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5张PPT)
第6讲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及文化
知识点1: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
与社会
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1、宋元农业的发展成就及作用、影响:
(1)耕作制度:
一年两熟的稻麦复种制在南方相当普及,有些地方可以一年三熟。 作用: 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提高了粮
食产量。
(2)经济作物:
①一些地区出现固定种植某种经济作物的农户。 作用: 对传统自然经济结构有一定突破;有利于商品经济
的发展。
②宋朝内地开始种植棉花,元朝大力推广,南方植棉逐渐普遍。 作用: 带动了棉纺织业的发展。
(3)边疆地区农业:
表现:在辽夏金元统治之下,边疆地区获得进一步开发,漠北、东北、西北、西南的农业都有了显著进步。
作用: 边疆地区获得进一步开发。
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1、宋元农业的发展成就及作用、影响:
(4)土地制度:
宋朝: “ 田制不立 ”、“不抑兼并 ”政策。 ——影响: 顺应了土地私有化的发展趋势,释
放了社会生产力;失地农民转入手工业和商业领域,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租佃
制的繁荣,是宋代社会生产力提高的重要原因。
概念阐释:契约型租佃制
原因:土地兼并严重(宋“ 田制不立 ”、“不抑兼并 ”政策);人多地少的矛盾。
表现: “主户 ”:占有常产,承担赋税的人户。(分五等,约占20%)
“客户 ”:无地佃客。(主要依靠租佃主户的土地为生,约占35%。)
影响:佃农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弱化;生产积极性提高;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
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二、宋元手工业的兴盛
1、制瓷业:
成就: (1)宋朝的制瓷技术有重要改进,出现了以五大名窑为代表、风格各异的总多特 色瓷器;
(2)元朝烧出了新型彩绘瓷器青花瓷和釉里红。
影响: 宋元时期,瓷器大量出口海外,成为丝绸之路之后中华文明新的物质象征。
钧窑
玫瑰紫大花盆
元朝青花瓷
哥窑葵口盘
官窑贯耳瓶
汝窑洗
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2、矿冶业
(1)地位: 矿冶业在北宋手工业中占有重要地位。
(2)概况: 煤的开采量很大,都城东京的居民普遍使用煤作燃料。
(3)作用: 燃料的改进大大提高了金属冶炼的产量和质量。
3、印刷业
(1)成就: 印刷业在宋元时期发展迅速。 11世纪中期北宋平民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
(2)作用: 有力的推动了文化的普及,进一步带动了造纸业的发展。
4、纺织业
纺织业 丝织业
北宋时,南方胜过北方
发达地区有四川、江浙
棉纺织业
南宋后期兴起
海南岛已有较先进的棉纺织工具
棉纺织品种类较多
黄道婆,又名黄婆或黄母,宋末元初知名棉纺织家。由于传授先进的纺织技术以及推广
先进的纺织工具,而受到百姓的敬仰,为我国纺织技术的发展和推广作出了重要贡献。在清代 的时候,被尊为布业的始祖。
相关联接
1、宋元的商业:
(1)宋朝商业繁荣发展的原因、条件:
①自北宋开始,南方战乱少,相对安定,为商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社会环境;
②南宋时期,南宋政权重视商业特别是对外贸易的发展以增加财政收入,促进了商业的繁荣;
③自唐朝晚期开始,南方的农业、手工业生产取得重大发展,为商业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宋朝商业地位: 是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的一个高峰。
二、商业和城市的繁荣
(2)宋朝商业概况:
宋朝时,商业活动已突破坊和市的界限,市坊不分;
(2)时间上:
宋以前,市的交易时间有严格的规定;
宋朝时,日中为市的经营时间限制被打破,早市、夜市昼夜相接。
(3)政府监管方面:
宋以前,官府设置市令或市长进行严格管理;
