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雷雨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6 雷雨 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04.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1-04 21:32: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6 《雷雨》教学设计
【课标分析】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关于朗读教学的要求是“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体验品味。我在指导《雷雨》的教学中,通过自由读、默读、指名读、齐读、男女对读想象画面读等多种读书方法,引导学生融人情境,读出自己的感受。在具体的多形式的读书活动中扎实有效地落实课标要求,力求使课堂教学理念在课标的引领下做到新颖、科学、合理。对于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是: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教材分析】
《雷雨》是二年级下册 16课,本文语言优美而生动,是一篇很富表现力的文章。为我们描绘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自然景象。启发我们应该多注意身边大自然发生的变化,做生活的有心人。
【教学目标】
1.认识“压、蝉”等 5个生字,会写“雷、乌”等 9个字,会写“雷雨、乌云”等 6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说出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景色的变化,能在语境中体会“压”“垂”“挂”等词语运用的好处,并抄写句子。
【教学重点】
1.认识“压、蝉”等 5个生字,会写“雷、乌”等 9个字,会写“雷雨、乌云”等 6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能说出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景色的变化,能在语境中体会“压”“垂”“挂”等词语运用的好处,并抄写句子。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学校要招气象小主播了,你想不想参加报名呢?需要完成本节课的三个闯关小任务。本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一种自然现象《雷雨》,相机指导雷字。
二、初读感知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把屏幕上的三幅图正确排序。第二幅图和第三幅图交换位置,图片依次写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景象。
三、聚焦品读
任务一:读 1-3自然段,圈画出景物,说说你印象深刻的景物是什么。雷雨前
①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
a.“黑沉沉”说明雷雨前的云很厚、很黑、很低。这样的云给你什么感受?
b.释义“压”的意思和写法。
②忽然一阵大风,吹得树枝乱摆。一只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
a.“忽然”说明了大风来得快,“垂”写出了蜘蛛逃跑的速度之快。
b.“垂”字用得好,可以换成“落”吗为什么?“垂”的写法。
(3)雷雨中
①哗,哗,哗,雨下起来了。“哗哗哗”写出了大雨倾盆的声音,表现出当时雨下得又大又急,声音响。读的时候注意读出雨越下越大的变化。
②雨越下越大。往窗外望去,树啊,房子啊,都看不清了。下雨时外面的情景。
③渐渐地,渐渐地,雷声小了,雨声也小了。两个“渐渐地”写出了雷声和雨声慢慢变小的过程。
(4)雷雨后
①天亮起来了。打开窗户,清新的空气迎面扑来。此时和雨前的感觉完全不同,乌云散去,天亮起来,空气也变得清新了,让人心情愉悦。
②雨停了。太阳出来了。一条彩虹挂在天空。“挂”形象地表现出彩虹高悬天空的样子,十分美丽。
③蝉叫了。蜘蛛又坐在网上。池塘里的水满了,青蛙也叫起来了。
a.“坐”则把蜘蛛此时的悠闲和愉快生动地表现出来。
b.雨后的景物和下雨前有什么不同呢?下雨前,“满天乌云”,蝉“一声不叫”,蜘蛛仓皇“逃走了”,感觉很压抑、惊恐;下雨后,“天亮了、彩虹高挂天空”,蝉“叫了”蜘蛛此时的悠闲地“坐在网上”,感觉非常愉悦、清新。
(4)串信息-巧播报出示结构图示,引导学生复述故事。说通顺、说连贯、说出景色变化可得三颗星。主题延伸你还知道哪些?请说一说吧。
示例:
毛毛雨:像细丝,像牛毛,密密地斜织着。它总是悄悄地来, 当你看到地面湿漉漉的,树叶绿得发亮,你可能才发现下毛毛雨了。要是走在雨中,雨落在脸上,轻轻的,软软的,特别舒服。
阵雨:刚刚还是晴天,突然,豆大的雨点,打在房顶上,啪啦啪啦响来得快,去得也快。
暴雨:狂风大作,大树在风中乱摆。雨水像瓢泼下来一样,打在建筑物上,哗啦啦地响。往窗外望去,树啊,房子啊,都看不清了。外面成了水的世界,几乎看不到行人。
任务二:提信息-说感受-探变化
任务三:串信息-巧播报
三、本课小结
1.课文主旨本课小结:本文用字精炼而且准确,语言优美而生动,为我们描绘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自然景象。炎炎夏日,闪电雷鸣,声声蛙鸣,美丽彩虹......这就是夏天雷雨后的情景。让我们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奇与美丽,培养了我们留心观察天气的兴趣。
四、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雷雨》这篇课文用精炼的文字,为我们描绘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自然景象,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教学重点是图文结合,知道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不同景象。
一、教学效果
本节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效果:
1.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训练能力。学生通过看动画视频等活动,有了深刻的体会,说起句子来就不会显得苍白无力了。这样一方面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给学生想象的空间,抒发出自己的情感体验;另一方面也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将阅读文本与说话训练相结合,实现了语文学科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2.为了体现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我在每一段课文引入上下了功夫。教学“雷雨前”时,我让学生听雷声,看闪电,感受“雷雨前”的紧张气氛。教学“雷雨中”时,我让学生看课件,听大雨哗哗的声音,并不时穿插轰隆隆的雷声,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在教学“雷雨后”时,我请学生欣赏课件,听蛙鸣、蝉叫、鸟啼等各种自然界的声音,并配以优美动听的音乐,看精美的图片,彩虹,太阳......感受“雷雨后”的美丽。就这样,我把学生带进文本,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引领他们感受大自然的变化,激起他们探究自然奥秘的欲望。
二、成功之处
我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品词析句。如理解句子:“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我出示动态图让学生看(画面上厚厚的黑云笼罩着整个天空,天色十分昏暗),随即引导学生:在这个句子里,你觉得哪个词语用得好?为什么?满天的乌云压下来,给你一种怎样的感觉?然后又引导学生把这种害怕的感觉放到句子里读,充分感受雷雨前的紧张气氛。
三、不足之处
我也感觉有些欠缺:在听读“雷雨前”的景象这个环节时,对学生整体性关注不够,特别是在通过动作理解“乱摆”一词,应该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中。如:在引导学生说下大雨时,还有哪些东西也看不清了,学生说的范围较窄,而我又没有及时地进行引导,使得这一环节有点脱节。在请同学们与老师看板书复述课文时,语言不够精炼,随意性较大,使这一环节没有达到我所预设的效果,这主要是教师本身的随机教育能力欠缺的问题。
四、改进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来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在教学本文时,紧扣重点和难点,发挥学生的想象,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在朗读中,理解感悟课文。让学生通过读想象图景,边读边想象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景象,整体感悟课文的意境,享受雷雨为我们的生活增添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