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5课《孔乙己》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5课《孔乙己》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2.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1-04 20:50: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孔乙己》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孔乙己》选自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本单元为小说单元,单元提示除要求学生学习梳理情节、分析人物形象以外,还特别指出要引导学生理解小说的社会意义、欣赏小说的语言特色。《孔乙己》是第二单元的首篇文章,且为教读课文,学好这篇课文将对其他三课,特别是两篇自读课文的学习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这篇小说塑造了受封建科举制度戕害的孔乙己以及一群咀嚼别人的伤痛来换取所谓的低俗快乐的“看客”形象,蕴含着强烈的批判意识和人文主义关怀。对初中生来说具有重要的思想启蒙意义,是培养学生批判思维和人文关怀的重要精神食粮。
学情分析:
小说的意味、作者的意图往往是含而不露的,九年级的学生虽有一定的阅读小说的经验,但教师还应继续引导学生仔细辨识含蓄的意味,用心领会作者的意图,细心品味文中的细节,在文本细读中体会小说的主题,欣赏人物形象。这一篇小说距离今天的现实较远,学生往往不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要深入了解文章内涵比较困难,因此,教师要发动学生在课前搜集大量资料,为学习课文做好充分的准备。同时,对小说的多角度的刻画手法和创作主题也应有深入的了解。
设计意图:
《孔乙己》是初中语文课本中的一篇经典篇目。要把这篇课文教出精彩,教出亮点,就必须突破传统教学思维的窠臼,运用新课程理念进行创新教学问题设计。问题是教学中的重要元素,它是学生阅读文章、理解文本的推进器,是学生智力发展的重要载体。问题提出的切入点非常重要。我在本次课堂教学中从“半”字入手,让学生找“半”字,思考“半”字的含义,将其作为主线,成为班级讨论的主问题,并产生问题链,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阅读能力的发展,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一、教学目标
1.提高文本细读的能力。
2.分析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
3.感受半殖民地半封建病态社会的冷酷。
二、教学重难点
1. 分析孔乙己人物形象,学习小说多角度刻画人物的写作手法。
2. 把握小说主题。
三、教学过程
1.回顾导入: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课文的环境描写和故事情节,而这两个要素都是为人物形象这一要素服务的,细心的读者会发现,孔乙己的一生始终没有跳出一个“半”字,正可谓是半“生”不遂,可悲又可叹。同学们认真品读原文,思索有哪些与“半”字有关的内容,老师给大家八分钟的时间,同学们可以小组讨论一下,最后派出代表回答老师的问题。
2.文本细读:
明确:他说话让人半懂不懂。每当来到酒店时,他总是说一些“之乎者也”之类的话,让人听了半懂不懂。当别人取笑他偷书时,他却说:“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 ”紧接着就是什么“者乎”之类的话。
师:第一位代表勇敢地迈出了第一步,很好,这是孔乙己的“言语之半”。他这些半懂不懂的话一方面为了搪塞别人,应付那种使自己尴尬的局面,另一方面表示自己的所作所为都是经书上圣人所教,非一般人所能理解,带有卖弄之意。他的这些半懂不懂的话使人读了深感他的迂腐不堪、麻木不仁、自欺欺人。同学们还有其他看法吗?
明确:书下注解里告诉我们:他的姓名让人半懂不懂。他的姓名来自描红纸上的“上大人孔乙己”这句半懂不懂的话。他作为在封建社会熟读《四书》、《五经》的知识分子,却连一个像样的、好听的名字都没有,说明他社会地位低下,是个有姓无名的人。作者用这个叫人半懂不懂的绰号作为他的名字,正好表现了人们对这个人物迂腐可笑的性格的嘲弄。
师:这位同学非常仔细看到了课文下的注释,他说的是孔乙己的“姓名之半”,极含讽刺意味,也是对孔乙己人生价值和存在意义作了简洁的概括。
明确:引导学生关注课文关键语句,文中第4小节有一句话:“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虽然只有一句话,但含义极为深刻。“站着喝酒”,说明他经济拮据,买不起酒菜,进不了柜台内,不能享受“长衫主顾”的待遇,跟“短衣帮”一样,都处在社会的最下层,过着饥不择食的生活;可他又是“短衣帮”中唯一“穿长衫”的人,这又说明他是一个社会地位低下而又不能爬上去的“知识分子”,是一个从“长衫主顾”中被挤出来的人,跟短衣帮不同。但他不肯脱掉长衫和短衣帮为伍,因为这件长衫是“读书人”身份的标志,有了这件长衫,他似乎在精神上还可以得到些安慰。
师:你找得很好,他的身份半“短衣”半“长衫”。这是他的“地位之半”。孔乙己他既不能爬到上层,又不肯甘居下层从事劳动,挣碗饭吃,硬装斯文,死要面子,从而沦落成了一个畸形的“多余的人”。他的外貌的独特性,反映了他内心的矛盾性。
学生继续补充,明确:他的品行半好半坏。孔乙己好喝懒做,替人家抄书,连人和书籍纸张笔砚一起失踪,甚至偶然做一些偷窃的事。这是他品行坏的一面。但是他品行也有好的一面:他热心地教小伙计识字,说将来做掌柜的时候写账要用,尽管小伙计瞧不起他,他不但不恼恨反而显得很惋惜的样子,因为他从内心里真诚地希望小伙计将来能当掌柜,而且本就处境窘迫的他还把茴香豆分给孩子们,这体现了他内心善良的一面。
师:很好,这位同学说的很全面,孔乙己虽是个行窃之人,但内心却很善良,这是孔乙己的“品行之半”,还有哪里可以看出“半”字呢?
明确:他的身体半残不全。他第一次到酒店喝酒,身材高大,虽然营养不良,但四肢健全。而他最后一次到咸亨酒店时,小伙计在柜台里只闻其声,不见其人,须站起来才看得见。原来他是被丁举人打折了腿,是用手走过来的。“身体之半”说明封建科举制度毒害了他灵魂的同时,也毒害了他的肉体。
3.拓展延伸:
师:对,这是“身体之半”,请大家一起读一读文章的最后一段,谁来说说孔乙己的“生死之半”
明确:文章结尾写他虽然死了,但是他的名字仍然留在咸亨酒店的粉板上,仍然被老板念叨着,这并不是老板对他的怀念,而是因为他还欠着酒店老板的十九个钱,所以,他并没有完全死了,只死了一“半”。这说明他的人生是悲惨的“半”个人生,也表现了当时那个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冷漠无情。
4.总结课堂:
师:小说中作者通过我们上述所说的“半”字现象,描绘了孔乙己这个被旧社会扭曲了灵魂的“多余的人”的悲惨一生,刻画了他自命清高、麻木不仁、自欺欺人、可悲可笑等性格特征,锐利地剖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制度的虚伪与无耻及其对知识分子的严重精神戕害。
5.教学反思:
学生从孔乙己的语言、动作、外貌等描写方面理解了“半”字含义的丰富,还从他的“姓名之半”、“地位之半”、“生死之半”等方面深入挖掘其含义,有效理解了孔乙己的悲苦境遇、悲惨人生以及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冷漠、麻木的人际关系以及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对他的毒害。这样从一个新颖的角度设计课堂教学,有效地激发了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吸引他们细心仔细地阅读课文并进行深入思考和讨论,或将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6.作业布置:
请同学们选择一个字,围绕这个字从多个角度刻画人物形象,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片段小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