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内江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检测历史试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目前,中国境内已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有1万多处,且分布广泛,奠定了中华文明的发展基础。中华文明的特征是( )
A.万邦时代,相互征伐 B.神话传说、无据佐证
C.多元一体、源远流长 D.百家争鸣、相互交融
2、《诗经·大雅·大明》记载:“牧野洋洋,檀车煌煌,驷源彭彭。维师尚父,时维鹰扬。凉彼武王,肆伐大商,会朝清明。”这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公元前2070年,禹建夏朝 B.公元前1046年,牧野之战
C.公元前841年,国人暴动 D.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
3、孔子作《春秋》,强调在大一统下明“华夷之辨”,以是否符合西周礼乐文明为区分的标准:合于周礼者为华夏,违背周礼者为夷狄。这说明当时( )
A.形成了华夏认同观念 B.民族隔阂进一步加深
C.周天子的控制力渐弱 D.小国寡民是社会理想
4、公元前230—前221年,秦国相继灭掉东方六国,建立起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王朝—秦朝。下列属于秦朝巩固中央集权的统治措施是( )
A.实行禅让制 B.建立宗法制 C.采用分封制 D.推行郡县制
5、公元前138年,张骞应募任使西域者,于长安出发,经匈奴,西行至大宛,经康居,抵达大月氏,再至大夏,前126年,张骞逃回汉朝。其出使西域的目的是( )
A.联合大月氏共击匈奴 B.加强与西域经济交流
C.开辟著名的丝绸之路 D.联合匈奴平七国之乱
6、六朝一般是指“吴,东晋,南朝宋、齐、梁、陈”这六个朝代,承汉启唐,创造了极其辉煌灿烂的“六朝文明”,唐朝人许嵩在《建康实录》一书记载了这六个朝代,故而得名。六朝共同点是( )
A.少数民族内迁政权 B.处于北方建都洛阳
C.相对安定统一北方 D.处于南方建都建康
7、5世纪后期,北魏孝文帝采取迁都洛阳、易服装、改汉姓、说汉话、通婚姻等改革措施,大力推进民族交融。这些措施( )
A.不利于保护本民族文化遗产 B.为三国鼎立形成奠定了基础
C.顺应了北方民族交融的趋势 D.结束了我国数百年分裂局面
8、公元821年,唐朝和吐蕃双方派使节,先在唐京师长安盟誓。次年又在吐蕃逻些重盟。公元823年,将盟文刻石立碑,用汉藏两种文字对照,树于拉萨大昭寺门前,如下图。其存在历史价值是( )
唐会盟碑蕃
A.证实了唐朝对西藏有效管辖 B.见证了汉藏民族的团结友好
C.标志着中外交流的良好开端 D.证明了天山南北是中国领土
9、唐高宗时,进士科地位慢慢超越了明经,进士科评选标准甚严格,考上人数只是明经科的十分之一。当时曾有一句说话:“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道出了进士科的难度。与此现象有关的制度是( )
A.刺史制度 B.科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察举制
10、公元659年,唐朝苏敬等23人奉敕,以《本草经集注》为基础,增补注文与新药,形成了世界上最早由政府颁布的药典。这部药典是( )
A.《唐本草》 B.《千金方》 C.《齐民要术》 D.《本草纲目》
11、964年,太祖乾德二年设参知政事(简称参政),开宝六年(973年)参知政事于政事堂议政,宋仁宗、宋神宗时期,参知政事的职权和礼遇达到巅峰。其设置分化了( )
A.枢密使军权 B.知州决策权 C.通判监察权 D.宰相行政权
12、“猛安者,千夫长也,谋克者,百夫长也”,它们是原始社会后期由于征掠、围猎的需要而设的军事首领,随后发展为固定的军事组织,“三百户为谋克,十谋克为猛安”,其实际人数多少不定。这一组织盛行于( )
A.辽朝契丹族 B.西夏党项族 C.元朝蒙古族 D.金朝女真族
13、《元史》卷九十一《百官志七》载:“四川等处行中书省,国初,其地总于陕西。至元十八年,以陕西行中书分省四川。二十三年,始置四川行省。署成都,统有九路五府。”其设置( )
A.使郡县制向西南地区扩展 B.加强了对四川地区的管理
C.结束了四川分封制的历史 D.巩固了元朝民族统治政策
14、《宋史》载“国家根本,仰给东南”,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宋代谚语“苏湖熟,天下足”。据此可知,宋朝( )
A.传统自然经济有一定突破 B.我国经济重心已转移南方
C.是中国商品经济发展高峰 D.江浙成为人才的集中地区
15、北宋大儒张载《横渠语录》提出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口号,这四句话被当代哲学家冯友兰概括为“横渠四句”。提出这一口号的目的是( )
A.复兴强化儒学地位 B.提倡存天理灭人欲
C.追求天人合一思想 D.建立儒家独尊地位
16、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草原,命人用畏兀儿文字拼写蒙古语,形成畏兀儿蒙古文:忽必烈即位后,委派藏传佛教高僧八思巴改制藏文字母,用以拼写蒙古语,也广泛用来拼写汉语等多民族语言。这反映出蒙元时( )
