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吃水不忘挖井人》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文共3个自然段,第1段交代了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第2段写为了解决村民的吃水问题,毛主席带领战士和乡亲们挖了一口井。第3段写乡亲们饮水思源,立碑纪念。本文是革命传统故事,离学生的生活有一定距离,学生理解有一定难度,教师可以适当提供图片和视频资料,帮助学生了解相关历史背景。关注生字:本课需要书写的生字6个左右结构,1个独体字,可以根据字的结构进行归类学习,从整体上把握书写规律。重点教学笔画“横折弯”。会认13个生字,可以根据已学的识字方法自主识记生字。重点识记2个偏旁,心字底和广字头。关注词语和句子:课后安排了“读一读,记一记”练习,在学习生字时,应引导学生理解和积累“读一读,记一记”中的词语,并让学生用这些词语说说句子,在语境中加强理解与运用。本篇文章中一些句子中带有陌生的新词,学生理解和读起来有难度,如“瑞金城外、沙洲坝、水井、挑水、石碑”等,可结合图片、视频、文字等资料帮助理解。关注朗读:本课朗读指导侧重两点。一是指导读好课文中带轻声的词语,通过教师范读、学生跟读等方式进行指导。二是关注指导学生读好长句。引导学生先读好词语,再连起来读句子。还可借助停顿符合读通长句子。
本课的教学目标
1.认识“吃、忘”等13个生字和心字底、广字头2个偏旁,会写“吃、叫”2个字。
2.通过想象说话、创设情境等方式,体会乡亲们吃水的不容易。
3.初步培养根据问题寻找有效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要求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学习根据问题找出文中明显信息的方法,体会乡亲们的情感。
难点:
1.关注课文:标注自然段序号,理解每段内容。
2.通过想象说话、情景体验等方式,引导学生感受乡亲们对毛主席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歌曲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我们一起来听首歌,(音乐导入《太阳最红,毛主席最亲》)你知道歌中的毛主席是谁吗?
我国的伟大领袖,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诗人,被人们尊称为“毛主席”。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和革命领袖毛主席有关的故事——《吃水不忘挖井人》。(齐读课题)课题中的字你会读吗?“吃,挖,井”,那你知道“吃水”是什么意思吗?(喝水)这是江西的方言。题目的意思就是:喝水的时候不要忘了挖井的人。是啊同学们,从课题中我们就知道了这么多信息,相信课文接下来的而学习也难不倒大家。
现在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要求:
①.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读顺,圈出难读的生字。
②.用序号标出自然段。(完成的同学用坐姿告诉老师)
师:看,字宝宝来了,认识它们吗?一起喊出它们的名字吧!
(加拼音读,去拼音读,开火车读。)
“识字游戏”打水仗,字词掌握不错,我们来学习这个字“没”的书写,先看书写视频,观察写这个字要注意什么?
生:说写“没”要注意什么。
师:伸出小手和老师一起书写(这个字的结构左窄右宽,三点水要书写规范,右半部分起笔是短撇,第二笔是“横折弯”这是咱们新学的笔画,注意不是“横折弯钩”,最后一笔捺稍长,注意穿插。快拿出练习本写一写吧,写字时要注意:身正肩平足安)
生字同桌互换检查:一看结构左窄右宽得一颗星,二看三点水书写规范得一颗星,三看关键笔画“横折弯”是否写正确得一颗星,得三颗星的同学请举手,写的不太标准的同学要加油啊!
过渡:生字词我们都认识了,通过读课文我们知道了课文一共有_____个自然段,还知道了“挖井人”是__________________,”吃水人”是_______________
(二)精读课文指导朗读
1.学习第1自然段
(1)听你们班主任老师说咱们班孩子很会读书,谁来读读第一自然段。指名读。(相机指导读好“瑞金城、沙洲坝”两个词,读好轻声词“那儿”。)师点评:读好了停顿,句子也就读通了,读顺了。
(2)孩子们,这句话告诉了我们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赶紧用你善于发现的眼睛找一找表示地点的词语,用””圈出来,看谁找得又快又准。
(3)交流:你圈的是哪几个?
(生回答)句子里出现的这三个地名,沙洲坝是在瑞金城外的一个小地方,瑞金是一个城市,它在江西省。)
(融合党史教育课程:故事发生的时间是毛主席在江西领导革命的时候,李老师通过查资料,知道了确切的时间是1933年。那一年,是中国共产党面临生死存亡的一年。为了躲避敌人的迫害,毛主席与临时中央政府被迫迁往瑞金城外的沙洲坝。关于“瑞金”这个地方,她可是一个了不起的红色故都、是共和国的摇篮,也是中央红军长征的出发地。
80几年前,中国大地上发生过一个伟大的故事,英雄的中央红军从瑞金一带出发一路西进→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历时两年,完成了震惊世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关于长征和伟大的长征精神,我们会在今后的学习中再了解。而《吃水不忘挖井人》的故事就发生在红军长征前的那一年。
2、学习第2自然段
(1)回到课文,当年的沙洲坝是一个怎样的地方呢?我们来看一段小视频,看完后交流:说说看,沙洲坝曾经是个怎样的地方?(生自由回答)
(2)课文里也有一句话写出了沙洲坝村民们缺水,请你在第二自然段里找一找。
“村子里没有水,乡亲们要到很远的地方去挑。”
(指名读,齐读。)
a)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水,想象一下如果没有水会怎么样呢?生回答(带着这种难过、着急的心情再读这句话吧。)齐读句子“村子里没有水井,乡亲们吃水要到很远的地方去挑。”
b)乡亲们要到很远的地方去挑水,“很远”究竟有多远?看,(出示图片)他们挑着重重的水桶,跨过田埂、爬上山坡、走在弯曲窄小的路上,可能会遇到什么困难?
