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17课 短文两篇《爱莲说》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17课 短文两篇《爱莲说》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3.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1-04 20:54:57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爱莲说》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部编版其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16课的其中一篇文言短文,本单元学习的课文都是从不同角度展现了中华美德,以及时代对这些美德的呼唤。单元学习的要求是通过阅读单元课文,可以陶冶情操,净化心灵,使人追求道德修养的更高境界。
《爱莲说》选自《刘禹锡集》,与《陋室铭》都是托物言志的名文,文字优美,意味深远,学习时要求学生反复诵读,用心品味,充分领会作者的情怀。教学要求学生在教学前要认真阅读课文,参考工具书或部分注释,试着自己解决疑难问题,然后再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它们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文言文是他们较难学习的一类文章。但经过先前小学和七年级上册对相关古文的学习,大部分学生对古文的学习已有了初步的认识、了解,能利用工具书查找注释,结合教材的注解,能够理解文言的大意。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应在加强基础复习的同时,提高他们的能力。还有莲对于学生来说很少见,学生知之甚少,因此在课前需收集有关“莲”的信息,以此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教学过程中,学生受年龄和阅历地影响,理解主题会有难度,将结合莲的引申义和时代背景做好铺垫。
三、设计理念
文言文这一类文学体裁学生接触得较多,但他们对这种文体却有着抗拒感。但是这篇短篇文言文难度较低,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适当的更多的由学生作为主体进行学习。教学内容方面,整体感知课文,紧扣中心,让学生体会作者喜爱莲的原因,引导学生去挖掘莲的美好品质;在写作方面,引导学生了解“说”这种议论文文体,尤其是学习并会应用“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在情感表达上,引导学生清楚作者爱莲的原因所在,并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引发深思,培养学生认识历史的能力,感悟“出淤泥而不染”的良好品德。
四、教学目标
1. 了解“说”这种古代文体及其特点;
2. 反复诵读课文,掌握并学会运用托物言志和衬托的写作方法;
3. 理解作者爱莲的理由,感悟“出淤泥而不染”的良好品德。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1. 以读促悟,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写作手法;
2. 通过比较,品味莲花的内在品质,突出君子的内涵。
六、教学方法
小组讨论法、讲授法、诵读法、探究讨论法
七、教时安排
两课时
八、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 复习导入
通过前面学习《陋室铭》,相信同学们对陋室不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还有对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有了初步的了解。我们一起来回顾《陋室铭》的相关内容。好的,今天我们来学习《爱莲说》,这篇短篇文言文与《陋室铭》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它妙在何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吧。
2. 整体感知,划分节奏,自由朗读课文。
3. 圈注不会读的和不会写的文言字词,教学过程穿插对文言字词的讲解。
(设计意图:因为《陋室铭》和《爱莲说》两篇文言类似,在学习了《陋室铭》的基础之上,最大限度的让学生自主学习文言短篇。教师引导学生并将相关学习的方法及步骤运用到《爱莲说》当中,引领学生有着初步的理解,进入创设的情景当中,引发他们思考。其中文言字词较简单,在教学过程中加以讲解。)
(二)初读课文——赏莲花之美
1. 全班朗读《爱莲说》,关注课文题目,“爱”“莲”“说”分别有着什么含义?“爱莲说”合在一起有何意义?
明确:“爱”体现的是作者的感情,“莲”一种植物,是文中写作的主体,“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来论述道理,写法上不拘一格,行文崇尚自由活泼,有波澜起伏,篇幅一般不长,跟现代杂文颇为相似。由此可知“爱莲说”意味着说爱好莲花,就是说问题。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标题,直接理解文本的中心内容,让学生对文本有个更清晰的认识,便于后面的学习进行定位。)
过渡语:“爱莲说”就是谈爱好莲花的问题、道理,那么作者喜爱莲花的什么呢?我们不妨一起来探究一下。
2. 全班朗读课文,关注并剖析第一自然段:水上陆上的花种类很多,每个人都有所偏爱——晋朝的陶渊明独爱菊花,自唐朝以来的世人甚爱牡丹,而“我”呢,唯独喜爱莲。那么“我”也就是作者他究竟爱莲花的什么?
