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人教部编统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2024学年人教部编统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29.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1-05 13:27: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测试卷
注意事项:
1.考试时间:120分钟,试卷满分:120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用橡皮擦千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积累与运用(27分)
1.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4分)
塞罕坝,位于河北省最北端,这里的百万亩林海堪称目前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人工林,阻挡着南侵的凤沙,是护卫京津的生态屏障。这里是“水的源头、云的故乡,花的世界、林的海洋”,春天,群山抹绿、雪映杜鹃;夏天,百花烂漫,林海滴翠;秋天,赤橙黄绿、层林尽染;冬天,白雪皑皑,_________,三代育林人的青春与汗水抹去了(huāng mò)与森林之间不可逾越的距离。塞罕坝是一座书写人力奇迹的丰碑,镌刻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密码。
(1)根据文段中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给文段中加着重号的词语注音。(2分)
①(huāng mò)_________ ②逾越_________
(2)在上面文段横线空缺处,填入一个符合语境的四字词语。(2分)
2.下列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2分)( )
A.科技使自然造福于人类,但面对自然对人类的某些惩罚,它却束手无策。
B.一部电影必须有许多生动的细节,细节抓得好,处理得好,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C.由于山体滑坡,奔赴一线的救灾队员往往会突然走投无路,但他们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及时赶到目的地,开展救援工作。
D.CMA考试越来越难,因而要想通过考试,行之有效的备考方法、技巧必不可少。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2分)( )
A.终于爬上了山顶,我们耳边回荡着孩子们愉快的歌声和欢乐的笑容。
B.在同桌的热心帮助下,使张华改掉了乱写乱画的毛病。
C.食品厂经过技术革新,成本下降了一倍,而产值却增长了20%.
D.刘慈欣的《三体》是一本好书,它激发了人们探索自然世界和科学领域的兴趣。
4.选出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2分)( )
“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这无疑是对字体研究的专业思考广度的更高要求。______我们的周边,文字______,有文字的地方就必然______着字体,字体影响着人们的视觉观感,从某种角度而言,我们对其进行解读的同时,______在认识我们自己。
A.回顾 俯拾皆是 伴随 也是 B.环顾 无处不在 伴随 就是
C.回顾 无处不在 跟随 就是 D.环顾 俯拾皆是 跟随 也是
5.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语句,与上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
在今天,文学到底还有什么用呢?19世纪俄国理论家别林斯基是如此评价莎士比亚的:“通过他的灵魂的天眼(文学作品就是我们的天眼),我们看到了宇宙脉搏的跃动,他的每一个刷本都是世界的缩影,包含着整个现在、过去和未来。” _________
A.这话应该足以证明文学的价值。
B.文学可以用最为简约的方式,让我们有机会领悟善恶美丑。
C.可是在当下,文学似乎成了某些人生活的点缀和茶余饭后的消遣。
D.我们应在阅读中获得内在的阅历和修养。
6.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是鲁迅先生写的一篇驳论文,选自《且介亭杂文》。
B.《大学》是《礼记》的一篇,它和《论语》《孟子》《中庸》合称为“四书”。
C.驳论也是一种论证,只不过是论证对方论点不正确。驳论一般是先树立自己的观点,然后反驳错误的观点。反驳错误观点时,可以针对错误观点,也可以针对论据和论证过程。
D.陶行知是我国近现代著名教育家和实践家。他在实践中创立了以“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为中心的教育理论。
7.名著阅读。(4分)
(1)同学们在阅读《艾青诗选》,请你结合艾青诗歌创作的时期,以《树》为例,跟同学们分享你是如何理解诗歌意象的。(2分)
一棵树,一棵树/彼此孤离地兀立着/风与空气/告诉着它们的距离但是在泥土的覆盖下/它们的根生长着/在看不见的深处/它们把根须纠缠在一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鲁达替金氏父女打抱不平,三拳打死镇关西后用智逃脱;杨志在汴梁卖刀时不堪牛二的撩拨将他杀了,后怕连累他人主动去官府自首。为什么他们会有不同的做法?请试做分析。(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综合性学习。(9分)
2020年9月8日,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习总书记向“共和国勋章”获得者钟南山,“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张伯礼、张定字、陈薇颁授勋章奖章。全国各地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先进个人、先进集体获得表彰。
