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历史模拟卷1(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历史模拟卷1(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51.9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1-06 08:03: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历史模拟卷(一)
一、选择题Ⅰ(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目要求,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春秋战国时期政治思想发生剧烈变化,当时一种思想流派“对于一切新旧之制度均感厌恶,而偏重个人之自足与自适”。此流派是(  )
A.儒家        B.法家
C.道家 D.墨家
2.有学者认为:“汉武帝的主要贡献在于,把秦始皇创建、汉高祖重建的中央集权体制进一步强化、完善,建立起空前强大的统一的中央集权大帝国。”下列能论证这一论点的是(  )
①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②轻徭薄赋,与民休息 ③刺史班宣,周行郡国 ④盐铁官营,均输平准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3.“每州各取大历中一年科率钱谷最多者,便为两税定额。”“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为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使与居者均……其租庸调、杂徭悉省。”史书上这些记载说明唐朝两税法与以往的赋税制度相比(  )
①扩大了收税对象 ②改变了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
③出现了以庸代役 ④减轻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4.宋代流行“榜下捉婿”,以将女儿嫁给中进士者为荣,社会上也争相比较家族内有多少男子考中科举。对此现象解读正确的是(  )
A.宋代士人地位提高 B.理学受到官方尊崇
C.宋代开创科举制度 D.门第观念十分流行
5.近代中国某不平等条约中有“洋药(鸦片)准许进口贸易,每百斤纳进口税银30两”条款。关于此条约的影响,表述正确的是(  )
A.中国开始丧失关税自主
B.鸦片贸易实现了合法化
C.日本可以在华设厂制造
D.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6.1912年3月11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宋教仁说:“改总统制为内阁制,则总统政治上之权力至微,虽有野心者,亦不得不就范。”这说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
A.是近代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
B.旨在维护民主共和的革命成果
C.体现出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与妥协性
D.标志着资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
7.毛泽东曾在一次会议上指出:“我们的会议是一个全国人民大团结的会议”“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这次会议(  )
A.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纲领
B.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C.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明确了国内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
8.中古时期的欧洲,国王把土地封赐给公爵或伯爵,成为其领主;公爵、伯爵作为大封建主,将其中一部分土地分封给男爵或子爵,成为这层关系中的领主;男爵或子爵又可划出一部分土地分给骑士阶层,骑士阶层则成为其附庸。这体现的制度是(  )
A.城市自治制 B.封君封臣制
C.庄园制 D.农奴制
9.16世纪初,欧洲市场尚处于较为稳定的状态,然而经过一个世纪的发展,西班牙、法国、英国、荷兰等主要欧洲国家物价均出现大幅度上涨。这一现象产生的影响是 (  )
A.促使全球航路的开辟
B.导致欧洲黄金数量增加
C.世界日益连为一个整体
D.加速了西欧的社会转型
10.“蝴蝶在南半球扇动翅膀,会在北半球造成龙卷风”。有史学家认为历史上最著名的蝴蝶效应便是“一颗子弹造成的世界大战”。以下解读正确的是(  )
A.塞尔维亚青年射出的这颗子弹导致国际局势迅速恶化
B.这颗子弹的发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的根本原因
C.大战前形成了法西斯轴心国和反法西斯同盟国的对抗
D.欧洲在这场战争中遭受致命打击并失去了世界优势地位
11.当俄国工农大众迫切需要解决土地、面包、和平和自由时,临时政府的执政虽然使得俄国社会有了充分的政治自由,但对于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前三件事却解决得不好。这促使俄国(  )
