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屈原列传》课件(共89张PPT)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文档属性

名称 9《屈原列传》课件(共89张PPT)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1-05 12:21: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89张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9.屈原列传
司马迁
【作者】
> 司 马 迁(约前145-前80), 字子长,西汉
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思想家、史学 家、文学家,元封三年任太史令,后因替 李陵辩解,得罪下狱,受腐刑。
>出狱后任中书令,发愤继续完成所著史籍。
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后称《史记》, 对后代史学有深远的影响。
二、经典简介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记》记载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时代,共3000多年的历史,是我国第
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共130篇:本纪12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表10篇,书8篇。 《史记》不但是一部历史名著,也是一部文学名著。该书被鲁迅赞誉为“史家之绝唱,无 韵之《离骚》”。《史记》的语言简洁生动,而且接近口语,对后代的散文有很大的影响。
【《 史 记 》】
歸震三評點本 方望溪辞熟坩後
《 史 记 》全书一百三十篇,包括十二本纪
、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共 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叙述了上起黄帝, 下到汉武帝太初四年约3000年的历史;是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史记》是作 为正史的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
> 本纪:叙述历代帝王的历史。
> 世家:叙述贵族王侯的历史;
> 列传:历代诸侯之外名官名人的事迹;
> 表: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
> 书:记载典章制度,天文地理。
>全书人物塑造形象鲜明,文笔简练朴素,其中也
有许多思想性和艺术性高度结合的作品。鲁迅 赞誉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了《史记》】
史 記
郢 震 評 熟 本
方 望 溪 評 熟 坩 後
二、读《史记》
《史记》的贡献马特点
这部体大思精的史书的贡献和特点主要有这样几个方面:
一 、开创了“纪传体”体例。
历史人物是丰富多彩的,历史现象是纷纭复杂的。怎样才能把大千世界各种人和事都
包容在一部书里呢 司马迁在前人基础上,在《史记》中以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 体结构。创造性地探索了以人物为主体的历史编纂学方法。“本纪”按年代顺序记叙帝王 的言行和政绩;“表”按年代谱列各个时期的重大事件;“书”记录了各种典章制度的沿 革; “世家”载述诸侯国的兴衰和杰出人物的业绩;“列传”记载各种代表人物的活动。 司马迁创造性地把这五种体裁综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统一体系。
二、《史记》开创了政治、经济、民族、文化等各种知识的综合纂史方法。
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 一直写到汉武帝时期,记载了我国近三千年的历史。是我国第
一部规模宏大、贯通古今、内容广博的百科全书式的通史。在《史记》中,司马迁第一个 为经济史作传:《平准书》《货殖列传》;司马迁又第一个为少数民族立传:《匈奴列传》《西 南夷列传》等;他还第一个为卑微者列传:《刺客列传》《游侠列传》等。《史记》第一次 把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都包容在历史学的研究范围之内,从而开拓了历史学研究的 新领域,推动了我国历史学的发展。由于纪传体可以容纳广泛内容,有一定的灵活性,又 能反映出封建的等级关系,因而这种撰史方法,为历代史家所采用,影响十分深远。
三、秉笔直书,发挥了宝贵的史学传统。
所谓秉笔直书,就是史学家必须忠于历史史实,既不溢美,也不苛求,按照历史的
本来面貌撰写历史。《史记》明确表示反对那种“誉者或过其失,毁者或损其真”的做法。 项羽是司马迁心目中的英雄,因此,司马迁以极大的热情和强烈的爱记述了项羽的伟业。 但对于项羽的骄傲自大和企图以武力征服天下的致命弱点,司马迁也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对于先秦的法家和秦代的暴政,从感情上司马迁是愤恨的,但他做到了不因憎而增其恶。 相反,对法家的改革和秦代统一中国的历史作用,他都予以充分的肯定。正因为司马迁 的实录精神,才使《史记》以信史闻名于世。《史记》还贯串一条重要线索,即重视人的 历史作用。司马迁是反天命的。强调人是历史的中心。因此,他在写帝王将相的同时、 注意为社会上的各种人立传,尤其是把农民起义的领袖陈胜、吴广,放到与王侯功臣以
