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选择性必修2 2023版高中地理第三单元区域联系与区域发展 课件(4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鲁教版选择性必修2 2023版高中地理第三单元区域联系与区域发展 课件(4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4-01-04 18:28:09

文档简介

(共15张PPT)
单元综合提升 三
·知识网络构建·
·核心知识必备·
1.城市的作用
(1)作为区域的核心,对区域发展起着主导作用。
(2)既是区域的服务和管理中心,又是区域的经济增长中心。
2.城市辐射:在社会经济活动中,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要素由高等级城市向低等级城市流动,称为城市辐射。
3.对上海市自身的影响
(1)利于上海解决中心城市产业活动过度集聚、交通拥堵、地价上涨及环境污染等问题。
(2)利于大都市产业、资金等寻找新的发展机会。
4.对受辐射城市的影响
(1)获得资金、技术与管理经验,推进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产业发展,提升经济活力。
(2)扩大了城市规模,提高了城市等级,使区域空间组织日趋完善。
5.产业转移对移入区的影响
(1)移入国家或地区通过承接发达国家或地区移出的产业,提升产业层次,加快工业化进程。
(2)增加就业机会,促进就业,减少人口外迁。
(3)部分高耗能、高污染产业的移入加大了当地资源和环境的压力。
6.产业转移对移出区的影响
(1)促进移出国家或地区在区域产业分工中占据有利地位。
(2)改善移出国家或地区的生态环境,减少污染,减轻资源压力。
(3)就业机会减少,常常会引起失业人口增加。同时影响着迁入人口的数量,并对迁入人口的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
7.南水北调的积极意义
(1)社会效益:改善调入区的投资环境,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条件。此外,可以缓解城乡争水、地区争水、工农业争水的矛盾,有利于社会安定。
(2)经济效益:破除了调入区水资源短缺的瓶颈,有利于充分发挥区域优势,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3)生态效益:
①增加了调入区的水资源总量,有效保障了地区生态用水的需求。
②有利于美化环境和改善城乡居民的卫生条件。
③减少了地下水的开采,有效缓解了地下水位下降的趋势,控制地面沉降,使区域生态环境向良性方向发展。
8.不利影响(以东线工程为例)
(1)东线工程范围内,调水后土壤易发生盐碱化。
(2)径流量减少有可能引起长江泥沙淤积加重,淤塞航道。
(3)长江径流量减少后,海水会上溯,引起河口地区盐度升高,影响长江下游水质。
·学科技能突破·
分析区域联系
一般步骤 主要内容 分析方法
分析区域联系的背景 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 对比法:寻找区域的共性与差异。区域共性——区域联系的链接点,区域差异——区域联系的动力
分析区域联系的主要内容 自然要素的区域联系:矿产资源、水资源的跨区域调配 案例分析法:精选案例、案例的分类归并、案例的应用、案例的延伸
人文要素的区域联系:人口迁移、物流、产业转移、资金技术的流动等
分析区域联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从流入和流出两方面分析 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分析 (1)用整体性的观点:研究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及各种联系的相互影响
(2)空间尺度:大尺度下研究区域联系的一般规律,小尺度下区域差异性更加明显,区域联系也更为复杂和独特
(3)时间变化:区域联系强度和方式随时间发生变化
从区域联系的角度对区域发展提出建议 区域自身:如何减少对其他区域的依赖,增强自给能力 区域之间:如何增强区域联系、减少不利影响 学以致用
''城市空间分布是动态的,其发展演变和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具有明显的阶段性。读“城市空间分布不同阶段的发展演变模式图”,回答1~2题。
1.城市空间分布的发展阶段依次是(  )
A.a、b、c、d B.b、c、a、d
C.c、d、b、a D.c、a、b、d
解析:第1题,在城市空间发展过程中,先形成大城市,企业、资金、人才向大城市集聚,然后形成城市群和城市带,故B选项正确。
答案:B
2.图中各发展阶段表明(  )
A.a阶段工业化处于起步阶段,区域内部经济没有差异
B.b阶段对应自给自足的以传统农业为主的初级阶段
C.c阶段现代化的交通运输网络和信息网络已经形成
D.d阶段区域内部差异继续加大,形成点—轴—网网络系统
解析:第2题,由于b阶段城市刚刚形成,非农产业发展缓慢,其对应的是以传统农业为主的初级阶段,故B选项正确;c阶段工业化处于起步阶段,区域内部经济差异较大;a阶段区域内部差异继续加大,形成点—轴—网网络系统;d阶段现代化的交通运输网络和信息网络已经形成。
答案:B
''德国城市的地理空间半径一般为20 km以下。目前德国化工产业集中布局在30~40 km宽的制造带中,形成类似于跨城市尺度的产业带集聚,而非传统意义上的产业集群。将德国汽车、化工两大产业的核心企业、主要供应商以及研发机构作为点状实体,对其空间集聚特征进行分析得出下表(01.0为离散分布)。据此回答3~4题。
R值 汽车 化工
整个产业 0.99 0.80
核心企业与供应商 1.0 0.90
核心企业与研究机构 0.98 0.69
供应商与研究机构 0.97 0.87
3.与汽车产业相比,德国化工产业(  )
①整个产业的集聚程度较低 ②核心企业与供应商的集聚程度较高 ③核心企业与研究机构的集聚程度较低 ④供应商与研究机构的集聚程度较高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解析:第3题,由材料可知,R值越小的产业越趋于集聚。由表中数据可知,化工整个产业的R值小于汽车,所以化工整个产业的集聚程度较高,①错误;化工核心企业与供应商R值小于汽车,所以化工核心企业与供应商的集聚程度较高,②正确;化工核心企业与研究机构R值小于汽车,所以化工核心企业与研究机构的集聚程度较高,③错误;化工供应商与研究机构R值小于汽车,所以化工供应商与研究机构的集聚程度较高,④正确。故选D。
答案:D 
4.与化工产业相比,德国汽车产业形成表中集聚特征的主要原因是(  )
A.汽车零部件多,工艺复杂
B.资源依赖程度低,产品种类多
C.交通条件改善,市场扩大
D.资本集中程度高,更新速度慢
解析:第4题,与化工产业相比,德国汽车产业的集聚程度较低,是因为汽车产业所需零配件较多,生产加工过程复杂,很多零配件需要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最优区位,主要供应商和核心企业分布在全球各地。故选A。
答案:A(共42张PPT)
第二节 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以亚太地区为例
新课学前预习
互动释疑解惑
课堂达标检测
【最新课标要求】 以亚太地区为例,说明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核心素养定位
1.了解产业转移的概念和分类。(综合思维)
2.结合实例,了解亚太地区产业转移的过程和方向。(综合思维)
3.结合实例,理解产业转移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人地协调观)
知识体系导引
新课学前预习
知识点一 亚太地区的产业转移
1.概念:企业将产品生产的部分或全部由________转移到其他地区的现象。
2.分类:________产业转移、________产业转移。
原生产地
区域
国际
3.亚太地区的产业转移
(1)劳动密集型产业
日本
新加坡
香港
东部
中西部
(2)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业
钢铁
技术
资本和技术
思维拓展
产业转移的一般规律
(1)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起步于20世纪下半叶,而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的发生时间则略晚。
(2)同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同一个时段可能既是产业转入国(区)也是产业转出国(区)。
(3)从经济发展水平角度来看,劳动密集型产业总是从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转移。
从本质上讲,产业转移是企业为了降低成本,追求更高的利润。
知识点二 产业转移的原因
1.技术水平差距
(1)各国、各地区在生产技术水平、________水平、________等方面具有较大的差距,这些差距的存在影响了产业输出国向外转移的产业________或产业________。
(2)产业转移一般是按“________差距”依次进行推进。
2.劳动力价格差异
(1)劳动力资源________、素质________且价格________的国家或地区,往往成为产业转移的目的地。
(2)劳动力因素处于不断变化之中,产业转移随之在________上发生变化。
管理
研发能力
类型
工序
技术
充足


