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嘉兴市2023-2024学年度高二上语文学期末模拟卷一
一、现代文阅读
小行星撞地球是小概率事件,但它给地球生物带来的影响却可能是毁灭性的——据猜测,恐龙的灭绝很可能就是由小行星撞地球而引发。此前,人们已经能够测算出小行星的轨道,可以通过望远镜努力找出那些可能给地球带来威胁的“危险分子”;现在,人类保卫地球的能力再进一步:北京时间2022年9月27日,美国“双小行星重定向测试”任务在距离地球约1100万公里处,以约6.3千米/秒的速度成功击中“狄迪莫斯”双小行星系统中的子星“狄莫弗斯”,这标志着人类第一次行星防御任务完成了最关键、难度最高的撞击动作。
近地小行星是指轨道近日点距离在1.3Au(天文单位,等效日地平均距离,约1.496亿千米)之内的小行星。近地小行星在环绕太阳运行的过程中,受到木星等大行星引力牵引,存在撞击地球的风险。近地小行星撞击是人类社会面临的共同威胁和长期挑战,一旦千米级尺寸的近地小行星撞击地球,不仅会带来巨大的撞击灾难,甚至还会引发气候环境灾变和物种灭绝等严重后果。
根据科学家考证,地球历史上发生的22次不同规模的物种灭绝,至少10次与小行星撞击地球相关。有科学家认为6500万年前,一颗直径10千米的近地小行星撞击北美墨西哥湾地区。巨大的撞击在海底形成一个直径约180千米的陨石坑,大量海底物质被抛射到空中。炽热的撞击溅射物引发了全球森林大火,燃烧的灰烬和溅射尘埃云进入了平流层,遮挡了大部分太阳光,全球温度骤降,植物光合作用受到影响,引发了地球气候环境灾变,最终导致了包括恐龙在内全球70%的物种灭绝。
这次撞击导致统治地球长达1.6亿年的恐龙退出地球“舞台”,是地球历史上白垩纪结束和新生代开始的分水岭。也正是这次撞击事件后,体型更小、消耗资源更少的哺乳动物逐渐适应了恶劣的环境,逐步走向地球“舞台中央”,从而发展出今天高度发达的人类文明。即使小尺寸近地小行星撞击地球也可能引发显著危害。2013年,一颗小行星“袭击”了俄罗斯车里雅宾斯克地区,“肇事”小行里的直径仅约18米,但仍然导致了接近1500人受伤、3000栋房屋受损。像这样的近地小行星,在太阳系中有数百万颗,我们尚未发现的超过了99%。
如何化解小行星撞地球的危险?这是全球天文学家们关注的焦点。“双小行星重定向测试”任务无疑是近年来最具挑战性、也最成功的尝试。这一任务由美国行星防御协调办公室(PDOC)立项支持,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应用物理(APL)实验室负责研制,总投资约3.9亿美元,其撞击器发射重量约为610公斤,于北京时间2021年12月24日搭乘猎鹰9号运载火箭发射。
它的目标是通过在深空环境中实施动能撞击小行星试验,测试动能撞击防御小行星的技术,并通过评估撞击后小行星轨道偏转效果掌握小行星的轨道偏转规律,从而为未来应对近地小行星撞击风险任务设计提供依据。这是人类第一个行星防御验证任务,标志着人类开启行星防御时代,象征意义重大。
难点有很多。“双小行星重定向测试”任务设计最大的挑战之一就是如何准确评估撞击后小行星的轨道偏转效果。要知道,小行星主要由岩石和金属等材料构成,一般直径百米级的近地小行星的重量可达百万吨甚至千万吨,而人造撞击器的重量仅有数百公斤至数千公斤,两者重量相差6~7个数量级,尽管撞击速度接近10千米/秒,但撞击后对小行星的轨道速度改变量可能甚至不足1毫米/秒。以人类现有天文观测能力,还难以在千万公里之外的超远距离,分辨出毫米/秒量级的轨道速度改变量。因此,如何准确评估撞击后近地小行星的轨道偏转效果,进而认识小行星的轨道偏转规律,是动能撞击试验的关键难题。
“双小行星重定向测试”任务通过选择试验对象为“狄迪莫斯”双小行星系统巧妙地解决了撞击偏转效果评估难题。双小行星系统是太阳系中广泛存在的一种小行星构型,在直径超过300米的小行星中,大约15%是双小行星构型或者多小行星构型。在双小行星系统中,子星在主星引力作用下,运行在环绕主星的轨道上。毫米/秒量级的撞击速度改变量虽然不能显著改变小行星环绕太阳运行的轨道,但足以改变子星相对主星的绕转轨道,并导致子星相对主星的绕转周期改变。而子星相对主星的周期性运动会改变其反射的太阳光通量,利用望远镜对双小行星系统开展持续观测,就可以测量双小行星系统亮度的周期性变化,进而精确评估出撞击后双小行星系统的周期变化量。
“狄迪莫斯”双小行星系统中包括两颗小行星,主星“狄迪莫斯”直径约780米,子星“狄莫弗斯”直径约160米,两者距离约1.2千米,共同运行在环绕太阳的轨道上。子星“狄莫弗斯”像一台钟表一样,约每11.9小时环绕直径约780米的主星运行一圈。“双小行星重定向测试”任务通过“迎头撞击”改变子星相对主星的绕转轨道,预期使其绕转周期缩短约10分钟。
