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山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
历史卷
一、选择题(共24题,共48分 )
1.历史文献记载的黄帝“有熊国”故地郑州地区,发现了一些龙山文化城址,有大型宫殿、护城河等遗迹。山西陶寺遗址,一般也被认为属于历史文献记载的“尧都平阳”。这( )
A.说明考古发掘与文献记载互证才有价值
B.为研究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提供了证据
C.反映中华文明的起源呈现出多元一体的格局
D.表明中国很早就形成了成熟的城市规制理念
2.周朝建立之初分封了大量的诸侯国,其中大多为姬姓王室或姬姓宗族之人所有。但到了战国时期,保存下来的姬姓诸侯国所剩无几,战国七雄中只有燕国是西周分封的姬姓诸侯国。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宗法制度的衰落 B.君主集权的趋势
C.分封制度的成熟 D.世袭制度的崩溃
3.下表为商周档案保管和使用情况简表:
时间 档案主管人员情况 档案保管或利用
商朝 巫和史官负责占卜、祭祀、文字记录,同时也负责保管档案,巫史垄断神坛、把持政坛。 集中保管在宗庙地区,将龟甲与兽骨分别保管,穿扎成册或按包保管。
西周 “六卿”中,史官主管档案工作,协助周王理政,其他各官也都掌握与其职务相关的档案,其地方机关均有官员掌管丁籍档案。 图版、盟书、谱牒这三种档案都设立副本制度,正本保存到宗庙,也是贵族子弟学习的教材。
由此可见,西周( )
A.沿袭了商王朝的基本政治制度 B.依据档案确立政权合法性
C.重视对贵族子弟进行儒学教育 D.国家治理呈现理性化特点
4.战国前期,布币主要流通于中原地区,刀币主要流通于齐、燕、赵等国。战国中期以后,大部分诸侯国铸造圆形穿孔的货币,统称为圜钱。这反映了( )
A.当时货币发展的多元化 B.统一的货币已经出现
C.区域间经济联系的增强 D.货币经济占主导地位
5.《睡虎地秦简·厩苑律》中规定“假铁器,销敝不胜而毁者,为用书,受勿责”,即农民借用铁质农具,在正常使用过程中自然磨损不能使用的,做一个书面说明,交还原物,不需农民赔偿。这说明( )
A.律令儒家化特征明显
B.政府重视耕作工具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C.商鞅变法的效果显著
D.铁犁牛耕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6.陈寅恪先生认为,“盖进士之科虽创于隋代,然当日人民致身通显之途径并不必由此”。据统计,唐早期的科举入仕官员有245名,在整个唐早期的899名官员中占比仅为27.8%。由此可知,隋代至唐早期( )
A.地方割据势力潜滋暗长 B.科举制度不受帝王重视
C.选官制度改革流于形式 D.士族门阀政治影响较大
7.宋代用于幼儿教育的蒙学教材种类繁多,内容丰富。如以识字教育为主的《三字经》、《百家姓》;进行伦理道德教育的《小儿语》、《续小儿语》;专门为女童编写的《女小儿语》、《闺训千字文》等。这一现象反映了( )
A.儒家思想逐渐居于主流地位 B.宋代活字印刷行业蓬勃发展
C.儒学发展趋向社会化世俗化 D.蒙学开始服务基层社会治理
8.种植桑、枣树是唐宋以降施仁政的象征。宋太祖下诏“广植桑枣者”免税,“伐桑枣为薪者”治罪;西夏有“禁民伐桑枣为薪”的规定;金朝也规定“凡桑枣,民户以多植为勤”,即使户籍少的猛安谋克也须拿出十分之一的土地种植桑枣。上述现象说明两宋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表现在( )
A.疆域拓展 B.民户管理 C.文化认同 D.政权认同
9.北宋末年至南宋初期,以苏汉臣为代表的宫廷画师们创作了大量象征多子多福、人寿年丰的婴戏题材作品。但据学者考证,这与当时民间社会普遍流行“计产育子”等自觉控制人口数量的习俗又有所矛盾。据此可知,宋代宫廷婴戏题材画( )
A.反映出宋代经济的繁盛 B.蕴含一定的教化功能
C.表达了民众的心理需求 D.受到理学思想的影响
10.从商鞅变法到隋唐,政府重视对户口的清查和统计。然而,明清时期,政府却重视土地的清丈。这一变化反映了明清时期( )
A.赋税征收标准发生变化 B.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C.主动适应商品经济发展 D.重农抑商政策影响
11.清代“外洋”一词通常有两个含义:一个是指纳入行政管辖的海洋区域,另一个是指外国。下表是清代官方史书《清实录》中“外洋”一词统计情况。据此可知,清政府( )
时间类别 嘉庆朝(1796—1820年) 道光朝(1821—1850年) 咸丰、同治朝(1851—1874年) 光绪、宣统朝(1875—1911年)
中国管辖之“外洋” 74 141 27 8
外国同义之“外洋” 4 19 25 148
A.统治危机不断加深 B.逐渐融入国际外交体系
C.外交政策趋于稳定 D.彻底摒弃天朝上国观念
