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写作之情感真挚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记叙文写作之情感真挚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52.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6-03 15:44: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55张PPT。2014年高考,桐柏县一本上线144人,桐柏一高中一本上线94人,比高考成绩大幅提高的2013年又增加43人,一本增长率为84%。其中文科一本上线39人,全县文科前10名桐柏一高中有9人。李豪以658分位居南阳市文科第一名,河南省文科第三名,被清华大学录取。理科一本上线55人,牛中轩、杨志浩分别位居县理科第一、二名。有75人考入“985”和“211”大学,受到了桐柏县人民政府的通令嘉奖,被南阳市人民政府评为“2014年度普通高考质量先进高中学校”。
2014—2015学年的上学期,我校教育教学成绩显著:
高三在全市2015高考模拟考试中,一本上线121人,二本上线312人,三本上线547人。三个批次上线人数都比去年高考有大幅提高,在全市省级示范高中中,是上线人数提升排名前列的学校,上线的万人比,在南阳市市、县中位居第二。
高二年级在市统考中,一本上线173人,文科73人,理科100人。全市文科总分前十名,我校占7人,其中包揽全市前3名;前30名中有11人,前50名中有18人,前100名中,有25人。全市理科总分前200名中,有我校4人,分别是59、101、173、180名。
高一年级在市统考中,全市前5000名中,我校有193人。全县前10名,我校有9人。一、情境引导
2012年,莫言成为自1901年以来第109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中国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引发了国际关注与全民欢腾。这,再次印证了曹丕在《典论·论文》中的一句话:“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文学,之所以能“经国”济世、“立言”“不朽”,在于它所抒写的,是人的心灵与灵魂。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对于中考作文,教育部发布的对中考作文明确提出两点要求:一是在出题范围方面“不得设审题障碍”;二是内容方面“鼓励学生写真情实感”。那么,在记叙文的写作中,怎样才能为你的文章注入真挚的感情,让它达到“感人心”的效果呢?在这节课中将和大家一起探讨学习。
记叙文写作
为文消得人憔悴——情感的真挚
桐柏一高中:杨子烈
记叙文情感的真挚
学习目标
1、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2、理解“为文即为人”的古训,培养一颗易于感动的心灵。
3、探究学习使文章感情真挚充沛的方法。
二、自主探究(充分感知范文文本,悟方法)
以导学案的形式熟悉例文文本,自主探究使文章情感真挚的方法。(以两个文本为依托自主探究三个问题)
问题1:阅读《纸梯》,试从选材上点评本文的闪光处。
问题2、赏析《纸梯》划线句子。
问题3、说说《桂香中弥漫的青春》这篇文章最打动你的地方在哪里?试从语言、意境、结构的角度加以点评。
三、交流共享
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相互交流自主探究的成果。“感情真挚”三法
一、有“我”法----------内容要真
选材典型、真实、感人,就能够让写出的文章真情流淌。席慕容说:“生命是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我们都是那个过河的人。” 所以写作时不要“站在窗内看窗外的风景”,要“把“我”当成风景的一部分”;用“我”的语言、行动、心理来展现“我”的性格。这个“我”可以是你、我、他。
(一) 做一个现实生活的体验者。亲情、人情,都是在点点滴滴的平常小事中体现出来的。正是一些家常琐事,让我们深深领略生活的况味。也就是将生活中曾震撼过自己心灵的人或事写入文章,感情越朴实,生活的气息越浓厚,描摹越细腻,引发的共鸣越深刻,凭借这样朴实厚重的情怀就可以使读者由文章看到作者,由作者看到自己,由自己看到自己的内心深处,心灵受到震撼和感动。
(二 )做一个现实生活的观察者---------选取别人的故事,为我所用
(三)做一个书海世界的探索者---------多读书,《意林》《读者》《青年文摘》和有代表性的中外名著。
“感情真挚”三法
二、细节法 ----------情感要细
列夫·托尔斯泰说:“艺术起于至微。”“至微”,就是指那些显示人情的美、人性的美,具有永久的艺术价值的细节。
什么是细节描写呢?简洁地说,就是指作品中那些极富个性特点的细枝末节方面的描写。它可以是一个眼神、一根白发、一丝皱纹、一个转身、一滴泪、一抹笑,在它们身上集中体现着作者的感情最纯粹的部分,它们就是文章表情达意的焦点。把握好这些细节,文章的动情点就被凸显出来,情感更加集中、厚重,读者领悟得也更透彻。
运用好细节描写可以增强作品的真实性,可以达到“一瞬传情,一目传神,以情动人”的艺术效果。
细节描写必须真实——不必是曾有的事实,但须是会有的事实;必须典型——最能表现主题和人物。
桂香中弥漫的青春
漫步于姑苏城的石桥流水间,看着或闻着那青瓦白墙的庭院里传来的阵阵香气,眼前总会浮现那抹忙碌的身影......
