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历史学业水平考试专题练--优化集训3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历史学业水平考试专题练--优化集训3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11.8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1-06 07:52: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历史学业水平考试专题练
优化集训3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基础巩固
1.(2023浙江学考模拟)北宋中期有人指出:“天下之所以困,本于兵”“天下六分之物,五分养兵”。这反映了(  )
A.北宋时期经济极度匮乏
B.北宋时期军队强大
C.北宋时期军队腐败
D.北宋时期募兵政策是朝廷负担的主要来源
2.(2023浙江名校联盟高一下期中)新疆地区的管理与开发是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重要内容。下列机构与新疆相关的是(  )
①西域都护府 ②北庭都元帅府 ③宣政院 ④宣慰司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3.(2023浙江嘉兴八校联考高一期中)金朝猛安谋克制规定,以三百户为一谋克,十谋克为一猛安。凡猛安谋克户,平时从事“畋渔射猎”等生产活动,战时自带器甲,以猛安谋克为单位,编成军队,应征出战。据此可知,这一制度(  )
A.具有兵民合一的特色
B.沿袭了唐宋政治制度
C.有利于金朝统一全国
D.不利于金朝的发展
4.(2023浙江湖州高一下期末) 随着商业发展,宋朝朝廷允许商贾中的“奇才异行”者应举,当时还时常发生榜下择婿,富商及高官争相择新科进士为婿,新科进士也愿意成为商人女婿。这反映当时(  )
A.“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B.“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
C.“天下六分之物,五分养兵”
D.“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
5.(2023浙江杭州八县区高二下期末)朱熹提出“一理之实,而万物分之以为体……如月在天,只一而已;及散在江湖,则随处而见”。这旨在说明“理”是 (  )
A.世界万物的本源 B.探究万物的途径
C.儒家思想的核心 D.修养至圣的境界
6.(2023浙江学考模拟)中国古代有一农书兼论南北,是我国第一部在全国范围内对整个农业做系统研究的农业专著。全书分为农桑通诀、百谷谱、农器图谱三大部分。其中农器图谱20集,占全书80%的篇幅,几乎包括了传统的所有农具。这一“农书”成书于(  )
A.汉朝 B.北魏
C.元朝 D.明朝
能力提升
7.(2022浙江绍兴上虞高一学考模拟)有学者指出某一朝代“有县令,有郡守,有转运使,以大系小,丝牵绳联,总合于上。虽其地在万里外,方数千里,拥兵百万,而天子一呼于殿陛间,三尺竖子驰传捧诏,召而归之京师,则解印趋走,惟恐不及”。这表明该朝代 (  )
A.中央决策和行政体系日臻完备
B.地方行政效率不断提高
C.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
D.中央集权得以强化
8.(2023浙江湖州三贤联盟高一期中) 时人评论王安石变法:“今介甫为政,尽变更祖宗旧法……”“二三年间,开阖动摇,举天地之内,无一民一物得安其所者……今数十百事,交举并作,欲以岁月变化天下。”下列选项符合时人评论的有(  )
①冲击了因循保守的政治风气 ②涉及范围广,推行速度过快 ③加剧了统治集团内部的分裂 ④利于富国但加重了人民负担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9.(2023浙江宁波九校联考高一下期末)宋金战争频繁,宋高宗与大臣商议行在之所,引发大臣争议。吕颐浩提议都临安,“金人以骑兵取胜……今若车驾乘海舟以避敌,既登海舟之后,敌骑必不能袭我”。还有人提议都建康,“莫若权宜且于建康驻跸,控引二浙,襟带江湖,运漕贮谷,无不便利”。依据材料宋高宗最终选定以临安为都城,可能是(  )
A.临安位于运河枢纽,交通便利
B.临安有长江天险,易守难攻
C.临安赋税充足,利于后期收复中原
D.临安近海洋,战略回旋空间较大
10.(2023浙江强基联盟高一下统测)有史书记载,“……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因俗而治,得其宜矣”。史书反映的这一民族(  )
A.皇帝和宫廷依然保持草原的习俗
B.贵族纷纷与汉族高门士族通婚
C.所建立的政权与南宋长期对峙
D.都城上京是国家唯一行政中心
11.(2023浙江绍兴高一上期末)《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上(指宋神宗)谓辅臣曰:“盖北有强敌,西有黠羌,朝廷汲汲枝梧不暇。然二敌之势所以难制者,有城国,有行国。自古外裔能行而已,今兼中国之所有,比之汉、唐尤强盛也。”宋神宗认为难制“二敌”是由于(  )