宋朝时,交易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
宋朝前后“市 ”的变迁
(1)空间上:
宋以前,市是固定的,且市坊分开;
二、商业和城市的繁荣
从《清明上河图》看北宋的商业
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但对中国历史和世界
历史而言,最重要的事实是,宋朝时的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丝毫未对中国社会产生爆
炸性的影响,而西方与此相应的商业革命(新航路开辟以后)却对西方社会产生了爆炸性
的影响。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据材料联系宋朝商业发展的史实,指出宋朝“商业革命 ”的主要表现。
表现: 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商业活动突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和政府的监控;农村
集镇兴盛;海外贸易更加兴盛,港口城市繁荣;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
二、商业和城市的繁荣
宋朝“商业革命 ”
①北宋时期,四川地区出现“交子 ”;
②南宋时,纸币发展成与铜钱并行的货币;
③元朝在全国范围内将纸币作为主币发行,加上大一统带来的稳
定局面和交通系统的发展,都推动了商业的发展。
2、纸币的出现:
(1)纸币出现的原因:
①商品流通规模的扩大,使得货币需求量剧增;
“交子”是世界上
最早的纸币
二、商业和城市的繁荣
(2)出现及发展:
②金属货币携带不便。
会子
交子
4、商业都市
(1)北宋东京和南宋的临安人口多时超过百万,市场活跃,交易频繁,娱乐活动丰富多彩;
(2)元朝恢复临安的旧称杭州,它被外国旅行家称为“世界最富丽名贵之城 ”。
元大都是当时北方最大的经济中心和商品集散地。
二、商业和城市的繁荣
3、海外贸易
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历程:
(1)先秦、秦汉时期 :经济重心在北方;
(2)魏晋南北朝时期: 江南初步开发,南北经济趋向平衡;
(3)唐安史之乱后: 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南方的经济实力渐渐超过北方;
(4)南宋时: 经济重心移到南方,完成南移;
(5)元朝时期: 南北经济差距进一步扩大,南方经济重心地位加强;
促使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1、政治因素: (1)北方战乱频繁,社会动荡;南方相对稳定;
(2)统治者采取了积极措施,如兴修水利;
(3)政权的南迁对经济重心的南迁有一定影响;
2、经济因素: 北民南迁带来了先进生产技术和劳动力;
3、自然因素: 北方开发较早,水土流失严重;南方自然条件适宜
三、经济重心继续南移
阶段特征 经济重心难移的表现
对文化的影响
(1)唐朝 中叶以来, 开始南移 南方的经济实力渐渐超过北方
(1)南方经 济发展带动了 文化的进步。
(2)北宋时, 南方人在全国 科举考试中优 势明显;
(3)自南宋 起,江浙一带 成为人才集中 的地区。
(2)北宋 继续南移 在经济上对南方依赖明显,户口分布南多北少的格局也已定型; (3)南宋 完成南移 (1)北宋灭亡,大批中原人口南渡,进一步奠定了南方的经济重心地位; (2)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谚语“苏湖熟, 天下足 ”表明江南农业已超过北方,经济重心完成难移。 (4)元朝 时南北经济 差距进一步 扩大 (1)南北经济差距继续扩大,全国大部分人口和税收集中在江南; (2)为将南方财赋顺利北运,元朝重新开通了大运河,改变了隋唐时迂 回曲折的路线,缩短航程; (3)元朝创造性地开辟了长途海运航线,主要任务也是运输江南的粮食。
三、经济重心继续南移
北宋后期,科举考试采取南北分卷的制度,特许北方五路分别考试,单独录取,以维持
南北地区间取士人数之大体均衡。
明宣德年间,科举考试正式实行南北分卷录取制度:应天及苏、松诸府,浙江、江西、
福建、湖广、广东归入南卷;顺天、山东、山西、河南、陕西归入北卷; 一些文化较落后、
士子登第困难的地区归入中卷。每录取百人,南卷取55人,北卷取35人,中卷取10人。
北宋时,南方人在全国统一的科举考试中优势明显,朝廷被迫采取南北分卷制度,各
自分配名额,分别录取。
自南宋起,江浙一带尤其成为人才集中的地区。
南方经济发展带动了文化的进步
三、经济重心继续南移