A.颁布了《和平法令》
B.被迫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C.革命性质产生转变
D.爆发二月革命
12.20世纪以来,电子计算机的发展十分引人注目。2016年,计算机顶级人工围棋程序“阿尔法狗”(AlphaGo)击败了世界围棋顶尖棋手。2021年12月,浙产超导量子芯片“天目1号”“莫干1号”首发,它们可应用于经典计算机可能解决不了的前沿问题。由此可知 (  )
A.人类的智力水平已不如电子计算机
B.计算机程序发展已对人类构成威胁
C.电子计算机推进了人类信息文明发展
D.计算机系统可以代替人类各种智力活动
二、选择题Ⅱ(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目要求,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3.下表反映了我国新石器时代部分文化遗存及地域分布情况。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文化遗存(  )
特色文物 铜镜 彩陶盆 蛋壳黑陶杯 玉龙 玉琮
分布 黄河上游 黄河中游 黄河中下游 辽河上游 长江下游
A.分布高度集中
B.呈现多元起源
C.体现华夷有别
D.神话色彩浓郁
14.王守仁提倡的“致良知”,强调“内外合一”“知行合一”。他强调人们可以从自己的内心认识天理。据此可知,“致良知”学说(  )
A.推动了理学价值追求的深化
B.吸取天人观以变革理学体系
C.突破传统儒学价值追求桎梏
D.实现了理学求理路径的转型
15.近代某文献记载:“前因民军起事,各省相应,九夏沸腾,生灵涂炭……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以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据此判断,该文献是(  )
A.《民报》发刊词 
B.《钦定宪法大纲》
C.《清帝逊位诏书》
D.《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6.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指出:“五四运动,孕育了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主要内容的伟大五四精神,其核心是爱国主义精神。”下列选项中,关于“五四运动”的说法正确的有(  )
①其核心是爱国主义精神 ②口号是“还我青岛”“打倒列强,除军阀” ③冲击旧礼教、旧道德、旧思想、旧文化,推动社会进步 ④标志着工人阶级以独立力量登上政治舞台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7.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英国首相丘吉尔评论中国战场的一次会战说:“诸君如忆及日军之活跃,即知中国抵抗敌人至五年之久,并予敌人以打击,为如何不可思议之事。”这场会战是(  )
A.淞沪会战
B.徐州会战
C.武汉会战
D.长沙会战
18.1946年冬,由于美国在北平的驻军军纪败坏,爆发了“抗议美军暴行”运动,一个以反对美蒋为中心的、声势浩大的爱国民主运动迅速发展为配合人民解放军作战的第二条战线。下列口号符合这一运动特征的是(  )
A.“打倒列强,除军阀”
B.“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C.“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D.“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
19.1987年台湾民众发起返乡运动,他们印发了30万份《我们已沉默了四十年》的传单,传单写道:“难道我们没有父母 而我们的父母是生是死不得而知。我们只要求:‘生’,则让我们回去奉上一杯茶;‘死’,则让我们回去献上一炷香。”这反映了(  )
A.香港和澳门的回归产生了重大影响
B.台湾民众要求打破两岸隔绝的状态
C.“九二共识”引起了台湾民众的共鸣
D.“一国两制”成为两岸人民的共同追求
20.在查士丁尼统治期间,因他的文治和武功使拜占庭帝国进入了“黄金时代”,但对欧洲乃至世界带来了深远影响的是他的文治。这里的“文治”主要是指(  )
A.推行以文治国方针和控制亚欧商路发展工商业
B.形成公民直接参与国家管理的民主政治
C.在位期间使罗马法成为系统、完备的法律体系
D.创立伊斯兰教并建立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大帝国
21.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宗教改革’一词像‘文艺复兴’一词一样容易使人产生误解……表面上看,宗教改革可以解释为对教会某些弊病做出的反应……这些弊病很容易激怒人们,但它们只是新教徒进行宗教改革的借口,而不是根源。”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宗教改革实质是资产阶级宗教文化运动,反映新兴资产阶级的诉求
B.宗教改革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建立新教,从天主教分裂出来,不承认罗马教皇的权威
C.宗教改革是通过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来揭示教会的贪腐
D.宗教改革运动发生的根本原因是天主教会阻碍资本主义的发展
