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测试卷
注意事项:
1.考试时间:120分钟,试卷满分:120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用橡皮擦千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积累与运用(26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都不同的一项是(2分)( )
A. 朴刀/朴实 嗔怒/谨言慎行 茅塞顿开/艰深晦涩
B. 撮弄/戳穿 带挈/锲而不舍 屏气吞声/银屏金屋
C. 报帖/妥帖 拙病/咄咄逼人 羽扇纶巾/面如冠玉
D. 筵席/宴饮 星宿/风餐露宿 怅然若失/为虎作伥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2分)( )
A.杨志拿起藤条,劈头劈恼打去。打得这个起来,那个睡倒,杨志无可奈何。
B.又转回头来望着女儿说道:“我早上拿了钱来,你那该死行瘟的兄弟还不肯,我说:'姑老爷今非昔比,少不得有人把银子送上门来给他用,只怕姑老爷还不希罕。'今日果不其然!”
C.玄德闻言,避席拱手谢曰:“先生之言,顿开茅塞,使备如拨云雾而睹青天。”
D.贾母又说:“谁这会子又把那个筷子拿出来了,又不请客摆大筵席!都是凤丫头支使的!还不换了呢。”
3.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2分)( )
A.杨志一路上处处小心,时时留意,最终还是中了吴用等人的计,丢失了生辰纲。
B.范进中举,喜极而疯,是喜剧,还是悲剧?同学们看法不一。
C.求贤若渴的刘备屡次寻访诸葛亮不遇,增加了故事的张力和神秘感,也为诸葛亮的出场做足了铺垫。
D.刘姥姥因为不是《红楼梦》中的主要人物,但是塑造得最成功的形象之一。
4.选出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2分)( )
传统是我们的文化之根,是______在我们血液中的文化基因,______中华文化,重在古为今用、辩证取舍、______,是以古人之精神,开自己之生面,是在传统与当代对接中实现中华文化的______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A.流淌 继承 除旧布新 创建性 B.流淌 传承 推陈出新 创造性
C.流动 传承 推陈出新 创建性 D.流动 继承 除旧布新 创造性
5.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
假如生命是鹰,不要畏惧困难,______;假如生命是草,不要自惭形秽,要抬起头颅,在狂风暴雨中顽强拼搏;假如生命是梅,______,要奋勇怒放,在冰天雪地中傲视风霜;______,不要故步自封,要摧山坼地,在广阔的大地上恣意流淌。
A.要张开翅膀,在碧海蓝天上自由翱翔 不要惧怕寒冷 假如生命是水
B.要张开翅膀,在碧海蓝天上自由翱翔 假如生命是水 不要惧怕寒冷
C.假如生命是水 不要惧怕寒冷 要张开翅膀,在碧海蓝天上自由翱翔
D.不要惧怕寒冷 假如生命是水 要张开翅膀,在碧海蓝天上自由翱翔
6.下列对课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2分)( )
A.《智取生辰纲》表现了杨志既聪明能干,又粗鲁蛮横的特征,也表现了晁盖等人的足智多谋、随机应变。
B.《三顾茅庐》中刘备三次诚访诸葛亮,希望诸葛亮能辅佐自己,表达了作者对刘备求贤若渴、真心诚意招纳人才的精神品质的赞颂。
C.《范进中举》有力地抨击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辛辣地讽刺了封建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D.《刘姥姥进大观园》中刘姥姥进大观园,投了贾母、风姐等人的缘,她们邀请刘姥姥一起进餐、游园,拿她取乐,刘姥姥也有意哄着老太太开个心儿。刘姥姥在《红楼梦》中是个实打实的丑角,作者对她是鄙视的。
