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遂宁市射洪名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四川省遂宁市射洪名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1-05 14:54:45

文档简介

射洪中学高2023级高一上期第三学月考试
历史答案
一、选择题
ACDDA DCADB BCABC CBBDD BADDB CBDCA
二、非选择题
31.【答案】
(1)制度:分封制。史实:推行郡县制。 (4分)
(2)不同:唐朝设置节度使,重外轻内;宋朝厉行中央集权,强干弱枝。后果:唐朝藩镇割据;宋朝积贫积弱。 (8分)
(3)特点:管辖区域大;权力大但受中央节制;民族控制。(任答二点即可)(6分)影响: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一点3分,二点5分,三点7分)
射洪中学高2023级高一上期第三学月考试
政治答案
1—5 DBBCC 6—10 BDDDC
11—15 AABCA 16—20 CBBBA
21—25DBABC 26—30 CBDBD
31—35DDACC
36.①.营造支持非公有制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制度环境,营造民营企业依法平等使用资源要素、公开公平公正参与市场竞争的市场环境;②降低民营企业生产经营成本,激活民营企业发展活力;③支持民间资本参与重大项目建设,拓宽投资领域,为民营企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④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民营经济人士合法权益,增强民营企业发展信心。
37.①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新能源汽车迈入市场化驱动新阶段,通过充分的市场竞争推动新能源行业的不断进步。
②政府调整完善产业政策,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强竞争力。
③政府加强市场监管,完善新能源汽车安全技术标准,促使公平竞争。
④政府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完善新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更好满足人民的需求。射洪中学高2023级高一上期第三学月考试
历史试题
(考试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对应题号的位置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第I卷 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个小题,每小题2.5分,共7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农业和畜牧业产生后,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变成食物的生产者,社会分工和社会结构日趋复杂,人类逐渐迈向文明时代。上述历史发展进程突出反映了唯物史观的
A.生产力是历史发展的决定因素
B.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C.人类社会形态从低级到高级发展的规律
D.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2.右图为春秋时期秦公簋(古代食器,也作礼器)铭文,内容显示秦公先祖追随大禹,为大禹治水建立功勋,“虩事蛮夏”,为夏王朝鞠躬尽瘁。该文物
A.证明夏朝已有成熟文字
B.是秦统一六国的历史依据
C.可用以论证夏朝的存在
D.反映出秦国谨遵礼乐制度
3.《诗经·殷武》载:“昔有成汤,自彼氐羌。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这说明商朝
A.普遍实行了分封制度 B.以血缘关系确定国家政治结构
C.统治集团实现了对权力的高度集中 D.稳定了与周边民族的联盟关系
4.西周时期在政治分封下有一套支撑的经济制度,形成自上而下相互拱卫的经济体系。该经济体系的基础是
A.王位世袭制 B.宗法制 C.土地私有制 D.井田制
5.春秋战国时期经济发展的表现不包括
A.商品交换使用统一货币 B.兴建都江堰郑国渠等水利工程
C.铁犁牛耕的使用推广 D.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
6.春秋时期沿袭推行的爵禄制带有“品位分等”的特点,有爵即有禄,采邑或禄田世袭领有。 战国出现的“谷禄制”则倾向于“职位分等”,体禄依附于职位而非个人,职务中断即不再享有相应的俸禄。这反映出战国时期
A.贵族政治己退出历史舞台 B.选官制度走向成熟
C.中央集权得到了空前强化 D.官僚政治逐步形成