空间
3.市场规模大小
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长,使得市场规模越来越________,为发达国家产业转移提供了市场机遇,对国际产业转移有着重要作用。
4.政策支持程度
(1)一些发达国家通过立法、税收等政策,限制一些________污染、____资源消耗、_____技术含量的产业在本国发展,有利于产业移出。
(2)一些相对落后的国家和地区,通过制定________政策、建设________、规划________等措施来承接产业转移。
5.其他因素:国际经济形势变化,产业链________产生的效应,原生产用地________、地价________、环境污染严重等,也促使企业进行产业转移。




产业优惠
基础设施
产业园
集聚
紧张
昂贵
思维拓展
“雁行模式”的形成与发展
在东亚、东南亚地区,各国的经济发展像雁阵一样有序,整个东亚、东南亚地区的经济发展形成了“技术密集型与高附加值产业—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的阶梯式产业”分工体系。
知识点三 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对移入区的影响
(1)移入国家或地区通过承接发达国家或地区移出的产业,提升产业________,加快________进程。
(2)增加________机会,促进就业,减少人口________。
(3)部分________耗能、________污染产业的移入加大了当地资源和环境的压力。
层次
工业化
就业
外迁


2.对移出区的影响
(1)促进移出国家或地区在区域________中占据有利地位。
(2)改善移出国家或地区的生态环境,减少________,减轻________压力。
(3)就业机会________,引起失业人口________。同时影响着迁入人口的________,并对迁入人口的________提出更高的要求。
产业分工
污染
资源
减少
增加
数量
素质
思维拓展
珠三角地区产业转移对区域间人口迁移的影响
时间 影响
20世纪 80年代 珠三角地区经济开始起飞,由于承接发达国家和港澳台地区的产业转移,对劳动力的需求扩大,导致大量人口向珠三角地区迁移
20世纪 90年代 珠三角地区形成了以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为主的制造业基地,吸引了省内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以及中西部剩余劳动力南下,迁移人口数量快速增长,规模急速扩张
21世纪 珠三角开始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与现代服务业,而劳动密集型产业开始向其他地区转移,导致对劳动力的需求下降,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其他地区转移,迁入人口增长速度减缓
互动释疑解惑
重点一 产业转移的原因
情境探究
进入21世纪以来,日本等国家的一些企业将自己的制造业转移到中国内地。“珠三角”区域也有数千家企业外迁,其中一批产业转移到中西部区域。
问题1 据图概括产业转移在空间上呈现的大致规律。


问题2 简述相比“长三角”、环渤海地区,“珠三角”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突出优势。



提示:部分海外产业向我国沿海转移,我国沿海部分产业和一些海外产业向中西部转移。
提示:毗邻港澳台和东南亚各国,有利于吸引外资。
问题3 分析“珠三角”区域产业迁出的主要原因和迁出产业的主要特点。



问题4 在此产业转移过程中,中西部承接的主要是哪一类产业?其有利条件是什么?

