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15课,该单元学习主题涉及少年成长,或者少年视角观察世间百态,取材独特而广泛。《我的叔叔于勒》选自短篇小说集《羊脂球》,写于1883年,是莫泊桑前期的作品。当时法国的社会,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小资产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激烈,小资产阶级贫困破产已成为普遍的社会问题。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已初步具备独立的文学鉴赏能力,教师教学时可以以趣激疑,用学生本有的兴趣牵引,引领学生披文入情感悟作品主题。《我的叔叔于勒》作为一篇外国文学作品,有着特殊的文化背景。因此,教师教学时既要引导学生注意作品创作文化背景上的差异,又要把握作品创作的共通之处。同时也可以采取相关教学理论的指导,引导学生理解体会外国文学作品的魅力。
三、设计理念
小说因为篇幅较长,在被选入教材前,教材编写者会对小说进行行节选或删除。那么教师教学时可以在完成教学任务之后,适当地对小说全篇的内容进行教学,扩充学生的知识面,让其感知小说的魅力。就《我的叔叔于勒》这篇课文来说,选入教材时被删除了小说的开头、结尾和对菲利普夫妇生活细节描写的部分内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与原著的区别,让学生领会作者笔下表达的内容及情感,理解小说的主题,加深对社会和人生的理解,确立自我意识,更好的成长。
四、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 结合原著开头结尾部分,理解小说的内容及主题。
2. 抓住人物视角,感受文章构思之巧妙,把握文章的人文内涵。
五、教学方法
讲授法、小组讨论法
六、教时安排
十五分钟
七、教学过程设计
01直接导入
同学们,通过学习《我的叔叔于勒》这篇小说,相信大家对作者从多方面刻画人物形象来展现人物内心世界的方法有所感受。在我们上这篇课文的第一课的时候,老师听到大家在窃窃私语,说这篇课文不是完整版。是的,这篇课文确实不是完整版。教材编写者将《我的叔叔于勒》这篇小说选入教材时,进行了一些删减。今天,我们的学习任务就是在理解课文已学内容的基础之上,研究小说中被删减内容所存在的作用和意义,尝试发现不一样的视野。
(设计意图:九年级学生已初步具备独立的文学鉴赏能力,教师教学时可以在学生学习课文内容的基础之上,适当地增加课外知识。教材编者将《我的叔叔于勒》选进教材时,对部分内容进行了删减。那么教师可以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下,带领学生学习小说中被删减的内容,让学生不再局限于对课文文本内容的学习,扩充其知识面,对全篇小说有着更深刻的认识。)
02设疑引入,品开头之意
过渡语:在学习小说被删减内容所存在的作用和意义之前,我们来思考文中“我”是怎样一个身份。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说出“我”是课文中是一个未成年人(即孩童)的形象,为学生后续学习做铺垫。)
1.思考:作者用“我”这一未成年人的视角进行叙事的作用是什么?分别从情节设置角度、人物塑造角度和内容主旨角度进行思考。小组分别进行讨论。
明确:
①从情节设置上看,小说中的“我”作为叙事的主体,叙述“我”的所见、所闻、所想、所做,串联起小说的整个情节,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
②从人物塑造上看,“我”是整个事件的陈述者,通过对“我”的心理描写,体现了孩童的纯真,与大人的势利形成了对比;
③从内容主旨上看,通过对“我”所见所思的描写,表达作者对金钱崇拜的批判,对亲情与人性的真善美的呼喊,有助于揭示小说的主题。
(设计意图:教师小说教学不应再局限于“三要素”“四要素”,可以适当地增加难度引进叙述学的内容进行教学,引导学生关注文本的叙述内容,拓宽学生学习小说的知识面。因为此处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可以简要的讲解有关叙述和视角的内容,然后再带领学生根据角度进行分析,加深对文本的分析和理解。)
过渡语:不同于课文中的“我”这位未成年人的视角,在原著小说中,莫泊桑是以约瑟夫和约瑟夫同学的视角,即以成人视角在构建这个故事的。现在让我们关注文中的开头,从开头一步一步地到结尾进行学习。
2.关注小说开头内容,抓住相关关键词进行思考。
小说开头:
有一天,我们碰见一个白胡子穷老头在向人乞讨,和我同行的朋友约瑟夫·达弗朗什竟给了他一个五法朗的银币。我见此大感诧异,于是,他便向我解释说:“这个可怜的老头,使我想起了一件往事。这些年来,它一直叫我念念不忘,我且说给你听听吧。”
明确:
关键词:“竟”“大感诧异”“五法郎的银币”——指向当时的法国社会背景,当时的法国、资产阶级不仅和工人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激烈,而且也和小资产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激烈起来。金钱对人们来说很重要,所以当“我”给钱给老人时,“我”的同行朋友感到诧异。
“念念不忘”——指向“我”看到可怜的老人想到了类似的事情,于是引起我的情感,“我”回忆自己的童年往事。回忆童年往事的内容即我们课本中所学的内容。
(设计意图:此处设计学生关注小说的开头部分,有针对性地抓住关键词,培养学生筛选分析信息的能力,同时引发学生对小说内容和主旨的思考。)
3.回归课文内容,思考从“我”这个孩童的视角所看到的事物中,能看出“我”是怎样的一个人?