望远镜获取的大量宝贵的视频和图像资料表明,“双小行星重定向测试”任务撞击器成功击中了目标,撞击试验产生了大量高速溅射物,双小行星系统的亮度瞬间增加10倍以上,在撞击后小行星形成了一条类似彗星“彗尾”的长达上万千米的溅射物“尾巴”,表明撞击试验取得了高度成功,产生了较好的试验效果。持续跟踪监测表明,撞击试验后,双小行星系统的绕转轨道周期从11小时55分缩短至11小时23分,显著超出了预期目标。除了开展行星防御试验,“双小行星重定向测试”任务还有其他收获——突破了超远程高速撞击制导控制、非合作目标高精度自主导航、暗弱小天体探测识别等关键技术,开展了先进离子推进、卷轴式太阳能帆板等大量新技术试验,具有极强的技术牵引性和带动性,将推动深空探测、空间操作等领域的可持续发展。
“双小行星重定向测试”任务成功实施动能撞击小行星试验,开启了人类行星防御征程的第一步,但距离人类能够成功防御小行星撞击尚有很大差距。
(摘编自李明涛《主动防御,给地球加点“保险”》,《光明日报》2022年11月17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危险分子”指的是太阳系中体积比较小的可能碰撞地球的近地小行星。
B.走向“舞台中央”是指哺乳动物战胜恐龙,占据了地球上的统治地位。
C.“袭击”“肇事”说明了2013年这颗近地小行星撞击地球的突然性与破坏性。
D.“迎头撞击”告诉我们“双小行星重定向测试”任务撞击器的撞击方式。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科学考证结果显示,地球历史上发生的22次不同规模的物种灭绝,至少10次与小行星撞击地球相关,这些撞击最终导致全球70%的物种灭绝。
B.由于木星等大行星的引力作用,无数近地小行星在环绕着太阳运行过程中常常会撞击地球,使得地球无时无刻不处于危险之中。
C.由美国立项并在高校负责研制的“双小行星重定向测试”任务,是全球天文学家们为化解小行星撞击地球的危险设计的,如今危机已解除。
D.“双小行星重定向测试”任务是人类对动能撞击技术的首次测试,利用航天器偏转小行星进行行星防御,绕转轨道周期结果显著超出了预期目标。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次撞击试验取得成功,产生了较好的试验效果,标志着人类对地球所受到的威胁不再是束手无策,而是可以靠科技的力量去解决问题。
B.撞击器击中目标后,双小行星系统在瞬间增亮10倍以上,小行星形成一条类似彗星的“彗尾”,可以推断彗星也是由天体撞击而形成的。
C.这次测试任务选择“狄迪莫斯”系统为撞击对象,是因为这种小行星系统在太阳系中广泛存在,具有典型性,且有助于撞击偏转效果的评估。
D.撞击试验成功是动能撞击偏转小行星轨道技术的全面演示,但太阳系中还有绝大多数近地小行星未被发现,行星防御的攻坚之路还很漫长。
4.这次“双小行星重定向测试”撞击试验取得成功的重要意义是什么?请根据文本内容简要概括。(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本文是关于最新科技成果的新闻综合报道,为了使读者更好地理解“双小行星重定向测试”这一次举世瞩目的撞击试验,作者主要从新闻、传播、现实和科技等角度行文,请任选三个角度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荷花淀(节选) 孙犁
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白天破好的苇眉子潮润润的,正好编席。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
这女人编着席。不久,在她的身子下面就编成了一大片。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但是大门还没有关,丈夫还没有回来。
很晚丈夫才回来。这年轻人不过二十五六岁,头戴一顶大草帽,上身穿一件洁白的小褂,黑单裤卷过了膝盖,光着脚。他叫水生,小苇庄的游击组长,党的负责人。今天领着游击组到区上开会去了。
女人抬头笑着问:“今天怎么回来得这么晚?”站起来要去端饭。
水生坐在台阶上说:“吃过饭了,你不要去拿。”
女人就又坐在席子上。她望着丈夫的脸,她看出他的脸有些红涨,说话也有些气喘。她问:“他们几个哩?”