A.重视民族文化开发 B.完成了汉语拼音化
C.民族融合趋势加强 D.蒙古族实现了汉化
17、15世纪前期,郑和先后七次率领船队出海,访问了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史称“郑和下西洋”。郑和下西洋( )
A.大幅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 B.抗击了倭寇对沿海的骚扰
C.推动了中外经济文化交往 D.耀兵异域抵御了西方侵略
18、l644年3月19日,大顺军从正阳门、德胜门入,经承天门步入内殿。大臣皆已逃散,崇植带着太监王承恩上煤山瞭望,最后自缢景山,史称甲申之变。这一变局表明( )
A.清朝结束了明朝统治 B.瓦剌南下终结了明朝
C.多尔衮打败了李自成 D.明朝被农民起义推翻
19、1662年7月,郑成功病逝。康熙题攔挽联云:“四镇多二心,两岛屯师,敢向东南争半壁;诸王无寸土,一隅抗志,方知海外有孤忠。”康熙帝挽联肯定了郑成功( )
A.坚定平定格尔丹叛乱 B.收复台湾的伟大功绩
C.保证了西藏稳定局势 D.抗击沙俄的雄心壮志
20、明末清初,社会的剧烈动荡,促进了思想界的活跃。其中,提出“工商皆本”和专制帝王为“天下之大害”的思想家是( )
A.黄宗羲 B.徐光启 C.王守仁 D.顾炎武
二、论述题
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朝代 设置机构
1 西汉 西城都护府
2 唐朝 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
3 元朝 北庭都元帅府
4 清朝 伊犁将军
问题:从上表中选取一个朝代,说明其设置机构主要管理我国什么省级行政区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设置的背景和影响。(要求:史实准确,表达清晰。)
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牛耕推广,经济发展促使社会急剧变化;私学兴起,“士”阶层活跃,形成了众多思想流派;各诸侯国对“士”政策宽容,“养士”之风盛行是这一时期的重要现象,这为“士”著书立说、发表个人意见,创造了良好条件。战国时代,齐国极下学宫是极其引人注目的学术场所,其中既有儒家,也有黄老学派、法家、阴阳家等。极下先生及其各派利用齐国提供的良好环境,针对社会急剧变化,潜心研讨、热烈争辩、取长补短、著书立说,阐述各自的思想和政治主张,涌现出一批具有开创性贡献的学术大师,出现了“百家争鸣”局面。这基本上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促进了中国文化的大融合,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的历史发展。
——摘编自《百家争鸣》
问题: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春秋战国时期主要学派提出的治国理念,分析这些不同理念产生的原因。
三、材料题
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秋战国是分封制崩溃、中央集权确立的过渡时期。这一时期,铁农具使用和牛耕逐步推广,土地国有制逐步被土地私有制代替。新兴地主阶级经济实力增长,要求政治改革,建立地主阶级统治。秦孝公赢果梁即位后,下令招贤决心图强改革,商鞅自魏入秦,提出了废井田、重农桑、奖军功、统一度量和建立县制等一整套变法求新策略,深得孝公信任。公元前356年和前350年,商较任左庶长,两次实行以“废井旧、并阡陌,实行县制,奖励耕织和军功,实行连坐之法”为主要内容的变法。经过变法,秦国旧制度被彻底废除,经济得到了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逐渐成为七雄中最富强的集权国家,为秦统一天下奠定了坚实基础。
——摘编自《商鞅变法》
材料二:北宋立国后,为了防止地方割据,维护中央集权,官僚机构庞大臃肿:为稳定社会秩序,抵御北方民族南侵,形成了庞大军事体系,出现了冗员、冗兵、冗费,财政收入不敷出,民众负担沉重,最终形成北宋积贫积弱局面。庆历新政失败后,严重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并未缓和,朝廷内外危机四伏,要求改革的呼声高涨。宋神宗照宁二年,王安石开始变法,变法以发展生产,富国强兵为目的,以“理财、整军”为中心,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各个方面。变法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推进了军队建设,但由于用人不力及执行偏差,变法带来负面效果。元丰八年神宗死,子哲宗即位,起用司马光为相,除置将法外全部被废。
——摘编自《王安石变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变法在制度变革上的体现,概括商鞅变法的必然性。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宋中期面临的社会问题,概括王安石为解决这些问题采取的措施。