钟南山出身医学世家,受父亲影响立志治病救人;张伯礼中医学院毕业,深耕中医药学领域,传承创新中医制药技术;张定宇身患重疾,仍奋战在抗疫一线;女将军陈薇大学毕业后参军报国,研制疫苗,与病毒抗争。
有感于此,三班班委策划了“向英雄致敬,留青春风采”的主题教育活动。本次活动有
以下三个任务。
任务一:拟写提纲——班委打算视频连线抗疫英雄,你最想采访谁?请按要求简单拟写一份采访提纲。(4分)
采访提纲
采访目的
采访人物
采访问题1
采访问题2
任务二:整理“对联”——从下面收集到的六个句子中精选四句,整理出两副对联,并抄写到下面横线上。(2分)
(1)赴战场甘洒热血 (2)狂潮逆行除旧痂 (3)危境重生迎新日
(4)守望相助护国泰 (5)雷火双神佑武汉 (6)南山钟岳镇江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任务三:写“小议论”——围绕“青春和责任”话题,写一段80字以内的“小议论”。要求观点明确,论证合理,结构完整。(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与理解(43分)
(一)古诗词阅读。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题目。(4分)
时人见寒山
(唐)寒山
时人见寒山,各谓是疯颠。
貌不起人目,身唯布裘缠。
我语他不会,他语我不言。
为报往来者,可来向寒山。
9.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一、二句意思是,时人看见诗人,都认为他是个疯疯癫癫的人。
B.三,四句写诗人外部形象:不但貌不惊人,还胡乱穿着粗布衣服。
C.后四句说诗人虽然与时人有严重隔膜,但还是欢迎时人来“寒山”。
D.这首诗特色鲜明,语言典雅绚丽,沉郁顿挫,意蕴深厚、富有哲理。
10.请简要概括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文言文阅读。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14分)
【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 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节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亭以雨名,志喜也。……予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树,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雨麦①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②。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③于野。忧者以喜,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节选自苏轼《喜雨亭记》)
【注释】①雨麦:下麦雨。②有年:丰年。③忭(biàn):喜乐,欢欣。
1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4分)
(1)是进亦忧,退亦忧 _________ (2)先天下之忧而忧 _________
(3)始治官舍:修建 _________ (4)引流种树 _________
1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与“予尝求古仁人之心”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2分)( )
A.或异二者之为 B.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C.予至扶风之明年 D.以为休息之所
13.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微斯人,吾谁与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亭以雨名,志喜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两位作者在文中表现出的“忧乐观",有何不同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后面的题目。(15分)
木秀于林,风必助之
①“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语出三国(魏)李康,意思是说,树木高出树林,风就会折断它;石堆显露出堤岸,水流就要冲毁它;为人处事样样出众,别人就会诽谤他。一读到这样的句子,耳边马上就回响起“棒打出头鸟”“出头的椽子先烂”的嗡嗡声,然而在当今这个崇尚个性,鼓励创造,蓬勃发展的大有为时代,你若是真英雄,为何要怕雨打风吹去?因此,只要你自己足够优秀,艰难险阻也一定会为你的成功助力。
②人们常说“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而木秀于林,风岂会不助之!
③“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这句话的重点在于“摧”字。人们怕的不是一枝独秀,而是怕脱颖而出之后,受到别人的诋毁和诽谤,所以很多人选择缩在林子里,不肯力争上游。这是懦弱、不自信的集中体现,________。爱迪生发明电灯时,用了一千多种材料进行尝试,曾被人当成疯子,但是他没有放弃,最终为人类奉献了光明。马云应聘的时候与老板大谈电子商务,曾一度被认为是骗子,但是他不畏人言,坚持不懈,最终创造了市值千亿的阿里巴巴。
④“仰天大笑出门去,吾辈岂是蓬蒿人”,一代又一代功标青史的闻达之士用自己的事迹告诉我们,阻路石和垫脚石往往就是同一块石头,困难既是成功的铺路石,又是意志的试金石,更是能力的磨刀石,笑对困难,砥砺前行,才能获得更大的成功!其实我认为木秀于林,风摧之还是风助之,不是取决于风,而是取决于木。风就像是我们前进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如果树木足够坚韧挺拔,又怎会怕风吹雨打?
