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烟台市招远市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模拟语文试题(扫描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省烟台市招远市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模拟语文试题(扫描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1-05 00:06:49

文档简介

高二语文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1.(3分)C(A.“古籍今译……最早源于司马迁在《史记》创作中对上古文献的改写”,原文无此意。B.“今译文本……为普通读者所重视”偷换概念,普通读者重视的是古籍的“阅读价值”,而不是今译文本。D.“使今译文本融入到现代文化的新结构”表述绝对。)
2.(3分)A (“就难以传递古籍承载的文化信息”,说法不准确。)
3.(3分)D(原文的主要观点是:①今译是赓续中华文脉的有效途径;②今译是古代文化信息的现代阐释。A.强调今译对专业研究者的价值;B.重在论述如何翻译;C.侧重考古学的作用。)
4.(4分)①结构严密,采用层进式结构,首先指出翻译的实质,接着从两个阶段阐述,进而得出今译文本与原作间存在差异性的结论,层层推进,逻辑严密。②语言严密,“往往”“尽管”“但”“完全对应”“某种程度”等词语,用语准确,逻辑性强。
5.(4分)①具有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感。②具有自觉的读者意识。③具有特定的知识文化结构。④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6.(3分)D(“暗示八路军此次战败的必然性”错。)
7.(3分)C(“寄寓的是击退敌军的决心和信心”错。)
8.(6分)①共性:在抗日战争年代,勤劳吃苦,积极从事后勤生产,体贴、理解、支持自己的亲人参与革命工作,关心救护革命战士。(2分)②个性:大娘性格直爽、外向,小菊性格含蓄、内敛。(2分)比如文中在听出是李连长到来时,大娘的表现是:“唉呀!李连长来了!”母亲一下就出溜下炕来,把纺车也带翻了。女儿又惊又喜地把机子停止,两手接着柱板,嘱咐着母亲:“你看你,小心点。”可以看出大娘性格直爽、外向,小菊却含蓄、内敛。(2分)
9.(6分)示例一:不同意。①两篇小说内容同为表现冀中抗日斗争,以战争岁月普通农人经历为素材,讴歌革命精神和美好的人性,创作上都体现了文学语言平易朴素却不失美感的特点;②二者表现战争都以诗化为原则,善于通过普通农村妇女绘写战争岁月独具的时代之美,展示战争中的普通民众身上的人性美和他们朴素视角下的豪迈的革命牺牲精神。
示例二:同意。①《碑》将战斗场面描写得惊心动魄,如“那飞蝗一样的子弹”等;多次写到天气恶劣、河水结冰、作战环境不利,如“满天满地霜雪”等;重点刻画了战士们的牺牲以及赵老金一家的悲痛,渲染、强化了小说的悲剧氛围,艺术风格是凝重悲壮的。②《荷花淀》对战斗场面的描写显得轻松明快,重在透过女人们的视角描写战士们打捞战利品的情景,表现军民共同抗战的乐观情绪,并未凸显战斗的残酷,艺术风格是诗意优美的。 (每个要点3分,只答观点不分析不给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10.(3分)BEG
11.(3分)D(A.取消句子独立性/结构助词,的。B.互相交往(相互联合) /相互联合。D.告别、辞别。/推辞。)
12.(3分)A
13.(8分)(1)(4分)您为自己打算,这样做是可以的,但这怎么能够报答先王对将军的情谊呢
(2)(4分)何况两位贤王相互支持,打着正义的旗号来讨伐理亏的弱小燕国,燕国灭亡是没有多少时间了。
14.(3分)乙。这段材料是以比目鱼为例来论证山东六弱国应联合一致,与后文胡人、越人的例子所论证的观点一致,前后文联系更紧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15.(3分)B(“疲于奔命”错误。颈联凸显军情紧急,进军神速,表现出唐军昂扬奋发的士气,而非疲于奔命。)