7.人类文明发展的终极目标就是要达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先秦思想家中能分别体现这两种和谐的是
A.老子、韩非子 B.墨子、孔子 C.庄子、孔子 D.孟子、荀子
8.中央官职三公九卿制度创立于
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元朝
9.汉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把全国分为十三州部,各设刺史一人,每年八月“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以六条问事”。该举措的根本目的是
A.监督和控制地方的豪强势力 B.通过分化相权加强皇权
C.监督诸侯彻底解决王国问题 D.监督地方加强中央集权
10.史书记载“汉承秦制,略有损益”,“汉承秦制”主要表现在
①君主专制 ②郡县仍然作为基本的政区体制
③强干弱枝 ④通判监督地方以加强中央集权
A.①③ B.①② C.①④ D.③④
11.汉初,丞相“入朝参对而议政事,出则监察而懂(正)是非”,到汉武帝时不再是“助理万机”的行政首领,逐渐变成了皇帝的助手。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
A.察举制度的建立 B.内外朝制度的实行
C.监察体系的完善 D.推恩令强化了皇权
12.贾谊曾上书汉文帝,日:“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重,是天下之大残也。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今驱人而归之农,皆着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伎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言皆趋农作,则蓄积足而人乐其所矣。”据此可知,当时
A.农业生产出现衰退 B.经济政策出现重大变化
C.商业活动较为兴盛 D.重农抑商成为社会共识
13.唐朝大诗人杜牧有一首名篇《江南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诗中所述的“南朝”四个朝代更迭发展的顺序为:
A.宋、齐、梁、陈 B.宋、梁、齐、陈
C.齐、宋、梁、陈 D.宋、陈、齐、梁
14.吕思勉为晋朝惋惜“然而大权始终为自北南迁的贵族所把持,使宋武帝(出身贫寒)一类的人物,直到晋末,才得出现于政治舞台。这也是一笔很大的损失。”造成这一损失的制度是
A.察举制 B.九品中正制 C.科举制 D.行省制
15.三省六部制度确立于
A.秦朝 B.汉朝 C.隋唐 D.元朝
16.在中国封建社会中,进士、举人、状元等称号主要是从下列哪种途径获得的
A.战功 B.辛勤劳动 C.科举考试 D.经商
17.在古典文论中,艺术风格一般被称为“体”。唐代,专门的诗歌批评、法式类作品远超前代,专门涉及到诗歌风格理论的有《文笔式》等,《文笔式·论体》将诗歌的风格分为六大类:博雅、清典、要约、切至、绮艳、宏壮。这可用于说明唐代诗歌创作
A.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 B.进入了黄金时代
C.迎合了士大夫的品味 D.与儒家思想结合
18.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高宗时,打破宰相任用资历限制,允许三省中四品以下官员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名义行宰相权,参预朝政。其目的是
A.重用人才,推行科举取士 B.分割相权,加强君主专制
C.分工协作,提高行政效率 D.缓和矛盾,抑制朋党之争
19.997年,北宋政府将全国州郡划分为十五路(以后路的数目有所增加),并陆续在各路设转运司等“监司”机构。并规定路、州、县的官员都由中央官员兼任,且“三年一替”。北宋政府采取这一系列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A.提高政府行政效率 B.树立皇帝绝对权威
C.完善地方监察制度 D.消除地方割据隐患
20.下列哪一项不是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A.分化事权,削弱相权
B.派文官担任各地州县长官
C.地方设设转运使,控制地方财权
D.鼓励海外贸易
21.右图是唐宋两朝节妇烈女对照柱状图。它突出
A.节妇烈女数量大量增加
B.程朱理学的发展和传播
C.唐朝比宋朝更开放包容
D.男尊女卑夫为妻纲观念
22.宋宁宗开禧二年(1206年),官府出榜招募百姓租佃荆襄两淮的官田,并订立租佃契约,如果佃人不愿承佃,则许退田别佃,政府另外招人承佃。这反映出当时
A.政府放松对社会的控制 B.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
C.均田制得以继续维持 D.官府与百姓矛盾尖锐
23.唐朝一入夜就开始禁止出行,至次日“五更三筹”结束;宋初,将夜禁的起始点推后到“三鼓”(夜晚11点)。由此可知,宋初
