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身工》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包身工》是高中人教版教材必修一第四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这本教材在阅读鉴赏部分设置四个单元,内容主题分别是现代诗歌、古代叙事散文、记叙散文和新闻与报告文学。这篇课文作为一篇报告文学,脱胎于新闻,以文学性叙事来展现新闻报道的内容,具有文学性与真实性双重特点。
二、学情分析
学期进行过半,进入高一的学生也逐渐适应高中教学节奏。在学生的初中阶段也曾经涉及到新闻文体的教学,如《新闻两则》,所以对于新闻这类文体具有一定了解,但对于报告文学还是第一次涉及到。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区分理解,把握报告文学的特点,体会兼有新闻性和文学性的文体有何独特之处。
三、教学目标
1. 了解报告文学的特征和形式,形成阅读报告文学的能力。
2. 理解点面结合的写作手法,并且能够运用在平时的作文中。
3. 了解旧社会包身工的悲惨生活,形成深入思考现实问题、关注弱势群体的意识,提升社会责任感和人权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
1. 引导学生进行点面结合写作方法的学习和运用;
2. 体会包身工悲惨命运的原因,形成对人权和劳动权利的尊重意识。
五、教学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
六、预习要求
阅读全文,了解本文大致写了什么一个事件,重点描写了谁?主要对象是怎么样的一个处境?通过对于时代背景的大致掌握,分析“包身工”现象产生的原因?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 导入:同学们,经过前面两课的学习,我们对新闻已经有了一个比较具体的认识。新闻是展示实时事件的一种体裁,但我们知道新闻以科学严谨性著称,在表现力和形象性方面无法和文学类的文章媲美。由此产生了一种新的文体:报告文学,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文章就是报告文学的一篇佳作。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听到工人这一词,也对当代的工人有大概的了解,在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中国,工人是社会的建设者,其工作是受人们尊重的、其权益是受法律保护的。那么对于“包身工”,同学们会有什么样的第一印象,“包身”是什么样的一个含义呢?他们与我们现在所说的工人有什么不一样呢?接下来两节课让我们随着夏衍的笔尖深入了解包身工的生存处境,感受其震撼人心的现实。
2.课堂背景明确
①背景介绍:在20世纪30年代,即1932年“一二八”事变以后到抗日战争前这一个时期,国民党的黑暗统治,军阀的连年混战,列强的经济入侵等使得民不聊生。中国的农村在帝国主义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下日益破产,加上地主的剥削和天灾的影响,农民生活极为艰难困苦。在靠近上海的苏北地区农村,每年有大批无法生活的农村女孩沦为了包身工。九一八事变以后,日本帝国主义对我国的侵略步步深入,我国人民的抗日情绪不断高涨,上海工人运动十分活跃。日本资本家为了避免罢工的威胁,就更加大量的雇用包身工来代替普通的自由劳动者。
②作者介绍:夏衍(1900-1995),原名沈端先,浙江省杭州市人。著名作家,电影艺术家;革命戏剧和电影运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代表作品有《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考验》等话剧本,并把《林家铺子》、《祝福》等小说改编为电影剧本。其作品《包身工》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报告文学作品。
③文体介绍:报告文学,是文学体裁的一种,散文的一类,是文艺通讯、速写、特写、采访报告等的总称,是文学创作中的“轻骑兵”。可以写人,可以写事,也可以写问题。因为它是“报告”,就要求所反映的是真人真事;又因为它是“文学”,就要求反映出来的真人真事是有典型性的,允许一定的艺术加工。其特点:新闻性、文学性、真实性。
3. 初读感知
给大家布置了课前的预习,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认真完成,现在给大家五分钟的时间快速回想一下,这篇课文写了什么一个事件?包身工是什么样的一群人?