水生说:“还在区上。爹哩?”
“睡了。”
“小华哩?”
“和他爷爷去收了半天虾篓,早就睡了。他们几个为什么还不回来?”
水生笑了一下。女人看出他笑得不像平常。“怎么了,你?”水生小声说:“明天我就到大部队上去了。”
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她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
水生说:“今天县委召集我们开会。假若敌人再在同口安上据点,那和端村就成了一条线,淀里的斗争形势就变了。会上决定成立一个地区队。我第一个举手报了名的。”
女人低着头说:“你总是很积极的。”
水生说:“我是村里的游击组长,是干部,自然要站在头里,他们几个也报了名。他们不敢回来,怕家里的人拖尾巴,公推我代表,回来和家里人说一说。他们全觉得你还开明一些。”
女人没有说话。过了一会儿,她才说:“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
水生指着父亲的小房,叫她小声一些,说:“家里,自然有别人照顾。可是咱的庄子小,这一次参军的就有七个。庄上青年人少了,也不能全靠别人,家里的事,你就多做些,爹老了,小华还不顶事。”
女人鼻子里有些酸,但她并没有哭,只说:“你明白家里的难处就好了。”
水生想安慰她。因为要考虑和准备的事情还太多,他只说了两句:“千斤的担子你先担吧。打走了鬼子,我回来谢你。”说罢,他就到别人家里去了,他说回来再和父亲谈。
鸡叫的时候,水生才回来。女人还是呆呆地坐在院子里等他,她说:“你有什么话,嘱咐嘱咐我吧。”
“没有什么话了,我走了,你要不断进步,识字,生产。”
“嗯。”
“什么事也不要落在别人后面!”
“嗯。还有什么?”
“不要叫敌人汉奸捉活的。捉住了要和他们拼命。”这才是那最重要的一句。女人流着眼泪答应了他。
第二天,女人给他打点好一个小小的包裹,里面包了一身新单衣,一条新毛巾,一双新鞋子。那几家也是这些东西,交水生带去。一家人送他出了门。父亲一手拉着小华,对他说:“水生,你干的是光荣事情,我不拦你,你放心走吧。大人孩子我给你照顾,什么也不要惦记。”
全庄的男女老少也送他出来。水生对大家笑一笑,上船走了。
女人们到底有些藕断丝连。过了两天,四个青年妇女集在水生家里,大家商量。
“听说他们还在这里没走。我不拖尾巴,可是忘下了一件衣裳。”
“我有句要紧的话,得和他说说。”
“听他说,鬼子要在同口安据点……”水生的女人说。
“哪里就碰得那么巧,我们快去快回来。”
“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
于是这几个女人偷偷坐在一只小船上,划到对面马庄去了。到了马庄,她们不敢到街上去找,来到村头一个亲戚家里。亲戚说:“你们来得不巧。昨天晚上他们还在这里,半夜里走了,谁也不知开到哪里去。你们不用惦记他们,听说水生一来就当了副排长,大家都是欢天喜地的……”
几个女人羞红着脸告辞出来,摇开靠在岸边上的小船。现在已经快到晌午了,万里无云,可是因为在水上,还有些凉风。这风从南面吹过来,从稻秧上苇尖上吹过来。水面没有一只船,水像无边的跳荡的水银。几个女人有点儿失望,也有些伤心,各人在心里骂着自己的狠心贼。可是青年人永远朝着愉快的事情想,女人们尤其容易忘记那些不痛快。不久,她们就又说笑起来了。
“你看,说走就走了。”
“可慌哩!比什么也慌,比过新年,娶新——也没见他这么慌过!”