为将南方财赋顺利北运,元朝重新开通
了大运河,改变隋唐时迂回曲折的航线,大
大缩短了航程。
元朝还创造性地开辟了长途海运航线,
主要任务也是运输江南的粮食。
通惠河又称大都运粮河,开凿于元至元28
年(1291)。这是由郭守敬规划开通的由
大都(今北京)至通州的运河。
三、经济重心继续南移
元朝的漕运和海运
(1)隋唐时期: 士族阶层虽然在政治上已经衰落,但重视家族背景的门第观念仍然十分流行。
(2)宋朝时,这种情况发生了根本改变:
①科举制的完善使大批出身于平民家庭的士人进入政坛,不少人官居高位,给政治增添了活力。
②人们的婚姻择偶,也以当下政治、经济地位为重,而不再关心祖先名望。时人将这些变化概括为“取士不问
家世,婚姻不尚阀阅”。
四、社会的变化
1、门第观念的淡化:
2、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
(1)宋以前, 社会上长期存在人身不完全自由,并且受到歧视的贱民阶层。
(2)宋朝: 他们的数量显著减少。
①家内服役由以前的世袭奴婢到更多地来自雇佣。
②宋朝无地农民通常与地主签订契约,租种土地,形成普遍的租佃关系,较少受到契约关系以外的人身束缚,人
身依附关系减轻。
3、封建国家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松弛:
(1)宋朝时期: 为适应社会经济的变化,宋朝政府适当放松了对社会的控制,如:
①土地买卖、典当基本不受官府干预,仅办理法律手续,缴纳交易税即可。
“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成为普遍现象;
②对于百姓迁移住所、更换职业,以及日常生活标准,官府的限制也比前代更为松弛。
(2)金元时期: 受女真、蒙古族自身社会发展进度的影响,出现了一定程度的逆转,但从长时段来看,发展趋
势没有大的改变。
四、社会的变化
明朝陈邦瞻《宋史纪事本末》在自序中,对宋朝社会变化有这样一段评价:
宇宙风气,其变之大者有三。鸿荒一变而为唐、虞,以至于周,七国为极。再变而为汉,以至于唐,五季为
极。宋其三变,而吾未睹其极也。变未极,则治不得不相为因。今国家之制、民间之俗、官司之所行、儒者之所
守,有一不与宋近者乎?非慕宋而乐趋之,而势固然已!
史料阅读
知识点2: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
政 治
政局上由多民族政权并立到大一统;制度上专制集权制度进一步加强,宋代分割相
权,削弱地方官的权力,解决了地方分裂问题。元代实行行省制度,是我国地方行 政制度的大变革。
经 济
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商业繁荣,手工业发达; 宋代坊市的界限被打破;出现了世界
上最早的纸币交子;海外贸易兴盛,出现了许多大的港口。
文 化
程朱理学的出现促进了儒学的发展; 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三大发明在宋代基本
成熟;元代郭守敬编制的《授时历》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历法;文学形式上出现 了宋词和元曲,文艺平民化、世俗化趋势明显。
宋元时期的历史特征
(1)两宋的局部统一和元朝国家的统一,为文化的发展创造了相对安定的环境;
(2)宋元时期的经济在隋唐高度发达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发展,为文化的繁荣奠定了物质基
础;
(3)民族交融进一步加强,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频繁,推动了文化的繁荣;
(4)对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大量外来文化的传入,丰富、发展了宋元文化。
知识归纳:宋元时期文化繁荣的原因
→两宋时期,
理学形成,官方哲学
→魏晋南北朝至隋唐,
面临挑战,三教合一
→ 战国后期,蔚然大宗
→秦朝时期,遭遇打击
→汉武帝时期,正统思想
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
春秋时期,应运而生
1、儒学复兴运动
(1)原因:
①从三国到五代,以阐释经书字句为主的儒家学说日益僵化,社会影响总体来说不及佛
教和道教。
②从北宋中期起, 一批学者掀起了儒学复兴运动。
(2)主张:
①力图挖掘儒家经书的思想内涵,强调学术为现实服务,特别是希望充分发挥儒学在强
化社会伦理道德秩序、树立基本价值观方面的作用。
②提出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的口号。
