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三明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12月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福建省三明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12月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5.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1-05 17:09:15

文档简介

三明一中2023-2024学年上学期12月月考高一历史科试卷
考试时长:60分钟 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本部分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 殷人认为天命素定,但周公在总结夏商亡国教训时,明确意识到“天命靡常”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这一思想在周公那里被上升到了政治意识形态的高度,并较为理性地认为天命不是固定在哪一个朝代哪一个人身上的,而是根据王者的“德行”而转移的。周公的天命靡常思想( )
A. 否定了夏商君主的治理效果 B. 强化了君权神授的政治理念
C. 意在确立周朝统治的合法性 D. 使民本思想贯穿于周朝始终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周公提出“天命靡常”思想是在总结夏商灭亡时得出的,他看到天命并不恒定,而是有德者居之,这一思想是周公为周朝的确立寻求合法性的依据,C项正确;周公的天命靡常思想意在确立周朝统治的合法性,A项说法无法得出,排除A项;董仲舒强化了君权神授的政治理念,排除B项;D项说法过于绝对,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2. 春秋后期到战国前期,经过长期纷争,许多中小诸侯国消失了,形成了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大国,史称“战国七雄”。如图是“战国形势图”,符合齐、赵、韩、魏排列顺序的是( )
A. ①③④② B. ③②④① C. ③②①④ D. ②①④③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后期到战国前期。结合所学内容可知,①处是赵国,②处是齐国,③处是魏国,④处是韩国,所以按照齐、赵、韩、魏排列应该是②①④③,D项正确,排除ABC项。故选D项。
3. 约成书于公元1世纪中叶的《九章算术》内容为:第一章“方出”、第二章“粟米”、第三章“哀分”(按等级分配物资或摊派税收的比例问题)第四章“商功”(各种形状体积的计算方法)第六章“均输”(以各种标准计算各地的赋税和分派工役等)等。这反映出《九章算术》
A. 系统总结魏晋时期的数学成就
B. 以解决社会实际问题为目的
C. 形成中国完整的数学理论体系
D. 体现了统治阶层的实际需要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材料“按等级分配物资或摊派税收的比例问题”“各种形状体积的计算方法”“以各种标准计算各地的赋税和分派工役”等信息可知,《九章算术》侧重于解决社会的实际问题,比较注重实用性,故选B。《九章算术》是集战国和秦汉数学成就之大全的书,故A项说法错误,排除;材料并未列举完《九章算术》所有章节,且也没有说明其内部的联系,故C项说法正确,但不是材料主旨,排除;《九章算术》要解决的问题更多的是体现了百姓的生活需要,而非统治阶层,排除D。
【点睛】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数学成就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对材料和选项进行分析的能力,其考查的核心素养是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
4. 下表是《魏书·高祖孝文帝纪》中有关诏令记载,它反映出北魏时期( )
延兴二年七月 因水旱之灾蠲免百姓田租并开仓赈恤
延兴三年正月 官吏不得使百姓耽搁时令
延兴五年六月 禁止宰杀牛马
太和四年四月 狱官当从速定案,以遣送百姓返劳作乡
A. 自然灾害频繁 B. 吏治腐败扰民
C. 政府重视农耕 D. 全面推行汉化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内容,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时空是:北魏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政府规定遇到水旱灾害需要免除百姓赋税并开仓赈灾、官府不得耽误农事、不得宰杀劳动牲畜等,体现了政府对农耕生产的重视,C项正确;材料强调遇到自然灾害,需要开仓赈灾,并不能说明自然灾害频繁,排除A项;材料中政府对官员的一些行为进行规定,要减少对百姓干扰,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政府对农业生产的重视,并非汉化措施,排除D项。故选C项。
5. 成书于西晋的《博物志》有云:“张骞使西域还,乃得胡桃种。”司马睿在建康称帝后不久,便下令改胡瓜为黄瓜,改胡麻为芝麻,改胡桃为核桃或羌桃。这种名称的变化折射出( )
A. 陆上丝绸之路的中断 B. 政局对文化心理的影响