“拴马桩也不顶事了。”
“不行了,脱了缰了!”
“一到军队里,他一准得忘了家里的人。”
她们轻轻划着船,船两边的水,哗,哗,哗。顺手从水里捞上一棵菱角来,菱角还很嫩很小,乳白色,顺手又丢到水里去。那棵菱角就又安安稳稳浮在水面上生长去了。(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从以水生嫂为代表的女性角度叙事,过滤了战争的残酷,展现了荷花淀地区的风情美、人性美,乡土气息浓郁。
B.小说描写水生嫂编着芦席,周围是一大片“洁白的芦苇”,淀里是“银白世界”,这些色彩和“干净”的院子搭配得特别和谐。
C.小说语言凝练生动,一个“藕断丝连”用得颇为贴切,极富荷花淀风味,写尽女子情态,生动而准确地表现了女人们对丈夫的依恋。
D.小说塑造人物时虚实结合,详略得当,错落有致,如水生夫妇是实写,水生父亲、小华和其他游击队员是虚写;对水生夫妻是详写,其他人是略写。
7.作品善于运用多种手法来塑造水生嫂的形象,展现情感世界,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荷花淀》中的环境描写如诗如画,试分析选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初,武与李陵俱为侍中。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求武。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因谓武曰:“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故使陵来说足下,虚心欲相待。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前长君为奉车,从至雍棫阳宫,扶辇下除,触柱折辕,劾大不敬,伏剑自刎,赐钱二百万以葬。孺卿从祠河东后土,宦骑与黄门驸马争船,推堕驸马河中溺死,宦骑亡,诏使孺卿逐捕,不得,惶恐饮药而死。来时太夫人已不幸,陵送葬至阳陵。子卿妇年少,闻已更嫁矣。独有女弟二人,两女一男,今复十余年,存亡不可知。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陵始降时,忽忽如狂,自痛负汉,加以老母系保宫。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愿听陵计,勿复有云。”武曰:“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愿勿复再言!”
陵与武饮数日,复曰:“子卿壹听陵言!”武曰:“自分已死久矣!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欢,效死于前!”陵见其至诚,喟然叹曰:“嗟乎,义士!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
昭帝即位,数年,匈奴与汉和亲。汉求武等,匈奴诡言武死。后汉使复至匈奴,常惠请其守者与俱,得夜见汉使,具自陈道。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单于视左右而惊,谢汉使曰:“武等实在。”……
单于召会武官属,前以降及物故,凡随武还者九人。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节选自班固《苏武传》)
屈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节选自司马迁《屈原列传》)
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赐钱二百万以葬 举贤以自佐 B.惶恐饮药而死 人而不仁,如乐何
C.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 为之于未有 D.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 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10.下列句子全都表现苏武“忠心事汉,不辱使命”的一组是( )
①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 ②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 ③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愿勿复再言! ④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欢,效死于前!
