答案:A
解析:河谷地带地形较为平坦,有利于村落建设;靠近河流,便于取水,因此①④正确。村落主要从事农业,其分布对工业发展的考虑很少,由图中等高线数值可知,该地区没有山地分布,村落布局在山口也不利于逃避洪水,因此②③错误。
读地中海沿岸某河流中游河谷剖面图,完成3~4题。
3.图中甲、乙、丙、丁四地的地貌类型为(  )
A.喀斯特地貌 B.河流侵蚀地貌
C.河流堆积地貌 D.冲积平原
答案:C
解析:根据图例信息“河流沉积物”可知,四地的地貌类型为河流堆积地貌,A、B错误,C正确。结合“河谷剖面图”“谷底”“谷坡”等信息可知,图示四地地貌不属于冲积平原,D错误。
4.图中甲、乙、丙、丁四地中,最适宜布局居民点的是(  )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
答案:D
解析:甲、乙、丙、丁四地中,甲地地域面积小,乙、丙两地在洪水位时被淹没,丁地地势较高,地形平坦开阔,最适宜布局居民点。
探究点二 地表形态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核心归纳]
影响 原则 原因
运输方式 山地、丘陵地区优先发展公路 山地、丘陵地区修建交通干线的成本高、难度大,公路对自然条件的要求低些,成本也较低
河网密布的地区优先发展水运 河网密布的地区,天然河道较多,开挖运河方便
线路走向 山区的路线一般选择在地势相对和缓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且线路多呈“之”字形弯曲 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地形等自然条件相对较好,呈“之”字形弯曲可以降低单位距离内的地面坡度
平原地区线路受限较小,但一般要避开沼泽,少占耕地,少过河,尽量经过村镇、小城市且离大中城市的路程要尽量短些 节约建设成本和少占用土地,保证运输安全
避开断层、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多发地区 保证运输安全,减小灾害影响
线网密度 山地、丘陵地区密度较小 地形等自然条件不利于人们的生产、生活,人口密度较小,经济比较落后,对运输的需求量不大;修建交通线路成本大
平原地区密度较大 地形等自然条件优越,人口稠密,经济发达,需运输的客、货量较大;发展交通的自然障碍少
拓展延伸
影响交通线路分布的因素
交通线路的分布既受自然条件的影响,也受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其中自然因素的影响已减弱,社会经济因素已成为决定性因素,技术因素是保障。具体分析如下:
1.自然因素:曾经是影响交通线路最主要的因素,现在仍是影响交通线路的重要因素。
区位因素 主要影响 地形 平原 平原区地形对线路的限制较少,选线时要尽量少占好地,处理好与农田水利建设、城市发展的关系
山地 线路尽量沿等高线修筑,尽量避开地形复杂地区,在陡坡上修成“之”字形或开凿隧道
水文 线路应避开沼泽地,尽量避免跨越河流,以减少桥涵总长度 地质 应避开断层带和滑坡、泥石流多发地区,特别是开凿隧道时尽量避开断层带,从背斜部位穿越 气候 工程设计应特别注意沿线的暴雨、大风等出现的强度和频率,以及冻土、积雪的深度等,桥涵孔径大小、路基高低都需要根据当地暴雨强度来设计 2.社会经济因素: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水平的提高,社会经济因素已成为影响交通线路分布的最重要的因素。
区位因素 主要影响
经济因素 合理布局交通运输线、促进沿线经济发展。铁路线和公路国道线以直达运输为主,并适当照顾沿线重要经济点,通过城市时应从城市边缘通过。省道等地方性公路,则以满足地方经济发展和居民需要为主,可以通过当地的居民区、车站、码头等
社会因素 巩固国防、加强民族团结、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经济发展等
技术因素 使交通运输网伸展到更广阔的范围,克服自然条件等对线路建设的障碍和对车辆运行安全的威胁
状元随笔 地形与交通线路选址
1.平原地区是交通线建设的最理想环境,地形平坦,地质条件稳定。因此交通线建设首选在海拔200米以下的平原地区。
2.在山地地区修建公路、铁路线时,要从以下几点考虑:
(1)一般要沿等高线修建,这样可以减少工程量,同时道路平坦,利于车辆行驶安全,而且不易造成水土流失。例如,上图中在EF之间修建公路,应选择EHF,而不是EGF。
(2)鞍部相对较低,可修建交通线;河谷地区海拔较低,修建交通线工程量比较小,适合修建交通线。
(3)如果交通线要穿越等高线,要选择等高线比较稀疏的地方,因为坡度较缓,利于工程建设和行车安全。
(4)选线时要避开陡崖、地质不稳定的地段。要尽可能少跨越河流,以减少工程投资和保证工程安全。
(5)如果要修建隧道,应选择背斜部位。背斜岩层向上拱起,承受垂直压力的能力较强,同时不易积水。
