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0张PPT)
2024高考作文预测:
大格局·接地气·勇突破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人民日报》副总编辑王一彪在一部优秀新闻文集的后记中,用三句话来概括这些文章的写作经验和切身体会:天安门上看问题,努力做到胸怀“国之大者”;田间地头找感觉,努力做到心里装着人民;鉴古学今求突破,努力做到笔端葆有乾坤。
新闻写作的道理,对青年的成长也会有所启发。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思考和感悟。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首先,要理解材料选取的新闻写作经验的三句话:
①“天安门上看问题,努力做到胸怀‘国之大者’”:强调新闻写作要关注时代社会的宏大命题,比如要鉴照时代变迁、国家发展、家国情怀、历史与未来等。这些启示我们:做人做事必须具备大格局、大胸怀、大视野;善于从全局、从大局来观察思考问题;鼓励青年关注时代、心系家国、着眼未来。
②“田间地头找感觉,努力做到心里装着人民”:强调新闻写作要深入基层、扎根人民、关注细节、实地求证等。这些启示我们:做人做事要接地气,要有务实实干的精神,重视细节、基层的力量;要重视调查研究。
③“鉴古学今求突破,努力做到笔端葆有乾坤”:强调新闻写作要有业务水平,葆有乾坤,要吸收古今中外写作方法的精华,形成自己的笔力。这些可以启发我们:做人做事要有突破意识、创新思维,而这些突破创新是在广泛学习借鉴中提升的,创新突破的目的是让自己更有力量。
综上,本题具有较大开放性和包容性:考生可以从三句话中选取其中一句谈做人做事的启发,也可以三者结合,从两个或三个方面写对青年成长的启发,如果能说出三者之间的逻辑联系,并言之有理,言之有据,就属于高阶思维了。
写作时,在文章开头可以引用材料中副主编的话,引出对青年成长的启示,即要有“大胸怀、大视野”,能够“接地气,有实干精神”,树立创新意识。中间论证时分别从三个方面展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青年要树立家国情怀,胸怀天下;“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青年要脚踏实地,关注民生;“鉴古学今求突破”,青年要勇于创新,锐意进取。最后总结全文,吾辈青年,必当以天安门的高度看问题,以田间地头的感觉贴近人民,以鉴古学今的精神提升自己的能力。论证时,可运用如文天祥、焦裕禄、钟南山、黄文秀等事例论证,可运用对比论证,正反对照使文章充实而更具说服力。
行文构思,如何处理三者的思辨关系?
材料的三句话,分别讲到“胸怀国家”“心怀人民”“笔舞乾坤”,三个内容,三个角度,也就自然形成三元思辨关系。
“胸怀国家”是大前提,“心怀人民”是将“胸怀国家”落到实处,一个志存高远,一个脚踏实地。“心怀人民”“笔舞乾坤”则是一步步深入,讲如何去做。国之大者是根本,“心怀人民”“笔舞乾坤”是具体实践路径。“胸怀国家”“心怀人民”有“德”的修养,“笔舞乾坤”则有“才”的锤炼。
那么,面对这样的三元,我们该如何处理 命题方给也了正解:
本题具有较大开放性和包容性:考生可以从三句话中选取其中一句谈做人做事的启发,也可以三者都谈;如果能说出三者之间的逻辑联系并言之有理,言之有据,就属于高阶思维了。
命题方给出的观点概括为:写一点也可,写二元也行,写三者最佳。
【立意】
1.做事要有大格局,关注时代,心系家国。
2.青年要有务实实干的精神。
3.青年要在广泛学习借鉴中提升自己。
4.青年既要有大格局,又要接地气。
5.青年既要有实干精神,又要广泛学习借鉴。
6.青年既要有大胸怀,又要脚踏实地,并广泛学习借鉴。
【优秀标题】
《胸怀大者,心怀人民,笔舞乾坤》
《高低远近——谈青年成长的眼界与视角》
《大视野,接地气,广博学》
《胸怀国之大者,心系民之安乐,笔舞史之春秋》
《青年立志,三者必备》
《乾坤·人民·古今》
作文金句
1.天安门上看问题,努力做到胸怀“国之大者”
2.爱祖国高于一切。——肖邦
3.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
4.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周恩来
5.国耻未雪,何由成名?——李白
6.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7.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
8.祖国如有难,汝应作前锋。——陈毅
9.爱国是文明人的首要美德。——拿破仑
10.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
作文金句
11.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司马迁
12.热爱自己的祖国是理所当然的事。——海涅
13.为祖国而死,那是最美的命运啊!——大仲马
14.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陆游
15.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16.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
17.夜视太白收光芒,报国欲死无战场!——陆游
18.锦绣河山收拾好,万民尽作主人翁。——朱德
19.科学没有国界,科学家却有国界。——巴甫洛夫
20.人类最高的道德是什么?那就是爱国之心。——拿破仑
作文金句
21.中国人搞出的理论,首先要为中国人服务。——吴仲华
22.关于“田间地头找感觉,努力做到心里装着人民”.
