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杨氏之子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21 杨氏之子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7.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1-05 18:49: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1 杨氏之子
第1课时
教学内容
《杨氏之子》是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一篇课文。本单元围绕“风趣与幽默”这一主题,编排了三篇课文,意在让学生体会课文极具趣味性的语言,激发学生学习语言的热情和兴趣。《杨氏之子》是一篇文言文,描写了主客双方围绕姓氏展开的一场巧妙对话。教学时,主要引导学生通过主客间对话的内容,感受杨氏之子的机智。
教学目标
1.会认“诣、禽”2个生字,会写“梁、诣、禽”3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能借助注释了解课文的意思,体会杨氏之子的“聪惠”。
教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能借助注释了解课文的意思,体会杨氏之子的“聪惠”。
教学准备
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交流:
一、单元导读,引出课题
1.直接导入,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理解课文题目。
(1)理解“氏”和“之”的意思,杨氏之子的意思是什么?(杨家的儿子)
(3)迁移运用:自我介绍。
(4)简介《世说新语》。
【设计意图】通过课前谈话,引出课文题目,以学生的姓氏为切入点,抓住一个古文中典型的语言点,使学生对“氏”能够迁移运用,使课文题目导入实现了情趣与理趣的有效融合。
二、初步感知,读出韵味
1.学生自读文言文。
(1)自读课文。
(2)指名学生读文言文,相机纠正读错的字音。
(4)指导多音字“为”和“应”的正确读法。
2.指导书写“禽”。
3.借助停顿符号,读好停顿。
(1)自由练习读。
指名读。
4.引导学生读出韵味。
(1)教师范读第一句。引导学生注意做到读出古文的韵味:声断气连。
(2)齐读全文。
【设计意图】学习文言文应重点指导学生把文章读正确,特别要注意停顿的恰当。学生读得不一样的地方正是他们感到困惑之处,教师将其抽出,并重点讲解,能让学生的读书有更强的指向性,让学生在朗读中不遗余力地实现读懂、读通课文的目标。
三、熟读课文,读懂课文
1.回顾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2.学生自学,小组交流课文的意思。
3.指名交流反馈。(学生自由交流)
4.引导学生讲述杨氏之子的故事。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内容,这是学习文言文很重要的一种学习方法。这一环节的教学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能比较容易地完成教学目标,而且能真正地把课堂还给学生。
体会巧妙,感受机智
1.指名说:杨氏之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课文中是怎么写的?(甚聪慧)
2.小组交流:从哪读出杨氏之子的“甚聪慧”?
2.汇报。
3.理解孔君平和杨氏之子的对话。
4.对比阅读,体会杨氏之子的机智。
课件出示:
孔雀是夫子家禽。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比较这两句话,有什么不一样?
杨氏子的回答妙在什么地方?
(3)从杨氏子巧妙的回答中,可以看出杨氏子的什么特点?
5.理解“应声答曰”的妙处。
6.朗读指导。
7.语言训练。
(1)如果来访的客人姓黄,你觉得他会怎样回答?(未闻黄瓜是夫子家菜)
(2)如果来访的君平不姓孔,也不姓黄,而是其他的姓,你会用自己的姓说一句吗?(指名说)
(3)联系实际,谈感受。
【设计意图】感受杨氏之子的聪慧需要创设情境。在师生之间的一次次对读中,为学生搭建起语言实践的平台。在这样的平台之上,没有教师生硬的说教,有的是学生在语言实践过程中真切的体验。
五、再读课文,读出感情。
现在我们带着理解再来读课文,肯定能读得更有滋味。(全班有感情地读课文)
六、总结收获
七、拓展阅读
《世说新语》中还有许多像杨氏之子一样聪明、有智慧的孩子,请同学们课后继续阅读这本书,领略文言文的魅力。
板书设计
杨氏之子
甚聪慧
言行有礼 借助注释
语言幽默、婉转 联系上下文
思维敏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