7.名著阅读。(4分)
(1)阅读《水浒传》选段,在横线上填空。(1分)
只见那七个贩枣子的客人,立在松树旁边,指着这一十五人说道:“倒也,倒也!”只见这十五个人,头重脚轻,一个个面面厮觑,都软倒了。……杨志口里只是叫苦,软了身体,扎挣不起。十五人眼睁睁地看着那七个人都把这金宝装了去,只是起不来,挣不动,说不的。
以上描述的这一幕,是用计的结果。这个计策唤作“__________________”。(填事件)
(2)阅读《儒林外史》选段,回答问题。(3分)
看罢,不觉叹息道:“这样文字,连我看一两遍也不能解,直到三遍之后,才晓得是天地间之至文,真乃一字一珠!可见世上糊涂试官不知屈了多少英才!”忙取笔细细圈点,卷面上加了三圈,即填了第一名。
1 段中的“第一名”是谁?(1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中的“我”是谁?次日临别,“我”的叮嘱促使“第一名”回家后坚定了做何事的决心?(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综合性学习。(10分)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是集影剧院、图书馆(室)、健身房、排练厅等为一体的宣传教育场所,为周边居民提供文化、体育、教育、信息服务等设施。某地新建成了一座社区文化活动中心,除了图书馆等硬件设施外,中心还将在双休日开设绘画、戏曲、武术等居民喜闻乐见的兴趣班。
[材料二]新建的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图书馆分为阳光阅览室、电子阅览区、少儿图书室和图书外借区四个区域。阳光阅览室中图书资料丰富,阅读环境安静、舒适。少儿图书室有大量的少儿读物,还定期举办各类儿童读书活动。电子阅览室以互联网为载体,能满足居民对信息搜索的需求。该图书馆还与其他文化活动中心的图书馆实现了联网,方便居民异地借还书籍。图书馆出口还设有电子留言簿,读者可以写体验留言,也可以看到他人的留言。
(1)该文化活动中心要悬挂一些宣传标语,下列最不适合的两项是(4分)( )
A. 丰富文化生活,提高全民素质 B. 弘扬武术精神,强健自身体魄
C. 赏博物风雅,听历史足音 D. 让读书成为快乐,让学习成为习惯
E. 共享戏曲资源,涵养文化品位 F. 古阁古风古貌,古书古韵古香
(2)阅读[材料二],假如你参观了该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的图书馆,对图书馆留下了美好的印象,请你在电子留言簿上留下体验留言。(20字以内)(2分)
留言簿
留言对象 留言
读者一 家门口的图书馆,让阅读触手可及。
读者二 一次赏心悦目的书香之旅。
我
(3)假设《水浒传》中的林冲、杨志要到该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应聘做武术班的教练,请你选择一人并代表他作应聘时的自我介绍。要求:自我介绍中包括姓名、特长、典型经历以及与应聘有关的其他内容,80字以内。(4分)
招聘官:您好!请您做一下自我介绍,并说说来应聘做武术班教练有什么优势。
应聘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招聘官:太好了!您的情况符合我们的招聘要求,明天您就可以来上班了。
二、阅读与理解(44分)
(一)课内选文阅读。(2020江苏连云港中考)阅读下面的选段,回答问题。(14分)
[甲]话说周进在省城要看贡院,全有余见他真切,只得用几个小钱同他去看。不想才到“天”字号,就撞死在地下。众人都慌了,只道一时中了邪。行主人道:“想是这贡院里久没有人到,阴气重了。故此周客人中了邪。”金有余道:“贤东!我扶着他,你且到做工的那里借口开水灌他一灌。”行主人应诺,取了水来,三四个客人一齐扶着,灌了下去。喉咙里咯咯的响了一声,吐出一口稠诞来。众人道:“好了。”扶着立了起来。周进看看号板,又是一头撞了去;这回不死了,放声大哭起来。
