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关系式表示变量间关系教学设计
基本信息
使用教材版本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
课题 用关系式表示变量间的关系
课型 新授课 章/单元复习课□ 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
1.单元学习内容分析
本单元主要学习变量间的关系及变化规律,学生初步认识变量,描述变量的变化过程,用数学语言解释变化规律,给出变量间的准确关系。从变化事实过程抽象出变化关系并用用简单数学模型刻画变量关系。
2.本课时学习内容分析
1.在探索某些图形中变量之间关系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一个变量的变化对另一个变量的影响,发展符号感. 2.能根据具体情况,用表达式表示某些变量之间的关系,初步感受模型思想. 3.能根据关系式求值,初步体会自变量和因变量的数值之间的对应关系. 4.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3.学习者分析
根据据具体情况,用关系式表示某些变量之间的关系,初步感受建模思想,能根据关系式求值,初步体会自变量和因变量的数值对应关系. 经历探索某些图形中变量之间的关系的过程,进一步体验一个变量的变化对另一个变量的影响,发展符号意识. 3、培养学生动手的能力,探索问题、研究问题的能力及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通过教学让学生领悟探索问题和研究问题的方法.
4.学习目标确定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理解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关系式表示,能在一个关系式中指出自变量和因变量; 2.能够在具体的情境中列出表示变量关系的关系式;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如何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2.经历探索某些图形中变量之间的关系的过程,进一步体会一个变量对另一个变量的影响,发展符号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动手的能力,探索问题、研究问题的能力及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2.通过教学让学生领悟探索问题和研究问题的方法;
5.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列关系式表示两个变量的关系,并会利用关系式进行相关计算并感受对应思想,变量间的关系式是从具体变化关系抽象出的准确数学关系。教师应先复习代数式的意义、“=”关系连接意义、类型完全相同的式子,“+”、“—”是同类型量间的关系,“*”“/”是不同类型量间的关系。 难点:从具体问题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并将它用关系式表示出来。先写出问题中的数学量,变化过程,再比较归纳出一般关系。
6.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创设情境 太阳钟计时方法 日晷和土圭是最古老的计时仪器,是一种构造简单,直立于地上的杆子,用以观察太阳光投射的杆影,通过杆影移动规律、影的长短,以定时刻 、冬至、夏至日.
设计说明:通过实际生活中的太阳钟,学生不觉得突兀,更容易引起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 教师活动1 (总结日晷和土圭在阳光下杆影的变化规律,与时间、季节的变化关系,描述日晷和土圭的计时原理。学生活动1 (讨论日晷和土圭计时的影子变化,影长变化与时间变化的关系。日晷和土圭的影长变化对应与不同的时间与季节,自变量“影长”变化刻划时间,季节变化。环节二: 如图 3-1,△ABC底边BC上的高是6cm.当三角形的顶点C沿底边所在直线向点B运动时,三角形的面积发生了变化. (1)在这个变化过程中,自变量、因变量各是什么? (2)如果三角形的底边长为 x(cm) ,那么三角形的面积 y(cm2)可以表示为 . (3)当底边长从12cm 变化到3cm 时,三角形的面积从 cm2变化到 cm2 . 教师活动2 决定一个三角形面积的因素有哪些? 学生活动2 学生都能说出三角形的面积和三角形的底边长和高有关系,在多媒体的演示下,学生都能感受三角形(高一定)面积随着边长的改变而改变。 活动意图说明 关系式是我们表示变量之间关系的一种方法.利用关系式,如y=3x,我们可以根据任何一个自变量的值求出相应的因变量的值.指导学生从几何图形变化体会变量关系,抽象变量间的代数关系式。 环节三:如图3-3,圆锥的高是4cm,当圆锥的底面半径由小到大变化时,圆锥的体积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教师活动3 (1)在这个变化过程中,自变量、因变量各是什么? (2)如果圆锥底面半径为r (cm) ,那么圆锥的体积 V(cm3 )与r的关系式为 . (3)当底面半径由 1 cm 变化到10 cm 时,圆锥的体积由 cm 3变化到 cm3 . 学生活动3 分析在高确定时圆锥体积与半径间的关系。 写出因变量体积与自变量的代数关系。活动意图说明 学生通过观察圆锥的体积随半径由小到大的变化过程,会描述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变化关系,写出变量间的关系式。……
7.板书和PPT等媒体设计
8.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
关系式是我们表示变量之间关系的另一种方法.可以根据任何一个自变量的值求出相应的因变量的值 注意; 1.关系式是一个等式关系 2.通常把因变量写在等式的左边。自变量写在等式的右边 作业: 教科书 第68页习题3.2 第1,2题
9.教学反思与改进
1.会从具体变化实例描述变量变化规律,会用关系式表示两个变量间的关系。 2.能利用关系式求值。
教学设计评价(作业提交形式:教学设计文稿)
维度 评价要素 权重 评价等级 (请在适合的层级画√) 得分
欠缺 达到 优秀
教学内容分析 1.恰当提出单元主题,界定单元内容框架;
2.能够把单元目标和核心素养培训紧密结合,设计培养路径和层次;
3.本节课的内容定位和组织指向单元素养培养目标,明确本节课在单元中的地位和作用;
4.分析本节课内容要素,建立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
学情 分析 5.充分利用已有经验判断学生学习本内容难易情况;
6.对以往学习难点和学生学习需求开展调研,对调研结果进行分析,由此提出教学对策;
教学目标制定 7.描述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后实际获得、学生应能够做到的事情;
8.描述指向学科核心内容、学科思想方法、学科核心素养发展进阶的目标;
教学方法与策略 9.针对重点和难点内容设计有效的学生学习活动;
10.学习资料准备充分、鲜活、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教学过程设计 11.教学环节分解合理,环节之间的逻辑关系清晰、合理;
12.学习活动,动手动脑结合,预设学生活动情况和提供学习支架;
板书与信息技术应用 13.结构化板书符合教学内容需要,帮助理解内容;
14.演示课件制作图文并茂,符合学生年龄特征;
15.整合多种学习资源和信息技术支持学生学习过程;
教学评价设计 16.课后的及时练习题设计符合目标,且有预设达标情况;
17.任务性作业设计,有完成任务过程的支架;
18.对重、难点内容学习过程有课堂观察的预设。
9.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 19.目标、学习过程与作业具有一致性;
20.设计利于强化、迁移应用所学知识;
课后说课 22.清晰阐述本节课设计的背景; 23.描述教学过程观察到的学生学习情况; 24.分析学习效果的检测情况; 25.提出同类课的改进设想。
其他 (针对项目的特殊要求) 26.能够看到有本项目学习内容的尝试实践过程痕迹
注:1.本评价标准可以用于教授教学设计的自我评价、同伴评价和专家评价;2.可以根据项目要求赋予评价的权重;3.可以根据项目的特殊要求在“其他”处添加评价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