C. 经济作物种植的推广 D. 域外文化的本土化趋势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材料“张骞使西域还,乃得胡桃种。”可知,张骞出使西域,促进了西域和中原的物质文化交流;而材料“司马睿在建康称帝后不久,便下令改胡瓜为黄瓜,改胡麻为芝麻,改胡桃为核桃或羌桃”并结合所学可知,东晋时期,中原地区被“胡人”占领,民族矛盾有所激化,人们讳言与“胡”有关的事物,甚至官方也对西域传入的物种进行更名,这折射出政局对文化心理的影响,B项正确;陆上丝绸之路在宋朝之后逐渐衰落,而不是东晋时期,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西域物种(胡桃、胡瓜名字的改称),不属于经济作物种植,排除C项;据所学可知,汉朝时期张骞出使西域,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而不是域外文化,排除D项。故选B项。
6. 唐武宗即位后,深感国力多用于佛事之弊,于是遣发保外无名僧,不许置童子沙弥,勒令犯戒者还俗,不许供奉佛骨、佛牙及佛像等物,拆除寺院、佛堂等佛教场所。这( )
A. 满足了两税法实施的社会条件 B. 促成了人身依附关系开始减弱
C. 加剧了权力格局向下移的趋势 D. 实证了中国政治的世俗化特征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类题目,时空是唐武宗灭佛事件。根据材料可知,唐武宗的灭佛措施表明,中国的政权并不为宗教左右,相反是利用和控制宗教为世俗政权服务,非宗教化的世俗倾向非常明显,D项正确;两税法的实施与唐武宗灭佛没有关系,排除A项;唐武宗灭佛对人身依附关系没有影响,排除B项;中国古代的宗教虽然社会影响较大,但并不掌握政治权利,排除C项。故选D项。
【点睛】
7. 历代中央管理地方的机构或官职及地方行政机构或官职的演进,既有传承又有创新。下 表所列汉、唐、宋、明四朝与此相关的信息,按时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 转运司、节度使、提点刑狱司
② 郡尉、县丞、州刺史、大鸿胪
③ 巡抚、按察使司、提督四夷馆
④ 节度使、鸿胪寺、羁縻州刺史
A. ①②④③ B. ②①③④ C. ③②①④ D. ②④①③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②郡尉、县丞、州刺史、大鸿胪”是汉代的,“④节度使、鸿胪寺、羁縻州刺史”是唐代的,“①转运司、节度使、提点刑狱司”是宋代的,“③巡抚、按察使司、提督四夷馆”是明代的,D项正确;“①转运司、节度使、提点刑狱司”是宋代的,不是汉代的,排除A项;“④节度使、鸿胪寺、羁縻州刺史”是唐代的,不是明代的,排除B项;“③巡抚、按察使司、提督四夷馆”是明代的,不是汉代的,排除C项。故选D项。
8. 黄道婆,幼时为童养媳,因不堪婆家虐待而逃亡崖州,期间学习黎族棉纺织技艺。约40年后重返故乡,改进并推广棉纺技术。然官修史籍不见其名,仅载于元陶宗仪《辍耕录》王逢《梧溪集》、明徐光启《农政全书》等。这反映出( )
A. 理学思想掌控意识形态 B. 海南地区经济较为发达
C. 传统农学注重经验总结 D. 蒙元政权排斥农耕文明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材料信息可知,黄道婆在棉纺织技术上作出较大贡献,促进了生产力发展,功绩理应得到传颂,但在官修史书中却没有记载,显然受到理学影响,轻视工商业发展,A项正确;崖州虽属海南,但黄道婆个人对技术的改进无法反映整个海南的经济发展,排除B项;棉纺织技术属于手工业,不是农学,排除C项;黄道婆的事迹在元朝民间文本中有所记载,不能说明蒙元政权排斥农耕文明,排除D项。故选A项。
9. 宋元以后,小麦取代小米成为北方人的主食。宋室南渡之后,都城临安的面食种类不下汴梁。仅蒸制食品就有五十多种,其中大包子、荷叶饼、羊肉馒头、千层饼、烧饼、春饼等都是典型的北方面食。这一现象缘于( )
A. 大量的人口流动 B. 饮食习惯的改变
C. 种植结构的调整 D. 农业生产力提高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属于原因类选择题。时空是:宋代(中国)。根据材料“宋元以后,小麦取代小米成为北方人的主食。宋室南渡之后,都城临安的面食种类不下汴梁。”可知,反映了宋元时期北方的面食对南方的饮食结构产生了重要影响,这主要是由于北方人口的大量南迁所引起的,A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南方人饮食习惯的改变,表述有误,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南方种植结构调整的信息,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材料体现不出农业生产力的提高,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A项。
10. 清初思想家唐甄在《潜书》中指出:“车是载物用的,舟是渡河用的,圣贤的出现在于救民于水火。如果车不能载物,就不如无车;舟不能涉水,而不如无舟;圣贤不能救民,则不如无贤。”这一言论旨在( )
A. 推动传统交通工具革新 B. 树立经世致用学术风气
C. 继承发扬荀子君民思想 D. 推翻封建社会统治秩序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车是载物用的,舟是渡河用的,圣贤的出现在于救民于水火”结合所学可知,唐甄是清初启蒙思想家,与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齐名,针对心学的“空谈”,逐渐脱离现实需求的弊端,唐甄指出要树立“经世致用”(学术为现实服务)的学风,B项正确;唐甄的目的在于提倡“经世致用”,与交通工具革新无关,排除A项;荀子“君舟民水”意思是,古代的君主就像船,老百姓就像是水,水可以载舟,也可以覆舟,隐含的意思是老百姓可以扶持你做君主,也可以推翻君主,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D项说法错误,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仍属于传统儒学范畴,并不主张废除封建制度(主要批判君主专制),唐甄的目的也不是推翻封建社会统治秩序,排除D项。故选B项。