[乙]范进不看便罢,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老太太慌了,忙将儿口开水灌了过来。他爬将起来,又拍着手大笑道:“噫!好了!我中了!”笑着,不由分说,就往门外飞跑,把报录人和邻居都吓了一跳。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瑞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众人拉他不住。拍着笑着,一直走到集上去了。
9.请简述周进和范进两人之间的关系。(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周进一到贡院就撞死在地下后,众人都慌了,只道一时中了邪。你赞同众人的判断吗?请说出你的理由。(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请各用一个字概括周进与范进二人相反的行为表现,不同行为表现的背后有着怎样相同的社会根源呢?(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范进中举前后,他老丈人胡屠户有不同的表现,请各举两例。(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文,回答问题。(20分)
最后的剃头匠
温秀秀
①第一次见长庚师傅,我年纪还小,那天,见一小老头站在门口喊我太公的名字。小老头穿着一身黑布衫,头戴一顶军绿色的帽子,肩上还挎着个脱皮很厉害的黑色皮袋,眼睛微微眯着,问我太公是否在家。大人说,村子里时常有抓小孩卖的人贩子,我双眼一瞪,对他很提防:“你找我太公做什么?”小老头说:“小囡囡,我是来给常茂公剃头的。”
②我进屋喊太公,告知他剃头的人来了。太公虽然年纪大,但腿脚利索,边走边说:“长庚生,你来了,今天不是十六哇。”“是的,十六那天家里有事,我就提前来了。”小老头说。
③太公剃头很勤快,每月十六雷打不动,长庚师傅都是上门服务。头很快就剃好了,洗干净,用白毛巾擦干水迹。长庚师傅又换了一把剃刀给太公刮脸,动作比刚才慢,神情专注。微信公众号:沈姐的语文课堂。等长庚师傅用海绵擦拭四周,便开始解开白麻布,一抖,麻布上的碎发全都掉到地上。长庚师傅问:“今天怎么样?”不等太公回话,我便感叹道:“真干净!”长庚师傅冲我一笑,连忙把剃刀和麻布收拾妥了,接过太公给的两块钱,提起那个旧皮袋与我们告别。[A]太公摸了摸光头,满意地回房写毛笔字去了。
④后来,我上学了,少有碰到过长庚师傅上家里来。过了数年,听说长庚师傅如愿抱上孙子了。直到上初中寄宿后,我放假回老家,发现太公的花白头发很茂盛了。看样子长庚师傅已经缺了好几个“十六”了,太公似乎也没有另找他人的意思,[B]经常摸着头喃喃自语。又过了些时日,我终于又看见了长庚师傅那个脱皮的袋子,只是站在天井旁给太公剃头的换成了一个年轻人。
⑤压不住好奇心,我打破了他们之间的静默,问道:“长庚师傅怎么没来?”年轻人声音很轻:“我父亲前段时间过世了。”太公叹了口气:“走得还安稳吗?”年轻人接话:“嗯。半夜他叫我,他没由来地吩咐我,叫我记得每个月十六上常茂公那。我当时困得厉害,就应了他,他才又闭眼。等早上叫他,发现他已经走了。这些年他总是要我给他剃头,说这手艺不能丢了,总还有人需要。”太公抿着嘴,久久没开口。
⑥过了一会儿,年轻人似乎很为难,终于还是开口了:“常茂公,我媳妇今年又生了一个,家里三个娃了,我准备去外面找些事做。您也知道,这些年来我父亲走这么远就来您这一家,别人家早不叫他剃头了。您放心,我父亲吩咐过了,我一定会来,只是,您看能不能两个月来一次?”太公闷声说了一句:“不能。”男子拿着剃刀尴尬地笑着,不知如何是好。“以后别来了,你放心去做事吧!既然是我说的,你父亲定不会怪罪你的!”太公的口气不容拒绝。
⑦那一次,年轻人没有接太公给的钱,太公厉声道:“拿着!”男子接过钱道了谢,拿着皮袋离开了。我走过去默默倒了脸盆里的水,花白的发丝顺着水流淌过长沟。
⑧太公摸了摸光头,走出门去,路上林木葱茏,一如长庚师傅来时的模样。
13.本文围绕长庚师傅叙述了四件事,请概括。(6分)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长庚师傅为太公剃头手法娴熟,一丝不苟;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由此可见,长庚师傅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
