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2张PPT)
醉翁亭记
知识过关检测
2
1
核心命题点解读
虚词样板文——而
3
课内比较阅读
4
◎与民同乐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以文记乐”的情趣,流露出为政一方、造福一方的自信、得意,以及捉笔成文的自负。
◎乐观豁达:文章以十个“乐”贯穿全篇,坦言“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更是直言“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体现了作者身处逆境的平和心态及醉情山水、怡然自得的乐观精神。
核心命题点解读
全国5年16考
◎移步换景 :文章第1段以“环滁皆山也”总起,写出滁州环山的特点;然后渐次推出西南诸峰、琅琊山、山行之路、酿泉之水;最后定格在“翼然临于泉上”的醉翁亭。如层层剥笋般最后亮出主景,既准确交代了醉翁亭的地理位置,又给人以移步换景、身临其境、耳目一新的感觉。
全国5年5考
一、重点字词
1.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
①名之者谁 名:__________________
②故自号曰醉翁也 号:__________________
(2)名词作状语
①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翼:__________________
②山行六七里 山:__________________
③杂然而前陈者 前:__________________
知识过关检测 课堂测,夯基础
起名,命名
起别号
像鸟张开翅膀
沿着山路
在面前
(3)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乐:__________________
以……为快乐
2.其他重点实词
(1)环滁皆山也 环:__________________
(2)林壑尤美 尤:__________________
(3)峰回路转 回:__________________
(4)饮少辄醉 辄:__________________
(5)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得:__________________
(6)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霏:__________________
(7)云归而岩穴暝 暝:__________________
(8)野芳发而幽香 芳:__________________
发:__________________
环绕
尤其
曲折、回环
就
领会
弥漫的云气
昏暗
花
开放
(9)山间之四时也 时:__________________
(10)而乐亦无穷也 穷:__________________
(11)往来而不绝者 绝:__________________
(12)临溪而渔 渔:__________________
(13)泉香而酒洌 洌:__________________
(14)山肴野蔌 蔌:__________________
(15)杂然而前陈者 陈:__________________
(16)宴酣之乐 酣:__________________
(17)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去:__________________
季节
穷尽
断绝
钓鱼
清
菜蔬
陈列,摆开
尽兴地喝酒
离开
(18)人知从太守游而乐 从:__________________
(19)醒能述以文者 述:__________________
跟随
记述
3.文言虚词
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醉翁之意不在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介词,从
介词,在
(1)于
(2)之
结构助词,的
代词,代指“山水之乐”
结构助词,的
二、重点句子翻译(加粗字为教材课下注释)
1.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2.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省略句)
3.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瞑,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判断句)
醉翁的意趣不在酒上,而在山光水色中啊。
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于心间,寄托在酒上。
全国5年1考
全国5年1考
要说那太阳出来而树林里弥漫的云气散开,云雾聚拢,山谷就显得昏暗了,朝则自暗而明,暮则自明而暗,或暗或明,变化不一,就是山中的早晨和晚上。
4.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5.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省略句;状语后置;判断句)
野花开放,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叶茂盛,形成浓密的绿荫。
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事的人,是太守啊。
全国5年4考
三、文意理解与分析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本文层次分明。先介绍醉翁亭的地理位置,引出人和事。接下来三个段落,按照写景—写人—写“乐”的顺序推进。 ( )
2.本文骈散结合,句式整齐又富于变化。文中“也”和“而”字的灵活运用,使得语言具有回环往复的音韵美。 ( )
单篇阅读
√
√
3.本文写景语言生动。如“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两句,分别写朝暮之景,形成对偶,各尽其妙而又互为照应。 ( )
√
4.《醉翁亭记》《湖心亭看雪》均描绘自然之美。《醉翁亭记》描写了醉翁亭的秀丽风光和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湖心亭看雪》描写了雪后西湖的奇景。 ( )
比较提升
√
5.《醉翁亭记》《桃花源记》均描写百姓安居乐业的场景。《醉翁亭记》描绘了一幅太平祥和的百姓游乐图,《桃花源记》借桃花源人的幸福生活与黑暗现实形成对比。 ( )
√
6.《醉翁亭记》《答谢中书书》写景都体现了时间变换。《醉翁亭记》中“野芳发而幽香……水落而石出者”写出了一天内的晨昏变化之美;《答谢中书书》中“晓雾将歇……沉鳞竞跃”写出晨昏景物的变化之美。
( )
【解析】“野芳发而幽香……水落而石出者”写出了山中的四季变化之美。
×
7.《醉翁亭记》《小石潭记》均体现了作者寄情山水的心境。《醉翁亭记》表达了作者醉情山水、怡然自得的乐观精神;《小石潭记》描写小石潭周围的景色,抒发了作者悲凉凄苦的情感。 ( )
√
速记口诀:“而”作连词要分清,修承并递转因果;词缀时副译随即,“而”“已”配合为“罢了”。
虚词样板文——而(10年8考)
词性 用法、意义及例句
连词 ①表并列,相当于“和,与”,也可不译。如:溪深而鱼肥(《醉翁亭记》)
②表顺承,相当于“就”“才”“然后”“从而”,也可不译。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醉翁亭记》)
③表转折,相当于“却,但是”。如: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翁亭记》)
词性 用法、意义及例句
连词 ④表因果,相当于“因而,所以”,也可不译。如:而乐亦无穷也(《醉翁亭记》)