明确:“我”当时作为一个孩童,童真善良,无法理解父母为何把金钱看得如此重要。“我”批判金钱,把父母对待叔叔于勒的一言一行看在眼里,看到了他们的绝情和叔叔于勒有家不能归的悲哀,因此“我”深受刺激。
(设计意图:此处回忆之前对课文所学习的内容,对“我”孩童时的形象进行分析,慢慢引出该节课的学习内容。)
03细读深思,品结尾之妙
过渡语:开头部分是为小说的内容做铺垫,“我”为何回忆起我的童年往事。现在我们再学习小说中被删去的结尾内容,品味其中的妙处,相信同学们会对该篇小说有着更加深刻地理解。
小说结尾:
当轮船驶近堤岸时,我心里产生一股强烈的愿望,想再去看一看我的于勒叔叔,想走近他身边,对他讲些温情的话,安慰的话。但是,由于这时再没有人去吃牡蛎,他也就撤走了,他一定是回到他栖身的底舱里去了,那该是一个臭气熏天的地方。
我们回来的时候改乘圣玛洛船,以免再遇见他。自打重逢以后,我母亲一直忧心忡忡,焦虑不安。从此以后,我再也没有见过我父亲的这位老弟!
您以后还会见到我拿出五法郎的银币施舍给流浪汉,为什么呢?原因就在这个故事里。
1.细读原著结尾部分的内容,抓住关键字词和语句,思考与课文部分的结尾有何区别?
明确:与教材中课文结尾部分不同的是,原著中结尾中交代了“我”想亲近叔叔,认为叔叔很可怜,呼应了课文中“我”给叔叔小费的细节,同时也解释了原著中开头“我”的善举。从中能看出“我”是作为成年人的角度在回忆以往所发生的事情,因为加入一些思考,显得更为理性。其中为何“您以后还会见到我拿出五法郎的银币施舍给流浪汉,为什么呢?”这句话能够看出,“我”和于勒叔叔的往事令“我”愧疚,因为“我”没能亲近他,也没能帮助到他,也让“我”在今后的日子里感到遗憾。
(设计意图:此处直接抓住原著的结尾,且对应着原著开头和课文中的内容进行分析,让学生直观的体会成年人视角下的理性看待事情,与课文中孩童视角下所表达的内容有较大的区别。)
2.根据原著开头结尾的内容以及课文中的内容,有着两种视角,那这两种视角是否会有着怎样的关联呢?小组讨论。
明确:只看课文内容,视角是孩童,看到的是父母的绝情和于勒叔叔的有家不能归的悲哀,看到了金钱之下人性的扭曲。结合原著开头结尾来看,视角是成年人,不完全是批判,而是感同身受,对底层人物的悲悯和同情。这种感受是在孩童时期受刺激所产生的悲悯之心,使得“我”做出施舍流浪汉的举动,“我”今后也会继续五法郎的银币施舍给流浪汉,因为“我”把对叔叔于勒的遗憾愧疚深埋心里,让我今后变得善良,做出改变,让我更加珍惜生活、敬畏生命。
(设计意图:抓住结尾之处的妙,结尾是对整篇小说内容情感的升华,而且能够前后呼应。同时结合前面所学习的课文内容,两种视角下的看待事物的不同,其中他们交杂,且又相互影响,展现一种“人性本善”的真谛,给人抱以希望。此部分教学内容得以呈现。)
04总结
通过学习原著的开头和结尾,再结合课文内容我们可以发现有两种视角,而且两种视角所体现出来的情感是不一样的。读课文,我们可能会单纯地认为“我”批判金钱的罪恶,但读原著,就会发现其中的悲哀之处,人们在金钱的诱惑控制之下如此对待自己的亲人,让人感到困惑无奈。作者通过“我”施舍流浪汉的举动,让我们体会到“我”对叔叔于勒的愧疚遗憾,以至于产生悲悯之心,在今后的日子里敬畏生命,珍惜生活。
05作业
课文除了对原著掐头去尾之外,还删减了原著中对菲利普夫妇生活细节的描写,同学们可以认真细读删除部分(菲利普夫妇生活细节的描写)在原著中的作用,同时思考生活细节的描写表达着怎样的情感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