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一、选择题
1.它是中国第一帝都。两千多年前,秦人从这里挥师东进,横扫六合,成就了华夏一统的泱泱帝国,并由此奠定了中国统一的历史趋势。材料中的“中国第一帝都”是( )
A. 洛阳 B. 咸阳 C. 长安 D. 北京
2.有学者认为,公元前221年的改革至关重要,它摒弃了重立列国的思想,从而为中央统一全国各地的集权管辖提供了手段。材料中的“它”指的是( )
A. 分封制B. 郡县制C. 君主专制D. 八股取士
3.2018年3月,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第125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监察委员会是最高监察机关。监察制度,我国古已有之,秦朝负责监察百官的是( )
A. 刺史B. 丞相C. 太尉D. 御史大夫
4.秦王“初并天下,自以为德兼三皇,功过五帝,乃更号曰‘皇帝’”。其主要目的是( )
A. 沿袭历史传统 B. 开创一代帝号
C. 加强思想控制 D. 宣扬个人功业
5.汉代陵阳县,故址在今安徽省石台县广阳镇,晋为避杜皇后名讳改名广阳,后又避隋炀帝名讳改名南阳。这种地名的变化反映了( )
A. 外戚干政B. 战乱频繁C. 皇权至高无上D. 地方权力削弱
6. 孔子的儒家学说成为封建正统思想始于( )
A. 东周 B. 秦朝 C. 西汉 D. 隋朝
7. 俗话说“前人种树,后人乘凉”,下列为汉武帝大一统奠定物质基础是 ( )
A. 郡县制的实行 B. 光武中兴 C. 文景之治 D. 颁布“推恩令”
8. “南秀北雄,中国徐州”。徐州有“九朝帝王徐州籍”的美誉。作为汉高祖刘邦的故里,汉初分封为楚国,曾一度势力过大威胁中央。汉武帝通过什么方法解决了这种问题
A. 独尊儒术
B. 推恩令
C. 兴办太学
D. 设丞相
9. 汉武帝时期,通过设置下列哪一制度,有效地对州部内的地方官吏、豪强及其子弟进行了监督( )
A. 分封制度 B. 郡县制度 C. 刺史制度 D. 禅让制度
10. 下列史实与下图中间历史人物有关的是
①焚书坑儒
②削弱诸侯国的势力
③使西汉的统治达到鼎盛
④北击匈奴,夺取河套地区
A. ①③④
B. ①②④
C. ①②③
D. ②③④
11. 中国古代帝王,非常重视思想的统一,它起到了巩固统一、凝聚民心的作用。下列属于汉武帝采取的措施是( )
A. 统一文字
B. 统一度量衡
C. 建立皇帝制度
D.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2. 秦始皇、汉武帝都是我国历史上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二人共同的历史功绩是( )
A. 修筑灵渠 B. 长安设立太学
C. 加强中央集权 D. 统一文字
13. 由下面的历史短剧台词片断,可知他们正在学习( )
小华:“送人千里,终须一别,陛下请回吧!” 小明:“爱卿,此去西域凶险异常,然匈奴一日未灭,则国无宁日。望卿不辱使命,早去早回。”
A. 张骞出使西域 B. 平定七国之乱 C. 卫青大破匈奴 D. 陈胜吴广起义
14. 2015年被视为“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战略决策落地实施的关键年。以下关于古代丝绸之路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对开通陆路丝绸之路功劳最大的是张骞
B. 西域的葡萄、石榴等作物经此通道传入中原,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C. 其路线是从西汉的首都洛阳出发,直达西亚、非洲
D. 这条通道开通后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
15. 西汉时开辟的横跨欧亚大陆的“丝绸之路”,给世界留下了“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精神遗产。这条丝路从东向西的走向是( )
A. 长安—河西走廊—西域—中亚—西亚—欧洲
B. 长安—西域—河西走廊—葱岭—西亚—大秦
C. 长安—葱岭—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安息—大秦
D. 长安—玉门关、阳关—河西走廊—葱岭—西亚—欧洲
16.中国的传统医学历史悠久,名医辈出。东汉末年,为外科手术制成麻醉药,并创编了防病健体医疗体操的名医是 ( )
A.张仲景 B.华佗 C.孙思邈 D.李时珍
17.这部著作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东汉史学家班固评价这部著作:“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这部著作是 ( )
A.《论语》 B.《史记》 C.《后汉书》 D.《资治通鉴》
18.“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都江堰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青城山则被誉为中国道教的发源地之一。据此推断,这两处人文景观分别最早形成于 ( )
A.春秋战国 B.春秋秦朝 C.战国西汉 D.战国 东汉
19.下列关于道教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极度苦难的人民寻找精神上的寄托而产生
B.张角创立了太平道,以治病来传道
C.张陵创立了五斗米道
D.太平道和五斗米道的教义有明显不同
20.宣扬众生平等的佛教,传人中原地区始于 ( )
A.秦朝 B.西汉 C.东汉 D.西晋
二、非选择题
21.阅读下列材料后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异)方,指意不同”,人君就无法维持统一.“诸不在六艺(六经)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董仲舒
(1)材料一中的图一为秦统一货币图,秦始皇规定在全国统一使用的货币是 ;图二为秦统一文字图,秦始皇把 作为全国规范文字.