参考答案
1、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分布呈现出多元一体、源远流长的特征,C项正确;A项是新石器时代晚期,排除A项;B项不能反映中华文明的特征,排除B项;D项是春秋战国时期,排除D项。故选:C。
2、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牧野洋洋”“凉彼武王,肆伐大商”并结合所学可知,指的是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商的牧野之战,B正确;ACD均和材料无关,排除。故选:B。
3、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孔子以是否认同西周礼乐文明来区别华夏或夷狄,表明春秋时期出现了华夏认同观念,A项正确;汉族与周边少数民族交流交往增强,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周天子,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小国寡民理想社会,排除D项。故选:A。
4、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秦朝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巩固中央集权,D项正确;禅让制是在原始社会时期实行的,排除A项;BC是西周时期,排除BC项。故选D项。
5、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是联合大月氏共击匈奴,A正确;BCD均不是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排除。故选:A。
6、答案:D
解析:根据题意可知,吴,东晋,南朝宋、齐、梁、陈被称为六朝,都定都建康,D项正确;六朝不是少数民族内迁政权,没有建都洛阳,是南方政权,排除ABC项。故选D项。
7、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北魏孝文帝采取迁都洛阳、易服装、改汉姓、说汉话、通婚姻等改革措施,大力推进民族交融”可知,孝文帝的汉化改革顺应了北方民族交融的趋势,C正确;A与材料无关,排除;北魏孝文帝改革在三国之后,排除B;北魏依然是一个割据政权,排除D。故选:C。
8、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唐朝与吐蕃会盟,刻石立碑,结束了战争维护和平,促进了汉藏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可以见证汉藏民族的团结友好,B项正确;唐朝没有对吐蕃进行管辖,排除A项;唐朝与吐蕃是民族交往,排除C项;天山南北是西域地区,排除D项。故选:B。
9、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进士科是科举制的科目,B正确;ACD和进士科无关,排除。故选:B。
10、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世界上最早由政府颁布的药典是唐朝的《唐本草》,A正确;BCD均不是政府颁布,且CD不是唐朝,排除。故选:A。
11、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设枢密院主管军事分割宰相军事权,设三司总理财政,分割宰相财政权,设参知政事为副宰相,分割宰相其余的行政,故D正确,排除A;BC涉及的是对地方的管辖,参知政事涉及的君主专制,排除。故选:D。
12、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金朝保留本民族的猛安谋克制来进行管理,D项正确;ABC项不符合材料,排除ABC项。故选:D。
13、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元朝的行省制度。材料反映了元朝在四川设行中书省,加强了对四川地区的管理,故选B项。郡县制在秦汉时期已推行全国,排除A项;秦朝统一后在四川设郡县,排除C项;行省制度是元朝地方行政制度,不属于民族统治政策,排除D项。
14、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宋朝“国家根本、仰给东南”“苏湖熟天下足”反映了全国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江南地区,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自然经济的突破,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宋代商品经济发展,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江浙人才,排除D项。故选B项。
15、答案:A
解析:材料“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体现了复兴强化儒学地位的目的,A正确;B是朱熹,排除;C与材料无关,排除;D早在汉朝就已经实现,排除。故选:A。