14.本文多处写到太公“摸头”动作,请谈谈以下两处相同动作背后的不同情味。(4分)
A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请说说作者借标题“最后的剃头匠”中“最后”一词所表达的感情。(4分)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选文多次写到长庚师傅的脱皮皮袋,对其作用分析有误的一项是(3分)( )
A.皮袋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并更好突显长庚师傅生活贫闲。
B.皮袋是长庚师傅精神的象征,是其执着品质的外显形式。
C.皮袋也暗示了剃头匠这一古老落伍行当的终将消逝。
D.皮袋的老旧脱皮和标题“最后的剃头匠”形成了呼应。
17.请简述最后一段在文中的作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几则材料,完成后面的题目。(10分)
【材料一】你抢到冰墩墩、雪容融了吗?3月21日12点,线上奥林匹克官方旗舰店开始预售冰墩墩和雪容融,吸引众多网友蹲点下单。“冬奥结束后,还是‘一墩难求’,线上抢不到,我在店里排队一个多小时才买到。”95年出生的胡睿是一名Z世代(指1995年至2009年间出生的人群)的国潮粉丝,像冰墩墩、雪容融这样的“新顶流”,他自然不会错过。
“冬奥吉祥物热销,是因为它非常‘中国’。”在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副院长王昕看来,冰墩墩和雪容融冲上国潮顶流,和近年来走红的故宫文创、国风彩妆等国潮产品一样,折射出新一代消费者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认同感。“国潮消费的兴起也是中国文化自信崛起的表现。”王昕说。
(节选自《光明日报》)
【材料二】近年来,大批拥有高质量发展能力、自主创新能力的中国品牌取得高速成长。今年5月10日迎来了第五个中国品牌日,京东消费及产业发展研究院也连续第五年发布中国品牌发展研究报告,与往年不同的是,本次研究聚焦在95后的年轻群体。
据《2022年轻人国货消费趋势报告》显示,今年以来,年轻的消费者们较以往购买了更多的国货商品。在形成一定销售规模的品牌中,95后国货用户数占比同比提升11%,购买国产商品与进口商品的用户数总体比值为1.7,而这一数字在2021年同期为1.3。
(摘编自《杭州日报》有删减)
【材料三】国潮产品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传承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重要的载体之一。可是,很多令人眼花缭乱的国潮产品对传统文化的开发利用仍然是浅层次的,往往重其表而轻其里。比如,一些品牌对于国潮的理解还停留在龙凤、图腾、繁体字上,甚至从古代随意挑选一个物件并将其化作具体“符号”印在服饰上,再染上年画风格的配色,就为自己打出国潮的噱头。这些附庸风雅的产品根本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国潮产品,说白了,不过是把传统文化当作装点门店的“包装纸。
国潮不是一种简单的包装,而是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的深度融合,是一种精神哲学和文化信仰。国潮产品要想获得持久的生命力,需要在对传统文化认知、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其进行深度提炼萃取,同时还需要在产品设计之初就解决好“体”与“用”的关系,即传统文化到底是品牌营销的策略手段,还是产品应该具有的内在品质。毫无疑问,国潮产品的流行很大程度上缘于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寻根热情。从文化的现代化演进来看,国潮产品厚植于优秀传统文化土壤,是本土文化精神现代化重构中的重要内容,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与活泼的时代性。如果把传统文化当作创造经济价值的手段,把国潮产品生产等同于一般的工业化制造,那就矮化了国潮的社会价值与精神意义。