12.武昌起义之后,在新疆伊犁的革命党人冯特民、杨缵绪等人担忧沙俄乘乱入侵,动员回民响应革命,发动伊犁起义。起义后,各方“当众申明和平解决,组织汉、满、蒙、回、藏五族共进会”,杨缵绪被推为该会会长,宣布实施五族共和,出示安民。这说明辛亥革命( )
A.强化民众对新政权的归属 B.推动边疆地区民族国家认同
C.有着较为广泛的群众基础 D.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的性质
13.1940年12月,毛泽东在为中央起草的“对党内的指示”中强调:“关于土地政策,必须向党员和农民说明,目前不是实行彻底的土地革命的时期,过去土地革命时期的一套办法不能适用于现在。”中国共产党调整土地政策旨在( )
A.奠定苏维埃政权经济基础 B.满足各阶层的利益诉求
C.为工作重心转移积累经验 D.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4.下图所示为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批注版)第一条。据此可知,新中国婚姻法( )
第一条 废除包办强迫、男尊女卑、漠视子女利益的封建主义婚姻制度。实行男妇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权利平等、保护妇女和子女合法利益的新民主主义婚姻制度。 【注释】废除:就是取消。男尊女卑:就是重男轻女。漠视子女利益:就是一点都不关心孩子们的利益。 【讲解】“废除封建的婚姻制度,实行新民主主义的婚姻制度”这一条是这部婚姻法的基本制度,另一方面要坚决实行新民主主义的婚姻制度。 封建婚姻制度有三个特点: 第一个特点是包办强迫。在旧社会里,青年男妇的婚姻……
A.注重群众性的普法教育 B.坚持社会主义原则
C.彰显反封建的民主精神 D.深受苏联宪法影响
15.下表为20世纪晚期中国农业生产结构的情况表(单位:%)
项目 1978年 1985年 1990年
农业结构 种植业 79.3 69.3 64.7
牧业 15.5 22.1 25.8
林业 3.6 5.2 4.3
渔业 1.6 3.5 5.4
种植业结构 粮食作物 80.4 75.8 76.5
经济作物 9.6 15.6 14.4
这一情况的出现得益于( )
A.国际市场向中国全面开放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引导
C.农民经营自主权不断扩大 D.“科教兴国”发展战略的实施
16.1950年,周恩来总理要求在少数民族地区搞好农田水利建设,兴建轻工业工厂,帮助少数民族逐步从游牧变成定居。1999年,朱镕基总理对西部大开发作了宏观部署,全国5个自治区、27个自治州和82个自治县都列入西部大开发的范围。上述举措有利于( )
A.推进西部地区的改革开放进程 B.消除边疆与内地间的经济差距
C.保障少数民族地区的高度自治 D.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
17.下表为1949—2014年中国国家元首出访情况统计。它反映出现代中国( )
年代 次数 主要出访国家
1949—1983年 12 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亚洲民族主义国家
1984—1992年 44 亚洲、西欧、东欧、北非
1993—2014年 225 亚洲、欧洲、非洲、美洲、大洋洲
——据李俨鹏《中国国家元首出访与中国外交》整理
A.始终倡导支持并践行双边主义 B.出访次数与外交政策调整有关
C.政府外交政策取决于国际形势 D.开展全方位外交取得巨大成就
18.古代雅典的官职津贴来自于城邦的库藏,但很多情况下,雅典的库藏不足以支付这种津贴。于是政治领袖们为了保证津贴,常常凭借民众法庭之力没收私财以充公,故没收富室财产的法案时有提出。这一现象可以用来说明雅典( )
A.法律服从全体民众意愿 B.经济基础难以支撑民主政体
C.公民的参政热情并不高 D.直接民主存在非理性的漏洞
19.13世纪,以伦敦方言为基础形成的英语出现在英国官方文件中,英语开始逐渐成为英国人广泛使用的语言。16世纪,法国国王签署敕令,规定法国的法律文件必须用以巴黎方言为主形成的法语撰写,法语成为法国的官方语言。这反映出( )
A.民族认同观念的强化 B.自由平等思想的传播
C.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 D.欧洲语言的书面化
20.14世纪时,意大利的新锐作家多以“教会活动”和“教士生活”为背景进行创作。到了16世纪,莎士比亚等作家的作品越来越多地从“市民纠纷”“市场交易”等场景展开叙事。该变化说明人文主义日益( )
A.减少传统约束 B.融入市井生活 C.助推商品经济 D.推动物质追求
21.1783年,辉格党人谢尔本勋爵辞去英国首相职位,虽然该党政治家福克斯是首相热门人选,但是因为国王乔治三世厌恶他,所以他无缘出任首相。这说明当时英国( )
A.议会成为权力中心 B.贵族政治色彩浓厚
C.内阁权力逐渐提升 D.国王仍有较大影响