⑤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 ⑥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A.①③⑥ B.②④⑥ C.②③⑤ D.③④⑤
11.下列对选文内容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李陵以老朋友、老同事的身份,在饮酒叙谈之中劝降苏武,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B.面对李陵的软硬兼施、威逼利诱,苏武全然不为所动,在恭敬中现冷峻,表现出立场坚定、大义凛然的品格。
C.李陵劝降最后反被苏武的正义所感,羞愧难当,更衬托了苏武高大的忠义形象。
D.选文通过李陵与苏武的对比,及李陵劝降前后表现的对比,使人物形象鲜明丰满。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欢,效死于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屈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3.请概括苏武、屈原两人的品格特征的异同。(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望月怀远 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春江花月夜(节选)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14.下列对《望月怀远》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全诗以“望”、“怀”着眼,把“月”和“远”作为抒情对象,诗中处处不离明月,句句不离怀远,情意缠绵而不见感伤,语言自然而不露痕迹。
B.“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写多情人恼恨着漫漫的长夜,对月相思而彻夜不得入眠,表现诗中人由想象而返回现实,由望月而转身就寝的矛盾心情。
C.“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写灭烛之后,诗人更觉自己的可怜,于是披衣步出室外,独自对月仰望凝思,直到露水沾湿了衣裳方觉醒过来。
D.“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二句,表现诗人面对月华情不自禁地产生将月赠送远人的想法,但这奇想无法实现,更衬托出诗人思念远人的深挚之情。
15.下列对《春江花月夜》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春江花月夜》是中国唐代诗人张若虚的一首诗歌,被称为“孤篇盖全唐”的杰作,闻一多称之为:“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B.诗人仰望明月,不由自主地对宇宙生成、人类本源、人的生存状态进行追问。这种追问是人类永恒的哲学命题,使得诗的意境浑厚博大,深沉旷远。
C.“可怜楼上月裴回,应照离人妆镜台”赋予月光以人的灵性,描绘出了月光笼罩着思家的游子,追随着游子徘徊的步伐久久不忍离去的迷离之景。
D.在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明月”是统摄全诗的灵魂,该诗表现了诗人对宇宙无穷、人生短促的思索和对明月今宵、游子思妇天各一方的惋惜。
16.张九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之“生”字与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海上明月共潮生”之“生”字有什么相似的妙处?(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名句名篇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我们在写作时,语言既不能毫无修饰,也不能过于浮夸,这与《论语·雍也》中“ , ”两句所表述的意思相一致。
(2)《春江花月夜》中,张若虚分别从游子、思妇角度写相思之情的两个问句是:“ ? ?”
(3)用寒冷肃杀的冬季环境来对比反衬植物的蓬勃生命力,从而歌颂坚贞顽强的人格之美,是诗歌常用的手法,请写出你印象中最深刻的这样两句诗歌:“ , 。”
五、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劳动创造美好未来”这句___①___的公益广告语,曾深深地印在一代又一代人的脑海中,并在___②___中影响着很多人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取向、焕发抖擞的劳动精神面貌。但近年来劳动教育的缺失,让一些青少年劳动价值观念扭曲、劳动技能欠缺,特别是少数在溺爱家庭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小孩,想过安逸舒适的生活,但又不愿意劳动,一些人在工作岗位上不知道怎样劳动,工作责任感欠缺,工作技能单一,怕吃苦、怕受挫折,不以劳动为荣,反以劳动为耻。