A.城市生活日趋丰富 B.商业活动突破时空限制
C.商业服务设施完备 D.政府对商业管控的放松
24.“朕选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即使他们都贪浊,也不及武臣一人为害之大。”材料中宋太祖这一举措
①防止官员的贪污腐败 ②增强了军队的作战能力
③导致官僚机构的膨胀 ④提高了文人的社会地位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5.这一制度使中央权力下移了一个层次,地方机构上升一级,大大靠近中央。它的两重身份使上下紧密结合,浑然一体,形成“都省握天下之机,十省分天下之治”。这一制度是
A.郡县制 B.行省制
C.三省六部制 D.中书省制
26.右图是元代倪瓒的《六君子图轴》,画的下部位置上有一处平缓的斜坡,有松树、樟树、柏树、槐树、楠树、榆树六种不同的树木屹然挺立,画面远方隐约可见一座山。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A.表现出封建社会鼎盛时期国力强盛的气派
B.反映了商品经济发展带来的文化世俗化倾向
C.融文学、书法、绘画、篆刻等多种艺术为一体
D.表达了文人以画山水寄托对国家分裂动荡之痛
27. 有学者认为,明朝的内阁“与皇帝的意志相一致时,它是皇权的一种补充。一旦它的作用有悖于皇帝的意志,就会变得一文不值”。这说明内阁
A.可以直接领导六部 B.权力来源于皇帝
C.有助于减少决策失误 D.职权范围不明确
28.如表所示是某学校历史研究性学习小组整理的材料,据此可以判断他们的研究主题是
A.清朝前期的民族关系
B.捍卫国家统一的康熙帝
C.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29.明朝前期为了达到“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的目的采取了以下哪一措施
A.废宰相设内阁 B.戚继光抗倭 C.郑和下西洋 D.隆庆开关
30.小秦同学对古代中国政治制度进行分类整理,罗列出以下知识点,这些知识点体现的主题应该是
①秦朝设立丞相,位居百官之首
②唐朝设立中书、门下、尚书三省,实行集体宰相制
③宋朝设立中书门下、枢密院、三司等,分散相权
④明太祖朱元障废除丞相制度
A.丞相制度兴衰 B.郡县制度沿革 C.中央集权加强 D.君主专制衰落
第II卷 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 (25分)
3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央与地方关系处理是中国古代政治生态中的重要一环,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 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严格来说,要到秦汉,才是中国历史上正式有统一政府。秦以前的中国,只可说是一种“封建的统一”。一直要到秦汉,中央方面才有一个更像样的统一政府;而其所辖的各地方……是紧密隶属于中央的行政区分了。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 盛唐年间,出于巩固新拓领土和加强边疆守备的战略需要,在边地设十节度使,领边防节镇。后内地刺史加受节度使衔。安史之乱后失于外重,尾大不掉,终于酿成藩镇割据。宋代统治者十分重视唐代藩镇割据的历史经验,厉行中央集权,走向剥夺地方,强干弱枝的极端,限制和破坏地方的经济文化建设。宋代是外患最多的时期之一、而北宋统治者抵抗无力,至于南渡偏安,其中地方无实力,易于虚弱瓦解是其重要原因之一。
——摘编自林英男《唐宋时代地方行政体制和强干弱枝传统的形成》
材料三 大部分行省的辖区包括今天的二到三个省,远远超过以前王朝的一级地方行政区。这种情况适应了元朝疆域辽阔的特点,避免了中央与地方空档过大状况的出现,做到上下结合、浑然一体。行省于地方事务,凡军、政、财权无所不统,与宋朝分割地方权力的制度明显有异。这种情况很大程度上渊源于元朝特殊的民族征服背景。中央只有加重行省权力,才能够及时并有效地镇压反抗行动,同时也能对分封在边疆地区的诸王贵族进行节制。行省官员中仅有主要长官能掌握军权,而这类职务通常不授予汉人,因此地方权重之弊可以通过民族防范、民族控制得到部分弥补。
——张岂之《中国历史元明清卷》
(1)阅读材料一、写出“封建的统一”所指的制度。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列举秦朝地方政治制度“大变动”的相关史实。(4分)

(2)据材料二、比较唐朝中后期与宋朝在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上的不同,并指出各自产生的后果。(8分)

(3)据材料三、概括指出元代行省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行省制度形成的积极影响。(13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