⑤说到这里,也许有人要跳出来表态,树大招风,聪明反被聪明误的例子还少吗?聪明绝顶的杨修在曹丞相面前出尽了风头,最后却因“鸡肋”的揣测丢了性命。对杨修的死,《三国演义》中解释为“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说杨修是死于他的“恃才”,但是史书《三国志》中却写到“杨修为袁氏之甥也,於是以罪诛修”。这里提到杨修是袁术的外甥,所以才被杀了。杨修的死是必然的,曹操晚年决意要立曹丕为储君,杨修是曹植的拥戴者,所以杨修之死不是因为“木秀于林”,而是他卷入了一场本不该卷入的夺嫡之争。
⑥机会与挑战并存,成功与挫败同在,如果诽谤和诋毁能够轻而易举地击倒你,只能证明你自己本身就不堪一击。努力让自己变得更优秀,才是我们立于不败之地的前提。“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只有经历过地狱般的折磨,才有征服一切的勇气,
⑦“木秀于林,风必助之”!我们不是三国时期身世飘零、生死未卜的李康,我们是十一世纪勤劳勇敢、充满创造力的新一代!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我们要迎着风雨大叫:“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选文略有改动)
15.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选文第①段中引用名言、俗语有什么好处?(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请为选文第③段横线处补充一句话,使上下文衔接得当。(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选文第④段中画线句子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选出下列不适合充当选文事实论据的一项( )(3分)
A.豪放词人苏东坡在诸多领域卓有建树,“乌台诗案”使他身陷牢狱,这反而让他能广泛接触生活,写出不朽作品。
B.“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慷慨高歌的壮士荆轲勇敢无畏,图穷匕见,成为了人们心目中的悲情英雄。
C.孙膑熟习兵法,遭魏将庞涓妒忌、陷害,可他回到齐国后,表现出杰出的军事才能,创造了围魏救赵的辉煌战例。
D.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专心医学,名动四方,此后27年游历,艰辛备尝,呕心沥血,最终编著成了《本草纲目》。
(四)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10分)
【材料一】
事实上,绝大多数病毒对人类没有致病性,相反一些病毒在支撑生态系统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我们所知的是,噬菌体,或者说能够感染细菌的病毒都是极其重要的。噬菌体是海洋中细菌种群的主要调节者,在地球上其他生态系统中可能也扮演同样的角色。如果病毒突然消失,一些细菌种群数量可能会激增;而其他一些细菌种群则可能会在竞争中败下阵来,完全停止生长。
这个问题在海洋世界中尤其棘手,因为按照重量计算的话,海洋中90%以上的生物都是微生物。这些微生物生产的氧气占地球总氧气量的一半——而这一过程是由病毒促成的。
这些病毒每天要杀死大约20%的海洋微生物和50%的海洋细菌。通过选择性淘汰微生物,病毒确保产氧浮游生物有足够的营养进行高效率的光合作用,最终将氧气供给地球上的大部分生命。
【材料二】
通常认为,病毒是一种特殊的生命形式,它的存在和繁衍都要依赖于宿主,如果没有宿主,病毒也就没了,因为病毒不能独立存在。病毒想繁殖下一代,途径只有一个:靠细胞。具体手段就是想办法把自身物质植入细胞,让细胞执行自己的指令,指挥各种蛋白质机器,利用细胞里的资源来复制自己,最后造成细胞凋亡,病毒复制品冲出细胞,播向世界。换句话说,就像计算机病毒程序一样,所有病毒都是靠入侵细胞、复制和传播自己而存在的。
【材料三】
病毒是藻类光合作用的帮手。海洋聚球藻是一种在海洋中含量非常丰富的细菌,它们包揽了全球约1/4的光合作用。光合作用中的重要一环,就是吸收光能。海洋聚球藻里能吸收光能的就是一种能捕捉光子的蛋白质,而这种蛋白基因正来自病毒。这些携带光合作用基因的自由漂浮病毒,将携带光合作用的基因“送”给了海洋聚球藻。据此,后者才能进行光合作用。粗略估算,地球上10%的光合作用都是病毒基因开展的。也就是说,你每呼吸十次,就有一口氧气是海洋病毒惠予的。
病毒为什么会带有能够进行光合作用的基因呢?这是因为它们的宿主——蓝藻。化石证据表明,蓝藻曾生活在28亿年前——它们通过自身的光合作用改变了地球原始大气的成分,增加了大气中的氧,为地球上其他生物的出现提供了可能性。专门攻击蓝藻的这种病毒,在与蓝藻一起演化的漫长历程中,获得了蓝藻光合作用的基因,并利用这个基因更好地存活下来。
【材料四】
一些科学家推测,病毒有朝一日可用于调整碳循环并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帮助遏制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造成的升温。但自海洋病毒首次被发现以来的几十年里,科学家仍然对其知之甚少。