[应用体验]
与平原相比,山地对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交通运输线路的分布和延伸方向影响都比较大。据此完成1~3题。
1.与平原相比,山地不利于人类出行的原因主要是山地地区(  )
A.地广人稀,经济落后 B.相对高度和坡度大
C.科技落后,难以修路 D.自然灾害多
答案:B
解析:山地地区不利于人类出行,主要是因为山地相对高度和坡度大,地势崎岖,难以修建道路,B正确;地广人稀、科技落后和自然灾害多,不是山地地区出行难的主要原因,这些因素平原地区也会存在,但平原地区因地势平坦出行就方便得多,A、C、D错误。
2.在山地地区修建交通运输干线,人们通常优先建设公路,其次才是铁路,这主要是因为公路比铁路建设(  )
①难度大 ②成本高 ③成本低 ④难度小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答案:B
解析:与修建铁路相比,修公路难度较小,①不符合,④符合;工程量较小,成本较低,便于修建,②不符合,③符合。综上,B正确,A、C、D错误。
3.在山地地区,公路常建造成“之”字形,主要是为了(  )
A.降低线路坡度
B.增加线路长度,发展旅游
C.通过更多的山村
D.增加山区线路密度
答案:A
解析:在山地地区,公路常建造成“之”字形,尽量与等高线平行,主要是为了降低线路坡度,利于汽车行驶,增加安全系数,A正确;增加线路长度会增加成本,B错误;通过更多的山村、增加山区线路密度不是山地地区建成“之”字形的主要目的,C、D错误。
八达岭是万里长城中雄伟壮观的一段,而穿行在该区域的京张铁路是由中国人自己设计建造的第一条铁路,其“人”字形的设计彰显了中国人的智慧。读图,完成4~5题。
4.图中能眺望到“八达岭关城”的地点是(  )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
答案:D
解析:读图可知,甲地和八达岭关城之间有一山脊阻挡,A错误;乙地西北侧的山脊阻挡了视线,B错误;丙地西侧的山脊阻挡了视线,C错误;丁地海拔较高,且丁地与“八达岭关城”之间的间隔为谷地,视线不受阻挡,D正确。
5.图中“人”字形铁路线的设计意图是(  )
A.既可以降低坡度,又方便停靠车站
B.避开河流,节省了建设桥梁的成本
C.绕过山岭,减少开挖隧道建设成本
D.尽量平行于等高线,缩短运输距离
答案:C
解析:该地多山地,图中“人”字形铁路线基本沿等高线来修筑,虽然线路较长,但绕过山岭,减少开挖隧道的成本,C正确;“人”字形铁路线的设计体现不出方便停靠车站,A错误;图中并未绘出河流,无法判断是否为了避开河流,B错误;如果缩短运输距离,只需要一条铁路而不需要分开修两条,修两条铁路反而延长了运输距离,D错误。
随堂集训·学业达标
流水地貌是由流水塑造而形成的地表形态。据此完成1~2题。
1.下列最符合甲-乙的剖面状况的图示是(  )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受流水惯性力作用,弯曲河道的凹岸被侵蚀,凸岸多沉积。读图可知,乙处位于河流的凹岸,受流水侵蚀作用强,河岸较陡峭;甲位于河流的凸岸,水流速度较慢,以沉积作用为主,坡度较缓,C正确。
2.从自然因素考虑,适宜建村落的是(  )
A.甲丁 B.甲乙
C.乙丙 D.丙丁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弯曲河流凹岸被侵蚀,凸岸多沉积,凸岸泥沙淤积,地势平缓,土壤肥沃,且面积不断增大,适合农业的发展以及基础设施建设,图示甲丁为凸岸,适合建设村落,故A正确;凹岸流水流速较快,侵蚀严重,河岸容易崩塌后退,乙、丙为凹岸,不利于建设村落,故B、C、D错误。故选A。
新疆塔什库尔千县,一条叫盘龙古道的公路,盘旋在帕米尔高原上,在全程30公里的公路上,有超过600个“S”弯道,犹如一笔勾勒出的山画墨宝。据此完成3~4题。
3.盘龙公路修建成“之”字形的目的是(  )
A.照顾更多的居民点 B.减少路面面积
C.便于游客欣赏 D.降低路面坡度
答案:D
解析:山区地势陡峭,地形坡度大,公路施工难度大,且行车安全性较差,因此山区公路常修建成“之”字形以减小线路坡度,降低施工难度,提升行车安全性,D正确;照顾更多的居民点,便于游客欣赏,都不是盘龙公路修建成“之”字形的目的,A、C错误;修建成“之”字形,会增加路面面积,B错误,所以选D。
4.如今许多山区在修建高速公路时尽可能选取最短距离,而不采用“之”字形的主要原因是(  )
A.汽车性能的提高 B.减少耕地的占用
C.科技水平的提高 D.减少投资成本
答案:C
解析:现在山区修建高速公路不采用“之”字形的主要原因是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开凿隧道与铺设高架桥技术越来越先进,高速公路以直达为主,“之”字形公路不适合高速行驶,C正确;汽车性能的提高与山区在修建高速公路时尽可能选取最短距离无关,A错误;山区耕地少,B错误;山区在修建高速公路时尽可能选取最短距离,会增加投资成本,D错误。所以选C。
