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必修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必修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1.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1-05 11:37: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传承劳动精神 感受劳动之美——统编必修上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第二单元是围绕“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的课程目标设计的学习单元,其人文主题 是“劳动光荣”;本单元选入了三篇人物通讯、一篇新闻评论和两首古代诗歌,这些作品从不同角度彰显了劳动的伟大意义。本单元的专题学习融入了“实用性阅读与交流”“跨媒介阅读与交流”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 等任务群。学习本单元,需要整合多种文体的学习资源,在学习活动中
①感受、认识劳动的伟大,
②了解新闻通讯的文体特点,分析通讯的报道角度,抓住典型事件,把握人物精神;
③了解撰写新闻评论的一般写法,辨析把握新闻的报道立场;
④会写写人记事的记叙文,学写新闻通讯和新闻评论。
根据以上学习重点设计了本专题学习的核心任务:学习从某一个角度对新闻/通讯进行评论。
【教学流程】
首先,了解新闻通讯和评论的文体特点,通过新闻评论的课文示例,了解新闻评论的一般写法; 其次,学习三篇人物通讯和两首古代劳动诗歌,尝试选择一个角度对新闻通讯进行评论,从报纸、网站中推荐优秀新闻作品,明确评选标准;最后,学习用典型事例反映人物精神的记叙文(作文训练2:选材),尝试写作新闻通讯和新闻评论,计划8课时。
【学习目标】
1、以《喜看稻菽千重浪一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心有一团火,温暖众 人心》《“探界者”钟扬》三篇通讯的串学了解新闻通讯的选材和生动的语言,从报道的角度感受人物先进事迹,结合写作训练掌握用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精神。
2、以《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一文为例梳理其思路和论证方法,理解工匠精神的含义,掌握新闻评论特点,学习从不同角度进行评论的基本方法。
3.自学《芣苢》《插秧歌》,通过诵读感受诗歌明快的节奏,民歌的浅白流畅以及体会诗中古人勤奋乐观的精神面貌,增强形象思维能力。
第一课段:回顾导入——新闻体裁(1课时)
一、学习目标:
回顾初中所学的新闻知识,了解常见的新闻体裁,知晓本单元的学习内容,为学习新闻通讯和新闻评论做知识准备。
二、学习资源:“常见的新闻体裁”资料、本单元目录及单元学习提示(见附件1)。
1、阅读“常见的新闻体裁”资料,了解各种新闻体裁的特点。
2、浏览单元目录和单元提示,圈点勾画,明确本单元学习内容和学习任务。三.完成以上活动后,填写“新闻体裁”表。
四、学习评价打开一张报纸或一个新闻网站,辨别消息、新闻特写、新闻通讯和新闻评论等文章体裁。
第二课段:关注劳动人物——人物通讯(3课时)
—、学习目标:
精读《喜看稻菽千重浪一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为重点,明确作者的观点, 梳理作品的结构思路,分析论证方法,了解人物通讯特点和写法,思考劳动精神的意义和价值。
二、学生活动
1.自读三篇人物通讯,梳理袁隆平、张秉贵、钟扬的先进 事迹,分析人物精神,感知新闻通讯的特点。
2.从本单元的人物通讯中任选一篇,基于其呈现的事实,围绕“劳动光荣”的人文主题,整体梳理与思考课文内容,其中人物通讯报道中的袁隆平、张秉贵、钟扬,职业岗位不同,但都以辛勤的劳动和创新精神实现人生价值,成为时代楷模,他们代表的是社会主义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程中涌现的千千万万的杰出劳动者。由此可将“劳动”与“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联系,拓展劳动的外延,理解劳动的价值与意义。
3.优秀新闻作品评选活动。
(1)新闻在生活中无处不在,选择一份报纸或一个新闻网站,浏览近一年的内容,从中挑选出比较优秀的人物通讯一篇,每个小组根据评选标准评选出优秀通讯一篇,合作撰写一份推荐书。
(2)小组合作,从新闻价值、报道角度、结构层次、语言 表达等方面拟定一份优秀新闻作品评选标准
(3 )各小组推荐的人物通讯和推荐书在全班进行展示交流。
三、探讨分享
1、人物通讯的写作对象(先进、典型人物)(本课为杰出劳动者,课前让学生搜集整理袁隆平事迹简介)
2、为什么要写这个人?(突出人物的社会意义和时代价值)(引导学生领悟袁隆平的品质、精神等方面榜样标杆作用,引导学生通过了解人物在本领域的成就贡献获得为人做事的启发、鼓舞或借鉴)
3、怎样写才能达到这些目的?(通讯的选材、细节、表达方式、行文结构)(引导学生分析通讯为突出袁隆平不同方面的品质特征,选择了哪些事件,突出了哪些细节,设计探究题如下:文章一共写了哪几件事?通过文中的典型事件报道,归纳袁隆平的精神品质有哪些?袁隆平在研究杂交水稻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困难?他是怎样解决的?
第三部分“事实是科学家的空气”主要是围绕什么内容来写的?作者以“喜看稻菽千重浪”为题有什么好处? 文章如何通过描写细腻地再现了袁隆平在研究杂交水稻过程中的艰辛以及孜孜以求的探索精神?关注身边的劳动者,结合课文,以“平凡而不凡,致敬劳动者”为主题编辑一份新闻特刊,做好课件分享。(通过创设大情境、大任务,引导学生进行人物通讯和新闻评论的群文阅读,通过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活动,提高学生概括、分析、思考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以《喜看稻菽千重浪一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为例分析通讯的选材、细节、表达方式、行文结构。
1、标题结构——
引用了引用了毛泽东1959年写的《七律 回韶山》中的诗句,表达了作者对袁隆平研究成果和突出贡献的赞叹。
①借用诗句,生动形象,富有神韵和文采。
②题目重在描述研究的结果(“喜看”),四个小标题重在揭示“喜看”的原因。
③题目中的“喜看”含义丰富:既写出了袁隆平获得最高科技奖的心情,也写出了作者及人们看到袁隆平做出巨大贡献的喜悦和激动。
④题目中的“稻菽”点明了袁隆平的研究对象。
⑤“千重浪”形象地描绘了水稻研究的广阔远景,鼓舞和振奋人心。
2、表达方式——这篇人物通讯的叙事手法
①按人物的品质和事迹分类,列小标题组织材料。
②以记叙为主,夹以描写、议论、说明,形式活泼。
3、表现手法——作者在文中为了使袁隆平的形象鲜活地“立”在我们面前,采用了细节描写的手法,细腻地再现了袁隆平在研究杂交水稻过程中的艰辛以及孜孜以求的探索精神。一方面刻画了他对科学的严谨和一丝不苟,另一方面也表现了袁隆平发的惊喜之情。
4、选材表现——袁隆平在研究杂交水稻的过程中遇到很多困难
①权威论断的否定:杂交无优势。
②有些人的嘲笑:对遗传学的无知。
③有些学者认为:杂交制种无法应用于生产。以上三点都是袁隆平在研究中遇到的困难,但他并不迷信权威,而是认真分析,勇于创新,大胆试验,用事实证明他的培育杂交水稻的理论设想是科学的,是切实可行的。
5、选材结构——三部分中,“事实是科学家的空气”——说明袁隆平是“真理的侍者,是事实的追随者”。主要围绕“三不稻”这个情节来写。这部分在选材上的特点有两个:一是有个性,突出了袁隆平对于杂交水稻的认知与众不同;二是选材精,不庞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