及封建社会的圣人孔子同等地位来写。所以在《史记》中,既有战国七雄的世家、萧丞
相(萧何)、留侯(张良)的世家、孔子的世家,同时也有《陈涉世家》。司马迁也很重视物质 生产活动在历史上的作用,把经济状况同政治上的治乱兴衰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他还强 调总结历史经验。提出以史为镜、鉴往知来的思想。由于司马迁在历史编纂学上的伟大 创造精神,他的进步的史学思想和严谨的治史方法,使《史记》成为我国史学史上一座 巍峨的丰碑,司马迁也赢得了“中国史学之父”的美名。
四、《史记》也是一部形象生动的历史,其文采历来为我国文学界所称颂, 它开创了
我国传记文学的先河。
司马迁像一个出色的画家,以他那传神的画笔,为我们勾画出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
画像;又像一位善于捕捉瞬间的雕塑家,以他那锋利的刻刀,为我们塑造了一个个风采各 异的雕像。在《史记》这座人物画廊里,我们不仅可以看到历史上那些有作为的王侯将相 的英姿,也可以看到妙计藏身的士人食客、百家争鸣的先秦诸子、“为知己者死”的刺客、 已诺必诚的游侠、富比王侯的商人大贾,以及医卜、俳优等各种人物的风采,给人以美的
享受和思想上的启迪。司马迁创造性地把文、史熔铸于一炉,为我们写下了一部形象的历
史。所以,鲁迅先生称赞《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正因为如此,在 中国古代浩瀚的史著中,《史记》拥有的读者量是首屈一指的。
【屈原】
> 屈 原 (约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78年)
>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芈姓,屈氏,名平,字原。
约公元前340年出生于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楚武王熊
通之子屈瑕的后代。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 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被誉为“中华诗祖” 、“辞赋之祖”。屈原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 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他被后人称为“诗魂”
O
【屈原】
>屈原也楚国重要的政治家,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兼 管内政外交大事。
>吴起之后,在楚国另一个主张变法的就是屈原。他提倡“美政”,主 张对内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因遭贵族排挤毁谤, 被先后流放至汉北和沅湘流域。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楚都郢( 今湖北江陵),屈原悲愤交加,怀石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国。
>1953年是屈原逝世2230周年,世界和平理事会通过决议,确定屈原为 当年纪念的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
>他创作的《楚辞》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与《诗经》并称“风骚 ”,对后世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
【屈原】
>屈原的诗作打破了以《诗经》为代表的四言诗的格调,吸收民间形式
,创造了一种句法参差多变的新诗体“楚辞”,它继承和发展了《诗 经》的比兴手法,开创了浪漫主义的创作道路。代表作品有《离骚》 《九歌》 《天问》等。后代有成就的文学家,都从屈原和他的作品中 吸取了营养。
>屈原的诗作,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精神的写照。他同腐朽没落的贵族
政治集团作斗争的顽强精神,他坚持自己的理想而宁死不屈的坚定意 志,他眷恋祖国,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爱国主义思想,形成了他的 诗作的基调。这便是屈原的作品传颂千古的原因之一。
【背景】
>本文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是第一篇为屈原立传的史传名 篇。屈原、贾谊都怀才不遇,而且贾谊又写过《吊屈原赋》,所以司马 迁将二人合起来立传。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
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 《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 《孤愤》 ;《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司马迁同屈原一样,品 格高洁,才华横溢,竟因李陵一案被汉武帝处以腐刑。千古忠贤,途竟一 辙,所以作者在《屈原列传》中着重指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 生也”,以自况《史记》之成,是基于垢辱。
