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作文主题训练:立足当下,心怀远方(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届高考作文主题训练:立足当下,心怀远方(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5.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1-05 06:39: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作文主题训练------立足当下,心怀远方
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泰伯》
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卫灵公》
曹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左传·鲁庄公十年》
请以这三段材料中的“远”作为话题,在理解分析材料中的含义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社会现象,思考这一话题在当今时代背景下的意义,写一篇文章。
要求:题目自拟,立意自定,字数不少于800字。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老子》一书中提到:“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指出处理难题要从容易的地方入手,实现远大的目标要从细微的地方入手。
苏轼在《思治论》一文指出要“犯其至难而图其至远”,意思是“向最难之处攻坚,追求最远大的目标”。
以上观点异中有同,揭示了处事的智慧。请据此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从现在起,我开始谨慎地选择我的生活,我不再轻易让自己迷失在各种诱惑里。我心中已经听到来自远方的呼唤,再不需要回过头去关心身后的种种是非与议论。我已无暇顾及过去,我要向前走。
——米兰·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那咱们往哪走啊?”“往前走。”“哪是前啊?”“我对您透露一个大秘密,这是人类最古老的玩笑。往哪走,都是往前走。”
——米兰·昆德拉《雅克和他的主人》
以上两则材料很具有启发意义。请据此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庄子《逍遥游》)
②分首芳草时,远意青天外。(贾岛《送集文上人游方》)
③春山无近远,远意一为林。未少云飞处,何来人世心?(朱耷《题山水册》)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对“远意”的追寻,其实就是对美好的向往,往往也是对付现实压迫的一种心理希冀。心有“远意”的人更懂得深情,心有“远意”的人也更能发现美。寻到了“远意”,便是在心底种下了花儿。心有“远意”,不必归隐终南山,处处皆是桃花源、水云间;心有“远意”,心才不会困于尘世的方寸之间,情才不会淹没于晨昏的喧嚣之下。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5.作文。(1)散文《岭上多白云》的作者称汪曾祺是“一个苍茫远行者”。其实,我们生活中有很多“远行者”,各自演绎着精彩的故事。
请以“远行者才有故事”为题,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
参考答案:
1.例文:
立足当下,心怀远方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道出了责任之前路漫漫。“人无远虑,必有近忧”道出了深谋远虑之重要。今日,在这个日益错综复杂的时代里,我们更不能只看眼前,而应具备远见卓识,时刻准备好走向前方未知的道路。
于个人而言,有“远见”方能“致远”。王安石以“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表达自己不畏奸邪、拨云见日的远见,终成一代杰出政治家;王国维以“试上高峰窥皓月,偶开天眼觑红尘”的眼界遍览中西文海,终成一代学术大家。所以,我们应当认识到享受当下安逸,终会影响我们的长远前途;我们也应当认识到只顾眼前乐趣,而不能把兴趣转化为志趣,终会使我们故步自封,落后于人。身为凡人,我们所能做的虽有限,但只要不囿于眼前一方小景,而能登高博见,终能行得稳,走得远。
于企业而言,怀“远虑”方能“长远”。社会在不断发展,市场需求也在不断变化,你永远不知道什么时候就被拍倒在沙滩上。就如打败尼康相机的,不是佳能相机,而是手机的2000万像素柔光自拍;打败康师傅的,不是统一、白象,而是美团外卖、饿了么。也许他们一开始并不会想到,打败自己的并不是一直虎视眈眈的对手,而是看似与自己完全不相关的产业。可是万物互联的时代正在到来,若没有足够大的格局,足够远的眼界,就永远无法认识到这一点。华为能在今日率先研发5G甚至是6G,正是源于它的长远眼光、全球视野,让西方诸国如临大敌。我相信,华为的高瞻远瞩,定会让它立于不败之地!