23.路虽远行则至,事虽难做则成。
24.只有拼搏才能够迎接挑战,才能够实现美好的愿望。
25.做事不可半途而废,要想获得成功就要努力拼搏,只有坚持到底才能够实现最终目标。
26.勤奋能够创造幸福,拼搏是成功的源泉。
27.只有脚踏实地才能够获得成功,空谈误国,实干兴邦。
28.只有不断努力才能够获得成功,安于现状只会停滞不前。
29.成功需要付出努力和汗水,只有不断拼搏才能够获得成功。
作文金句
30.人生路漫漫,需要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才能够走向美好的未来。
31.只有不断追求卓越才能够走向成功,满足于平庸的人生毫无意义可言。
32.无论遇到多少困难和挫折,都要坚定信念,不断努力,终会迎来美好的明天。
33.关于“鉴古学今求突破,努力做到笔端葆有乾坤”.
3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35.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36.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
37.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孔子
作文金句
38.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培根
39.一切真正的和伟大的东西,都是纯朴而谦逊的。——别林斯基
40.历史是什么:是过去传到将来的回声,是将来对过去的反映。——雨果
41.书犹草木,采过其黄花之一日,则知其非其夫矣。——袁枚
42.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彭端叔
43.知识就是力量。——培根
立有人民的大局观,做融古今的行动派
曹丕曾论:“文章,经国之大业也。”杜甫也曾吟唱:“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自古以来,文章就备受文人重视。在互联网时代,新闻写作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
《人民日报》副总编辑关于新闻写作的经验简洁凝练,他不仅在教我们如何进行新闻创作,也为我们青年成长指明了道路。”立有人民的大局观,做融古今的行动派”,这就是我的回答。
胸怀天下,才能行稳致远。
古有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近有周恩来“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今有袁隆平“誓要帮祖国摆脱饥饿”。如此,北宋才在改革中继续发展;这样,中国革命才迎来了新的曙光;如此,中国才将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正因为他们胸怀天下,将天下的问题主动扛过来,他们才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永久闪耀。
这不正是副总编辑王一彪所说的“天安门上看问题”吗 只有做到胸怀天下才是“国之大者”。青年正处在人生朝阳升起的阶段,更应该胸怀天下,这是青春的姿态,更是进步成长的保障。
深入人民实践,理想才有迹可循。
诚然,眼界格局不能小,但如果只有眼界格局,终会落得“好高骛远”“纸上谈兵”,误国害民,一败涂地。难以否认赵括有“上马平天下,下马安黎民的的雄心壮志,但没有实践,甚至也不去深入士兵,终于让他自食其果,兵败身亡。黄文秀看到了党和国家所描绘的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蓝图,但她没有停留室内,而是选择扎根在百坭村,行走在田间地头,一步一个脚印带领村民摆脱贫困,奔向小康。
没有大量翻阅古籍的实践,屠呦呦又如何能发现青蒿素及其提炼方法,没有屠呦呦一次次深入疫区试药甚至以身试药的实践,青蒿素又如何能早点上市治病救人呢 没有袁隆平顶着烈日、脚踩泥土的实践,杂交水稻又如何能问世推广,中国又如何端劳自己的饭碗。
副总编辑要求大家去田间地头,要求新闻记者心里装人民,而人民实践就是最大的实践。心有理想的我辈青年,应该思考理想的落地方式即实践,更应该思考实践的本质即心里要有人民,没有人民的实践,胸怀天下就是一句空话,没有人民的实践,那就是自私自利。
鉴古学今,才能更好地成长。
“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一群人可以走得更远。”在为理想实践中,如果闭门造车,终将一事无成。虽然“太阳底下无新鲜事”过于绝对,但不可否认,历史和现实还是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知识。是谁心念社稷苍生,即使落得“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也无怨无悔。是谁把百姓装在心间,民间至今流传着他的佳话,那就是韩愈。这就是我们学习的榜样。现实充满变化,只有一把锤子,如何能应对自如呢 借鉴他人面对实践的态度与思考,自己的路才能走得更顺。
只有这样,才能做到“笔端葆有乾坤”,实践的是自己的家国理想,也能将他人所长拿来为自己所用。青年唯有如此,才能将自己活得顶天立地国家才有大希望,民族才有大发展。
这就是我辈青年应有的态度:立有人民的大局观,做融古今的行动派.
