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娲补天》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能说出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2.发挥想象,试着把女娲从各地拣来五种颜色石头的过程说清楚、生动。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说出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难点:发挥想象,把女娲从各地拣来五种颜色石头的过程说清楚、生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故事激趣
【教师导学】在本单元的课文里面,一个个形象鲜明的神话人物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开天辟地、创造万物的盘古,有矢志不渝、坚韧执着的精卫,还有为民造福、甘于奉献的普罗米修斯,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善良、勇敢、智慧,也看到了责任、使命和担当。今天我们认识本单元最后一个神话人物——女娲。有关女娲的传说很多,课外你都搜集了哪些与女娲有关的故事?
【学生活动】学生汇报课前搜集的故事。
【预设】
故事1:传说女娲能捏土造人,她用一根藤条蘸着泥浆,甩到地上,就变成了很多很多的人,因此创造了人类社会。
故事2:传说女娲是礼仪之神,她看到人们生活单调,于是化甘露为酒,赐给百姓。百姓感恩戴德,以酒敬女娲,后来敬酒便成为一种礼仪。
故事3:女娲制乐的故事。女娲做了一个有十三根管子、形状像凤凰尾巴似的乐器,取名叫“笙簧”,送给人们。后来,笙簧就成了人们经常演奏的乐器。
二、初读文章,识字学词
1.快速地读读这个故事,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为了更好地感受神话故事,我们需要把这些词语读好。
(出示:惨败、惊慌失措、混乱、一项、熄灭、塌下来、杀死、传颂、功绩。)
(1)强调“混乱”一词中“混”读hùn。
(2)理解“惊慌失措”的意思。是害怕、慌张,举止失去常态,不知怎么办好。把这些词语送回到句子中,自己再试着读一读。
“人们惊慌失措,四处奔逃,整个世界陷入了一片混乱和恐怖之中。”
(3)理解“传颂”“功绩”的意思。
“传颂”:通过一些近义词来理解它的意思。是歌颂、颂扬的意思。
“功绩”:用拆字组词的方法来理解它的意思。功绩指的是功劳和业绩。
把这两个词放在句子里自己再试着读一读。
“人们世世代代怀念着女娲,传颂着她的伟大功绩。”
解决了词语的难题,接下来我们要走进神话故事了。
【设计意图:通过拆字组词、借助近义词理解,结合上下文朗读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词语含义。】
三、构建框架,概括大意
1.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我们又学会了一个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把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串连起来概括主要内容。
2.来看看这7幅图,它们排列的顺序对吗?
请你把这7幅图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重新排列一下。
3.观察第一幅图,用一个四字词语来形容。预设:天崩地裂。
请你结合课文内容,也用四字词语来形容一下其他几幅图。
先在小组里交流,然后全班交流。
预设:找五彩石、炼石补天、斩腿撑天、杀死黑龙、烧灰堵缝、重获新生。
4.请你借助着图画和词语提示,用简洁的语言把起因、经过、结果连起来,讲一讲这个故事。
预设:水神与火神打斗惨败,他因羞恼撞断了不周山,导致山崩地裂。女娲为了救人类,先找来五彩石,炼石补天。接着斩断龟腿撑天。又杀死了作恶的黑龙。最后把芦苇烧成灰堵地缝。从此天地恢复了平静,人类获得了新生。
【设计意图:运用图画排序的方法,帮助学生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重新理清故事脉络,再借助四字词语将起因、经过、结果串连起来,帮助学生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四、品读词句,体会“神奇”
1.勾画词句。学生默读课文,用横线画出课文中描述神奇之处的词语及句子。
2.汇报交流。学生在学习小组内交流自己认为“神奇”词语与句子。
3.品读词句。
神奇之一(出示):天上露出一个大窟窿,地上也裂开了一道道黑黝黝的深沟,洪水从地下喷涌而出,各种野兽也从山林里跑出来残害人类。
(1)出示图片,想象情景。引导学生观察图片,想象:这天上的窟窿露出的得有多大?这地上裂开的深沟得有多深?这喷涌而出的洪水会有多么的湍急?这林中跑出的野兽又有多么的残忍?
(2)指导朗读。请同学们带着这种体会再来读一读这句话。
神奇之二(出示):女娲用这些石浆把天上的大窟窿修补好。从此,天上便有了五色的云霞。
神奇之三(出示):女娲担心补好的天再塌下来,于是又杀了一只大乌龟,斩下他的四条腿,竖立在大地的四方,把人类头顶上的天空撑起来,这样天就再没有了坍塌的危险。
神奇之四(出示):接着,她奋勇杀死了在中原一带作恶的黑龙,其他野兽见此情景,吓得纷纷逃回山林,再也不敢到处流窜残害人类了。
神奇之五(出示):最后,女娲把芦苇烧成灰,撒到水中,芦灰越积越厚,把喷涌洪水的地缝也堵住了。“烧、撒、堵住”这些动词让我们感受到了女娲补天的神奇。
请同学们再读一读。
神奇之六(出示):女娲先从各地拣来赤、青、黄、白、黑五种颜色的石头,燃起神火熔炼。启发想象:女娲拣五色石也很神奇,那课文是怎样写女娲拣五色石的呢?作者只用短短的一句话来写女娲拣五色石补天,这给我们带来了无限想象的空间,如果要把女娲捡石头过程说得更具体些,我们可以怎样想象呢?(学生交流)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结合图画、人物动作以及触动自己的词语与句子感受神话故事的神奇之处,在培养学生想象能力的同时抓住重点词句的学习让学生感悟人物的形象特点。
五、教给方法,创作神话
1.回答问题。如果要生动地讲述女娲补天的故事,你想补充些什么内容?(指名让学生回答)
2.归纳小结。可以从时间久、路途远、地点多这三个方面来表现女娲补天的艰辛。
还可以加上女娲补天时遇到的困难大和女娲面对困难时怎么想怎么做的来表现出女娲补天的坚定意志。
3.创编故事。四人学习小组合作,发挥想象,把女娲从各地拣来五种颜色石头的过程说清楚、说生动。
4.讲述故事。指名让学生讲述过故事。
5.凸显精神。女娲为了补天历经了艰辛,克服了各种困难,她身上具有怎样的精神呢?