11. 明代开始,汉族人成批迁入台湾。到1644年,进入台湾的汉族人口估计已有十余万人,促进了台湾经济显著发展。此时,台湾仍属开发不久之地,台湾生产的各种商品及台湾人民所必需的各种物品,都需要海商们从大陆引进或运销大陆。这说明( )
A. 清廷移民台湾顺应了历史潮流 B. 台湾经济和民生得到了长足发展
C 清朝统一台湾具有经济必然性 D. 西方殖民侵扰迫使沿海居民迁移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词“说明”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明代时期的台湾。明代时期,大量汉人迁入台湾,促进了台湾地区的开发,但是生产不能满足台湾人民所需,仍然需要从大陆引入,这说明当时台湾和大陆之间的联系难以隔断,意味着清朝统一台湾具有必然性,C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台湾对大陆的依赖,而非强调移民的重要性,排除A项;B项与材料主旨不符,并未突出大陆的重要性,排除B项;材料出现的移民现象和西方殖民者的侵扰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12. 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提到,鸦片战争后美国官员表示愿意提供制作枪炮蓝图,“被婉言谢绝”;《南京条约》的苛刻待遇“满汉官僚都能接受。倒是内中提及今后双方文书要用平等语气往来……反而使他们不安”。该材料( )
A. 揭示英国发动侵华战争的本质 B. 反映清统治者固守传统政治理念
C. 说明清朝被迫从闭关走向开放 D. 呈现出清廷的国家主权观念淡薄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鸦片战争后清政府拒绝美国官员提供制作枪炮蓝图,满汉官僚接受《南京条约》的苛刻待遇,却对双方文书要用平等语气往来而不安,反映了清朝统治者固守天朝上国,华夷有别的传统政治理念进行对外交往,B项正确;据所学,英国发动侵华战争的本质是打开中国市场,掠夺原料,材料未涉及,排除A项;据材料“提及今后双方文书要用平等语气往来……反而使他们不安”可知,清统治者固守传统政治理念,没有走向开放,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清统治者固守传统政治理念进行对外交往,未体现清廷的国家主权观念淡薄,排除D项。故选B项。
13. 钱乘旦先生提出了“反现代化”的理论假设。他认为“反现代化”并不是反对现代化,而是用现代化的手段来维护传统价值取向,扭转现代化的方向,达到抵制现代化、回归传统社会的目的。下列符合“反现代化”理论假设的历史事件是( )
A. 太平天国运动 B. 洋务运动. C. 戊戌变法 D. 义和团运动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正向题。时空范围为19世纪60年代(中国)。洋务运动采取中体西用思想,即用西方现代化的科技来维护清王朝的封建统治,与“反现代化”的理论假设相符合,B项正确;太平天国运动是农民阶级的革命运动,既没有“用现代化的手段”,也不是要“维护传统的价值取向”,排除A项;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的改革运动,其目的是变革传统的封建统治,实现资产阶级的统治,与“回归传统社会”不符,排除C项;义和团运动排斥西方先进科技,与“用现代化的手段”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14. 鸦片战争后,强迫中国开放通商口岸是列强侵华的重要内容。到日本与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时,仍有此项内容,而列强与清政府签订的《辛丑条约》中,却没有此项内容了。这反映出( )
A. 清政府统治根基的动摇 B. 列强在华矛盾的加剧
C. 清政府外交政策的改变 D. 列强侵华方式的变化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马关条约》签订后,外国资本大量涌入中国,开办银行、铁矿、煤矿和纺纱厂,修铁路,满足了列强掠夺中国的目的,列强侵华由商品输出为主转化为资本输出为主,这使列强对通商口岸要求不再强烈,D项正确;八国联军侵华时,南方各省督抚与英、美等国洽商“东南互保”协议,严重动摇了清政府统治的根基,排除A项;列强矛盾加剧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来,排除B项;外国列强逼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辛丑条约》,与清政府外交政策的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15. 《新青年》在1915—1918年总篇数共1274篇,其中“社会主义”一词一共有20篇文章使用,使用了34次,平均每篇使用1.8次;而从1919—1922年,总篇数1 026篇,其中使用篇数达145篇,使用次数1 292次,平均每篇使用7.75次。这种变化反映了( )
A. 新文化运动主流思想发生转变 B. 民众普遍拥护国民革命运动
C. 中国政府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D. 中国社会性质发生根本性改变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新青年》中对“社会主义”一词的引用频率和使用次数越来越高,这说明当时的思想界对社会主义的认可程度越来越高,是新文化主流思想发生转变的表现,A项正确;1922年国民革命还没有兴起,排除B项;“社会主义”一词使用的次数增多不能说明中国政府选择了社会主义,排除C项;当时中国的社会性质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排除D项。故选A项。