(设计意图:教师提示学生抓住文本关键词进行查找,小组讨论时,教师巡堂,关注学生的讨论状态和观察学生对这篇课文的理解程度。引导学生在文中划出关键语句,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爱莲花的原因所在,并得出莲花所体现出来的美好。最后教师进行总结。)
过渡:莲花,自古以来被人们看作是高洁的象征。它很早就出现在文人的笔下,如杨万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李白“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还有朱自清《荷塘月色》中所描绘的“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等等中都反映了人们对莲的喜爱。不过,从中可以发现他们欣赏的都是莲花外形的美。同样是爱莲花,周敦颐与他们的角度有所不同,作者喜爱莲花,并不是因为它的美貌,作者更看重的是莲花的内在品质。那么莲花更为高洁的品质是怎样体现出来的,让我们一起来探究赏析吧。
(设计意图:整体是欣赏莲花的美,美在何处?教师帮助学生有针对性的分析课文,培养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对学生所找出来的描写莲花的语句进行评点,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得出文本中所隐藏的引申义,挖掘深层含义。)
(三)探究对比赏析——品莲花之美
1. 关注课文第二段内容,本文是着重描写莲花的,但为何作者花笔墨写了菊花和牡丹,以及喜欢这两种花的人呢?小组讨论,这两种花代表着什么?完成下列表格。
明确:
菊:隐逸者。封建社会里,有些人不愿意跟统治者同流合污,便隐居避世,称为隐士。牡丹:富贵者。追逐名利富贵的人。以莲花为中心,可以看出菊花和牡丹在衬托着莲花,但是菊花是正衬,牡丹是反衬。
(设计意图:此处是教师引导学生对菊花、莲花和牡丹三者之间的代表人物的品格进行理解,并关注菊花和牡丹的作用,层层引导学生理解莲花的高洁品质。)
2. 再次探讨,三种花作者都喜欢吗?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是怎样的一个人。
明确:作者不愿做隐士,因为隐士的生活态度太消极。他的生活态度是积极的,要在污浊的社会洁身自好,坚贞不渝地保持自己正直的操守。作者更不爱牡丹,他不追求荣华富贵。“予独爱”三字表明作者只喜欢莲,也可以说成是只有作者才喜欢莲,可见当时的社会追逐名利已蔚然成风,道义已荡然无存。面对当时的不良世风,作者不同流合污,努力追求高洁的品格。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前面内容的学习和理解,引导学生深刻了解作者,通过对比,发现所隐藏的含义。)
3.穿插内容:
(1)写作背景:宋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著名的理学家周敦颐来星子任南康知军。周敦颐为人清廉正直,襟怀淡泊,平生酷爱莲花。周敦颐来星子后,在军衙东侧开挖了一口池塘,全部种植荷花。周敦颐来星子时已值暮年(55岁),又抱病在身,所以每当公余饭后,他或独身一人,或邀三五幕僚好友,于池畔赏花品茗,并写下了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爱莲说》。
(2)作者生平: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北宋理学家,文学家。他为人清廉方正,傲岸不阿,时人赞为“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他的诗文多抒怀之作。
(设计意图:让学生层层深入的理解莲花,并通过对比,衬托出莲花的高尚品格。然后再通过创作背景和作者生平,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扩充学生的知识面。)
(四)探究手法——悟莲花之美
1. 反复诵读全文,前后桌讨论,分析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意图是什么?他采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明确:作者通过描写莲的高洁品质,寄予了作者对理想人格的肯定和追求,也反射出作者鄙弃贪图富贵、追名逐利的世态心理和其追求洁身自好的美好情操。本文主要采用象征手法(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也称寄意于物,是指诗人运用象征或起兴等手法,通过描摹客观上事物的某一方面的特征来表达作者情感或揭示作品的主旨。采用托物言志手法的文章的特点是用某一物品来比拟或象征某种精神、品格、思想、感情等。
(设计意图:此处是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莲花和君子之间即与人之间的象征义,然后在引出写作手法。还要明确手法的含义。)
2. 再分析理解,关注写作手法,本文以“爱”为脉络,写出了对莲花的喜爱,为何还要写菊花和牡丹?
明确:这是运用了衬托的写法。菊花具有不畏严寒,傲霜斗雪;同时又是花中的隐士,具有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超凡品格。因此它是从正面衬托莲的形象。牡丹雍容华贵历来是富贵的象征,人们对它的喜爱充分反映了贪慕富贵,追逐名利的世风。因此它是从反面衬托莲的形象。
(设计意图:此处教师引导学生有感情的诵读最后三段,并让学生圈注相关关键词,引导学生自由表达观点,后师进行总结。课文最后几段是作者情感的表达,引导学生学习并分析,能够让学生与作者隔空对话,体会作者的情感。)
(五)总结
短文运用比喻、象征、衬托手法,突出了莲的美好形象。作者赞美莲的优美的形象和高贵品质,说明自己洁身自好的品格,抒发了对追慕富贵的恶浊世风的鄙弃之情。同学们,我们生活的环境虽然已经很好了,但也可能有不如意的地方,甚至于在某一个特定的时间里,可能是特别严重的。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怎么办?当我们不能改变环境的时候,我们可以改变自己的心态。保持自己心灵的一方净土,保持自己精神上的家园。
(六)作业
1. 背诵全文。
2. 选择自己喜欢的植物,用多种修辞手法(包含托物言志),写一篇300字左右的习作。
九、板书设计
评语:
本篇教学设计由创设情境导入,引发学生思考,通过初读课文,直接理解文本的中心内容,整体感知文章。教师接着提出问题“作者喜爱莲花的什么”,提示学生抓住文本关键词和关键语句进行查找,对学生所找的语句进行评点,引导学生逐步探究作者喜爱莲花的原因。本篇教学设计的一处巧妙之处是对比其他文人写荷花的文章,较为详细地分析了比喻、象征和衬托的手法,突出周敦颐喜爱莲花的原因是看重莲花的内在品质,有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文章主旨,并通过对比分析和知人论世,让学生深入理解作者的品格,扩充学生的知识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