设计意图:循序渐进地教给学生编写神话故事的方法,让学生进行语言实践,提高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思维能力,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为本单元的习作编写神话故事奠定了基础。
六、作业布置
1.课后,我们可以运用学到的创编情节的方法,把本单元的神话《精卫填海》中描写精卫填海过程的句子说清楚、说生动。
2.同学们,在我们悠久灿烂的文化长河中,神话故事如同一朵美丽的浪花,它语言优美,故事生动,感情丰富,寄托了人们美好的愿望和追求,在《中国神话故事集》里,还有很多类似的中国神话故事,课后我们可以找出来读一读。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目标精准,脉络清晰,教学内容紧扣教学目标。整个设计紧紧围绕单元语文要素,以复述故事为经,以创编情节为纬,经纬交织,构建了一个扎实有效的课堂。整个设计紧紧围绕“说说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和“发挥想象把女娲从各地拣来五种颜色石头的过程说具体”两个语文要素展开,在语文要素落实的过程中,注重学生的思维过程,有梯度地设计了不同的练习,让学生在讲故事中经历语言实践活动,体现了语言学习的积累、模仿、运用、创作的过程。
1.循序渐进,复述故事
学习语言,不是靠老师的分析和讲解,而在于“耳听+口说”的过程,最大限度地回归语言学习的本源——“习得”。对于神话故事题材的文章,最好的语言训练就是复述故事,这不但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发展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还能帮助学生积累规范的语言,实现语言的内化和重组。长期训练,学生的语文能力会有质的提升。本课没有多余的内容讲解,而是通过多种方法,循序渐进,引导学生讲故事,并通过以下的策略落实这一语文要素。
第一,由概要复述到详细复述。本文的课前导学要求是“说说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此学习要求提示了复述故事类课文的方法:抓住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讲故事。新课开始,老师引导学生读题质疑:女娲为什么要补天?女娲是怎样补天的?女娲补天的结果是怎样的?找到了这几个问题的答案就找到了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让学生尝试借助以上三个问题,把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简要地进行复述,此设计既能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又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继续深入读课文,运用一定的方法,学习详细复述,把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说得更加生动。
第二,由复述单一情节到复述多个情节。在本课中,教师根据教材的特点,注重教给学生详细复述的方法,如在故事起因部分,描写天崩地裂的景象,为了引导学生把这一情节说具体,本课采用“借助关键词句,讲述故事的起因”的方法;在故事经
过部分,运用“找连接词串联主要情节”的方法把女娲补天的经过说清楚。找到了故事的关键词和重要情节,在讲述故事经过的时候,就不会漏掉重要的内容和关键的情节。
2.多元组合,创编情节
与本单元前几篇精读课文相比,本文的语文要素多了“发挥想象,试着把女娲从各地拣来五种颜色石头的过程说清楚、说生动”这一要求,这样一来,讲故事就不仅仅停留在对课文的模仿,而是要加进自己的想象,为后期的创造性复述奠定基础。
旧版本的《女娲补天》对女娲寻石的过程描写得比较具体,而新版本的课文只用了简单的一句话“女娲先从各地拣来赤、青、黄、白、黑五种颜色的石头,燃起神火熔炼”。很明显,这就是为了给学生留下想象的空间。在本课的设计中,教师紧紧依托这个句子,不断引导学生学会创编情节,并教给学生三种创编情节的方法:借助问题创编情节,借助插图创编情节,加入角色创编情节。运用这三种方法减小学生创编的难度,激发学生创编的兴趣,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也在此过程中得到发展,
第一,由合理创编到大胆创编。“女娲先从各地拣来赤、青、黄、白、黑五种颜色的石头,燃起神火熔炼。”如何引导学生把女娲炼石的过程说具体呢?教师首先采用了“借助问题,创编情节”的方法引导学生合理想象,先找到句子中的关键词“拣”,然后围绕着“拣”字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进行想象:女娲分别去哪里拣到这些石头的?女娲在拣石头的时候会遇到什么困难?她是怎样克服这些困难的?依托以上几个问题,学生脑海中就会呈现想象女娲寻石的一幕幕画面。在此基础上,再通过“借助连环画创编故事”引导学生大胆想象,在想象中加入童话的元素,如“海底的珊瑚会发光,水草会让路,鱼儿会寻石……”一步步地引导学生由实写向虚写跨越。
第二,由单个角色创编到加入其他角色创编。借助问题创编情节、借助插图创编情节都是局限于女娲这个角色进行想象,为了拓展孩子们的想象空间,本设计还教给孩子一种新的创编情节方法:“加入角色创编情节”,在想象中加入角色,并设计“反复型”的童话故事情节,运用“对话描写”推动情节的发展,增强趣味性。这种创编情节的方法,更富有童话色彩。在创编的情节中,有的孩子加入“恶犬”和“大鲨鱼”两个角色,通过它们的语言描写,怎把女娲取石的艰难过程生动地表现出来,这样的设计极大提高了孩子们创编的热情与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