16. 下表最能用于说明( )
长沙岳麓山民国初年部分英烈公葬归葬简介表
人物 逝世时间/地点 归葬时间 籍贯
蒋翊武 1913年于广西就义 1916年 湖南常德澧县
蔡锷 1916年病逝于日本 1917年 湖南邵阳
黄兴 1916年病逝于上海 1917年 湖南长沙
A. 辛亥革命动荡延续 B. 国民政府注重宣传英烈精神
C. 护国运动的曲折发展 D. 文化传统与革命理想的结合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20世纪初(中国)。表格中的三位人物都是湖南籍革命家,去世后都安葬回湖南,这是落叶归根的文化传统,体现了文化传统与革命理想的结合,D项正确;材料未提及三位革命人物参加辛亥革命或辛亥革命以后的革命运动的情况,排除A项;三位革命家在1916-1917年归葬,国民政府1927年成立,排除B项;蒋翊武1913年于广西就义,没有参加1915年-1916年的护国运动,排除C项。故选D项。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17题20分,18题20分,19题12分,共52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元时期,福建在海上丝绸之路中的地位迅速上升。泉州、福州成为内连晋江、闽江,外接东南亚的重要港口,尤其是泉州在北宋朝廷设市舶司以来,“番货远物、异宝珍玩之所渊薮……号为天下最。”“番商”出身的蒲寿庚长期掌管市舶司,其家族垄断泉州香料海外贸易近30年,“以善贾往来海上,致产巨万,家僮数千。”至元代时,泉州已成为“东方第一大港”,与埃及亚历山大港齐名。泉州街头出现“市井十洲人”“涨海声中万国商”的盛况。
——摘编自钟羡芳、徐文彬《中国“海上丝绸之路”遗址点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形成机制》等
材料二 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重要构成的环南中国海地区,在近代形成了环南中国海华商贸易网络。在该网络中,中国出口商品以各类生活必需品为主,原有的以单一贸易为特征的跨国网络逐渐演变为一个集贸易、移民、金融等为一体的复合商业网络。与此同时,清王朝逐渐废除了一些禁令,对侨商携资回国创业采取鼓励政策。作为产业领军者的侨商,在国内采用欧洲工业技术进行生产,投资金融业,并服务桑梓,如“橡胶大王”陈嘉庚将超过半数的商业利润,用来在厦门创办集美学村、厦门大学等事业、并积极带头支持民主革命和抗日斗争。
——摘编自水海刚《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近代演变——以环南中国海地区为视域》等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元时期福建海上丝绸之路贸易繁荣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在近代发生的变化,并分析侨商归国带来的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海上丝绸之路的变迁对你的启示。
【答案】(1)表现:海上丝绸之路地位提升;港口众多;港口城市发展;设置机构管理海上贸易;贸易商品种类多;贸易规模大;
原因:陆上丝绸之路受阻;经济重心的南移;政府的重视;宋元商品经济的发展;航海技术与造船技术的进步;
(2)变化:形成环南中国海贸易网络;以出口必需品为主;单一贸易模式转化为复合型商业模式;政府政策有所转变;
影响:引进欧洲先进技术,促进民族工业发展;带动乡里的经济建设;推动中国近代教育发展;为民主革命与抗日斗争贡献力量;
(3)认识:海上丝绸之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重要渠道;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推动了中外交流;海上丝绸之路的变迁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反映了时代的特征;现代化建设需要不断对外开放,积极融入全球化;
【解析】
【小问1详解】
表现:根据“宋元时期,福建在海上丝绸之路中的地位迅速上升”得出海上丝绸之路地位提升;根据“泉州、福州成为内连晋江、闽江,外接东南亚的重要港口,尤其是泉州在北宋朝廷设市舶司以来”得出港口众多;根据“市井十洲人”“涨海声中万国商”得出港口城市发展;根据“蒲寿庚长期掌管市舶司”得出设置机构管理海上贸易;根据“番货远物、异宝珍玩之所渊薮……号为天下最。”得出贸易商品种类多;贸易规模大;原因:结合所学,可从陆上丝绸之路受阻;经济重心的南移;政府的重视;宋元商品经济的发展;航海技术与造船技术的进步等角度概括;
【小问2详解】
变化:根据“ 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重要构成的环南中国海地区,在近代形成了环南中国海华商贸易网络。”得出形成环南中国海贸易网络;根据“在该网络中,中国出口商品以各类生活必需品为主”得出以出口必需品为主;根据“原有的以单一贸易为特征的跨国网络逐渐演变为一个集贸易、移民、金融等为一体的复合商业网络。”得出单一贸易模式转化为复合型商业模式;根据“清王朝逐渐废除了一些禁令,对侨商携资回国创业采取鼓励政策。”得出政府政策有所转变;影响:根据“在国内采用欧洲工业技术进行生产,投资金融业”得出引进欧洲先进技术,促进民族工业发展;根据“并服务桑梓”得出带动乡里的经济建设;根据“用来在厦门创办集美学村、厦门大学等事业”得出推动中国近代教育发展;根据“并积极带头支持民主革命和抗日斗争”得出为民主革命与抗日斗争贡献力量;
【小问3详解】