近日发表在《细胞》杂志上的一项研究结果,直接将此前科学界发现的海洋病毒种类扩展了超过12倍。多样性病毒的大量发现,也许可以帮助人类解决全球变暖引起的生态问题。
20.下列对【材料一】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材料一以噬菌体为例,说明一些病毒在支撑生态系统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B.噬菌体病毒如果突然消失,将会使海洋中所有细菌种群失去平衡,停止生长。
C.能够感染细菌的病毒,每天要杀死约20%的海洋微生物和50%的海洋细菌。
D.噬菌体能够确保海洋中的产氧浮游生物有足够的营养进行高效率的光合作用。
21.请你结合【材料二】【材料三】的内容,完成下面的对话。(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小明读了以上四则材料,很有感触,想把它们结合在一起,做一个主题演讲。请你帮他提炼一个演讲主题,并说明理由。(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感悟与表达(50分)
23.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50分)
我们常说:要有危机意识。什么是危机呢?《现代汉语词典》中说危机是“潜伏的危险”“严重困难的关头”。而危机还可以这样理解:危+机-危险往往与机会并存,困难常常与希望相伴。所以,遇到危机时,要捕捉、创造机会化解危险,要怀抱希望克服困难。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难免会遇到大大小小的危机。你经历过怎样的危机?你对危机有怎样的思考和认识?请自拟题目,自选角度,确定立意,写一篇议论文,谈谈你对危机的思考和认识。要求:①按文体要求作文。600字左右。
②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③文中请回避与你相关的人名、校名、地名。
参考答案
1.(1) 荒漠 yú yuè (2)银装素裹(其他意思对也可)
【解析】(1)本题考查根据拼音写词语与注音。①荒漠:拼音为 huāng mò,气候干燥、降水极少、蒸发强烈,植被缺乏、物理风化强烈、风力作用强劲的流沙、泥滩、戈壁分布的地区。②逾越:拼音为 yú yuè,超过、超越。
(2)本题考查补写词语。结合“冬天,白雪皑皑”可知,横线要补充的词语是用来形容冬季特点的词语,如“银装素裹”,指雪下过之后的场景或冬天雪后的美丽景色,一切景物都被银白色包裹。又如“冰雪严寒”,形容冰天雪地,天气寒冷。
2.C
【解析】A.束手无策:形容一点儿办法也没有。B.画龙点睛:比喻作文或说话时在关键地方加上精辟的语句,使内容更加生动传神。C.走投无路:无路可走,无处投奔,比喻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形容处境极端困难。不符合语境。D.行之有效:实行起来有成效。
3.D
【解析】 A.搭配不当,可改为“我们耳边回荡着孩子们愉快的歌声,眼前尽是孩子们欢乐的笑容”。B.成分残缺,缺主语,去掉“在……下”或者“使”。C.搭配不当,下降不能用倍数,可改为“成本下降了一半”或者“成本下降了50%”。
4.B
【解析】回顾:回过头看;回想,反思。环顾:向四周看;环视。根据语境“我们的周边”分析,“环顾”符合语境,排除A、C.无处不在;无论什么地方都有,形容到处都存在,到处都有。俯拾皆是:只要弯下身子来捡,到处都是。形容地上的某一类东西、要找的某一类例证、文章中的错别字等很多。语境是表达文字存在范围广,并不是形容文字多而易得,所以“无处不在”符合语境。伴随:指随同,跟随。跟随:指在后面紧接着向同一方向行动。文字和字体是如影随形的关系,所以“伴随”符合语境。也是:表示同样、并行、并列等。就是:表示解释说明,是对某事物或观点的肯定。根据语境“字体影响着人们的视觉观感……我们对其进行解读的同时”与“在认识我们自己”不是并列关系,而是解释说明,表示一种肯定的观点。所以应该用“就是”。故选B。
5.A
【解析】根据“文学到底还有什么用呢”及引用的名言来看,这个语段主要谈的是文学的价值。
6.C
【解析】驳论一般是先反驳错误的观点,然后树立自己的观点。
7.示例:这首诗创作在1940年,这一时期作者的诗歌关注国家民族的命运。“树”被作者赋予了丰富的象征意义。作者对“树”的描写,尤其是对“根须”的描写,象征着抗日战争下的人民不是一个个孤立的个体,共同的命运使他们凝聚在一起,他们正团结起来,顽强抗争。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意象的理解。这首诗主要的意象是“树”。表面看来,树与树似乎是有距离的,但它们地下的根却缠绕在一起。因此,“树”象征了抗日战争中的紧紧团结在一起、共同抗争的中国人民。答题时扣住写作背景和“团结”的主题。
(2示例:鲁达深深知道封建官府的黑暗与腐败,如果投案自首,等于自投罗网,绝没好下场,因此用智逃脱。杨志为将门之后,因失陷花石纲丢官,虽避难江湖,穷困潦倒,不得已卖刀,但内心期待复职。牛二滋事,他因失意、恼怒而杀人,为不连累他人,投官府自首。
【解析】本题考查名著理解。对名著人物的评析,要结合情节内容。分析两人有不同做法的原因时,要考虑到两人的出身及性格。
8.