A.辽与西夏呈联合之势
B.辽与西夏兼具民族旧制和汉制
C.金与西夏比汉唐强盛
D.金与西夏实行“猛安谋克制”
12.(2023浙江衢州高一上期末)下面是元朝行省官员的族属简表,下列对此表解读正确的是(  )
项目 职务 总人数 蒙古人 色目人 汉人 南人
长官 丞相 69 38 26 2 3
平章政事 200 83 82 28 7
副手 右丞左丞 163 45 59 52 7
参知政事 192 26 49 86 31
A.汉族官员占绝对优势地位
B.元朝中央官制承袭宋朝
C.元朝废除了民族歧视政策
D.君主专制制度不断完善
13.(2023浙江温州高一上期末)“元朝自混一以来,大抵皆内北国而外中国,内北人而外南人,以至深闭固拒,曲为防护,自以为得亲疏之道。是以王泽之施,少及于南;渗漉之恩,悉归于北!”材料反映了元朝的民族政策(  )
A.缓和民族矛盾
B.体现“因俗而治”
C.维护国家统一
D.带有狭隘民族观念
14.(2023浙江宁波北仑中学高一下期中)两宋时期,江南等地区大量种植粟、麦、豆等作物,江北广种水稻,棉花的种植也由福建、广东推广到长江流域。这种现象说明(  )
A.南稻北粟格局开始打破
B.经济重心出现北移趋势
C.南方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D.南北农业经济交流加强
15.(2023浙江温州高一上期末)下图所示分别是北宋的大观通宝、辽朝的重熙通宝和金朝的大定通宝,从中可知(  )
A.各民族之间的联系与交往更趋紧密
B.北宋铜钱成为榷场交易的主要支付手段
C.通宝是辽宋金政权使用的唯一流通货币
D.商品流通规模的扩大促使钱币铸造量提高
16.(2023浙江衢州高一上期末)历史上的中央与地方关系就像钟摆一样,一时摆向这边,一时摆向那边。如何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历代统治者必须面对的重大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为了削弱地方势力,赵匡胤便把所有的地方军队编为中央军队——禁军。派人做一些木人发给各地方作标准,凡是体格符合标准的壮丁,都编入禁军。地方剩下的……编为厢军,他们只能修桥补路,要造反也造不起来。此外,地方自唐以来,一个大州管几个小州,叫支郡。宋代取消支郡,一个州就只能管一个州。把州郡的财政也收归中央,又规定以文人知州郡,这样,即使一个大州也不能和中央抗衡,地方就不可能形成“尾大不掉”的局面。
——摘编自唐长孺等《中国古代史讲座(下)》
材料二 元朝在完成全国统一以后,在全国范围内逐渐固定为辽阳、陕西等十行省,成为地方的最高统治机关。行省于地方事务,无所不统,与宋地方长官行政、军事、财政三权分掌的体制相比,元的行省拥有的权力要大得多,但仍是“遵成宪以治所属,决大狱,质疑事,皆中书报可而后行”。行省制度的设置,是由当时疆土辽阔、交通不便,以及蒙古作为一个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内地原来深刻的矛盾没有缓和,而民族矛盾又很尖锐的形势需要所决定的。行省制度一直为后世所沿用,其区划也基本上从元代开始确立。
——摘编自周良霄等《中国断代史系列·元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初为削弱地方势力而采取的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措施产生的消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元代行省的主要特征。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行省制度创立的意义。
17.(2023浙江衢州高一下期末)从源头看,人类文明有游牧文明、农耕文明、商业文明,随着工业革命又产生了工业文明。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耶律阿保机为其王朝的统治建立了范式。他宣布长子倍为继承人,仿照中国汉人传统的方式建造了上京。尽管他和他的契丹贵族一直在其领土上保持着游牧的习惯……耶律德光在位时期,辽国向南方的扩张要求重组其政治架构,行政体制按照双轨运行。这一中国历史上首开先河的政治模式,尊重了多民族社会的特性与需求。
——摘编自《哈佛中国史》
材料二 在农业和手工业生产发展的基础上,宋代城市经济也有了显著的发展。城市人口增加了,前代坊市的格局被打破了,到处可以设店、肆和作坊,商业活动场所扩大了。东晋南朝以来的草市或墟市在各地普遍发展,其中有一些形成繁荣的小镇市。大小城市、镇市和草市,织成了地方商业之网,与广阔的农村有了较为密切的联系,在生产最发达的两浙地区更加如此,可以说区域性市场在宋代明显地发展起来了。由于商业交换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产品卷入了市场。
——摘编自漆侠《中国经济通史·宋代经济卷(上)》
材料三
名称 创办时间 创办地点 创办人
江南机器制造总局 1865年 上海 李鸿章
福州船政局 1866年 福州 左宗棠
轮船招商局 1872年 上海 李鸿章
北洋水师 1888年 威海 李鸿章
京师同文馆 1862年 北京 奕?