认识:根据材料和所学,可从海上丝绸之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重要渠道;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推动了中外交流;海上丝绸之路的变迁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反映了时代的特征;现代化建设需要不断对外开放,积极融入全球化等角度认识;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朝将原赵、燕、秦长城连接并置机动部队,夺回匈奴手中的河套地区,并采取建灵渠、派军征服和设郡县等措施控制岭南地区。汉初,在北方边界扩建长城,设渔阳、上谷、蓟县等几个防御据点,以和亲求得暂时稳定;汉武帝通过三次大战,将匈奴逐出漠南地区,建立以呼伦贝尔大草原、阴山、祁连山等为中心的防线;汉宣帝设立都护府管理西域,同时对西南地区采取笼络手段。唐朝建立后,因无法对中亚、西亚、外东北等地区实行有效控制,于是采取“羁縻”政策。元朝在西藏、青海、外东北、西伯利亚东部设置行省,直接管辖边疆地区。康熙停修长城,对蒙古各部恩威并济,征服准噶尔势力等,确立辽阔疆域版图。
——摘编自拉铁摩尔《中国的亚洲内陆边疆》等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西方远洋舰队的威胁远超北方游牧民族骑兵军团,明治维新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日本对华威胁增大,染指台海地区。李鸿章等部分官员意识到东南沿海防御的重要性,通过洋务运动建立近代海军试图加强海防。19世纪六七十年代,西北地区依然面临严峻威胁,沙俄与英国支持的阿古柏侵入新疆,左宗棠继承林则徐“塞防论”,极力推动收复新疆,还主张大规模“移民实边”;清廷对关内开放东北地区,使后来的“闯关东”成潮流。内蒙和东北的进一步开发,一定程度抵制了列强侵略,但无力避免外蒙20世纪20年代出现裂变。
——摘编自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边疆治理的方式和效果。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边疆治理的变化。
【答案】(1)方式:①构筑防御工事,修长城,建据点,建防线;②交通建设,加强边疆联系;③军事手段征服镇压边疆势力,攻占控制边疆领土;④采取和亲、笼络、羁縻等手段实施管理;⑤设置军政机构加强管理开发。
效果:①扩大了疆域,奠定国家版图基础;②加强了边疆与内地的联系,利于民族交融;③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和发展;④丰富了国家治理体系;⑤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和巩固。
(2)变化:①背景性质变化,由相对独立的封建王朝内部的民族关系治理,转变为资本主义扩张背景下更加严峻的外来侵略,边疆治理也转变为中华民族反对内部分裂势力、反侵略、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②区域变化,边疆危机从以陆上危机为主体扩展到面临海陆威胁,边疆形势更加严峻、复杂。③策略变化,学习借鉴西方先进技术;建设近代化新式海陆军队加强海防;“移民实边”开发边疆等策略。④影响变化,有识之士国家主权意识逐步增强,由封闭的王朝国家逐步向民族国家世界体系的转型,但未能抵挡外来侵略导致民族危机日益加深。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的边疆地区。第一问方式,由材料一“汉初,在北方边界扩建长城,设渔阳、上谷、蓟县等几个防御据点,以和亲求得暂时稳定”可得出构筑防御工事,修长城,建据点,建防线;由材料一“并采取建灵渠、派军征服和设郡县等措施控制岭南地区”可得出交通建设,加强边疆联系;由材料一“汉武帝通过三次大战,将匈奴逐出漠南地区,建立以呼伦贝尔大草原、阴山、祁连山等为中心的防线”可得出军事手段征服镇压边疆势力,攻占控制边疆领土;由材料一“唐朝建立后,因无法对中亚、西亚、外东北等地区实行有效控制,于是采取‘羁縻’政策。”及所学可得出采取和亲、笼络、羁縻等手段实施管理;由材料一“汉宣帝设立都护府管理西域,同时对西南地区采取笼络手段”可得出设置军政机构加强管理开发。第二问效果,由材料一“康熙停修长城,对蒙古各部恩威并济,征服准噶尔势力等,确立辽阔疆域版图。”可得出扩大了疆域,奠定国家版图基础;由材料一“元朝在西藏、青海、外东北、西伯利亚东部设置行省,直接管辖边疆地区”可得出加强了边疆与内地的联系,利于民族交融;结合所学可得出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和发展;丰富了国家治理体系;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和巩固。
【小问2详解】
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晚清时期的边疆地区。由材料二“19世纪六七十年代,西北地区依然面临严峻威胁,沙俄与英国支持的阿古柏侵入新疆,左宗棠继承林则徐‘塞防论’,极力推动收复新疆,还主张大规模‘移民实边’;……一定程度抵制了列强侵略,但无力避免外蒙20世纪20年代出现裂变。”及所学可知,背景性质变化,由相对独立的封建王朝内部的民族关系治理,转变为资本主义扩张背景下更加严峻的外来侵略,边疆治理也转变为中华民族反对内部分裂势力、反侵略、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由材料二“鸦片战争后,西方远洋舰队的威胁远超北方游牧民族骑兵军团,明治维新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日本对华威胁增大,染指台海地区。李鸿章等部分官员意识到东南沿海防御的重要性,通过洋务运动建立近代海军试图加强海防。”