继承古代圣贤已断绝的学统
为天下重建道德价值
为民众确立生命的价值
为万世开拓太平之基业
一、儒学的复兴
(3)儒学复兴的代表人物:
张载: 提出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的口号;
北宋后期的程颢、程颐兄弟和南宋的朱熹,对后世影响很大,他们的思想被称为“程朱
一、儒学的复兴
理学 ”
2、程朱理学:
(1)理学产生的背景:
①社会政治: 唐末五代十国的长期分裂、动荡使传统的伦理道德规范遭到极大的破坏,不利于社会政治的稳
定,因而急需重建儒家伦理纲常。
②社会经济、科技: 宋代社会经济 的恢复和发展,为理学的产生发展奠定了经济基础;经济的发展推动了
科学文化得到发展,促使人们对自然及社会规律的思考。
③思想文化:
> 理学的兴起是儒学自身发展结果。魏晋隋唐以来,儒释道三教长期争论过程中,儒学吸收融合了佛道的 相关成分,实现了儒学自身的哲理化。
> 理学是北宋初期思想解放的产物。 北宋学者大胆抛弃汉唐学者师古泥古的学风,敢于疑经改经、独立思 考等为理学的产生提供了一个相对宽松的思想环境。
一、儒学的复兴
(1)援佛、道入儒——思辨化、理论化。 它弥补汉唐儒学的不足,理学家们在理论思维上对佛、道既批判又吸
收的改造。
本体论方面, (佛、道将主体的内在精神、心灵作为宇宙的本体)理学家们将佛道的精神主体转化为抽象
的“理”,将过去倡导的“天人合一”思想用“天人一理”的形式加以表达,使中国上古哲学中“天” 的具象 地位开始被抽象的“理”所代替,使传统的“天命论”变为“天理论”,确立了一个以“理”或“天理”为核 心的观念系统。
终极价值本体的取向上, 传统儒学终于从道德信条式的语录变成了逻辑层次清晰,论证严密的哲学理论体系,
这标志着儒家思想的成熟。
2、程朱理学:
(2)理学的含义: 以儒学为基础,融合佛道思想成分而形成的一种新儒学。
难点突破1:理学对儒家思想的发展表现(理学的特点)
一、儒学的复兴
(3)更多吸收了佛、道因素——道统化。
一是吸收借鉴佛教与道教的形而上学,建构儒学的伦理道德的形而上学;二是借鉴佛、道的传教谱系,创立儒
家的“道统”;三是把佛教与道教的禁欲主义吸收进来,作为理学的核心思想,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 主张。
(2)更多的强调伦理道德为核心——伦理化。
理学特别强调义理, 无论是哲学层面上的各种本体论、还是道德层面的人性论、“存理去欲”的修养论、“
格物致知”的认识论、成贤成圣境界论、由修齐而治平的功能论等,都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
2、程朱理学:
难点突破1:理学对儒家思想的发展表现(理学的特点)
一、儒学的复兴
2、程朱理学:
(3)程朱理学的主要内容: ——思想层面复兴儒学
①宇宙观: “理 ”是自然界和社会的根本原则,也称“天理 ”。
他们主张“理是宇宙万物的本源 ”“先有理后有物 ”“理在心外 ”等。
②人生观:“存天理,灭人欲 ”,即通过道德修养克服过度的欲望,最终实现对“天理 ”
的充分体验,从而达到“圣人 ”的精神境界。
③认识论、方法论: “格物致知 ”。二程认为“格物致知 ”只有深刻探究万物,才能得
到其中的“理 ”,达到普遍天理的认识;而朱熹认为“格物致知 ”的目的在于明道德之
善,而非求科学之真。
客观唯心主义
一、儒学的复兴
(1)在朱熹的思想中, “天理”是应包括人正常的物质和精神需要的,朱熹的“人欲”是指违背伦理道德的私
欲。 因此, “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实际上体现出严格的道德自律精神,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2)但是朱熹没有把“人欲”与“私欲”区分开,在逻辑上留下漏洞,容易被人误解。 在朱熹提出这一主张后,
封建统治者加以曲解利用,要求广大人民灭尽一切欲望,甘心作他们的奴隶和工具,因而理学禁锢人们合理欲望、 扼杀人性,成为封建统治阶级统治的工具,在历史上产生了消极影响。
“格”即探究、穷尽; “物”就是万物的本原,朱熹进一步将“物”确定为天理、人伦、圣言、 世故; “致”即
求得,获取; “知”就是事物的本质。
一、儒学的复兴
难点突破2:如何看待“存天理,灭人欲 ”
难点突破3:“格物致知 ”的理解:
史料一 “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有理而后有气,虽是一时都有,毕竟以理为
