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山市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度高二联考期末考试
化学试卷
注意事项:
1.考试期间,注意考试时间
2.禁止在试卷上乱写乱画
一、单项选择题
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需要加热才能发生的反应一定是吸热反应
B. 一定条件下石墨转化为金刚石的反应吸热,说明石墨比金刚石稳定
C. 已知在时,完全燃烧生成液态水,放出热量.则有关氢气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D. 相同条件下,等质量的红磷蒸气和红磷固体分别完全燃烧,反应的热效应
2. 现有盐酸、NaCl溶液、NaOH溶液,可用来区别它们的一种试剂是
A. AgNO3溶液 B. 紫色石蕊试液 C. 酚酞试液 D. 饱和食盐水
3. 向10mL氨水中加入蒸馏水,将其稀释到1L后,下列变化中不正确的是
A. 的电离程度增大
B 增大
C. 的数目增多
D. 增大
4. 观察下列几个装置示意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① ② ③ ④
电解溶液装置 电镀铜实验装置 氢氧燃料电池示意图 离子交换膜法电解原理示意图
A. 装置①中阳极上析出红色固体
B. 装置②的待镀铁制品应与电源正极相连
C. 装置③中外电路电子由a极流向b极
D. 装置④中的离子交换膜允许阳离子、阴离子、水分子自由通过
5. 某种电化学的电解液的组成如图所示,X、Y、Z、Q、W为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短周期元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电解熔融QW3 可获得Q单质
B. 第一电离能:Y>Z>Q
C. ZW3中心原子的杂化方式为 sp3
D. QW的空间结构为正四面体形
6. 价类二维图是学习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的重要模型。如图为氯元素的价类二维图,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 转化均为氧化反应 B. c是一种新的自来水消毒剂
C. e不稳定,容易分解 D. f中化合价不是最高,没有强氧化性
7. 在一定温度下,在2个容积均为2L的恒容密闭容器中,加入一定量的反应物,发生反应: H<0,相关数据见表。
容器编号 温度/℃ 起始物质的量/mol 平衡物质的量/mol
NO(g) CO(g) (g)
Ⅰ 0.4 0.4 0.2
Ⅱ 0.4 0.4 0.24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B. Ⅰ中反应达到平衡时,CO的转化率为50%
C. 达到平衡所需要的时间:Ⅱ<Ⅰ
D. 对于Ⅰ,平衡后向容器中再充入0.4mol CO和0.2mol ,平衡正向移动
8. 在一密闭容器中,反应 aA(气)bB(气)达平衡后,保持温度不变,把容器体积压缩到原来一半且达到新平衡时,A的浓度是原来的1.5倍,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B. 物质A的转化率变小
C. 物质B的质量分数增加了 D. a>b
二、多项选择题
9. 我国科学家研制一种新型化学电池成功实现废气的处理和能源的利用,用该新型电池电解CuSO4溶液,装置如下(H2R和R都是有机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b电极反应式为R+2H++2e-=H2R
B. 电池工作时,负极区要保持呈酸性
C. 工作一段时间后,正极区的pH变大
D. 若消耗标准状况下112mLO2,则电解后的CuSO4溶液pH约为2
10. 用一定浓度NaOH溶液滴定某一元酸HA溶液。滴定终点附近溶液pH和导电能力变化分别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HA为一元弱酸
B. b点对应的溶液中:c(A-)>c(Na+)
C. 根据溶液pH和导电能力的变化可判断V2<V3
D. a、b、c三点对应的溶液中水的电离程度依次减小
三、填空题(每空2分,共14分)
11. 我国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嫦娥二号探月卫星,火箭的燃料之一是铝粉与高氯酸铵(NH4ClO4)的固体混合物,点燃时,铝粉被氧化放热引发高氯酸铵反应:2NH4ClO4=N2↑+4H2O+Cl2↑+2O2↑,反应放出大量的热。