(2)秦始皇为加强中央集权在地方上推行了什么制度 为加强思想控制,他采取了什么措施
(3) 有学者指出,秦始皇所创造的事业,不仅为中国设立了以后版图的基本框架,也为中国的政治制度奠定了基础。秦始皇首创的是( )
A.分封制 B. 中央集权制 C. 三省六部制 D. 行省制
(4)根据材料二,为加强思想上的大一统,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出了什么建议 为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在政治上采取了什么措施
(5)上述材料中涉及的秦始皇、汉武帝的相同点是( )
A. 都是开国皇帝 B. 都巩固了封建统治
C. 都把儒家学说作为正统思想 D. 都采用科举制度选拔人才.
22. 统一是大势所趋,民心所向。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这时,一方面社会经济的发展,各地联系的加强,民族联系的加强“四海之内若一家”,为统一提供必要的社会基础。另一方面,秦国变法比较彻底,政权巩固,经济发展,国富兵强,在实力对比上较之山东六国有着明显的优势,已经有了进行统一战争的可能性。充分运用这些有利条件,秦王政……“初并天下”,统一了六国。
—-白寿彝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汉武帝在位54年,是中国古代统治年代比较长的帝王。汉武帝时代,西汉王朝开始进入全盛时期。汉武帝表现出雄才大略的政治思想和政治实践,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迹。在他统治期间,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空前的巩固,汉文化的主流形态基本形成。
——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 秦汉魏晋南北朝卷》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秦始皇能完成统一大业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归纳汉武帝的主要功绩。
23. “汉族、汉字、汉文化……”“汉”与汉朝的强盛有很大的联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京师之钱累巨万,贯(穿钱的绳子)朽而不可校(计数)。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
(1)材料一描述的情景出现在哪个时期?请概述出现这一情景的主要原因。
材料二:张骞出使西域路线示意图。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汉朝时西域主要是指我国今天的什么地区?请写出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置的机构名称。该机构的设置说明了什么?
材料三:2 000 多年前,亚欧大陆上勤劳勇敢的人民,探索出多条连接亚欧非几大文明的贸易和人文交流道路,后人将其统称为“丝绸之路”……是促进沿线各国繁荣发展的重要纽带,是东西方交流合作的象征。
——《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
“丝绸之路”最早开通于哪个朝代?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古今“丝绸之路”的主要作用。
2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龙门有灵秀,钟毓人中龙。学殖空前富,文章旷代雄。怜才膺斧钺,吐气作霓虹。功业追尼父,千秋太史公。
材料二 服其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班固《汉书》
材料三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材料四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鲁迅《汉文学史纲要》
(1)以上材料都与西汉时期的一位历史人物有关,他是谁?他生活在什么时期?请你用一句话评价他。
(2)材料二中班固的评价体现了作者怎样的写作态度?材料四中鲁迅肯定了其著作的什么价值?
(3)材料三体现了怎样的人生观?他这一愿望是否实现了?依据是什么?
依据四则材料,说说该人物有哪些优秀品质。
答案
1-5BBDDC 6-10CCBCD 11-15DCACA 16-20BBDDB
21.(1) 圆形方孔铜钱 小篆。
(2) 秦始皇为加强中央集权在地方上推行了郡县制。为加强思想控制,秦始皇接受了李斯的建议,实行焚书坑儒。
(3)B。
(4)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此外在政治上,为加强中央集权,颁布了推恩令,建立刺史制度。
(5)B
22、(1)社会经济的发展,各地联系的加强,具备了统一的社会基础;变法增强了秦国的实力,具有进行统一战争的可能性。
(2)使统一国家得到空前巩固,对汉文化主流形态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使西汉进入全盛时期。
23、(1)时期:文景时期。原因:吸取秦亡的教训;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皇帝的榜样作用;人民的辛勤劳动等。(任答2点即可)
(2)地区:现在新疆和更远的广大地区。机构名称:西域都护。说明: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其管辖范围包括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
(3)朝代:西汉(或汉代)。作用:历史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今天,丝绸之路是促进沿线各国繁荣发展的重要纽带。
24.(1)人物:司马迁。时期:西汉汉武帝时期。评价: 我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
(2)注重真实性,史实可靠,不空讲好话,不隐瞒坏事的严谨态度。史学价值与文学价值。
(3)探求天道与人事之间的关系,贯穿古往今来变革,撰写有独到见解的、自成体系的著作。实现了。他写成了史学名著《史记》,使华夏文明第一次有了完整而相对准确的历史记录,开创了“纪传体”这一史书编写体例,成为以后历代“正史”编写的标准体例。
(4)敢于仗义执言,不畏权贵、不懈努力的精神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