提示:原因:土地、劳动力、能源等方面成本上升以及环境的恶化。特点:主要为劳动密集型产业。
提示: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产业。有利条件:资源丰富,廉价劳动力充足,国家政策支持等。
知能升华
1.产业转移的规律
2.产业转移的原因
3.图解我国产业转移的主要历程
学以致用
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日本家电企业将组装工厂向国外转移,下图示意日资家电组装工厂转移目的地随时间的变化。据此完成1~3题。
1.影响日资家电组装工厂不断转移的主要因素是(  )
A.市场规模 B.劳动力成本
C.原材料成本 D.技术水平
解析:第1题,家电组装是劳动力导向型产业,其不断转移是为了寻找廉价劳动力,降低生产成本,故选B项。
答案:B 
2.20世纪90年代末,越南对日资家电组装工厂的投资吸引力已超过中国,但其日资家电组装工厂数量却远少于中国,主要原因是中国(  )
A.市场规模大 B.技术水平高
C.劳动力素质高 D.基础设施水平高
解析:第2题,因为中国的人口数量远大于越南,经济发展水平高于越南,所以消费市场规模更大,故选A项。
答案:A 
3.在日资家电组装工厂向越南各国家转移的背景下,中国家电产业发展的战略是(  )
A.加大政策支持,吸引日资回归
B.进口越南产品,替代国内生产
C.扩大生产规模,保持价格优势
D.加强技术研发,培育竞争优势
解析:第3题,中国家电产业要发展,要占领市场必须加强技术研发,提高技术含量,增强自身的竞争优势,故选D项。
答案:D
重点二 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情境探究
2017年10月31日新华社加德满都电,来自中国、尼泊尔、孟加拉国、印度和巴基斯坦等国的学者日前在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发表联合声明,呼吁南亚各国深化对“一带一路”建议的讨论和理解,通过加强与中国的联通来加速南亚区域一体化进程,声明指出“一带一路”不只是促进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更是为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准备的一揽子经济合作计划。南亚各国之间应当彼此更加包容,以友好对话的方式解决争端,促进区域合作才能够更好地与中国互联互通从而惠及各方。
问题1 目前,我国向南亚各国转移的产业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对这些国家的社会发展带来的有利影响是什么?



问题2 产业转移对“一带—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发展有何影响?


提示:缓解了就业压力,发展了所在国的经济。
提示:①有利于加快其经济结构调整,缩短产业升级时间,加快工业化进程;②使沿线地区就业机会增加。
知能升华
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随着产业转移的发生,产业移出区和产业移入区在产业结构、生产分工、区域环境等方面均发生着变化,具体表现分析如下:
区域产业 结构调整 区域产业分 工与合作 改变区域 地理环境 改变劳动力就
业的空间分布
移出区 原主导产业(如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国外转移,国内生产要素集中到新的主导产业,为产业结构调整创造条件 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处于开发期和增长阶段的产业;进行产品的设计和组织营销 将环境污染向外转移,环境污染状况得到改善 就业机会向国外转移,减少国内就业机会,引起失业人口增加
移入区 承接发达国家产业转移,加快本国或地区经济结构调整,可以缩短产业升级时间,加快工业化进程 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处于成熟期和衰退期阶段的产业;组织产品的加工 接受产业转移的同时,也接受了环境污染 大量吸收国际产业转移,有助于缓解国内就业压力
学以致用
读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向东西两翼与粤北山区转移示意图,回答1~2题。
1.衰退性产业是指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的产业结构中不适应市场需求变化、不具备区位优势、缺乏竞争力的产业群。下列有关珠江三角洲衰退性产业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全行业生产能力过剩或生产成本过高的产业
B.资金投入减少和产品技术含量低的产业
C.多为传统产业和市场需求下降较快的产业
D.处于产品生命周期开发期的产业
解析:第1题,根据题意可知,衰退性产业是全行业生产能力过剩或生产成本过高的产业,多为传统产业、市场需求下降较快的产业、资金投入减少和产品技术含量低的产业;而处于产品生命周期开发期的产业多为新兴产业,不可能是衰退性产业。
答案:D 
2.产业转移对广东省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产生的正效应是(  )
A.增加就业机会,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B.土地利用多样化,耕地面积扩大
C.促进经济发展,提高高新技术产业比重
D.有可能带来环境污染等问题
解析:第2题,产业转移有利于广东省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而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会增加就业机会,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答案:A
课堂达标检测
富士康科技集团是中国台湾鸿海精密集团的高新科技企业,专业生产3C产品(计算机类、通信类和消费类电子产品)及半导体设备,是全球第一大代工厂商。2007年3月,富士康集团开始在越南北宁省和北江省投资建设工厂。据此完成1~2题。
1.影响富士康将工厂不断向东南亚地区转移的主要因素是(  )
A.技术水平 B.市场规模
C.劳动力成本 D.原材料成本
解析:第1题,富士康主要从事电子产品的代工,而电子组装属于劳动密集型工业,不断转移是为了寻找廉价劳动力,降低生产成本,C正确。东南亚的技术水平没有中国高,市场规模没有中国大,A、B错误。原材料成本影响不大,D错误。故选C。
答案:C 
2.21世纪初,越南对富士康的投资吸引力已超过中国,但越南富士康的工厂数量却远少于中国,主要原因是中国(  )
A.劳动力素质高 B.基础设施完善
C.技术水平高 D.市场规模大
.解析:第2题,21世纪初,虽然越南的劳动力价格比中国低,但是中国人口众多,经济相对发达,市场广阔,因此越南富士康的工厂数量远少于中国,D正确。劳动力素质、基础设施、技术水平不是21世纪初期工厂数量的主要决定因素,A、B、C错误。故选D。
答案:D
2015年春节期间,中国游客赴日抢购电饭煲成为一大购物热点。据了解,所抢的电饭煲生产商为日本松下电化住宅设备公司杭州下沙分公司。生产的零部件及工艺标准来自日本,产品销往日本及世界各地。据此完成3~4题。
3.松下公司将生产厂转移至杭州下沙(  )
A.是因为中国拥有广阔的市场
B.导致企业的生产成本上升
C.有利于加强企业的管理
D.将会影响杭州区域地理环境
答案:D
解析:第3题,文中提到产品销往日本及世界各地,主要市场不在中国,A错误。中国是发展中国家,相对于日本,中国的劳动力价格、土地租金都较便宜,B错误。总部在日本,分公司在杭州并不能加强管理,C错误。产业转移会对产业承接地区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也会带来一定的污染,D正确。故选D。
4.“国货当自强”,下列措施可行的是(  )
①适当限制外国产品生产环节的引入 ②提高生产工艺与质量,创立品牌 ③加大产品宣传力度 ④完善销售渠道,提高售后服务水平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解析:第4题,想要提高国货的国内市场认可度,可适当限制国外企业相关生产环节的进入,提高中国企业的科研开发、宣传力度,创立自主品牌,提高市场认可度,完善中国企业产品的销售渠道,提高售后服务水平,提高用户的购买体验,①②③④均正确。故选A。
答案:A
下图为江苏省各地级市工业化阶段示意图。据此完成5~6题。
5.苏州市经济发展的有利区位条件是(  )
①临近上海,有利于接受上海的经济辐射 ②矿产资源充足,环境容量大 ③经济实力强,腹地市场广阔 ④人力、土地成本低,拥有“临港、沿线、依桥、托海”的优势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解析:第5题,苏州地处长江三角洲地区,临近上海,有利于接受上海的经济辐射,①对;矿产资源不充足,环境容量低,②错;苏州经济发达,经济实力强,腹地市场广阔,③对;苏北地区人力、土地成本低,拥有“临港、沿线、依桥、托海”的优势,④错。故本题选C。
答案:C
6.徐州、宿迁等苏北城市最适合承接苏南地区的产业是(  )
A.有色金属冶炼产业 B.芯片研发产业
C.高档丝绸纺织业 D.电器组装业
解析:第6题,苏南地区位于我国的长江三角洲,经济发达,技术先进,交通便利。在发展技术、资金密集型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及其配套生产性服务业方面占有比较优势。因此芯片研发产业、高档丝绸纺织业等适宜留在苏南地区,排除B、C。苏北地处长江以北,地域广阔,农副产品、土地、海洋等资源丰富,且人力资源成本较低,拥有“临港、沿线、依桥、托海”的交通优势,因此适宜发展电器组装业,D对。金属冶炼业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和资金,当地能源资源并不丰富,排除A。故选D。
答案:D(共42张PPT)
第三节 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以我国南水北调为例
新课学前预习
互动释疑解惑
课堂达标检测
【最新课标要求】 以我国南水北调为例,说明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核心素养定位
1.了解我国水资源概况,掌握我国水资源的区域分布特点及表现。(综合思维)
2.了解南水北调东、中、西三线工程的基本状况,理解南水北调的意义及可能带来的环境问题。(综合思维)
3.从人类利用自然资源方面,说明资源跨区域调配对调出区和调入区的影响。(人地协调观)
知识体系导引
新课学前预习
知识点一 我国水资源供需矛盾
1.水资源总量:总量丰富,仅次于________、俄罗斯、加拿大、美国和印度尼西亚,居世界第六位。
2.供需矛盾突出
(1)长江流域水资源总量约占全国总量的________,耕地面积占全国的1/4左右,人均水资源占有量超过全国________水平,属于________区。
(2)北方地区人口超过全国人口的40%,耕地面积约占全国的________,但水资源总量仅占全国的________,且季节分配极度________,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
巴西
1/3
平均
丰水
60%
20%
不均
特别提醒
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水资源贫富,主要看多年平均径流量的大小。而径流量大小和气候(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流域面积大小有关。
知识点二 南水北调工程
1.总体方案:分别从长江上游、中游、下游调水,以适应________、________各地的发展需要。
2.三条线路
东线工程 从江苏扬州江都水利枢纽引水,利用____________及其平行河道逐级________北送,向黄淮海平原东部地区、胶东地区和________地区供水
中线工程 由长江中游丹江口水库和________引水,自流供水给________大部分地区
西线工程 规划在长江上游通天河、支流雅砻江和大渡河上游筑坝建库,引水到黄河_____游,供水给________和华北部分地区
西北
华北
京杭大运河
提水
京津冀
三峡库区
华北平原

