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期末课文复习 课件(共6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期末课文复习 课件(共64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1-05 11:16: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64张PPT)
第一单元:四时美景
1.《春》
重点:
☆修辞手法的赏析(答题思路);
☆感官描写的赏析(答题思路);
☆侧面描写的理解与运用;
“虚实结合”手法的理解与运用;
“褒词贬用”的理解。
*新的修辞手法——“通感”。
1.“呼朋引伴”、“卖弄”都是形容人的词语,作者为何用来形容鸟儿?
2.“春雨图”中,作者描写完春雨后,却又描写了春雨中的人,这样是否偏离主题?
3.指出下列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4.比喻分为哪几种类型?
2.《济南的冬天》
重点:
☆修辞手法的赏析(强化,必须掌握!);
☆学会概括景物的特点。
能分析景物描写的顺序。
1.济南的冬天总的特点是什么?作者是如何引出这一特点的?
2.“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你如何理解这句话?
3.“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薄雪覆盖下的小山“妙”在何处?
4.“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如何理解“绿的精神”?
5.“这就是冬天的济南。”这样结尾有什么好处?
6.什么是比拟?分为哪几种类型?
3.《雨的四季》
重点:
☆修辞手法的赏析(强化,必须掌握!);
☆学会概括景物的特点。
☆“侧面描写”的理解与运用。
☆“欲扬先抑”手法的理解与运用。
理解人称转变、句式转变的作用;语气词的作用。
1.作者没有直接描绘春雨,而是写万物经雨洗淋后的情态,有什么好处?
2.第3段中,写夏雨时,为什么要写到春雨?
3.为什么写冬雨时,要先写道“人们会讨厌雨”?
4.作者在最后两段多次使用语气词“啊”,有什么作用?
5.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既相互呼应,又有所变化,试简要分析。
6.明确:名词——方位名词。
赏析以下两个句子。
“但这时候,雨已经化了妆,它经常变成美丽的雪花,飘然莅临人间。”
“但在南国,雨仍然偶尔造访大地,但它变得更吝啬了。”
4.《古代诗歌四首》
《观沧海》
重点:
明确四首诗的文体。
☆明确四首诗抒发的感情。
☆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
动静结合的写作手法。
感受诗歌的景物特点、语言风格。
《古代诗歌四首》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重点:
尝试断句、划分停顿;
☆景物(环境)描写的作用(答题思路)
了解大部分诗歌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的创作思路。(叫做什么?)
《古代诗歌四首》
《次北固山下》
重点:
能用自己的话描绘出诗句展示的画面。
体悟到诗歌蕴含的某些哲理。
《古代诗歌四首》
《天净沙·秋思》
重点:
☆景物(环境)描写的作用(答题思路)
☆理解“以乐景写哀情”的写作方法。
理解“白描”的写作手法。
第二单元:亲情之爱
5.《秋天的怀念》
重点:
☆景物(环境)描写的作用(4步走!)
☆☆☆分析人物形象/人物描写方法(动作/语言/神态/心理);
☆细节描写的分析。
☆叙述方式——“插叙”的理解与作用;
理解标题的含义。
1.第二段写母亲的病情,是否违背了写作顺序?为什么?(有什么作用?)
2.“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刷刷啦啦地飘落。”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3.北海的菊花象征着什么?
4.赏析下面几个句子。(描写角度!☆)
①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
②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③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5.品味下列语句,体会加点词蕴含的情感。
①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
②她出去了,就再也没有回来。
③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6.文中两次出现了“好好儿活”,联系上下文,分别谈一谈你对它们的理解。
6.《散步》
重点:
☆☆☆分析人物形象/人物描写方法(动作/语言/神态/心理);
☆景物(环境)描写的作用(4步走!)
☆理解“以小见大”、“大词小用”的写作手法。
对称句的作用。
1.文章为什么取题为《散步》?
2.品析下面句子中的加点字,说一说它们有什么作用。
①后来发生了分歧;
②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领袖人物在严重关头时那样。
③我决定委屈儿子;
④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3.谈谈你对“整个世界”(课文深层意蕴)的理解。
4.课文多处运用对称的句子。试分析这样写的好处。(课后习题四)
例: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
对称句的作用:
①显得句式整齐,富有对称美,读起来朗朗上口、音律和谐。
②把事物的两方面并列、对举着说,增加了思想内涵的张力,更加耐人寻味。
7.《散文诗二首》
重点:
☆☆☆分析人物形象/人物描写方法(动作/语言/神态/心理);
☆叙述方式——“插叙”的理解与作用;
理解“象征”的含义。
品析、比较文章的语言风格。
1.《金色花》中,诗人为什么要把孩子想象成一朵金色花?