文白对译——资料与备查
屈原者,名平,楚之 同姓也。为 楚怀王 左徒。
屈原,名平,与楚国王族是同姓。做(过)楚怀王的左徒。
博 闻 强志, 明于治乱, 娴于辞 令。
他知识广博,长于记忆,明晓国家治乱的道理,擅长外交辞令。
左 徒 :官 名 。博闻强志:知识广博,长于记忆力强。
明 :明白,清楚。于:介词,对,对于。娴(xián):熟练、熟悉。辞 令 :应对的言辞。
入 则与王图议国 事,
在朝堂就与君王计议国家事务,
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来发出号令;对外就接待宾客,应酬诸侯。楚怀王很信任他。
入 :指进入朝堂。则:连词,就。王:指楚怀王。图议:谋
划计议。接 遇 :接待。应对:应酬。因屈原“娴于辞令”,故有此言。任:信任。
上官大夫与之 同 列, 争 宠
上官大夫与屈原在朝廷处于同等位次,他为了争取楚怀王的宠幸
而 心 害 其 能。上官:复姓。大夫:官名。之:代指
因而心中妒忌屈原的贤能。[屈原。列:朝列、班列。争宠:争取
怀王使屈原造为 宪 令,屈平属
楚怀王的宠幸。害:嫉妒。其:代“屈原的”。 怀王令屈原制定国家法令,屈原写成
草稿 未 定,上官大夫 见而 欲夺之,
了草稿还未最后定稿,上官大夫看了就想强取为己有,
屈平不 与。
屈原不同意(给他)。
使:令。造 为 :制定。造,作;为,作。同义连用。宪 令 :国家法令。属(zhǔ):撰写。而:就,承接连 夺:强取为己有。之:代指屈原的草稿。见而欲夺之,是“见之而欲夺之”的省略。与:允许,同意。
因 谗 之 曰:
于是上官大夫在怀王面前谗毁屈原说:
“ 王 使 屈 平 为 令 , 众 莫 不 知 。 每 一 令
“大王令屈原制定法令,人们没有谁不知道的。每一道法令
出 , 平 伐 其 功 ,曰 以 为 ‘ 非 我 莫 能 为 ’ 也 。 ”
出来,屈原就自夸他的功劳,他认为‘除了我没有谁能制定’。”
王 怒 而疏 屈平。
怀王听了很生气,就疏远了屈原。
因:于是,表顺承的连词。谗 之 :谗毁屈原,说屈原的坏话。谗,
谗言,作动词用。为令:制定法令。为,写,制定,动词。莫:否定性无定代词,没有谁。伐:自夸,炫耀。
屈平疾 王 听 之 不聪也, 谗
屈原痛心怀王惑于小人之言,不能明辨是非,进谗言
谄 之 蔽 明 也, 邪 曲之 害
而阿谀奉承的小人蒙蔽了怀王,品行不正的小人损害
公也, 方 正 之 不 容也, 故 忧愁幽思而
国家,端方正直的人不为朝廷所容,所以他忧愁深思因而
作《离骚》。“离骚”者,犹 离忧也。 「 疾:痛 心。 听 :听觉, 写了《离骚》。“离骚”,如同遭遇忧愁。L名词。 之:都是结构
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从“王听之不聪”至“方正之不 容”,四个带“之”字的句子都无独立性,是“疾”的宾语。 聪 : 明察。谗谄(chǎn): 说好人的坏话,谄媚国君。蔽 :蒙蔽。
明:明审的眼睛。邪曲:“邪”与“曲”都是邪恶、不正之意。这
里指品行不正之人。 方 正:端方正直的人。 也 :前四个均为 带有感叹意思的叹词。后 一 个是表示判断语气的语气词。 幽思:深思。而:因而。者:表提示停顿的语气词。犹:7
如同,好像,动词。离 忧:遭遇忧患。离,同“罹”,遭受。」
夫天者,人之始也; 父母者,人之本也。人 穷 则 上天,是人类的开始;父母,是人的本源。人困窘没有出路,就会
反 本, 故 劳苦倦极, 未尝不呼天 也;
追念根本,所以人们疲倦困苦的时候,没有不呼喊天的;
疾 痛 惨 怛 , 未尝不呼 父母也。
人们在疾苦、伤痛、内心悲痛的时候,没有不呼喊父母的。
穷:遭遇困厄。指处境困难。极:疲困。疾 痛 :
疾苦、伤痛。惨怛(dá):忧伤,悲痛。
屈平 正道 直 行,竭 忠 尽智以事 其 君,
屈原道德端正,品行正直,竭尽忠心智力来侍奉他的君王,
谗 人间 之0, 可 谓
穷矣。
进谗言的人离间他们(而使屈原被疏远),可以说是遭遇困厄了。 信 而见 疑,忠 而被谤, 能 无怨乎 屈平之②作 诚信却被怀疑,忠心却被诽谤,能够没有怨愤吗 屈原作 《离骚》,盖 自 怨 生也。 《国风》 好 色
《离骚》,其原因大概是由怨愤引起的。 《国风》好描写男女恋情 而 不 淫, 《小雅》 怨 诽 而 不 乱。
但不失分寸, 《小雅》怨愤发牢骚但不坏乱礼法。
若《离骚》者,可 谓兼 之 矣。 「 正 道 直 行 :道德端
像《离骚》,可以说是兼有二者的特点了。L正,品行正直。正
道,道德端正。直行,品行正直。“正道”与“直行”为同义连 用,都是比喻说法。以 :表动作行为目的,连词。间(jiàn):
离间。①之 :代指屈原竭忠尽智而怀王信任他的这种关系。
间之,指这种关系被小人离间。信 :诚 信 。而 :转折连词。
见 :被。②之 :取消句子的独立7 上 称 帝喾,
性 。盖 :大 概 。自 :从,由于。 」《离骚》中远古上溯到帝喾,
下 道 齐 桓 ,中 述 汤 、 武 ,
近代称道齐桓公,中间说到商汤王、周武王,(引古代帝王的事
以 刺 世 事。 「 帝喾(kù):号高辛氏。传为
例)来讽刺当世的政事。L古代炎黄部落联盟首领。商
族、周族都是他的后裔。“五帝”之一。汤 :商朝的建
立 者 。武 :周武王,西周王朝的建立者。以刺世事:以
此讽刺当世的事。以,连7明 道 德 之
词,表动作行为目的。 」作者在《离骚》中阐明了
广 崇 , 治 乱 之 条 贯 , 靡不
广大崇高的道德,还阐明了国家治与乱的规律,(这些)没有不完全
毕 见 。
得到表现的。
明:阐明。广 崇 :广大崇高。条贯:条理。
_这里指“规律”。靡(mǐ):无,没有。毕 :全部。见:同“现”。
其 文 约 , 其 辞 微 ,
他的文辞简约,他的语言含蓄,他的志趣高洁,
其 志 洁 , 其 行 廉 。 其 称 文 小 而 其 指 极
他的行为正直。其文辞描写的是寻常事物,但它的意旨却极为