国潮代表了我们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什么是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就是在潜意识中,对自己的文化有一种虔诚的信仰,对自己的历史有一种自觉的传承。因此,国潮产品不能投机取巧,其发展的动力及意义应该落脚于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更新,用现代商品的新颖形式实现文脉的自觉传承。
(摘编自唐尚书《国潮不是一种简单的文化包装》有删减)
18.阅读材料三,与原文内容相符的一项是(2分)( )
A.国潮产品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传承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重要的载体。
B.国潮产品应该具有内在品质,而不仅仅是把传统文化作为品牌营销的策略手段。
C.只有把国潮产品生产等同于一般的工业化制造,才能实现国潮的社会价值与精神意义。
D.具有传统文化符号的产品就是真正意义上的国潮产品。
19.下列对三则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国潮不是一种简单的包装,而是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的深度融合,是一种精神哲学和文化信仰。
B.国货正当“潮”,国潮消费越来越成为95后年轻一代消费者的重要选择。
C.国潮产品冰墩墩、雪容融、故宫文创、国风彩妆都体现了中国文化。
D.国潮产品越来越具有吸引力,缘于人们对时尚产品的追捧与消费的攀比。
20.找出材料二中划线句运用的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着汉服走向街头,许多家庭的装修选择中式风格,中华传统文化类节目也越来越受到大众的喜爱。针对这些现象,请运用材料相关内容,探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至少写出两点理由)(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感悟与表达(50分)
22.根据题目要求,以“守望相助”为题目,完成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50分)
要求: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②不得抄袭、套作;③书写工整,卷面整洁;④不得泄露个人相关信息,如需出现本市人名、地名、校名,请用代替。
参考答案
1. D
【解析】A.朴pō/pū,嗔chēn/慎shèn,塞sè/涩sè。 B.撮cuō/戳chuō,挈qiè/锲 qie,屏 bǐng/píng。
C.帖 tiě/tiē,拙 zhuō/咄duō,纶 guān/冠 guān。 D. 筵yán/宴 yàn,宿xiù/sù,怅 chàng/伥 chāng。
2. A
【解析】“恼”应为“脑”。
3. D
【解析】关联词搭配不当,应把“因为”换为“虽然”。
4. B
【解析】流淌:液体流动。流动:(液体或气体)移动。根据句意,第一空应填“流淌”。继承:泛指把前人的作风、文化、知识等接受过来。传承:传授和继承。根据句意,第二空应填“传承”。除旧布新:破除旧的,建立新的。推陈出新:去掉旧事物的糟粕,取其精华,并使它向新的方向发展(多指继承文化遗产)。根据句意,第三空应填“推陈出新”。据此可知选B。
5. A