5.读等高线地形图,完成下列问题。
(1)计划在甲、乙两村间修一条公路,从地形因素选择E线路还是F线路?说明理由。


(2)甲、丙两村中,说明最先发展成为城镇的村落及理由。


(3)河流D处附近拟建一大坝,简要分析该处建坝的理由,并说明对丙村带来的主要有利影响。
答案:F线路。F线大致沿等高线修筑,坡度(地势)起伏小。
答案:丙村。地形平坦开阔;河流交汇,水源充足,水运便利。
答案:理由:坝前“口袋”状地形,蓄水空间大;峡谷处大坝工程量小。
影响:提供充足稳定的水源;减少洪涝;提供水电。
解析:第(1)题,修建公路的原则是所经地区地势起伏小,一般沿着同一条等高线来修建。图中E线路和F线路中,F线路大致沿着等高线修建,地势起伏较小,适合修建公路。
第(2)题,由图可知,丙村的等高线稀疏,地势平坦开阔,有河流交汇流经,水源充足,交通便利,为形成城镇提供有利因素。甲村位于山脊附近,地势起伏较大,交通不便。
第(3)题,大坝一般修建在“口袋”形状的地形区,库区要为面积较大的盆地或洼地,有利于储水;图中D处位于峡谷出口处,峡谷蓄水空间大,出口狭窄,有利于减少工程量。修建大坝后,能够调节河流的径流量,提供给丙村充足稳定的水源,减少洪涝灾害,同时可以利用河流落差,进行水能发电。
[教材活动点拨]
P46~47·活动 [参考答案]
1.(1)教材图2-52是山区聚落,图2-53是平原聚落。山区聚落规模小,空间分布相对分散,多位于河谷地区;平原聚落规模大,多呈团聚型、棋盘状。
(2)山区地形崎岖,耕地面积小而分散,对人类生产生活不利,因此人口稀少,聚落规模小而分散,且多位于河谷地区;平原地区地形平坦开阔,耕地广阔,自然条件优越,有利于人类生产生活,因此人口密度大,聚落规模大,且多呈团聚型、棋盘状。
2.(1)丽江古城北面和西面有山地阻挡西北寒冷气流,且其纬度相对较低,因此冬无严寒;夏季因其坐落于云贵高原,地势相对较高,夏无酷暑。
(2)地处丽江坝子,地形平坦,利于聚落建设;地势较高,北、西两面山地可阻挡冬季风,东、南两面开阔,利于夏季风从东南方向进入;小盆地地形有利于源于玉龙雪山的水源在此汇聚,方便居民用水。
3.塔里木盆地聚落的分布主要受地形和水源的影响,城镇大多分布在盆地边缘的冲积扇、洪积扇上。这些地方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有河流流经,水源条件好,人口集中,农牧业较为发达,有利于城镇的形成和发展。城镇的发展促进了铁路和公路线建设,而交通的发展又进一步促进了城镇的发展。
P49·活动 [参考答案]
1.(1)交通线路密度第三级阶梯最大,第二级阶梯次之,第一级阶梯最小。
(2)整体表现出西部稀疏、东部稠密的特点。我国第三级阶梯为平原与丘陵交错分布区,也是我国各大平原所在地,此地工业、农业、聚落和人口集中,同时该地建设交通线路的难度较小,成本较低,因而这里各类交通线路较多,线路密度也最大;第二级阶梯地区海拔多在1 000~2 000米,为我国高原、盆地、山脉相互交错分布区,与第三级阶梯地区相比,自然条件较差,工农业发展条件较差,聚落分布较少,交通线路建设的难度较大,成本较高;第一级阶梯平均海拔多在4 000米以上,是谷岭并列的高寒地区,生存条件恶劣,有广阔的无人区,交通线路建设难度大,成本高。
2.四川省西部为山地、高原地形,地势起伏大,交通线路布局主要考虑避开高大山脉,多沿山谷分布,且沿线地区城镇少,经济活动少,建设成本高,技术难度大,所以线路少且多是过境的,呈线状分布。东部为四川盆地,地形平坦,交通线路分布受地形影响较小,布局主要考虑连接城镇,方便人们出行,盆地内城镇密集,经济发达,建设难度小,所以线路多,呈网状分布。
P51~52·活动 [参考答案]
1.兰州所在区域地形崎岖,而黄河谷地较宽阔,地势相对平坦,黄河水又提供了充足的水源,因此兰州城市布局沿黄河分布。
2.受地形和城市形态的影响,兰州市城区主干道应呈东西走向。
3.地形影响聚落和交通线路的形态、密度、分布、规模等。
P53·活动 [参考答案]
1.在开垦的梯田上耕作,更有利于水土保持。修梯田后,田地的坡度减小,水的流速减慢,侵蚀作用减弱,同时田埂稍高于梯田面,使水肥不易流出,起到保持水土的作用。
2.(1)该地风浪大,尤其是冬春季节,在偏北风的影响下,风浪对沿岸的侵蚀作用更明显;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潮位抬高,波浪的侵蚀作用加大;浅滩被开挖,深度加深,丧失防浪作用,因此该地海岸被严重侵蚀。
(2)认同“有时对地表形态的微小改变,所引发的灾难往往意想不到”这一观点。结合活动材料加以说明或列举身边的案例加以说明。
(3)自主在网络上查找“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资料。(共52张PPT)
第1节 岩石圈物质循环
知识梳理·自主探究