(1)该反应中被氧化的元素是_____________。
(2)对该反应的反应类型判断正确的是_____________。
A.氧化还原反应B.复分解反应C.置换反应D.分解反应
(3)该反应中若生成1moLCl2,则电子转移数为_____________个。
12. 将一定量的铁粉投入FeCl3溶液中,两者恰好完全反应,完成下列问题。
(1)写出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并标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__________________。
(2)该反应中氧化产物和还原产物的物质的量之比为____________。
(3)若反应过程中转移了0.2mol电子,则溶解消耗的铁的质量为___________。
(4)如何检验某未知溶液中是否含有Fe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实验题
13. 实验室为完成某一实验,需用450mL1.0mol/L的稀盐酸,现用11.8mol/L的浓盐酸配制,填空并请回答下列问题:
(1)配制完成某一实验所需1.0mol/L的盐酸溶液,应量取浓盐酸体积为_____________mL,所用到的玻璃仪器除量筒、烧杯、玻璃棒外还要有_____________。
(2)配制时,其正确的操作顺序是(用字母表示,每个字母只能用一次)_____________→D。
A.用30mL水洗涤烧杯2—3次,洗涤液均注入容量瓶,振荡
B.用量筒准确量取所需的浓盐酸的体积,沿玻璃棒倒入烧杯中,再加入少量水(约30mL),用玻璃棒慢慢搅动,使其混合均匀
C.将已冷却盐酸沿玻璃棒注入容量瓶中
D.将容量瓶盖紧,振荡,摇匀
E.继续往容量瓶内小心加水,直到液面接近刻度1—2cm处
F.改用某仪器加水,使溶液凹液面恰好与刻度相切
(3)若出现如下情况,对所配溶液浓度将有何影响(偏高、偏低或无影响):没有进行A操作_____________;C操作时不慎有少量液体溅出容量瓶外_____________;定容时俯视_____________。
五、计算题
14. 铁铵矾常用作测定卤素的指示剂,化学式为(NH4)aFeb(SO4)c·dH2O,为测定其组成,某化学兴趣小组进行了以下实验:
I.称取144.6g样品,灼烧至恒重时(假如只失去结晶水,不发生其他反应),得蒸馏水的质量为64.8g。
II.将上述剩余固体完全溶于水,并将所得溶液分成三等份:
①往其中一份中加入足量的 NaOH 浓溶液并加热,最终得到标准状况下2.24L气体。
②往第二份中加入稀硫酸,然后向此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0.1mol·L-1 NaOH 溶液,滴加过程中产生红褐色沉淀的质量与加入 NaOH 溶液的体积的关系如图所示:
③往第三份中加入足量的0.1mol·L-1 BaCl2溶液,生成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46.6g
回答下列问题:
(1)操作①中生成气体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操作②中OX段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XY 段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操作③中生成的沉淀为 ____________,其物质的量为__________。
(4)铁铵矾的化学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
15. 在水的电离平衡中,[H+]和[OH-]的关系如图所示:
(1)A点水的离子积常数____(填“>”、“=”或“<”)B点水的离子积常数,造成水的离子积常数变化的原因是____。
(2)25℃时,若向水中滴加稀硫酸,___(填“能”或“不能”)使体系处于A点状态,原因是___。
(3)100℃时,若稀硫酸中由水电离产生的[H+]=1×10-8 mol·L-1,则稀硫酸的pH=_____,用pH试纸测定溶液的pH时,正确操作是____。
(4)100℃时将pH=11的苛性钠溶液V1 L与pH=1的稀硫酸V2 L混合(设混合后溶液的体积为原两溶液的体积之和),所得混合溶液的pH=2,则V1:V2=_____。
密山市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度高二联考期末考试
化学试卷
注意事项:
1.考试期间,注意考试时间
2.禁止在试卷上乱写乱画
一、单项选择题
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需要加热才能发生的反应一定是吸热反应