西北地区
思维拓展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北水南调工程
(1)北水南调的原因: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北部为地中海气候,冬季受盛行西风的影响,降水丰富,雨季常有洪涝灾害发生;南部纬度较低,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影响时间长,降水量很少。
北部人口、城市较南部少,对水资源的需求较少。
(2)调水的主要季节:冬季为主。
(3)调水的不利条件:地势南高北低,向南调水
需要逐级提水,调水成本较高。
知识点三 南水北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南水北调的积极意义
(1)社会效益:改善________的投资环境,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条件。此外,可以缓解城乡争水、地区争水、工农业争水的矛盾,有利于社会安定。
(2)经济效益:破除了调入区水资源短缺的瓶颈,有利于充分发挥区域优势,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3)生态效益:
①增加了调入区的水资源总量,有效保障了地区生态用水的需求。
②有利于美化环境和改善城乡居民的________条件。
③减少了地下水的开采,有效缓解了地下水位下降的趋势,控制地面沉降,使区域生态环境向良性方向发展。
调入区
卫生
2.不利影响(以东线工程为例)
(1)东线工程范围内,调水后土壤易发生________。
(2)径流量减少有可能引起长江________加重,淤塞航道。
(3)长江径流量减少后,海水会上溯,引起河口地区盐度________,影响长江下游________。
盐碱化
泥沙淤积
升高
水质
技巧点拨
图示法记忆南水北调的“三线分布”
互动释疑解惑
重点一 南水北调工程及其影响
情境探究
材料一 我国南水北调三条线路示意图。
材料二 微山湖与昭阳湖、独山湖、南阳湖合称南四湖,是南水北调东线的“大水缸”。作为重要调蓄水库和调水通道的南四湖,湖区水质必须稳定达到Ⅲ类水标准。山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省环保厅提出了“治、用、保”并举的流域治污策略,并发布了一系列严于国家的地方污染排放标准,以环环相扣的治污举措解决流域污染问题。
问题1 为什么华北地区缺水问题突出?
提示:我国水资源南多北少,分布不均衡,华北地区径流量小,华北地区工农业发达;华北地区由于缺乏环保意识和节水意识,水资源污染、浪费严重,使水资源供需矛盾日趋尖锐。
问题2 比较南水北调三种方案的差异。
方案 东线方案 中线方案 西线方案
路线 基本沿________输水到华北地区 沿伏牛山、________东麓送水到北京、天津 从长江上游引水到________
水源区 长江下游 长江中游丹江口水库、________水库 长江上游通天河及其支流雅砻江、大渡河上游
输水 方式 黄河以南抽水北送,黄河以北可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京杭运河
太行山
黄河上游
三峡
自流供水
自流供水
自流供水
问题3 为什么南四湖水质对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影响重大?