大,举类迩而见 义 远。 其志洁,
博大,列举的事例浅近,而表达的意思很深远。他的志趣高洁,
故 其 称物 芳;其行廉, 故死
所以他的作品中多引用芳香之物;他的行为正直,所以至死
而不容。 「 其 :均为代词,代屈原。 约 :简 约 。微 :含 也不容于世。L 蓄 隐 晦 。廉 :正直、方正。 称 文:所 称 述 的
文字,所使用的文字。“称”与“举”同义,都有“称述”之
意。小:寻常事物。指:同“旨”。类:事物。迩(ěr) :
称许。 不 容:不容于世,不容于世俗之世、黑暗之世。」
自 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 浊 秽,
(屈原)自动地远离污泥浊水,像蝉脱壳那样摆脱污秽的境地,
以 浮游 尘埃之外,不获 世 之 滋 垢,
因而能超脱于尘世之外,不为尘世的污垢所辱,保持高洁,
近 。称 物 芳:指《离骚》中多用美人香草来比喻。称, 7
嚼 然 泥 而 不 滓 者 也 。「 自 疏:自己疏远。淖(nào): 从污泥中出来而没有被污染。L污浊。 蝉 蜕:蝉脱壳。以 :表 结果的连词。 浮游:漫游,此指超脱。 尘 埃:比喻尘世。 滋 垢:秽浊污垢。釂(jiào):清白、洁净。泥:沾污。滓(zǐ): 污 染。“泥而不滓者”即"从污泥中出来却不被污染的人"。 者 :结 构助词,与“不滓”组成名词性词组。指代“不滓”的人。 也 :
句末语了推 此 志也,虽 与日月争光 可 也 。
「推:推赞,推许。 此志:指屈原不与世俗同流合]
L污的高洁志向。 虽:即使。表让步的连词。
气词。」推许这种高洁的志趣,即使与日月争光辉也是可以的。
屈平既 绌, 其后 秦欲伐齐, 齐 与 楚
屈原已被免除官职,这以后秦国打算攻打齐国,齐国和楚国
从 亲。
合纵相亲。
既:已。表时间的副词。绌:同“黜”,指被罢免
官职。其:此,代指“屈平既绌”这件事。从:同“纵”,合纵,联合抗秦。
惠王 患之, 乃令张仪详 去秦,
秦惠王对这件事很担忧,就派张仪假装离开秦国,
厚 币 委质 事 楚 , 曰 :
带着丰厚的财(礼)物献给楚国表示愿意侍奉楚王,(并且)说:
“秦 甚憎 齐 , 齐 与 楚 从 亲 , 楚 诚 能
“秦国很憎恨齐国,但齐国同楚国合纵亲善,如果楚国确实能与
绝 齐, 秦 愿 献商於之地 六百里。”
齐国断绝外交关系,秦国愿意将商於的土地六百里献给楚国。”
楚 怀 王 贪 而 信 张 仪 , 遂 绝 齐 ,
楚怀王贪婪,因而相信了张仪的话,于是与齐国断绝外交关系,
使 使 如秦受 地。患 之 :以之为患。意动用法。之,
派出使者到秦国接受土地。L代词,代“齐与楚从亲”这件事。
乃 :于 是 。详 :同“佯”,假装。去 :离 开 。厚 币 :丰厚的礼物。质 :
同“贽”,见面礼。事 :侍 奉 。诚 :确实,果真。绝 齐 :与齐国断绝外
交关系。使 使 :派出使者,第一个“使”7张仪诈 之 曰:“仪与
是动词,派;第二个“使”是名词,使者。」张仪欺骗使者说:“我与
王 约 六里, 不 闻六百里。”楚 使 怒去,
怀王只约好了割六里地,没有听说六百里。”楚国使者愤怒离开,
归 告 怀王。
回到楚国就把这事向楚怀王禀告。
诈:欺骗。约:商定。怒:
_愤怒。去:离开。归告怀王:即“归而告之于怀王”。」
怀王 怒, 大 兴师伐秦。
楚怀王非常愤怒,大规模出动军队讨伐秦国。
秦发兵击之, 大破楚师于丹、淅, 斩 首八万, 秦国派兵迎击楚军,在丹水和淅水一带大败楚军,斩杀楚军八万,
地。
俘虏了楚国的将军屈句,于是夺取了楚国汉中一带的土地。
虏 楚 将屈勾, 遂 取 楚之汉中
邓 。 楚 兵 惧 , 自 秦
消息,派兵袭击楚国直打到邓县。楚国的军队害怕了,从秦国
归。 而 齐 竟 怒
回到楚国。而齐国竟然(因为对楚怀王绝齐的做法感到)恼怒
不 救 楚 , 楚 大 困 。
不出兵救楚国,楚国从此陷入非常困危的境地。
悉:尽,全部。以:表动作目的的连词。蓝 田 :秦地名,在今湖北钟祥西北。
之:代指秦、楚兵战于蓝田这一消息。邓:秦地名,在今湖北襄阳北。竟:竟然。副词,表事出意料之外。
明 年 , 秦 割 汉中地 与楚 以和。楚王
第二年,秦国提出割让汉中土地同楚国来讲和。楚怀
袭 楚 至
之 ,
曰: “不愿 得 地, 愿 得张仪而甘心焉。”
王说: “不希望得到汉中土地,只希望得到张仪就称心了。”
以:表动作目的的连词,可译作]张仪闻, 乃
“来”。甘心:快意,心里舒服。 |张仪听到后,就对秦王说:
“ 以 一 仪 而 当 汉中 地, 臣请往如楚。”
“用一个张仪就能抵得上整个汉中的土地,臣请求到楚国去。”
如 楚, 又因 厚币用 事者 臣 靳尚,而设诡辩于
到了楚国,又趁机送厚礼给楚国当权的臣子靳尚,让他在怀王
怀王之宠姬郑袖。 怀王竟 听
的宠妃郑袖那里编造骗人的假话。怀王竟然听信了
郑袖,复释 去 张仪。「 以 :用,拿,介词。当 :相
郑袖的话,又释放张仪离开。L抵,相当,抵得上。往 如 :
到,往。同义连用。因 :趁 机 。用事者:掌权的人。设 诡 辩 :
说假话。设,编造。姬 :帝王或诸侯的妾。竟 :竟 然 。复
释 :又释放。张仪第一次至楚,曾以六百里商、於两地欺骗
楚王。这是第二次到楚,所以说“复释”。去 :使动用法,
使……7是时 屈平既 疏, 不复在 位, 使
离开。」这时,屈原已被疏远,不再在原官位,(被派)出使
于 齐 , 顾 反 , 谏怀王曰: “何
到齐国,回到楚国,(知道了张仪的事)就向怀王进谏说:“为什么
不杀张仪 ” 怀王悔,追张仪, 不 及。
不杀张仪 ”怀王后悔,派人追赶张仪,(但是)没有赶上。
是:这,代词。在位:在原来的官位
上。于:到,介词。顾 反 :回 来 。
其◎后诸侯共击 楚, 大破之, 杀 其②将唐昧。 这以后诸侯共同攻打楚国,大败楚军,杀了楚国的将军唐眛。
①其:指代前面发生的事情。之:指楚国
军队。②其:楚国的。唐眛:楚国将军。
时 秦昭王与楚 婚, 欲与怀王会。 怀王欲 行,
当时秦昭王与楚国通婚,想同怀王会面。怀王想应邀前往,
