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表里的生物》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16《表里的生物》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91.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1-05 11:52: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6《表里的生物》教案
教材分析
《表里的生物》一文是冯至的一篇回忆儿童生活的散文,叙述了作者小时候一段幼稚可笑的经历。他认为“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听到父亲的怀表发出清脆的声音,就认为里面也是一定有一个小生物。这使他充满了好奇,可是父亲不许他动,这又使他的心很痛苦。一次父亲打开表盖让他看,并说这摆来摆去的小东西是蝎子尾巴,他信以为真,见人就说父亲有一个小蝎子在表里。文章叙述质朴,没有运用太多的写作技巧,而是抓住典型的心理、行为和感受,如实写来,就像与人倾心交谈自己童年的一件难忘的趣事,自然真切有味。所以教师授课时尽量营造这种亲切的氛围,让学生津津有味地学,兴致勃勃地说。
学情分析
学生们现在已经六年级下学期了,通过五年半的学习,他们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达,善于交流,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语言概括能力和质疑解疑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我主要是引导学生读中感悟,主动学习,去更好的感受《表里的生物》种人物的形象特点。
【教学内容】统编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五单第 16课
【教学目标】
1. 会写“脆、拦”等字,认读会写“机器、钟楼”等词语。
2. 默读课文,研读“我”探究的过程,能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能结合课文中的相关语句,说出“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4.辩证看待“我”的探究,感受探究的“发现之美”。
【教学重难点】
1.默读课文,研读“我”探究的过程,能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能结合课文中的相关语句,说出“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3.辩证看待“我”的探究,感受探究的“发现之美”。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单元主题回响:“科学发现的机遇,总是等着好奇而又爱思考的人。”
2.预习反馈,指导自主学习方法,重点字书写指导,温习词语,引出文本内容。
xiē bō guō máng diào
蝎子 钵子 蝈蝈 机器 钟楼 街心 盲人 单调
è bù xī shuài zhē
齿轮 玻璃 唯恐 丑恶 恐怖 证实 蟋 蟀 清脆 蛰
右半部分的“危”字,最后两笔是横折钩和竖弯钩。
预习反馈
师:“我”证实表里的生物是什么?
预设:一个小蝎子
“我”怎么发现表里有一个小蝎子的?
最后“我”为什么不说那句话了?
二、梳理情节,概括主要内容
学习任务一:抓时间线索,理探究过程“我”怎么发现表里有一个小蝎子的?
圈:默读课文,圈出“我”探究过程中的时间词。
思:借助时间线,理清“我”探究的过程。
写:概括主要情节,填进表格中。
说:根据时间线,说一说“我”的探究过程。
1.借助时间线,发现“我”的探究经历了提出猜想——进行探索——得出结论的全过程。
2.借助这张图,用自己的话来说说文中“我”的探究过程,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三、探究过程,评价人物学习
任务二:合作品读,感悟“我”之品质自由读课文,根据“我”的探究过程,思考:“我”是怎样的一个孩子?
(1)圈画描写“我”探究过程的语句,感受我是怎样的一个孩子?批注思考和感受。
(2)组内交流,轮流表达和倾听各自的想法,准备汇报。
(3)汇报交流
温馨提示:交流时,请先说从第几自然段看出“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再读一读能印证你观点的语句,抓住关键词句陈述你的理由。请按照这样的要求规范表达
a.交流讨论,借助具体事例评析“我”的探究过程。
b.提炼要点,辩证看待“我”的探究过程,发现“我”的探究既有可取之处,也存在局限。
c.比较“我”的“见人就说”和“不说了”,明晰探究的过程与结果之间的分野。
四、心声论道,探讨“意义”
后来小小时候时 x候小时候
知人论世
冯至(1905-1993),作家、诗人、翻译家。1927年,第一部诗集《昨日之歌》问世,奠定了他在中国新诗史上的地位。他曾被鲁迅誉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他一生创作了《山水》《伍子胥》等10多部文学作品,曾多次当选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他也是研究杜甫的专家,撰写的《杜甫传》在详尽查阅资料的基础上,对杜甫的生平和作品作了清晰的论述,毛泽东曾说他写《杜甫传》是“为中国人民做了一件好事”。他还是中国现代著名的翻译家,翻译了许多知名的德国文学作品,荣获“歌德奖章”“格林兄弟文学奖”等。
1.情境导入:没有获得正确结论的探究到底有意义吗?
2.师生共议,体会探究的“发现之美”
五、课堂总结
1.提炼“科学精神”:真理的发现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永远要伴随着大胆猜想和小心求证循环进行。任何研究,都会随着研究者的经验越来越丰富,随着掌握到的证据线索越来越多,真理才会层层展开,步步完善。
2.肯定“思辨能力”:比起一次性的成功,能够发现这些探究过程中的可贵品质,是很重要的一件事。而像刚刚那样有理有据地分析、思考、表达,也很具有科学精神。
3.结合冯至日后的成就,感受“发现之美”。
六、作业布置
课下阅读冯至的其他作品,并分享给家人朋友听。
课后反思
在教学本课伊始,我注意引导学生回扣单元主题“科学发现的机遇,总是等着好奇而又爱思考的人”,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初读环节,我引导学生抓住表示时间的词语进行梳理,进而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完成第一个学习任务。接下来我引导学生回扣人文主题,说说文中的“我”探究了什么问题,是怎样探究的,为第二个学习任务“品悟人物品质”做好铺垫。在学生初步了解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之后,引导学生关注文中出现的两个人物——“我”和爸爸。引导学生聚焦心理活动和对话描写进行小组合作探究,体会人物当时的情感,从而品悟“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随着小组的汇报交流,相机进行朗读指导以及阅读理解的指导,引导学生们在读中品悟。这样的任务型教学模式,学生们易于接受,也乐于接受,他们在老师的引导下,有的放矢,主动去探究完成,印象深刻,收获颇多,真正体现了以生为本,教师为辅的教学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