问题4 为什么说治污环保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成败的关键?
提示:南四湖是南水北调东线的必经之路。
提示: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沿线多油田、煤矿及工业发达的城镇,大量污水排放,会导致水污染从而影响供水水质。
知能升华
1.水资源短缺的原因及解决措施
造成地区水资源短缺的根本原因在于该地区水资源的供需矛盾,即需大于供,其主要受自然和人为两方面因素的影响,前者主要影响“供”,后者主要影响“需”,具体分析如下:
2.我国南水北调三种方案的评价
方案 东线方案 中线方案 西线方案
优点 有京杭运河可以利用,工程量小,可调水量大 可自流供水,水质较好 青藏高原地势高于西北、华北地区,可自流供水,水质好
缺点 黄河以南地势北高南低,需抽水北送;水质差;调水供给范围小 需挖掘渠道,工程量很大;占用农田多,迁移人口多 长江上游水量有限,只能为黄河上中游的西北地区和华北部分地区供水;工程量大
总评 最具现实意义 现实意义大 最具生态意义
3.南水北调工程的深远影响
积极意义 (调入区) 社会效益 改善调入区投资环境,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条件,缓解城乡争水、工农业争水的矛盾,有利于社会安定
经济效益 促进调入区经济发展
生态效益 增加调入区城市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美化环境。缓解地下水位大幅度降低和漏斗面积进一步扩大的趋势,控制地面沉降
不利影响(以东线工程为例) 长江径流量减少 河口地区盐度升高,影响长江下游水质
可能引起长江泥沙淤积加重,使航道淤塞
工程沿线地区 给江淮沿线地区水生生物的生长带来不利影响
地下水位升高,土壤容易发生盐碱化
水质(东线) 位于长江下游,沿江工业园区众多,输水沿线有油田、煤矿及工业发达的城镇,大量的污水排放会降低水质
学以致用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实施以后,京杭运河又被赋予向北方输送生产和生活用水的功能。加强水污染综合治理是内河水运现代化建设的内在要求,也是保障南水北调东线输水水质安全的重要措施。下图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示意图。读图,完成1~3题。
1.对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及其可能带来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
①可以解决华北平原的盐碱化问题 ②有利于改善丙地大运河航运条件 ③丙至戊段可以自流引水 ④可缓解戊地的用水紧张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第1题,南水北调工程使华北地区的水量增加,地下水位抬升,将土壤中的盐分带到地表,会加剧土壤的盐碱化问题,排除①;丙段至戊段经过山东丘陵,在丁以南不能自流引水,排除③;南水北调东线工程通过京杭运河将长江水输送到北方地区,可以增加丙地大运河河段的水量,改善航运条件,并缓解华北地区用水紧张的状况。
答案:D 
2.南水北调东线能实现自流的是(  )
A.a、b段 B.b、c段
C.a段 D.a、b、c段
解析:第2题,东线工程黄河以南地势北高南低,需抽水北送,黄河以北地势南高北低可实现自流。
答案:C
3.缓解华北缺水的状况,其合理有效的措施是(  )
①引长江水进入华北 ②引珠江水进入华北 ③节约用水,减少水污染 ④大量开采地下水 ⑤开挖入海新河 ⑥将华北地区的部分居民迁走
A.①③     B.②⑤⑥
C.③⑤     D.①④⑥
解析:第3题,长江距离华北地区较近,故南水北调引长江水进入华北,但珠江距离华北远,工程量大,①对,②错;节约用水,治理水污染,③对;开采地下水将加剧华北地区的地面下沉,④错;开挖入海新河是治理淮河流域洪涝灾害的措施,⑤错;将居民迁走,工程量极大,且不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⑥错。
答案:A
重点二 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地理背景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情境探究
西气东输三线干线管道西起新疆霍尔果斯首站,东达广东省韶关末站。西气东输三线工程霍尔果斯—西安段沿西气东输二线线路东行,途经新疆、甘肃、宁夏、陕西、
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共8个
省、自治区。与西气东输二线
相同,中亚天然气仍是西气东
输三线的气源地。下图为西气
东输三线示意图。
问题1 三条西气东输线路的终点为何都为东部地区?



问题2 与一线工程相比,西气东输二、三线有何主要优势?



提示:东部地区经济发达,能源需求量大,能源供应不足,供需矛盾突出;东部地区亟须调整能源消费结构,改善大气质量。
提示:接纳中亚气源,气源更充足;覆盖面积大,受益地区广;输送能力强。
问题3 分析西气东输工程对我国西部地区发展的积极影响。