B. 一定条件下石墨转化为金刚石的反应吸热,说明石墨比金刚石稳定
C. 已知在时,完全燃烧生成液态水,放出热量.则有关氢气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D. 相同条件下,等质量的红磷蒸气和红磷固体分别完全燃烧,反应的热效应
【答案】B
【解析】
【详解】A.铝热反应是放热反应,但需要在加热(高温)条件下才能进行,A错误;
B.石墨转化为金刚石为吸热反应,说明石墨具有的能量小于金刚石所具有的能量,因此石墨比金刚石稳定,B选项正确;
C.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氢气前面的系数应为1mol,C错误;
D.固体红磷燃烧过程中需先转化为气态,过程中吸收热量,因此等质量的固体红磷和红磷蒸气完全燃烧,固体红磷放出的热量小,则其△H1<△H2,D错误;
故选B。
2. 现有盐酸、NaCl溶液、NaOH溶液,可用来区别它们的一种试剂是
A. AgNO3溶液 B. 紫色石蕊试液 C. 酚酞试液 D. 饱和食盐水
【答案】B
【解析】
【详解】A.AgNO3溶液滴到盐酸和NaCl溶液中均产生白色沉淀,无法鉴别,A不合题意;
B.紫色石蕊试液滴到盐酸溶液中显红色,滴到NaCl溶液中不变色,滴到NaOH溶液中变为蓝色,故可鉴别,B符合题意;
C.酚酞试液滴到盐酸和NaCl溶液中均不变色,滴到NaOH溶液中变为红色,无法鉴别,C不合题意;
D.饱和食盐水滴加到三种溶液中均无明显现象,无法鉴别,D不合题意;
故答案:B。
3. 向10mL氨水中加入蒸馏水,将其稀释到1L后,下列变化中不正确的是
A. 的电离程度增大
B. 增大
C. 的数目增多
D. 增大
【答案】B
【解析】
【详解】A. 稀释促进弱电解质电离、则的电离程度增大,A正确;
B.稀释促进电离、则数目及均减小,B不正确;
C.稀释促进电离、的数目增多,C正确;
D.稀释促进电离、数目减小、的数目增多,则增大,D正确;
答案选B。
4. 观察下列几个装置示意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① ② ③ ④
电解溶液装置 电镀铜实验装置 氢氧燃料电池示意图 离子交换膜法电解原理示意图
A. 装置①中阳极上析出红色固体
B. 装置②的待镀铁制品应与电源正极相连
C. 装置③中外电路电子由a极流向b极
D. 装置④中的离子交换膜允许阳离子、阴离子、水分子自由通过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A.装置①电解氯化铜的装置图中没有标明电极材料的名称,但根据溶液的组成及所给提示“电解CuCl2溶液实验装置示意图”,不难判断,铜应该在阴极上析出,故A错误;
B.装置②电镀实验中,待镀金属作为阴极,故在装置②电镀铜实验中,待镀铁制品应与电源负极相连,故B错误;
C.装置③,根据氢气的入口,故很容易判断出原电池的左边为负极,氢气在左边电极上失电子,故外电路电子由a极流向b极,故C正确;
D.装置④的离子交换膜是阳离子交换膜,只允许阳离子、水分子自由通过,不允许阴离子通过,故D错误;
故答案:C。
5. 某种电化学的电解液的组成如图所示,X、Y、Z、Q、W为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短周期元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电解熔融QW3 可获得Q的单质
B. 第一电离能:Y>Z>Q
C. ZW3中心原子的杂化方式为 sp3
D. QW的空间结构为正四面体形
【答案】D
【解析】
【分析】根据组成结构以及成键特点,X和W只有一个共价键,可能是为H和卤族元素,Y有四个共价键,五种元素原子序数依次增大,且属于短周期元素,因此Y为C,X为H,W应为Cl,一个Z有三个共价键,该物质为离子化合物,形成四个键的Z失去一个电子,因此Z为N,Q形成四个共价键中有一个配位键,因此Q为Al。
【详解】A.熔融AlCl3不导电,不能电解熔融AlCl3制备金属Al,一般用电解熔融Al2O3的方法冶炼Al单质,故A错误;
B.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第一电离能减小,同周期从左到右第一电离能有增大的趋势,N>C>Al,故B错误;
C.NCl3的中心原子N的σ键电子对数为3,孤电子对数为1,则其价层电子对数为4,其中心原子的杂化方式为sp3,故C错误;
D.AlCl中Al原子有4个价电子对,无孤电子对,空间结构为正四面体形,故D正确;
故选D。
6. 价类二维图是学习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的重要模型。如图为氯元素的价类二维图,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 转化均为氧化反应 B. c是一种新的自来水消毒剂