加强劳动教育是一个庞大而系统的工程,也是一个___③___、久久为功的过程,不可能___④___。就学校教育来说,要将劳动教育列入必修课,根据不同学校、不同年龄段编制详细的劳动教育大纲,编印不同的教材体系,制定不同的考核办法,中小学要全力走出应试教育怪圈,真正做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就家庭教育来说,家长要为孩子创造劳动机会,教孩子把握洗衣、做饭等必要的家务劳动技能,切记不要事事包办。就社会教育来说,要通过多种途径加大正面典型宣传和负面典型鞭策,让劳动成为全社会的普遍共识。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4分)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19.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学校积极响应劳动主旋律,组织开展以“劳动光荣,创造伟大”为主题的校园活动,现就如何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向同学们征集意见,请你任写两条。(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从央视春晚舞台的惊鸿一舞,到全国巡演的一票难求,舞蹈诗剧《只此青绿》再次点燃了人们对《千里江山图》的关注。
“无名无款,只此一卷;青绿千载,山河无垠。”以翩跹舞姿勾勒如诗如幻的山河图景、以雅致清丽的中式美学营造千年梦境的《只此青绿》在央视虎年春晚的舞台上激活了观众的传统文化基因。
“心中若能容丘壑,下笔方可汇山河。”“青绿”是纯写意的,( )。登峰造极的宋画之美、中国古典之美在舞台上众仕女的步态中,走入了观众的心灵。“青绿” 的端庄、沉静和冷冽,在春晚的舞台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余音绕梁传古韵,咫尺千里舞江山。”在春晚古朴大气的舞台背景映衬下,《只此青绿》与900年前的《千里江山图》跨越古今对话,将中华传统之美娓娓道来。青山绿水,从古老的画卷里流淌出来,随如云般的水袖舞动。舞者身姿婀娜又兼具力量,静而不郁,动而不惊,体现刚柔并济、动静互补、有无相生的中国艺术辩证法,蕴含着生生不息的大国气象。
2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画中青峰叠嶂,绿水隐现;舞者眉眼锋利,发髻高耸;隐入画中,利落甩袖
B.画中绿水隐现,青峰叠嶂;舞者发髻高耸,眉眼锋利;隐入画中,利落甩袖
C.画中绿水隐现,青峰叠嶂;舞者眉眼锋利,发髻高耸;利落甩袖,隐入画中
D.画中青峰叠嶂,绿水隐现;舞者发髻高耸,眉眼锋利;利落甩袖,隐入画中
22.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何种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六、作文
24.阅读下面的材料,写一篇文章。
何谓“捷径”
数学老师说:“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船夫说:“风向正好的风会鼓起船帆,这时的航路便是最短的。”
哲人说:“最慢的步伐不是跬步,而是徘徊;最快的脚步不是冲刺,而是坚持。”
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有什么联想或感悟?请任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文体自选,诗歌、戏剧除外;②不得抄袭、套作;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人名。
2023-2024学年度高二上语文学期末模拟卷一答案
1.B 【解析】 “哺乳动物战胜恐龙”错,恐龙退出地球“舞台”,哺乳动物逐渐适应了恶劣的环境,逐步走向地球“舞台中央”,是生物进化的结果,没有“战胜”之说。
2.D 【解析】 A.“这些撞击最终导致全球70%的物种灭绝”错,原文有科学家认为“6500万年前,一颗直径10千米的近地小行星撞击北美墨西哥湾地区”,是这次撞击“最终导致了包括恐龙在内全球70%的物种灭绝”。B.“常常会撞击地球,使得地球无时无刻不处于危险之中”错,原文是说“存在撞击地球的风险”。C.“如今危机已解除”错,“任务成功实施动能撞击小行星试验,开启了人类行星防御征程的第一步,但距离人类能够成功防御小行星撞击尚有很大差距”说明还处在试验阶段。
3.B 【解析】 “可以推断彗星也是由天体撞击而形成的”于文无据,原文“在撞击后小行星形成了一条类似彗星‘彗尾’的长达上万千米的溅射物‘尾巴’”是说形成的溅射物的形状类似彗星的“彗尾”,并没有说彗星也是由天体撞击而形成的。
4.①“双小行星重定向测试”撞击试验标志着人类开启行星防御时代。
②通过评估撞击后小行星轨道偏转效果,可以掌握小行星的轨道偏转规律。