胸怀国之大者 心系民之安者 手学世之新者
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兴则国家兴。《人民日报》副总编的这三句话分别阐述了“大胸怀、大视野”“接地气,实干精神”和“广泛学习借鉴”的重要性,让吾辈青年也能明了今后前行的方向:胸怀大者,心怀人民,守正创新。
青年要树立家国情怀,胸怀天下。古人云,“大道之行,天下为公”,无论在哪个时代,总会有一群胸怀天下的爱国志士,他们不畏强权,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为人民的幸福与自由,为国家的独立和昌盛,谱写出一曲曲胸怀天下的壮歌。从“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的豪言壮语中,我们可以窥见少年毛泽东胸怀天下、志在四方的宏大理想;从“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铿锵誓言中,我们不难窥见中学时期的周恩来心无旁骛、一心报国的高远志向。如今,虽然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但家国情怀依然是我们青年应该具备的品质,吾辈青年,要有大局意识,关注国家发展,关注社会进步,关注民生福祉。
青年要脚踏实地,关注民生。“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脚踏实地,是实现理想的基石。关注民生,是青春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杨宁脚踏实地,关注民生,积极探索贫困地区的扶贫模式,多次组织村民自主创业,帮助村民实现脱贫致富。袁隆平脚踏实地,关注百姓饭碗里的安全,躬耕田间一辈子,解决了无数人的温饱问题,让中国的人饭碗牢牢端中自己的手中。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有的在救灾一线挥洒青春汗水,有的在高精尖领域贡献青春力量,有的在运动赛场上展现青春风采。吾辈青年,亦当关心社会,关注民生,为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青年要勇于创新,锐意进取。“鉴古学今求突破”,吾辈青年,应勇敢地站在时代的潮头,树立创新精神。“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回望前辈奋斗者,不难发现他们共有的品质——创新。三峡工程,让世界瞩目;载人航天,全球关注;二十年青丝白发的“天眼之父”南仁东,几十年隐姓埋名的“两弹元勋”“氢弹之父”于敏……他们用亲身经历告诉我们,科技成就强国,创新铸就未来。故处于新节点的我们应该勇立潮头,敢为人先,勇于创新。运用新思路和新方法攻破梦想之关隘,克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上的一个又一个困难。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青年人是国家的希望,是民族的未来,青年人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倡导者、践行者和担当者,我们要以家国情怀为引领,脚踏实地,关注民生,勇于创新,与人民同频,与时代共振,不负历史、不负时代、不辱使命。
让青春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
心怀“国之大者”,跑出青春奋进“加速度”,就要燃烧“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理想之火。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青年一代满怀革命理想,振衰微于亡国灭种之际,建共和于革故鼎新之时。在那个艰苦卓绝的年代,广大爱国青年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求索真理、启发民智、抛洒热血、献身理想。在新时代中国,青年人追梦逐梦的前景无比光明。青年要确定与人民同向同行,与时代同频共振的信念,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始终永葆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使命,始终坚守为民族谋复兴的理想信念,才能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不为任何困难所阻。新时代青年的理想信念要牢牢扎根于实现伟大梦想之中,不忘初心,坚定方向,迈着铿锵有力的步伐一路前行!