  走在熟悉而陌生的巷陌之间,被一缕熟悉已久的桂花香吸引。抬头时,已站在阿婆的院前。
  院子里满是阿婆精心呵护的桂花树。枝缝肆意生长,在绿叶的掩映下,时不时冒出几朵淡黄色小花,从未见过如此温柔的黄色,如同一轮明月散发的黄晕的光。小花在绿叶间躲躲闪闪,宛若正值青春的羞涩的小姑娘,她的美,是只许阿婆欣赏的。 犹记年幼时,阿婆曾搂着我叙说她和桂花的情谊是早已深埋下的。迫于生活,阿婆自小便学会做桂花糕,以此补贴家用。她的青春是在浓得化不开的桂花香中弥漫开来的。
  直到现在,正在经历花样青春的我才开始有点明白阿婆的青春。我一直以为,青春是需要绽放的,要活出自己的个性,要经历欢喜、悲痛、叛逆的,那才叫青春。然而,阿婆的青春显然不同于我们的青春。有一条新的花裙子便可以兴奋上好几天,细致地打理好家中所有家务,以及不辞辛劳地制作桂花糕,为自己能担起家中一份担子而满足。这是不同的两代人之间不同的青春,阿婆的青春多了一份责任。 踏入门槛,便看见了忙碌着的阿婆:头上包着一方蓝碎花布,丝丝沾在额上的银发尽数叙说着她的沧桑。围着围裙,略微下弯的背使她显得那样吃力。多少年后的阿婆依旧坚持做桂花糕,刹那间,我仿佛又看见阿婆伏身于石寨前,把蒸熟的米粉、糯粉、熟油、提糖拌匀搅合,然后轻轻压入模具。蒸、擀、匣、刀切后,便盛在盘子里,洁白如玉的桂花糕氤氲着淡淡的桂香,融入口中,清甜爽口,细腻化渣。这就是贯穿了阿婆整个青春的桂花香。
如今的阿婆早已青丝变为白发,但她依然坚持着做桂花糕,坚守着一份青春时期便已坚守的责任。
微风拂来,吹起淡淡的桂香,桂香中弥漫着阿婆的春春。【名师点评】 《桂香中弥漫的青春》这篇文章语言清新自然而又不乏真情涌动,文章巧妙地把淡淡的桂香镶嵌到阿婆的青春里,写出了桂花糕中包蕴的祖孙深情,可谓真挚感人。文章从视觉、嗅觉、味觉诸多方面用形象的语言对阿婆的青春和阿婆的桂花糕做具体、生动的描摹,于姑苏城青墙白瓦的庭院里营造了一种淡淡的优美的意境,最后又归于淡淡桂香,首尾呼应,真可谓匠心独运,境美而情深。“感情真挚”三法
三.设境法--------意境要美
生活中的一些寻常琐事,从选材“新”这个角度来看,并没有什么优势,但如果考生能够对其进行情感化的处理,则可能收到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
(一)首尾要美。首尾景物描写前后照应,开篇就做到景情、人的完美组合,创设优美的意境,渲染出浓郁的情感气氛。(《蒹葭》、《桂香中弥漫的青春》)
[开头]山间的雾气缓缓地流动,草叶上的露珠闪着晶莹的光泽,阵阵鸟鸣萦绕在耳畔,树木葱茏,绿得可爱。踏着星光,我便从家中出发了。现在正走在深山之中,清晨生机勃勃的景象,真是让我快乐。
[结尾]朝露已晞,绿叶反射出金色的光芒。太阳越来越高,不断地释放着能量,温暖着大地。我坚定地告诉自己,踏上了向前的路。首尾景物描写呼应,这是老计诗意地生活。
“感情真挚”三法
三.设境法--------意境要美
(二)语言美。正如老舍先生所说,好的文章要“让句子念起来叮当响”“让人家愿意念,也愿意听”
(1)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母亲呵!天上的风雨来了,鸟儿躲进它的巢里;心中的风雨来了,我只躲进你的怀里。
黑板上老师的粉笔还在拼命叽叽喳喳写个不停
等待着下课等待着放学等待游戏的童年
(2)创造语言的“陌生化”(多看小品、相声,多背一些古典歌词)
“感情真挚”三法
三.设境法--------意境要美
(2)创造语言的“陌生化”,使其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收到震撼人心的效果。
我小心翼翼的接近 怕你在梦中惊醒 我只是想轻轻的吻吻你 你别担心 我真的好爱你我愿意改变自己 我愿意为你流浪在戈壁 我真的好爱你我愿意改变自己 我愿意为你背负一身羊皮