【解析】由“生命是鹰”可知,第一个空应填“要张开翅膀,在碧海蓝天上自由翱翔”;由“生命是梅”可知,第二个空应填“不要惧怕寒冷”;由“恣意流淌”可知,第三个空应填“假如生命是水”。
6. D
【解析】刘姥姥在《红楼梦》中是一个丑角,但这只是表面,她说出的笑话在别人听来觉得好玩,但这笑话是她丰富人生经验的体现,是她大智若愚的表现。刘姥姥的形象可用三个字来概括,即智、义、朴。她心地善良,头脑灵活,大智若愚,风趣幽默,能够随机应变,善于应酬又不失质朴,知恩图报而不辞劳苦。作者并没有鄙视她。
7.智取生辰纲
【解析】选段是课内所学,即“智取生辰纲”。
(2)①范进 ②周进或周学道 参加乡试
【解析】作答时要结合《儒林外史》中与周进和范进相关的情节进行分析。周进刚出场时已经六十多岁,依然是个老生,后来周进中了进士,升为御史,被指派为广东学道。在广州,周进发现了范进,为了照顾这个五十四岁的老生,他把范进的卷子反复看了三遍,终于发现那是“一字一珠”的天地间最好的文章,于是将范进取为秀才。因此选段中的“第一名”是范进,“我”是周进。次日临别,周进叮嘱范进一定要继续参加科举考试。
8. (1) C F
【解析】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的相关内容,通过活动中心开展的活动来判断哪些宣传标语符合,哪些宣传标语不符合。C. “赏博物风雅,听历史足音”这个宣传标语突出的是“博物”,活动中心没有相关活动,故C不符合。F. “古阁古风古貌,古书古韵古香”这个宣传标语突出的是建筑物的古典,活动中心没有相关建筑和学习内容,故F不符合。
(2)示例1:在这儿读书的感觉真好。示例2:内容丰富多彩,活动有声有色,不虚此行。
【解析】“美好印象”是关键词,所以留言内容应是具有赞美性质的。
(3)示例1:我叫林冲,人称“豹子头”。我担任过八十万禁军枪棒教头,曾经不到五回合击败贺统军。如果我来当教练,将向武术爱好者传授武艺,让他们养成通过习武来锻炼身体的好习惯。示例2:我叫杨志,三代将门之后。我擅长枪法、刀法,曾与武功高手林冲过过招,不分胜负。如果我来当教练,不仅能让武术爱好者通过习武强身健体,还能让他们了解武术、传承武术精神。
【解析】选择林冲或杨志其中一个作为表达对象,结合《水浒传》中的相关内容进行介绍要尽量全面,做到语言流畅。
9.周进担任广东学道在主考院试时,遇范进考秀才,周进以第一名成绩将范进录取,因此周进对范进有知遇之恩,二人是师生关系。
【解析】本题考查对人物关系的梳理。周进在省城看了贡院大哭之后,几个商人帮助周进捐了个监生。不久,周进凭着监生的资格竟考中了举人。过了几年,他又中了进士,升为御史,被指派为广东学道。在广州,周进发现了范进。为了照顾这个54岁的老童生,他把范进的卷子反复看了三遍,才发现那是一字一珠的天地间最好的文章,于是将范进录取为秀才。因此,周进对范进有知遇之恩,二人是师生关系。
10.不赞同。理由:周进是想到自己苦读了几十年的书,参加科举连秀才都没有考中,看到与科举有关的贡院后,触景生情,因悲伤难抑而晕死过去。
【解析】本题考查对名著内容的理解。先根据自己对《儒林外史》的了解,做出正确的判断,不赞同,再说明理由。众人对周进的经历不了解,看到的只是表面现象,应该结合他的人生经历,结合他的梦想和现实,他苦读诗书,一无所成,看到考场,触景生情,心里无比悲伤,故撞死在地下。由此写出理由即可。
11.周进是“哭”,范进是“笑”,一哭一笑背后的根源都是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摧残与毒害。
【解析】本题考查名著的理解。首先要分析的是周进和范进的不同表现,两个片段中,人物的行为大不相同,周进是“哭”,范进是“笑”。然后,要分析相同的社会根源,就要明确《儒林外史》的主旨,“哭”和“笑”的根源在于封建科举制度,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心灵的摧残与毒害,让读书人如疯似癫。由此可知答案。