课堂互动·合作探究
随堂集训·学业达标
课程标准
运用示意图,说明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

素养目标
1.了解常见矿物的基本特征,认识常见的岩石。(地理实践力)
2.理解岩石的形成与分类。(综合思维)
3.能运用示意图,说明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综合思维)
知识导引
知识梳理·自主探究
一、岩石圈的物质组成
1.矿物
(1)概念及特征:由地质作用形成的、一般为________态的天然化合物或单质。具有相对固定的________和确定的________,在一定的物理化学条件下保持稳定,是组成_____的基本单元。
(2)自然界最多的矿物是_______ (SiO2)。
结晶
化学成分
晶体结构
岩石
石英
1.组成岩石的矿物称为造岩矿物,约有几十种。最常见的造岩矿物有石英、长石、云母和方解石等。其中,组成花岗岩的主要矿物为石英、长石和云母,组成石灰岩和大理岩的主要矿物为方解石。
2.岩石
(1)概念:在自然作用下,按一定方式结合而成的矿物集合体,是构成岩石圈的主要物质。
(2)分类
①岩浆岩
形成 由炽热的岩浆________形成 特征 约占地壳总体积的65%,最主要的成分是SiO2 分类 ________ 岩浆在地表以下冷凝形成,花岗岩是最常见的侵入岩
喷出岩 岩浆喷出地表冷凝形成,________和安山岩是常见的喷出岩
冷凝
侵入岩
玄武岩
②沉积岩
形成 裸露在地表的各种岩石,在风吹、日晒、雨淋以及生物的作用下被破坏,破坏产物(包括碎屑物质和溶解物质)在原地或经搬运后沉积下来,再经过复杂的成岩作用而形成
特征 具有层状纹理(________),在没有发生地层倒转的情况下,下面岩层的年龄比上面岩层要古老;常含有________
分类 砾岩、砂岩、页岩、________
层理构造
化石
石灰岩
③变质岩
形成 已经生成的岩石,受________、________,或者陨石冲击的影响,在一定的温度、压力等条件下,使原来岩石的矿物成分、结构等发生改变而形成的一种新的岩石
特征 分布广泛,多含有丰富的金属矿和非金属矿
分类 片麻岩、________和石英岩
地壳运动
岩浆活动
大理岩
2.化石是生物的遗体、遗骸、遗迹等在未腐烂时被沉积物所埋没隔断了与大气的接触,经过长时间炭化或被其他物质置换、填充逐渐演变而成。
二、岩石转化与岩石圈物质循环
1.岩石转化
岩浆岩
(喷出岩)
岩浆岩
(侵入岩)
变质岩
沉积岩
2.岩石圈物质循环
(1)概念:岩石圈和其下的________之间存在着大规模的物质循环。
(2)能量来源:地球内部________物质衰变,放射能转化为热能,热能再转化为推动岩石圈和软流层物质运动的机械能。
(3)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
软流层
放射性
组成地壳的物质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在认识岩石圈物质循环时要注意从岩浆开始,再顺着岩浆→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岩浆的主线,来理清岩石转化的过程。
课堂互动·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 岩石圈的物质组成
[核心归纳]
1.元素、矿物、矿产、岩石等概念及其内在联系
2.组成岩石圈的三大类岩石
类型 形成过程 特点 常见岩石 有用成分举例
岩浆岩 侵入岩 地下岩浆在内力作用下,侵入地壳上部,冷却凝固而成 矿物结晶颗粒较大 花岗岩 建筑材料;工业生产的原料
喷出岩 地下岩浆在内力作用下,沿地壳薄弱地带喷出地表冷凝而成 矿物结晶颗粒细小,有流纹或气孔 安山岩 玄武岩 流纹岩
沉积岩 地表岩石在外力作用下受到破坏,变成碎屑物质,被搬运到低处沉积、固结而成的岩石 具有层理构造,可能含有化石 石灰岩、 砂岩、 页岩、 砾岩 石灰岩是建筑材料和化工原料;钾盐是化工原料;煤、石油是当前世界最重要的能源
变质岩 岩石受地壳运动、岩浆活动等影响,在一定温度、压力条件下,使原来成分、结构发生改变而形成的新岩石 片理构造 大理岩、 板岩、 石英岩、 片麻岩 大理岩是建筑材料;铁矿是钢铁工业的重要原料
3.判断岩层形成的顺序
(1)岩浆岩地层形成顺序
应先判定是侵入岩还是喷出岩。
①如果是侵入岩,则其与其他地层的关系是侵入与被侵入的关系,则被侵入的地层应先于侵入地层存在。
②如果是喷出岩,则判断时应分析其起点和终点,该喷出岩应晚于起点和终点之间的地层。
(2)沉积岩地层形成顺序
一般地,我们按照沉积规律:老的在下,新的在上,即先形成的在下,晚形成的在上。
(3)变质岩地层形成顺序
先观察变质岩的存在位置,分析产生变质的原因,一般地,变质岩所需求的高温、高压条件往往是岩浆活动中提供的。故变质岩地层应晚于相应岩浆岩形成。
状元随笔 地层为什么会颠倒和缺失?