主”……宇宙之间一理而已, 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 以为性……“天理流行,触处皆是。暑往寒来,川流山峙,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之类, 无非这理”……“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仁义礼智便是天理之件数。 ”
——朱熹
史料二 理学以儒家的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吸收佛道思想中的精辟,形成了析理精微、论
证明确的哲学体系,这是两汉的粗糙儒学所无法比拟的。理学家以儒家“圣人”为最高境界, 充分肯定人的现实生活、道德精神的意义;它摈弃佛道所宣扬的彼岸世界, 不相信灵魂不灭、 轮回转世之说, 而力求在现实世界中实现崇高的理想,所以它是一种理性主义的哲学。
史料实证:
(2)特点: 吸收佛道因素;以伦理道德为思想核心;思辨化。
积极作用: 引导人们关注现实;有利于培养道德品质。
原因: 唐末五代儒家伦理价值遭到破坏, 急需重建儒家伦理纲常以稳定社会秩序; 儒学
受到佛道思想的冲击(挑战);复兴儒学的需要(宋明理学家的学术创新)。
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概括朱熹的主要观点。
(2)根据史料二,指出理学的特点及积极作用,并结合所学,简析儒学由“粗
糙 ”趋向“精微 ”的原因。
(1)主要观点: “理 ”是万物的本原; “理 ”是构成万事万物的本体存在;人世间的伦
理纲常是“理 ”的具体化。
史料实证:
2、程朱理学:
(4)儒学教育: ——从教育层面、社会层面复兴儒学
朱熹将《大学》、《论语》、《中庸》、《孟子》合编为“四书”,并且加以注释,
作为先于“五经”的儒学基础读物。
——影响:促进了儒学的普及化(世俗化)、通俗化。汉代儒学强化了三纲五常思想,
而宋代理学不仅强化,更是使其深入人心,将儒家伦理道德观念推广到整个社会。
(5)理学的地位、影响:
从南宋后期起,程朱理学受到官方推崇成为官方哲学,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儒学的复兴
积极影响: 重视主观意志力量; 注重气节、道德;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显人
性尊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积极作用。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宋·文天祥
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祸福避趋之
——清 ·林则徐
粉身碎骨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 明·于谦
粉身碎骨寻常事
但愿牺牲报国家
——清·秋瑾
> 从这四个历史人物的诗句中,可以看出理学有哪些积极影响?
三从四德: “三从 ” :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 “ 四德 ”:妇德、妇言、
妇容、妇功
消极方面:理学强调三纲五常和名分等级的永恒性,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
欲求;讲究尊卑等级;重男轻女;因循守旧;重礼轻法等观念盛行;压抑创造力。
> 从以下图片和文字可以看出理学有哪些消极影响?
材料 理学是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其影响至深至巨。理学
家将“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进而以天理遏制人欲,约束带有自我色彩、个人色彩的情
感欲求。理学将传统儒学的先义后利发展成为片面的重义轻利观念。应该看到,理学强调通过
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也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
的文化性格。张载庄严宣告: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顾炎武在明清易代之际发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慷慨呼号;文天祥、东林党人在异族强
权或腐朽政治势力面前,正气浩然,风骨铮铮,无不浸润了理学的精神价值与道德理想。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当今社会我们该借鉴理学的哪些积极因素,摒弃哪些消极观点?