屈平曰: “秦,虎狼 之国, 不可信。 不如毋行。” 屈原说: “秦国是像虎狼一样的国家,不能相信。不如不去。”
与楚婚:楚怀王二十四年,秦昭王初立, ]怀王 稚子 子兰
劝王行: “ 奈何 绝秦 欢 ” 怀王
劝怀王前往: “为什么要断绝和秦国的友好(关系) ”
卒行。 入武关, 秦伏兵绝 其 后,因
终于前往秦国。进了武关,秦国的伏兵断了楚王的后路,趁机
[“楚往迎妇”。毋 :禁止之词,不要。 怀王的小儿子子兰
留 怀王,
以求 割 地。怀王怒,
扣留楚怀王,(拿怀王做要挟)要求楚国割让土地。怀王愤怒, 不听。 亡走赵, 赵 不内。复之 秦, 竟 死于秦
不答应。逃往赵国,赵国不接纳。又回到秦国,最终死在秦国 而 归葬。 「稚子:小儿子。 奈 何 :为 什 么 。欢 :友好。 而后归葬楚国。 _卒:终 于 。武 关 :秦国的南关,在今陕西丹 凤东。 留 :扣留。 以求割地:以之求割地。以,介词,译为 “拿”,“用”。听:听从,接受。亡:逃跑。走:奔向。之:到, 至。 竟:7 最 终 。
长 子顷襄王立, 以 其弟 子兰为令尹。
楚怀王的大儿子顷襄王即位,任命他的弟弟子兰做令尹。
顷襄:名横,在公元前298 年,即楚怀王入秦第二年即王位,是为顷襄王元年。立,即
位。以:动词,任命。令尹: 相当于宰相。
楚 人既 咎 子兰 以 劝
怪罪,责怪。
):

jiù

咎(

却没能回来
而不反也。
怪子兰, 因


怀王到秦国
怀王入秦
楚国人已经
屈平既 嫉之①, 虽 放流, 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 忘
屈原也因这件事而很恨子兰,他虽然被放逐,可是还眷念楚国,挂念怀王,没有忘记
欲反, 冀幸君 之 一 悟, 俗 之② 一 改也。
想返回朝廷的愿望,希望君王能够完全觉悟,社会风气能完全改变。
嫉:恨。①之:指代子兰。放流:放逐。眷顾:眷念。系心:挂心,挂念。冀幸: 希望。
俗: 社会风气,指当时楚国的坏习俗。②之:结构助词,取消主谓句的独立性。 一:完 全,彻底。
其存君 兴
他思念君王想使国家
国 而 欲 反 覆 之 ,
振兴,因而想使楚国返回到正确轨道,恢复其当初的面貌,
一 篇 之中三 致 志焉。然 终无可奈何,
在一篇作品中再三表达(这种)意愿。然而最终没有办法,
故 不可以反。 卒 以此见 怀王之终不悟也。
所以不能够返回朝廷。终于因此看清了怀王始终没有觉悟。
其:指代屈原。 存君兴国: 思念君王,振兴国家。反覆: 回归。 一篇:指《离骚》。三:
有“再三”的意思。不是实数。致志:表达意愿。
人君无 愚、 智、 以 不 肖 , 莫
国君无论愚笨还是聪明,贤能还是无德无才,没有
不欲求 忠 以自为, 举 贤 以自佐;
哪一个不想寻求忠臣来帮助自己,选拔贤臣来辅佐自己;
人君:国君。无:无论,副词,表条件。智:聪明。贤:有德有才。不肖:无德无才。莫:
否定性无定代词,没有哪一个。以:表动作目的的连词,可译为“来”。举:选拔。自佐:
然 亡 国 破 家 相
然而国破家亡的事一件接
随属, 而圣 君 治 国 累世 而不见者,
着一件,而圣明的君主和治理得很好的国家历代却见不到,
其 所 谓 忠 者 不忠,而所谓贤 者
大概是他们所认为忠心的人其实不忠,所认为贤能的人其实
不贤 也。
不贤能吧。
辅佐自己。
亡国:与“破家”同义。相随属(zhǔ): 接连出现。治国:安定太平的国家。累(lěi)世: 许
多代。其:大概,副词。谓 :认为。
怀王以 不知 忠臣之分, 故 内惑 于
怀王因为不懂得忠臣的资质,所以在宫内被郑袖
郑袖,外 欺 于张仪, 疏 屈平而信 上官大夫、令尹子兰,
迷惑,在外面被张仪欺骗,疏远屈原却信任上官大夫、令尹子兰,
兵 挫 地 削,亡 其 六郡, 身
军队被打败,土地被分割,失去了他的国家的六个郡, 自身也
客死于秦, 为天下 笑。 此 不知 人 之
客死在秦国,被天下人嘲笑。这就是不能辨识人所招来的
祸也。 ……
祸患。 ……
以:表原因。不知:不懂得。忠臣:就是辅佐帮助君王竭忠尽智,像屈原这样的人。分(fèn):
资质。惑:迷惑,蛊惑。兵挫:军队被打败。地削:土地被分割。亡其六郡: 楚怀王十七 年,秦占有楚汉中郡;二十八年,秦夺取楚地重兵;三十年,秦占有楚八城。以上都在六 郡之内。身: 自身。为: 被。知人: 辨识人。知,辨识。
令 尹 子 兰 闻 之 , 大 怒 , 卒 使 上 官 大 夫
令尹子兰听到屈原恨他的话十分恼怒,终于派上官大夫
短屈原于顷襄王, 顷襄王怒 而 迁之。
在顷襄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顷襄王发怒就将屈原放逐。
之 :指“屈平既嫉之”。卒:终。短:诋毁。而: 表承接的连词,就。迁之:以之迁。迁,
放逐。之,代指屈原。
屈原至于江滨,被 发 行 吟泽 畔,
屈原到了江边,披散着头发,在水边一边走一边吟唱,
颜色憔悴, 形容 枯 槁。
他面容显得忧愁困顿,形体容貌显得消瘦。
至于:到了。至, 动词;于,介词。滨:水边。被(pī):同“披”,披散。行吟:边行走
边吟唱。泽畔:水边。颜色:脸色,面容。憔悴:忧愁困顿的样子。形容:外貌,模样。
渔 父 见 而
枯槁(gǎo): 憔悴,消瘦。 一个打鱼的老者看见屈原
问 之曰: “子非 三闾大夫欤 何 故 而 至 此 ”
就问他说: “您不是三闾大夫吗 是什么缘故让您来到了这里 ”
之:代指屈原。子:古时对男子的尊称。欤:句末疑问语气词。故:缘故,原因。
屈原曰: “举 世
屈原说: “整个世上都
混浊 而 我独清, 众人皆 醉
是混浊的,却只有我独自清白,众人都像喝醉了酒一样神志不清,
而 我独 醒, 是以见 放。”
却只有我独自清醒,因此我被流放。”
举:全。混浊:形容(水)不清不洁。而:两个“而”都是转折连词。独:独自。醉:醉酒,
神志不清。是以: “以是”,因此。见:被,介词。
渔 父 曰:
打鱼的老者说:
“ 夫 圣 人 者 , 不 凝 滞 于 物 , 而能与世
