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9.古诗三首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9.古诗三首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6.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1-05 10:53:58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元日》《清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三首古诗描写的是中国传统节日春节、清明节和重阳节时人们过节时的场景,展现了放爆竹、喝屠苏酒、换桃符、祭祖、扫墓、登高祈福、佩插茱萸等传统节日的文化习俗,蕴含着春节“阖家团圆”,清明“传承亲情”,重阳“感恩敬老”等文化情结。
学习目标
1.识记本课14个生字,区分反文旁和欠字旁,学习左右结构和上下结构的生字书写规则。
2.在诵读和情景还原中了解传统节日文化,感受古诗的音韵之美和意境之美。
3.收集和整理传统节日的资料,感受传统节日的文化习俗和文化情结。
设计思路
1.口中有声:“读”是古诗教学最基本的活动方式。古诗读起来抑扬顿挫,具有音乐之美。对称之美,错落之美,韵律之美只有动之以口,诵之于声才能领会于心。
2.目中有象:学生阅读古诗,就是要能将古诗语言所描写的人、事、景、物,与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关联,通过想象与联想,还原成一个个可观、可感、可亲、可近的图像、画面。学生学习古诗,只有在文学欣赏和体验之中,才能激活想象、涵养情思和敏锐语感。
3.心中有情:古诗中蕴含的情趣、理趣、志趣,需要学生用心感受,潜心涵泳才能看得见。就抒情诗而言,诗人所抒发的情感源于自身的人生经历,附着在关联的景与物上,表现在诗中的关键词眼之中,学生需要找到体会和感悟诗人情思的路径。
4.综合学习:传统节日遇上古诗,承载着历史的记忆。教师可以提供有关传统节日的古诗,也可以让学生收集相关的古诗。学生运用本课之前所学到的方法进行诵读与感悟,在这个过程中进一步感知古诗中的传统节日文化。
教学过程
学习任务一:口中有声,认识传统节日
1.认识传统节日
导语:在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里,中华民族创造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传统节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组关于传统节日的古诗。
⑴出示本课三首古诗的题目,齐读课题,根据文中对诗题的注释说一说三首古诗分别描写的是什么传统节日。
提示:出示“元”的字形演变过程或运用给“元”组词的方法,认识“元”表示最初、第一、开始的意思。元日就是一年的第一天,就是春节。
⑵这些传统节日过节的时间分别是什么?一起完成学习单(一)的第一和二列的填写。
节日 过节时间 节日习俗
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
清明节 公历4月5日前后
重阳节 农历九月初九
提示:古人用的历法是农历,一般数字用大写,如,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重阳节是农历九月初九;公历是现在国际通用的历法,一般数字用阿拉伯数字,如清明节在4月5日前后。
2.诵读音韵之美
⑴正确流利:借助拼音和生字表把三首古诗读正确,读流畅。
要点:读准“屠苏”“桃符”“茱萸”“曈曈日”“欲断魂”等词语的读音。
⑵节奏分明:古诗朗读都有节奏,用竖线在课文中标上停顿的记号。
要点:古诗中七言诗和五言诗的诵读一般是在后三个字前面要停顿一下;指导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要注意“声断气连”,读出“停与连”。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⑶韵味绵长:圈画古诗中第二和第四句的最后一个字,说说自己的发现。
要点:发现第二句和第四句最后一个字的韵母相同或相近;绝句是二四句押韵,首句可以押韵或不押韵;三首古诗中表示韵脚的字可以读得“绵长”一些。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小结:声音的“停与连”“长与短”,能帮助我们读出古诗的节奏和押韵,产生音乐的美感。
学习任务二:目中有象,还原节日情景
1.了解节日习俗
⑴每一个传统节日都有特定的习俗,有特定的文化内涵。春节,清明节,重阳节都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你的家乡过节的时候分别有哪些习俗?