材料探究:
2、程朱理学:(思想层面复兴儒学)
(6)对程朱理学的评价:
积极方面:
①具有和谐意识:强调人与自然、人与家庭、人与国家的和谐意识。
②具有忧患意识: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鼓舞着历代仁人志士胸怀天下,奋发进取,为理想不懈追
求。
③崇尚道德:注重品德气节,强调自我节制,可以促进文明的进步。
④强调身体力行:重视主观意志的力量,具有务实倾向和自强精神,对中国文化起了推动和促进作用。
总之,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道德;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显人性尊严,对塑造中华民
族性格起了积极作用。
消极方面:以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制扼杀人的自然欲望和创造性;讲究尊卑等级、因循守旧、轻视自然科学、
轻视个体自由、重男轻女、重义轻利、重礼轻法的观念等。
一、儒学的复兴
(2)兴起: 唐朝后期出现的一种新诗体——词,到宋朝进入鼎盛时期。
(3)特点: 词的句子长短不等,用来配乐歌唱,根据乐谱分为不同的词牌,各有固
定格式。
(4)代表: 豪放派: 北宋苏轼、南宋辛弃疾; 婉约派: 北宋柳永、两宋之交李清照。
(1)宋词繁荣的原因
①经济和社会基础:封建经济的发展,商业和城市的繁荣,市民阶层的扩大,生活水
平的提高,要求丰富的文化娱乐生活;
a政治基础: 宋代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文学家用词更能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
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反映。
1、宋词
二、文学艺术
派别 特点 代表
代表作品
婉约派 风格委婉含蓄,细腻感 人,内容以咏叹个人身 世、写景抒情为主 北宋柳永
《雨霖铃·寒蝉凄切》
两宋之交 李清照
《声声慢·寻寻觅觅》、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豪放派 风格豪放激愤,气势雄 伟,内容以记事、说理为 主,表达内心感慨。 北宋苏轼
《念奴娇·赤壁怀古》、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南宋辛弃疾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1、宋词
二、文学艺术
1、宋词
二、文学艺术
1、宋词
二、文学艺术
材料一 元人从入主中原到统一全国,异族的音乐大量流入,汉族地区原有的音乐便与这种外来音乐相结合,
产生新变,同时产生了与之相适应的新的歌词,这就是所谓“北曲”。其后,这种曲子一面用于杂剧,成为剧
中的唱词, 一面作为独立的抒情乐歌,也就是“散曲”。
材料二 元蒙统治者废除科举制度,不仅断绝了知识分子跻身仕途的可能,而且把他们贬到低下的地位。这些
修养颇高的文化人,被沉入社会底层。在疏远经史,冷淡诗文的无可奈何之中,他们只有到勾栏瓦舍去打发光
阴、去寻求生路。于是,新兴的元杂剧意外地获得一批又一批的专业创作者。这些落魄文人共同创造着中国戏
剧的黄金时代。与从前的偏于抒发主观心绪意趣的诗词不同,元杂剧以广泛反映社会为已任。显然,这是由于
作家们长期生活于闾巷村坊,对现实有着深切了解和感受的缘故。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元曲 ”产生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2、元曲
二、文学艺术
(1)元朝全国性统一,推动了民族交融,汉族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交流融合进一步加剧;
(2)城市经济的发展繁荣,市民阶层队伍的壮大为元曲的兴盛奠定了经济和社会基础;
(3)元政府一度废除科举制度,使文人丧失仕途,地位下降,沦为社会下层。客观上壮大了元杂剧的创作
队伍。他们长期生活在社会底层,加深了对社会现实的了解,丰富了元杂剧的内容,使作品对观众有更深
的吸引力。
(4)前代各种戏曲艺术的发展。
2、元曲
(1)元曲兴盛的原因 :
二、文学艺术
(2)含义:元曲是元杂剧和散曲的合称,元杂剧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戏剧形式;散曲是当时北方流行歌
曲。
①散曲: 是一种比词更灵活、更通俗的长短句配乐诗歌体裁,更加适合市井演唱的需要。
注意:
元曲≠元杂剧; 元杂剧是一种戏剧形式,融合宋金以来的各种表演艺术而成,包括歌唱、对白、舞蹈等诸
多要素。 广义的元曲包括元杂剧和元散曲两大类。
将成套的散曲连缀在一起歌唱,辅以音乐、舞蹈、表演、道白,安排不同的角色,来表达一个
完整的故事情节,就形成了杂剧。元杂剧标志着我国古代戏曲艺术的成熟,代表作家有关汉卿、
王实甫等。
2、元曲
二、文学艺术
②杂剧:
关汉卿
《窦娥冤》 、《望江亭》 、 《救风尘》
郑光祖
《倩女离魂》
马致远
《汉宫秋》 《天净沙·秋思》
白朴
《梧桐雨》
元杂剧四大悲剧:
关汉卿的《窦娥冤》、马致远的《汉宫秋》、
白朴的《梧桐雨》、纪君祥的《赵氏孤儿》。
关汉卿(? —1279年)
元代最杰出的剧作家。
2、元曲
二、文学艺术
宋代开始出现白话小说——“话本”。白话文体的运用,在唐代的民间文学里已经萌芽。
