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古诗三首精读引领课教学设计
——《从军行》(王昌龄)
一、教学目标
1.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蕴含在诗中的情感。
3.背诵并默写《从军行》(王昌龄)。
二、教学重难点
背诵并默写《从军行》(王昌龄)。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明晰题材
古诗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古诗的题材很多,有田园诗、送别诗、咏物诗、哲理诗等。请猜猜下面这些诗是什么题材。
——这些诗,有的描写了恶劣的边塞环境,有的展示了激烈的战争场面,有的刻画了英勇的戍边战士,这样的诗就是边塞诗。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古诗三首》中的《从军行》,就是一首边塞诗。
(二)读诗解题,初步感知
1.按照七言诗的读法画一画节奏,自由练读。
2.指名朗读,要求读出节奏,师听读正音。
3.遇到不理解的词语,你会怎么做呢?重点引导:学会结合注释、工具书等理解意思。
4.结合注释解诗题,知诗人。
(三)品味诗句,体会情感
1.朗读前两行,想象画面。
(1)这两行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透过“暗”“孤”,你体会到了什么?
(2)学生交流,教师适时补充:
(3)假如你就是那个遥望玉门关的战士,你心中会想些什么?带着这样的感受,再读这两行诗。
2.朗读后两行诗,体会情感。
(1)点拨:
——“黄沙”“百战”“穿”:表现出环境的艰苦、边地的荒凉、战争的残酷、时间的漫长。
——“终不还”:表现了将士们保家卫国的决心。这是边疆战士誓死保卫祖国的决心,也是作者的一片拳拳爱国心。
(2)思考:透过“不破楼兰终不还”这铿锵有力的诗句,你感受到了什么?当他们想到两鬓斑白的双亲、呼唤父亲的儿女、留守家园的妻子,他们不想回家吗?为什么“终不还”?有感情地朗读后两行。
3.思考:第一、二句的写景对表现戍边将士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4.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并尝试背诵。
5.默写《从军行》(王昌龄)。
(四)拓展阅读《从军行》(杨炯),丰富积累
阅读“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中的一首同题边塞诗《从军行》。
1.作者简介。
2.自读古诗,读正确,读流利。
3.结合注释和译文,思考:哪些句子叙述了激烈的战争场面?哪些句子抒发了诗人的情感?
4.尝试背诵。
(五)布置作业
王昌龄是边塞诗的代表诗人之一,他曾写了一组七首《从军行》,课下可以搜集他的其他诗作,还可以整理其他诗人的边塞诗,在班里开一场诗歌朗诵会。
三、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