2.孩子变成金色花后,为什么不让妈妈知道?
3.《荷叶·母亲》中,为什么要写故乡园子里与“莲花”有关的往事?
4.“心中的雨点”指的是什么?
8.《世说新语二则》
重点:
翻译文章,理解意思,学会断句。
☆文言现象(5大类)
☆☆☆分析人物形象/人物描写方法(动作/语言/神态/心理)
区分谦称与敬称。
1.《咏雪》中,最后为什么要写谢道韫的父亲和丈夫?
2.从《陈太丘与友期行》中,我们能获得什么启示?
综合性学习
①交友典故;②对互联网交友模式的看法。
第三单元:童年与成长
9.《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重点:
☆☆☆分析人物形象/人物描写方法(动作/语言/神态/心理)
☆分析景物(环境)描写的顺序。
学会多面地分析人物形象(寿镜吾)
过渡段的作用。
*“大”鲁迅和“小”鲁迅的视角转换。
1.作者是如何将百草园和三味书屋部分连接起来的?
2.分别概括百草园、三味书屋的生活是怎么样的。
3.美女蛇的故事是否是赘笔?
4.你如何评价寿镜吾先生?
5.你觉得写《朝花夕拾》的“大”鲁迅是带着什么情感来看待书中的“小”鲁迅的?
10.《再塑生命的人》
重点:
☆☆☆分析人物形象/人物描写方法(动作/语言/神态/心理)
☆景物(环境)描写的作用(4步走!)
☆理解标题的含义。
理解象征的含义及其作用。
1.海伦和莎莉文老师分别是什么样的人?简要分析。
2.“水”象征着什么?它有什么作用?
3.本文的标题有什么含义?
综合性学习(1)
有朋自远方来
①交友的典故(会简述);
②对互联网交友模式的看法(双刃剑)。
第四单元:人生之舟
12.《纪念白求恩》
重点:
☆☆明确本文文体及写作顺序;
☆运用对比的作用(好处);
☆双重否定句的作用;
☆排比句式的作用。
p.s.词语的感彩。
1.说说课文各段落之间的关系。
2.课文第2、3段通过白求恩和其他人的对比,写出了什么?有什么表达效果?
3.第4段可以分为哪两个层次?它们是如何过渡的?
4.品味下列语句,体会其表达效果。
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没有一个不佩服,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
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13.《植树的牧羊人》
重点:
☆弄清记叙文/小说六要素;
☆☆☆☆分析人物形象/人物描写方法(动作/语言/神态/心理)
☆修辞手法的赏析(强化,必须掌握!)
☆叙述方式——“插叙”的理解与作用;
1.牧羊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谈谈你对课文主题的认识。
3.在我们的社会中,有很多真实存在的默默“植树”的人,他们以非凡的毅力,辛勤耕耘,种植着希望和幸福。你认识或听说像牧羊老人一样的人吗?
14.《走一步,再走一步》
重点:
☆弄清记叙文/小说六要素;
☆通过心理描写,分析人物性格。
☆理解标题的含义。(表层&深层)
15.《诫子书》
重点:
☆明确本文文体;
明确议论的两个中心论点;
☆双重否定句的作用;
☆☆☆各种文言现象……
1.谈谈你对以下两句话的理解。
①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②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2.说说你对文中“志”与“学”的关系的理解。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人一定要有志向,同时志向要专一,这样才能潜心学习,不会轻易被改变。“志”是“学”的前提和动力,“学”是“志”的具体表现,一个勤学的人一定是一个有志向的人。
综合性学习(2)
少年正是读书时
①读书的名人名言。
②学会根据图表数据分析结果、进言献策。
第五单元:人与动物
16.《猫》
重点:
☆☆运用对比的作用(分析比较三只猫的来历、外形、地位、结局。)
☆☆☆品味语言,修辞手法的赏析;
☆分析特定语句在在文章结构上起到的作用。
通过细节描写分析人物心理。
1.第一只猫死后,“我”安慰三妹说:“不要紧,我再向别处要一只来给你。”第二只猫丢失后,作者写道:“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第三只猫死后,作者又写道:“自此,我家永不养猫。”这三句话在文章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第一句话表现了这只猫的死带给我们的感受,虽然难过,但还不至于太伤心,也为后面第二只猫的到来做了铺垫。
第二句话表示第二只猫丢失后,我们全家伤心的程度加深了,在结构上起着总结上文的作用,又为下文的被动收养流浪猫做了铺垫。
第三句话比上一句程度更深,一个“永不”显示出了作者态度的决绝,放在文章最后,既呼应了开头,又拓展了文意,也对全文作了总结。
2.第三只猫“大家都不喜欢它”,但它亡失之后,“我”却“更难过得多”。你觉得原因是什么?仅仅是因为“我”冤枉了它吗?