问题4 简述西气东输工程对我国东部地区的影响。


提示:①将资源优势转变成经济优势,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②促进天然气加工业的发展,推动其向深加工、高附加值的方向发展;③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就业机会,并强力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④实现西部能源结构气化,在沿线农村推广使用天然气,缓解植被破坏带来的环境压力。
提示:①缓解能源短缺,促进经济发展;②推动天然气、化工、发电等产业的发展;③东部地区进行西气东输工程的配套建设,带动东部城镇基础设施建设;④改变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提高清洁能源的使用比例,有利于改善东部地区的大气质量。
知能升华
1.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地理背景
资源跨区域调配是在经济、社会发展必需的前提下进行的,根本原因是能源资源生产与消费的地区差异,而且已经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因此资源跨区域调配的背景分析往往从资源调入地区和资源调出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条件与资源配置状况入手。如下表:
2.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对资源跨区域调配意义的分析要从资源调入地区和资源调出地区的资源、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态环境改善等方面入手。分析如下:
对调入地区 对调出地区
资源 缓解资源短缺问题 促进资源开发
经济 缓解能源供应紧张的局面,促进经济发展 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增加经济收入
社会 带动相关产业和设施的完善 增加收入,扩大就业,带动地区城镇化发展
生态 环境 调整能源消费结构,改善环境质量 (经济收入增加)利于生态环境保护
区域 协调 实现地区间资金、技术、资源的合理配置,利于区域间的协调发展 学以致用
读我国绿色大动脉——川气东送工程线路走向示意图,回答1~3题。
1.影响川气东送工程线路走向的主要因素是(  )
A.城市分布 B.地形变化
C.气候类型 D.河流流向
解析:第1题,修建川气东送工程主要是为了给沿途城市提供天然气,故城市分布是影响川气东送工程线路走向的主要因素。
答案:A 
2.川气东送工程被称为绿色大动脉的主要原因是(  )
A.采用管道运输,不会发生泄漏事故
B.沿途主要经过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区
C.所输送的天然气比较清洁,对环境污染小
D.管道涂有明显的绿色标志
解析:第2题,川气东送工程被称为“绿色大动脉”,是因为其输送的天然气燃烧效率高,废弃物排放较少,比较清洁,对环境污染小。
答案:C 
3.川气东送工程建造难度大的主要原因是(  )
A.横跨中部、东部八省(市),是我国运距最长的管道工程
B.需要翻越鄂西、渝东的崇山峻岭,隧道工程量巨大
C.因数次穿越长江,建成后管道运输的连续性无法保障
D.沿线城市众多,人口密集,工程拆迁量大
解析:第3题,川气东送工程建造难度大,最主要的原因是途经地区地形复杂。管道运输具有连续性的特点;管道走地下,经过城市时造成的拆迁量小;川气东送没有西气东输的运距长。
答案:B
课堂达标检测
秦岭是华夏文明的“龙脉”“中央公园”“生物基因库”,陕西省的“南水北调”工程——引汉济渭,穿越秦岭,连通渭河和汉水两大水系。读秦岭位置和范围图(下图),据此完成1~2题。
1.秦岭为我国“生物基因库”的主要原因是(  )
A.热量和水分充足,生物量大
B.地处气候过渡带,多样物种荟萃
C.山高谷深,垂直自然带谱复杂
D.人迹罕至,保护得力
解析:第1题,由图示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岭山区东西跨度大,地势起伏大,发育多条河流,河流较多,湖泊较少,又因地处亚热带和温带气候的过渡带,水热及其组合状况多样,所以生态环境多样,生物物种丰富,A错误、B正确。山高谷深,垂直自然带谱复杂,是我国横断山区的生物多样的原因,C错误。材料中无人迹罕至、保护得力的信息,D错误。故选B。
答案:B 
2.为了减小对秦岭生态环境破坏,引汉济渭工程采用的引水方式为(  )
A.隧道引水 B.明渠自流引水
C.虹吸引水 D.明渠逐级抽水
解析:第2题,由于受秦岭山脉影响,为了减小对秦岭生态环境破坏,引汉济渭工程在秦岭段采用隧道引水可减少对地表影响,A正确。明渠引水和采用虹吸引水,都会对秦岭生态环境破坏,B、C、D错误。故选A。
答案:A
埃及西水东调工程是从尼罗河三角洲地区,引尼罗河水东调至干旱的西奈半岛北部的阿里什河谷,通过调水,可使苏伊士运河两岸新增耕地380万亩。下图示意埃及西水东调工程位置及线路。据此完成3~5题。
3.埃及西水东调工程可调水量最大的季节在(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解析:第3题,据材料可知,调的水来自尼罗河下游,尼罗河有两条重要的支流白尼罗河和青尼罗河,青尼罗河是尼罗河下游大多数水的来源,夏季为青尼罗河的汛期,所以可调水量最大的季节为夏季,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答案:B 
4.西水东调工程经过苏伊士运河时,用隧洞从河底立交穿过,这种做法主要是为了避免(  )
A.引发洪涝灾害 B.降低运河航运价值
C.两种水体混合 D.苏伊士河水被污染
解析:第4题,西水东调工程在经过苏伊士运河时,从河底经隧洞立交穿过,主要是为了避免两种水体混合,因为苏伊士运河沟通了红海和地中海,运河内为咸水,而调水工程所调之水为淡水,C正确;苏伊士运河沿岸以干旱气候为主,不易发生洪涝灾害,A错误;如果有水体补充苏伊士运河,会提高其航运价值,B错误;调水工程所调之水为清洁淡水,不会对运河产生污染,D错误。故选C。
答案:C
5.苏伊士运河两岸新增耕地的特点(  )
A.盐分含量低 B.有机质含量低
C.土层深厚 D.土质黏重
解析:第5题,调水工程沿线地处地中海沿岸,属于地中海气候,濒临热带沙漠气候区,由此可推知新增耕地蒸发旺盛,盐分含量高,A错误;同时该区域气候干旱,降水少,植被覆盖稀疏,有机质含量低,B正确;由于植被稀疏,生物作用弱,土层发育较薄,沙地覆盖土层孔隙度较大,C、D错误。故选B。
答案:B (共37张PPT)
第一节 大都市辐射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以上海市为例
新课学前预习
互动释疑解惑
课堂达标检测
【最新课标要求】 以上海市为例,从区域空间组织的视角出发,说明大都市的辐射功能。
核心素养定位
1.结合城市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理解上海市在长三角城市体系中的作用。(综合思维)
2.结合相关资料,掌握上海市对长三角其他城市辐射的形式和时空分布特点。(综合思维)
3.结合相关资料,理解上海市对外辐射的影响。(综合思维)
知识体系导引
新课学前预习
知识点一 长三角城市体系中的上海市
1.城市的作用
(1)作为区域的核心,对区域发展起着________作用。
(2)既是区域的________和管理中心,又是区域的________中心。
2.城市体系:在一定地域范围内,________不同、等级不同、________上各具特色的城市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有机整体。
3.上海的城市功能:是国际________、________、贸易、航运中心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是区域发展的龙头和区域________的纽带,在长三角城市体系中处于中心地位。
主导
服务
经济增长
规模
功能
经济
金融
协作
思维拓展
(1)区域管理中心:城市是各级政府机构所在地,对区域行使领导和管理职能。
(2)区域服务中心:城市集中了大量的文体、科教、卫生设施,是一定区域的科技、教育和文化活动中心。
(3)区域经济增长中心:城市内人口及社会活动集中,第二、三产业集中,工商、金融、贸易及交通发达。
知识点二 上海市对长三角其他城市的辐射
1.城市辐射:在社会经济活动中,________、技术、人才、________等要素由高等级城市向低等级城市流动,称为城市辐射。
2.上海市对长三角地区其他城市的辐射功能
(1)形式:通过发达的________网络和________网络,上海市与其他城市之间形成了巨大的物流、人流、资金流、信息流。
(2)特点: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上海市对周边城市的辐射作用越来越________。
(3)由于________、交通、城市等级、经济、历史文化等因素的影响,辐射强度在空间上的表现具有一定的差异性。
资金
信息
交通运输
通信