地层的颠倒一般认为是地壳运动造成的。例如在褶皱形成过程中,两侧的挤压力不同,就有可能造成地层的颠倒。
地层的缺失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在形成该地层的年代,该地因为地势较高,没有发生沉积;二是该地岩层形成后,地形抬升,该层的物质被侵蚀掉了。
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据此完成1~2题。
1.诗中描述的岩石按成因属于(  )
A.岩浆岩 B.沉积岩
C.变质岩 D.喷出岩
答案:B
解析:于谦的《石灰吟》描述的岩石是石灰岩,石灰岩主要是在浅海(或陆地)的环境下由水体中的碳酸氢钙分解沉积而形成,按成因类型属于沉积岩,不属于岩浆岩、变质岩和喷出岩,B正确,A、C、D错误。
2.有关该类岩石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该类岩石常具有大量气孔 
②该类岩石中石英含量最高 
③该类岩石中多出现石油、天然气等资源 
④该类岩石的突出特征是有层理结构和化石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答案:D
解析:该类岩石是石灰岩(沉积岩)。岩石常具有大量气孔一般是喷出岩,石灰岩不具有这个特征,①错误;石灰岩主要由方解石构成,岩石中石英含量不高,石英含量最高的岩石是石英岩,属于变质岩,②错误;石灰岩主要是浅海环境下形成的沉积岩,在沉积过程中也可能沉积了大量浅海地区的生物,经过地质转化容易形成石油、天然气等资源,③正确;石灰岩属于沉积岩,沉积岩的突出特征是有层理结构和化石,④正确。综上所述,D符合题意,排除A、B、C。
读某地层剖面结构示意图,完成3~4题。
3.图中地质过程按从早到晚的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断层、恐龙残骸沉积、甲处岩浆侵入、三叶虫残骸沉积、大型哺乳动物化石
B.甲处岩浆侵入、三叶虫残骸沉积、恐龙残骸沉积、断层、大型哺乳动物化石
C.三叶虫残骸沉积、断层、恐龙残骸沉积、甲处岩浆侵入、大型哺乳动物化石
D.三叶虫残骸沉积、甲处岩浆侵入、恐龙残骸沉积、断层、大型哺乳动物化石
答案:D
解析:沉积地层下部岩石形成早,上部岩石形成晚,所以地质过程从早到晚为三叶虫残骸沉积、恐龙残骸沉积、大型哺乳动物化石,A错。甲处岩浆侵入将三叶虫化石所在地层切穿,甲处形成晚于三叶虫化石岩层形成。同时,甲处岩浆未切穿至乙岩层,其形成早于乙岩层,更应早于恐龙化石所在岩层。三叶虫化石、恐龙化石等所在岩层均发生了断层,但大型哺乳动物所在岩层未发生断层,表明断层形成晚于恐龙化石所在岩层,但早于大型哺乳动物化石所在岩层。所以从早到晚的顺序是三叶虫残骸沉积、甲处岩浆侵入、恐龙残骸沉积、断层、大型哺乳动物化石,D正确,B、C错。
4.关于图中岩石的表述,正确的是(  )
A.甲处岩石一定为花岗岩
B.乙处岩石是由丁处岩石转化而来的
C.丙处岩石由沉积作用形成
D.乙处岩石形成于丙处岩石之后
答案:D
解析:丙处岩石是岩浆侵入发生变质所形成的,甲处岩层和三叶虫化石所在岩层上部接触面呈波浪状,表明受到了外力侵蚀作用,之后才沉积形成乙岩层,所以乙岩层形成晚于丙,D正确,C错。甲处为侵入型岩浆岩,但侵入型岩浆岩类型多,不一定为花岗岩,A错。乙处岩石为沉积物,受外力沉积作用形成,并非丁处岩石转化,B错。
探究点二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核心归纳]
在地质循环过程中,构成地壳的岩石处在不断地变
化之中,任何一种岩石都有诞生和消亡的过程,并
且三大类岩石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号码 原物质 地质作用
① 岩浆 冷却凝固作用
② 岩浆岩、变质岩和已生成的沉积岩 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
③ 岩浆岩、沉积岩和已生成的变质岩 变质作用(温度、压力)
④ 各类岩石 重熔再生作用
状元随笔 岩石圈物质循环图的判读方法
(1)岩石类型判读
(2)地质作用判读
[应用体验]
丹霞山位于湘、赣、粤三省交界处的仁化县境内,由红色砂砾岩构成,以赤壁丹崖为特色,地质学上以丹霞山为名,将同类地貌命名为“丹霞地貌”。读“丹霞地貌景观图”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完成1~2题。
1.构成丹霞地貌的岩石类型对应为右图中的(  )
A.甲 B.乙
C.丙 D.丁
答案:A