因为第三只猫的死,责任在“我”。“我”主观臆断,造成冤屈,使第三只猫死去,过失无法补救。从这件事中,“我”意识到光凭个人的好恶,带着私人的偏见去对待第三只猫是多么的不公平,因而良心受到谴责,追悔莫及。
作者写猫,并不仅仅局限于猫本身,而是借此阐发了人生哲理,揭示了关爱动物、爱护弱小、反思人类自身弱点的主题,也体现了作者勇于自我反思的自省精神,以及知识分子悲天悯人的宽厚情怀。
3.品味下列语句,说说各句的表达效果。
① (猫)花白的毛,很活泼,常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在廊前太阳光里滚来滚去。
比喻。将小猫比喻为带着泥土的白雪球,突出了小猫的活泼可爱。
② 大家都不高兴,好像亡失了一个亲爱的同伴……
比喻。将猫比喻为人的伙伴,强调“我们”全家对这只小猫的深厚感情。
③ 真是“畏罪潜逃”了,我以为。
拟人。把用于人身上的词语用在猫身上,形象生动。
④ 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良心的针!
比喻。将“我”的暴怒和虐待比作“刺我良心的针”,强调我的悔恨和遗憾程度之深,生动形象。
17.《动物笑谈》
重点:
解题。(动物“笑”谈 主人公——人)
☆☆☆☆分析人物形象/人物描写方法(动作/语言/神态/心理)
☆☆☆修辞手法的赏析;
☆☆运用对比的作用(好处)。
体会文章幽默的语言风格。
18.《狼》
重点:
☆☆☆全文翻译。
☆重点字词、文言现象。
☆☆☆☆分析人物形象/人物描写方法(动作/语言/神态/心理)
谈一谈启示。
1.课文讲述了屠户和狼的几次交锋?
2.找出能够概括文章中心的语句,说说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3.列举有关狼的成语。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狼的形象是怎样的?你如何看待狼的这种传统形象?
4.改写白话故事。(复述课文)
第六单元:想象王国
19.《皇帝的新装》
重点:
明确文体及其特点。
☆☆☆☆分析人物形象/人物描写方法(动作/语言/神态/心理)
☆☆运用对比的作用(好处)。
☆结合时代背景分析文章写作目的。
1.这篇童话想象奇特,人物滑稽可笑,情节荒诞离奇。快速阅读全文,把握故事情节,并用自己的话简要复述。
2.所谓的“新装”根本不存在,但人们都不敢说自己看不见,这是为什么?
表层原因是,人们都害怕说出新衣不存在会导致自己被当作愚蠢的人,因此都装作看见了“新装”。深层原因则是,统治者的愚蠢、虚荣使得人们看不见也不愿意说出真相,而在这些统治者的统治下,整个社会也都染上了这种虚伪、愚蠢、自欺欺人的风气。
3.一个小孩子最先说出了真相,老百姓也都跟着说了真话,而皇帝和他的大臣们仍装模作样地把戏演下去。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小孩子”寄托着作者改变现实、戳穿虚伪的理想。老百姓们在小孩子的带动下有了说真话的勇气,而统治者们却仍然装模作样,两相对比,显得后者更加荒唐可笑。
作者借此揭露了说假话成风、荒唐可笑的社会现象,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腐朽。
1.“我倒很想知道,他们的衣料究竟织得怎样了。”皇帝想。不过,当他想起凡是愚蠢或不称职的人就看不见这布的时候,他心里的确感到有些不大自然。
(皇帝心里感到“有些不大自然”,你如何理解?)
“不大自然”是心理描写,写出了皇帝的心虚,体现出他愚蠢、狡猾的性格特点。作者故意将话说得很有分寸,为后文更辛辣的讽刺积蓄着力量。
2.“我要派我诚实的老大臣到织工那儿去,”皇帝想,“他最能看出这布料是什么样子,因为他这个人很有理智,同时就称职这点来说,谁也不及他。”
(皇帝为什么要先派他的老大臣去看布料?)