距离
3.距离衰减规律与空间近邻效应
随着距离的增加,地理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的强度逐渐________。由于所有的社会经济活动都有节约成本的内在要求,所以在可能的前提下,一般倾向于按照就近的原则组织相关资源和要素,即空间近邻效应促使区域社会经济活动就近扩散。
减小
思维拓展
一个城市辐射力的强弱与它的经济发展水平呈正相关。由于城市经济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它不仅与城市周围地区有密切的关系,与其他城市也存在广泛的联系,这种联系既表现为以交通、通信设施为联系途径的物质、人员和资本的流动,也表现为信息的流动和新思想、新技术的扩散。一个城市的经济越发达,对周围地区的影响力就越大,与其他城市的交流也越广泛,城市的辐射力也就越强。
知识点三 上海市对外辐射的影响
1.对上海市自身的影响
(1)利于上海解决中心城市________过度集聚、交通拥堵、地价上涨及________等问题。
(2)利于大都市________、资金等寻找新的发展机会。
2.对受辐射城市的影响
(1)获得________、________与管理经验,推进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产业发展,提升经济活力。
(2)扩大了城市________,提高了城市________,使区域空间组织日趋完善。
产业活动
环境污染
产业
资金
技术
规模
等级
思维拓展
上海市的辐射助推昆山发展
(1)昆山市概况
昆山市地处江苏省东南部,毗邻上海市,总面积928平方千米。
(2)上海市的辐射对昆山发展的推动作用
推动作用 昆山的发展历程
对经济发展的推动  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昆山就承接了上海溢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奠定了乡镇工业基础。一大批上海技术人员驻留昆山,“星期日工程师”奔波两地。上海的资金、技术和人才等对昆山的经济发展起到了很大的助推作用,昆山第一家上市公司就是由上海与昆山合作联办的
对旅游业发展的推动 昆山市邻近上海虹桥机场,京沪高铁的建设使上海与昆山的联系更加紧密。随着上海地铁11号线延伸至昆山,以及公共交通卡上海、昆山两地通用,上海与昆山的往来更加方便。2017年有超过850万人次的上海游客到昆山休闲旅游,推动了昆山旅游业的发展
对产业结构升级的推动   依托邻近上海的优势,承接上海的辐射,昆山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连续多年被评为全国百强县、中国中小城市综合实力百强市,并居首位。目前,昆山高新技术产业、新兴产业占工业总产值的80%以上,金融、总部经济、商贸服务、现代物流、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保持较快增长
互动释疑解惑
重点一 长三角城市体系中的上海
情境探究
以上海为核心的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目前社会经济发展和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现已形成了包括特大城市、大城市、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等各具特色、多层次的城市体系。下图为长三角地区中心城市的辐射。
问题1 分析上海市能成为长三角地区的核心城市的原因。




问题2 从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产业分工协作考虑,列举上海市应重点发展的产业。


提示:位于沿海与沿江的交汇点上,水陆交通便利;工业发达,商品贸易繁荣;技术力量雄厚;腹地广阔,对外辐射能力强。
提示:现代服务业(国际金融、文化创意、新型贸易、国际航运服务、现代物流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航天航空、新能源汽车、高端制造装备、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
知能升华
长三角城市体系分析
等级 城市 服务功能 辐射范围
超大 城市 上海 区域经济中心,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 区域发展的龙头和区域协作的纽带,在长三角城市体系中处于中心地位
特大 城市 南京、杭州 副中心城市,省级经济中心、交通中心 本省及周边地区
大城 市  苏州、无锡、常州、宁波等 制造业功能比较突出,受上海影响较大 主要在地级市范围内
中小 城市 镇江、扬州、南通、湖州等 局限于市域内的大多数城镇和农村
学以致用
下图为长江三角洲城镇空间体系示意图,符号大小表示城市等级的高低。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  )
A.无锡地处长三角区域中心,城市等级最高
B.杭州与绍兴的城市等级和服务功能相同
C.在行政管理上,苏州隶属于上海
D.基础设施网络的密度受河流、湖泊分布的影响
解析:第1题,读图并结合所学的知识,可以看出上海地处长三角区域中心,城市等级最高,A项错误;杭州比绍兴的城市等级高,服务功能多,B项错误;苏州隶属于江苏,C项错误;基础设施网络的密度受河流、湖泊分布的影响,D项正确。
答案:D 
2.下列关于该区域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区域大城市的数目较多,小城市数目较少
B.上海的城市等级最高且服务种类最齐全
C.南京的服务范围小于杭州
D.小城市的数目较多且彼此间距离较远
解析:第2题,大城市数目少,小城市数目多,A项错误;上海的等级最高,服务种类也最全,B项正确;读图可知,南京和杭州城市等级相同,故服务范围相同,C项错误;小城市数目多,但彼此距离近,D项错误。
答案:B
重点二 上海市对外辐射的影响
情境探究
2016年6月发布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首次将安徽的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滁州、池州、宣城8个城市作为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一部分,参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图1为长三角城市群示意图。
苏州和嘉兴与上海距离相近,自然条件与农业基础相似,但经济差异显著。图2为长江三角洲地区苏州、嘉兴经济综合发展水平指数图。
问题1 分析苏州和嘉兴经济发展的差异及形成原因。


