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历史学业水平考试专题练--优化集训1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历史学业水平考试专题练--优化集训1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91.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1-06 07:57: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历史学业水平考试专题练
优化集训1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基础巩固
1.“小康社会”是由邓小平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战略构想。从中共十二大报告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析正式提出小康目标,到中共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再到中共十八大报告提出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反映了(  )
A.中国逐步与世界接轨的过程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命力强大
C.中国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升
D.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过程
2.习近平总书记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手段之一,且将其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使生态文明建设在社会主义建设各项任务中的地位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由此可见,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提出(  )
A.旨在加快将中国建成发达的工业国
B.推动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C.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D.在实践上和理论上均具有独创性
3.中共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针对这一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党和国家(  )
A.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B.提出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C.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
D.对“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作出全面部署
4.2016年国务院印发的《“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中指出:“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坚持精准帮扶与区域整体开发有机结合,以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为重点……加快破解贫困地区区域发展瓶颈制约,不断增强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这体现了“四个全面”中的(  )
A.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B.全面深化改革
C.全面依法治国
D.全面从严治党
5.(2023浙江绍兴柯桥高一下期末)在100多年前成稿的《建国方略》中,孙中山先生绘就了近代中国谋求现代化的第一份蓝图。百年中国,从一穷二白发展成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从落后的农业国发展为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正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实践。以下属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取得的巨大成就的是(  )
①“两弹一星”试验成功 ②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 ③综合国力不断提升 ④外交全方位布局展开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能力提升
6.(2023浙江台州模拟)2022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习近平在会上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下列选项属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重大成果的有(  )
①邓小平理论 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③科学发展观 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7.2023年3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四次集体学习时发表讲话称:“党的二十大以来在阐述党的二十大精神过程中又提出了一些新观点,特别是提出并系统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这个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一步丰富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说明(  )
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丰富完善了世界社会主义理论和建设
B.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可以供世界各国照搬经验
C.中国为发展中国家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找到了正确途径
D.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中国梦提供了物质基础
8.2021年11月,《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提出,必须“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这一要求主要是基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
A.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B.面对的是人民生活达到总体小康后的新形势
C.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D.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思想理论成果
9.下表反映了1978—2018年社会流行语的演变情况,这一演变历程反映了(  )
时间 媒介 社会流行语
1978—1993年 官方媒体占据主导地位 万元户、“一国两制”、女排精神、包产到户
1994—1998年 媒体市场化发展 炒股、抗洪精神、下岗再就业、“一国两制”
1999—2018年 各种自媒体涌现 反腐、电商、工匠精神、女排精神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B.改革开放进程中的坚守与创新
C.大众传媒主导社会经济的发展
D.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
10.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绿色发展关键要有平台、技术、手段。”企业作为绿色技术创新应用的微观主体,相关主管部门需要丰富物质与精神激励方式,调动企业的绿色技术创新热情、提高创新质量。这表明我国(  )
A.重视技术的生态建设作用
B.注重加强经济的宏观调控
C.积极践行“科教兴国”战略
D.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显现
1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型成就展中写道:“1999年12月,中国发放第一张社会保障卡。全国逐步推行社会保障卡制度,人民群众从此可以享受到更加便捷高效安全的社会保障服务。截至2018年底, 社会保障持卡人数达到12.27亿人。”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完善的条件有(  )
①综合国力提升 ②信息技术推广 ③法制建设进步 ④城乡差别消失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2.中共十九大报告强调,赋予自由贸易试验区更大的改革自主权,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创新对外投资方式,促进国际产能合作,形成面向全球的贸易、投融资、生产、服务网络。据此可知,这一报告(  )
A.体现出中国作为大国的责任与担当