任务一:示例:了解钟南山的成长经历。 钟南山 您是怎样走上医学道路的? 您出身于医学世家,请问您的家人对您的成长有什么影响?
【解析】本题考查拟写采访提纲。解答此题,首先要确定采访对象,可从钟南山、张伯礼、张定宇中选一位自己熟悉的、感兴趣的进行采访;然后确定采访目的,根据采访目的设计采访的问题。问题要有针对性,用语要有礼貌。
任务二①上联:危境重生迎新日。下联:狂潮逆行除旧痂。②上联:雷火双神佑武汉。下联:南山钟岳镇江城。
【解析】本题考查对联常识。解答此题,要掌握对联的相关知识,并结合题目具体要求作答。对联的上下联句式必须一致,如“危境重生”与“狂潮逆行”相对,“迎”与“除”相对,“新日”与“旧痂”相对,故“危境重生迎新日”与“狂潮逆行除旧痂”可组成一副对联。上联的末字必须是仄声,下联的末字必须是平声。“日”是仄声,“痂”为平声,因此,“危境重生迎新日”为上联,“狂潮逆行除旧痂”为下联。同理,“雷火双神”与“南山钟岳”相对,“佑”与“镇”相对,“武汉”与“江城”相对,故“雷火双神佑武汉”与“南山钟岳镇江城”可组成一副对联。“汉”是仄声,“城”为平声,因此,“雷火双神佑武汉”为上联,“南山钟岳镇江城”为下联。“赴战场甘洒热血”和“守望相助护国泰”的句式不一致,不能组成对联。
任务三示例:立志报国是每个青年的责任。责任心可让青年树立远大的志向,以报国为己任可使我们的青春更精彩。每个青年学生都应将个人发展和国家命运前途紧密相连,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努力奋斗。
【解析】本题考查表达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围绕“青春”“责任”确定观点,观点必须鲜明正确。论述紧扣观点展开,最后要有总结。
9. D
【解析】D.这首诗的语言通俗易懂,读起来潇洒快意,意境上显得超凡脱俗。选项中“语言典雅绚丽,沉郁顿挫”说法错误;故选D。
10.本诗表达了作者怡然自在,不理会他人目光的洒脱快意之情。
【解析】诗歌语言上通俗易懂,前四句“时人见寒山,各谓是疯颠。貌不起人目,身唯布裘缠”从他人的评价和自己的外貌,来展现自己不与常人相同、怪异疯癫的形象特征,表明诗人不在乎世俗眼光的超凡脱俗心态;“我语他不会,他语我不言”的意思是:自己说的话别人听不懂,别人却说自己不会说话。这句诗是作者自嘲,体现出诗人在思想言语方面,与当时的人们之间的隔阂。“为报往来者,可来向寒山”则体现出作者潇洒脱俗的心态,虽然别人都觉得自己疯癫,语言上更是和别人无法沟通,但是还是欢迎人们到自己这个地方来。
11.(1)这 (2)在……之前 (3)修建 (4)水,水流
12. B
13.(1)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2)亭子用雨来命名,是为了记载这件喜事。
14.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苏轼:“与民同乐”。
15.只要你自己足够优秀,艰难险阻也一定会为你的成功助力。
16.开头引用名言、俗语,写出“木秀于林”容易被困难所摧毁,下文写真英雄不怕风吹雨打,与其形成对比,从而引出中心论点,增加文采,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17.示例一:前进只有一个理由,退缩却有千万个理由,当一个人勇往直前的时候,一点点流言蜚语又算得了什么?