(提问环节)
事件:课文是以时间为线索,描写了包身工一天的生活和做工的事件,中间穿插了一些背景材料和作者的议论。
包身工:是指二三十年代在上海东洋纱厂里为外国人工作的女工。因为这些女工在进厂时已经签订了卖身契,失去了人身的自由权,所以被称为“包身工”。
在此,大家明白了包身工是失去了人权的一个群体。我们可以试想,一个工人失去了人身自由的权利,特别是在当时一个法治崩坏,资本横行的年代,她会是怎么样一个处境。一些外国资本家就像是一个个趴在贫苦工农身上的吸血虫,为扩大生产不折手段,本就希望工人是机器零件的他们会如何对待这些无需怜惜的包身工?大家阅读1—7自然段,讨论一下,看看包身工们在怎样一个环境中生活工作。
起床时间:四点过一刻
居住地点:脏、乱、差、挤
管事带工:凶狠绝情(喊猪猡,踢工人)
大家齐读3自然段,感受一下包身工居住环境的恶劣和她们的麻木。(大家可以看到,包身女孩子已经麻木到毫无羞涩,似乎是一个个无意识的动物。)
民以食为天,经过前面的了解大家都知道包身工处于一个极差的居住环境,那么在高强度工作下的她们吃的如何呢?我们朗读第12、13自然段,感受她们的饮食情况。
饮食情况:质量差(杂食粥)、数量少(来得晚没有)、环境差(蹲伏或站立)
包身工的吃住都是非常恶劣的情况,那么她们最主要的工作情况如何,我们从25—32自然段中找找,讨论总结一下她们是在怎么样一个环境下工作的。
工厂环境:三大威胁音响、尘埃和湿气。
人为惩罚:殴打、罚工钱和“停生意”;殴打、饿饭、吊起、关黑房间。
通过对包身工们的生活与工作情况的细致描写,同学们对于包身工的情况也算了解的比较充分了。不知道大家心中是何种感想,成长的法治文明社会的我们也许很难遇上如此情景,但这种不文明不公正的事件确实曾经在历史中上演,在唾弃这类情况的同时,我们也应该身负正义,对当代社会有一种自豪感和责任感,野蛮剥削的历史至少在中国已经销声匿迹。
4. 精读探讨
本文叙述的包身工事件不仅仅是对包身工这一群体的整体描写,细心的同学们有没有发现,出来包身工整体的描写,作者还对其中一两个典型人物进行描述,大家找找看,讨论讨论看看哪里有对于包身工个体的描写,都有些什么内容?
芦柴棒:名字的由来、生病后遇到的虐打及其他非人的待遇;
小福子:殴打与罚站;
无名者:写信回家被抓,殴打后吊了一晚。
前面讲到了包身工的起床、吃粥、像放鸡鸭一般的走进工厂、在工厂忍受各种威胁的情景,都是先做一下概括性的叙述,是人物的群体描写,作者没有具体刻画某一个人物,而是速写似地描出人物的群像。但是在这三者身上作者却花费了一些笔墨进行描写,对于典型人物细节的描写与前面整体的描写相结合,这就是“点面结合”的描写方法,作者运用这种方法将包身工的悲惨生活立体具象的展现出来。
第二课时
上节课我们已经对包身工有了整体的映像,也对点面结合的写作手法有所理解,接下来我们来感受一下本文的精彩语句。
5. 语句赏析,全班齐读。
①“已经是旧历四月中旬了,上午四点过一刻,晓星才从慢慢地推移着的淡云里面消去,蜂房般的格子铺里的生物已经在蠕动了。”
交待时间和地点,四月中旬的凌晨四点过一刻,非常早的一个时间,拥挤混杂的房间开始苏醒。蜂房我们都知道是一个非常密集的空间,像蜂房的格子铺可见有多么拥挤。“生物”来形容包身工,一方面表示带工老班不把她们当人看,一方面形容她们的生存处境就像是动物一般,只知麻木的工作和本能的生存。“蠕动”一词表现拥挤与无力。
②“一手抓住了头发,狠命地往地上一摔,芦柴棒手脚着地,很像一只在肢体上附有吸盘的乌贼。”
前面是打杂人的殴打描写,十分具体的“抓”与“摔”,而趴地上的芦柴棒像有吸盘的乌贼说明她已经没有力气了,像是吸附在地面上难以起身,也说明打杂人殴打得很凶狠。
③“两粥一饭,十二个小时工作,劳动强化,工房和老板家庭的义务服役,猪猡一般的生活,泥土一般的作践。”