威海水师学堂 1890年 威海 丁汝昌
(1)根据材料一,概括耶律阿保机建立“统治范式”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辽“重组其政治架构”的主要举措。
(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代城市经济显著发展的主要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主要原因。
(3)根据材料三,概括洋务新政的主要举措。结合所学知识,从现代化的视角简要评价洋务新政。
优化集训3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1.D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北宋实行募兵制,导致政府财政收入大部分用来养兵,给国家财政带来巨大的危机,故D项正确。
2.C 解析 西域都护府是西汉在新疆地区设置的机构,北庭都元帅府是元朝在新疆设置的机构,元朝时在全国范围内普遍设立宣慰司,①②④正确,宣政院负责掌管全国佛教事宜并统辖吐蕃(今西藏)地区的军政事务,③错误,故C项正确。
3.A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这体现了猛安谋克制度具有兵民合一的特色,故A项正确;B、C两项与史实不符,排除;这一制度加速了女真族的封建化进程,有利于金朝的发展,排除D项。
4.D 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故D项正确;“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体现了重视门第,排除A项;B项体现两税法的特点,排除;C项体现了宋朝募兵制的后果,排除。
5.A 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朱熹认为理是万物的本源,故A项正确;格物致知是探究万物的途径,排除B项;儒家思想的核心、修养至圣的境界的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C、D两项。
6.C 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著作是元朝王祯所著《农书》,故C项正确。
7.D 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时期,在地方设置了转运使,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北宋统治者采取一系列措施将地方的行政、财政、军事权力收归中央,强化了中央集权,故D项正确。
8.A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王安石变法冲击了北宋建立以来因循保守的政治风气,并且涉及范围广,推行速度过快,①②正确,③④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A项正确。
9.D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南宋定都之时,考虑金人南下,以骑兵为主,临安靠海,骑兵不能展开,且有较大战略回旋空间,故D项正确。
10.A 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民族是契丹族,而由其建立的辽朝的职官设置分为南北面官,皇帝和宫廷还依然保留草原的习俗,故A项正确。
11.B 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辽与西夏在效仿汉制的同时,又保留了本民族制度,导致难制“二敌”,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辽与西夏呈联合之势,排除A项;材料中的“二敌”是指辽与西夏,而非金,故排除C、D两项。
12.B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元朝行省官员职务设有丞相、平章政事、右丞左丞、参知政事,几乎与宋朝中央官制相同,说明元朝中央官制承袭宋朝,故B项正确;A项与材料不符,故排除;元朝实行“四等人制”,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君主专制制度不断完善的信息,排除D项。
13.D 解析 根据材料可以体现出元朝的民族政策带有狭隘民族观念,故D项正确;这一民族政策不利于缓和民族矛盾,不利于维护国家统一,排除A、C两项;材料无法体现“因俗而治”,排除B项。
14.D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南北农作物种植相互交流,说明南北农业经济交流加强,故D项正确;A项“开始打破”说法绝对,排除;B项与史实不符,故排除;材料没有提及生态破坏信息,排除C项。
15.A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北宋、辽朝和金朝都在使用通宝作为本国货币,可以说明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和交融更加频繁和紧密,故A项正确;B、C、D三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排除。
16.参考答案 (1)措施: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取消支郡;设诸路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派文官出任地方各州的长官知州。
消极影响:影响了行政效率;助长了因循保守的政治风气;造成了严重的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
(2)主要特征:军政大权集中;受中央的严格约束。
意义:提高了行政效率;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促进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我国省制的开端。
17.参考答案 (1)特点:既保留游牧民族的习惯,也学习汉族制度,形成双轨运行的行政体制。
举措:宣布长子为继承人;建造上京;实行南、北面官制。
(2)表现:城市人口增加;坊市格局被打破;草市普遍发展,有些形成小市镇;区域性市场发展;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原因:宋代农业和手工业发展,商品经济繁荣;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放松;海外贸易繁荣。
(3)举措: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开办近代民用企业,创办培养翻译和军事人才的学校;建成以北洋舰队为代表的新式海军。
评价:洋务新政引进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机器生产技术,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但只是引进资本主义国家新的军事和生产技术,是在封建制度的基础上修修补补,不能使中国走向富强。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