⑤表修饰(方式或状态),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不译。如:朝而往 (《醉翁亭记》)
⑥表示递进,相当于“并且,而且”。如:而年又最高(《醉翁亭记》)
词缀 用于表示时间的副词之后,可译为“随即,不久”。如:已而夕阳在山(《醉翁亭记》)
词性 用法、意义及例句
《醉翁亭记》中“而”字用法典型,共出现了25处,除上面的举例外,还有以下几句,请写出各句加点词对应的义项: 1.望之蔚然而深秀者/泉香而酒洌/起坐而喧哗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往来而不绝者/临溪而渔/杂然而前陈者/人知从太守游而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水落而石出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连词,表并列,不译
连词,表修饰(方式或状态),不译
连词,表顺承,相当于“就”
词性 用法、意义及例句
4.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__________________ 5.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 __________________ 连词,表顺承,不译
连词,表转折,却
将各句中加点字对应的用法和意义填写到横线上。
针对小练
1.舍生而取义者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呼尔而与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挺剑而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足肤皲裂而不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而承天子之宠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言和而色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而形貌昳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连词,表并列,不译
连词,表转折,却
连词,表修饰(方式或状态),不译
连词,表修饰,不译
连词,表转折,却
连词,表顺承,从而
连词,表并列,不译
连词,表递进,不译
连词,表转折,却
10.可计日而待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感极而悲者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潭西南而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乃记之而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而伯乐不常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连词,表修饰(方式或状态),不译
连词,表顺承,就
连词,表顺承,然后
连词,表修饰(方式或状态),不译
连词,表顺承,就
连词,表并列,不译
连词,表转折,却,但是
连词,表顺承,然后
连词,表转折,却,但是
连词,表转折,却,但是
20 一怒而诸侯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面山而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而山不加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其将固可袭而虏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而钱不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濯清涟而不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相委而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8.温故而知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9.学而不思则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连词,表顺承,就
连词,表并列,不译
连词,表修饰(方式或状态),不译
连词,表转折,却,但是
连词,表递进,并且
连词,表转折,却,但是
连词,表转折,却,但是
连词,表转折,却,但是
连词,表顺承,就
连词,表转折,却,但是
30.博学而笃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有闻而传之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连词,表并列,且
连词,表转折,却,但是
连词,表递进,并且
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1~4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甲
《醉翁亭记》第1段
乙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选自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课内比较阅读 课后练,提能力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临:靠近
B.名之者谁 名:起名,命名
C.晓雾将歇 歇:消散
D.夕日欲颓 颓:坠落
A
【解析】A项中的“临”译为“居高面下”。
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B.醉翁之意不在酒 行道之人弗受
C.自康乐以来 俯身倾耳以请
D.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B
【解析】A项中的“于”都是介词,前者译为“从”;后者译为“到”。B项中的“之”都是结构助词,相当于“的”。C项中的“以”,前者是介词,译为“从”;后者是连词,表目的,译为“来”。D项中的“其”都是代词,前者是指示代词,译为“这”;后者为人称代词,译为“他”。
3.对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A.它西南方向的山峦,树林和山峰尤其优美,一眼望去,树木茂盛又非常秀丽的,是琅琊山。
B.它西南方向的山峦,树林和山谷尤其优美,一眼望去,生机勃勃又非常秀丽的,是琅琊山。
C.它西南方向的山峦,树林和山峰尤其优美,一眼望去,生机勃勃又幽深秀丽的,是琅琊山。
D.它西南方向的山峦,树林和山谷尤其优美,一眼望去,树木茂盛又幽深秀丽的,是琅琊山。
【解析】“壑”译为“山谷”;“蔚然”译为“茂盛的样子”;“深”译为“幽深”。
【答案】D
4.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两文均“文中有画”。甲文描绘出醉翁亭周围草木秀美、泉水潺潺的画面,乙文描绘出作者所见秀丽美好、生机勃勃的山川景色。
B.两文均寄托作者情感。甲文中作者与百姓共同游览山水,表现出欢快愉悦之情;乙文中作者欣赏山水,表现出能得山水之妙的自矜。
C.两文文字均简洁隽永。甲文仅用几十个字,便将视野从大山深处引到了醉翁亭处;乙文以一连串的四字短句,描绘出不同角度的景物。
D.两文开篇均引人入胜。甲文作者以全景入笔,将滁州的地理环境一笔勾出;乙文作者以感慨发端,表现出对古人不能欣赏山水的惋惜。
【答案】D
【解析】“表现出对古人不能欣赏山水的惋惜”说法错误。乙文作者以感慨发端,期望自己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