“凡聪明通达的人,他不被外物拘泥,却能与世俗一起转移变化。
推移。
举 世 混 浊 , 何 不随其流而扬其波 众人
整个世上混浊,(您)为什么不随从世俗,与之同流呢 众人
皆醉, 何 不其糟而啜其鹂 何 故
都醉酒,(您)为什么不吃那酒糟喝那薄酒呢 是什么缘故使您
怀 瑾 握 瑜 , 而自令见放为 ”
怀抱自己的高洁品质,以致自己被放逐呢 ”
圣人:聪明通达的人。凝 滞 :拘泥、执着。于:介词,被。:吃。糟:酒糟。啜(chuò):
喝。酗(lí):薄酒。怀瑾握瑜:比喻保持高洁美好的节操志向。瑾、瑜,都是美玉。自令:
令自己,使自己。为:句末表疑问的语气词。
屈原曰:“吾闻 之①,
屈原说: “我听到过这样
新 沐 者 必 弹 冠, 新
的话, 一个刚洗过头发的人一定要弹去帽子上的灰尘, 一个刚
浴 者 必 振 衣。
洗过澡的人一定要抖掉衣服上的灰尘。(一个志行高洁的)
人又谁能以身之 察 察, 受 物 之汶汶者乎 宁
人有谁能让自己洁净的身体,去蒙受脏物的污染呢 我宁愿
赴 常流而葬乎 江 鱼腹中 耳,又安 能 以皓皓之
奔赴长流而葬身在江中的鱼腹之中,又怎么能让高尚纯洁的
白, 而蒙世俗之温蠖乎 ”
品德,去蒙受世俗的尘垢呢 ”
①之:指代以下的话。新 :刚,才,副词。弹冠: 弹去帽子上的灰尘。振 :抖动。
人:这里指志行高洁的人。 察察: 洁净的样子。受 :蒙受。物 :指社会客观环境。
汶汶(mén): 浑浊的样子。者乎: 复合语气助词。赴: 奔赴。常 流 :即“长流”,指
江水。 乎 :于,在,介词。安 :怎么。皓皓之白: 比喻品德的高尚纯洁。皓皓,皎 洁的样子。温蠖(huò): 尘垢。
乃作 《怀沙》之赋。 ……
就写作了一篇名为《怀沙》的赋。 ……
于是怀 石, 遂自 投 汨罗 以死。
于是怀抱石头,就自己投入汨罗江而死。
乃:于是。《怀沙》:楚辞篇名。在《怀沙》中屈原透露了自己的死讯: “知死不可让,愿
勿爱兮。明告君子,吾将以为类兮。”这样,司马迁才加以引用。赋:这里指的是楚辞这 种文体,即所谓“屈赋”。这是一种押韵的、句式长短错杂有致而便于铺陈事物、抒发性 情的文体。遂:就。汨(Mi)罗:江名,在今湖南东北部。以:而。
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然皆
屈原死亡之后,楚国有宋玉、唐勒、景差这一类人,都爱好
皆好 辞 而以 赋 见 称;然皆祖 屈原之
文学并凭借赋而被世人称道;然而他们都只效法屈原的说话
从 容 辞 令, :终 莫 敢直 谏。
得体、善于应酬的一面,却始终没有谁敢向君王直言进谏。
之徒:这一类人。者 :表提示停顿的语气词。宋玉: 字子渊。鄢(今湖北省宜城)人,与唐 勒、景差同时受业于屈原,他以赋著称,如《高唐赋》《神女赋》《风赋》《登徒子好色赋》 等。《楚辞·九辩》被认为是他所作。唐勒: 楚大夫,与宋玉同时。景差:楚人,《楚辞·大 招》 一篇有人认为是他所作。辞 :文辞,这里指文学。以:介词,凭借。称: 称道。祖:
其后 楚 日 以
效法,继承。从容辞令:说话委婉得体,善于应酬。
这以后楚国一天天地更加
削, 数十年, 竟 为秦 所灭。 ……
削弱,数十年后,终于被秦国灭亡。 ……
日:名词作状语, 一天天地。竟 :终于,表结果的副词。为:被,介词,表被动。
太史公曰: “余读《离骚》 《天问》 《招魂》 《哀郢》,
太史公说: “我读《离骚》《天问》 《招魂》《哀郢》,
悲 其 志。 适长沙,观 屈原所自沉渊,
为他的志向不能实现而悲伤。到长沙,游览屈原自沉的地方,
未尝不垂 涕, 想见其 为人。及见贾生吊 之,
未尝不流下眼泪,追怀他的为人。看到贾谊凭吊他的文章,
又 怪屈原以 彼其 材, 游 诸侯, 何 国 不 容,
文中又责怪屈原如果凭他的才能,去游说诸侯,哪个国家不会容纳,
而自令若 是! 读《服鸟赋》, 同 死 生,
却自己选择了这样的道路!读了《服鸟赋》,把生和死等同看待,
轻 去 就, 又 爽然自 失 矣。”
认为被贬和任用是不重要的,这又使我感到茫茫然失落什么了。”
;
通假字
1.离骚者,犹离忧也。(离,通“罹”,遭遇。)
2.人穷则反本 (反,通“返”,返回,回归。) 3.靡不毕见 (见,通“现”,表现,呈现。) 4.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指,通“旨”,旨趣。) 5.屈平既绌 (绌,通“黜”,罢免。)
6.亡走赵,赵不内 (内,通“纳”,接纳)
7.齐与楚从亲。 (从,同“纵”,合纵)
8.厚币委质事楚。 (质,通“贽”,信物)
词类活用
1. 厚 币委质事楚 名作状,用丰厚的礼物;名作动,事奉
2. 其后楚日 以削 名作状, 一天天
3. 内惑于郑袖 名作状,在朝内
4. 短屈原于顷襄王 形作动,诋毁
5. 明道德之广崇 形作动,阐明
6.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 谗 谄之蔽明也, 邪 曲之害公也,
方正之不容也 听: 动作名,听觉,听闻。
谗谄:动作名,中伤别人的小人,奸佞之人。
邪曲:形作名,邪恶的小人
方正:形作名,端方正直之人。
7.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 使…兴;或振兴
8.然亡国破家相随属 使…亡,使…破
9.蝉蜕于浊秽 名作状, 像蝉那样 ……
形作名, 污浊环境。
10.时秦昭王与楚婚 名作动,结为婚姻,通婚 11.身客死于秦 名作状,像客人那样
12.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形作动,说短处,诋毁
13.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
形作名, 忠诚之士,贤能之士
古义:第二年
今义:今年的下一年
古义:骗人的假话
今义:无理狡辩,动词
古义:扭转楚国的局面
今义: 一遍又一遍,颠来倒去;
l 重复的情况.