C. e不稳定,容易分解 D. f中化合价不是最高,没有强氧化性
【答案】D
【解析】
【分析】a是Cl元素的氢化物,a是HCl;b是Cl元素的单质,b是Cl2;c是Cl元素+4价氧化物,c是ClO2;d是Cl元素+7价含氧酸,d是HClO4;e是Cl元素+1价含氧酸,e是HClO;f是Cl元素+1价含氧酸盐。
【详解】A.,Cl元素化合价依次升高,均为氧化反应,故A正确;
B.c是ClO2,具有强氧化性,用于循环水系统,能杀灭水中的微生物,故B正确;
C.e是HClO,HClO在光照条件下易分解为盐酸和氧气,故C正确;
D.f是次氯酸盐,次氯酸盐具有强氧化性,故D错误;
选D。
7. 在一定温度下,在2个容积均为2L的恒容密闭容器中,加入一定量的反应物,发生反应: H<0,相关数据见表。
容器编号 温度/℃ 起始物质的量/mol 平衡物质的量/mol
NO(g) CO(g) (g)
Ⅰ 0.4 0.4 0.2
Ⅱ 0.4 0.4 0.24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B. Ⅰ中反应达到平衡时,CO的转化率为50%
C. 达到平衡所需要的时间:Ⅱ<Ⅰ
D. 对于Ⅰ,平衡后向容器中再充入0.4mol CO和0.2mol ,平衡正向移动
【答案】C
【解析】
【详解】A. H<0,升高温度平衡逆向移动,平衡时CO2的物质的量变小,由表中数据可知T1>T2,故A正确;
B.由表中数据可知,I达到平衡时转化的CO为0.4mol-0.2mol=0.2mol,则平衡时,CO的转化率为,故B正确;
C.温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快,T1>T2,可知平衡所需要的时间:II>I,故C错误;
D.I中:,平衡常数,平衡后向容器中再充入04mol CO和0.2mol ,此时,Q故选C。
8. 在一密闭容器中,反应 aA(气)bB(气)达平衡后,保持温度不变,把容器体积压缩到原来的一半且达到新平衡时,A的浓度是原来的1.5倍,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B. 物质A的转化率变小
C. 物质B的质量分数增加了 D. a>b
【答案】B
【解析】
【分析】保持温度不变,将容器体积缩小一半,假设平衡不移动,A和B的浓度应均是原来的2倍,但当达到新的平衡时,A的浓度是原来的1.5倍,说明增大压强平衡正向移动,则说明a>b;
【详解】A. 由上述分析可知,平衡正反应方向移动,A正确;
B. 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A的转化率增大,B错误;
C. 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B的质量增大,混合气体的总质量不变,故B的质量分数增大,C正确;
D. 增大压强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则说明a>b,D正确;
答案选B。
二、多项选择题
9. 我国科学家研制一种新型化学电池成功实现废气的处理和能源的利用,用该新型电池电解CuSO4溶液,装置如下(H2R和R都是有机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b电极反应式为R+2H++2e-=H2R
B. 电池工作时,负极区要保持呈酸性
C. 工作一段时间后,正极区的pH变大
D. 若消耗标准状况下112mLO2,则电解后的CuSO4溶液pH约为2
【答案】AB
【解析】
【分析】根据图示,左图为原电池,右图为电解池。左图中a电极上Fe3+和H2S生成S和Fe2+,Fe2+在电极a处失去电子生成Fe3+,电极反应为Fe2+-e-=Fe3+,生成的Fe3+能够继续氧化H2S;b电极一侧,O2和H2R反应生成H2O2和R,R在电极b处得到电子和H+生成H2R,电极方程式为R+2e-+2H+=H2R,生成的H2R可以继续与氧气反应,因此电极a为负极,电极b为正极,与电源负极相连的电极为阴极,与电源正极相连的电极为阳极,结合原电池原理和电解池原理分析判断。
【详解】A.b电极为正极,电极反应式为R+2H++2e-=H2R,故A正确;
B.电极a为负极,电极反应式为Fe2+-e-=Fe3+,因此电池工作时,负极区要保持呈酸性,防止Fe3+水解沉淀,故B正确;
C.正极的电极反应式为R+2H++2e-=H2R,生成的H2R又继续与氧气反应,H2R+O2= H2O2+ R,负极区的离子方程式为2Fe3++H2S=2Fe2++S+2H+,左侧的氢离子通过质子交换膜移向右侧,保持正极区的pH基本不变,故C错误;