于国家发展而言,满清王朝目空一切,以“天朝上国”自居,而不能考虑到当时的中国以农业立国,又强行闭关锁国妄图抑制社会流动。这种效率与西方工业革命带来的巨大变革形成反差,终会使我们越来越落后。于是,落后就会挨打。今日的中国,虽因改革开放极大地提升了国力,让我们有底气说出“今天的你们没有资格从实力的角度来跟中国说话”。但是,我们不能满足于当下,而应意识到,我们在经济、科技、教育等各方面的实力仍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的差距;也应意识到,当下暂时的和平并不意味着永远的安逸,俄乌冲突、西方封锁愈演愈烈,国际局势仍然非常紧张。我们仍应埋头求发展,这才是大国的远谋。
于人类命运而言,厄尔尼诺现象频发、新冠疫情“死缠烂打”……这些都是我们从前只顾眼前,不知远虑的后果。所以,我们应当相信,《流浪地球》不是虚幻,《独行月球》也不是不可能。当下的我们,唯有以前瞻性的眼光放眼未来,千年后,万年后,我们才不至于“流浪”,无家可归。
在这个“跨界打劫”、飞速变化的时代,打败我们的永远不是眼前的敌人,而是不可预测的未来。因此,我们必当有远谋、有远虑,才能拥有一份面对远方的从容!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
第一则材料是《论语》中曾参的话,讲的是君子必须要宽宏坚毅。因为自己责任重大,道路遥远。这句话要求君子应抱负远大,意志坚强,“任重而道远”既是面临的现实困难,也是“士”应当努力追寻的目标。思考时,应结合“远”这一任务关键词,指出我们要意识到“任重道远”,没有什么能够一蹴而就,因而“士”必须要意志坚强,背负重任,奋然前行于漫漫征途。
第二则材料同样出自《论语》,意思是人没有长远的考虑,定会有眼前的忧患。这是一种因果循环:现在所面临的问题(忧愁),肇因于以前没有深思熟虑的作为;同样的,今天的作为如果未经长远的深思熟虑,未来必会尝到苦果。所以,这句话除了提醒我们,除了要对未来深谋远虑,还要对今日(当下的事物)深思熟虑,以尽量消除远忧。
材料三则是对不能远虑的行为的批判。这句话原意是说当权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肉食者”之所以“鄙”,是因为他们只在乎个人的私利,只知道拿一些小恩小惠来笼络别人。而这显然是收效甚微的。目标越宏伟,路途就越遥远,这中间所要经历的艰难曲折也就更多,我们也必须要思考得更多。
写作时,首先应当明确“远”所指为何,它既是远方的目标,也是居安思危,长远的考虑与计划。但最重要的,是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社会现象,思考这一话题在当今时代背景下的意义,也就是我们个人、企业、社会群体、国家等要明白有怎样的“任重而道远”,有怎样的“远虑”“远谋”。对此,可以适当使用正反论证,例举一些个人、企业对“远”是思考。如我们青少年若只安于当下的享乐,不能为未来吃苦,终将一事无成;但若有人生规划,有理想,有目标,终会走向成功。或者企业不能考虑到未来社会变革的速度,不思改革,终致破产;但有远见的企业却能及时转型,终获得成功。
立意:
1.青年要有远谋的眼界与勇气。
2.争做“远虑”之“士”,书写奋斗华章。
3.为国奋斗,任重道远。
2.略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分两段。第一段引出“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的观点,并作出解释:处理难题要从容易的地方入手,实现远大的目标要从细微的地方入手。第二段引出“犯其至难而图其至远”的观点,并作出解释:向最难之处攻坚,追求最远大的目标。
引导语指出两个观点“异中有同,揭示了处事的智慧”,旨在引导学生思考两个观点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分析这两个观点对我们处事的启发。
“异”是指《老子》的观点侧重“做法”,强调的是处理难题、实现目标的方法——从容易的地方入手、从小处入手;苏轼的观点侧重“目标”,强调的是要不畏困难,目标远大。“同”在于两个观点存在相似之处,是可以统一、融合的,《老子》中的“图难”“为大”,苏轼说的“犯难”“图远”等内容在强调追求远大理想、攻克困难的方面是一致的。因此,可以将两个观点的关系理解为“做法与目标”或者“条件与结果”的关系:确定远大目标,不怕困难;但只有从小事做起,从易处入手,才能攻克困难,实现远大理想。