1.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
2.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3.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
古今异义
古义:脸色。颜,颜面。色,气色。
4.颜色憔悴 又如:暮去朝来颜色故。
(今义:物体光波通过视觉时所产生的印象。
5.形容枯稿 「古义:形,形体。容,容貌。
今义:对人或事物的形状或性质加以描绘。
6.而能与世推移 古义:变化。今义:移动
古义:此处指言语举动适度得体。
7.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今义:不慌不忙,不急迫,镇定自若的样子。
1、 2、 3、 4、 5、 6、 博闻强志 记忆力,名词 一词多义
聊斋志异 记,动词 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志气,名词 寻向所志 标记,动词 其志洁,其行廉 志趣,名词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理想,名词
7、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志向,意愿,名词 8、项脊轩志 名词, 一种记事的文体
1、 博 闻强志 名词,学识,见闻
3、初闻涕泪满衣裳 动词,听说
4、 能谤讥于市朝, 闻寡人之耳 使……听到
5、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懂得,明白
6、况草野之无闻者欤 名词,声望,声名
7、 无何,宰以卓异闻
动词,闻名
8、 以勇气闻于诸侯
动词,闻名,出名
2、忽闻门外虫鸣 动词,听见
1、 争宠而心害其能 嫉妒,动词
2、 邪曲之害公也 危害,动词
3、 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 名词,祸害
2、 以疏为美,密则无态 形容词,稀疏
3、 以金笼进上,细疏其能 动词,陈述
4、谏太宗十思疏 名词,奏章,古代大臣向君主上书言事
的文体
5、 恭疏短引, 一言均赋,四韵俱成 时
1、 王怒而疏屈平 动词,疏远
1、每一令出,平伐其功 夸耀,动词 2、其后秦欲伐齐 征伐,讨伐,动词 3、此五霸之伐也 功业,功劳,名词 4、坎坎伐檀兮 砍,砍伐,动词
1、父母者,人之本也 2、今背本而趋末 3、此之谓失其本 心 4、本在冀州之南 5、今存其本不忍废 本源,根本,名词 根本的 原来的,固有的 本来,原来 稿本,名词
1、屈平属草稿未定 写作,撰著,动词
2、然亡国破家相随属 连接,动词
3、有情人终成眷属 亲属,名词
4、属予作文以记之 通“嘱”,嘱咐
5、举酒属客 劝请,邀请,动词
6、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类,名词
7、时维九月,序属三秋 是,动词
8、若属皆且为所虏 等,辈,名词
9、神情与苏、黄不属 类似,动词
10、 在骨髓,司命之所属 掌管,动词
1.顷襄王怒而迁之 动词,放逐,流放
2.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动词,调动官职。左迁:贬官
3.战、守、迁皆不及施 动词,迁移,迁都
4.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 迁灭:动词,灭亡
5.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 动词,调动官职,
此指升迁。
6.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 动词,变更
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语气词,表反问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闻秦王善为秦声 我为赵将 为刎颈之交
介词,替,给
动词,弹奏
表判断,是
成为,结为,动词
竟为秦所灭
介词,被
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变为,变作
竭忠尽智, 以事其君 以一仪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
连词,来
介词,拿,用
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 其后楚日以削 传以示美人 皆以美于徐公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无以,则王乎 因为,连词 连词,状中之间,表修饰 介词,把 动词,认为 连词,表并列 通“已”,停止
Bn J8 乃令张仪详去秦 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今君乃亡赵走燕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 家祭无忘告乃翁
于是

却,竟然
副词,表肯定,就是
这样,如此
你的
愿得张仪而甘心焉 焉用亡郑以陪邻 盘盘焉,困困焉
语气词
怎么,为什么
形容词词尾, …的样子
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 什么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 兼词,于此 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 句中语气词 犹且从师而问焉 代词,他
(一) 特殊句式
1、 “离骚”者,犹离忧也。
2、天者,人之始也
3、秦,虎狼之国。 判断句
4、此不知人之祸也
5、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二)
1、 遂 绝 齐 (省略介词(于))
2、 又因厚币用事者臣勒尚 ( 省 谓 语 ( 赂 ) )
3、 以 出 号 令 (省介词宾语(之))
(三)
1、方正不容也
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3、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4、而自令见放为 被动句
5、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6、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7、是以见放
8、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
(四)
8、莫不欲求忠以自为 (否定句中代词“自”做宾语,前置)
4、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定后
5、明 于治乱,娴于辞令
状后
6、 蝉蜕于污秽,以浮游于尘埃之外
状后
7、楚人即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
状后
1、 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状后
2、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状后
3、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
状后
(五)固定结构
奈何绝秦欢 (表疑问,怎么,为什么。 )
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 (表反问,怎么 … 呢 )
(六)成语典故
怀瑾握瑜:比喻人具有纯洁优美的品德。
博闻强志:见识广博,记忆力强。又作“博闻强记” “博闻强识”。
随波逐流:比喻无原则、无立场地与世相沉浮。
弹冠振衣: 整洁衣冠。
与世推移: 随着世道的变化而变化以合时宜。
四、特殊句式
1、“离骚”者,犹离忧也。
2、夫天者,人之始也
3、秦,虎狼之国。 判断句
4、 此不知人之祸也
5、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6、 遂绝齐 省略句,省略介词“于”
7、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状语后置
8、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 定语后置 9、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10、 莫不欲求忠以自 为,举贤以自佐 宾语前置
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 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身客死于秦, 为天下笑 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 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兵挫地削,亡其六郡 方正之不容也