22.时空观念是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法。对下图中四个国家近代政治的发展进程,叙述正确的是(  )
A.①君主立宪制的确立促进国家统一
B.②议会产生国家实际最高行政首脑
C.③通过了第一部资产阶级成文宪法
D.④通过民主改革赢得了国家的独立
23.1811年,一封署名为内德·卢德将军的恐吓信被发到诺丁汉的雇主那里,要求雇主停止削减工人工资与使用非学徒工。不久,数量不等的工人开始有组织地在晚上进入工厂里砸毁雇主的机器。在三周以内,两百多台织机被捣毁。1812年,毁机活动蔓延到其他地区。这些抗议的工人被称为“卢德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当时英国爆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
B.其斗争的目的是维护工人的政治权利
C.是工业化早期贫富分化严重的结果
D.表明工人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24.金砖国家治国理政研讨会于2021年11月2—3日在北京举办,会议回顾了金砖国家推动落实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体系的投票权和份额改革,还深入参与国际贸易、投资、气候变化、税收、金融监管等领域的国际标准和准则的制定。材料意在说明金砖国家 (  )
A.阻碍了经济全球化趋势
B.已成为多极化世界的重要成员
C.承认世界文化的多元化
D.积极推动全球治理体系的变革
三、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25小题18分,第26小题22分,共40分)
25.中华民族是一个我中有你、你中有我,又各具个性的多元统一体。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8分)
材料一 民族是一个具有共同生活方式的人们的共同体, 必须和“非我族类”的外人接触才发生民族认同。(华)夏作为民族名称的出现,正是夏、商、周三代以黄河中下游流域为中心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不仅具有同一性,而且高于其四周的部落集团,并不断地与其发生交往的结果,(华)夏正是与四周的夷、蛮、戎、狄的对称。
——摘自邱久荣《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
材料二 北族王朝在入主中原的过程中,他们有机会对汉文化取得相当深入的了解,同时却逐渐疏远,甚至完全断绝了与其原居地之间的联系。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北魏。……不论是出于有意还是无意,他们与文化上亲缘人群之间的联系总之是断绝了。这种断绝意味着,这些王朝不得不更多地依赖于被征服地的本土资源,也就是汉文化的资源,来维持自己的统治。在有些时候,甚至他们与汉族之间的族类界限也变得有点模糊了。
——摘编自姚大力《追寻“我们”的根源——中国历史上的民族与国家意识》
(1)根据材料一,概括“(华)夏作为民族名称”出现的原因。结合所学,指出华夏认同观念产生的时间。(9分)
(2)阅读材料二,以北魏孝文帝改革为例,说明北魏是如何“更多地依赖”“汉文化的资源”“来维持自己的统治”的,并从民族关系的角度扼要概述其历史意义。(9分)
26.两次工业革命。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2分)
材料一 英国的工业革命开始于棉纺织业中的某个生产环节的机械化。机械化的“传染性”扩张首先遍及整个英国的棉纺织领域。当几乎所有的生产环节都实现不同程度的机械化,当越来越多的机器设备需要安置的时候,旧有的农舍或者手工工场就显得太小。起初人们修理和扩充废弃不用的谷仓,到实在没有办法的时候,只得建起新的集中劳动场所,于是这里汇集了大量的工人系统地使用机器生产。
材料二 由于19世纪工业领域面临的技术课题已经相当广泛复杂,单凭娴熟的工艺已无能为力,为了实现技术上的突破,便只能求助于近代科学理论,只能让各种掌握了专门知识的科学家、工程师来充当主要角色。正因为这样,科学能够通过先进的技术直接地转化为强大的生产力,从而为工业开辟空前广阔的领域和提供空前的发展速度。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王斯德《世界通史·第二编:
工业文明的兴盛》
材料三 表1 历史学科学业质量(部分)
水平 质量描述
1 能够知道史料分为文献史料、图像史料、实物史料、口述史料等多种类型;能够从所获得的史料中提取有关的信息
2 能够认识不同类型的史料所具有的不同价值;能够在对史事进行论述的过程中,尝试运用史料作为证据论证自己的观点
——摘自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表2 一首诗歌
内容 如今我们每人所吃的面包, 都用蒸汽机和涡轮机烘烤; 也许有朝一日,面包 将由机器塞进我们嘴里。 特劳泰诺有两个教堂墓地, 一个是穷人的,一个是富人的; 即使在阴曹地府里, 穷鬼与富鬼也分成贵贱高低
出处 英国《特劳泰诺周报》(1869年)
——摘编自[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
《资本的年代:1848—1875》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写出“某个生产环节”的名称及其两项代表性发明,并指出第一次工业革命引发的生产组织与管理方式变革。(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显著特点。这些特点在哪两个国家表现得最为突出 (6分)