解析:根据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重熔再生形成的为岩浆,即丙为岩浆;乙由岩浆形成,属于岩浆岩;甲由外力作用而成,属于沉积岩;丁和沉积岩可以互相转化,属于变质岩。丹霞地貌的构成岩石为红色砂砾岩,属于沉积岩。因此,构成丹霞地貌的岩石类型对应为沉积岩,也就是甲。A正确,B、C、D错误。
2.上右图中序号与其代表的地质作用对应正确的是(  )
A.①——外力作用 B.②——重熔再生
C.③——变质作用 D.④——冷却凝固
答案:A
解析:根据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可知,形成沉积岩的作用为外力作用,因此,①为外力作用,A正确;②为岩浆岩形成变质岩的过程,属于变质作用,B错误;③为岩浆形成岩浆岩的过程,属于冷却凝固,C错误;④为沉积岩形成岩浆的过程,属于重熔再生,D错误。
土耳其高原的卡帕多奇亚拥有世界上梦幻般的地质景观“蘑菇石”(图1),“蘑菇石”顶部岩石呈灰黑色,含有气孔,底部的岩石呈灰白色,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图2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读图,完成3~4题。
3.“蘑菇石”底部岩石类型属于图2中的(  )
A.甲   B.乙
C.丙   D.丁
答案:A
解析: “蘑菇石”底部岩石呈灰白色,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为沉积岩。甲由沉积物堆积形成,为沉积岩,A正确。根据图中岩浆信息可知,乙为侵入型岩浆岩,丁为喷出型岩浆岩,丙应为变质岩,B、C、D错。
4.“蘑菇石”景观的形成过程为(  )
A.地壳抬升—火山喷发—沉积
B.沉积—火山喷发—风化侵蚀
C.火山喷发—沉积—地壳抬升
D.地壳抬升—火山喷发—风化侵蚀
答案:B
解析: “蘑菇石”底部岩石呈灰白色,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为沉积岩,顶部颜色呈灰黑色,含有气孔,为喷出型岩浆岩。所以先有沉积形成底部沉积岩,之后火山喷发在沉积岩上部形成喷出型岩浆岩,岩浆岩和沉积岩抗外力风化侵蚀能力不同,下部沉积岩易被外力风化侵蚀,上部岩浆岩质地相对坚硬,不易被侵蚀,形成“帽子”,且对下部沉积岩起保护作用,所以形成过程是沉积—火山喷发—风化侵蚀,B正确。先有沉积,后有火山喷发,A、C错。D选项中无沉积岩的形成过程,D错。
随堂集训·学业达标
地壳是自然地理环境中众多要素的基本载体,是地球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据此回答1~2题。
1.化学元素在岩石圈中存在的基本单元是(  )
A.矿物 B.岩石
C.化合物 D.单质
答案:A
解析:矿物是具有确定化学成分、物理属性的单质或者化合物,是化学元素在岩石圈中存在的基本单元。
2.关于矿物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矿物有气态、液态和固态三种基本存在形式 
②石油和天然汞是常见的液态矿物 
③自然界中最多的矿物是石英 
④绝大多数矿物是以气态形式存在的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B
解析:自然界中的矿物绝大多数是以固态形式存在的,故④错误。
在地球表面,岩石无处不在,它形成了山脉、丘陵、山谷、洋底,它是人类生存必备的物质基础。据此完成3~4题。
3.组成岩石圈的岩石按其成因可分为(  )
A.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B.岩浆、侵入岩、变质岩
C.侵入岩、喷出岩、沉积岩
D.沉积岩、变质岩、花岗岩
答案:A
解析:组成岩石圈的岩石按其成因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三大类型,A正确。岩浆岩根据成因分为喷出岩和侵入岩,花岗岩属于侵入岩,B、C、D错误。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花岗岩和片麻岩属于岩浆岩
B.变质岩具有层理构造
C.常见的变质岩有花岗岩和大理岩
D.沉积岩中最可能会有化石
答案:D
解析:片麻岩属于变质岩,A错误。具有层理构造的是沉积岩,B错误。花岗岩属于岩浆岩,C错误。沉积岩的岩层在漫长的地质时期一层层地沉积而成,具有层理构造,最有可能含有化石,D正确。
日本海底火山活动频繁,福德冈之场海底火山自2021年8月喷发后,在海面上形成了一片新的陆地。据此完成5~6题。
5.本次海底火山喷发释放的物质来自(  )
A.地壳 B.上地幔
C.下地幔 D.地核
答案:B
解析:海底火山喷发释放的物质为岩浆,岩浆来自上地幔上部的软流层,B正确,C错。地壳位于地幔上部,地核位于地幔下部,A、D错。