心理描写,写出皇帝既想看衣服,又怕自己看不见的心虚。同时,他对老大臣“理智”“称职”的评价,更为后文的情节埋下伏笔。
3.“上帝哟,你听这个天真的声音!”爸爸说。于是大家把这孩子讲的话私下里低声地传播开来。
“他并没有穿什么衣服!有一个小孩子说他并没有穿什么衣服啊!”
“他实在没有穿什么衣服啊!”最后所有的老百姓都说。
(人们为什么要说“有一个小孩子说他并没有穿什么衣服啊”?)
之前人们碍于自己的尊严和皇帝的威严,不敢说出实话。现在有一个小孩说出了真话,干脆顺水推舟,借他的话表达自己的想法。同时,前两句的“转述”,说明大人们还不敢正视现实。
4.说真话需要勇气,有时还要付出代价。思考一下,如果你当时也在游行现场,会怎样做?然后结合生活体验,讨论关于说真话的话题。
20.《天上的街市》
重点:
☆会设计朗读节奏。
☆区分想象与联想。
☆☆明确诗人思想情感。
☆结合时代背景分析诗歌写作目的。
1.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的想象世界。
夜晚,海边,诗人仰望美丽的天空,星光闪闪,心情变得开朗起来。瞧,天国的乐园是多么的美丽。明星如灯,缀满天幕,熠熠生辉。地面呢,街灯如星,点点成线,摇曳生姿。缥缈的空中有一个街市,繁华美丽的街市上陈列着许多物品,都是人间的珍宝。那被浅浅天河分隔开来的牛郎、织女,在过着怎样的生活呢?还在守着银河远远相望吗?不!美丽的夜里,他们一定在那琳琅满目的街市上闲游。请看,天上的流星,就是他们手中提着的灯笼。
2.《天上的街市》中,牛郎织女过着自由自在的生活,与神话传说中的悲剧结局有所不同,这样想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黑暗现实的痛恨之情。
3.课下三首诗歌借牛郎织女表达的情感。
4.选择一个天体,发挥想象和联想,写一首小诗。
21.《女娲造人》
重点:
明确文体及其特点。
☆☆☆☆分析人物形象/人物描写方法(动作/语言/神态/心理)(女娲的“人”性)
比较文言与课文,明白增删的用意。
领会中国古代先民的“土地”情结。
22.《寓言四则》
重点:
明确文体及其特点。
☆用自己的话讲述四则故事。
☆明白四则寓言的寓意。
☆☆文言现象
1.阅读《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其中蕴含着怎样的道理。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这则寓言通过写自命非凡的赫耳墨斯在雕像者店里碰壁的故事,挖苦了那些爱慕虚荣、妄自尊大的人。
《蚊子和狮子》这则寓言通过蚊子战胜狮子却最终被蜘蛛吃掉的故事,挖苦了那些取得一点成绩便得意忘形、无视自己短处的人。
2.从《穿井得一人》中,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 生活中为获得真知真见,防止道听途说,应该怎么做?
《穿井得一人》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不可轻信传闻,更不能盲目传播,说话不要有歧义。
在现实生活中,对待传闻应采取调查研究的审慎态度,应有去伪存真的求实精神,不轻信、不盲从,更不能以讹传讹。
3.人们常用“杞人忧天”挖苦那些不必要的担忧,也有人认为其中传达出强烈的忧患意识。你同意哪一种理解呢?
“杞人忧天”本来确实是挖苦那些不必要的担忧,但理解为“忧患意识”,也是可以的。
《列子》之后的一些文人已经将“杞人忧天”引申到政治生活方面,借以表示对国家大事的关心,有“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寓意。如李白《梁甫吟》:“白日不照吾精诚,杞国无事忧天倾.”这正是以杞人自喻,抒发为国事操心却遭受排挤的苦闷.文天祥《赴阙》:“壮心欲填海,苦胆为忧天。”在南宋危亡关头,他借“精卫填海”和“杞人忧天”两那么寓言表达了自己力挽狂澜的决心与抱负。
4.改写一篇新的寓言。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改写
赫耳墨斯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的尊重,就化作凡人,来到一个雕像者的店里.他看见宙斯的雕像,问道:“值多少钱 ”雕像者说:“一个银元。"赫耳墨斯有点错愕,宙斯的雕像才值一个银元!
“那赫拉的雕像值多少钱 ”赫耳墨斯又问道。雕像者说:“要廉价一点儿。”听完后,赫耳墨斯心里不禁想:“宙斯和赫拉的雕像这么廉价,我的雕像的价格肯定更低了,我还是 不问了吧。”于是他便默默地转身离开了。
这个故事适用于那些有自知之明的人。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