(3)学业质量是学生在完成课程学习后的学业成就表现。从史料的角度,沿着材料三表1的提示,谈谈你对表2诗歌的认识。(10分)
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历史模拟卷(一)
1.C 解析 材料体现了道家超越世俗人际关系,追求个人内心平静的价值取向,故C项正确;儒家主张民本思想,排除A项;法家主张以法治国,排除B项;墨家主张“兼爱”“非攻”等,排除D项。
2.D 解析 秦朝实行“以法为教”“以吏为师”政策,故①错误;汉初统治集团采取“与民休息”政策,实行轻徭薄赋,与材料时间不符,故②错误;“刺史班宣,周行郡国”是指汉武帝设立刺史,故③正确;汉武帝实行盐铁官营,推行均输平准,从经济上加强了中央集权,故④正确;因此D项正确。
3.B 解析 根据材料“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可知扩大了收税对象,①正确;根据材料“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为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可知改变了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②正确;根据材料“其租庸调、杂徭悉省”,可知减轻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④正确;两税法之前的租庸调制就有以庸代役,③错误,故B项正确。
4.A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通过科举制,士人的社会地位提高,故A项正确;材料并不能说明理学受到官方尊崇,排除B项;科举制度是在隋朝开创的,排除C项;D项与史实不符,故排除。
5.B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该不平等条约使鸦片贸易实现了合法化,故B项正确;A项与《南京条约》的签订有关,排除;C项与《马关条约》的签订有关,排除;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是在甲午中日战争后,排除D项。
6.B 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限制了总统的权力,目的是维护民主共和的革命成果,故B项正确;材料未强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资产阶级属性,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故C项错误;资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不符合史实,故 D项错误。
7.A 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次会议应该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该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纲领,即《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故A项正确。
8.B 解析 根据材料可以看出各级贵族通过分封土地形成封君封臣制,故B项正确。
9.D 解析 根据材料“经过一个世纪的发展”可知,时间是17世纪初。根据材料“西班牙、法国、英国、荷兰等主要欧洲国家物价均出现大幅度上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新航路开辟后引起的价格革命的表现,价格革命加速了西欧的社会转型,故D项正确。
10.A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材料涉及的历史事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塞尔维亚青年行刺奥匈帝国王储,史称“萨拉热窝事件”,随后此事件引发第一次世界大战,故A项正确。
11.C 解析 根据题干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虽然推翻了沙皇的专制统治,但并没有解决人民的生存问题和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从而促使俄国人民将目标指向临时政府,从资产阶级革命向无产阶级革命转变,C项正确。
12.C 解析 电子计算机的发展,推进了人类信息文明发展,故C项正确;A项表述错误,排除;计算机程序是人类制定的,B项说法夸大了计算机的作用,排除;计算机程序是人类制定的,计算机系统不能代替人类各种智力活动,排除D项。
13.B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我国新石器时期文化遗存在黄河上游、中游、中下游、辽河上游和长江下游等地均有分布,这说明这一时期的文化遗存呈现多元起源的特点,故B项正确;材料说明这一时期的文化遗存分布相对分散,排除A项;华夷有别和神话色彩浓郁在材料中均无法体现,排除C、D两项。
14.D 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王守仁主张从内心去认识理,实现了由原来实践求理到内心求理的转型,故D项正确;心学的价值追求还是“理”,没有转变,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天人观,排除B项;儒学的价值追求并没有变,排除C项。