③通过撞击试验获得相关数据,可以对未来小行星撞击地球事件做好有效防范。
④这次撞击试验将推动深空探测、空间操作等领域的可持续发展。
5.①新闻角度:距离“双小行星重定向测试”太空撞击成功不久,作者就对这一真实的科技热点事件进行了及时、客观的综合性报道。
②传播角度:确保科技热点的传播范围以及效果,例如引用恐龙灭绝的话题,引人关注;通过打比方、做比较等,让读者对近地小行星的危害性和测试任务的艰巨性有了具体感受,通俗易懂。
③现实角度:关注科技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性。例如本文谈到近地小行星给地球带来的灾难和潜在危险,从而让人关注“双小行星重定向测试”任务的原因、所取得的成绩以及后续影响。
④科技角度:确保科学性和严谨性。例如本文运用了较多的科学术语介绍这次测试任务;通过列数字、举例子使近地小行星的危害性更有说服力,关于科学判断的陈述用语严谨,客观公正。
6.D 【解析】 “水生父亲、小华和其他游击队员是虚写”错,根据原文“父亲一手拉着小华,对他说:‘水生,你干的是光荣事情,我不拦你,你放心走吧。大人孩子我给你照顾,什么也不要惦记。’”可知,水生父亲及儿子也是实写。
7.①动作描写。如听到丈夫要去部队,“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然后“吮了一下”。可见她震惊、担忧却不想让丈夫发现的复杂内心。
②细节描写。如“手指划破、鼻子发酸、为丈夫打点包裹”等细节描写,成功塑造水生嫂这一勤劳善良、坚强勇敢又深明大义的女性形象。
③语言描写。如“你总是很积极的”,表现了水生嫂既为丈夫的积极踊跃抗日而自豪,又有一丝对他只顾大家而忘小家的不满、嗔怪。
④运用比喻、比拟的修辞手法,如“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表现了女人的勤劳能干、心灵手巧。
⑤环境烘托。开头段水生嫂在美好宁静的环境中编着席等着丈夫回家,烘托她此时内心安宁、美好的形象。
8.①交代故事发生的场景。描写荷花淀傍晚的小院,交代故事发生的场景,引出水生嫂织席等待丈夫的故事,为夫妻话别的情节提供场景。
②渲染和营造氛围。皎洁的月色、洁白的苇席、银白的淀水、薄雾、清风、荷花荷香等,展示出荷花淀的地域风貌,勾画出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渲染了一种清新、宁静、祥和的生活氛围。
③衬托人物形象。月光之美、荷花之美、芦苇之美也烘托了水生嫂勤劳美丽、纯朴善良、纯洁美好的女性形象。
④烘托小说主题。荷花淀诗意朦胧的环境,宁静祥和的美好生活氛围反衬出战争的残酷,烘托出“水生嫂们”对自己的家园的热爱,对和平的劳动生活的珍惜。
9.A 【解析】 A.“以”,二者都是连词,表目的,用来。B.“而”,连词,表承接;表假设,如果。C.“于”,介词,到;介词,在。D.“因”,连词,于是;介词,凭借。
10.B 【解析】 ①“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是李陵劝说苏武之言,不符合题意。
⑤“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是李陵自愧之言,不符合题意。
排除ACD。
11.B 【解析】 “软硬兼施、威逼利诱”错。李陵是以老朋友叙旧的方式进行的,着重于从感情上去软化苏武。
12.(1)您一定要让我投降,那么就请结束今天的欢乐,让我死在你的面前!
(2)屈原做楚怀王的左徒。(他)知识广博,记忆力很强,明了国家治乱的道理,擅长外交辞令。 13.(1)不同点:苏武:出使匈奴,守节不失,是威武不屈的爱国志士。屈原:不惧奸佞,志洁行廉,是正道直行的爱国文人。
(2)相同点:都不计个人得失,具有恪守伦理、坚守道义不惜杀身成仁高尚品德、行为。都是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的爱国志士。
14.C 【解析】 “诗人更觉自己的可怜”错。“灭烛怜光满”的“怜”意思是“可爱”,是写月华的光满可爱。
15.C 【解析】“描绘出了月光笼罩着思家的游子,追随着游子徘徊的步伐久久不忍离去的迷离之景”错。“可怜楼上月裴回,应照离人妆镜台”两句,不是从游子的角度展开,而是从思妇的角度来写。
16.两个“生”字有异曲同工之妙,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赋予月亮以灵性和动感。《望月怀远》中的“生”字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月亮从无到有的动态变化过程。《春江花月夜》中的“生”赋予了明月与潮水活泼的生命,使整个画面呈现出动态的景象。
17. 质胜文则野 文胜质则史 谁家今夜扁舟子 何处相思明月楼 已是悬崖百丈冰 犹有花枝俏(墙角数枝梅 凌寒独自开/前村深雪里 昨夜一枝开)
18.示例:①耳熟能详 ②潜移默化 ③持之以恒 ④一蹴而就
19.家长要为孩子创造劳动机会,教孩子掌握洗衣、做饭等必要的家务劳动技能,切忌事事包办。
20.示例:①科学设计课内外劳动项目,合理规定劳动时间。②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开设劳动实践课程。③设置劳动教育成果展示,展示学生学到的日常生活劳动技能。④利用社会资源,借助社会劳动教育基地等联合开发校外劳动教育课程。
