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长江是我的家》 课时 1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教材分析 这是一首创作歌曲,以“长江是我的家,我要去看妈妈”为主题,通过孩子的口唱出了人民期盼香港、澳门回归,海峡两岸早日和平统一的愿望。歌曲为两段体,采用领唱和齐唱的形式把孩子们急切想要回家和呼喊着要回家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旋律跌宕起伏,音程跨度大,节奏比较复杂,同音连线的使用更使歌曲具有流行音乐的特点。曲调优美抒情,加之歌词极富儿童色彩,寓意深刻,极富儿童童趣,看似复杂的歌曲唱起来却朗朗上口。
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生活范围和认知领域有了进一步的提高,体验感受与探索创造的能力较强。而且他们也有了一定的演唱和分析表现音乐的能力,但重要的还是培养他对音乐的兴趣和热情,让他们从心底里喜爱音乐,教学时要注重音乐课基本常识、欣赏音乐的能力和演唱能力培养。
教学目标 1、运用听唱、视唱、对比的方法,初步学会歌曲《长江我的家》,感受海外同胞迫切希望回到祖国母亲怀抱,盼望祖国统一的心情。
2、结合歌曲的学唱,掌握歌曲的音准、节奏特点。进一步巩固切分节奏和同音连线的唱法。 3.丰富有关长江的相关知识。
教学重点 切分节奏和同音连线的唱法。
教学难点 在演唱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热爱母亲河的感情,丰富长江的相关文化知识。
教学资源与媒体 课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运用听唱、视唱、对比的方法,初步学会歌曲《长江是我的家》,感受海外同胞迫切希望回到祖国母亲怀抱,盼望祖国统一的心情。
2、结合歌曲的学唱,掌握歌曲的音准、节奏特点。进一步巩固切分节奏和同音连线的唱法。
教具准备 电子琴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学生学习活动 设计意图
教学导入 1.用科尔文手练习音程。 2.老师把音程变成旋律 练习音程 预设:学生边做科尔文手势边唱1 5、2 6、 3 7三组音程 预设:学生通过练习会唱旋律,掌握同音连线、巩固切分节奏。 学生通过练习进一步掌握每组两个音之间的关系。 学生通过旋律练习,为学习新课做铺垫。
探究新知 1.初听歌曲、提示课题 2.复听歌曲 3.学习第一乐段 (1)随音乐哼唱第一乐段 (2)学唱第一乐段的旋律。 (3)学唱第一乐段的歌词。 4.学习第二乐段的旋律。 5.结束句的处理。 6.完整地演唱全曲。 7.学习长江的有关知识。 预设:学生在聆听音乐的同时思考歌曲唱了什么?了解在歌词当中反复出现我们母亲河长江。从而提示课题。 预设:学生在听的过程感受歌曲的 两种演唱形式和歌曲的结构。 预设:学生掌握第一乐段富有叙事性和温馨亲切的感觉,音乐当中反复出现了同音连线和休止符,有像说话般的抑扬顿挫,表现作者了对家和妈妈的依恋之情。 预设:学生掌握第一乐段的旋律,把三拍长音的时值唱足。 预设:学生学会第一乐段的第一、二段歌词。 预设: (1)随音乐一起随音乐画旋律线。 (2)引导学生学习加花变奏的部分。 (3)学习第二乐段的旋律和歌词。 预设: (1)同学们回顾整首乐曲,从演唱方式、速度、力度、情感几个方面进行对比。 (2)结束句用渐慢、渐弱的声音演唱。 预设:第一乐段用中弱力度,亲切而温馨的声音慢慢的演唱,过渡到第二乐段,有激情、有气势的声音诠释,最后如果用渐慢、渐弱的声音演唱。 预设:学习长江的有关知识,领略长江的风采。 学生通过听音乐,初步感受音乐的旋律和歌词的内容。 学生通过聆听掌握歌曲的两种演唱形式领唱和齐唱,歌曲的结构为两个乐段。 学生通过哼唱体会这一乐段的演唱形式。 用歌声体会音乐的变化。 学生通过学习了解亲切而温馨的第一乐段表达了作者对祖国无尽的思念。 感受音乐的旋律变化。 突出了长江是我的家的主题,表现主人公对长江的感情和呼唤妈妈奔回家决心。 让人更能感觉到终于回到妈妈温暖的怀抱。 感受音乐的情绪。 学习母亲河长江的有关知识。
课堂练习 预设:随音乐做《我的中国梦》的课桌舞。
作业 课后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更多长江的知识。
板书 长江我的家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情感 亲切、温馨甜美地 有激情、有气势地 演唱形式 领唱 齐唱 速度 中速稍慢 中速稍快 力度 mp m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