学生交流。春节:守岁,吃年夜饭,贴春联,放烟花,拜年等。清明节:祭祖,扫墓,踏青等。重阳节:登山,秋游赏菊,感恩敬老等。
⑵课文的三首古诗中,诗人写了哪些节日习俗呢?找一找,圈一圈,画一画。将交流的相关资料进行整理,完成学习单(一)的第三列的填写。
节日 过节时间 节日习俗
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 放爆竹喝屠苏酒换桃符
清明节 公历4月5日前后 祭祖扫墓
重阳节 农历九月初九 登高祈福插茱萸
注:《清明》中虽然没有写到习俗,但是从“路上行人欲断魂”中可以看出行人们应该是去祭祖、扫墓。
小结:每一个传统节日,都承载着炎黄子孙共同的思想与情怀,代代相传。
2.还原过节情景
古人是怎样过节的呢?再去读一读这三首古诗,说一说古人过节的情景。
⑴聚焦于象:根据表格,圈画出三首古诗中关于人,景,事的关键词句。完成学习单(二)。
题目 人 景 物
元日 王安石人们 春风曈曈日 放爆竹喝屠苏酒换桃符
清明 杜牧行人牧童 雨纷纷 祭祖扫墓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山东兄弟 华山 登高插茱萸
⑵结象成画:抓住关键语句,借助上面的表格,联系自己过节时的经验,想象诗中描绘的过节情景;说一说诗人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
例:《元日》
又是一年新春,诗人王安石走在大街上。“噼里啪啦,噼里啪啦!”人们点燃了爆竹,那清脆响亮的声音震耳欲聋,响彻天际,一片喜气升腾。和煦的春风吹进了堂屋,人们时而谈笑风生,时而开怀畅饮,空气中溢满了浓浓的屠苏酒的香气。夺目耀眼的阳光划过长空,将温暖与光明输送给千家万户。阳光映照在人们身上,映红了每个人的脸庞。人们正撕下旧的春联,贴上新的春联。大红春联在门楣上熠熠闪光,充满了喜气。
学习任务三:心中有情,触摸节日情结
1.感受诗人情思
⑴诗中的人、景、事都能在语言文字中看得见,但诗中藏着的诗人独特的情感只有用心才能看得见,这些情感与诗人的人生经历有着很大的关联。
要点:出示诗人创作背景,结合诗人的人生经历来感受诗中表达的情思。
王安石是宋代著名的政治家、诗人。21岁起担任地方官,做了很多有益于老百姓的事。在他49岁时,诗人初为宰相主持变法,推行新政。见新年家家忙着过春节,而联想到变法开始的新气象,因而创作了此诗。
杜牧出生在唐朝的都城长安的书香门第,自幼聪慧,很小的年纪就做了官。在他42岁那年,朝廷派他到离长安很远的地方做官,途中恰逢清明节,杜牧出门在外,写下了所见所感。
王维是唐代著名诗人,少年时期就创作了不少优秀的诗篇。王维家居蒲州,15岁那年,他就离开了家乡,独自来到京城长安。时光过得很快,不知不觉两年过去了。在重阳节那天,他思绪万千,心情久久不能平静,继而写下此诗。
⑵这些情感,诗人又是通过哪些字眼表达出来的呢?
例:《元日》中一个“新”字抒发了王安石变法改革的喜悦之情。《清明》中的“欲断魂”表现行人的忧伤,杜牧行路在外无法拜祭亲人的悲伤之情。《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倍思亲”表现了王维对家乡对兄弟的思念之情。
2.深情诵读诗歌
个人朗读、同桌展示读、小组合作读、全班诵读。
3.触摸节日情结
⑴每一个传统节日背后都有着我们中国人独有的文化情结。回忆一下,自己家里在过春节,清明节和重阳节的时候,最大的心愿是什么?
例:春节阖家团圆;清明传承亲情;重阳感恩敬老等。
⑵这种文化情结流淌在我们每一个人的血液中,在特定的场合中,在传统的节日中,我们心头就会涌起这份情感,我们可以借助古诗来表达这份情感。
例:游子在外时,遇上传统佳节,会情不自禁地吟诵: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学习任务四:拓展阅读,感知诗中节日
1.拓展阅读
学习单(三):寻找下列诗中的传统节日,完成表格。
北风吹雪四更初,嘉瑞天教及岁除。
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
—宋陆游《除夜雪》
五月五日岚气开,南门竞船争看来。
云安酒浓曲米贱,家家扶得醉人回。
—宋 范成大《夔州竹枝歌》(其一)
提示:除夜就是除夕之夜,大年三十晚上,俗称大年夜。又称“岁除”,意为旧岁至此而除,另换新岁;五月五日指农历五月初五,即端午节。
2.全班交流
要点:“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中有喝屠苏酒和写桃符这两个节日习俗。“五月五日岚气开,南门竞船争看来。”中有竞船的习俗,“云安酒浓曲米贱,家家扶得醉人回。”中有喝云安酒的习俗。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