此外,“异”也可以理解为两者存在“矛盾关系”。两者的观点都蕴含“处事”的方法,而且似乎是相反的做法,《老子》的观点强调“从易处着手”,而苏轼强调“向最难之处攻坚”。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有人从易处着手,一步一个脚印,可以逐渐完成目标,实现理想;有人选择从最难的地方着手,一旦突破了难点,会得到巨大的回报,实现跨越式发展,从而更快实现理想。前者脚踏实地,后者激流勇进,但又“异中有同”,策略不一样,但都是为了实现远大目标。
写作时要注意紧紧围绕材料中的两个观点展开,指出其“异”与“同”,突出两个观点蕴含的“处事的智慧”,体现自己的认识与思考。可以先指出“异”,说明有人认为只有从小事做起,从易处入手,才能攻克困难,实现远大理想;也有人认为面临困难只有鼓起勇气,敢于主动进攻,才有可能完成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伟大目标。然后进一步说明不管所选的方法如何,我们树立高远志向,实现伟大目标的理想不能改变。也可以强调“异”,直接说明对于同样的目标,人们可以选择不同的方式,有人选择迎难而上,有人选择另辟蹊径,如何选择与个人性格、当时条件都有关系。
立意:
1.攻坚克难,笃行不怠。
2.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进。
3.青春应立足脚下,行于细微,踔厉奋发。
4.无论难易,不惧路远,行则将至。
3.例文:
向前·走
米兰·昆德拉说:“我已无暇顾及过去,我要向前走。”不念过往,不畏将来,向前,得观一路彧彧花繁;走,收获旅途风景迤逦。风雨过后,眼前便是鸥翔鱼游的天水一色;走出荆棘,前面就是铺满鲜花的康庄大道;登上山顶,脚下会是积翠如云的空蒙山色。
“不苟一时之誉,思为利于无穷,而告来者不以废”,眼前的名利会过眼云烟,生命不仅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前,是前方,是生命的方向。前方,花开半夏,灯火可亲;前方,梦想在熠熠生辉;前方,是山登绝顶我为峰,是家国兴旺、天下太平。《雅克和他的主人》写道,“往哪走,都是往前走”,前方,就是我们的理想希望,就是我们木铎之心,素履之往。于个人,前方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追求与境界;于社会,前方是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讲信修睦,天下太平;于国家,前方是物阜民丰,国泰民安,民族复兴。
“为山者,基于一篑之土,以成千丈之峭;凿井者,起于三寸之坎,以就万仞之深。”为山凿井,铺路架桥,心之所向,目之所往。向前,才能踔厉奋发,青衿志远。孔子说,“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向前,是明确自己的方向,是起跑前的蓄力助跑,是路漫漫其修远时的上下求索。是生如逆旅,一苇以航。向前,是呐喊也是行动,是鼓足干劲去创造辉煌。曾经,向前的信念,才有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忠贞;后来,向前的力量,才有了“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弃医从文;如今,向前的追求,才有了“清澈的爱,只为中国”的青春风采。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向前走,用行动实现梦想。“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向前走,要中道而走,是要走得踏实,不拖沓,不冒进;向前走,要循礼而动,是要尊重规律,不蛮干,不乱来;向前走,要有始有终,是要持之以恒,不骄虚,不泄气。《中庸》说:“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向前走,没有“择善固执”“至诚无息”的精神是不行的,只有从点滴做起,从脚下开始,由浅而深,躬身实践,才能到达目标。
“那咱们往哪走啊?”“往前走。”米兰·昆德拉如是写道。新时代的的领路人告诫我辈,“不论学习还是工作,都要面向实际、深入实践,实践出真知;都要严谨务实,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苦干实干。”人生漫漫,往前走,立身尘埃,抬望星辰;往前走,摒弃喧嚣,岁月静好;往前走,日出东方,其道大光。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的材为作文题。