22.20世纪以来,随着文官集团的日益崛起与膨胀,文官逐渐“演变为运用法律和掌握政府实权的真正力量”,以至于每位总统都要思考“如何防止职业文官阉割总统的政策”。据此可知,美国( )
A.行政管理工作更加规范 B.总统立法权力遭遇侵夺
C.文官集团垄断政府权力 D.三权分立机制发展完善
23.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美元仍然是关键货币,但是不再受黄金储备的约束,美国可以不受限地向全球注入美元,并吸收外国的物资输出,从而提高了国内消费水平和对外国资产的所有权。由此可见,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 )
A.美国依然主导世界经济的发展 B.国际金本位制开始崩溃
C.美元特权地位让美国继续受益 D.美元失去国际货币地位
24.1948年,英国颁布的《国民救济法》规定,没有收入或收入较低而无力缴纳国民保险金者,可申领的救济金额要少于参与保险的国民;此后,又颁布了《国民医疗保险法》《国民保险法》等。这表明英国( )
A.政府对经济干预的减少 B.防范社会风险意识的增强
C.民主化程度的日益提高 D.重视国家救济体系的建构
二、非选择题(共3题,共52分 )
25.(22分)
材料一
国际法的起源可追潮到16、17世纪,和民族国家的兴起同时产生。1648年缔结的《威斯特伐利亚条约》,确认了国家主权、主权平等的根本原则,确立了主权国家在国际法中的核心地位。伴随着殖民扩张,国际法中所包括的思想和价值被欧洲列强带到世界的其他地方。但中国等亚非国家非但没有成为国际法体系中正常的平等一员,反而随着主权被侵害不断沦为殖民地或者半殖民地。
——摘编自周忠海《国际法史与国际法的发展》
材料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国际法体系不断经历着艰难嬗变和逐步发展。特别是冷战结束以来,国际组织、争取独立的民族、非政府组织和个人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的地位和作用不断上升。从传统的国家领土逐步扩展到外层空间、海床洋底、南北极地甚至网络空间等,新涌现出诸如国际行政法、国际旅游法、核法和极地法等数十个新分支(部门法)。《联合国宪章》等确定的不使用武力、民族自决、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等国际法原则得到普遍接受。现代国际法越来越多地体现各国的共同利益和共通价值,日益成为维护人类普遍价值和利益的法律秩序。
——摘编自盛红生《战后国际法体系演变与中国角色》等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近代国际法的主要特征。(14分)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国际法发展的新变化并分析其原因。(8分)
26.(18分)
材料一
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年)置宝源局于应天,铸“大中通宝”钱,与历代钱兼行。”洪武七年(1374年),明太祖设宝钞提举司。洪武八年(1875年),明太祖命中书省造大明宝钞,命民间通行,宝钞作为法定货币。在民间金银不能通行于交易中。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每贯宝钞只能兑换一百六十枚铜币,贬值已经超过六倍。宣德时期,政府重申并加强了对民间使用白银的禁令。正统元年(1436年),“收赋有米麦折银之令,遂减诸纳钞者,而以米银钱代替宝钞,弛银之禁。朝野率皆用银,共不者乃用钱……”
——据《明史·食货志》整理
材料二
当代学者搜集了明代洪武至成化年间徽州祁门土地买卖契约将其使用通货类别情況统计如下
时间 使用通货类别(买卖的结算方式)
宝钞(张) 银(张) 谷物(张) 绢布(张)
洪武年间(1369—1398年) 37 6 5 —
建文年间(1399—1402年) 7 11 4 —
永乐年间(1403—1424年) 84 1 14 3
宣德年间(1426—1435年) 9 1 9 21
正统年间(1436—1449年) — 35 7 12
成化年间(1465—1487年) — 90 — —
(1)依据材料一概括洪武、宣德、正统三个时期白银货币地位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简析导致白银货币地位变化的原因。(12分)
(2)对比材料一,举例说明,材料二土地买卖契约统计对研究明代白银货币地位的价值。(6分)
27.(12分)“春秋决狱”是中国古代法制史上的一个重要现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春秋决狱,又称经义决狱,即在案件审判中,碰到有关伦常而无明确法律规定,或有法律规定却与伦常有悖时,根据儒家经典《春秋》所载有关事例及其体现的道德原则作为断案的根据。