我确定我就是那一只披着羊皮的狼 而你是我的猎物是我嘴里的羔羊 我抛却同伴独自流浪 我确定这一辈子都会在你身旁 带着火热的心随你到任何地方 -------刀郎《披着羊皮的狼》
(3)富有诗意的巧妙引用。(《纸梯》)
(多背诵古典诗词)四、教师点评
总结各组表现,归纳这节课的知识,归纳使文章感情真挚充沛的方法。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 “感情真挚”是文章的生命。它发自内心,真实而真诚,不是矫揉造作;它符合社会进步的总趋势,扬善惩恶,充满正能量;它使人的心灵受到美的陶冶,给人以美的感受。感情真挚和思想健康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简而言之,写文章要做到“选材真、感情细、意境美”,只有这样,才能使“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交织融合在一起而产生共鸣”。五、拓展应用。
用心打捞生活中的真、善、美,或能随意裁锦一角,摘花一枝,都一样绽放优美自然的常人小事,有如冬夜炉边的絮语杂谈,或丰厚与笃实,或琳琅与宏博;或闲适,或淡雅,或隽永,或亲切……
请运用“春日 教室 学生 教师 戒尺 读书”这些词语写一个富有真情实感的片段。
要求:选材真实,运用细节描写的手法,语言要饱含感情,运用一些修辞手法等。 我就只读书,正午习字,晚上对课。先生最初这几天对我很严厉,后来却好起来了,不过给我读的书渐渐加多,对课也渐渐地加上字去,从三言48到五言,终于到七言了。
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虽然小,但在那里也可以爬上花坛去折腊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49。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苍蝇喂蚂蚁,静悄悄地没有声音。然而同窗50们到园里的太多,太久,可就不行了, 先生在书房里便大叫起来:
“人都到哪里去了!”
便一个一个陆续走回去;一同回去,也不行的。他有一条戒尺51,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眼,大声道:“读书!”
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52。有念“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53”的,有念“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的,有念“上九潜龙勿用”的,有念“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茅橘柚”的……先生自己也念书。后来,我们的声音便低下去,静下去了,只有他还大声朗读着:
“铁如意,指挥倜傥54,一坐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
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55过去,拗过去。
先生读书入神的时候,于我们是很相宜的。有几个便用纸糊的盔甲56套在指甲上做戏。我是画画儿。寄语:儿童文学作家杨红樱所说:“身畔是世俗,童心是天国。”法国著名小说家凡尔纳在二十几岁依旧童心未泯,将楼梯扶手当滑梯;台湾的一群“不老骑士”如同孩子般做着童年的梦,白发苍苍,却骑着摩托车游遍欧洲。他们依旧保持着童心。不管这个尘世多喧嚣,希望你能保持你该有的童心。唯有童心,才能真挚澄澈地去感追逐受并这世间的真善美。
同学们,做一个追逐风筝的少年吧,永葆一颗童心,我会散放漫天美丽的纸鸢在一高的大院等你!父亲请大家描述一下父亲形象