12.(1)中举之前①胡屠户带点东西来贺他中秀才,给范进立体统教导。②范进因想去参加乡试,没有盘费,去和胡屠户商议,被胡屠户一口啐在脸上痛骂一番。③在范进瞒着他参加完乡试回家后,胡屠户又骂了一顿范进。(答出两点即可)(2)中举之后①带着肉和钱来贺喜。②听闻范进疯癫,在众人建议下,斗胆一个巴掌将他打醒。③打醒范进后,又赶紧赔罪,还夸奖女婿才学高品貌好。(答出两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名著内容。回忆《范进中举》一文,找出“中举前”和“中举后”胡屠户的不同表现,各找两例,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13.①长庚师傅因十六那天家中有事提前来给常茂公剃头;③长庚师傅临终嘱咐儿子要记得每月十六上门为常茂公剃头;④长庚师傅多年来让儿子为他剃头,以传承剃头手艺。信守承诺、手艺精湛、对手艺的珍惜与热爱。
【解析】第一问考查概括事件的能力。答题区域在第②段和第⑤段,按照“什么人+什么事”的模式概括即可。第二问考查人物形象。根据第③段“太公剃头很勤快,每月十六雷打不动,长庚师傅都是上门服务”可以看出长庚师傅信守承诺;根据第③段太公剃完头“我”“感叹”“真干净”和“太公摸了摸光头,满意地回房写毛笔字去了”可知长庚师傅手艺精湛;根据“这些年他总是要我给他剃头,说这手艺不能丢了,总还有人需要”可以看出长庚师傅对剃头手艺珍惜和热爱。
14. A处:太公对长庚师傅的手艺的满意、赞许。B处:太公对许久未等到长庚师傅的担心、牵挂和期盼。
【解析】本题考查内容理解。A处:“太公摸了摸光头。”这是长庚师傅为他剃完头后他的动作,联系下文“满意地回房写毛笔字去了”可知,摸头的动作体现了太公对长庚师傅的手艺的满意、赞许。B处:“经常摸着头喃喃自语。”结合语境可知,太公摸头是在长庚师傅很久没来后,“摸着头喃喃自语”表现了太公对长庚师傅的担心、牵挂以及期盼长庚师傅到来的心情。
15.①表达作者对一生孤独坚守剃头手艺的长庚师傅的赞美、钦佩之情;②表达了作者对旧式剃头手艺日渐消失的怅惘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情感理解。“最后的剃头匠”指长庚师傅,他手艺精湛,为人信守承诺。他总是让儿子学习剃头手艺,表现了他对手艺的热爱和坚守。他去世后,这种热爱和坚守便不复存在。“最后”一词表达了作者对长庚师傅坚守剃头手艺的精神的赞美、钦佩之情。从长庚师傅去世后,他儿子的话“常茂公,我媳妇今年又生了一个,家里三个娃了,我准备去外面找些事做。您也知道,这些年来我父亲走这么远就来您这一家,别人家早不叫他剃头了”中可知,旧式剃头手艺在日渐消失,需要的人少了,从事这一行业的人也少了,表达了作者的怅惘之情。
16. A
【解析】皮袋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也是长庚师傅精神的象征,它的出现意味着长庚师傅的精神在闪现光芒。理解为“更好突显长庚师傅生活贫困”有误。
17.太公摸头的动作描写,表达了对最后一次享受旧式剃头的珍惜和遗憾,也和前文多次摸头形成照应。“林木葱茏”象征着长庚师傅的美好品质,“一如长庚师傅来时的模样”一句,赞美了长庚师傅的美好品质。景物描写营造了物是人非的怅惘之感,表达对长庚师傅无尽的怀念;留给读者回味思考的空间。
【解析】本题考查结尾段的作用。解答此题,要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分析。结构上:“太公摸了摸光头”与第③段“太公摸了摸光头”、第④段“经常摸着头喃喃自语”相照应。内容上:太公让长庚师傅的儿子放心去做事,不用再来剃头了,摸头的动作描写,表达了太公对最后一次享受旧式剃头的珍惜和遗憾。“路上林木葱茏,一如长庚师傅来时的模样”这是景物描写,“林木葱茏”象征着长庚师傅的美好品质,“一如长庚师傅来时的模样”,表达了对长庚师傅美好品质的赞美。景物如旧,但是长庚师傅已不在,景物描写,烘托了外公心中物是人非的怅惘之感,表达对长庚师傅无尽的怀念。以此句结束全文,留给读者无限回味想象的空间。
18. B
19. D
20.说明方法:列数字、作比较。作用:准确突出地说明了年轻人国货用户和购买的国货产品均有所增长。
21.①缘于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寻根热情;②人们对自己的文化有一种虔诚的信仰,对自己的历史有一种自觉的传承;③缘于年轻人的现代审美观和活泼的时代感;④缘于一种文化自信和民族认同感。
22.