16、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蒙元时期,用畏兀儿文字拼写蒙古语,改制藏文字母,用以拼写蒙古语,也广泛用来拼写汉语等多民族语言,这加强了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交融,有利于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互鉴,C项正确;材料并非强调开发民族文化,排除A项;这一时期是汉语拼音化的早期,不是完成阶段,排除B项;蒙古族未实现汉化,排除D项。故选:C。
17、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15世纪前期,郑和先后七次率领船队出海,访问了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可知,郑和下西洋推动了中外经济文化交往,C项正确;郑和下西洋加重了政府财政负担,排除A项;戚继光抗击了倭寇对沿海的骚扰,排除B项;冯子材援越抗法是耀兵异域抵御了西方侵略,排除D项。故选:C。
18、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1644年,李自成领导的大顺军攻陷北京,推翻明朝统治,D项正确;李自成领导的大顺军推翻了明朝统治,不是清朝,排除A项;瓦刺大军南下进攻京城,于谦领导京都保卫战,排除B项;吴三桂和多尔衮在山海关一片石击败李自成起义军,李自成仓皇带领起义军逃离了北京,排除C项。故选:D。
19、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诸王无寸土,一隅抗志,方知海外有孤忠”可知,这句话意思是随着清军推进,南明诸王相继覆亡,郑成功仍坚持反清复明,并东征台湾以为据点。康熙帝肯定了郑成功收复台湾的伟大功绩,B项正确;A项康熙平定噶尔丹叛乱,与材料中的郑成功无关,排除A项;乾隆保证了西藏稳定局势,排除C项;康熙抗击沙俄的雄心壮志,与材料中的郑成功无关,排除D项。故选:B。
20、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明清之际黄宗羲提出了“工商皆本”和专制帝王为“天下之大害”的思想,A项正确;BCD不符合材料,排除BCD项。故选:A。
21、答案:示例:西汉设置西域都护府新疆。背景:张骞通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要道;西域同中原政治、经济、文化联系大大加强。影响:西域都护府,作为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其设置加强了汉朝对西域的管理和开发,促进了西域地区的社会和经济发展,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管辖。
解析:此题是开放式问题。任取一个王朝分析地方机构设置的背景和影响。例如选取汉朝的西域都护府。西域都护府是管理新疆省行政区。背景:结合所学从张骞通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要道;西域同中原政治、经济、文化联系大大加强等角度分析。影响:结合所学从西域都护府,作为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其设置加强了汉朝对西域的管理和开发,促进了西域地区的社会和经济发展,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管辖等角度分析。
22、答案:理念:儒家,以身作则,道德感化来治理国家;道家,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法家主张以法为工具管理国家。原因:他们代表不同阶级和阶层利益;春秋战国诸侯争霸,各诸侯国对“士”政策宽容,为其创造了条件;对社会急剧变化拥有不同的认识和主张。
解析:
23、答案:(1)体现:废井田,实行县制。必然性:春秋战国是分封制崩溃、中央集权确立的过渡时期;铁农具使用和牛耕逐步推广,土地国有制逐步被土地私有制代替:新兴地主阶段要求政治改革;秦孝公决心图强改革。
(2)问题:冗员、冗兵、冗费,三冗问题;民众负担沉重,阶级矛盾严重;北方民族南侵,民族矛盾严重;积贫积弱,朝廷危机四伏。措施:理财,政府向农民提供贷款,拨巨资从事商业经营,开解财源;整军,对农民进行编制和军事训练,恢复征兵制。
解析:(1)体现:根据“废井田、开阡陌”“实行县制”可概括出答案。必然性:根据“春秋战国是分封制崩溃、中央集权确立的过渡时期”“这一时期,铁农具使用和牛耕逐步推广,土地国有制逐步被土地私有制代替”“新兴地主阶级经济实力增长,要求政治改革,建立地主阶级统治”进行作答。
(2)问题:根据“北宋立国后,为了防止地方割据,维护中央集权,官僚机构庞大臃肿;为稳定社会秩序,抵御北方民族南侵,形成了庞大军事体系,出现了冗员、冗兵、冗费,最终形成北宋积贫积弱局面”“财政入不敷出,民众负担沉重”“庆历新政失败后,严重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并未消除,朝廷内外危机四伏,要求改革的呼声高涨”总结。措施:结合所学可概括出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