示例二:而生活中还有一些人,他们不怕艰难险阻,迎难而上。
示例三:还有另外一些人,不怕诋毁诽谤,愈挫愈勇。
18.比喻论证,将困难比喻成铺路石、试金石和磨刀石,论述了困难所起的作用,生动形象地论证了“笑对困难,砥砺前行,才能获得更大的成功”的观点,进而证明中心论点,使道理通俗易懂。
19.B
20. B
21.(1)病毒是帮助藻类进行光合作用的助手。
(2)携带光合作用基因的自由漂浮病毒,将携带光合作用的基因“送”给了海洋聚球藻,从而帮助海洋聚球藻进行光合作用,成为帮助藻类完成光合作用的助手。
22.示例:我的演讲主题是:绝大多数病毒对人类没有致病性,相反一些病毒在支撑生态系统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结合材料一可知,噬菌体是海洋中细菌种群的主要调节者,在地球上其他生态系统中可能也扮演同样的角色;病毒确保产氧浮游生物有足够的营养进行高效率的光合作用,最终将氧气供给地球上的大部分生命;结合材料三可知,病毒是藻类光合作用的帮手;结合材料四可知,多样性病毒的大量发现,也许可以帮助人类解决全球变暖引起的生态问题。总之,病毒在支撑生态系统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我们要从新的角度来认识与看待病毒。
三、
危机之中寻转机
“危”和“机”往往是一件事的两面。对于企业来说,重要的是能否在危机中寻求到转机。用牛骨替代猪骨熬汤,一个看似不起眼的工艺“微创新”,推动了柳州螺蛳粉出口从受阻到“井喷”,这无疑是化“危”为“机”的典型事例。
对于深受疫情影响的我们初三毕业生也是一样,如何在危机中寻找转机,是时代给我们出的考卷-在家上课、复习,磨炼自律性;向疫情中涌现的英雄学习,培养时代担当精神、家国情怀。
习总书记说过:“危和机总是同生并存的,克服了危即是机。”当前,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大背景下,一些产业、部分企业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同时也应看到,重大困难往往会使人突破旧格局,打破旧模式,很可能催生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一些普通医用口罩生产商在政府帮助下,升级生产设备,开始生产N95口罩;许多车企改建生产线,助力口罩生产供应……因而,面对疫情带来的种种压力,我们不能消极对待,坐以待毙,也不能简单规避,而要认真摸索其中潜藏的机遇,抓住机遇,善于创新,危机之中寻转机,越是艰险越向前。
机遇总是垂青敢于革新、善于创新的人。17年前的非典疫情,催生了线上消费,成就了后来中国的世界级电商平台;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中,云计算得到广泛应用,云办公、线上教育等快速发展。许多企业在此次疫情防控过程中抢抓机遇,化“危”为“机”,也充分展现了不俗的创新力、行动力。
大到一个地区、一个产业、一个企业,小到身处这个时代的个人,都会不同程度地面临“危”中求“机”、化“危”为“机”的问题。面对新形势、新问题,要“不畏浮云遮望眼”,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捕捉新机遇。疫情给我们带来了危机,带来了忧虑,带来了压力,我们要解放思想,勇于创新。如果能变压力为动力,化危机为转机,岂不是更好?
【点评】文章开头从柳州螺蛳粉转“危”为“机”的事例入手,紧扣中心论点。接着结合疫情实际论述了危机中寻转机的重要性。作者又从地区、产业、企业及个人角度,论述在面对危机时要主动求变,善于捕捉新机遇。整个论证过程环环相扣,严密紧凑,有理有据,说服力强。
【解析】本题要求写一篇议论文,主要是让同学们探讨自己对危机的思考和认识。对于初中生来说,有了一些生活经历,对生活也有一些思考,当然也会有一些困惑和危机。能让我们感到危险或困难的危机是什么?有和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学业危机、成长危机,也有宏观层面的,如全球性环境危机、疫情带来的经济危机、道德危机、文化危机和信仰危机等等。我们常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我们不仅要记录和回顾那些美好的记忆、幸福的时刻,还应该时常思考回顾遇到的危机与挫折,这样才能更好地进步。这个题目引导我们对危机这个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其实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同学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立意上,价值观取向应该是积极向上的。注意不要仅仅局限于生理成长这一浅层次,而要深入心灵和精神层面,关注人生的经历和心态上的成长蜕变。引用的例证要贴切准确,中心论点一定要鲜明,全文围绕这个中心展开,最好在拟定题目和写开头的时候就将论点交代清楚,表明自己的态度,后面行文才更有方向,结尾要点题。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