1、用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来刻画人物形象。
2、注意细节的描写。
3、抓准人物最重要和最鲜明的部分,不要面面俱到
4、语言要饱含感情:修辞、词语感彩、精彩的动词等这是一张忠厚善良、朴实慈祥的老人的脸。在那一道道深深的皱纹中,仿佛隐藏着一生的忧患、劳苦和辛酸,黝黑的老年斑、苦命痣,不知凝结了多少人间的艰难;眼睛有些昏花、呆滞,但却深邃、安详,没有悲伤和怨恨,你看,他这双勤劳的大手,青筋罗布,骨节隆起,虽然粗糙得如干裂的树皮,但却很有力量。古铜色的老脸,那缺了牙的嘴,又扒进多少粗粮糠菜?他身后是经过辛勤劳动换来的一片金色的丰收景象,他的手中端着的却是一个破旧的茶碗。 他把自己一生的精力和满腔心血都交给了我们祖祖辈辈劳作生息的土地,交给了正在成长发育的儿女子孙。??? 画家以深沉的感情,用巨幅画的形式,借超写实主义手法,刻画出一个勤劳、朴实、善良、贫穷的老农的形象。他咄咄逼人,发人深省。多少人曾在他面前黯然神伤。因为这位老农的形象已经远远超出了生活原型,他所代表的是中华民族千千万万的农民,正是他们辛勤的劳动,才养育出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他是我们精神上的父亲! ??? 此画问世后,便引起强烈反响。尤其是在我们整个民族在经历了十年浩劫这个重大灾难之后,它所激起的不只是观者对老农个人身世的悬想,更是对整个中华民族这个农业大国命运的深深思索 寄语:儿童文学作家杨红樱所说:“身畔是世俗,童心是天国。”凡尔纳在二十几岁依旧童心未泯,将楼梯扶手当滑梯;台湾的一群“不老骑士”如同孩子般做着童年的梦,白发苍苍,却骑着摩托车游遍欧洲。他们依旧保持着童心。不管这个尘世多喧嚣,希望你能保持你该有的童心。唯有童心,才能真挚澄澈地去感追逐受并这世间的真善美。
同学们,做一个追逐风筝的少年吧,永葆一颗童心,我会散放漫天美丽的纸鸢在一高的大院等你! 桂香中弥漫的青春
漫步于姑苏城的石桥流水间,看着或闻着那青瓦白墙的庭院里传来的阵阵香气,眼前总会浮现那抹忙碌的身影......
   正值暮春,万物复苏,给人们以生机之感,走在熟悉而陌生的巷陌之间,被一缕熟悉已久的桂花香吸引。抬头时,已站在阿婆的院前。
   院子里满是阿婆精心呵护的桂花树。枝缝肆意生长,在绿叶的掩映下,时不时冒出几朵淡黄色小花,从未见过如此温柔的黄色,如同一轮明月散发的黄晕的光。小花在绿叶间躲躲闪闪,宛若正值青春的羞涩的小姑娘,她的美,是只许阿婆欣赏的。
犹记年幼时,阿婆曾搂着我叙说她和桂花的情谊是早已深埋下的。迫于生活,阿婆自小便学会做桂花糕,以此补贴家用。她的青春是在浓得化不开的桂花香中弥漫开来的。
  直到现在,正在经历花样青春的我才开始有点明白阿婆的青春。我一直以为,青春是需要绽放的,要活出自己的个性,要经历欢喜、悲痛、叛逆的,那才叫青春。然而,阿婆的青春显然不同于我们的青春。有一条新的花裙子便可以兴奋上好几天,细致地打理好家中所有家务,以及不辞辛劳地制作桂花糕,为自己能担起家中一份担子而满足。这是不同的两代人之间不同的青春,阿婆的青春多了一份责任。 踏入门槛,便看见了忙碌着的阿婆:头上包着一方蓝碎花布,丝丝沾在额上的银发尽数叙说着她的沧桑。围着围裙,略微下弯的背使她显得那样吃力。多少年后的阿婆依旧坚持做桂花糕,刹那间,我仿佛又看见阿婆伏身于石寨前,把蒸熟的米粉、糯粉、熟油、提糖拌匀搅合,然后轻轻压入模具。蒸、擀、匣、刀切后,便盛在盘子里,洁白如玉的桂花糕氤氲着淡淡的桂香,融入口中,清甜爽口,细腻化渣。这就是贯穿了阿婆整个青春的桂花香。
  如今的阿婆早已青丝变为白发,但她依然坚持着做桂花糕,坚守着一份青春时期便已坚守的责任。
微风拂来,吹起淡淡的桂香,桂香中弥漫着阿婆的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