D.标准状况下112mLO2的物质的量==0.005mol,转移电子0.005mol×2=0.01mol,电解CuSO4溶液的反应方程式为2CuSO4+2H2O2H2SO4+2Cu+O2↑,根据转移的电子守恒,生成0.005mol硫酸,c(H+)==0.1mol/L,pH=1,故D错误;
故选AB。
【点睛】正确判断原电池的正负极是解题的关键,也是本题的难点。本题的易错点为C,要转移质子的移动对溶液pH的影响。
10. 用一定浓度NaOH溶液滴定某一元酸HA溶液。滴定终点附近溶液pH和导电能力的变化分别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HA为一元弱酸
B. b点对应的溶液中:c(A-)>c(Na+)
C. 根据溶液pH和导电能力的变化可判断V2<V3
D. a、b、c三点对应的溶液中水的电离程度依次减小
【答案】AC
【解析】
【详解】A.根据右图,随着氢氧化钠溶液的加入,溶液的导电能力逐渐增强,说明HA溶液中离子浓度较小,HA未完全电离,为一元弱酸,故A正确;
B.根据右图,随着氢氧化钠溶液加入,溶液的导电能力逐渐增强,b点时,溶液的导电能力突然增大,说明b点时,NaOH与HA恰好中和,生成NaA溶液,水解溶液显碱性,c(H+)<c(OH-),根据电荷守恒,c(A-)+ c(OH-)=c(Na+)+ c(H+),则c(A-)<c(Na+),故B错误;
C.b点时,NaOH与HA恰好中和,生成NaA溶液,水解溶液显碱性,a点时,溶液显中性,说明HA未完全中和,因此V2<V3,故C正确;
D.a点溶液中含有HA和NaA、b点溶液中含有NaA、c点溶液中含有NaA和NaOH,酸或碱抑制水的电离,能够水解的盐促进水的电离,因此a、b、c三点对应的溶液中水的电离程度b最大,故D错误;
故选AC。
【点睛】根据溶液的导电能力的变化判断HA的强弱是解题的关键。本题的易错点为D,要注意酸碱盐对水的电离的影响的区别;难点为B,要注意滴定终点的判断。
三、填空题(每空2分,共14分)
11. 我国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嫦娥二号探月卫星,火箭的燃料之一是铝粉与高氯酸铵(NH4ClO4)的固体混合物,点燃时,铝粉被氧化放热引发高氯酸铵反应:2NH4ClO4=N2↑+4H2O+Cl2↑+2O2↑,反应放出大量的热。
(1)该反应中被氧化的元素是_____________。
(2)对该反应的反应类型判断正确的是_____________。
A.氧化还原反应B.复分解反应C.置换反应D.分解反应
(3)该反应中若生成1moLCl2,则电子转移数为_____________个。
【答案】 ①. N、O ②. AD ③. 14NA
【解析】
【分析】反应2NH4ClO4=N2↑+4H2O+Cl2↑+2O2↑中,NH4ClO4的Cl元素的化合价为+7价,N元素的化合价为-3价,O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H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根据反应产物可以知道,反应前后化合价变化的元素为:Cl元素从+7降低为0价的氯气、-3价的N元素被氧化成0价的氮气、-2价的O元素被氧化成0价的氧气,水分子中H和O元素化合价没有变化。
【详解】(1)化合价升高被氧化,根据分析,该反应中被氧化的元素有:N、O;
(2)反应2NH4ClO4=N2↑+4H2O+Cl2↑+2O2↑中一种反应物变成3种生成物,属于化学基本反应类型中的分解反应;该反应中存在化合价变化,属于氧化还原反应,故选AD;
(3)根据分析,该反应中,还原产物只有氯气,则生成1mol氯气,电子转移的物质的量为:,转移电子数为14NA。
12. 将一定量的铁粉投入FeCl3溶液中,两者恰好完全反应,完成下列问题。
(1)写出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并标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__________________。
(2)该反应中氧化产物和还原产物的物质的量之比为____________。
(3)若反应过程中转移了0.2mol电子,则溶解消耗的铁的质量为___________。
(4)如何检验某未知溶液中是否含有Fe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②. 1:2 ③. 5.6g ④. 取少量未知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少量的KSCN溶液,振荡、观察,若溶液变红,则说明未知液中存在Fe3+;若溶液不变红,则说明原溶液中不存在Fe3+
【解析】