及所学可知,区域变化,边疆危机从以陆上危机为主体扩展到面临海陆威胁,边疆形势更加严峻、复杂;由材料二“通过洋务运动建立近代海军试图加强海防;还主张大规模‘移民实边’;清廷对关内开放东北地区,使后来的‘闯关东’成潮流”可得出策略变化,学习借鉴西方先进技术;建设近代化新式海陆军队加强海防;“移民实边”开发边疆等策略;结合所学可知,有识之士国家主权意识逐步增强,由封闭的王朝国家逐步向民族国家世界体系的转型,但未能抵挡外来侵略导致民族危机日益加深。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汉武帝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目前所见最早而确切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出处,是蔡元培于1910 年所著《中国伦理学史》。1916年, 易白沙在《青年杂志》上发表《孔子评议上篇》,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进行了论述。这一观点,为清末民初的学者所普遍接受,其影响直至上世纪90年代。近年来,不少学者对这一观点提出了疑问。
[资料夹]
①关于董仲舒: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曾问学董仲舒(前179年~前104年),在《史记》中以三百余字简述其生平,对其学术成就,仅说:“终不治产业,以修学著书为事,故汉兴至于五世之间,唯董仲舒名为明于《春秋》,其传《公羊氏》也”。
②关于《春秋繁露》:《春秋繁露》是董仲舒代表作,其中多篇以“阴阳”或“五行”命名,如《五行对》《五行之义》《阴阳位》《阴阳义》等,除阴阳家外,董仲舒思想又杂有道、法、墨等成分,如道家的顺应天道、清静无为,法家的君尊臣卑、循名贵实,墨家的天志、尚同、明鬼等,均被董仲舒吸收改造。
③关于“罢黜百家”:班固(公元32年~公元92年)在《汉书武帝纪》中说:汉承百王之弊,高
祖拨乱反正,文、景务在养民,至于稽古礼文之事犹多阙焉。孝武初立,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
④关于汉代诸子之学:近代学者昌思勉考察《汉书艺文志》指出“诸子十家,惟名、墨二家无秦、汉人著述;《兵书略》中《兵阴阳家》及《数术略》《方技略》各四家,有无秦、汉人著述不明:余率皆有,或颇多。"又根据《史记》《汉书》《三国志》探讨诸子百家在秦、汉传承,指出:“秦、汉之世,百家之学,见于《史》《汉》《三国志》纪、传者如此,合《汉志》。所戴之书观之,诸学之未尝废绝;弥可见矣。安得谓- -经汉武之表章罢黜,而百家之学,遂微不足道邪 ”
运用资料夹中的材料,对汉武帝是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进行探讨。
【答案】示例:
根据资料①可知,与董仲舒同时代且关系较密切的司马迁在《史记》中并未述及此事。根据资料②可知,董仲舒思想实际上已融汇了诸子百家的思想。根据资料③可知,晚于汉武帝百年的班固,将武帝措施概括为“罢黜百家,表彰六经”。根据资料④可知,依《史记》《汉书》《三国志》所载,终两汉之世,诸子之学并未废绝。
【解析】
【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西汉(中国)。首先,阅读材料,明确要探究问题:汉武帝是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其次,结合材料和所学,对汉武帝是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进行分析阐述,如据材料“司马迁曾问学董仲舒”“对其学术成就,仅说‘终不治产业,以修学著书为事,故汉兴至于五世之间,唯董仲舒名为明于《春秋》,其传《公羊氏》也’”,可得出与董仲舒同时代且关系较密切的司马迁在《史记》中并未述及此事;据材料“除阴阳家外,董仲舒思想又杂有道、法、墨等成分,如道家的顺应天道、清静无为,法家的君尊臣卑、循名贵实,墨家的天志、尚同、明鬼等,均被董仲舒吸收改造”,可得出董仲舒思想实际上已融汇了诸子百家的思想;据材料“汉承百王之弊,高祖拔乱反正,文、景务在养民,至于稽古礼文之事犹多阙焉。孝武初立,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可得出晚于汉武帝百年的班固,将武帝措施概括为“罢黜百家,表彰六经”;据材料“《史记》《汉书》《三国志》探讨诸子百家在秦、汉传承”,结合所学,可得出依《史记》《汉书》《三国志》所载,终两汉之世,诸子之学并未废绝。三明一中2023-2024学年上学期12月月考高一历史科试卷
考试时长:60分钟 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本部分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 殷人认为天命素定,但周公在总结夏商亡国教训时,明确意识到“天命靡常”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这一思想在周公那里被上升到了政治意识形态高度,并较为理性地认为天命不是固定在哪一个朝代哪一个人身上的,而是根据王者的“德行”而转移的。周公的天命靡常思想( )
A. 否定了夏商君主的治理效果 B. 强化了君权神授的政治理念
C. 意在确立周朝统治的合法性 D. 使民本思想贯穿于周朝始终
2. 春秋后期到战国前期,经过长期纷争,许多中小诸侯国消失了,形成了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大国,史称“战国七雄”。如图是“战国形势图”,符合齐、赵、韩、魏排列顺序的是( )
A. ①③④② B. ③②④① C. ③②①④ D. ②①④③