[

白的

心 以 中
不 之 比
翻译句子
1、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译:诚信的却被怀疑,忠心的却被诽谤,能没有怨愤吗
2、 人君无愚、智、贤、不 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 自佐,然亡国破家相随属。
译:君王无论愚昧、智慧、贤能,(还是)没有才能,没有不想得到 忠臣来侍奉自己,选拔贤能的人来辅佐自己的,然而国破家亡的事
(还是)一件接一件(地来到)。
3、 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译:怀王因为不知道忠臣的职分 ,所以在内被郑袖迷惑, 在外被张仪欺骗。
4、 (令尹子兰闻之大怒,) 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顷襄王怒而迁之。
译:终于指使上官大夫在顷襄王的面前诋毁屈原,顷襄王 生气地放逐了屈原。
·理解性默写
(1)在《屈原列传》中,作者司马迁对“离骚”一词作出自己的解释的 句子是: “离骚”者,犹离忧也 。
(2)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认为屈原《离骚》的创作背景除了楚 怀王听信谗言、不能明辨是非以外,还有
“ 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 ,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当时朝廷小人当 道、正直之人遭到排挤的黑暗现实。
(3)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认为屈原作《离骚》的另外一个原因 可能是“怨生”,也就是心中有怨气,而导致屈原有怨气的直接原因是屈 原“. 信 而 见 疑 , 忠 而被谤
(4)一个人在辛苦困倦到极点的时候,往往会仰头长叹:“天啊!”这 种情况在司马迁的《屈原列传》中有着形象的描述:
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
· 理解性默写
(5)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为了论证“父母,是人类的根本”这一
观点,举了“ 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这一例子进行了论证。
(6)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对《诗经》里的《国风》和《小雅》 进行了评价的句子是: 《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 。 (7)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分析了屈原《离骚》用来列举事实讽 刺当世政治的包括“. 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这三方面。
(8)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对屈原的《离骚》评价极高,其中认
为其文字简练、用语精到的两句是:“ 其文约,其辞微
(9)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认为屈原所作的《离骚》内容虽然细 小但含义却极为宏大,所举的事例虽然浅近但意义却很深远的两句是 :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 理解性默写
(10)我们读屈原的《离骚》,发现屈原在文章中经常用香花芳草作 比喻,关于这一点,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做出了自己的解释:
“其志洁,故其称物芳n
( 11)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运用比喻手法对屈原的为人做出了 高度评价的句子是:“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12)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认为屈原的《离骚》对于道德的广 大崇高,国家安定与动乱的前因后果,没有不做充分反映的句子是: 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13)屈原将自身被放逐的原因解释为:
“_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
·理解性默写
(14)渔父指出圣人不应拘泥于外物,而应灵活处世的句子是:
“. 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具体的做法是:“ 举 世 混 浊 , 何不随其流而扬起波 众人皆醉,何不鳙其糟而啜其鹂 ”。
(15)屈原采取由浅入深的方式,借世间常理: 新沐者必弹冠,
新浴者必振衣 。来表明自身对理想志向的态度。并运用反问表示不 愿为世俗所沾染的句子 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平
(16)屈原宁愿葬身鱼腹也要保持高洁的品德,文中用反问表示不愿 让纯洁的品德受世俗玷污的句子是:
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蠖乎
延伸拓展
3.区分古今同形而异义的词语
古代语言中,有些词语,形式上同现代汉语合成词相同,其实是两个单
音词的组合,因而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学习文言文,尤其要注意辨析 这类古今异义词。请结合下面的练习加以体会。
解释下列句中加颜色词语的意思,注意它与现代汉语的不同。
(1)屈平正道直行: 品行正直
(2)以深入击秦: 进入腹地
(3)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 第二年
(4)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假话
(5) 颜色憔 悴 ,形容枯 槁 :脸色,面容;外貌,模样
(6)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 令 :委婉得体
4.韩愈在《送孟东野序》中说: “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遭遇不平之
事自然会心生各种情绪,摘录课文中“小”旁和“心”字底的字词并分 类整理,揣摩屈原的内心世界。
答案 (1)分类:①本性:志、忠。
②状态:愁、思、忧、惨怛。
③情绪:怨。
(2)既有表示屈原本性的“志”和“忠”,又有反映屈原心理状态的
“愁”“思”“忧”“惨怛”,还有表现屈原内心情绪的“怨”,因果 相随, 一目了然。
5. “而”在古汉语字典中的主要义项有:
(1)介词:表示偏正关系。如:自南而北、从今而后。
(2)连词:
①表并列。如:蟹六跪而二螯。(《荀子·劝学》)
②表承接。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论语·学而》)
③表假设。如: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
④表因果。如:君子见几而作,不俟终日。(《周易·系辞下》)
⑤表转折。如:敏于事而慎于言。(《论语·学而》)
下列“而”字分别属于哪个义项 反复朗读相关语句,体会“而”字的
语气和情感。
(1)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答案 表承接。先有“忧愁幽思”的情绪,才有后来创作《离骚》的行
为,既交代了创作的缘起,又暗含了对屈原遭遇的同情与慨叹。
(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答案 表转折。表达了对屈原不公平遭遇的深切同情,对小人进谗言的
痛恨,对楚王昏聩的不满。
(3)《国风》好色而不淫, 《小雅》怨诽而不乱。
答案 表转折。表达了对《国风》 《小雅》恰到好处的艺术的高度评价,
为《离骚》兼有二者之长而深表赞叹。
(4)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答案 表转折。表达了对屈原以小见大、以近言远的创作艺术的高度赞美。
(5)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答案 表转折。表达了对屈原行为高洁而不为世人所容的愤激之情。
(6)釂然泥而不滓者也。
答案 表转折。表达了对屈原虽身处污泥之中,却始终保持高尚节操的
礼赞之情。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