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冬学竞赛试题2024.1
1.20世纪初,中国史学界萌生了“疑古”思潮。胡适提出:“以现在考古学的程度看来,我们对于东周以前的中国古史,只可存一个怀疑的态度。”由此,“夏王朝否定说”盛行。1959年二里头遗址的发现为夏的历史提供了可靠的证据,向“东周以上无信史”提出挑战。对此解读合理的是( )
A.史学界的疑古思潮完全是错误的 B.文献史料是历史解读的必要依据
C.实物史料对史学研究有重要价值 D.文献资料必须与实物资料相印证
2.孔子反对弟子学习生产劳动技术,认为“君子谋道不谋食”;墨子本人就直接参加生产劳动,认为“故圣人作,诲男耕稼树艺,以为民食”。这种差别主要是基于两者( )
A.人生经历的迥异 B.阶级立场的不同
C.劳动观念的分歧 D.所处时代的差异
3.秦朝任用县级有秩官吏一般在本县人中择任,但到汉武帝中叶以后,对郡县地方官和监察官的任用采取了“本地回避”的制度。这一调整旨在( )
A.健全地方行政机构 B.瓦解地方宗法体系
C.完善国家监察制度 D.维护国家政治统一
4.据《三国志》记载,鲜卑部落早期“贵少贱老,其性悍壑,怒则杀父兄”,习惯上也有“自杀其父兄无罪”的规定。有鉴于此,北魏孝文帝改革时下诏曰“三千之罪,莫大于不孝。而律不逊父母,罪止髡刑,于理未衷,可更详改”。这一举措( )
A.顺应了民族交融的趋势 B.改变了法律审判程序
C.促进了北方地区的统一 D.削弱了北魏尚武精神
5.明永乐年间,皇帝与内阁阁臣长时间“商机密”已为常例,成祖对外称内阁“代言之司,机密所系,且旦夕侍朕,俾益不在尚书下”。这表明永乐时期的内阁( )
A.与六部尚书分权制衡 B.能够参与中枢决策
C.较大程度上侵夺君权 D.职权范围不断扩大
6.北宋中期,各地知州积极修建亭台馆榭以供民众游玩,甚至将其作为一项重要政务。欧阳修《丰乐亭记》载:“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范仲淹曾在名胜“严子陵钓台”边修建先贤祠堂以“咏其风”,认为这样“有大功于名教”。上述材料佐证了北宋( )
A.注重推行社会教化 B.放松了对经济的控制
C.鼓励文学艺术创作 D.实行崇文抑武的方针
7.据明朝万历年间《宣府镇志》记载,长城关隘张家口一带“南京罗缎铺,苏州绸缎铺,潞州绸铺,泽州帕铺,临清布帛铺、绒线铺、杂货铺,各行交易,铺沿长四五里许”。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长城内外经济的互补性 B.抑商政策的松动
C.江南经济的进一步开发 D.商业资本的集聚
8.清初思想家唐甄认为:“为政之道,必先田市,死刑次之,盗贼欠之……农不安田,贾不安市,其国必贫……农安于田,贾安于市,财用足,礼义兴,不轻犯法,是去残去盗之本也。”他意在( )
A.减轻民众负担 B.保护小农经济 C.推行农商皆本 D.稳定社会秩序
9.1879年薛福成于《筹洋刍议》中指出:“近闻美国与日本议立新约,许归复其内治之权,外人皆归地方官管辖。中国亦宜于此时商之各国,议定条约。”这一观点主要针对列强在中国攫取的( )
A.领事裁判权 B.关税自主权 C.内河航运权 D.五口通商权
10.表1为1895年5月2日十八省举人组织的“公车上书”的主要内容。据此可知,其根本出发点是( )
表1
一、请皇上发罪己、明罚、求才之诏
二、迁都西安,以对日赔款改充军费,决不求和
三、选将、练兵、购械,与日本续战
四、变法,以成天下之治,力行富强、养民、教民之法
A.拒签《马关条约》 B.学习西方技术 C.推进变法革新 D.挽救民族危亡
11.从1914年开始,大生纱厂得到快速发展。纱厂从一家发展到四家,资本增加了16倍。但到了1922年,大生厂出现了31.7万两赤字,大生二厂赤字达到39.6万两,经营陷入困境。出现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
A.国内市场逐渐趋于饱和 B.北洋政府无暇顾及实业
C.国际形势发生剧烈变动 D.官僚资本压制民族工业
12.1920年,李大钊撰文说:“中国的劳动运动也是打破孔子阶级主义的运动……他(孔子)的学说之所以能够在中国行了二千余年,是因为中国的农业经济没有很大的变动。现在经济上发生了变动,他的学说就根本动摇。”这表明他( )
A.全面认识了中国的社会性质 B.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
C.明确提出了中国的革命任务 D.大力倡导发展近代民族工业