3. 约成书于公元1世纪中叶的《九章算术》内容为:第一章“方出”、第二章“粟米”、第三章“哀分”(按等级分配物资或摊派税收的比例问题)第四章“商功”(各种形状体积的计算方法)第六章“均输”(以各种标准计算各地的赋税和分派工役等)等。这反映出《九章算术》
A. 系统总结魏晋时期的数学成就
B. 以解决社会实际问题为目的
C. 形成中国完整的数学理论体系
D. 体现了统治阶层的实际需要
4. 下表是《魏书·高祖孝文帝纪》中有关诏令的记载,它反映出北魏时期( )
延兴二年七月 因水旱之灾蠲免百姓田租并开仓赈恤
延兴三年正月 官吏不得使百姓耽搁时令
延兴五年六月 禁止宰杀牛马
太和四年四月 狱官当从速定案,以遣送百姓返劳作乡
A. 自然灾害频繁 B. 吏治腐败扰民
C. 政府重视农耕 D. 全面推行汉化
5. 成书于西晋的《博物志》有云:“张骞使西域还,乃得胡桃种。”司马睿在建康称帝后不久,便下令改胡瓜为黄瓜,改胡麻为芝麻,改胡桃为核桃或羌桃。这种名称的变化折射出( )
A. 陆上丝绸之路的中断 B. 政局对文化心理的影响
C. 经济作物种植的推广 D. 域外文化的本土化趋势
6. 唐武宗即位后,深感国力多用于佛事之弊,于是遣发保外无名僧,不许置童子沙弥,勒令犯戒者还俗,不许供奉佛骨、佛牙及佛像等物,拆除寺院、佛堂等佛教场所。这( )
A. 满足了两税法实施的社会条件 B. 促成了人身依附关系开始减弱
C. 加剧了权力格局向下移的趋势 D. 实证了中国政治的世俗化特征
7. 历代中央管理地方的机构或官职及地方行政机构或官职的演进,既有传承又有创新。下 表所列汉、唐、宋、明四朝与此相关的信息,按时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 转运司、节度使、提点刑狱司
② 郡尉、县丞、州刺史、大鸿胪
③ 巡抚、按察使司、提督四夷馆
④ 节度使、鸿胪寺、羁縻州刺史
A. ①②④③ B. ②①③④ C. ③②①④ D. ②④①③
8. 黄道婆,幼时为童养媳,因不堪婆家虐待而逃亡崖州,期间学习黎族棉纺织技艺。约40年后重返故乡,改进并推广棉纺技术。然官修史籍不见其名,仅载于元陶宗仪《辍耕录》王逢《梧溪集》、明徐光启《农政全书》等。这反映出( )
A. 理学思想掌控意识形态 B. 海南地区经济较为发达
C. 传统农学注重经验总结 D. 蒙元政权排斥农耕文明
9. 宋元以后,小麦取代小米成为北方人的主食。宋室南渡之后,都城临安的面食种类不下汴梁。仅蒸制食品就有五十多种,其中大包子、荷叶饼、羊肉馒头、千层饼、烧饼、春饼等都是典型的北方面食。这一现象缘于( )
A. 大量的人口流动 B. 饮食习惯的改变
C. 种植结构的调整 D. 农业生产力提高
10. 清初思想家唐甄在《潜书》中指出:“车是载物用的,舟是渡河用的,圣贤的出现在于救民于水火。如果车不能载物,就不如无车;舟不能涉水,而不如无舟;圣贤不能救民,则不如无贤。”这一言论旨在( )
A. 推动传统交通工具革新 B. 树立经世致用学术风气
C. 继承发扬荀子君民思想 D. 推翻封建社会统治秩序
11. 明代开始,汉族人成批迁入台湾。到1644年,进入台湾汉族人口估计已有十余万人,促进了台湾经济显著发展。此时,台湾仍属开发不久之地,台湾生产的各种商品及台湾人民所必需的各种物品,都需要海商们从大陆引进或运销大陆。这说明( )
A. 清廷移民台湾顺应了历史潮流 B. 台湾经济和民生得到了长足发展
C. 清朝统一台湾具有经济必然性 D. 西方殖民侵扰迫使沿海居民迁移
12. 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提到,鸦片战争后美国官员表示愿意提供制作枪炮蓝图,“被婉言谢绝”;《南京条约》的苛刻待遇“满汉官僚都能接受。倒是内中提及今后双方文书要用平等语气往来……反而使他们不安”。该材料( )
A. 揭示英国发动侵华战争的本质 B. 反映清统治者固守传统政治理念
C. 说明清朝被迫从闭关走向开放 D. 呈现出清廷的国家主权观念淡薄
13. 钱乘旦先生提出了“反现代化”的理论假设。他认为“反现代化”并不是反对现代化,而是用现代化的手段来维护传统价值取向,扭转现代化的方向,达到抵制现代化、回归传统社会的目的。下列符合“反现代化”理论假设的历史事件是( )
A 太平天国运动 B. 洋务运动. C. 戊戌变法 D. 义和团运动
14. 鸦片战争后,强迫中国开放通商口岸是列强侵华的重要内容。到日本与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时,仍有此项内容,而列强与清政府签订的《辛丑条约》中,却没有此项内容了。这反映出( )
A. 清政府统治根基的动摇 B. 列强在华矛盾的加剧
C. 清政府外交政策的改变 D. 列强侵华方式的变化
15. 《新青年》在1915—1918年总篇数共1274篇,其中“社会主义”一词一共有20篇文章使用,使用了34次,平均每篇使用1.8次;而从1919—1922年,总篇数1 026篇,其中使用篇数达145篇,使用次数1 292次,平均每篇使用7.75次。这种变化反映了( )
A. 新文化运动主流思想发生转变 B. 民众普遍拥护国民革命运动
C. 中国政府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D. 中国社会性质发生根本性改变
16. 下表最能用于说明( )
长沙岳麓山民国初年部分英烈公葬归葬简介表
人物 逝世时间/地点 归葬时间 籍贯
蒋翊武 1913年于广西就义 1916年 湖南常德澧县
蔡锷 1916年病逝于日本 1917年 湖南邵阳
黄兴 1916年病逝于上海 1917年 湖南长沙
A. 辛亥革命的动荡延续 B. 国民政府注重宣传英烈精神
C. 护国运动的曲折发展 D. 文化传统与革命理想的结合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17题20分,18题20分,19题12分,共52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元时期,福建在海上丝绸之路中的地位迅速上升。泉州、福州成为内连晋江、闽江,外接东南亚的重要港口,尤其是泉州在北宋朝廷设市舶司以来,“番货远物、异宝珍玩之所渊薮……号为天下最。”“番商”出身的蒲寿庚长期掌管市舶司,其家族垄断泉州香料海外贸易近30年,“以善贾往来海上,致产巨万,家僮数千。”至元代时,泉州已成为“东方第一大港”,与埃及亚历山大港齐名。泉州街头出现“市井十洲人”“涨海声中万国商”的盛况。