到了宋代,适应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生活的需要,民间艺人说书活动活跃。随着说话活动
的日益兴盛,在书场中流播的故事越来越多,由于听众大多是平民,说话人就采用当时最流
行的白话来讲述故事,这些以口传故事为蓝本的文字记录本,统称为“话本”。宋代话本小
说是中国小说史上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
宋元时期文学的发展趋势是平民化、通俗化。 这是文学随着经济的发展,适应不断壮大
的市民阶层的需要而出现的变化。
话本:宋元时期,城市中说书演出非常盛行。说书底本称为话本,实际上就是早期的白
3、话本
二、文学艺术
话小说。
(1)书法: 宋元书法名家辈出,与唐朝相比更加追求个性,不拘法度。
(2)绘画:以山水画最为突出。不强调写实,而注重意境和笔墨情趣。(花鸟画、人物画
水平也很高)
苏 轼
4、艺术
二、文学艺术
书法“宋四家 ”
蔡 襄
黄庭坚
米 芾
4、艺术
二、文学艺术
宋徽宗《芙蓉锦鸡图》
赵佶书法(瘦金体)
宋徽宗赵佶
宋代重文轻武的国策,
理学的兴起使人们更注重
内心的修养。
画家从追求写实变为更加
注重意境。山水画成为寄
托思绪情怀的方式。
山水画:特点是不强调写实,注重意境和笔墨情趣。
北宋李成《晴峦萧寺图》
北宋范宽《溪山行旅图》
4、艺术
二、文学艺术
造纸术
西汉前期:中国已经有了纸。(甘肃天水放马滩出土了西汉时期的纸)。
东汉: 105年,蔡伦改进造纸术( “蔡侯纸 ”)。
印刷术
隋唐之际:雕版印刷术出现。
宋代:雕版印刷已经相当普及, 11世纪中叶,北宋工匠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火药
古代:炼丹家在炼制丹药时发明了火药。
唐朝:唐中期书籍里面记载了火药的配方,唐末火药开始应用于军事。
宋朝:火药被大量制造并用于军事,由燃烧型火器逐步发展为爆炸型火器和管型射击火器。
指南针
战国: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 司南
北宋:用人工磁化的方法造出指南针,广泛应用于航海。
1、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三大发明在宋朝基本成熟。
三、科技
①造纸术的发明是书写材料的一次伟大革命,传入欧洲,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和人类文化的传播。 ②印
刷术的传播,推动了欧洲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③火药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
的发展,在资产阶级革命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加速了欧洲封建制度的衰落。 ④指南针的使用,促进了远
洋航行,迎来了地理大发现的时代,使世界联系为一个以资本主义为主导的整体。
总之, 四大发明推动着西欧各国的社会转型,率先进入近代社会;推动人类社会文明的巨大进步和社会的
发展。
“火药、罗盘、印刷术——这是预示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项伟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罗盘打
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却变成了新教的工具,并且一般的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创造
精神发展的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推动力。 ”四大发明在欧洲文明产生以前陆续传入西方,成为“资产阶级发展
的必要前提”。
———马克思
四大发明对世界(西欧)的影响:
三、科技
沈括与《梦溪笔谈》书影
(2)郭守敬(元朝)
设计和监制多种天文观测仪器,主持了全国范围的天文测量,
编定新的历法《授时历》,其中测定的数据在当时世界上处于领先 地位。
2、天文历法、农学:
(1)沈括(北宋)
代表作是《梦溪笔谈》,记载和总结了当时
的许多科技成果。
简仪
编撰《农书》,集北方和南方的农业技术于一体,其中关于农业工具的记载尤为丰富。
(3)王祯(元朝)
三、科技
成吉思汗统一草原前夕,命人使用畏兀儿文字拼写蒙古语,形成畏兀体蒙古文。
忽必烈即位后,委派藏传佛教高僧八思巴改制藏文字母,创造出一套拼音符号, 这是汉语拼音化的最早尝试。
. 先后创制契丹大字、小字,用以刻石立碑,进行文学创作。
. 创制了女真文字,在科举中开设女真进士科,用女真文字答题。
. 西夏文通过出土文献大量保存下来,包括佛经、法律、字典以及从汉文翻译过
来的经史著作。
四、少数民族文字
辽朝
金朝
元朝
西夏
宋代社会变化的原因
(1)经济繁荣,商业发达,给人民带来优
越的物质生活,改变了宋人的社会生活。
(2)政治环境相对宽松,大力发展教育和
经济,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3)对外采取妥协政策,使边界获得了相
对的安宁。
知识归纳:宋代社会之变
2022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 you for watch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