13.1941年,中国共产党指出:“针对着敌人企图吸收法币,收括现银,滥发伪币的金融政策,政府银行应发行地方货币并确定为当地唯一通行的货币本位,以便打击伪钞,保护法币,阻止现银与法币流入敌区。”这在当时( )
A.促进了国共合作抗日形成 B.有利于发展抗日根据地的经济
C.保障了双减双交政策开展 D.间接加速了国统区经济的崩溃
14.1953年11月,中共中央要求把优秀干部送到工业建设部门去,做好团结改造原有技术人员的工作,大力培养、训练新的技术工人和技术专家。这一要求旨在( )
A.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 B.保障抗美援朝战争胜利 C.推进三大改造的完成 D.适应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15.表2为20世纪50—70年代中国与亚洲、非洲、欧洲、美洲新增建交国数量统计表。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表2
年代 亚洲 非洲 欧洲 美洲
50年代 12 5 6 0
60年代 1 14 1 1
70年代 12 26 15 13
A.“一边倒”政策推动了50年代与亚洲建交高潮
B.八字方针政策调整促成了60年代中非建交高潮
C.中美关系改善直接影响了70年代中欧建交高潮
D.全方位外交政策推动了70年代中国外交新高潮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汉承秦制”
秦制 汉制
律法 秦律严酷 汉高祖颁行《九章律》;汉文帝减轻刑罚,约法省禁
思想 “焚书坑儒” 汉初尊奉黄老无为思想;中期开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中央官制 丞相为核心的官僚体制 三公九卿制;汉武帝时,设立中朝
地方管理 在全国推行郡县制 汉初采取郡县与分封并行制;到汉武帝,解决了王国问题,实现州、郡、县三级管理制度体系
根据表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汉承秦制”这一观点的认识。(12分)
17.(12分)历史地图包含了多种信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图2唐朝长安城示意图 图3北宋东京城示意图
史学家樊树志认为,如果对唐朝长安城和北宋东京城加以分析比较,就可以发现唐宋间的巨大社会变革。运用图中信息,分析说明这一观点。(12分)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 “选聪颖幼童,送赴泰西各国书院学习军政、船政、步算、制造诸学,约计十余年业成而归,使西人擅长之技中国皆然谙悉,然后可以渐图自强。”
——1871年曾国藩、李鸿章《拟送子弟出洋学艺折》
材料二 近代中国留学生的留学方向主要为欧美、日本、苏俄(联)。下表为鸦片战争到20世纪20年代中国留学生情况统计简表
留学方向时期 A B C
鸦片战争—甲午战争 0 210人 0
甲午战争—民国初年 0 600人 22000人
民国初年—20世纪20年代末 1600人 12062人 20000人
——据周棉著《近代中国留学生群体的形成、发展、影响之分析与今后趋势之展望》
(1)依据材料一及所学指出《拟送子弟出洋学艺折》出台的时代背景。(4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判断留学方向为日本、苏俄(联)的字母代号,(4分)并指出推动中国学生到日本、苏俄(联)留学的原因。(8分)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分)
《人民画报》封面发展史
作为中国国家画报的《人民画报》,自1950年7月创刊之日起,其封面完整串起新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片段。
材料 20世纪50年代初期《人民画报》封面节选
1950年11期丰盛的稻子 1951年02期中国人民志愿军与朝鲜人民 1953年01期鞍钢正在浇铸钢锭 1955年12期合作社社员的喜悦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归纳20世纪50年代前期新中国面临的主要任务。(4分)列举为完成这些任务国家采取的重大举措。(5分)
(2)为1956年《人民画报》设计一期封面(不用写期号),并写出理由。(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