心怀“国之大者”,跑出青春奋进“加速度”,就要筑牢“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担当之魂。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青年一代激发建设热忱,兴百业于一穷二白之上,拯万民于水深火热之中。在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广大爱国青年为捍卫新生政权和人民尊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无私奉献、敢为人先。在新时代中国,青年人担当担责的舞台无比广阔。唯有勇立时代潮头、勇做时代先锋、勇担时代重任,勇于担负起解决人民群众各种“急难愁盼”问题,勇于担当时代发展涌现出的各类“急难险重”任务,职责面前不缺位,任务面前不推诿,期望面前不辜负,才能在担当中前行、在奉献中成长。新时代青年的担当尽责要牢牢扎根于建设伟大工程之中,谱写使命在肩、挺膺担当的青春赞歌!
心怀“国之大者”,跑出青春奋进“加速度”,就要磨砺“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吃苦之姿。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青年一代激扬发展意志,倡改革于曲折前行之途,成小康于砥砺奋进之中。
在那个革新进取的时期,广大爱国青年为推动改革富强和开放发展,敢闯敢试、锐意进取、不畏艰险、攻坚克难。在新时代中国,青年人苦练苦战的天地大有可为。新时代青年唯有“历经风雨”,才能“终见彩虹”;唯有“苦战实战”,才能“兴邦兴业”;唯有“艰难困苦”,才能“玉汝于成”。新时代青年的能够吃苦要牢牢扎根于推进伟大事业之中,在困难面前艰苦奋斗、磨砺自强!
心怀“国之大者”,跑出青春奋进“加速度”,就要谱写“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奋斗之歌。党的十八大以来,青年一代永葆初心使命,惶惶然成复兴之大气象。在脱贫攻坚战场上,在乡村振兴舞台中,在共同富裕进程中……在这个昂扬进取的时代,广大爱国青年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踔厉奋发、砥砺前行、奋楫扬帆、赓续前行。继往开来,青年人奋进奋勇的征途一往无前。“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奋进新征程,青年唯有保持爬坡过坎的压力感、奋勇向前的使命感、干事创业的责任感,一以贯之不停歇,敢想敢干不松劲,心无旁骛不分神,才能将强国复兴的宏伟蓝图变成现实,才能把对人民的庄严承诺落到实处。新时代青年的奋斗有为要牢牢扎根于进行伟大斗争之中,奋力走好新时代长征路!
人物素材
1.林俊德: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
林俊德,中国爆炸力学与核试验工程领域著名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他隐姓埋名,投身我国国防科技领域50余年。
他,舍己为国,隐姓埋名潜心铸造大国重器,扎根“死亡之海”罗布泊52年,参加了我国全部45次核试验任务。他,忘我工作,一年365天只在春节给自己放3天假,每天工作12个小时以上,在被确诊为胆管癌晚期到去世的20多天时间里,毅然放弃手术和化疗。即使浑身插满仪器、戴着呼吸面罩,但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仍然争分夺秒,心中挂念着未完成的课题和国家的机密文件,在电脑旁坚持工作。林俊德院士,他用生命谱写着爱国的壮歌。
人物素材
2.鲍硕:天问一号任务北京调度
鲍硕出生于1992年,是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组建40年来第一位女调度。天问一号成功着陆火星时,她保持稳定的语速准确地发出一条条指令,一次轨道控制任务大概能有上百句调度用语,她都熟练背诵。正如她所说:“我觉得监视天问的状态,比睡觉重要。”
3.吴於人:同济大学物理学教授
72岁的吴於人坚持物理科普教育16年,被网友称作“吴姥姥”。她在短视频里演示实验,将一个个晦涩难懂的物理知识变得通俗有趣,大量网友跟随她的视频在科学的世界遨游。
人物素材
4.章静云:许昌舰导弹操作手
2019年,许昌舰护送一批商船途中遭遇“海盗团”,22岁的章静云第一次手持武器直面海盗。她经历这样的海盗风波不止一次,每闯过一关后都会收获满满感动和自豪。
5.邓迎香:“当代女愚公”
邓迎香作为麻怀村的党支部书记,她积极改变家乡贫困落后面貌,不等不靠、敢闯敢干、艰苦奋斗,带领村民发扬“愚公精神”,锲而不舍、战天斗地,在悬崖峭壁上硬生生凿出一条“麻怀出路”,也因此被誉为“女愚公”。
人物素材