“两粥一饭”指恶劣的饮食,“十二小时工作”指长时间的劳动,“劳动强化”指沉重的工作,“工房和老板家庭的义务服役”指超经济剥削,“猪一般的生活”指生活条件恶劣,“泥土一般地被践踏”指受压迫的惨重。作者先从六个方面总结了包身工的悲惨遭遇,接着后文连用两个“还是”指出她们不能不做工;通过反复、排比等修辞手法,概述了包身工一天的工作情况,形象地说明了包身工苦役般的繁重劳动,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这种罪恶制度的愤慨和对包身工寄予的关切与同情。
④“看着这种饲养小姑娘谋利的制度,我不禁想起孩子时候看到过的船户养墨鸭捕鱼的事了。”
“饲养”一词用得好。它的本义是喂养动物,这里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说明资本家根本不把工人当人看待,而是像喂养动物一样饲养小姑娘,并从中谋利。所以作者就联想到“船户养墨鸭捕鱼”的事来,这样更能揭露包身工所受的非人待遇和包身工制度的野蛮残酷。通过联想把包身工和墨鸭比较,指出墨鸭养活船户,包身工养活带工老板,但船户对墨鸭没有怎么虐待,带工老板却残酷压迫包身工,连一点施与的温情也没有,强烈地揭示了包身工受压迫的惨重,人不如禽的命运。
⑤“在这千万被饲养者中间,没有光,没有热,没有温情,没有希望......没有法律,没有人道。这里有的是20世纪的烂熟了的技术、机械、体制和对这种体制忠实服役的16世纪封建制度下的奴隶。”
这里运用排比句“六个没有”强调黑暗深重,表达作者对包身工制度的极大憎恨。后一句中,“20世纪的烂熟了的技术、机械、体制”代表了人类技术文明的进步,这同“16世纪封建制度下的奴隶”形成巨大反差,两种事物结合在包身工身上,揭露了包身工遭受的压迫之深。
⑥“黑夜,静寂得像死一般的黑夜,但是,黎明的到来,是无法抗拒的。”
诅咒中外反动派对劳动人民肆行压榨和虐待的“黑夜”,深信“黎明”必将到来,表现了作者要摧毁包身工这一罪恶制度强烈的愿望。同时,向肆无忌惮地压榨中国劳动人民的帝国主义者和一切反动统治者发出了警告:当心呻吟着的那些锭子上的冤魂。这就使这篇侧重于揭露黑暗的报告文学,显出了一点亮色。揭露包身工制度的罪恶,预言黎明必将到来。
接下来我们看到课文后的“研讨与练习”部分,第一题说说本文为何具有如此的震撼力?
①生动的语言,生动的人物描写和人物对话、形象的比喻、发人深思的警句(文学性);
②精确的数字(真实性);
③点面结合的表现手法;
④主副交叉的行文特点 ;
⑤记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
总结
《包身工》这篇文章是夏衍经过长期的实地调查,收集大量材料证据写成的。他以铁的事实、精确的数据、精辟的分析和评论,把劳动强度最重、地位最低、痛苦最深的像奴隶一样做工的女孩子们的遭遇公之于世,愤怒控诉了帝国主义和买办势力的残酷剥削中国工人的罪行。社会是复杂多变的,所以身处新时代的同学们要格外珍惜美好时代,要有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格尊严。
6. 作业布置
请同学们简单改写上一课的《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将其改写成一篇报告文学的作品,要求运用点面结合的手法,不少于600字。
八、板书设计
包身工
夏衍
课时一: 起床:恶劣的居住条件
早餐:恶劣的饮食条件
上工:恶劣的工作环境
课时二:主副交互:叙事为主,穿插为副(新闻事实是主线,新闻背景是副线)
点面结合:具体包身工(点)和所有包身工情形(面)相结合
揭露包身工制度的罪恶,预言黎明必将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