写作指导两则材料都出自米兰·昆德拉的作品,其中都有关于人生方向的思考。材料一确定的方向是“远方的呼唤”,要“向前走”;材料二对“前”这个方向提出了疑问,得出“往哪走,都是往前走”的结论。材料一的“向前走”,本身就包含选准方向的意思;材料二的“往哪走,都是往前走”,既强调方向,也强调行动——走。因此,考生写作时,可从方向这个角度立意,也可从行动这个角度立意,还可以将两者结合,从辩证的角度进行立意。
两段来自米兰 昆德拉不同作品中的话,能给时代青年特别是已经步入高三的考生带来感悟和思考。经过高一高二两年的学习,自身在学业或人格上存在的弱点不足自己应该有了较为真切的认识,面对自身存在的诸多不足,比如作业拖延、时间管理无序、课堂低效、沉溺电子产品、偏执任性、情绪化等等问题,明知自身的不足,却不敢正视抗争,不去努力改观,不去拔节成长,这就是面对成长中问题的软弱表现,那这样的青年就要面对米兰 昆德拉描绘出结果---“倒在街头,倒在地上”。那应该怎么办呢?你要大胆的“往前走”——正视不足,奋力抗争,毫不犹豫,大步向前,然后获得改观,获得成长。
行文构思上,先概括材料,由材料引出观点,指明我们在生活中应该拥有怎样的态度,如在逆境中摆脱软弱,勇敢向前走。接下来从怎么办的角度展开论述:如在心态上可以指出,应该用笑脸来迎接悲惨的命运,用乐观的心态迎接挑战,这是抗争的基础。此后,在行动中指出应当有明确的目标,坚定的信念,才能有有效的抗争;或用百倍的勇气来应付一切,勇往直前,坚持不懈,这是抗争的行动支持。最后,联系当下,明确当代青年应在激流中奋起抗争,创造自己的精彩人生。
立意:
1.选准方向,勇往直前。
2.只要行走,哪个地方都有风景。
3.方向与行动,是人生取得成功的两翼。
4.例文:
心有远意,处处诗意
我愿意过这样的日子,赏春天的花,喝清明的茶,感受田园的风,爱所有清亮的生命。——题记
  当时光穿透岁月的纱,浸润桌前未干的画,晨曦的光落在窗前的书页上,我愿心怀远意,笑待这大千世界,品生活之余韵。
  记忆中最美的时光,是在一个个阳光正好的午后,泡一杯茶,捧一本书闲闲散散的坐在窗前,风铃在窗台上细细碎地响,被阳光在书页上投下一个小小的身影。这时最好读一首诗,即使并不朗诵,那诗歌的韵味和意境也自成一派美感。简单而又闲适,心便自然而然地沉静下来,纯粹无他。
  最喜欢李清照的两句诗,“赌书消得泼茶闲,当时只道是寻常”,那是一种怎样的清闲美好的境界。茶香萦绕在舌尖,隐逸在心间,仿佛连时光都慢了下来,停滞于此。最简单不过的日常,却在心有远意的眼光中流淌出乐曲,沁人心脾。
  远意,源自于心底的柔软,春天的时候,我向往蒙蒙细雨中独自漫步,手捧一朵茉莉花,散发淡淡清香;夏天的时候,我向往在蔚蓝的'天空下奔跑,携着鸟语蝉鸣,悠游自在;秋天的时候,我向往踩在吱呀作响的落叶上,捧一本书静静阅读;冬天的时候,我向往在漫漫飘雪中轻叩柴扉,漫卷古书,拾起一段诗的记忆。春花飘落,夏虫鸣叫,秋云舒卷,冬雪飘散,都伴随着诗意,心有远意,处处皆是风景。
  心有远意,从容面对生活。于春,是“白雪却嫌春色晚,欲穿庭树作飞花”,是“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于夏,是“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是“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于秋,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是“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于冬,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是“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眼前处处是诗,草木皆可入画。心与远意,自然能在寻常时光中看到美,勾勒出一幅幅动人的画卷,透露出生命的喜悦。
远意不仅仅是在优雅时光里的舞诗弄茶,更是当你身临困境时,仍不忘抬头看那柳梢的月,檐角的星,仍能笑对挫折,从容前行。人生本不从容,坎坷失意,压力忧愁,种种欲望,都会让你心中缺少了一份诗意。但心有远意,便能在种种乱象中找到心底的那份淡定,在尘世喧嚣中觅得属于你自己的桃花源。
心有远意,认真地数着时光散落,静候岁月沧桑。人生苦短,但是在这段时光里有着无尽的诗意,也许只是一个眼神,一抹微笑,一瞬间的回首却仿佛意味无穷。时光流淌,岁月沧桑,心有远意,处处诗意,经历喜怒哀乐,人生依然美如惊鸿,悠远而又绵长。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三则材料都围绕“远意”进行阐述。对于大鹏鸟来说,“远意”是那九天之上的自在遨游,是高远的人生理想;对于分手的朋友而言,“远意”是对友人的美好祝福,是跟随朋友而去的青天之外的美好诗意;对于心中怀有美好诗意的人来说,“远意”不必到远方追寻,“远意”就在自己的心中。根据以上的信息,“远意”可以理解为“理想、梦想、高远的追求”“对美好、对诗意美的向往”等。