(夏天、冬天分别怎样?)
晴天还好,要是遇上了倾盆大雨呢,冰天雪地呢?又会怎样?
(师:乡亲们吃水真是太不容易了,请把路程远、挑水难的感受送到句子里读。)再读。
c)是呀,乡亲们的困难,毛主席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于是,出示句子:(毛主席就带领战士和乡亲们挖了一口井)
指导读好并理解“带领”的意思:猜猜看:“带领”是什么意思?能学着课文的样子用“带领”说个句子吗?读了这句话后,你觉得毛主席是个怎样的人?
(关心人民,处处为人民着想)
村里有了井后,乡亲们的生活有什么变化呢?
(指导想象说话)
3、学习第3自然段
(1)乡亲们喝上了甘甜的水,再也不用顶着烈日冒着严寒去挑水了,请大家带着感谢的语气,自由读读课文第三自然段,看看乡亲们做了什么事?
(2)谁来读给大家听乡亲们做了什么事?(指名读)是呀,孩子们,毛主席是乡亲们的恩人,他关心百姓,为人民着想,乡亲们怎能忘记他呢?让我们带着对毛主席的崇敬与爱戴,一起来读这句话: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
(3)有了这口井,乡亲们用水就方便了,出示句子:当乡亲们______时,就想到了_______.这就是“时刻想念”啊!喝水的时候记得水从哪里来,什么时候都不忘记在困难时给予我们帮助的人,这就是——饮水思源(板书)。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十四个大字虽然刻在石碑上,却永远闪烁在人们的心中。让我们再读: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
(4)师:同学们,课文用短短的3个自然段来写这个故事。可李老师,还想把它讲得更详细,播放视频:一口小小的水井,滋润了当地百姓的生活,也使他们对共产党产生了充分的信任,纷纷志愿加入红军。短短四年,红军队伍迅速壮大,从最开始的3600人发展到后来的127000人,仅瑞金地区就有49000人参加红军。这才有了红军25000长征的伟大胜利。因为,这口井与红军长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呢。后来,人们还把这口井称为“红井”。我们再来读这句话: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
(三)学会表达拓展延伸
1、孩子们,吃水的时候,不能忘记挖井人。生活中,在我们享受其他美好事物的时候,还有哪些人和事也是不该忘记的呢?
(引导学生交流:吃饭的时候,应该不能忘记那些辛苦劳作的种田人;我们的汽车行驶在宽阔的马路上,应该不能忘记那些顶烈日、冒严寒的修路人;我们康复出院的时候,应该不能忘记那些日夜奋战、救死扶伤的医护人员。我们今天坐在教室里学习,又怎能忘记那些教给我们知识与道理的老师们呢?)
出示图片(清洁工,边防战士,农民,修路工,医生,老师等)结合课文说说你此时的感受。
2.一句话,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就是无数辛勤的劳动者奋斗出来的,我们不能忘记。
(四)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亲爱的孩子们,今天咱们学习了《吃水不忘挖井人》这篇课文,通过读故事,了解了“红井”的来历,这口井看起来很普通,意义却不一般,他是毛主席领导的中国共产党为人民办实事的历史见证。如今,中国共产党走过百年辉煌历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坚持人民至上,就是在践行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
务的初心啊。老师希望你们从小能够学会感恩,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学好本领,去创造祖国更加美好的明天!
作业布置:
1、把今天学习的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2、红军长征途中发生了很多感人故事,课后再去读一读。
评测练习
1.给下列生字注音。
( )( )( )( )( )( )
忘 井 村 席 乡 战
2.读一读,记一记
水井 井口 叫声 叫好 乡亲 亲人 主席 主人 上面 面前 战士 战友
3.我会填。
学了课文,我知道了()是挖井人,()不忘挖井人。
教学反思
《吃水不忘挖井人》这篇课文讲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毛主席在江西领导革命时帮助乡亲们挖水井,解决了吃水困难。解放后,乡亲们在井边立碑,表达对毛主席的感激和崇敬之情。“吃水不忘挖井人”,本来意思上是我们每天从井里取水上来饮用,享受劳动成果,但是不能忘记那起先挖井的人。后来,“吃水不忘挖井人”成为广为流传的一句俗语,并非专指吃水这件事情,它有了比喻意义,比喻享受别人的劳动成果,得到好处,不忘记它的由来,不忘记当初创造成果的人,一句话,不忘记根本。
课文要告诉我们学生的肯定也是它的比喻意思。本课内容距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教学时一定要考虑到这一因素。而且现在的学生对那一段历史的了解知之甚少,那么在教学时学生很容易觉得没意思,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所以,一定要在新授内容前让他们对课文中的主要人物和历史背景有简要了解。
在教学开始时我用歌曲导入,激发了学习兴趣。紧接着对毛主席进行简介让学生初步了解了毛主席。孩子们不懂,是因为他们难以想象当时那样的年代,如果让孩子亲眼看看那样的年代,会不会对他们有所感触呢?我又试着找了些资料,在教学课文时,我给学生们展现了那个艰苦的年代:破破烂烂的东西、瘦瘦的人们我把画面定格在乡亲们为了吃水,挑着担子,来回走上好远的路,担回水,画面是神奇的,孩子们的眼睛睁得大大的,一开始嬉笑的表情没有了,脸上的表情变了。趁着机会,我引导孩子们从画面中回到课文中,来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有了直观的感受,让孩子们来理解:为什么要“吃水不忘挖井人”?就容易多了。孩子们也有话可说了。
总之,《吃水不忘挖井人》这一课要充分地照顾到孩子们的情绪,把他们的情绪调动起来,让他们在课堂上设身处境地置身于情境之中,才能从根本上感悟到不忘记根本,学会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