B.表明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向纵深方向发展
C.意在加强中国与发达国家间的团结
D.旨在加快培育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13.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指出:“我们呼吁,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这反映了(  )
A.中国积极发展以联合国为中心多边外交
B.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世界大国的共同愿望
C.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并承担大国责任
D.中国的合作方案赢得国际社会普遍认可
14.下面为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部分主场外交活动坐标轴。据此可知,中国(  )
A.拓宽与发达国家的合作领域
B.深化同周边国家的友好关系
C.加强与亚非国家的团结合作
D.践行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路
15.(2023浙江衢州高一下期末)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历史发展过程,是不可逆转的历史大势,为世界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5世纪中后期—18世纪中期日益扩大的世界市场
材料二 清朝解除海禁后,实行开海贸易,英国在广州设商馆以后,中英贸易迅速发展,贸易额远远超过葡萄牙、荷兰、法国。乾隆年间,清廷决定关闭闽、江、浙三处海关,仅留广州一口通商。英国商人很不满意,公然违抗清朝的法令。“洪仁辉事件”后,清廷颁布《防范外夷规条》,限制进出口货物,对外商的活动作出很多的限制。这些限制与英国的扩张政策和对华贸易产生矛盾,英国多次派使臣来华交涉,希望打开中国的大门,但都被清政府予以拒绝。
——摘编自李治亭主编《中国断代史系列·清史》
材料三 20年来,中国经济总量从世界第六位上升到第二位,货物贸易从世界第六位上升到第一位,服务贸易从世界第十一位上升到第二位,利用外资稳居发展中国家首位,对外直接投资从世界第二十六位上升到第一位。这20年,是中国深化改革、全面开放的20年,是中国把握机遇、迎接挑战的20年,是中国主动担责、造福世界的20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中国不断扩大开放,激活了中国发展的澎湃春潮,也激活了世界经济的一池春水。
——习近平在第四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
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
(1)根据材料一,指出①②③④中由西班牙开辟的两条贸易路线(写出序号即可),结合所学,分析贸易路线①对中国经济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清政府贸易政策的变化。结合所学,指出英国最终打开中国大门的标志性事件。
(3)根据材料三,概括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产生的影响。结合所学,列举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在经济领域“主动担责、造福世界”的典型事例。
优化集训1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1.B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其主旨为小康社会从提出到建成的历史进程,说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强大的生命力,B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及中国与世界接轨的过程,排除A项;根据材料无法判断中国国际影响力是否不断提升,排除C项;材料没有提及各历史发展阶段中国社会主要矛盾问题,排除D项。
2.C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与中国梦的宏伟蓝图以及“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关系密切,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背景下进一步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C项正确。
3.D 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中共十九大确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目标,对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战略安排,D项正确。
4.A 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A项正确。
5.B 解析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1956—1978年),我国取得了“两弹一星”试验的成功,与题干时间不符,①错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国际影响力在不断扩大,我国的综合国力得到不断提升,外交全方位布局展开,②③④正确,B项正确。
6.D 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属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的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①②③④正确,D项正确。
7.A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丰富完善了世界社会主义理论和建设,A项正确;各国国情不同,应根据自身实际选择符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排除B项;发展中国家不等同于社会主义国家,排除C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属于思想理论范畴,并不能直接提供物质基础,排除D项。
8.D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思想理论成果,D项正确。
9.B 解析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在改革开放进程中,中国人民坚守艰苦创业的精神,不断创新,反映出改革开放进程中的坚守与创新,B项正确。
10.A 解析 材料强调企业是绿色技术创新应用的主体,主管部门要采取丰富的激励方式来调动企业绿色创新,这表明我国重视技术的生态建设作用,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强调要加强经济的宏观调控,排除B项;“科教兴国”战略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材料没有突出市场主体地位,排除D项。
11.A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完善主要得益于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信息技术的推广和法制建设的进步,故A项正确。
12.D 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在对外开放继续深化的基础上,赋予自由贸易区更大的改革自主权,以及创新对外投资方式,以适应全球化的浪潮,使得中国在国际经济合作领域和世界贸易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D项正确;“大国的责任与担当”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材料中未涉及经济区域集团化,排除B项;材料主旨是中国加强在对外贸易领域的合作与竞争优势,不单单是加强与发达国家间的团结,排除C项。
13.C 解析 根据材料,中国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现了中国承担大国责任,故C项正确;材料强调中国的大国担当,并未涉及多边外交,排除A项;B、D两项材料未体现,排除。
14.D 解析 根据材料,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积极推动全方位外交,承办了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一次峰会、“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以及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等外交活动,体现出当代中国践行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战略思想,故D项正确。
15.参考答案 (1)路线:①③。
影响:美洲高产作物传入中国,促进了中国农业的发展;大量白银流入中国,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如儒家思想等。
(2)变化:清政府从实行海禁政策到实行开海贸易,再到只允许开放广州一口通商。
事件:鸦片战争。
(3)影响:有利于扩大进出口,优化贸易结构,提高利用外资水平;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健全与发展,激发了市场和社会活力;推进了开放型经济水平的提高。
事例:提出“一带一路”倡议。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