守望相助
“热干面”永远不会忘记,那段在病床上与病毒抗争的岁月里,众多挚友守候在隔离病房窗外,支持、鼓励着他渡过难关。
2020年春节前后,“热干面”的家乡武汉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一场毫无征兆的新冠肺炎疫情迅速侵扰了这座城市,“热干面”没能幸免。他开始发热、干咳,有了肺炎症状,进入了隔离病房。
病房里医护人员忙得无暇喝一口水,厚重的防护服里的衣服早已被汗水浸湿,医院内外挤满搬运物资、忙碌得大汗淋漓的身影。
此时,电视屏幕正播放抗击疫情的相关新闻……
“武汉将在半个月之内再建一座雷神山医院,新增床位1300张……”,突然,“热干面”看到了镜头里那张沧桑而坚毅的面庞-那是建议公众“没什么特殊情况,不要去武汉”,自己却义无反顾前往武汉的钟南山院士,今年他已84岁高龄。钟南山院士说:“全国帮忙,武汉是能够过关的。武汉本来就是一座很英雄的城市。”说着,钟老眼角泛起了泪花……
几天后,穿着防护服、戴着口罩和护目镜的“全副武装”的医生过来查房。他用温和却又沙哑的声音说:“经过连日来的治疗,你的病情已经好转了。你要对自己有信心!”“热干面”看不清医生的脸,却对这声音极为熟悉,这是照顾了自己和其他病友几天几夜、顾不上休息的李医生。据说他是从外地赶来驰援武汉的,家里还有一个两岁的孩子。
电视里的主持人继续动情地说:“战'疫'前线,有无数可爱的医生、护士……更重要的是,我们有不畏万难、众志成城的人民群众-火速捐款,驰援湖北;居家隔离,做好防护;加班加点,生产物资……”
“我们身后还站着五洲四海。日本捐款捐物,俄罗斯军机载来防疫专家,伊朗捐献百万只口罩……”
多么振奋人心!“热干面”顿时觉得自己的呼吸顺畅了许多。这时,他的耳边响起“加油呀热干面,你一定会好起来的”的呼唤。他转过身,隔离病房窗外站满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戴着口罩前来加油鼓劲的“美食”朋友-肉夹馍、小笼包、炸酱面……
中华美食因千万种食材而百味纷呈,中华民族因万众一心而百折不挠!
激动之至,“热干面”坚定地向窗外呐喊-谢谢你们!中国,加油!
【点评】作者选择的叙事角度比较特别,作为武汉标志的“热干面”,在作者笔下成了一名新冠肺炎的普通患者。全文从“热干面”的视角,将抗“疫”过程中一幕幕具有代表性的生动场景连缀起来。其中,作者通过电视自然地融入了各类相关时评的内容,又通过现实描写突出医生的伟大、病人的焦虑,电视广播与现实描写相穿插,大大丰富了文章的意蕴。
【解析】这是一道命题作文试题,没有任何提示语,难度较大。“守望相助”本指为了防御外来的侵害,邻近的村落协同看守瞭望,遇警互相帮助,可以引申为人们彼此关心,相互帮助。这个题目有着浓厚的人文色彩,可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个人和社会、国家的关系。如,面对当前新冠疫情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我们应该同舟共济,守望相助。医护工作者坚守在一线,全力以赴救治每一位患者,许多企业集团和亿万人民毫不犹豫地捐款捐物,普通民众响应国家号召做好防护,我们共克时艰,一定能早日战胜疫情。可以围绕这个思路来立意,选取疫情期间的典型事例,表现“守望相助,风雨同舟”这个主题。此题还可以写成议论文,阐述团结一心、守望相助的重要性,做到观点鲜明、有理有据。在大自然面前,人类是渺小的,只有心中有爱,守望相助,才能战胜困难。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