《春秋》是孔子修订的一部鲁国编年史,其经义既体现了维护“三纲”的要求,又符合国家认可的法律意识,因而得到了当时统治者的肯定和倡导,从汉武帝时起,春秋决狱就成为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断案形式。
虽然汉朝的法律承袭秦制,而其法律指导思想却与法家的重刑主义色彩背道而驰。“亲亲得相首匿”又称“亲亲相隐、亲属相容隐”,是春秋决狱中的一项基本原则,这一司法原则入律是汉律的首创,直到民国时期的法律中仍有体现。
——摘编自郭宏《论汉代春秋决狱及其影响》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汉代的“春秋决狱”进行评述。(要求,表述成文、观点明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鹤山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
历史卷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案 B A D C B D C C B A B B
题号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答案 D C C D B D A B D A C B
25.(22分)
(1)主要特征:主要由西方国家确立;内容上强调国家主权、主权平等等原则,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观念;使用范围上排斥非资本主义国家和地区,服务于西方国家的侵略扩张等。(6分)
(2)新变化:国际法主体增加;(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多边主义国际秩序)国际法的适用范围(领域和内容)扩大;以联合国宪章为核心;国际法理念和原则更加多元。(8分)
原因:殖民体系的瓦解和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发展;多极化趋势日益明显,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科学技术的发展;旧的国际法体系和理念存在问题。(8分)
26.(18分)
(1)变化:洪武年间禁止民间使用白银。宣德年间,政府加强了对民间使用白银的限制。正统年间政府放松了对使用白银的限制,白银成为纳税货币,白银开始广泛流通。(6分)
原因:宝钞的贬值,商品经济发展,税制变化,使政府逐渐放松了对白银的限制。(6分)
(2)价值:与《明史》形成互证,为研究提供更多的依据。
如:正统年间白银使用数量增多,与《明史》记载正统年间禁令放松形成互证。为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如:《明史》记载洪武和宣德年间政府禁止民间使用白银,但是契约反映民间仍存在使用白银的现象。(6分)
27.(12分)
水平三:能够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三个层次进行评述。表述成文,观点明确,逻辑清晰,史论结合,相关论述充分合理。(9—12分)
层次一:说明“春秋决狱”产生的历史背景。若从汲取秦朝实行暴政、严刑峻法导致速亡的教训;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春秋决狱创造条件;完善法律体系、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等角度进行阐释历史背景,表述合理可得3分。
层次二:说明“春秋决狱”的特点:若从以礼入法,礼法合一的法制思想;将儒家经典法典化的实际操作;注重人伦纲常的司法原则等角度阐释其法律实践的特点,表述合理可得3分。
层次三:说明“春秋决狱”产生的历史影响。若能从推动了汉代法律体系的完善,对后世封建王朝产生深远影响;强化儒家思想的独尊地位,起到一定社会教化作用;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巩固封建统治;对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等角度阐释其历史意义即可得4分;若能继续从法律解释主观化,影响法律的公正性;过分重视伦理道德的作用,影响法治精神的彰显等角度阐释其历史局限,表述合理、辩证全面可得6分。(积极方面每答出其中一个角度得2分,共4分;消极层面从任一角度作答即得2分,共6分)
水平二:能够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多个层次进行评述。观点较为明确,史实运用较为准确,相关论述较为充分合理。(5—8分)
水平一:能够根据材料信息或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评述。阐述相关史实基本准确,论述较为合理。(1—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