材料提示部分还引导考生思考“远意”的内涵和意义,“远意”可对抗现实的压迫,让心有所希冀;“远意”可让人心底保持对美的向往,寻到生活中的诗意;“远意”不一定在远方,还能在自己心中。
如此,写作中应当围绕“远意”谈自己的感悟和思考。可以解读“远意”的不同内涵,可以分析“远意”对于现代人的意义,可以思考为何提倡我们寻找“远意”,“远意”究竟在哪里,如何寻找等,都可以作为我们的写作内容。
立意:
1.远意在九天,志存当高远。
2.心怀远意,笑看人生。
3.心有远意,才情毕现。
5.例文:
远行者才有故事
“人,只有义无反顾地前行,才能在大地上留下通往光明的履痕。”时代的飞跃伴随着目不暇接的捷径与名誉,人人慕其轻松快捷,趋之若鹜。但纵时代变迁,远行仍是故事之本。
远行者,无关距离,由心之所愿,至梦之所往,山止川行,无远弗届。而远行之途,长路漫浩,上下求索,其丰满与价值自显,于是故事成于其中矣。
唯远行给予故事广度。远行使人不再居于安逸丰沛,而是寻前方之开阔。停驻则自囿囹圄,开阔则得觅新知,拓广途,广途便予故事开篇。文化大散文开创者余秋雨先生无愧于远行旅者之称。历史的苦心研读已让他学富五车,但他仍选择远行,用脚步丈量书中山河。当旅途由漠北荒漠行至威尼斯港湾,故事的篇卷便也由那一方书桌融于广袤之天地。远行之旅,博其见识引其灵魂,是他书写的云舫。倘若他止步于方寸书册一味埋头,又何来故事中不期而遇之曼妙,又如何用独树一帜的视角掀开文化之面纱予世人以惊艳?故远行者之旅途,予故事之舞台。
故事纵丰富亦不应止于铺叙,而远行恰以深度缀故事之点晴。远行者,行远,思便随之远而深。北斗团队之十年砥砺,得星列陈空,但科技之成远非其旅途所止。远行之困苦与岁月之蹉跎自会给予历经之人宝贵的财富,于是他们由远行知初心之珍贵,知坚守之意义,也予社会、予民族文化之浪漫与屹立于世界之根基。由此,漫漫长途便成了故事之精华。故远行之途,予故事之惊艳。
由是观之,唯远行者方成故事之广与深,广之深之,故事方成精彩。
而人人寻远方而行之,便予时代故事。古有百家争鸣不远万里为寻天下安平,筑华夏千百年来浪漫与信念之根基;亦有面向变局负重远行志于救亡图存之青年,书中华民族之自强与抗争之魂;而如今,更有科研工作者不惜戈壁扬沙十年一剑,予祖国之富强。故时代之篇章,亦以远行而谱就。
远行者才有故事,远行者之时代方成华章。故青年有志,当举步向远山,行天涯,书人生,绘时代。远行者,背着行囊,步履不停,他要去向何方?他又为何踏上远行?我想,每个远行者的故事是追寻的故事,只有远行,才使人生更丰满。每个人都是自己数十年人生的远行者,固于四角天空的人生未必没有意义,但是只有当你踏上追求理想与价值的远行时,与路途中志同道合之人相遇时,思维的火花得以碰撞,人生的璀璨才得以绽放,精彩的故事才得以呈现。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命题作文。对这篇作文要义的理解,要参考所给的现代文,但是又不能局限于现代文。这就等于把这篇现代文当作作文材料,考生从中确定题目所指向的内核,再展开作文。
其实,“远行者才有故事”这一作文,既然是命题作文,题目本身就是重要的信息。考生研究和挖掘这一标题所包含的信息,自然就可以展开成文。
在审题时抓住标题中的“远行”和“故事”。“远行”从字面来看就是去远方,而去远方可以是看风景,也可以去探亲,还可以求学、参军等等。如果挖掘“远行”的深层含义,可以认为是砺练,也就是为了理想或目标。而“故事”,可以是在旅途中发生的趣事、终生难忘的事或有意义的事等,还可以理解为人生的境界提升,或者是人生有了意义和价值等。
分析标题来看,“远行者才有故事”可以安排成记叙文,记叙一个远行者,重点写他在远行过程中的故事,但是这样安排文章容易流于表面,没有什么深度。如果记叙文想要写出深度,就需要从这个远行者身上进行挖掘,写出他通过远行对生活或人生的感悟,写出哲理的意味。如果安排成议论文,则可以写一些“远行者”的故事,深入挖掘“远行”的意味。如毛泽东同志少小离家求学,成为一个“远行者”,去长沙,去延安,最终走进中南海,成为国家领袖。他是一个有故事的“远行者”。离开安乐乡去远方追求理想的人很多,这样的例子都可以写。
如果想要创新,也可以对“远行”更行抽象理解,比如史铁生不能走路,但是他的灵魂可以远行,灵魂远行者照样有故事。所以说,如果缺陷即意味着不完美,那哪一个人不是被缺陷束缚呢?我们要像史铁生一样,即使被各种不利所禁锢,也要寻一种方式,让灵魂远行。
立意:
1.有志者要远行。
2.远方有理想。
3.去远方看美景。
4.我们的理想在远方。
5.去远方才能看清这个世界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