6.若将新陆地的岩石加以利用,最可能是(  )
A.石灰岩假山 B.大理石灶台
C.玄武岩盆景 D.花岗岩石桌
答案:C
解析:新陆地的岩石,是由岩浆冷却凝固形成的喷出岩,主要有玄武岩、流纹岩等,根据玄武岩多孔和皱、漏的特点,可雕成小巧玲珑的盆景,C正确。石灰岩是沉积岩,A错。大理石是变质岩,B错。花岗岩是侵入型岩浆岩,D错。
7.读“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甲、乙两方框分别代表________岩和________岩。
(2)下列选项中,符合沉积岩两个突出特征的是________。(双项选择题)
A.具有层理构造 B.具有气孔构造
C.常含有化石 D.坚实致密
(3)图中数字代号①②③④中,表示变质作用的是______,表示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等外力作用的是______,表示高温熔融作用的是______。
(4)图中数字代号①②③④中,能量来自地球内部的有________,来自地球外部的有_____。
岩浆
变质
AC



①③④

解析:第(1)题,图中甲是岩浆形成的,所以是岩浆岩,乙是岩浆岩和沉积岩发生变质作用形成的变质岩。
第(2)题,沉积岩具有层理构造,常含有化石,A、C正确。气孔构造是岩浆岩,坚实致密是变质岩,B、D错。
第(3)题,图中数字代号①②③④中,岩浆岩和沉积岩发生变质作用,表示变质作用的是③,岩浆岩经过外力作用形成沉积岩,表示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等外力作用的是②,各类岩石,经过高温熔融,重新生成新的岩浆,表示高温熔融作用的是④。
第(4)题,图中数字代号①②③④中,能量来自地球内部的有①冷却凝固③变质作用④高温熔融;来自地球外部的有②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
P23·活动 [参考答案]
1.石膏:硬度低,指甲可刻动,可撕成薄片,呈纤维状、粒状。方解石:小刀易刻动,锤击成菱形碎块,滴加稀盐酸后冒泡。石英:不能被小刀划出刻痕,滴加稀盐酸后不会冒泡。在实验室环境下,还可以通过偏光显微镜观察内部结构来区分它们。
2.赤铁矿带红色,磁铁矿显黑色。用磁铁能吸引的是磁铁矿。
3.表面颜色:黄铁矿为浅铜黄色,黄铜矿常带绿色调,自然金常带红色调。条痕颜色:自然金为金黄至浅黄,黄铁矿为黑色,黄铜矿为黑色。
摩斯硬度:自然金硬度为2.5~3,小刀极易刻画;其次为黄铜矿,硬度为3.5~4,小刀易刻画,性脆;最大的是黄铁矿,硬度为6~6.5,小刀不能刻画。
相对密度:黄铜矿最小(4.1~4.3),黄铁矿其次(4.9~5.2),自然金最大(15.6~19.3)。
P26·活动 [参考答案]
1.硬度高,岩石致密,抗压能力强;耐磨不褪色,抗风化能力强;稳定性好,不易受外界温度影响,且抗腐蚀能力强;颜色多样,色泽美丽,装饰性好。
2.(1)在点苍山变质岩中,大理岩富含钙镁质碳酸盐类如石灰岩、云灰岩及白云岩等,是受到强烈的地壳运动应力场和热力场的复杂变质作用后形成的。大理岩呈白色,但由于富含有色矿物质致色,呈现的颜色较为丰富,经过亿万年的地质变化,在各种合力作用下呈纹层、条带或团块状排列,构成绮丽的花纹和变幻莫测的图像。凭借各种矿物质相互渗透晕染的天然画面,经锯片、切割、打磨、抛光等,大理石画便成为名贵的天然图画艺术。
(2)只有沉积岩中才有可能存在化石。因“老石片儿”是大理石画,大理石为变质岩,所以其中不可能含有古生物的遗体或遗迹。
3.(1)略。
(2)当地板岩分布广泛,可就地取材。板岩具有板状结构,沿板理方向可以剥成薄片,厚度均匀,加工方式简单,加工成本低,用作房屋的砌块或瓦片,能防潮、抗风,具有保温性。
(3)贵州气候湿润,降水量丰富,用作瓦片和墙面的板岩长期暴露在外,易被风化和侵蚀,因此需要更换。
P29~30·活动 [参考答案]
1.(1)①从形成条件和分布位置看,侵入岩是岩浆沿裂隙侵入岩层中冷却凝固而成,分布位置一般较深;喷出岩是岩浆沿断裂带喷出地表后冷却凝固形成,分布于地表。
②沉积物必须经过埋藏和固结成岩作用才能变成沉积岩。
③原先形成的岩石在岩浆活动、地壳运动、陨石冲击等作用下满足一定的温度和压强条件,出现变质作用。
④要使岩石实现转化,需要具备的条件包括:能量来源,有地球内部的放射能转化而成的热能和外部的太阳能等;物质运动、地质循环和外力的搬运是岩石转化的链条;地质作用,有外力作用、变质作用、岩浆上升冷却、地壳运动、高温熔化等。
⑤略。
(2)①从左到右、从上到下依次为:岩浆岩、沉积岩、岩浆、变质岩。依据:岩浆岩只能由岩浆冷却凝固而成;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在变质作用条件下可形成变质岩;出露地表的各类岩石在外力作用下可以形成新的沉积岩。