15.C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武昌起义,各省纷纷响应,共和乃大势所趋,人心所向,1912年2月12日,清政府颁布《清帝逊位诏书》,宣告统治中国260多年的清王朝结束,故C项正确。
16.C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五四运动的核心是爱国主义精神;五四运动促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冲击旧礼教、旧道德、旧思想、旧文化,标志着工人阶级以独立力量登上政治舞台,①③④正确;“打倒列强,除军阀”是国民革命时期的任务,②错误;故C项正确。
17.D 解析 根据材料“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战场”“中国抵抗敌人至五年之久”可知,这场会战是长沙会战,故D项正确。
18.D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解放战争期间在国统区发生了反对美蒋的爱国民主运动,发展为配合人民解放军作战的第二条战线。这一运动的口号是“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故D项正确;“打倒列强,除军阀”是国民革命的口号,排除A项;“外争主权,内除国贼”是五四运动的口号,排除B项;“停止内战,一致对外”是一二·九运动的口号,排除C项。
19.B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台湾民众要求打破与大陆之间隔绝的局面,故B项正确;香港和澳门的回归是在20世纪90年代,排除A项;“九二共识”是在1992年提出的,排除C项;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20.C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查士丁尼在位期间编订《查士丁尼法典》,剔除了法律中那些矛盾和过时的内容,使罗马法成为系统、完备的法律体系,故C项正确;拜占庭帝国没有控制亚欧商路,排除A项;查士丁尼时期,公民并不可以直接参与国家管理,排除B项;穆罕默德创立了伊斯兰教并建立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大帝国,排除D项。
21.C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艺复兴是通过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来揭示教会的贪腐,而不是宗教改革,故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符合史实,不符合题意,排除。
22.B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②是英国,英国责任内阁制下,首相由议会中多数党的领袖担任,故B项正确;①是德国,德国是通过王朝战争完成国家统一,后建立了君主立宪制,排除A项;③是法国,世界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成文宪法是美国的1787年宪法,排除C项;④是意大利,意大利通过一系列战争完成国家统一,排除D项。
23.C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19世纪初,英国工人砸毁机器,反对雇主削减工资等,反映出工业化早期贫富分化严重导致阶级对立,故C项正确;A、B两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19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三大工人运动表明工人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排除D项。
24.D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反映了金砖国家推动国际交流与合作,有利于促进全球治理体系的变革,D项正确;A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多极化格局至今尚未正式形成,排除B项;题干没有体现世界文化多元化,排除C项。
25.参考答案 (1) 原因:夏商周时期以黄河中下游流域为中心的地区具有政治、经济、文化同一性 (共同的生活方式亦可);夏、商、周的政治、经济、文化水平高于四周的部落集团;夏、商、周不断地与四周的部落集团交往。
时间:春秋战国。
(2)说明:穿汉服;说汉语;改汉姓;定门第,与汉族高门士族通婚(修订律令,行班禄制,颁布均田令,行三长制,仿汉人官制,兴学校,亲祭孔子)。
历史意义: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使鲜卑族与汉族之间的族类界限变得模糊。
26.参考答案 (1)名称:纺纱。发明:珍妮纺纱机、水力纺纱机。变革:出现工厂制。
(2)特点:科学与技术相结合。国家:美国、德国。
(3)认识:表2属于文献史料,史料价值较高。表2中诗歌出自19世纪中后期的英国《特劳泰诺周报》,体现了工业革命发展下英国的社会状况,可用于研究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状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