问题2 从城市辐射的角度,分析安徽8市融入长三角对上海和新融入地区的积极影响。


提示:差异:苏州发展速度快于嘉兴;苏州经济发展水平高于嘉兴。原因:产业发展政策;产业基础;与周边城市联系;交通条件(通达性)等。
提示:上海可利用新融入地区资源、劳动力优势,向其转移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拓宽发展空间,发挥更大的区域辐射引领作用;实现向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全面升级,并积极推进服务业发展。新融入地区可利用上海科技、人才、资金、管理优势,提升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承接上海产业转移,加快工业化进程,增加就业机会。
知能升华
1.上海市对长三角其他城市的辐射
2.上海市对外辐射的影响
学以致用
在城镇化进程中,城市人口、土地利用和产业需要协调发展。根据协调发展水平,将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城市由高到低分为Ⅰ、Ⅱ、Ⅲ、Ⅳ四个等级类型。图1为2001年至2016年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城市协调发展水平变化,图2示意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范围及城市分布。据此完成1~3题。
1.2016年协调发展水平Ⅰ型中的多数城市(  )
A.海港规模大 B.沿长江分布
C.集聚长江口 D.行政等级较高
解析:第1题,2016年Ⅰ型城市有上海、南京、合肥以及由Ⅱ型转变来的苏州、杭州、宁波。其中,上海是直辖市,杭州、南京、合肥均为省会城市,行政等级较高。合肥、苏州、杭州和宁波并没有沿长江分布。
答案:D 
2.以上海为核心,协调发展水平Ⅳ型的城市,在空间分布上呈现(  )
A.均衡性 B.边缘性
C.集中性 D.对称性
解析:第2题,从图1中可以看出到2016年Ⅳ型的城市有盐城、滁州、安庆、池州、宣城。结合图2可知这几个城市都分布在长三角城市群的边缘区域。
答案:B
3.与2001年相比,2016年协调发展水平上升的城市,多数与上海(  )
A.空间位置邻近 B.发展模式相同
C.城市性质相似 D.产业部门接近
解析:第3题,从图1可以看出,2016年协调水平上升的城市有苏州、杭州、宁波、舟山、扬州、嘉兴。对比图2中城市的分布,可以看出这几个城市多在上海周边地区,所以多数与上海空间位置邻近。
答案:A
课堂达标检测
有学者把邻近大都市区中心城市的外围地区中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区域称之为“大都市阴影区”,其范例在中国不在少数,如京津冀城市群临近中心城市北京、天津的外围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中心城市显著落后,北京北部的城市张家口、承德甚至形成了贫困带。读京津冀城市群经济发展水平综合指数图。据此完成1~2题。
1.张家口、承德成为“大都市阴影区”主要是因为与中心城市(  )
A.交通联系不便 B.信息交流较少
C.产业部门类似 D.产业联系较弱
解析:第1题,张家口、承德与北京有众多的公路和铁路相连,因此可知张家口、承德与北京交通联系是比较方便的,A错误;张家口、承德与北京信息交流可以通过网络实现,因此说张家口、承德与北京信息交流较少是不正确的,B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目前北京的产业以第三产业为主,张家口、承德以第二产业为主,这些区域的产业结构大不相同,C错误;由于产业部门差别较大,北京和张家口、承德的产业联系较弱,因此在张家口以及承德一带形成“大都市阴影区”,D正确。故选D。
答案:D 
2.今后,京津冀地区发展应注重促进中心城市(  )
A.服务范围拓展 B.服务功能转移
C.服务职能增加 D.服务对象转变
解析:第2题,北京和天津等中心城市规模较大,人口较多,城市职能集中于某几个中心城市,造成了严重的城市问题,在今后发展过程中应注意将这些城市的一些服务功能转移到其他区域(建设卫星城等),来减轻本区的压力,B正确,C错误。服务范围、服务对象没有明显改变,A、D错误。故选B。
答案:B
成渝城市群地处我国西南腹地,下图为2000年、2010年、2016年成渝城市群部分城市的人口统计图。据此完成3~4题。
3.该图反映了成渝城市群(  )
A.各城市人口数量持续增加
B.成都城市化速度远超重庆
C.泸州和绵阳服务范围相同
D.重庆为该城市群中心城市
解析:第3题,由图示知:资阳市城市人口在减少,故选项A错误;图中仅能看出城市人口数量,无法看出城市化速度,故选项B排除;泸州、绵阳城市人口数量接近,但是泸州服务范围不一定和绵阳相同,故选项C错误;从图中可以看出重庆、成都城镇人口最多,成渝城市群中重庆市为该城市群的中心城市,因此正确选项为D。
答案:D 
4.关于成渝城市群的发展,说法正确的是(  )
A.推动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健全城市体系
B.加强城市内部交通建设,促进一体化发展
C.仅发展核心城市,增强区域辐射带动作用
D.加大自然资源开发力度,提高城市竞争力
解析:第4题,推动大小城市协同发展有利于城市群的发展,故选项A正确;城市无法实现一体化发展,故选项B不符合题意;仅发展核心城市说法不当,故选项C错误;加大自然资源的开发力度会破坏环境,故选项D错误。因此本题正确答案为选项A。
答案:A
5.1825年,伊利运河(连接伊利湖和哈得孙河)竣工对美国东部经济及纽约的发展起着重大的促进作用。下图为纽约港地理位置示意图。伊利运河的开通对于纽约港的发展产生的影响主要是(  )
A.扩大水源供给渠道
B.拓宽经济腹地范围
C.提高哈得孙河水位
D.加速内陆人口增长
答案:B
解析:伊利运河连接伊利湖和哈得孙河,伊利运河的开通,缩短了伊利湖和哈得孙河的运输距离,对于纽约港来说,降低了来自内陆地区的货物运输成本,拓宽了纽约港的经济腹地;运河的修建主要是运输作用,不是为纽约港供水的;运河连通的是哈得孙河口处,对哈得孙河水位抬高意义不大;纽约是经济中心,运河的修建会加速内陆人口向纽约转移,不会加速内陆人口的增长。选项B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