②A—岩浆上升冷却凝固,B—外力作用,C—变质作用,D—重熔再生。
③创意设计如图:
2.(1)按时间排序为②白云岩、④白云质大理岩、⑤和田玉石、①和田玉山料、③和田玉籽料。
(2)变质岩。从高中水平看,两者的矿物成分相同,均以方解石为主,因为和田玉石是白云质大理岩受到岩浆侵入影响,经过一系列变质作用形成的。但从更高知识层面看,两者存在明显区别,白云质大理岩是柱状粒状细粒变晶结构,主要成分包括80%的方解石和20%的透闪石,和田玉石矿物组成以透闪石和阳起石为主,具有典型的纤维交织结构,化学成分是含水的钙镁硅酸盐。
(3)如图。(共15张PPT)
章末专题复习
专题 地质构造图的判读
1.获取图中重要信息
(1)图名:可反映图示事象所在的地理位置或图的核心内容。
(2)图例:反映岩层的新老关系和不同的岩石类型。
(3)指向标和比例尺。
2.据图中信息进行以下分析应用
分析图像要从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重点观察分析以下要点。
(1)分析图中地质构造特征:如区分背斜、向斜,有无断层,有无火山构造,有无岩层缺失,如背斜顶部的岩层缺失。
(2)判定岩石类型:具有层理构造或有生物化石的必为沉积岩;有无侵入岩和变质岩,变质岩往往紧邻岩浆侵入体,火山锥上必为喷出岩,在判读岩石类型的基础上进而判断其特征。
(3)判定地质构造或岩层形成顺序:一般而言,沉积岩层下老上新,岩浆侵入体或断层、褶皱、火山喷发晚于其所在的沉积岩层,总之,之后出现的破坏是在原有岩层的基础上形成的。如图所示,图中有侵入岩,说明在某沉积岩层形成之后,发生了岩浆活动,岩浆活动晚于被侵入岩层的形成时间。
(4)推测岩层形成环境
①岩层中有海洋生物化石,说明岩层形成时是海洋环境。沉积岩层中有煤、石油,反映出该岩层形成于暖湿的气候环境,当时周围有森林或其他丰富的有机物质。石灰岩反映出温暖的浅海环境。
②岩层呈水平状态,且从下至上由老至新连续排列,说明在相应地质年代,地壳稳定下沉,地理环境没有明显变化。(如图所示)
③某种岩层缺失,形成原因可能有三个:一是当时地壳隆起,地势升高,终止了沉积过程;二是隆起后被外力侵蚀;三是当时气候变化,没有了沉积物来源。(如图所示)
④若上下两个岩层之间有明显的侵蚀面存在,说明是由于下部岩层形成后,该地地壳平稳抬升或褶皱隆起,岩层遭受外力侵蚀形成的。在侵蚀面上又经过沉积、固结成岩,形成新的岩层。(如图所示)
⑤若岩层出现倾斜甚至颠倒,说明岩层形成后,因地壳水平运动使岩层发生褶皱;岩层颠倒是地壳运动剧烈,岩层发生强烈褶皱所致。(如图所示)
⑥若出现断层,说明相应岩层形成后,发生了强烈的地壳运动,甚至出现过地震。
(5)在上述判断分析基础之上,进一步分析地质构造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如工程选址、资源开发、旅游观光等。
[应用体验]
下图为“某区域岩层水平分布简图”。该区域沉积地层有T1、T2、T3、P1、P2,其年代依次变老。据此完成1~2题。
1.从甲地到乙地的地形地质剖面示意图是(  )
答案:D
解析:从甲地到乙地,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出,表明为山谷,排除A、B;“T1、T2、T3、P1、P2,其年代依次变老”,读图可知,从甲地到乙地,中间岩层比较老,两侧岩层新,为背斜,即岩层向上弯曲,D正确,C错误。
2.为揭示深部地质状况,在丙处垂直钻探,可能发现的地层是(  )
A.P2砂岩 B.T1泥岩
C.T2泥炭岩 D.T3石灰岩
答案:A
解析:岩层有层理构造,表明为沉积岩,沉积岩越靠下,年龄越老。丙处岩层为P1,在丙处垂直钻探,可能发现的地层是比P1年龄更老的P2砂岩,A正确,B、C、D错误。
读某地地质剖面示意图,回答3~4题。
3.该地的几次主要地质作用,按发生时间的先后顺序是(  )
A.褶皱、断层P2、断层P1
B.断层P2、断层P1、褶皱
C.断层P1、断层P2、褶皱
D.褶皱、断层P1、断层P2
答案:A
解析:图中显示褶皱上部岩层a、b呈水平分布且褶皱顶部平缓,说明a、b两岩层出现在褶皱之后;另外,断层P2破坏了褶皱,说明断层P2发生在褶皱之后,但断层P2没有破坏b沉积层,说明断层P2出现在b沉积层之前,而断层P1破坏了b沉积层,说明断层P1出现在b沉积层之后。
4.c岩层在断层P2右侧缺失的主要原因是(  )
A.被a、b岩层覆盖
B.没有发生沉积作用
C.抬升以后遭到外力侵蚀
D.下陷侵入d、e岩层
答案:C
解析:在没有形成a、b岩层之前,P2右侧c岩层随地壳抬升而出露地表,后被外力侵蚀破坏掉,然后该处岩层又下降形成图中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