6.支月英:最美乡村教师
19岁的支月英远离家乡,不顾家人反对,到条件艰苦的山区支教,一干就是三十多年,坚守在偏远的山村讲台,从“支姐姐”到“支妈妈”,教育了大山深处的两代人。她用自身行动践行着初心和使命,在平凡岗位做出不平凡的业绩。
7.李桓英:世界著名麻风病防治专家
1958年,37岁的李桓英,放弃了国外优渥的生活,只身一人回到了祖国,在这之后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岁月中,她每一天都在忘我地工作,硬生生把一个个与世隔绝的麻风寨,变成了幸福村。从37岁到100岁,为了实现一个“没有麻风病的世界”,她奋斗了半个多世纪。
行远自迩,登高自卑
巍巍高峦耸云间,欲凌顶而揽群山,非拾阶而上别无他法,悠悠远道转山麓,欲达远而观沧澜,不积跬步难至千里。人生如攀峰,必自低处起。世无一步登云之阶,唯有盘山曲折之径。行远自迩,登高必卑,只有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方能不为外物所迷惑:不失其本心者,能行得远路,一揽青云俯众山。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涓流聚沧海,砖瓦起高阁。入木三分,何处晓羲之墨洇莲池为洗笔:出将入相,谁曾闻匡衡凿壁偷光照简牍。读书破万卷,方能妙笔生花,绣虎雕龙于纸笺:行路千万里,才可青山入怀,游记潇洒流世间。登高必自卑,唯有脚踏实地,夯实基础,才能稳步向前。若一曝十寒,即使取得暂时性成就,亦只是“下临无地”的“空中楼阁”罢了:抑或畏缩踌躇于前路之艰不肯行进,或狂傲乜斜道之迩而懈怠懒惰,如此皆将一事无成。沧海,因翻山越岭之细流而聚,高木,由破土推壤之嫩苗而发。世间万物,皆循此理。
做学问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实实在在地钻研,反反复复地磨砺,滴水石穿,筚路蓝缕,做学问的功夫才能从较低的境界逐渐升华到较高的境界。对此,著名学者王国维有一句风趣而形象的名言:“古今成大事业者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填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立高楼,望尽天涯路。’此谓第一境也。‘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谓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意思是说,要想学问有成,必须经历三个阶段:第一要有献身学术的勇气和心理准备;第二,要持之以恒,锲而不舍,要有为学献身的精神,第三,一旦学问做到了很高的境界,就可以纵横捭阖,运筹帷幄,即使在平凡中亦能洞察到深刻。正如《红楼梦》中所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皆文章”。的确,做学问正像佛教里的苦修一样,要达到涅祭的境界,必须从每日的“读经”“打座”等一招一式做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矢志不渝,持之以恒,才能终成学术“正果”。目前学术界华而不实、投机取巧的风气甚器尘上,比如剽窃别人的观点,拷贝他人的论文之类的行为屡见不鲜。这种行径可能会在短期内捞到些利益,但自己的学养未见提高,最终于社会、科学研究和自己的事业都是百弊而无一利。
纵观古今中外,大凡既有崇高理想,雄心壮志,又能扎扎实实,勤勤恳恳的人,最终都能名垂青史。这样的例子俯拾皆是。司马光立志编撰《资治通鉴》这部巨著,为此,他夜以继日地读书,查阅文献,收集资料。为了能够用功而不懈怠地读书,他专门做了一个圆木枕头,并给它起了个有意思的名字,叫“警枕”。当读书困倦时便在木板上稍睡片刻,身子一动,枕头滚到地上,脑袋就重重地磕在木板上,这样就会立即惊醒,于是爬起来维续攻读。就这样,司马光历时十九个年头,“遍阅旧史,旁采小说”,对一千多年的历史事件人物进行分析研究,写出了《资治通鉴》草稿。然后又删繁就简,取精用宏,修成了部上至战国,下至五代,囊括十六个朝代,一千三百六十二年历史,共二百九十四卷,三百多万字的鸿篇巨制《资治通鉴》。据说,这部书成书以后,底稿就足有两大屋之多。
所以,对处于高中起始阶段的我而言,要想在高中三年学有所成,甚至在未来成就一番事业,我就必须从此刻开始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锲而不舍,只有这样,能实现自己的理想。正如马克思所言:“在科学的路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
巍巍高峦耸云间,欲凌顶而揽群山,非拾阶而上别无他法:悠悠远道转山麓,欲达远而观沧湖,不积跬步难至千里。长路漫漫,若恐迷途不知返,唯有不忘初心,行远自迩,登高必卑,方能一览众山小。