【分析】铁粉投入FeCl3溶液中,反应生成氯化亚铁;该反应中氧化产物和还原产物都为Fe2+,根据氧化还原反应分析氧化产物和还原产物的物质的量;根据反应方程式,1mol铁反应转移2mol电子;检验某未知溶液中是否含有Fe3+常用KSCN溶液。
【详解】(1)铁粉投入FeCl3溶液中,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因此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Fe+2Fe3+=3Fe2+,
标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 ;故答案为: 。
(2)该反应中氧化产物和还原产物都为Fe2+;还原剂有1mol,氧化产物是化合价升高得到的产物,因此氧化产物有1mol,氧化剂有2mol,还原产物是化合价降低得到的产物,因此还原产物有2mol,氧化产物和还原产物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2;故答案为:1:2。
(3)根据反应方程式,1mol铁反应转移2mol电子,若反应过程中转移了0.2mol电子,则溶解消耗的铁的物质的量为0.1mol,消耗铁的质量为0.1mol×56 g mol 1=5.6g;故答案为:5.6g。
(4)检验某未知溶液中是否含有Fe3+的方法是:取少量未知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少量的KSCN溶液,振荡、观察,若溶液变红,则说明未知液中存在Fe3+;若溶液不变红,则说明原溶液中不存在Fe3+;故答案为:取少量未知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少量的KSCN溶液,振荡、观察,若溶液变红,则说明未知液中存在Fe3+;若溶液不变红,则说明原溶液中不存在Fe3+。
【点睛】氧化还原反应是常考题型,主要根据氧化还原反应原理分析化合价升降,双线桥法表示电子转移,检验Fe3+的方法。
四、实验题
13. 实验室为完成某一实验,需用450mL1.0mol/L的稀盐酸,现用11.8mol/L的浓盐酸配制,填空并请回答下列问题:
(1)配制完成某一实验所需1.0mol/L的盐酸溶液,应量取浓盐酸体积为_____________mL,所用到的玻璃仪器除量筒、烧杯、玻璃棒外还要有_____________。
(2)配制时,其正确的操作顺序是(用字母表示,每个字母只能用一次)_____________→D。
A.用30mL水洗涤烧杯2—3次,洗涤液均注入容量瓶,振荡
B.用量筒准确量取所需的浓盐酸的体积,沿玻璃棒倒入烧杯中,再加入少量水(约30mL),用玻璃棒慢慢搅动,使其混合均匀
C.将已冷却的盐酸沿玻璃棒注入容量瓶中
D.将容量瓶盖紧,振荡,摇匀
E.继续往容量瓶内小心加水,直到液面接近刻度1—2cm处
F.改用某仪器加水,使溶液凹液面恰好与刻度相切
(3)若出现如下情况,对所配溶液浓度将有何影响(偏高、偏低或无影响):没有进行A操作_____________;C操作时不慎有少量液体溅出容量瓶外_____________;定容时俯视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42.4 ②. 500mL容量瓶、胶头滴管 ③. BCAEF ④. 偏低 ⑤. 偏低 ⑥. 偏高
【解析】
【详解】(1)配制450mL1.0mol/L的稀盐酸,应选择500mL容量瓶,设需要浓盐酸的体积为V,根据稀释定律,稀释前后溶质HCl的物质的量不变,则:1.0mol/L×500mL=11.8mol/L×V,解得V=42.4mL;配制过程需要的仪器有:量筒、烧杯、玻璃棒、500mL容量瓶、胶头滴管,故还需要的仪器有:胶头滴管,500mL容量瓶;
(2)由11.8mol/L浓盐酸配制1.0mol/L500mL盐酸的步骤:计算、量取、稀释、冷却、转移、洗涤、定容、摇匀、装瓶贴签,所以正确的顺序:BCAEFD;
(3)没有进行A操作,导致溶质的物质的量偏小,溶液的浓度偏低;C操作时不慎有少量液体溅出容量瓶外,导致溶质的物质的量偏小,溶液的浓度偏低;定容时俯视,导致溶液的体积偏小,溶液的浓度偏高;
五、计算题
14. 铁铵矾常用作测定卤素的指示剂,化学式为(NH4)aFeb(SO4)c·dH2O,为测定其组成,某化学兴趣小组进行了以下实验:
I.称取144.6g样品,灼烧至恒重时(假如只失去结晶水,不发生其他反应),得蒸馏水的质量为64.8g。
II.将上述剩余固体完全溶于水,并将所得溶液分成三等份:
①往其中一份中加入足量的 NaOH 浓溶液并加热,最终得到标准状况下2.24L气体。
②往第二份中加入稀硫酸,然后向此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0.1mol·L-1 NaOH 溶液,滴加过程中产生红褐色沉淀的质量与加入 NaOH 溶液的体积的关系如图所示:
③往第三份中加入足量的0.1mol·L-1 BaCl2溶液,生成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46.6g
回答下列问题:
(1)操作①中生成气体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操作②中OX段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XY 段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操作③中生成的沉淀为 ____________,其物质的量为__________。
(4)铁铵矾的化学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OH-NH3 ↑+H2O ②. H++OH-= H2O ③. Fe3+ +3OH- = Fe(OH)3↓ ④. BaSO4 ⑤. 0.2mol ⑥. (NH4)Fe(SO4)2·12H2O
【解析】
【详解】(1)加入足量的NaOH浓溶液并加热,可以产生气体,该气体应为氨气,发生的离子反应为+OH-NH3 ↑+H2O,则原样品中n()=×3=0.3mol;
(2)第二份中先加入了稀硫酸,所以滴加NaOH溶液时会先发生氢离子和氢氧根的中和反应,所以OX段的离子方程式为H++OH-= H2O;继续滴加NaOH溶液,产生红褐色沉淀,该沉淀应为Fe(OH)3,说明原样品中的铁元素存在形成为Fe3+, XY段发生的反应为Fe3+ +3OH- = Fe(OH)3↓;根据沉淀的质量可知原样品中n(Fe3+)=×3=0.3mol;
(3)加入足量氯化钡溶液,得到沉淀应为BaSO4,沉淀的物质的量为=0.2mol,所以原样品中n(SO)=0.2mol×3=0.6mol;
(4)灼烧时失去64.8g结晶水,则n(H2O)==3.6mol;所以样品中n():n(Fe3+):n(SO):n(H2O)=0.3mol:0.3mol:0.6mol:3.6mol=1:1:2:12,所以铁铵矾的化学式为(NH4)Fe(SO4)2·12H2O。
【点睛】本题中在计算样品中n()、n(Fe3+)和n(SO)时一定要注意样品灼烧后是平均分成了三份进行实验,所以根据气体或沉淀计算出的量要乘3。
15. 在水的电离平衡中,[H+]和[OH-]的关系如图所示:
(1)A点水的离子积常数____(填“>”、“=”或“<”)B点水的离子积常数,造成水的离子积常数变化的原因是____。
(2)25℃时,若向水中滴加稀硫酸,___(填“能”或“不能”)使体系处于A点状态,原因是___。
(3)100℃时,若稀硫酸中由水电离产生的[H+]=1×10-8 mol·L-1,则稀硫酸的pH=_____,用pH试纸测定溶液的pH时,正确操作是____。
(4)100℃时将pH=11的苛性钠溶液V1 L与pH=1的稀硫酸V2 L混合(设混合后溶液的体积为原两溶液的体积之和),所得混合溶液的pH=2,则V1:V2=_____。
【答案】 ①. < ②. 水的电离是吸热过程,温度升高,水的电离程度增大,则离子积常数增大 ③. 不能 ④. 滴加稀硫酸后,平衡左移,体系中[H+]≠[OH-],故体系不可能处于A点状态 ⑤. 4 ⑥. 取一小段pH试纸置于表面皿或玻璃片上,用干净的玻璃棒蘸取待测溶液点在pH试纸的中部,待试纸变色后,再与标准比色卡对照读出pH ⑦. 9:11
【解析】
【详解】(1)水会发生微弱电离,电离方程式为H2OH++OH-,水的电离是吸热过程,A点到B点,升高温度,促进电离,水的电离程度增大,水的离子积常数增大,则A点水的离子积常数<B点水的离子积常数;
(2)A点溶液中的[H+]=[OH-],溶液呈中性;若向水中滴加稀硫酸,溶液中的[H+]>[OH-],溶液呈酸性,不能使体系处于A点状态;
(3)根据电离方程式,可知水电离出来的[H+]和水电离出来的[OH-]相等,硫酸溶液中的OH-均来自于水的电离,因此溶液中的[OH-]=1×10-8mol·L-1;根据图象100℃时,水的离子积常数Kw=[H+]·[OH-]=10-6×1×10-6=10-12。则溶液中的,则pH=-lg[H+]=-lg(10-4)=4;
测定溶液的pH的方法:取一小段pH试纸置于表面皿或玻璃片上,用干净的玻璃棒蘸取待测溶液点在pH试纸的中部,待试纸变色后,再与标准比色卡对照读出pH;
(4)100℃时,水的离子积常数Kw=1×10-12;pH=11的NaOH溶液中;pH=1的H2SO4溶液中[H+]=0.1mol·L-1;混合后,溶液的pH=2,溶液中[H+]=0.01mol·L-1;酸过量,则有,求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