16.(6分)①这首诗前两联写吐蕃在暮云低垂、空旷无边的秋日塞外狩猎,“时驱马”“好射雕”展现出吐蕃健儿勇猛强悍的风姿,即“天骄之盛”。②颈联“朝乘障”“夜渡辽”极写唐军针对这种紧张的局势积极备战,士气旺盛,有守有攻,从容应对。尾联写朝廷把“玉靶角弓珠勒马”赏赐给将军,后两联形象地表达出了“中国之武”。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6分)⑴①云集而响应②赢粮而景从⑵③大漠穷秋塞草腓④孤城落日斗兵稀⑶⑤庄生晓梦迷蝴蝶⑥望帝春心托杜鹃(每句1分,有错则该句不得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9分)
18.(3分)①反复出现“极不相同”这个词语,强调建筑的多样性;(2分)
②反复出现,构成排比,增强语势。(1分)
19.(6分)①仍可以有许多体裁 ②建筑也有类似的表现 ③遵循着中国建筑的“文法”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1分)
20.(3分)①璀璨夺目 ②奇异诡谲 ③如出一辙
21.(4分)古蜀文明极大丰富了神州大地多元起源、异彩纷呈的文明样态。随着研究的深入,古蜀文明在世人面前徐徐展开,这进一步佐证了“中华文明是唯一不曾断绝的文明”这一论断,其对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意义重大。
22.(4分)运用网络词语贴近当代青年生活,更容易引起当代青年共鸣,容易被他们理解和接受,便于古老的三星堆文化在当代社会传播和传承。
四、写作(60分)
23.参照高考评分标准。
【参考译文】
材料一:
燕国发生饥荒,赵国准备攻打燕国。楚国派一名将军到燕国去,途经魏国时,见到了赵恢。赵恢对楚将说:“预防灾祸不让它发生,比救灾要容易得多。历史上伍子胥和宫之奇的劝谏都不被君王采用,而烛之武和张孟谈的谋略却受到君王的赏识。所以出谋划策的人都致力于除患的方法,而没有(致力于)防患未然的人。如今我与其送您百金,不如送您几句话。您如果能听我的话就去劝说赵王:‘过去吴国讨伐齐国,是因为齐国闹饥荒,可是没有等到伐齐取得成功,弱小的越国就趁吴国疲惫之机打败了吴国而称霸一方。如今大王要攻打燕国,也是因为他们闹饥荒,讨伐燕国未必能获胜,而且强大的秦国可能在西部出兵乘机进攻赵国,这是让弱赵处在当年强吴的不利地位,而让如今的强秦处于当年弱越的有利地位啊。希望大王仔细思考这件事。’”楚国的使者于是就用赵恢的这番话去规劝赵王,赵王听后非常高兴,就打消了攻打燕国的念头。
乐毅逃往赵国,赵王封他为望诸君。燕王就派人责备乐毅,又婉转地说:“将军误听别人的话,对我有了意见,抛弃燕国去了赵国。您为自己打算,这样做是可以的,但这怎么能够报答先王对将军的情谊呢 ”
有人献书给燕昭王说:“大王如果不能依靠自己的力量保存国家,不如不在乎名声的卑贱臣事强国,假如臣事强国可以使国家长久,也是泽被万世之策。认为臣事强国不能奠定万世基业,那就不如联合弱国,为什么弱国联合而不能团结一致,这是臣下为崤山以东各诸侯感到忧虑的事。胡人和越国人言语不相通,思想观念也不同,可是他们却能同舟共济,彼此互助有如一个人。如今崤山以东各国互相交往(相互联合),正像同舟共济一样,秦兵一旦到来,不能互相救助像一个整体,智慧又赶不上胡人、越国人了。希望大王仔细思考这件事。”燕国果然出兵向南和韩、魏、赵三国结为军事同盟。
(选自《战国策》,有删改)
材料二:
赵地爆发混乱,武臣、张耳、陈余控制了赵地,立武臣为赵王,封张耳为丞相,封陈余为将军。赵王武臣在微服出巡时,被燕国的军队俘获,燕国把他囚禁起来,想要三分之一的赵地,才释放赵王。张耳、陈余为这件事非常忧虑。赵军中有一位砍柴做饭的杂役兵辞别他同屋的人说:“我要替丞相和将军游说燕王,和赵王一同乘车回来。”于是他沐浴后去见张耳、陈余,张耳、陈余派他出行。见了燕王。杂役兵问:“您知道张耳、陈余是什么样的人吗 ”燕王说:“贤明的人。”杂役兵继续问:“您知道他们的意图是什么 ”燕王回答说:“想要救他们的赵王。”赵国杂役兵笑着说:“大王您还是不知道这两个人的打算。这两个人名义上是为了救赵王,实际上是想让燕军杀死他,这两个人就可以平分赵地自立为王。以一个赵国的力量尚且轻视燕国,何况两位贤王相互支持,打着正义的旗号来讨伐理亏的弱小燕国,燕国灭亡是没有多少时间了。”燕王认为他说的有道理,就释放了赵王,杂役兵驾着车子载着赵王回到了赵国,又立为赵王。
(选自《新序》,有删改){#{QQABYYAQggCoQAJAABgCAQl6CgIQkACCCIoGgBAEMAABgRFABAA=}#}
{#{QQABYYAQggCoQAJAABgCAQl6CgIQkACCCIoGgBAEMAABgRFABAA=}#}
{#{QQABYYAQggCoQAJAABgCAQl6CgIQkACCCIoGgBAEMAABgRFABAA=}#}
{#{QQABYYAQggCoQAJAABgCAQl6CgIQkACCCIoGgBAEMAABgRFABAA=}#}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