21.D 【解析】 按照观察事物的顺序,应是先高处,再低处。句中“青峰叠嶂”“发髻高耸”是高处,而“绿水隐现”“眉眼锋利”则是低处,故应是“画中青峰叠嶂,绿水隐现”“舞者发髻高耸,眉眼锋利”,排除ABC。
括号后的内容“登峰造极的宋画之美、中国古典之美在舞台上众仕女的步态中,走入了观众的心灵”是对画的描写,所以句子的结尾应落到“画”,故应是“利落甩袖,隐入画中”,也可以排除AB。
22.在央视虎年春晚的舞台上,《只此青绿》以翩跹舞姿勾勒如诗如幻的山河图景,以雅致清丽的中式美学营造千年梦境,激活了观众的传统文化基因。
23.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舞者灵动的水袖比作柔软而飘逸的云,形象生动地展现了舞者婀娜的身姿,体现了舞者的自然灵动之美,更使静态画卷充满动态之感,展现了中华传统之美。
24.例文:
最快的脚步是坚持
宋代诗人石曼卿做海州通判时,面对荒山,闲暇时便一颗颗往山岭上投桃核,最后竟然“花发满山”。荒山变成“花发满山”,看似是诗人无心而成,其实花了无数心血。数年时间,不断投掷,不知有多少桃核丸落入山中,再经过漫长等待,最终才“坐令空山出锦绣”。由此可知,人生要有成,必须要有耐心,能够做到坚持不懈。
坚持不懈对于我们的人生无比重要。众所周知,人生是一条漫长的路,很多时候比拼的不是速度,而是坚持。没有坚持,会行百里者半九十,有了坚持,可以万水千山只等闲。被誉为“世界第四高音”的戴玉强,曾在追梦道路上苦苦跋涉。他做过农民、建筑工人,蹬过板车,贩卖过建筑材料……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才守得云开见月明,最终在国际歌剧比赛中斩获第一名,一举成名。没有谁可以随随便便成功,只有不急不躁、朝着既定目标砥砺奋进的人,才能在日积月累中抵达梦想的彼岸,造就卓越的人生。
然而,正如古语所云“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坚持说起来容易,真要做到,却千难万难。彭德怀曾让身边工作人员利用空闲时间多读书,为了检查,还在特定的书页中黏上米粒。前面几天,大家都能按时读书,等到几个月之后,还能坚持的寥寥无几。把一件事坚持做几天并不难,难的是能够做几个月、几年,乃至几十年。这既需要内在的毅力,也需要外在的激励。两者都具备,就能形成合力,让一个人持续前行,跨越千山万水后,找到期许已久的迦南地。
揆诸当下,社会的快速发展让一些人内心浮躁,缺乏毅力。他们只具备“三分钟热情”,经常做各种事情,但做什么不能持久。这样泛泛而为,浅尝辄止,难以有所成就。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更会浪费大量时间。在此方面,古人曾留下箴言:“苟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此话可谓振聋发聩,令人警醒!
哲人有言:“最慢的脚步不是跬步,而是徘徊;最快的脚步不是冲刺,而是坚持。”在人生的漫长旅途上,只要驰而不息,坚持往前走,自然可以积跬步以至千里。当然,这里也有一个前提,就是要认清方向。坚持不是盲目前进,而是找准了方向后再出发。如此,才不至于南辕北辙,才能够有效前进,行稳致远。
乌龟可以在赛跑中战胜兔子,骆驼能够在沙漠里跑赢骏马,不在于速度更快,而在于坚持不懈。“不怕慢,只怕站”,最快的脚步是坚持。只要日拱一卒,必然功不唐捐;只要坚持不懈,驰而不息,一定可以走过平芜春山,走向星辰大海!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首先提出一个问题“何谓‘捷径’”,接着用三位不同身份人的回答来进行解答。从数学老师的角度看,“捷径”指最短的路径,也可以理解为最快速、最直接抵达终点的方法。从船夫的角度看,风向正好的风,使航路最短,也就是船在顺风的情况下,借助风的推动力时,航路是最短的,意味着“捷径”指可借助的外力,在外力的帮助下就是捷径。从哲人的角度看,徘徊则意志不坚,是为最慢,相较之下,坚持反倒是一种“捷径”,即捷径就是坚持。
综上,三种“捷径”的含义各有不同,而材料中对这三种观点未置褒贬,考生无论从哪个角度写,都符合题目要求。捷径可以是实现目标最快的方法,捷径可以是借助外力,捷径可以是坚持。当然,考生也可对以上观点进行综合论述,然后提出自己的观点。
写作时,考生要针对“何为捷径”这一中心话题,回顾自己的日常生活,或者学习、生活经历和感受。如果写议论文,提出论点后,然后围绕每个分论点选择两三个名人事例或几句名人名言证明观点,最后得出结论。论证时应灵活运用论据进行论证,注意名言与事例相结合,论据安排要注意古今中外的结合。如果写善借外力,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设置分论点,如明星荧荧,皓月朗朗,善借他人之力,完善自我,谱写人生诗篇;道路幽暗,提灯前行,善借众人之力,提高自我,不负流金青春;抬眼星辰,穿云破雾,善借贤人之力,升华自我,展现滟滟荣光。
立意:
1.最快方法是捷径。
2.善借外力是捷径。
3.坚持就是捷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