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张PPT)
课堂提问
1、汉承秦制的表现?有所损益的表现
2、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
勿忘九一八
吾辈当自强
9.(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家庶事草创,加四夷侵陵中国,朕(汉武帝)不变更制度,后世无法;不出师征伐,天下不安,为此者不得不劳民。若后世又如朕所为,是袭亡秦之迹也。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材料二
某一制度之创立,决不是凭空忽然地创立,它必有渊源,早在此项制度创立之先,已有此项制度之前身,渐渐地在创立。某一制度之消失,也决不是无端忽然地消失了,它必有流变,早在此制度消失之前,已有此制度的后影,渐渐地在变质。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汉武帝“变更制度”的三项具体举措。(6分)
举措:设置中朝,削弱相权,加强皇权;颁布“推恩令”,削弱王国势力;确立察举制为代表的新选官制度;设置刺史,监察地方官员与豪强势力;任用酷吏治理地方;改革币制,铸币权收归中央;推行“盐铁专卖”制度;推行均输平准,平抑物价;尊崇儒术;出使西域、设立四郡。(任答出其中一点得2分,共6分)
材料二
某一制度之创立,决不是凭空忽然地创立,它必有渊源,早在此项制度创立之先,已有此项制度之前身,渐渐地在创立。某一制度之消失,也决不是无端忽然地消失了,它必有流变,早在此制度消失之前,已有此制度的后影,渐渐地在变质。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2)结合秦汉之际政治制度变迁的史实,对材料二的观点进行简要阐释。(8分)(要求:表述成文,史论结合,逻辑严密)
示例一:
任何制度的确立都有其渊源和演变的过程。(2分)
汉朝建立之初,在中央官制上承袭秦朝的三公九卿制度;(2分)为解决这一制度下权臣专权、威胁皇权的问题,武帝时期增设由皇帝直接掌握的中朝,使三公九卿逐渐变为外朝,通过中朝和外朝的相互牵制,达到削弱相权、强化皇权的效果。(2分)
汉朝中央官制对秦朝制度的承袭与变化,体现了一项政治制度的确立并非孤立不变的,会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变动。(2分)
示例二:
任何制度的确立都有其渊源和演变的过程。(2分)
汉朝建立之初,在承袭秦朝制度并汲取秦朝速亡教训的基础上,在地方行政制度上推行郡县与分封并行制;(2分)为解决诸侯国对中央集权的严重威胁,加强国家对郡县的控制,武帝时期通过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王的势力,同时在各州部设置刺史加强对郡县官员与地方豪强的的监控。(2分)
汉朝地方官制的对秦朝制度的承袭与变化,体现了一项政治制度的确立并非孤立不变的,会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变动。(2分)
(示例不作为唯一参考答案,若从其它角度作答言之成理也可酌情赋分)
水平三:能准确理解材料,观点正确,列述史实充分、正确,能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紧密、合理,思路清晰,逻辑清晰。(6—8分)
水平二:能较为准确理解材料,观点较为正确,列述史实较为充分、较为正确,能论从史出,史论结合较为紧密、合理,思路较为清晰,逻辑较为清晰。(3—5分)
水平一:仅能简单摘列材料信息,列述史实不够充分、不够准确,史论结合不够紧密、不够合理,思路不够清晰,逻辑不够清晰。(0—2分)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
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
(220年——589年)
东
汉
三国(220-280)
西晋
东晋
(317-420)
十六国
前秦统一北方
东魏
西魏
北齐
北周
隋
宋
齐
梁
陈
北朝(439-581)
北魏
隋朝统一
南朝(420-589)
(266-316)
灭
灭
383年淝水之战
国家长期分裂
国家孕育统一
时空坐标
阶段特征:国家分裂、社会动荡、政权更替频繁、民族融合
一、政治:
1、政权更替频繁,战乱频繁,封建国家大分裂;
2、士族制度(门阀政治)形成,贵族政治回潮;
【重点突破一】东晋的士族制度
(1)士族:又称门第、世族、世家、巨室、门阀等,指世代为官的名门望族。
(2)门阀政治: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选拔官吏只看家世出身。通过大族之间互相联姻,在统治阶级内部构成了一个门阀贵族阶层,并逐渐形成了一整套的特权制度,即“门阀政治”。
(3)形成原因
①历史根源:东汉以来的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
②经济原因:土地兼并严重,经营庄园,渐成割据。
③政治原因:魏晋政权的统治基础是士族,皇帝依赖于士族的支持。
④制度因素:九品中正制是士族制度的政治保障。
(4)特点:
政治:按门第高低分享特权,世代为官,门品决定官品;
经济:士族占有大量土地和劳动力,建立超起自给自足, 实力雄厚的庄园经济;
文化:崇尚清谈;
社会生活:不与庶族通婚,甚至坐不同席,士庶界限森严
(5)衰落:
至隋唐两代,废止九品中正制,实行科举制,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
一、政治:
1、政权更替频繁,战乱频繁,封建国家大分裂。
2、士族制度(门阀政治)形成,贵族政治回潮;
3、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德才
门第家世
【重点突破二】官制度——九品中正制
材料1:汉末社会动荡,“人口流移,考详无地”,察举制所依赖的乡里清议失去了社会基础。那时,选官多操纵在地方大族名士手中。他们交结朋党,干扰选拔。
“灵献之世,阉宦用事,…台阁失选于上,州郡轻贡举于下,故时人语:‘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 ——《抱朴子·审举篇 》
思考1:九品中正制实施的原因。
①战乱不断,社会秩序不稳定;
②政治腐败,权贵影响察举实施;
概念:中央委任中正官(掌管对某一地区人物进行品评的负责人)为各地人才评定等级,共分九等,朝廷依此授以相应的官职。
标准:家世(家庭出身的背景)
品行(个人的品行才能)
特点:
①自下而上选拔;
②参考地方舆论;
③设置中正官管理;
④具有较强的主观性;
演变:
选拔权力:中央掌握——世家大族控制
选拔依据:家世道德才能并重——家世(魏晋时期—西晋、东晋)
材料2
材料3:
“今之中正……高下逐强弱,是非由爱憎。……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晋书·刘毅传》
“推贤之风不立, 滥举之法不改, 则南郭先生之徒盈于朝矣。才高守道之士日退, 驰走有势之门日多矣。 ——《晋书·刘寔传》
“九品中正制自从东汉末年由曹操草创,到曹丕建国后将其正式颁布全国,到隋炀帝时期,被科举制所取代,在中国历史上持续了400多年。”
——胡克森《九品中正制度再评价》
思考3: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对九品中正制进行评价。
消极:
①同门阀制度相结合,成为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工具(实质);
②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皇权;
③压制平民人才,不利于政治流动(阶层固化);
积极:
①在一定时期内起到积极作用(选拔人才;加强中央集权);
②与客观社会的历史条件相适应,特别是当时的教育发展;上承察举制,下启科举制,起到过渡作用;
一、政治:
1、政权更替频繁,战乱频繁,封建国家大分裂。
2、士族制度(门阀政治)形成,贵族政治回潮;
3、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德才
4、民族交融:五胡内迁;北民南迁(开发江南)
(1)概况(五胡内迁):
①自东汉以来,西、北边陲的一些少数民族不断向内地迁徙。
②到西晋,内迁的民族主要有匈奴、羯、氐、羌、鲜卑。
(2)影响:
消极:使民族矛盾激化,内迁民族趁西晋内乱,起兵反晋。
积极:内迁民族逐渐汉化,有利于民族融合。
门第家世
一、政治:
1、政权更替频繁,战乱频繁,封建国家大分裂。
2、士族制度(门阀政治)形成,贵族政治回潮;
3、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德才
4、民族交融:五胡内迁;北民南迁(开发江南)
门第家世
5、北魏孝文帝改革
背景 主要措施 作用和意义
内迁各族与汉族频繁接触, 与 并存; 年,北魏统一北方 迁都 将都城从 迁到 顺应了 的历史趋势,大大缓解了 ;
促进了北魏的 和社会繁荣;
为以后 以及
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推行均田制和租调制 颁布均田令,施行受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一夫一妇每年纳粟为租,纳帛或布为调。成年男子负担一定的徭役 移风易俗(汉化) 1、改籍贯: 2、易服装: 3、讲汉话: 4、改汉姓,定门第等级,通婚姻:
民族交融
隔阂
439
平城
洛阳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民族矛盾
北方统一南方
隋唐盛世
5、北魏孝文帝改革
经济发展
材料一:(江南)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史记》
材料二: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
依据材料,概括秦汉与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面貌有何不同?并分析其原因?
秦汉之时,江南地区还处于比较落后的状态。魏晋南北朝时,江南经济快速发展。
二、江南开发
三、江南开发
★探究一: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得到开发的原因?