——摘编自钟羡芳、徐文彬《中国“海上丝绸之路”遗址点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形成机制》等
材料二 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重要构成的环南中国海地区,在近代形成了环南中国海华商贸易网络。在该网络中,中国出口商品以各类生活必需品为主,原有的以单一贸易为特征的跨国网络逐渐演变为一个集贸易、移民、金融等为一体的复合商业网络。与此同时,清王朝逐渐废除了一些禁令,对侨商携资回国创业采取鼓励政策。作为产业领军者的侨商,在国内采用欧洲工业技术进行生产,投资金融业,并服务桑梓,如“橡胶大王”陈嘉庚将超过半数的商业利润,用来在厦门创办集美学村、厦门大学等事业、并积极带头支持民主革命和抗日斗争。
——摘编自水海刚《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近代演变——以环南中国海地区为视域》等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元时期福建海上丝绸之路贸易繁荣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在近代发生的变化,并分析侨商归国带来的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海上丝绸之路的变迁对你的启示。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朝将原赵、燕、秦长城连接并置机动部队,夺回匈奴手中的河套地区,并采取建灵渠、派军征服和设郡县等措施控制岭南地区。汉初,在北方边界扩建长城,设渔阳、上谷、蓟县等几个防御据点,以和亲求得暂时稳定;汉武帝通过三次大战,将匈奴逐出漠南地区,建立以呼伦贝尔大草原、阴山、祁连山等为中心的防线;汉宣帝设立都护府管理西域,同时对西南地区采取笼络手段。唐朝建立后,因无法对中亚、西亚、外东北等地区实行有效控制,于是采取“羁縻”政策。元朝在西藏、青海、外东北、西伯利亚东部设置行省,直接管辖边疆地区。康熙停修长城,对蒙古各部恩威并济,征服准噶尔势力等,确立辽阔疆域版图。
——摘编自拉铁摩尔《中国的亚洲内陆边疆》等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西方远洋舰队的威胁远超北方游牧民族骑兵军团,明治维新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日本对华威胁增大,染指台海地区。李鸿章等部分官员意识到东南沿海防御的重要性,通过洋务运动建立近代海军试图加强海防。19世纪六七十年代,西北地区依然面临严峻威胁,沙俄与英国支持的阿古柏侵入新疆,左宗棠继承林则徐“塞防论”,极力推动收复新疆,还主张大规模“移民实边”;清廷对关内开放东北地区,使后来的“闯关东”成潮流。内蒙和东北的进一步开发,一定程度抵制了列强侵略,但无力避免外蒙20世纪20年代出现裂变。
——摘编自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边疆治理的方式和效果。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边疆治理变化。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汉武帝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目前所见最早而确切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出处,是蔡元培于1910 年所著《中国伦理学史》。1916年, 易白沙在《青年杂志》上发表《孔子评议上篇》,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进行了论述。这一观点,为清末民初的学者所普遍接受,其影响直至上世纪90年代。近年来,不少学者对这一观点提出了疑问。
[资料夹]
①关于董仲舒: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曾问学董仲舒(前179年~前104年),在《史记》中以三百余字简述其生平,对其学术成就,仅说:“终不治产业,以修学著书为事,故汉兴至于五世之间,唯董仲舒名为明于《春秋》,其传《公羊氏》也”。
②关于《春秋繁露》:《春秋繁露》是董仲舒代表作,其中多篇以“阴阳”或“五行”命名,如《五行对》《五行之义》《阴阳位》《阴阳义》等,除阴阳家外,董仲舒思想又杂有道、法、墨等成分,如道家的顺应天道、清静无为,法家的君尊臣卑、循名贵实,墨家的天志、尚同、明鬼等,均被董仲舒吸收改造。
③关于“罢黜百家”:班固(公元32年~公元92年)在《汉书武帝纪》中说:汉承百王之弊,高
祖拨乱反正,文、景务在养民,至于稽古礼文之事犹多阙焉。孝武初立,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
④关于汉代诸子之学:近代学者昌思勉考察《汉书艺文志》指出“诸子十家,惟名、墨二家无秦、汉人著述;《兵书略》中《兵阴阳家》及《数术略》《方技略》各四家,有无秦、汉人著述不明:余率皆有,或颇多。"又根据《史记》《汉书》《三国志》探讨诸子百家在秦、汉传承,指出:“秦、汉之世,百家之学,见于《史》《汉》《三国志》纪、传者如此,合《汉志》。所戴之书观之,诸学之未尝废绝;弥可见矣。安得谓- -经汉武之表章罢黜,而百家之学,遂微不足道邪 ”
运用资料夹中的材料,对汉武帝是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进行探讨。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