材料一:(江南)地广野丰……会土带海傍湖,良畴亦数十万顷,膏腴上地,亩直一金。
——《宋书》
材料二: (东晋)百许年中,无风尘之警,区域之内,宴如(即安定)也。
——《宋书·沈昙庆传·史臣曰》
材料三:北人相继南移,同时携来高级栽培技术,南方灌溉、防洪、运河等水利工程不断修筑,富源也不断开发,始终江南的经济力量趋于壮胜。 ——摘编自邹纪万:《魏晋南北朝史》
③劳动力和技术因素:北方汉人南迁,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丰富的劳动力资源。
②社会环境:江南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相对安定。
①自然环境:江南自然条件优越,具备良好的开发基础。
二、江南开发
②改变了南方落后的经济面貌,为经济重心难移奠定基础。
2.影响:
①大大影响了南方政治,促成了南北抗衡的政治局面。
③在江南开发过程中,南方山区的少数民族逐步与汉族交融。
★民族
五胡内迁民族杂处胡汉互鉴民族交融
OPTION 01
OPTION 02
OPTION 03
割据混战
南北对立
政权更迭
门阀政治
人口南迁衣冠南渡
江南开发
技术进步
政治
★经济
时代特征:政权更迭;区域开发;民族交融
课堂小结
三国两晋南北朝
阶段特征:
承上启下,上承秦汉,下启隋唐。
【总体特征】古代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时期(是我国封建国家的大分裂、大动荡和民族大交融时期),南北方经济趋向平衡但经济重心仍在北方。
★政治:战乱频繁,政权更替频繁,封建国家大分裂;局部统一的出现和民族大交融,分裂中孕育着统一;北方各族封建化;士族制度形成,贵族政治回潮;初步形成三省体制,选官:九品中正制;
★经济:精耕细作农业技术成熟;北方战乱生产遭到破坏,江南经济有了较大发展并赶上北方,南北经济发展差距缩小;以北方黄河流域为中心农业经济格局开始改变;士族庄园经济和寺院经济占有重要地位;各民族经济交流加强。
★思想:思想界异常活跃,儒学面临严峻挑战同时取得新发展;科技文化取得辉煌成就,不少领域继续在世界上居领先地位。
巩固练习:
1—5 A C C C B 6—9 B D D D
4.《魏书·序纪》载:“昔黄帝有子二十五人,或内列诸华,或外分荒服。昌意少子,受封北土,国有大鲜卑山,因以为号。其后世为君长,统幽都之北,广漠之野。”材料主要反映了魏晋时期的( )
A.政权更迭 B.经济发展
C.文化认同 D.疆域辽阔广
C
7.北魏孝文帝时期的《考课法》规定,中央到地方各级官员必须接受三年一度的考核,根据结果决定官员升迁罢免,力图“愚滞无妨于贤者,才能不壅(堵塞)于下位”。据此可知,《考课法》颁行的主要目的是( )
A.强化对地方的控制 B.改革官员选拔制度
C.打击门阀士族势力 D.提升国家治理效能
D
8.据《魏书》记载,拓跋氏追溯的初祖是受封北土的黄帝嫡孙。拓跋珪及继任的三位皇帝亲往或遣使至涿鹿黄帝庙祭祀。上述做法体现了( )
A.尊祖敬宗的宗法观念 B.家国同构的政治理念
C.国家统一的历史趋势 D.多元一体的认同意识
9.魏晋南北朝时期,大量依附农民被豪强地主控制,不仅要为地主耕种土地,缴纳地租,还要服劳役,任杂务,战时则武装为私兵。这一状况的存在( )
A.阻碍了封建经济的发展 B.导致了阶级矛盾异常尖锐
C.加重了农民的赋税负担 D.成为国家分裂的社会基础
D
D
10.(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示意图
提取材料中两项反映该时期历史发展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简要说明。( 14分)
信息1: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
信息2:南方相对于北方政权稳定,有利于南方经济发展
信息3:少数民族内迁建立政权,推动社会发展
信息4:少数民族内迁、北民南迁,促进民族交融
信息说明类题型
1、是什么?(提炼信息)
2、为什么?(原因或者背景)
3、怎么样?(影响、认识)
信息1: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2分)(是什么)
长期战乱,人们渴望统一;北魏统一北方,经济得到恢复发展,江南得到开发;少数民族内迁,北民南迁,民族大交融;分裂中孕育着统一。(3分)(为什么)
这些统一的因素,为隋唐盛世的出现奠定了基础;分久必合,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旋律。(2分)(怎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